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2》 细节里的故事 彷徨 和 信念 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
剧本ID:
103223
角色: 0男0女 字数: 7938
作者:北渢
关注
2
7
18
0
简介
作者:张玮 整理不易,小鱼币多少投一投咯~ 感谢一键三联,阅读欣赏 关键词:容国团; 莫斯科奥运会
读物本近代杂谈人文
正文

全文仅供阅读交流学习,如侵删。

 

 

 

 

 

第三十三章: 世界冠军之死

 

1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激励多少人奋斗的一句格言。

但说出这句话的人,却因为想搏却无法搏,最终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愿那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1959年3月27日,在原西德的多特蒙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届比赛,有38个国家和地区240多名优秀选手参加,规模空前。但这并不是中国人应该铭记这届比赛的理由。

这一届的世乒赛,之所以能在中国体育史乃至中国现当代史上留下一笔,是因为在这一届比赛上,新中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为国家捧回这座冠军奖杯的人,名叫容国团。

那一年,他才21岁。

 

2

1937年8月10日,祖籍珠海的容国团,出生于香港一个贫苦海员之家。

7岁那年,刚刚读书的容国团第一次接触乒乓球,顿时就被迷住了。尽管他身材瘦小,个头勉强超过乒乓球桌,但看过他打球的人都说,他打球有一股灵气。

在容国团13岁那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只能辍学。之后,他成了香港东区一家渔行的童工。每天一大早,容国团就要起床,在一堆腥臭杂乱的鱼虾中进行分拣工作。打乒乓球成了那时候支撑容国团的最大兴趣——他的父亲是香港工联会下属的海员公会的会员,好心的工联会人员安排容国团在康乐馆管理图书、陪顾客打球。

也就是在那里,容国团无师自通,自己钻研,乒乓球水平提高很快。

1957年2月,香港举行全港乒乓球锦标赛,容国团代表工联会,与队友一起夺得了男子团体和单打、双打三项冠军,崭露头角。

 

3

但真正让容国团名声大振的,是1957年4月日本乒乓球队访问香港的一场比赛。在那场比赛中,容国团以21比19和21比13,总比分2比0战胜了日本选手荻村伊智朗。荻村伊智朗是谁?他是第2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后来成为第一个担任国际乒联主席的亚洲人)。

经此一战,容国团的名字,妇孺皆知。

虽然成名了,但容国团在香港过得并不开心。

因为容国团当时所在的工会,是一个左翼工会,在香港备受歧视。1957年5月,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将在马来西亚举行,容国团是香港男单冠军,又刚刚击败了世界冠军荻村伊智朗,但香港乒总会居然没有让他报名参赛。

 

4

那件事,让容国团坚定了离开香港的念头。

容国团有一位好友,叫张五常——没错,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那位。张五常和其他几个容国团的好友一起,劝他离开香港,去内地打球。容国团的父亲容勉之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受父亲的影响,容国团从小也一直对内地很向往。

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之后,在当时贺龙贺老总的亲自邀请下,容国团在1957年接到了广州体育学院的入学通知。

张五常后来回忆了1957年7月31日,他与容国团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况——第二天,张五常自己也将远赴加拿大。

那天,两个人在容国团任职的工会俱乐部见面,一个要北上广州,一个要远赴北美,两人相对无言。最后,容国团把自己的乒乓球拍送给了张五常,并教他一个发球的技巧。张五常凭借那一招发球,后来拿到了加拿大一个乒乓球大赛的冠军。

 

5

而在1957年的11月1日,容国团自己也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在工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迈步走过了深圳罗湖桥。

那天,容国团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

当我踏入广州体育学院所在地时,早已相识的乒乓球运动员纷纷向我握手问好,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时候,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很久以前,我就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从职业生涯的选择看,容国团并没有选错。

 

6

从容国团回来的第一天起,他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特殊待遇”。容国团每个月的工资是86.5元,这在当时全中国的运动员中都是罕见的。

更重要的,是在技战术打法上的全面提高。容国团到广州没多久,就拿下了全国锦标赛的男单冠军,入选了国家队。当时的中国乒乓球队为他配备了多种打法的陪练,没过多久,容国团的技术得到全方位提升,抽、杀、削、吊、拉、搓、推、挡,各种技术样样精通,被称为“八臂哪吒”。

在广州体委一次大会上,容国团许下诺言:“三年夺取世界冠军!”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不少人都觉得他在吹牛,也有好朋友劝他“在心里立下目标就可以了”,但容国团说:“我就是要说出来,这样才有动力去拼,大家也能监督我!”

但事实上,容国团根本没等到三年。经过一年的集训,容国团的状态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而也正是在此时,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始了。

在那届世界锦标赛上,容国团连胜三员欧洲大将,然后又淘汰了日本名将星野和美国名将迈尔斯。尤其是对阵迈尔斯那场比赛,容国团在1比2落后的情况下最后逆转取胜,闯入决赛。

 

7

在决赛中,容国团面对的是有“匈牙利之虎”之称的名将西多——他手上有9个世界冠军头衔。当时西多的队友已经为他准备好了鲜花,藏在挡板后面,就等着西多轻取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选手之后为他庆祝。

但那场比赛,容国团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技术好、头脑活的优势,利用多变的发球和近远台的交叉变化,把已经36岁且身材魁梧的西多调动得气喘吁吁,最终以3比1赢下了比赛。

当容国团高高举起男单冠军的圣·勃莱德杯时,他创造了一个历史纪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世界冠军奖杯。

在那个急需用体育来振奋人心、树立形象的年代,容国团的这个世界冠军,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乒乓球开始走上了“国球”的发展道路。

而容国团个人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改变。

 

8

容国团回国的时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亲自到机场迎接。

之后,容国团受到了毛泽东的多次接见。1959年,周恩来确定了中国的两件大喜事:十周年国庆,容国团夺得世界冠军。

当时容国团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一点儿都不亚于现在最红的明星。走在路上会被人围住,要签名倒也算了,还会有不少人请他发表感想,自己用小本子在一边记录。容国团去看电影,去晚了没票,就在售票处等退票。来看电影的人发现是容国团,都抢着把自己的票送给容国团。电影院方面知道容国团来了后,还非要请他上台讲话。全国各地写给容国团的信像雪片一样飞来,以致要专门成立个“拆信小组”……

容国团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当时,全国追求容国团的女孩非常多,但容国团最终选择了自己之前就认识的田径队女孩黄秀珍,两人相识相爱,最终结婚,过起了简单但幸福的生活。

容国团并没有在一片赞誉和舒适的生活中迷失。

 

9

1961年,容国团和队友们一起,在第26届世乒赛上以5比3战胜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男队,第一次为中国捧得男团冠军。

1961年4月,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在男团决赛中,容国团说出了那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他战胜了日本名将星野,和全队一起将此前已经蝉联五届世界冠军的日本队拉下了马

不仅如此,容国团还证明,自己并不是只能当好一名运动员。1964年底,容国团临危受命,担任中国女队的主教练。随后,他针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日本女队的情况,制订了详细规划,并大胆起用梁丽珍、李赫男、林慧卿、郑敏之等一批队员。

1965年4月,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28届世乒赛上,中国队获得了女子团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三项冠军,震动世界乒坛。

那一年,容国团才28岁,他还有太多的事可以为中国乒乓球事业做。

 

10

但是,1966年,悄无声息地来了。

1966年12月下旬的一天,容国团从国外比赛归来,发现他所熟悉的一切,都变了。在国家队的训练馆,乒乓球桌被竖到了一边,馆内到处堆放着杂物,到处都是戴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在四处张贴大字报。

中国乒乓球队成了运动队中的一个反面典型,给出的理由之一简单至极——世乒赛的七座奖杯,都是以资产阶级的人的名字命名的。更有“造反派”喊出了一句逻辑奇怪的口号:“冠军拿得越多越反动!”

在这场运动里,容国团并没有因为“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身份而被幸免,相反,他的香港资历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比如,他从小在香港长大,有造反派说他其实是香港派回内地的间谍。又比如,他当年从罗湖桥步行,行李没有接受检查,有造反派说他当时是偷运武器回来的。

当然,容国团平时喜欢美国的“猫王”,喜欢听交响乐,会和人讨论意大利的文学,这些都成了他“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铁证。

 

11

在这个过程中,容国团感到非常的迷茫——他曾发自内心想去感受这场运动,参与这场运动,但他发现他不能,他实在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他甚至不断地去问队友:“你觉得我错了吗?”

1968年5月12日,情况变得更糟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在这一天发出了《命令》(时称“五一二命令”)宣布:“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包括国防体育俱乐部系统),是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伙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贺龙、刘仁、荣高棠等完全按照苏修的办法炮制起来的,长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无产阶级政治,钻进了不少坏人,成了独立王国。……特决定全国体育系统全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事接管。”

体育界进一步“清理队伍”有了红头文件的保障,而容国团因为之前做了两件事,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

第一件事,是因为他不愿相信自己的“引路人”贺老总会背叛毛主席,所以他被列入了“铁杆保皇派”。

第二件事,就在“五一二命令”颁布之前,容国团代表队友们写了一封“请战书”,希望能参加第3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但这被“造反派”认为是别有居心,要他写检查,交代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12

容国团知道,自己打球或者带队的希望被彻底断绝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巨大的噩耗传来:和容国团一样从香港过来的傅其芳(国家队主教练)、姜永宁(国家队教练),实在无法忍受被隔离审查后带来的种种羞辱,先后自杀身亡。

自杀的情绪,是会传染的。

尽管容国团是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当时队内并没有贴出针对他的大字报,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1968年6月20日的傍晚,容国团走出了北京市崇文区幸福大街9号楼的家门。

 

13

这天晚上,乒乓球队内照例是有“批斗会”的。

晚上九点,妻子黄秀珍看丈夫还没有回家,便到乒乓球队找他。队友们告诉她:“容国团今天并没有来啊!”

晚上十一点多,容国团仍旧没有回家。黄秀珍预感到可能事情不妙了。她喊了一群容国团的朋友一起去龙潭湖附近寻找,但没有找到。

第二天凌晨四点半,国家体委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通知他们在离龙潭湖几里远的养鸭房旁,发现了一具悬挂的尸体,对方在电话里说,“可能是容国团”。

黄秀珍在养鸭场的那棵槐树下,见到了蒙着白布的丈夫的遗体。白布下露出的,是容国团一直穿的一双白球鞋。

容国团的好友郭仲恭走上前去,去解容国团脖子上的尼龙绳,但那个扣子系得非常结实,最终只能用刀子割开——容国团做事向来仔细认真,那个扣子,可能是他留给人世间最后的一件“作品”。

 

14

公安人员从槐树前一地的“大前门”烟头判断,容国团曾在树下徘徊了至少两三个小时。

在那段时刻,容国团究竟在想些什么?究竟是什么,让吼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世界冠军,最终选择了最不应该选择的一种了断方式?

在容国团上衣的口袋里,人们发现了他的遗书:

我不是特务,不要怀疑我。我爱我的荣誉,胜过自己的生命!

那一年,容国团还没满31岁。

 

15

馒头说

1978年,在容国团去世整整十年后,国家体委召开大会为容国团、傅其芳、姜永宁三人平反。

而在十年前,容国团用死都没换来自己的清白——造反派说他是“畏罪自杀”,不准开追悼会,遗体火化的费用由家属分担。

1987年,国家体委在容国团的老家珠海,给他建了一座雕像。

雕像里的容国团,右手捧着鲜花,左手捧着奖杯,微笑着看着远方。

这座雕像,目的应该是让人记住我们曾有过这样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

但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警醒所有人,容国团身上发生的悲剧,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再在中国上演。

 

 

 

 

第三十四章: 这届奥运会,全世界近一半国家不愿参加……

 

16

我一直说,体育无法摆脱政治,奥运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而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这届奥运会,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80年7月19日下午两点,莫斯科列宁中央体育场。

天空中飞过6架飞机——既不是战斗机,也不是客机,而是喷洒药剂的飞机。这6架飞机喷洒药剂的目的,是为了能驱散天空中的乌云。

因为就在飞机的下方,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办以来到1980年为止,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一场奥运会徐徐拉开帷幕。

但不能用“最盛大”来形容。因为这届奥运会,国际奥委会147个成员单位里,有63个抵制参赛,只有81个派运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还有14个国家不愿意打本国国旗,只愿意使用奥林匹克旗。

 

17

这是奥运会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却成了奥运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届。

这就是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莫斯科是在1974年击败了竞争对手洛杉矶,获得198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

彼时的世界大环境,恰逢美国刚从越战的泥沼中拔腿,士气低落,而苏联进入全球扩张的巅峰期。莫斯科又是苏联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为了彰显国力,苏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办好这届奥运会。

为了举办这届奥运会,苏联政府大兴土木,把莫斯科的大型体育场从原来的50多个增加到近70个,中小型体育馆从1300多个增加到1600多个,再新修30多个游泳池,外加各种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改善。据统计,为了这届奥运会,苏联一共砸进去大约90亿美元。90亿美元是一个什么概念?莫斯科奥运会之前的一届蒙特利尔奥运会,总预算是1.1亿美元,结果大大超标,花了15亿美元左右,创造了奥运会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名词:“蒙特利尔陷阱”。巨大的亏空使得加拿大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把债还清。

 

18

为了凸显特别的纪念意义,莫斯科奥委会还专门把这届奥运会的举办时期定在1980年的7月19日至8月3日,这恰好是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举办时间。

两届奥运会举办日期完全一致,这在奥运会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是苏联首次派代表团参加的一届奥运会。

投入巨大,耗尽心机,苏联人是发自内心地想奉上一届史无前例的奥运盛会。

但是,就在奥运会开幕前夕,阴影袭来。而让这届奥运会蒙上阴影的,不是别人,正是苏联人自己。

1979年12月27日,对阿富汗“忤逆”自己意志已经“忍无可忍”的苏联,终于悍然出兵。

10个师的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很快就占领阿富汗全境。这种公然入侵一个主权国家的行为,让全世界哗然,指责声四起。

 

19

阿富汗战争期间,反苏的阿富汗游击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资助,让苏军吃了很多苦头

后来的事实证明,阿富汗战争之于苏联,就等于越南战争之于美国,同样成了一个“不断流血的伤口”,导致苏联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但在一开始,苏军进展顺利,苏联当时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信心满满的,他根本不会预料到这场侵略战争之后会为苏联带来各种苦果。

而首先成为牺牲品的,就是苏联人精心筹备的莫斯科奥运会。

因为开始有人站出来呼吁,抵制这届奥运会。

第一个站出来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竟然是一个苏联人。但他不是普通的苏联人,他叫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他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

 

20

随后,在1980年1月14日,美国的总统卡特开始响应萨哈罗夫,警告苏联必须撤军阿富汗,否则将会承担一系列后果,包括美国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

《吉尼斯世界纪录》(1991年版)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15枚、奖章18枚,外国勋章42枚、奖章29枚。其中,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和波兰“勇士勋章”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被剥夺

1980年1月26日,加拿大总理乔克拉克宣布,他们同美国一样,如果苏联军队不在1980年2月20日撤军阿富汗,就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说实话,勃列日涅夫对这些警告并没有放在心上,美国的反对没有出乎他的意料,而在他的估计里,最多是美国和它几个核心“仆从国”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这在苏联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21

但等拿到莫斯科奥运会参赛代表团的最终名单时,勃列日涅夫还是大吃一惊:147个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和地区,有63个国家和地区宣布不参加本届奥运会,超过全部总数的五分之二。参加国家的数量,居然还没超过20年前的罗马奥运会。

而在那些抵制的国家中,有一个颇让苏联尴尬的国家——中国。

在1979年10月的国际奥委会名古屋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合法席位——这意味着中国可以第一次正式而完整地参加奥运会了。

但是,中国奥委会在1980年4月24日发布公告:放弃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给出的理由是:时间太仓促,来不及准备。

 

22

盛大的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就在尴尬的气氛中徐徐拉开帷幕。

在开幕式的代表团入场式上,有10个队没有派运动员参加,只有旗手孤零零一人入场。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4个国家,没有打出本国的国旗,而是在奥林匹克旗帜的导引下入场。而新西兰代表团入场时,还打出了一面黑色的奥运五环旗。

在开幕式的奥林匹克会旗交接仪式上,按理应该是上届东道主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市长亲自赶来交接会旗,但因为加拿大也参与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所以蒙特利尔市的市长并没有来,只是派了一名代表。

开幕式结束,各项比赛在各个赛场如火如荼展开,但尴尬并没有结束。比如,在自行车4,000米个人追逐赛中,瑞士、法国和丹麦三个国家的运动员分获前三名,但为了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三个国家均拒绝在本届奥运会上使用本国国旗和演奏本国国歌,最终只能升起奥林匹克会旗,奏响会歌。

这样的情况,在各个赛场的颁奖仪式上层出不穷。

 

23

而比赛成绩呢?

由于体育强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全都加入了抵制行列,使得莫斯科奥运会的比赛水平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男子游泳13个项目有12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但在莫斯科奥运会,只有一项世界纪录被打破;马术比赛的各个项目,上届奥运会进入前六名的14个国家,13个没有参加莫斯科奥运会;曲棍球比赛,上届奥运会的前五名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在体操等一些主观打分项目中,其他国家运动员经常抱怨东道主选手得到“照顾”。罗马尼亚《火花报》在7月25日女子体操个人全能比赛后发表主题为“玷污奥运会精神”的文章,指责“裁判员们粗暴地践踏了体育道德和奥运会精神,在众目睽睽之下夺走了她(指罗马尼亚体操女皇科马内奇)的金牌(苏联运动员获得冠军)”。

到了1980年8月2日奥运会比赛全部结束的时候,奖牌榜的情况是这样的:苏联毫无悬念地排名第一,共获得80枚金牌、69枚银牌、46枚铜牌;民主德国排名第二,获得47枚金牌、37枚银牌和42枚铜牌。

 

24

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14岁的科马内奇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科马内奇获得了两金两银的成绩,但她认为自己在个人全能的比赛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从此以后,她一直拒绝在苏联进行任何体操比赛

苏联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所获得的金牌数量,占到了莫斯科奥运会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二,以致有人评论:莫斯科奥运会的金牌贬值了50%。

在8月3日的闭幕式上,由于美国抵制了本届奥运会,会场没有按照惯例升起美国的国旗,而是升起了洛杉矶市的市旗。

在闭幕式的文艺表演上,本届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米莎熊照例出镜,而人们惊奇地发现,米莎熊的左眼,流下了一滴泪水。

那一幕镜头,成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留给人们的最深刻印象。

 

25

忍不住再说一段后续。

似乎是命运有意地捉弄,1980年是莫斯科举办奥运会,1984年,轮到了美国的洛杉矶。

这回轮到苏联人要出口“恶气”了——苏联借口“安全问题”,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不仅如此,它还四处笼络自己的“小兄弟”,希望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抵制洛杉矶奥运会。

结果却令苏联感到失望,最终,只有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东欧国家)选择和苏联站在了一起,而有140个国家和地区选择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在参加的国家里,又有一个国家深深刺痛了苏联,这个国家,还是中国。

中国奥运代表团抵达洛杉矶机场,是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亲自到机场迎接的,据说他还激动地说了一句美国式的夸张的话:“你们拯救了奥运会!”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射落第一金,由此开始了中国的奥运会征程。

 

26

馒头说

“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这是《体育颂》中的一句话,作者是现代奥运会奠基人顾拜旦。

顾拜旦终身追求的目标,是让体育远离政治,让奥运呼唤和平。但是,随着现代奥运会关注度的逐步上升,它无可避免地会被政治盯上。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奥运会,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危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以色列运动员被当作人质最后被枪杀的黑暗一幕;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因为种族歧视问题,很多非洲国家抵制了这届奥运会;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是高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遭遇苏联等东欧国家的抵制;1988年汉城奥运会遭遇朝鲜、古巴、埃塞俄比亚和尼加拉瓜的抵制;直到1992年,冷战结束,巴塞罗那奥运会才实现了大团圆。

当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究竟应该怎么办?

很遗憾,直到现在,依旧没有一个圆满的解决答案。

 

27

事实上,当一些政治行为发生在奥运舞台上时,背后牺牲的,是为之辛苦四年的运动员的利益。

美国总统卡特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之后,就在运动员和教练层面引起了反弹,最终他只能把美国原本打算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邀请到白宫做客,并颁发纪念性的金牌。

当澳大利亚宣布加入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行列之后,当时只有16岁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丽莎·福雷斯特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知道,阿富汗战争是不对的。任何国家都不该入侵他国。但是,作为一个16岁的孩子,我的理解是,苏联发动入侵后,7个月过去了,整个世界都不理不睬。为什么奥运会突然成了发表意见的舞台?”

是啊,为什么呢?

或许,有时候你只能倒过来想:如果没有奥运会作为一种态度的表达舞台,难道还真的用飞机大炮对抗吗?

体育好歹成了一个窗口和缓冲。

很无奈,不是吗?

 

 

~感谢阅读,故事未完待续~

 

其他本号指引: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 热血 和 真性情 

第一章第二章 - 636819

第三章第四章 - 262395

第五章第六章 - 488471

第七章第八章 - 894097

第九章第十章 - 363663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 596651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 169539

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 481559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 - 458019

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 239605

 

《历史的温度2》 细节里的故事 彷徨 和 信念

第一章第二章 - 901759

第三章第四章 - 407385

第五章第六章 - 489221

第七章第八章 - 306867

第九章第十章 - 806849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 713243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 494829

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 588435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 - 535747

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 660555

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 - 862341

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 831139

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 - 761823

第二十七章 - 730621

第二十八章 - 875611

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 - 234943

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 - 203741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