内蒙风味美食
剧本ID:
458061
角色: 0男0女 字数: 9798
作者:蒙川
关注
11
21
19
7
简介
这是一篇让人流口水的关于地方特色饮食的文章。
读物本现代杂谈阅读生活感悟科普
正文

内蒙风味美食

撰稿,资料整理:蒙川


这是一篇让人流口水的文章

文内配的背景音乐请根据自己的需求

酌情选用

本文图片资料有部分来自网络

有涉及侵权部分请及时联系我

我会第一时间删除



BGM

引言: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内蒙古的美食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当人们提及内蒙古,首先想到的是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色和宛如画境般的美丽风光。这里承载着古老的游牧民族的传承,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在这片壮美的土地上,蒙古族的独特饮食也格外引人注目。沐浴在草原美景中,尝遍这里的特色佳肴,仿佛品味到了别样风情。使这段美丽的旅程更加的赏心悦目,别有一番风味。

今天,就带您盘点一下内蒙古特色美食,眼馋的朋友不妨亲自去尝尝吧!



BGM

内蒙古烤全羊:

提到内蒙古的美食,那就不能不提烤全羊了。

内蒙古烤全羊,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之一,其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它是以羊肉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材、宰杀、去毛、洗净、腌制、烤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烤全羊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中国菜"之“内蒙古十大经典名菜”,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先,从选材上来说,内蒙古烤全羊选用的是当地优质的草原羊。草原羊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以天然牧草为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这样的羊肉才能保证烤制出的全羊口感鲜美,肉质鲜嫩。其次,从宰杀过程来看,内蒙古烤全羊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宰杀时要确保羊的血液流尽,肉质鲜嫩。接下来是洗净和腌制的过程。将宰杀好的羊洗净后,用特制的调料进行腌制。这些调料包括食盐、胡椒粉、孜然粉、花椒粉、八角、香叶等,这些调料的搭配使得羊肉更加美味可口。腌制的时间一般为24小时,让羊肉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腌制好的羊肉需要进行烤制。烤全羊的烤制工具一般选用传统的蒙古包炉,这种炉子结构独特,火候均匀,能够保证羊肉烤制时均匀的吸收热量。烤制过程中,要不断地翻动羊肉,使其受热均匀,同时还要不断地刷上调料汁,使羊肉更加美味。在烤制过程中,羊肉会逐渐变得金黄酥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当羊肉烤至金黄色时即可出炉。此时的羊肉外焦里嫩,肉质鲜美,色香味俱佳。

内蒙古烤全羊的吃法也非常讲究。一般来说,烤全羊需要现场切割,这样才能保证羊肉的新鲜度和口感。切割时,要将羊肉切成大小适中的肉块,然后蘸上特制的酱料食用。酱料一般由芝麻酱、酱油、蒜泥、香菜等调制而成,味道鲜美,与羊肉相得益彰。

如今,内蒙古烤全羊已经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一张名片,做为蒙古族的传统名菜,常被用来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佳肴。它代表了蒙古民族的餐桌文化和礼仪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烤全羊也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这道美味佳肴。



BGM

手把肉

手把肉是内蒙古著名的民族传统菜。是红食的一种,蒙古民族称肉食为红食,极具民族特色,醇香味美。手把肉用羊肉烹制而成,因羊肉块大,就餐时须用手撕而食,故得名。也是呼伦贝尔草原上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手把肉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把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做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

宰杀后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味佐料,用旺火原汁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蒙古族自己食用时不会煮特别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适合入口大小的羊肉片,蘸上调好的佐料即可食用,蘸料一般由芝麻盐,韭花酱,辣酱等构成。

根据牧民的习惯,手把肉一般用作晚餐。 是内蒙古著名的特色传统菜,虽知名度稍逊于内蒙烤全羊,但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内蒙古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日常饮食,也是蒙古族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它代表了内蒙古地区游牧民族的独特饮食文化和待客礼仪。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的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



BGM

烤羊腿

烤羊腿是内蒙古地区的一道特色菜,是蒙古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单独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因此,烤羊腿遂逐渐代替了烤全羊。

烤羊腿是蒙古族的传统名菜。它选用羊后腿作为主要食材,经过腌制和加入调料后进行烘烤而成。烤羊腿在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各种配料和调味品,形成了独特的烤制风格。烤羊腿色美、肉香、外焦、内嫩、酥烂醇香,滋味鲜美。羊腿经过烤制后肉质鲜嫩,口感丰富。

烤羊腿作为蒙古族的传统名菜,被人们广泛认可和喜爱,它代表了蒙古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也是蒙古族招待宾客的重要菜肴。在内蒙古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GM

蒙古锅茶

蒙古锅茶是蒙古族传统食品奶茶中的一种。煮锅茶常用砖茶,熬制成茶水。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且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蒙古人视砖茶为饮食上品,所以锅茶也当做接客之道,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对蒙古人来说,奶茶大概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饮用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也是从一杯奶茶开始。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视此事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并且将这事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从此不斟茶之户的名声衰落,各路客人绕道而行,不屑一顾。如若去亲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品,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僻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一块砖茶易去一头牛的事屡见不鲜。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

蒙古锅茶蒙古语叫“乌古台措”。在煮这锅茶时,要先把锅清洗干净,煮茶的水必须是新打来的清水熬茶,以山泉水为佳。然后把上好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放在火上倒入清水。到水沸腾时,就加入捣碎砖茶,小火慢煲后过滤掉里面的茶叶,再倒入鲜牛奶,然后再按口味加盐巴。等到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锅茶的咸奶茶底给煮好了。在正宗的奶茶馆喝奶茶时,可以搭配酥油、奶皮奶豆腐、奶酪、炒米、果子牛肉干等,每一种都和单独品尝时有不一样的感觉,把这些食物一样样放进锅里,手拿大勺反复搅动,再次沸腾后,就可以分装小碗里饮用了。锅茶浓稠适中,奶味浓香柔和。

在牧民家里喝茶,要方法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喝完,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尝一尝,香、甜、酥、脆一口嚼,绝妙的滋味,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对蒙古人来说,奶茶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饮用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



BGM

扒驼掌

驼掌即骆驼的掌,骆驼主要产于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带,其体形高大,肌肉发达,尤其驼峰和驼掌可作名菜。驼峰肉质细腻,丰润肥美,被列为饮食珍品之一。驼掌的味道也很鲜美,食之可强筋壮骨。驼掌是珍贵的美味。早在汉代就有“驼蹄羹”,并成为历代宫廷名菜。明《本草纲目》载:“家驼峰、蹄最精,人多煮熟糟食。”内蒙古地区都喜食用驼蹄,“扒驼掌”配以菜心,荤素俱佳,肥而不腻,是秋、冬季极好的补品之一。

扒驼掌以骆驼前掌为主料,搭配口蘑等辅料烹制而成。骆驼前掌是菜品的主要原料,它先用适当的调味汁腌制入味,然后煮熟。骆驼前掌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口感丰富,再配以口蘑的香味,使菜品不肥不腻,营养价值极高。可以说是美味可口,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

扒驼掌是内蒙古特色名菜之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了当地丰富的草原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习惯。扒驼掌以其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成为当地人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扒驼掌也是重要的节庆宴席上的美食之一,具有庆祝和繁荣的寓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扒驼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其他地区。许多人慕名而来,特地品尝这道地道的内蒙古美食。



BGM

奶制品

提起内蒙古的奶制品,相信大家应该不是很陌生,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内蒙古的奶制品早已成为风靡全国,名闻遐迩的一种小吃了。内蒙古的奶制品特点是种类繁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奶豆腐,奶皮子,奶果子,酸奶,嚼口,黄油...... 而用奶制品作为原料的食品的种类也非常丰富,例如:奶茶,奶皮月饼,奶条,奶果子,奶干,奶酒等等。而在内蒙古地区的牧民家里,各类奶制品也和奶茶一样,是接待客人的必备食品。接下来我就分门别类的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来自内蒙古的各种奶制品。

第一个就是奶豆腐。奶豆腐就是奶酪,内蒙古称为奶豆腐,在新疆俗称乳饼,完全干透的干酪又叫奶疙瘩。 奶豆腐,也是蒙古族奶食品的一种,色黄,半透明而有光泽。蒙古语称“胡乳达”或“苏恩呼日德”,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它是由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形状类似普通豆腐,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通常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泡奶茶里或者烤制来食用,它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奶豆腐分为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两种。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熬制奶皮剩下的奶浆,或提奶豆腐酥油后余下的奶渣,放置几天,待其发酵。当奶浆或奶渣凝结成块时,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然后将固体部分,在锅里文火煮,边煮边搅,直到粘着程度时,再装进纱布里,把黄水挤出。这时就可以装馍压制成形,或置于木盘中,用刀划成各种形状;而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鲜奶发酵,使其变酸后,倒入锅里煮熬,奶浆就变成老豆腐形状。然后在纱布中,挤压去水份,装模成形,奶豆腐色泽乳白为最佳。奶豆腐可现吃,柔软细腻,十分可口,也可晾干久存食用。深受牧民喜爱,家中必备,是蒙古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就是奶皮子了,蒙语称奶皮子为"查干伊德"、"乌如木"或"乌日莫",在汉语中意为"白色的食品"。内蒙古的奶皮子口感香醇细腻,营养丰富。奶皮子集聚了鲜奶中的精华,一张优质的奶皮子需要3斤半的鲜奶精心熬制而成,正是如此,奶皮子的美味才令人回味无穷,成为人们喜爱的日常食物。

制作奶皮子时,将马、羊、牛或骆驼的鲜乳慢慢倒入锅中微火煮沸,等待表面凝结成一层腊脂肪,然后用筷子挑起晾干即可制成奶皮子。奶皮子属于鲜奶中的精华,是奶制品系列中的佳品,营养价值极高。制作奶皮子的工艺虽然简单,但需要大量的原料。它具有纯香的味道,营养丰富。搭配奶茶、奶果子或炒米食用,成为招待贵宾的美食,曾被誉为"百食之长"。无论是日常家庭餐饮、宴席款待,还是祭祖神灵,奶皮子都是蒙古族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

说完奶皮子,我们再来说蒙古族另一种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那就是黄油。黄油,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其味道独特纯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牧民招待宾客的佳品。黄油可以从奶皮子里提,可以从白油中提,也可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黄油营养极为丰富,是奶食品之冠,因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黄油,足见其珍贵。在从前,寒冬季节人畜受寒冻僵时,常用灌饮黄油茶、黄油酒来解救。夏季时,人们把黄油装进羊肚将其保存起来,待食用时开启,由于不与空气接触,所以一尘不染,依然是新鲜滋润、绵甜可口。

黄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若从奶皮子中提取,则要在奶皮子攒多以后,经过一夏天晾干,然后将其放入锅中熬煮,慢慢搅动,渐渐地就可以看见锅中分离出上下两层:上层黄色,下层白色,黄色的油脂便是黄油了。白色的叫酸油。若从白油中提取,则要将白油倒入锅中加热来炼取。将白油倒入锅中,用温火慢慢熬炼,用勺频频翻动,当水汽没有了,色泽呈微黄时,即制成。为防止炼得过火会带有煳味,在炼的过程中要加入一把阿木苏(什锦粥)一起炼,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取白油中的水分。炼过的阿木苏称为黄油渣。由于其油性大,酸度浓,可加茶饮用。

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首先还是要用刚挤的鲜奶中撇出浮在上面的油层,然后倒进锅里,用温火加热同时搅动。待烧开后,黄油便会浮出,渣滓下沉,将黄油撇出,剩下的也是黄油渣,不过这种黄油渣非常的酸。若用鲜奶提取,要把奶放在一个筒状容器中,把一个一头带有圆板的棍子的带板子的那头放入牛奶或羊奶中,不停的上下搅拌,在搅拌了大约几百次之后,就会在奶的上方漂起一些白色的半固体,用筛子捞出白油,挤干水分,再经过提炼就变成了黄油。黄油具有增添热力、延年益寿之功能。

提起嚼口,外省市的人们就很少知道了,奶嚼口,也称嚼克,蒙古语里面又叫做“朱和”,诞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内蒙古蒙古风最纯正的地方美食。奶嚼口一般是指奶上面沥出的油,即奶油,这是内蒙古人对其的一种俗称。奶嚼口通常是以各种奶类为原材料炼制而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为机体补充较为充足的营养,从而增强体力,还有利于改善食欲。

奶嚼口通常是以骆驼奶、马奶、羊奶、牛奶等为原材料制成的一种奶制品,多数情况下以牛奶为主。由于牛奶、驼奶等奶类里面含有较多的优质蛋白、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有利于补充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成分,所以营养价值相对较高。而这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为机体提供较为充足的能量,从而可以增强体力。此外,奶嚼口味道甘香,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泡炒米或者是配米饭吃,吃法多样,味道可口,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食欲。奶嚼口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属于高热量食物,对于肥胖体质的人来说,不适宜长期食用。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内蒙地区牧民日常食用,也是家中必备的奶制品,限于篇幅的限制,只给大家简单介绍这几类。其实随着奶制品加工业的发达和完善,现在除了一些蒙古传统的奶制食品品外,还有更多更加丰富的新的奶制品品类的出现。有机会大家可以亲自来到内蒙古逐一品尝。



BGM

拔丝奶豆腐

其实在前面介绍奶制品篇章时,已经和大家提到过拔丝奶豆腐了。拔丝这种食品制作工艺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很陌生,但是拔丝奶豆腐这道菜,却是在内蒙古以外地区很少能吃到的一道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菜品。拔丝奶豆腐是一道独特而美味的食物,这道美食诞生于内蒙古,并在当地流传已久。拔丝奶豆腐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精细的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

拔丝奶豆腐的制作工艺和其他拔丝菜品的工艺差不太多。首先,要选择新鲜的牛奶和优质的奶豆腐作为原料。接着,将奶豆腐切成小块,裹上一层淀粉和鸡蛋液,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然后,将炸好的奶豆腐块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糖和清水,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糖浆变得浓稠。最后,将煮好的奶豆腐块迅速捞出,装盘上桌。一道美味的拔丝奶豆腐就做好了。

拔丝奶豆腐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首先,奶豆腐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骨骼生长和维护身体健康。此外,拔丝奶豆腐还含有丰富的热量和糖分,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帮助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季。在内蒙古地区,拔丝奶豆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内蒙餐饮文化的象征。



BGM

牛肉干

风干牛肉是蒙古族的特色食品,他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铁骑,披坚执锐,横扫欧亚,其超强的战斗力和耐力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后勤保障——风干牛肉功不可没。他保质期长,易储,热量高,被认为是蒙古大军的秘密武器之一,亦被誉为“成吉思汗的军粮”。 早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时,蒙古骑兵与内蒙古牛肉干就有着不解之缘, “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一头牛宰杀后,百十公斤重牛肉凉干后捻成沫后,只有十几斤肉沫,装袋后背在身上,只要有水便可冲饮。即使一时缺乏,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牛肉干在蒙古铁骑远征作战中起着很重要作用。

风干牛肉干因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如今医学研究证明牛肉干中所含有每天人体所需蛋白蛋和氨基酸成份极为丰富,故营养价值极高,牛肉干对老年人、儿童的身体虚弱及病后恢复,有特别好的帮助,牛肉干的功效,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消渴、消水肿、对腰酸软、身体无力等极为见效,每天食用50克至100克风干牛肉干可补充每天所需的营养元素,风干牛肉干集聚牛肉之精华。在休闲营养食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BGM

烤羊排

经常到内蒙草原旅游,有一道美食相信大多数游客都品尝过,是内蒙景区和饭店必备的压桌菜,它就是内蒙古的烤羊排,外焦里嫩,色泽金黄,大多数游客都喜欢,但是真正吃货游客都懂得到牧区的牧民家中去吃,传统工艺做出来的烤羊排,不仅味道鲜美让人过口不掉,而且他们放的调料还少,工艺方面有一些区别,你们想知道吗?”。

内蒙古烤羊排的原材料都差不多,都是优质的草原羊,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优质牧草的种类,都是其它地方无法比的,符合食物多样性与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标准,这些羊吃的是如中草药般的优质牧草,喝的是山泉水,充足的运动量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只有深入体验游的小伙伴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幸福生活。

纯正的牧区烤羊排,需要用新鲜的生羊排,在自己焊的炉子中用木炭火烤炙,肉只需提前用盐腌一下,而且要用文火去烤,让肉里的油慢慢烤出来,滴到炭上,加大火力,正是这样的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不过烤出来的羊肉是从内到外的香,一旦吃过就不会忘记,而且放进去一个看似很大的羊排,等烤完出来,你会觉得跟换了一块似的,缩水很多,但是吃的时候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烤羊排除了酥脆,肉还不腻,因为油大部分流失掉了,少部分进入了羊的瘦肉中,增添了肉的香味。



羊盘肠

内蒙古的乌珠穆沁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天然草牧场,这里滋养了一群勤劳而聪慧的蒙古族牧人,他们在这里畜养了一大群优质的黑头羊,更带来了很多鲜美的羊肉,据说在乌珠穆沁,不管那些肥美鲜嫩的羊肉怎么吃,都能让你大呼过瘾!而这其中,“盘肠”就是蒙古族特色菜肴之一,味道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来到乌珠穆沁一定不能错过这道菜!

小肠,也叫细肠、盘肠或血肠。小肠一般都是由羊血搅拌的面粉灌成,故此,得名血肠。而它的形状很像盘起来的粗绳,盘盘缠缠,因此也叫盘肠。蒙古民族把羊的小肠用盐水洗干净后,将小肠和肥肠切断分开,在羊腔中舀出热羊血放在盆里搅进荞面或白面,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加入油脂,食盐和葱花等调料,将其搅拌均匀后灌入羊肠,做成灌肠。接着把灌肠放入清水锅或者手把肉汤锅里煮熟,盘肠就做好了。装盘上桌时配蒙古餐刀切割食用,在吃这道菜的时候一定要蘸着蒜汁或者蒜蓉辣酱一起,味道会更加可口,不过盘肠在制作时必须用刚宰杀的羊,以保证盘肠味道的鲜美。

羊肥肠,也叫作粗肠或肉肠。肉肠则是以它的灌充物来称呼的。因肥肠粗而直,可用血面糊来灌充,还可用肉末肉粒灌制。以肉末肉粒灌制的肥肠叫作肉肠。宰羊剖腹后,把羊肥肠取出。羊肥肠粗而且有不少脂肪,用水把肠子冲洗干净,然后从羊腹腔靠脊骨两侧,用刀割下两条脆嫩的里脊肉,再割下脖子上的肉,掺进葱、蒜、姜粉、花椒面、食盐面,剁成肉馅,剁好后撒上一些炒面,装填进肥肠里。清水下锅煮,煮熟后捞出,切成约三寸长的段,盛盘上桌。捣好的蒜泥里加上醋,或者辣椒酱装碟儿,用手拿肠蘸着吃,味道十分鲜美。

在很多有关“乌珠穆沁的羊肉为啥那么好吃”的说法中,最具有依据的是羊本身。首先,这只羊必须是来自大草原,吃的是草原上无污染的牧草。其次,乌珠穆沁草原植被丰富,有多种中草药。在牧羊的过程中,羊会吃到很多有益的中草药,譬如有一种叫沙葱的植物,牲畜吃了以后就不会有膻味,所以乌珠穆沁的羊肉的肉质鲜美、细嫩、喷香无比,当然,这里的羊盘肠好吃也是毋庸置疑的了!



BGM

肚包肉

肚包肉,是内蒙古特色之一,作为旧时家里贵客才能吃到的美味。别听名字狂野,它包裹的,可不是肉,而是营养和内涵。肚包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成为了老少皆宜的珍馐美馔。其蛋白质由十几种氨基酸组成,是一种易吸收高浓度氨基酸源。富含对人体原有合成作用的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胆固醇含量也低于猪、牛、鸡肉。可称得上的代餐佳品。肉色鲜红,蛋白质持水力强,不易变形,食用便捷,柔嫩多汁,咀嚼性好,无膻不腻。

肚包肉是内蒙手工美食之一,以羊肚、羊肉为主,加入少量盐,将剁碎的羊肉以羊肚包起来,然后用绳子系紧,一个肚包肉就做好了。将制作好的肚包肉放入锅中,倒入一些水,然后焖煮一段时间。待肚包肉煮好后,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用刀切开肚包肉,可以看到羊肉肉质细腻、羊肚白嫩嚼劲十足,喝一口肉汤,蘸着自己喜欢的料汁吃,美哉!



赤峰对夹

有一种旅行,叫夏天去内蒙古大草原,骑着马儿,伴着清风,扬鞭策马逐云的影子,是无数人心中所向往的。而除了草原上的美景,在草原名城赤峰,有一种美食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舌尖,满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它就是——对夹。今天在这篇介绍内蒙古美食的文章的最后,我就给大家介绍来自我的家乡赤峰的美食——对夹。其实赤峰的美食有很多种,但是赤峰对夹绝对是赤峰特有的传统美食,是一种在酥油烧饼中间裹着熏猪肉,形似肉夹馍的地方小吃(但是绝对不是肉夹馍),到今天已经有百年历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赤峰对夹不仅很吸引人,还有着自己的故事。据说是在1917年民国初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热河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由于卖烧饼的多,所以苏家的烧饼并不是很好卖,后来苏家父子受到老家“驴肉火烧”的启发,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苏德标早年在北京裕盛楼肉铺当学徒时偷学的宫廷御膳熏肉技术整合在一起,用面做皮,中间裹着熏猪肉,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 “夹肉烧饼”,取名为“对夹”,在当时以热卖哈达火烧的赤峰街创出了名声,并迅速流行起来,自此,“对夹”这种代表赤峰的特色小吃便诞生了。苏家始创的第一家以专卖对夹的商铺开业,位于头道街,起名复生隆。

正宗的赤峰对夹,外皮金黄,层次分明,肉质细腻,熏香浓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韧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余味悠长。赤峰对夹因而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赤峰人评价对夹的好坏,不但看肉,更重要的是烧饼,烧饼要先入炉烤熟,出炉后在用酥油拌着小米面在外表涂抹一遍,摆在铁叉子上,再入炉烤起酥,等到外皮金黄,取出用刀开口,把熏肉加入其中,一口咬下去,咬第一口时,牙齿先破开脆皮,咔吧一声,唇边立刻带有淡淡的烤糊油香。然后热气腾腾的熟面,在口腔内弥散出浓郁的麦香,最后牙齿会咬到最中间的熏肉,在舌尖混为一团,满口喷香,口中香气久久不能散去。

走在赤峰的大街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对夹的店铺,可以看出对夹在赤峰的欢迎程度,也反映出赤峰人的生活中对夹所占的地位可见一斑。“对夹”这种酥饼+熏肉的神奇小吃,是赤峰人日常钟爱的美食,隔三差五就得来一顿,尤其是冬天在赤峰寒冷的早晨,坐在胡同温暖的对夹店里,要上三两个赤峰对夹,一碗鸡蛋汤或者馄饨,一份地道的咸菜。咬一口对夹酥脆咸香,喝一口汤香气悠长,顿觉全身充溢着一种温暖与快乐的满足感,惬意无比!

如今的赤峰,虽在发生着多种改变,但不变的是作为赤峰美食第一名片的对夹,从舌尖到舌根传递的酥脆喷香,它承载着几代赤峰人的美食记忆。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赤峰对夹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因它的醇香不绝,饶舌三日,征服了人们的味蕾,融入了赤峰人的生活,即便是那些缤纷悠久的百味珍馐也难以取代。

著名的赤峰作家马伯庸曾走进央视《美味中国》栏目介绍赤峰对夹,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款赤峰美食。2011年,赤峰对夹被餐饮家协会评为中国名小吃。2017年10月,赤峰对夹技艺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外地来赤峰旅游的朋友,离开赤峰时都会带上一些对夹,回去给家人分享。作为赤峰独有的特色小吃,赤峰对夹以它的美味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地人的认可。是当之无愧的赤峰美食名片,亦是赤峰人乡愁的寄托。


好了,关于内蒙古的美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内蒙古美食的丰富多样反映了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从鲜美的烤全羊到醇厚的手把肉,再到各种乳制品如奶酪,奶茶和奶豆腐,每一道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风情和历史传统。此外,像碳烤羊腿,马奶酒,牛肉松,风干牛肉干等本文介绍或者没有介绍过的特色美食,不仅展现了内蒙古人民对于食材原汁原味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活智慧。

总之,不论是宴席上的重头戏—烤全羊,还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奶茶,内蒙古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醇香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来内蒙古旅游的朋友,不仅要欣赏那壮丽的草原风光,更要亲口品尝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让味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体验一场难忘的盛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片草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是对内蒙古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探寻和回味,使旅行体验更加立体和深刻。



写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  

声音的彼岸,就是心灵的故乡。能够喜欢这句话的人,内心一定跟我有着一样笃定的热爱。每一篇作品的表达和传播都是有目地的,最终能不能成为自己心中所愿所想的样子?就象一个彼岸,永远等待我们抵达。而故乡,是温馨和心灵的守望,想到它就是暖暖的。那么回到声音的诠释,不也是?永远想要抵达,永远在路上追寻,也一直盼望着心灵深处的感动与共鸣。当声音抵达彼岸,让心灵遇见故乡,那么你就是我的同行者!       

我会认真对待每次作品的完成,把每一份情感真诚地分享,愿站在风景中欣赏风景的我,能成为你眼中与众不同的风景。       

倡导积极、健康、正向的信息传播,更希望我所传播的内容聚集到的是一群有着同一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参与者。

我是蒙川,感谢您的关注、厚爱、以及支持。欢迎留言、点亮,感谢每一个默默守候,在此聆听的你!感谢!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