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13段
[鱼阅精选]:江夜雨林慕白80篇暖心文章,千万读者追捧的爆文。有读过的武侠、追过的偶像、爱过的人;也有职场规则与暗流、感情中的围城与逃脱。有流动的音乐性,有跳跃的故事性,有鲜明的个人化。
01.
当你翻开这本书时,我愿意你想象对面坐着一个拿着酒杯的我。
为什么是酒?
因为酒是一样非常奇妙的东西。它的味道,看似是客观存在,实际上却极其主观。它会随着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情,变换成不同的风味。它可以甘甜回味,也可以辛辣苦涩,它可以暖人心脾,也可以冷入骨髓。
这世上没有两个人,会喝到完全一样的滋味。
你看,酒就像我们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世界看似客观存在,但就算你我生活在同一个时间维度,同一个物理空间,我们看到的世界,却仍然大相径庭、截然不同。
02.
互联网时代,也许并没有让我们更好地互相理解。信息爆炸,没有消除偏见,而是造成更大的隔阂;交流便利,没有拉近距离,却造成更深的孤独。自媒体的“自”,一不小心就会从自我的表达,变成自说自话的盲目,自娱自乐的狂欢,自暴自弃的愤激。
这不是我们要给你的。我们给你的,只是一杯酒。
一滴水反射阳光,一杯酒映照世界。
在这杯酒里,你能看到都市丛林,也能看到江湖人间。
名利场隐匿着钩心斗角,键盘上掀起舌尖风暴,会议室里藏着刀光剑影,酒桌上的觥筹交错,都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游戏。
在这杯酒里,你能看到以梦为马,也能看到苟且油腻。
年少轻狂终须老,大圣踏碎凌霄,悟空头戴金箍;人到中年何足慰,梦里金戈铁马,醒来烟酒糖茶。
03.
在这杯酒里,你能看到爱的速朽,也能看到人的坚持。
来去匆匆,仍有人等在自己的风陵渡口;灯红酒绿,仍有“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不喜欢”的固执。
最重要的是,喝下这杯酒,我们希望你能更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
你的纠结,其实并没有那么独特;你的痛苦,也许注定没人感同身受。
但没关系,因为哪怕生活给了你假奖杯,好好生活的人也从不咀嚼痛苦;把那些被人嘲笑的特点变成盔甲,它就永远不能伤害你。
这就是我们写作的本意,只是端上了一杯酒。暴烈温柔,暖心尖锐,百般滋味,自有你来体会。
敬你一杯烈酒。
愿你遇春风有酒,听夜雨时有灯。
04.
曾问一个当心理咨询师多年的朋友:“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不快乐?”他反问我:“你看那些人有什么共同点?”特别脆弱?特别倒霉?特别悲观?特别完美主义?他摇摇头,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享受’痛苦。”
Ⅰ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的人生,无一例外,都是悲剧。
十个人中,九个人曾为现实退让,八个人对爱求而不得,七个人被人嘲笑,六个人遭遇背叛,五个人生过重病,四个人遇到过意外,三个人无法与亲人相处,两个人曾一贫如洗,一个人想结束生命。十个人都曾经或将要,生死别离。
数字未必准确,但大概能说明,众生皆苦。
02.
不信看看周遭,谁能逃得掉生老病死,逃得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除了少部分上天宠爱的幸运儿和个别“衰神附体”的倒霉蛋,大部分人,经历的苦难值相差并不大。
但是有一类人,活得格外痛苦。
祥林嫂般喋喋不休的失婚妇女,把前夫的错误陈述一百遍,却不肯爬起来去找下一段幸福;受到学历歧视的专科生,痛悔自己当年不认真学习,又在这种焦虑和失败的氛围里消极度日;言必称“为了孩子”放弃自我的老人,宁肯不停向子女抱怨自己的牺牲,也不肯走出家门,寻找晚年的快乐。
他们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幸如数家珍,时不时地,他们要把痛苦拿出来诉说、品味、细细咀嚼。
Ⅱ
03.
有个豆瓣小组,叫“父母皆祸害”。我觉得可以改名为:谁的童年没阴影。
其实很正常,“80后”这代人,原生家庭没有问题的不多。夫妻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粗暴,家庭成员间充满以爱为名的控制。这些毫无疑问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婚恋。
可是,一个人到了30岁,还能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归咎于父母吗?痛苦于“父母无法理解我”,却不让爸妈进入自己的世界,只能让两代人渐行渐远。纠结于父母出轨,或不能专一爱人,或不能信任对方,让感情生活一团糟。
04.
这就像一个死循环:沉溺原生家庭的痛苦,造成现实的问题,然后再将现实的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从而引发更大的痛苦。
对待这些我们无法改变的过去,从来都有两种态度:对别人的伤害念念不忘;或者从他人的错误中反省,避免自己再走弯路。面对父母不幸的婚姻,难道不该让你反省沟通理解的重要?面对没有界限感的亲人,难道没有让你思考自我的独立?
咀嚼痛苦和从痛苦中反思的区别在于:前者沉溺于痛苦,而后者,是要摆脱和避免痛苦。
Ⅲ
05.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咀嚼痛苦?
也许是在对他人进行“内疚胁迫”?
“失恋了好伤心”的潜台词是,“怎么忍心让我加班”;“为了你不离婚”的潜台词是,“你要为我失败的婚姻负责”。
卖“惨”比卖“萌”更有市场。
痛苦,大部分时候都是双刃剑,你拿在手里,一边刺痛自己,一边胁迫他人。
这也许是实现对自己的“责任转移”?
就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烟鹂,宁肯用便秘症来逃避名存实亡的婚姻和毫无希望的生活:
烟鹂得了便秘症,每天在浴室里一坐坐上几个钟头—只有那个时候是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做事,不说话,不思想;其余的时候她也不说话,不思想,但是心里总有点不安,到处走走,没着落的,只有在白色的浴室里她是定了心,生了根。
06.
振保评价她是“情愿留着这点病,挟以自重”。
用那位朋友的话说:当了咨询师那么多年,最惊讶的事实,居然有那么多人并不想被“治愈”。
正常情况下,伤口应该愈合、结疤,留下淡淡的疤痕甚至通过手段让它完好如初。然而,有如此多的人,他们不去消毒,不去包扎,反而不停地撕开自己的伤口。
鲜血淋漓,永难愈合。
潜意识里,他们病态地依赖着痛苦,寄生于痛苦。
许多时候,人们是展示着伤口,向周围的人索取关注与宽容;又有许多时候,是借着过去的苦痛,逃避今天的失败。然而这永远不能带来幸福,它只会让痛苦成为习惯,苦涩变成日常,直到自己不懂得去追求快乐。
好好生活的人,从不咀嚼痛苦。
Ⅰ
07.
舒淇第一次参加香港金像奖,拿下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时,才20岁。和人们想象的不同,舒淇从来没有把自己“下海”包装出一个悲情的理由。虽然她的确出身贫寒,但她宁肯坦陈拍写真一半是为了钱,一半是虚荣作祟。
那时刚出道的舒淇,也许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变成影后。多年后,导演王晶回忆起她时,说舒淇从不像其他人那样在导演面前卖弄、撒娇,总是酷酷地完成导演交代的工作。
舒淇的灵性和才华果然并没有被埋没,她活出了一种粗糙的生命力。一切就像她自己在微博上写的:“没那些跌跌撞撞的伤口,哪来今日印记在身上的丰富历史。”
她不去否认世界认识的她,但她告诉世界:我绝不止你看到的那样。
Ⅱ
08.
喜剧女王宋丹丹,曾经有近十年接不到戏。
这让人不可思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凭电影《月牙儿》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人们都认为,这是大屏幕冉冉升起的实力派新星。而后,她先是因为春晚上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大火,接着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宋丹丹红遍了大江南北,很多观众看到她就哈哈大笑,哪怕她是在买菜、逛街,甚至很认真地做别的事。
有段时间,她甚至因为这个不开心,觉得别人不尊重她。
小品演员宋丹丹火了,影视演员宋丹丹却消失了。
突然之间,当年的影后连一部好的电视剧都接不到。“在我最好的年龄,就是三十五六岁到四十八岁之间我几乎没怎么拍戏,因为没有人来找我。”宋丹丹说:“或许因为演了小品,大家不认为我可以演影视剧,感觉特别沮丧。”
09.
为了摆脱刻板印象,宋丹丹甚至做了个决定—“罢演小品”。2001年到2005年,宋丹丹连续5年不上春晚。但她依旧没有片约。终于,不再和自己较劲的她于2006年重回央视春晚,那一年,人们看到了经典的“白云、黑土”。
两年后,宋丹丹等到了一部真正的好作品—《马文的战争》。她沉寂的十年,正好完成了这个角色的积淀—一个有个性、勇敢追求爱情的中年离异女性。凭借这部电视剧,她重新回到影视圈。
人到五十的宋丹丹,似乎不再排斥小品演员的标签,她接了一些有喜剧色彩的影视角色,还上了《笑傲江湖》当评委。
她曾与这个世界对她贴的标签不满、抗争、妥协,人过半百才慢慢接纳。这个过程,要有多少午夜梦回的自问,要有多少抽筋拔骨的改变,恐怕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所以,当看着选手演绎《喜剧的忧伤》,伴着《小丑》的自白歌声,宋丹丹才会潸然泪下:
“你让我翻腾我这一生在舞台上的辛酸。”
Ⅲ
10.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那年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句话,连带着记住了范伟。
有人说,范伟成也赵本山,败也赵本山。这话有一定道理。
演员怕竭泽而渔,如果永远演一种类型的角色,那么他就会被观众定型。范伟在《卖拐》《马大帅》《刘老根》等作品里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复的:蠢、傻、夸张,有某种肢体或语言的缺陷。全国人民都看他如笑话。
但重要的不是世界认为你是谁,而是你认为自己是谁。
明明已经火了的范伟,2000年后开始不演小品了,甚至也不怎么演电视剧,他把心思全放在了电影上。范伟开始演的,都是配角。他自己说,从小品、相声带来的“根深蒂固”,会在电影的表演里“变成巨大的痕迹”。也许没什么人注意,可他努力地去剖析去颠覆自己。
11.
“2002年我拍了一个电影叫《开往春天的地铁》……现场拍摄的时候大家感觉也都不错。但是当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哟!差点儿!’我就反复研究这个人物:到底哪儿不对?哪儿不对?!就通过这一个电影,我就一下找到了一种电影表演的感觉。”
后来他终于演了主角,《耳朵大有福》《求求你,表扬我》等。他的形象演不了霸道总裁、公子大侠,他就去演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演我们的卑微和倔强,演我们奢侈的希望和被挤碎的人生。
脑袋还是大、脖子还是粗,可你看着他,不想笑,想哭。
12.
在没有太多人关注的地方,范伟完成了从小品演员到电影演员的蜕变。他对曾经束缚自己的东西给出了评价:“根深蒂固”其实是把双刃剑。相声、小品、电视剧、电影的转化中,会有痕迹,但是你一旦把这个痕迹克服之后,就变成了你的营养。
2016年11月26日,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入行将近三十年的范伟,凭借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荣膺最佳男主角。
命运没有给你最好的安排,但你给了自己。即便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条路,只要坚持,一样能走到碧海蓝天。
Ⅳ
13.
这三个故事并不是什么鸡汤。恰恰相反,它们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个宽容和容易的世界。
我们都曾因为自己是谁而遭受嘲笑:太胖的孩子被起外号,内向的学生被遗忘,笨拙而勤奋的员工被嫌弃……
我们都曾因为自己的经历而接受评判:高考失利,一辈子要背上第一学历不够好的印记;婚姻不成功,要被别人不停探究和好奇;甚至容貌出色、出身太好,成功了就被打上作弊的嫌疑……
忘记你的失败、宽容你的脆弱、理解你获得的荣耀和因此背负的重担,就像在《权力的游戏》里,小恶魔告诉身为私生子的雪诺:“永远不要忘了你是谁。因为这个世界不会忘记。把你的特点变成你的力量,它就永远不会成为你的弱点。用它武装自己,它就永远不能伤害你。”
愿软肋长成盔甲。哪怕深渊万丈,也有前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