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仙—李白》(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当提起唐代大诗人李白,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这些气吞山河的优美诗篇,内心也会为诗篇中那种豪迈奔放,畅快无比的美妙意境所陶醉。李白,这位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被世人冠以“诗仙”的美誉。
李白生活在公元八世纪,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家庭早年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经商,据说李白就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那时的碎叶城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属于唐朝政府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五岁的时候,李白的父亲带他回到了署中,居住在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市一带。唐朝的署中是个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不仅受过西域文化的洗礼,得到儒家的正统教育。他还读了很多道家的,纵横家的杂书,接触到了非常广泛的文化知识。他曾经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自如”。
李白在年少时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常常喜欢与道士谈经论道,受到不少习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中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一方面要做超凡脱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他构成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的一生四处漫游,25岁时,他跋山涉水走出川蜀,漫游各地,广事结交,以培植声望,希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他曾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密”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等等,在李白的笔下,祖国的水水水水纷至沓来,它们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他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等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宽阔的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然而,李白这种自由不羁的个性,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此,他一直未被重用,。于是他又书剑漂零,漫游在祖国如画的山河之中。
开元24年即公元736年,李白偕夫人及女儿,投奔他在任城县即济宁做官的六叔父,并且寄家在贺兰氏酒楼,就是现在的太白楼。李白在任城县贺兰氏酒楼寄家时间,长达2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饮酒赋诗,会朋别友。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与一代诗圣杜甫的会面。当时的李白已经45岁了,而杜甫只有36岁,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互以诗文相勉,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这一段时期也是李白诗歌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像《行路难》、《将qiāng进酒》、《梁父吟》、《梦游天姥mǔ吟留别》等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均作于太白楼。
他那无比优美的诗篇,征服了好友杜甫,“诗圣”杜甫称赞他的诗为“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当时,另一位有名的诗人贺之章,看到他的《蜀道难》,看第一句马上就大为吃惊,并称赞李白说,你恐怕不是我们这个地上的人吧,你好像是摘仙人。从此以后“摘仙”这两个字,就跟着李白一生一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静夜思》,寥寥数句,却意味深长,传诵长久而不衰。客居他乡的人们每当思念家乡之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千古绝唱。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多首,其中的很多诗篇,如今已经走出了国门,翻译成各种文字,受到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和传诵。李白的名字也同他的诗歌一样,早已融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财富与遗产。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说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诗仙—李白》(下)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绵阳的江油诞生了,故乡的水水水水孕育了他的盖世才情,他以自然天成,飘逸豪迈,雄浑壮丽的诗篇,登上了浪漫主义诗坛无人企及的顶峰。这些诗篇如长江大河,激荡着炎黄后裔的灵魂,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李白漂泊的一生中,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他魂牵梦绕的记忆。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一九六二年,李白故里的人们开始筹建李白纪念馆。一九八二年,这所融观光旅游、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名人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江油市昌明河畔,包括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太白诗书画院。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这里有宏伟的建筑群落,优美的园林风光,丰富的陈列收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江油李白纪念馆内,除了宋代在李白故居遗址修建的陇西院、太白祠之外,后人又建有李白衣冠墓、粉竹楼、李白胞妹李月圆墓。至今,江油市内有青莲故居、读书台、匡山书院、洗墨池、磨针溪等等三十多处李白遗迹,足可令人大发“思古之幽情”。
李白的出生地在江油市的青莲镇,青莲镇在唐代为“清廉乡”。据传李白自称“青莲居士”,即含有与家乡谐音的意思。到了宋代家乡人为了纪念李白,就把清廉乡,改为了“青莲乡”也就是现在的青莲镇。青莲镇有一处名为“漫坡渡”的景观,这里水清见底,相传是李白的母亲经常洗衣服之处。史料记载,李母洗衣时,有鱼跃入蓝内,烹食之,觉有孕,于是生下了李白。这则由来已久的民间传说,也使“漫坡渡”成为了青莲镇的代称。
陇西院是李白青少年时居住的地方,虽多次遭到战火的毁坏,但是历代都在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陇西院大门,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门口有一幅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粉竹楼”据传是李白为其妹李月圆修造的闺楼。传说李月圆常将脂粉水泼向楼下竹丛,年深日久,翠竹为白粉所饰,故有“粉竹楼”之称。粉竹楼后面约500米,有一个直径约1米,水呈墨绿色的水池,人们认为这里就是李白和他的妹妹洗涮笔砚之处,所以就有了“洗墨池”这个名字。陇西院的后面有李月圆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关于少年李白和一位老婆婆之间的故事。相传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陇西院前的小溪,人们称之为“磨针溪”,在溪边还建一个磨针亭。隔溪不远是太白祠,祠内有陈列室和明碑。陈列室收藏有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诗词,明清版本李白诗词注疏,以及李白遗墨、遗迹的照片和拓片。
李白一生都爱皎洁的明月,并留下了许多关于明月的诗篇,如《月下独酌》吟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重现了诗人当年把酒邀月,怀古思友的意蕴。
在距李白故居不远,有几处遗迹,如邀月亭、月爱寺、指月庵等,都是传说中李白赏月读书之处。李白宛如一颗闪耀的巨星,他的光辉照耀了整个盛唐,照耀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论是在李白的故乡,还是在全国各地,诗仙李白都将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传诵。
《宋学太斗—程颢 程颐》
程颢[hào]和程颐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也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也很少作分别介绍,都将他们统一为一传,世称“二程”。
程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即公元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后人称他为“明道先生”。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时就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够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干练的官员。
程颐,字叔正,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即公元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即公元1107年,后人称他为伊川先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其兄程颢齐名。程颐初不求仕,后经司马光等人的推荐,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管勾西京国子监等职,从政讲学30余年。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得了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他们传道授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它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二程兄弟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北宋绍圣二年,程颐被指控为元祐党人,因此他丢宫削籍被贬到重庆涪陵,重操著书讲学的旧业。现在重庆涪陵还有程颐讲学的遗址“钩深堂”和他曾经历时六年,点校《易经》的“点易洞”。
钩深堂原称普净院,坐落在重庆涪陵北岩景区的东侧,普净院原是一座寺院,自从程颐贬官涪陵之后,这里便成了他的讲学之所。在涪州当地方官的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特意为书院题写了“钩深堂”三个大字,后人将其镌刻在岩壁上。
南宋绍兴五年,涪州牧李瞻在钩深堂内,建“程子祠”,纪念程颐。嘉定十一年,涪州牧范仲武正式将普净寺改成为“北岩书院”,并增建了一座“四贤堂”,供奉程颐、黄庭坚等四位,致力于涪州文化开拓的先贤。“钩深堂”还陈列着当地收集到的一些古碑名帖,更增加了北岩书院浓郁厚重的书卷气。
“点易洞”在钩深堂西侧,坐落在北坪山南面的半山腰。洞高6.7米,深、宽各3.2米,。洞口上方额镌“点易洞”三字。据《涪州志》记载,北宋绍圣二年,程颐在朝中与权贵政见不和,被革职贬谪涪陵。程颐效法太史公“发愤著书”的精神,在涪州除了讲学之外,就住在钩深堂西侧的一个山洞里,潜心研究,点校《易经》。前后历时六年写成了《易传》一书,后人因此称此洞为“点易洞”。清代涪陵人石彦恬曾书题“伊洛渊源”四字刻于洞壁。
北宋崇宁年间,宋徽宗赵佶继位之后,元祐党案得以平反,程颐终于遇赦回到了故乡洛阳,他将在涪州写成的《易传》一书整理出版后,不久就去世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用于《周易》研究的著名学者,先后在涪陵北岩景区陆续建起了不少纪念性建筑,如“钩深堂”、“点易洞”、“三畏斋”、“洗砚池”、“碧云亭”、“致云亭”、“二仙楼”、“观澜阁”等名胜古迹,统称为“周易园”,供后人瞻仰前贤,重温经典,寻古探幽。
《治水神工—大禹》
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进,留下了千古佳话,他就是家喻户晓的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又叫大禹或夏禹。司马迁《史记》里说禹姓姒[sì],名文明,又叫高密,他的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大禹是我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大禹治水是上古时代广为流传的一件大事。洪水滔天,“鲧[gǔn]窃帝之息壤以垣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这个“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出自《山海经》。
传说在四千多年前,在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于中国,人民困苦不堪,尧命鲧去治水,鲧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历时九年以失败而告终。尧帝杀了鲧后,舜又命鲧之子大禹治理洪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其父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疏导黄河时,为防止河水倒流,大禹用神力把龙门山劈为两半,让水流过,于是就有了龙门,著名的“鲤鱼跳龙门”,说的就是这里。
大禹决江疏河,遵从规律,因势利导,艰苦奋斗,终于扼制洪水,发展了生产,使百姓得于平土而居,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期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心没有进去探望,这表现出了他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公共事业之中,这是禅让时代所特别需要,也是后世学者所推崇的一种精神。
大禹治水成功,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舜在挑选继承人时,自然就选中了禹。经舜举荐,禹成为了部落联盟的大首领。作为一位部落联盟的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等等方面,也有不少功绩。大禹曾辅助舜执政,后受禅即帝位。几十年中,他呕心沥血,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建都邑,置百官,立贡法,制刑典,赏善罚恶,鼓励耕稼,协和万邦,把多元的中国建成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大禹也因此流芳千古,遗泽万世。
大禹治水的记载和传说,可谓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大禹的治水精神,缅怀其功德祭祀经久不断,而历时无数春秋,依旧雄伟壮观的绍兴大禹陵,正是这一历史凝成的巨大丰碑。大禹陵位于绍兴城东南会稽[kuài jī]山麓,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周围群山怀抱,奇峰林立,使大禹陵更显凝重壮观。
四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怀念这位功勋卓著,泽被后世的治水英雄,在他的陵墓旁,建祠立庙来纪念他。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前有石构碑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书。
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的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佝偻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魏然耸立,殿背为龙吻鵄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大殿内有四副楹联:“江河湖汉四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万国衣冠拜冕旒,二仪清浊还高下。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yōu]同。”这些都高度概括了大禹治水的业绩,表达了后人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
禹祠位于禹陵的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祠内左右置“大禹治水”、“计功封赏”两块砖雕,中立大禹雕像,高约2米,头戴笠帽,脚着草履,手拿石铲,目光炯炯,有开天辟地,重振山河的英雄气概,却又是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上)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山东琅琊阳都人,即今天的山东沂南,生于公元180年,病逝于公元234年8月,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
诸葛亮自幼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精通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二十六岁以前,诸葛亮隐居在乡间耕种。《三国志》中描写他身高八尺,常自比管仲、乐毅。与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为友。他胸怀大志,虽隐居乡间,对于国家大事却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后刘备与其隆中对时亦言:“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公元前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自此,刘备与诸葛亮关系之亲密,用刘备的话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也开始了他万古留名的军事生涯,这一事实经罗贯中加以艺术描写,于是成为了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
公元208年,由于曹操南征,刘备兵败逃至夏口,诸葛亮请命前往东吴求救,并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当时,诸葛亮年仅27岁,《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在东吴经历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的精彩片段,使得赤壁的漫天飞焰更具传奇色彩,漫漫长江也由此成名于历史舞台。
赤壁之役曹操败北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荆州诸郡,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公元211年,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将率兵逆江而上,分头平定诸郡,和刘备一起包围了成都,成都得以平定。同年,刘备在西川称帝,封诸葛亮为汉丞相。小说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描写,也为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公元223年,刘备给关羽复仇,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蜀军元气大伤,刘备也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同时,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政事不分大小,均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致力于平定益州南部诸郡的叛乱,令西蜀局势在易主期间得到稳定的发展。
公元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獲的率领下发动叛变。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的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以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兵力和物力。小说中正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剧情所在。
在公元227年,诸葛亮上疏刘禅,要求北伐,那道奏书便是有名的《出师表》。
诸葛亮率各路大军北上,驻扎汉中,然街亭一战,马谡违背诸葛亮安排,被魏军大败,这就是小说中的《失街亭》。无奈中的诸葛亮用了古琴一曲,空城一座骗走了司马懿。接着大军急速退回了汉中,这便是万古留名的《空城计》。自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其后诸葛亮又数次出兵北伐,然均未获得成功。
公元234年8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怀着满腔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归葬定军山,享年54岁。诸葛亮的一生多付辛劳,然而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流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
《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诸葛亮一生主要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等。
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的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千百年来,诸葛亮研究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广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死后,被刘禅追溢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后人为缅怀他的功绩,建造了很多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诸葛八卦村。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南阳武侯祠建于何时,文献上没有记载。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已有“南阳诸葛庐,西蜀紫云亭”的诗句,看来早在唐代卧龙岗上就已经有了诸葛草庐了。
步入武侯祠的山门,迎面的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栢停、伴月台、宁远楼等。现今的诸葛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着郭沫若书写的“诸葛草庐”匾额。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的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的砖雕。
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前后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砌,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像的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的对联。
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大型塑像。武侯祠现存有大量的碑刻题记,约300余石,篆、隶、楷、草皆有。其中,篆书《汉诸葛孔明旧庐指道碑荫》,隶书《草庐对》,楷书《诸葛传》,草书《出师表》等,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术上,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山东沂南阳都是诸葛亮的诞生地,是生活和居住过的故里。1993年,为了纪念诸葛亮诞生1812年,山东沂南政府在孙家黄疃村中建立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左侧竖立的穿孔汉画像石碑是汉代的遗物。纪念馆大殿高7米,宽9米,长12.4米,建筑面积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着诸葛亮塑像,四周是十四幅壁画,全面反映了诸葛亮一生壮丽辉煌的业绩。
沂南政府还在沂南县城的西山坡修建了卧龙公园,亦称西山诸葛亮公园。目前,有姐妹亭一处,有全国体量最大的诸葛亮铜像一座,用铜3.5吨,身高7米,总重7000公斤。并有浮雕,总长50米,共计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雕刻而成,记载着诸葛亮的辉煌战绩。另外,有仿古建筑五间,花岗岩石雕战马四匹,龟驼碑二尊。碑文刻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九龙壁面向人民街,总长15.2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
今日的阳都故城遗址,地势平坦,土肥水美,沂水傍城址而下,一望无垠。沂河水与阳都故土孕育了诸葛亮这位名垂千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楷模和神灵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崇敬仰而有口皆碑,实为中华民族的荣耀!
(文本稿为作者根据视频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