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细节1》三
剧本ID:
57041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8941
作者:密罗
关注
4
5
4
1
简介
历史一旦被总结,就会被扭曲;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 本书犹如历史侦探,为您一一还原抗日战场上的决定性细节,将历史的真相,交还给您。
读物本近代历史阅读合集
正文

《抗日战争的细节1》三

BGM

01

石原、板垣闹事时,日本国内也开锅了。日本政体有点意思,明治维新后,有些人想学西方,穿燕尾服,戴礼帽,围成一圈讨论问题,搞内阁制,但从1885年开始,搞了几十年,还是道夹生菜,这也算是七百年武士治国的后遗症。也有些文官比较拧,想折腾一下,就有了个政党时代,但军人们,特别是佐级军官,不吃那一套,稍有不满掏枪就打,所以那个年代的日本首相是个危险的职业。那就说说“樱会”首领桥本欣五郎吧。

    看一份1930年“樱会”成员名单:桥本欣五郎、长勇、重藤千秋、根本博、小原重孝、坂田义郎、和知鹰二、天野辰夫、樋口季一郎、马奈木敬信、田中清、田中弥、樱井德太郎……跟一夕会成员比,他们都是小字辈。

02

这些人对大正时代以来的官僚不满,想用暴力搞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有生气的、明朗的”军政府,从里往外地改造日本。首领桥本退役前连个少将都不是,但在那个年代,却是日本军中最大的疯子。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东京出现两次未遂政变,想颠覆内阁,建立军部统治,都是桥本一手策划的。桥本搞政变前的日本,遇到明治维新以来最大的瓶颈:

第一,“满洲问题”得不到解决。

第二,伦敦海军裁军条约让很多日本人认为自己吃亏了。

第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其影响还不小。农民没收入,工人失了业,大批日本人没事干,很多人打起背包,到中国“闯关东”。   

第四,币原喜重郎外务大臣“协调英美、尊重中国”的外交政策叫军人不满。

03  

   在这个背景下,桥本于1931年3月和10月连续发动两次政变。关于桥本,先看一下简历:

    福冈县人,1890年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3期,陆大32期。毕业后,任海拉尔特务机关长、关东军司令部部员、陆军大学教师、驻土耳其武官辅佐官、陆军参谋本部第二部俄国课课长。“二二六兵变”后被编入预备役,搞了个极右翼的大日本青年党。中日开战后再入现役,任野重炮兵第13联队长。在南京战中因擅自炮击长江中的英美舰船而“二进宫”,再次被编入预备役。

桥本这个人是双鱼座,从星座学上分析,这个星座的人既温柔,又喜欢幻想。对桥本来说,在私人生活中到底有多温柔我们不知道,但喜欢幻想却是真的,从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就幻想以暴力解决国内问题,以武力解决满洲问题,桥本虽然只是个佐级军官,但在军中影响特别大,后来日本军人形容一个人冒失、激进,往往说:你太桥本了!

04

3月的政变,桥本想推翻执政的民政党内阁,建立一个以陆军大臣宇垣一成为首相的军人政权。于是他联络了陆军省军务局局长小矶国昭,带着“樱会”的几个心腹,以及“民间高人”玩法西斯理论的大川周明,打算在东京大干一场:先鼓动工人在东京游行,然后宇垣宣布戒严,混乱中派军队包围议会,此时由小矶出面,逼迫内阁辞职,叫天皇授命宇垣组阁。

    作为明治藩阀向昭和军阀过渡的人物,宇垣资格很老,在军中自成一派,前面提到的南次郎、金谷范三都是他的小弟。早在大正时代,这位长得很有喜感的大爷就出任过一次陆军大臣了,还搞了个著名的裁军,让很多军人一下子没了饭碗,有人声称要他的老命,所以第二次出任陆军大臣后就低调多了。

05

得到桥本的想法后,宇垣开始想掺和:叫我当首相?太好了!后来他又犹豫了,因为得到小道消息,说其实用不着搞什么政变,因为执政的民政党那边已经有意推举他当首相。这时候,陆军省军事课课长永田铁山也奉劝小矶慎重从事,别被桥本忽悠了,于是政变流产。宇垣一哆嗦,桥本没搞成,但也没受到任何惩罚。桥本不甘心,10月又策划了第二次政变。这次政变的策划案听上去都吓人。

不仅策动近卫师团,还调遣飞机,干什么呢?轰炸出席内阁会议的政府要员,一举杀死首相和所有的元老、重臣,袭击警视厅、陆军省、陆军参谋本部,建立以陆军教育总监荒木贞夫为首相的军政府,内阁名单都定好了:首相兼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内务大臣桥木欣五郎、外务大臣建川美次、大藏大臣大川周明、警视总监长勇……桥本这次找的主要帮手是自己的老乡、“樱会”二号人物长勇,还有根本博。

06

“民间人士”除大川周明外,还有另外两个“军师”北一辉和西田税,以及海军暴力小团体“拔刀队”的成员。但由于计划过于大胆和天真,导致最后走漏消息,据说是在好几个军官小组织都插一脚的根本博告的密,但军部的措施不是逮人,而是安抚,派人前去说好话。谁去的呢?“樱会”眼里的红人荒木贞夫。他跑到政变分子待的酒馆做工作,结果开出的罚单是:桥本禁闭反省20天,长勇反省10天,其他人只给了警告处分。

     桥本又一次搞砸了,但却给了皇道派大佬荒木贞夫出头的机会。(皇道派是二战日本军队中的一个派别,受北一辉思想的影响,对内主张在天皇亲政下改造国家,实现昭和维新;对外主张同苏联决战。日本陆军大将荒木贞夫称日本军为皇军,并且主张清君侧,消灭天皇身边的奸臣小人,拥护天皇亲政改造日本,这就是天皇之道,故称为皇道派。)

07

    荒木算得上是1930年代日本陆军“首屈一指”的人物,这位善于演讲、讲究仪貌的陆军大将,在桀骜不驯的少壮派军官中有巨大影响。首相没当上,荒木却因桥本的未遂政变,得以出任接替若槻礼次郎上台的犬养毅内阁的陆军大臣。但皇道派是个什么玩意儿?

    说皇道派前,得先念叨一下统制派(二战日本军队中的一个派别,以永田铁山等为核心,则主张在军部的统治下,不使用武力,而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径,进行平稳缓进的国家改革。统制派要求建立总体战的体制并要求加强对军队的统治。参与人物有东条英机。)。1921年10月,在德国的温泉圣地巴登巴登,三个驻欧洲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学: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泡了一次澡,泡出个密谋:推翻明治以来长州藩老家伙对陆军的控制,使军部“平民化”和“精英化”。

08

     统制派老大是日本陆军第一大脑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后来去皇道派那里坐了第三把交椅,冈村宁次站在永田这边,但后来实际上没怎么掺和派系之争,而是一门心思研究在中国的打仗问题去了。回国后,永田搞了个“二叶会”,随后合并了“木曜会”,于1929年建成日本最大的佐级军官团体一夕会,几乎把昭和军阀一网打尽:东条英机、冈村宁次、铃木贞一、矶谷廉介、今村均、冈部直三郎、板垣征四郎、桥本群、根本博、草场辰巳、石原莞尔、横山勇、影佐祯昭、牟田口廉也、武藤章、田中新一……

    按永田的设想,陆军的人事问题必须变天,然后建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对外武力领有满洲,搞好战争资源。永田玩的也是“总体战”概念,同样是从德国那里学来的。

09

    但皇道派认为,什么战略资源啦,什么先进武器啦,一切都是浮云,只要拥有“皇军精神”,那么所有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即使拿着竹竿也能打败敌人。这一派的核心人物,是上面说到的“老愤青”荒木贞夫,旁边的第二把交椅上坐着真崎甚三郎,身后站着小畑敏四郎、柳川平助、松浦淳六郎以及更多的下级青年军官。

     这派人物中高层不多,粉丝都是尉级军官,主张天皇亲政,对外北攻苏联,这也是“二二六兵变”时叛军提出以荒木担任关东军司令官的原因。

    搞着搞着,两派就开始互殴。

10

     话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陆军参谋总长金谷范三和陆军大臣南次郎都辞职了,分别被皇族闲院宫载仁亲王和陆军教育总监荒木贞夫接替。荒木的副手,陆军省次官的位子上则坐着柳川平助。驻台湾军司令官真崎甚三郎被叫回东京,出任陆军参谋本部次长,代替载仁亲王主持日常工作。也就是说,陆军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令机构一下子都被皇道派占据了。

    真崎这个人很有城府,与鲜衣怒马的荒木不同,他最大的特点是坐稳一个位子后,立刻寻找对手。他注意到永田铁山。此时永田正在荒木的陆军省担任军事课长。头脑聪明、作风干练、谋略过人的永田,很受天皇喜欢,在当时已快成传说中的人物了,所谓外有石原,内有永田。很多关东军和驻朝鲜军的军官在回国公干时,都要拜访一下永田。

11

    真崎想把这个对手拉到自己身边,就想法把永田调到陆军参谋本部负责运输通信的第三部当部长。他天真了一次。永田是什么样的人?已稳坐统制派老大的位置,还有必要过来当“小三”?何况参谋本部这边已坐着翻过脸的老同学小畑敏四郎了。

     就在真崎纠结时,听到两个消息: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真崎想先听哪一个?

    真崎说:好消息吧。好消息是:他要从中将晋升为大将,肩章上又多了一颗星。坏消息呢?真崎自己回答:坏消息是,我得离开陆军参谋本部次长的椅子。因为按军中规定,这个职务只能由中将担任。

没办法,真崎很不情愿地到陆军省当了没实权的军事参议官。

12

    皇道派高级将领本来就少,真崎又走了,荒木感到很孤独,主要是感到有些玩不转。加上他提出的北攻苏联的设想遭到内阁一致反对,于是辞去了陆军大臣的职务。

    荒木做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上台的犬养毅内阁的陆军大臣,那么这时候犬养首相在干吗?在地上躺着呢。不是睡着了,而是被打死了。

    犬养是孙中山的朋友,对华态度比较温和,后出任日本最大政党的政友会总裁。民政党的若槻礼次郎辞职后,在野党的政友会奉命组阁。他上台后,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收拾石原留下的摊子,试图低调地跟中国谈判,军内强硬势力大怒:这怎么行?你别是老糊涂了吧!

13

    这次发难的是海军。

    无论日本陆军还是海军,离他们近了,颇能感到一股强悍的气场,但若放远了看,给人的感觉却是石头一块,就会乱砍乱杀,他们不是单纯地迷恋暴力,而是只会使用暴力。这不是个态度问题,而是个技术问题。1932年5月15日傍晚,海军军人山岸宏、三上卓等11人大摇大摆地走进首相官邸,犬养见他们面无表情,问啥事?有话好好说。对方的回答是:“多说无用,打!”遂乱枪击毙了年近八十的老头子。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日本。

    犬养死后,日本的政党政治也就吹灯了,继任首相斋藤实曾是位海军大将。

14 

   回到荒木身上。按惯例,他辞职前有权向天皇推荐一位新人选,还能是谁?但载仁亲王反对。荒木于是想到此时已由驻朝鲜军司令官转为陆军教育总监的林铣十郎。

    这位“越境将军”实际上性格温和,当初擅自支持关东军,完全是受参谋神田正种的煽动。荒木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林就任陆军大臣,那么教育总监的位子就空了,可趁机再推荐真崎。事情如荒木的盘算,真崎果然得到了陆军三大长官之一的教育总监的位子,但这时他所嘀咕的永田铁山也拿到了陆军省最具实权的职务:军务局局长(主要负责陆军编成和人事调动)

15

    下台后的荒木觉得没啥,但真崎觉得事情不好办了。

    永田一上任,就开始忙着进行陆军的人事调动,这是他的夙愿。真崎眉头不展时,(1934年8月)发生了“陆军士官学校事件”:有人煽动学校里的皇道派士官生搞政变,但后来计划又被人告发,一些倾向于皇道派的士官生被开除,最后事情搞明白了,是一名叫辻政信的人在搞鬼。

    事件发生后,村中孝次、矶部浅一等皇道派士官被逐出校,但最难受的还是真崎。因为他是教育总监,管的就是陆军教育的事儿。

16

    辻政信的背后,有人说站着当时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当老师的东条英机(,东条有这脑子么?无论如何,最后背黑锅的是永田铁山。而永田也正好抓住机会,在他的“主刀”下,4700多名陆军军官被调动,其中很多是皇道派人物,包括柳川平助(从陆军次官的位子被打发到驻台湾军司令官的位子)等人。真崎本人都有点自身难保,永田的目的显然是迫使他辞职。作为一个军人,又玩得好政治,干啥都像那么回事儿,永田还真行。    真崎被迫辞职。这一下,支持皇道派的青年军官们不干了。

17

    一个叫相泽三郎的中佐, 为此专门从驻地福山县赶到东京质问永田,永田当然没惮他。相泽回去后,永田立即搞清了其身份,于是就要办他。没几天,相泽接到去驻台湾军报到的命令。相泽没去台湾,而又来了东京,这次带了军刀,随后(1935年8月12日)发生了震惊日本全军的事件。

    犬养被刺时,问的是“啥事”,而相泽闯进陆军省军务局局长办公室后,永田问的是:你谁啊?显然,每天忙活的永田早就把这个中佐给忘了,他正在跟东京的宪兵头子谈话。

    比起刺杀犬养毅的海军军官,相泽的回答更酷:“呀!天杀永田!”拔刀就砍。

18

永田坐在办公桌后,一偏身子,竟躲了过去。这个偶像级人物确实有两下子。一边的东京宪兵头子也惊了。但永田随后犯了个致命错误。相泽有刀,永田也有刀,手枪则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如果永田先随便在桌子上抄起一个家伙砸向相泽,利用后者下意识地躲闪的机会抽刀或拿枪,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但他没这样做,而是起身朝门口跑。相泽第二刀没给永田机会。就在永田快要拉开门时,相泽反手一刀砍在永田后背。永田居然没出声,他还想开门,结果第三刀从后面直刺过来。

    如果永田没死,必有出任陆军大臣或首相的那一天,那时的日本会怎么样?没人知道。历史只有一个:永田死了,而且是被钉在了门板上,日本陆军的第一大脑就这样玩儿完了,剩下的第二大脑石原莞尔也就成了第一大脑,至于此后的第二大脑是谁,永远都说不清楚。

19

    对相泽的审判是漫长的,因为皇道派的缘故,一直拖到1936年。行刺跟真崎有没有关系?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就在真崎出庭作证的转天,“二二六兵变”爆发!

    1936年2月26日,东京暴雪迷城,突有第1师团一部(第1联队、第3联队)的1400多名士兵在安藤辉三、香田清贞、栗原安秀、竹岛继夫、今泉义道、中桥基明、中岛莞尔、林八郎、河野寿、坂井直、丹生诚忠、池田俊彦、高桥太郎、安田优等尉级皇道派小校带领下发动兵变!因为永田死后,按统制派的计划,要把皇道派小校云集的东京第1师团调往中国东北,再过几天他们就要开走了。

     开走前,他们动手了。

20

    东京大街上,叛乱士兵冒着大雪,唱起《“昭和维新”之歌》:

     大海上波涛汹涌/富士山乌云密布/处身于这时代/我的热血沸腾起来/特权之士/不可一世/家国之事/不闻不问/财阀之士/穷奢极欲/家国之事/不闻不问/国家将亡/贪官敛财/人民受骗/社会乱成一团/犹如棋盘的布局/我们出动了/为了“昭和维新”的新天地……

    你还别说,光从歌词上看,写得还不错。

    参加兵变的很多人都来自农村,对“奸臣的贪腐”特别看不惯,认为日本唯一出路是驱逐压迫皇道派的统制派,让天皇亲政,建立单纯廉洁的军政府。煽动者除了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事件”中被开除的村中孝次、矶部浅一外,依旧有“民间高人”:北一辉、西田税。

21    

奇怪的是,这次大川周明没参加,他逃过一劫。    兵变中,叛乱士兵像演电影一般击毙内大臣斋藤实(前首相,被打了47枪)、财政大臣高桥是清(前首相,被乱刀砍死)、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被砍了头),刺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此人是后来的首相。

    1934年接替斋藤实首相位置的冈田启介侥幸逃脱。

    过程非常戏剧化。当时领得袭击首相任务的是第1联队的机关枪中队,中队长是栗原安秀中尉。栗原带人冲进首相府后,七十多岁的冈田被他妹夫兼秘书松尾传藏塞进浴室,随后松尾只身跑到外面。叛军没见过冈田,只是带着照片来杀人,拿出照片跟松尾对了一下,因为松尾跟冈田长得很像,就认定这是他们要杀的首相,于是一声令下,让子弹飞。

22

    这实在像电影里的情节。但对不起,这是真切的历史!

     有意思的是,执行任务的第3联队的士兵,基本上都完成了任务,找到了刺杀对象,并把子弹打进对象的身体;铃木贯太郎虽没死,但当时身中两枪。而第1联队的士兵,都没完成任务:首先在首相府就杀错了人,随后又放弃了刺杀元老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的计划。

     叛军占领了陆军省、陆军参谋本部和国会,发表声明,要求任命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官,真崎甚三郎组阁出任首相。    兵变发生后,东京完全乱了。陆军各派各怀心事,有坚决要镇压的,有观望的,有绥靖和支持的。海军态度非常明确:镇压。因为兵变中死去的内大臣斋藤实、受重伤的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死里逃生的首相冈田启介,都是海军大将。

23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海军互相看不上已不是什么新闻,此次三名海军大将同时死伤,海军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东京湾战舰云集,那意思是:陆军不动手,我们就上!

     陆军什么态度?

     很多时候,一个人要想成事儿,或者说脱颖而出,除了靠实力外,还有赌博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关键时敢押宝,押对了,也许就能轻易地冲到峰顶;押错了,就可能掉进深渊,永世不得翻身。

    此时已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的东条英机押了一宝:大嗓门地向东京发电:一定要镇压叛乱啊!

    有人说,东条是统制派主力,肯定会主张镇压。但实际上是很多统制派被当时叛军血腥的行动吓晕了。陆军17个师团,只有梅津美治郎的仙台第2师团和谷寿夫的熊本第6师团向陆军省表示支持镇压叛军,其他师团长则处于观望状态。此时东京的形势转瞬即变,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

24

    在东京,真崎甚三郎显然取代荒木贞夫成为皇道派的总瓢把子了。兵变前,他就得到消息,但没阻拦;叛乱后,青年军官们邀请他出山。到底是老狐狸,他感到事情似乎有些不妙,因为那么多大臣都死了,天皇什么态度?他狡猾地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只是说同情叛军,但出山的事,还是再看看吧。

    荒木贞夫坐不住了,死活拉着观察动态的真崎跑到戒严司令部,“奉劝”不要镇压叛军。这时戒严司令部的主事参谋是谁呢?石原莞尔(这时候已经当上陆军参谋本部第一部作战课课长了)。两位大将都来了,但石原一点面子也没给他们。

    正如真崎所料,昭和天皇先是吃惊,随后是生气,最后被激怒。

25

这个历史节点上的陆军大臣是川岛义之。此人可能是日本陆军史上最没名气的大臣,但偏偏在“二二六兵变”时担任这一要职。事变后,他一下子就傻了,被叛乱士兵堵在家门口,最后差点给揍一顿。还好,他的副手也就是次长古庄干郎给解了围,但此人明显支持皇道派。

    建议向叛军妥协的,除小畑敏四郎外,还有已经当上天皇侍从武官长的本庄繁、东京警备司令官兼戒严司令官香椎浩平、陆军省军事调查部部长山下奉文,当然还有远在台湾的驻军司令官柳川平助。

    昭和天皇这次谁的话也没听,他警告这些人:如果陆军不将这些无法无天的小兵收拾了,他就要亲自带近卫师团出马。

26

    除外面的东条外,支持镇压的还有陆军参谋本部次长杉山元,这是这个呆板又没什么主见的陆军不倒翁做过的唯一一件灵光的事。和他站在一起的,是军事参议官寺内寿一。寺内是名门之后(明治时元帅、首相寺内正毅是他爸),谋略一般,但作风硬朗,喜欢傻笑。后来和杉山一样也干到元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直做在东南亚作战的南方军最高司令官。

    结果是,叛军投降,安藤辉三、香田清贞、栗原安秀等15名头目被枪决,叛军背后的村中孝次、矶部浅一、北一辉、西田税被处死,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小畑敏四郎、柳川平助等人被勒令退出现役,镇压不力的川岛义之、香椎浩平,以及天皇侍从武官长本庄繁三人从本职上卷着铺盖走人。

27

    但山下奉文在寺内寿一的保护下溜了:被流放到驻朝鲜军当旅团长,过起成名前漫长而郁闷的日子。前面说到的那位陆军省次官古庄干郎因川岛义之的顶雷而没被惩处,但中日开战后指挥日军在华南作战时他还会出来。寺内当仁不让地成为兵变后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的陆军大臣,在随后的肃军中把皇道派扫除。兵变虽然流产了,但皇道派的愿望很大一部分奇异地实现了。

    广田内阁恢复了一项规定:军事行政机构的最高首脑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大将担任。

    在组阁时,如果陆军和海军拒绝提供两大臣候选人,那么新首相将没法完成组阁;而如果一届内阁中,陆军大臣或海军大臣辞职,那么这个内阁就倒台了。军部就这样巧妙地控制了内阁,毛茸茸的小手搭在了政府的肩膀上。

28

    捉蒋行动“东北易帜”后,蒋介石要做的,就是树立国民政府的威信,改掉北洋以来的纷乱局面,把政令统一到南京这边来。

    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后,蒋介石就没闲过,像被绑在水车轱辘上,一直在那儿转。他也想停下来,但对手说:别,蒋校长,蒋总司令,蒋委员长,您还是再转会儿吧。

    但这些人又不给力。

    在对付党内派系和新军阀上,蒋介石还真有两下子:在党内,击败汪精卫、胡汉民、孙科;又在蒋桂、蒋冯、蒋阎冯大战中,把不听话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唐生智等人一个个搞定。 

   我不写这些。

    那种国人间的内耗,即使再精彩,也没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但要念叨一点,这种倾轧,在很大程度上让日本人钻了空子。

29

    举个例子。1930年中原大战时,张学良把11万东北军精锐调入关内,帮蒋打阎冯,这些部队走后,东北虽有20多万正规军,但至少在日本人看来是个机会。

    反蒋的都靠边站了,但在对付日本人上,蒋介石开始头疼。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只能向国际讨“公理”(向英法把持的国际联盟投诉日本),而没能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上对红军的围剿更不顺,党内反蒋势力一发难,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二次下野。说是下野,但黄埔系的中央军还攥在他蒋校长手里,别人是指挥不动的。

    此时最有资格上台的,除汪精卫外,就是胡汉民。胡被认为是党内反蒋的精神领袖,但没心气接这个摊子。汪精卫呢,鬼得很,一直探头观察。

30

    帽子就落在了国民党元老林森和孙中山的公子孙科脑袋上。

    林森从此当了十来年的国民政府主席,直到1943年在重庆车祸去世,他也算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孙科当上了行政院院长,相当于国家总理。孙科,龙二代,离龙远矣。但这也没什么不正常的,毕竟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那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是稀罕之物。孙科很想在政坛待着,但又缺乏才华,1932年“一?二八”事变(又名“上海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初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19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19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上海打起来那天,慌忙把才坐了个把月的位子给了汪精卫。

31

汪精卫也够倒霉,一出山就碰到日本人打上海。显然他自己玩不转,但说到底他是个政客,军国之事做不来的。虽然他非常讨厌蒋介石,但此时又离不开蒋介石,后者重新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水到渠成。虽然南京也把中央军派了过去,支援在那里抵抗的第19路军,也叫日军连换了四任司令官,但最后还是签下了《淞沪停战协定》(亦称《上海停战协定》。1932年5月5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在上海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使上海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按这个协定,上海成了非武装区,只允许保安队和警察待在那里,而不许中国正规军驻扎。

32

    国家之事是没法讲理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强权即真理”。作为强国,不讲道理;如果你是弱国,那么最好你也别讲道理,因为没道理可讲。“一?二八”显然跟“九一八”有关。很多人认为,是板垣撇开石原后自己联络上海的日军搞的一个谋略,为的是把国际注意力吸引到上海。板垣有这个脑子么?就算他有吧。这里只说蒋介石,一下一上的他,面对日本人的纠缠,决定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万变是日本人一次次制造事端,这个不变就是关闭跟日本的政府间谈判渠道。蒋介石有个想法:如果跟日本政府谈判,中国这边肯定吃亏。他晓得,九一八事变只是个开始,大约就是从这时候起,针对日本人,他开始在国防和战略上留后手了。

33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不是向国际社会投诉么,那个英法把持的什么狗屁国联派了个调查团到东北,但除了让日本的国际形象有点毁容外,任何作用也没起。调查团转悠了一圈,又回去了。而对关东军来说,怎么收局是个问题。

     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像对付朝鲜那样,占领后宣布合并,把东北并入日本版图;第二种是军事占领,占领一段时间再说,在东北设立个都督府一类的机构,由日本人担任首脑;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搞个木偶政权。

    日本人选择了最后一种。

    关东军占领东北后,两个“满洲英雄”闹了一场,板垣征四郎觉得,为了一劳永逸,应该由日本直接占领,看上去虽冒险,英、美、苏等国甚至可能制裁日本,但如果日本人撑下去,事情就会不了了之。

34 

   石原反对。

    土肥原贤二打圆场:搞个傀儡吧。这样既能把这片土地抓在手,又可以避免日本在国际上陷入彻底孤立。

    我可以告诉你,上面说的纯属历史八卦。

    事实是:石原和板垣都同意搞个木偶。但谁当这个木偶?土肥原贤二把目光投向被冯玉祥从北京紫禁城赶出来,正待在天津静园的末代皇帝溥仪。

    满人兴于东北,那里是他们的老家,其他什么都别说,只从这个角度看,溥仪再合适不过了。随后,这位末代皇帝就像货物一样被日本人从天津偷偷运了出来。

    这个事儿一直被认为是土肥原特务生涯的代表作。

35  

   土肥原本人也特别得意。实际上有点夸大其词了,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人让溥仪动动,难度是有的,但也不是一个太困难的事。但土肥原为了显示自己谋略过人,把事情搞复杂了,先鼓动天津的亲日分子闹事,然后天津的日本驻军宣布封锁日租界,在混乱中,把溥仪偷偷运到东北。

    1932年3月,伪满洲国“高高兴兴”地成立了。

    在关东军看来,这样还不行,为“保护满洲国的安全”,就得跟南京那边搞一个缓冲地带,于是又占领山海关,推进至长城一线,随后用128名骑兵,把那个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和他的上万军队赶走,占领了省会承德。

36 

   随后,九一八事变时北大营的部队——王以哲部一战即溃。张作霖一死,东北军就没了魂儿,九一八事变后,从沈阳到锦州,从锦州到山海关,一路跑下来,这支军队精气神已全无。作为主政华北的大员,北平的张学良,还有什么脸再在那位子上待下去?南京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北上御敌,当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1933年元旦,夜里11时,“长城抗战”爆发(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3月至5月,中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