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红楼梦》是一部好书。说它好,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故事编得圆,没有漏洞,或者说很少有漏洞;二是里面的人物都讲人话,一个人一个口气,听声音就能想出他的模样来,不像琼瑶剧里的主人公,动不动就挤出一长串排比句,每个排比句上还粘着一长串形容词,一看就不是活人的表达;三是写得从容,那么厚的内容,那么多的人物,居然清清楚楚一丝不乱,从头到尾不急不躁,该详则详,当略则略,既不偷懒耍滑,也不刻意用力;四是功德无量,您想啊,《红楼梦》的作者虽然穷困潦倒,但这部书却出人意料地养活了不少红学家,能不功德无量吗?
《红楼梦》有影射,有暗语,有符号,我们赞叹《红楼梦》作者的聪明和巧妙,也会对作者的煞费苦心报以同情,我们一起来欣赏----全才曹雪芹。

2. 曹家的阔绰
二百多年来,大伙对《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一直有争论,但最近几十年的主流舆论还是认定曹雪芹写了《红楼梦》,至少认定他写了《红楼梦》的前面大半部。
曹雪芹的长辈,来头不小。他的曾祖父曹玺,曾经以钦差身份任江宁织造。他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小时候的八个奶妈(四个乳母、四个保姆)之一,生前诰封一品夫人。他的祖父曹寅,做过江宁织造兼巡盐御史兼通政使司通政使,官居三品。他的父亲曹頫fǔ也曾经以钦差的身份任江宁织造。他的一个姑姑,嫁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世孙、平郡王纳尔苏。所以曹雪芹跟陶渊明、白居易、包拯、李清照以及传说中他的先祖曹操一样,也是官二代(确切说是官四代)。
不光是官二代,他还是富二代——曹玺、曹寅、曹頫。祖孙三代以世袭的方式垄断江宁织造一职的时候,他们曹家是非常有钱的。
3. 《红楼梦》里曾经花大量笔墨描写宁、荣二府的阔气和排场,那是小说家言,不能当成是曹家的翻版。不过曹家确实曾经像小说里贾府那样阔,举几个例子:
一、花高价养戏子。
据康熙四十七年(1708)曹寅的家人描述,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到康熙四十七年,曹家光养戏子,就花了将近3000两银子。那时候,一两银子能在南京购买一石大米,清朝一石是80公斤,现在大约需要400元能买这么一石米,单从粮食价格角度折算,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400元,3000两就是120万元。家里要是没俩糟钱儿,是不可能花这么多钱养戏子的。
4. 二、斥巨资送人情。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的老师兼顾问、原礼部尚书熊赐履在南京去世,当时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正在南京做官,按礼节得去熊赐履家里拜祭,曹寅一出手,就拿出了240两银子作祭礼给了熊赐履的儿子。一两银子相当于400元人民币,240两相当于多少?将近10万!
曹寅给康熙的儿子送礼更大方。康熙四十四年和康熙四十六(1707)年,太子胤礽yìn réng先后两次向曹寅“借钱”,曹寅都“借”了,每次“借”的数额都是两万两。这两笔银子,加起来是1600万元。
三、有大批房地产。
曹雪芹幼年时期,家产被抄之前,曹家在北京有住房两所,在南京、扬州、苏州三地有住房11所,共有13处房产。田产有8处,共1967亩。
5. 工资是形式
实在讲,曹玺、曹寅、曹頫这爷儿仨的工资并不高。譬如曹玺,按规定,年薪只有130两银子,另有108两归他自由支配、名义上是办公经费、实际上是岗位福利的工作津贴,把年薪和津贴凑一块儿,总共238两,曹玺风格很高,年薪只领一半,工作津贴一文不要,这样每年领到的银子只有65两。曹寅的工资相对高一些,年薪105两银子,工作津贴108两银子,其中工作津贴一文不要,年薪按标准全支,每年实领薪水是105两。到曹頫那一代,实领薪水跟曹寅时一样,也是一百多两,这时曹家已经“不得圣意”,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曹頫时不时还要捐出一笔远远超过其薪水的巨款。比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一次捐了白银3000两,作为买骆驼的费用给朝廷做了贡献,算到后来,他领到的薪水实际上就是负数,等于没有薪水,还得倒贴。

6. 靠盐吃盐
像历朝历代大多数官员一样,曹家三代之所以能够发大财,主要是靠了灰色收入。
曹家爷儿仨都干过江宁织造,这个官职,管着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国营纺织厂,负责给宫廷加工布料和衣服,顺便还主持着丝绸进出口生意。清朝前期,朝廷管织造管得很严,当这江宁织造,并没有多大油水,真正给曹家提供油水的职位,是巡盐御史。巡盐御史负责食盐专卖,类似现在的盐务管理局局长,但它的实际权力要比盐务管理局局长大得多。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姑父、林黛玉的爸爸、探花郎林如海,当的就是巡盐御史。现实生活中,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当的是巡盐御史——曹寅在世时,曾经和他的大舅哥、曹雪芹的舅爷、时任苏州织造的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一职,权力最大时,他俩同时管着六个省份的食盐专卖。哪六个省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浙江、河南。
7. 清代的食盐专卖利润极大。譬如广东沿海,一包盐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加一块儿,才0.18两银子,而出售的时候,批发价就有0.23两银子,终端零售价则高达每包0.4两左右。这当中的差价,一部分归政府所有,一部分归盐商所有。
盐商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为了获得销售食盐的合法手续,盐商们必须通过层层审批,必须向巡盐御史和其他官员送上大笔贿赂。这些贿赂往往多得惊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四卷记载,某广东盐商为了顺利开业,向海关门卫行贿4000两,向海关其他人员行贿2600两,向总督门卫行贿200两,向总督手下其他人员行贿1420两,向巡抚衙门行贿1010两,向南海知县行贿1000两,向南海县衙门卫行贿200两,向南海县衙其他人员行贿192两,向巡盐御史行贿最多:55000两。
8. 曹寅在历史上名声很好,盐商的贿赂,他未必笑纳,他有一项“正当收入”:羡余。曹寅当巡盐御史之前,江南盐政衙门每年收的羡余是30万两,这些钱都被巡盐御史及其下属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等曹寅做了巡盐御史,羡余照收不误,而且还加码了,一年能收到55万两到56万两!依照官场常例,五十多万两银子不可能让曹寅独吞,他得分给盐政衙门里有品级的满洲笔帖式(负责翻译、抄写、计算和其他杂务的文职科员,有的拥有七品、八品官衔,但大多数没有品级)一部分,分给两江总督一部分,分给漕运总督一部分,分给扬州知府、江宁知府各一部分。他还兼任江宁织造,这江宁织造是个“亏本生意”,不但不能帮他多弄钱,还老得让他倒贴(其实苏州织造也需要倒贴,这也是康熙让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俩人轮流担任巡盐御史的原因。简单说,就是让他们通过做巡盐御史多弄外快,以弥补做织造的损失),所以他还得分一笔钱给江宁织造衙门来冲销坏账。这样分下去,最后剩给曹寅的蛋糕就只有一小块了。虽说只有一小块,那数目也很惊人:整整10万两,换成人民币是4000万。
9. 人民的血压普遍高起来了
算出曹寅这个巡盐御史兼江宁织造每年灰色收入至少4000万之后,血压不禁为之一高。不是让曹寅的收入吓的,是吃盐吃的。
一个正常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最好别超过6克,不然时间长了容易导致高血压,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可曹寅那个时代,国家给老百姓定的买盐指标是每人每年17斤。清朝的斤比现在的斤大,一斤有600克,算下来,平均每人每天需要用掉28克盐,才能完成买盐指标。就当时老百姓的收入而言,官盐零售价很高,买不起,即使买得起,也没必要买这么多,可他们不买这么多,巡盐御史们的卖盐指标就完不成。怎么办呢?康熙皇帝让各地的巡盐御史“竭力续催”,鼓励地方官像搞强制贷款那样提前半年把官盐贷给老百姓,你贷也得贷,不贷也得贷,到秋后再让老百姓用铜钱、粮食或者蚕茧还账。而康熙自己呢,倒听从西医的教导,“不食盐酱咸物”(《清稗类钞·饮食类》),努力把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正常范围。
10. 朝廷之所以逼着老百姓多买盐,就是从中获暴利。康熙年间的财政收入、巡盐御史的私人钱包,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食盐消费。包括康熙本人也从食盐专卖中落了不少好处,他过生日以及后来巡视江南,那惊人的开销主要来自于江淮盐商和盐政衙门的“进献”。所以,为了财政,为了官僚的钱包,为了皇帝的享受,老百姓就要多买盐多吃盐,血压必须高起来。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良知未泯,他见各级官僚借助食盐敲骨吸髓坐地分赃,给康熙写信,说咱们现在太黑暗了,应该改一改,康熙却批示道:“此一款去不得,深得罪于督抚,银数无多,何苦积害?”意思是灰色收入也不多,还是别查了,不然会得罪地方官的。
曹家是康熙的家奴,主人说什么,奴才得听从,于是曹寅不主张查账了。几年之后,康熙让他考察江南、江西、湖广、河南等地官员谁贪谁廉,曹寅的考察结论是:他们都是好官,工作很认真,居官很清廉,没有一个贪污的。连皇帝都在坐地分赃,还查什么查?和光同尘,闷声发大财。

11. 为什么抄家
跟当时其他大多数官员比起来,曹寅和曹頫父子俩都不能算是贪官,他们对清廷足够忠诚,也有相当出色的工作能力,无论是江宁织造衙门还是两淮盐政衙门,都让他们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是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刚刚四岁的时候,他们曹家却被抄了家产,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条。
一、曹寅曾经多次挪用公款,未能及时归还。
曹家做巡盐御史,收入是很高的,但架不住后来花钱的地方太多。同僚之间随礼,那是小钱,向皇亲国戚进贡,就得出血本,曹家给康熙的二儿子胤礽、八儿子胤禩yìn sì以及爵封郡王的纳尔苏送钱,出手都是几千两几万两,你不给,那些人主动上门敲诈,把曹家当成了他们的自动取款机。另外曹家每年还得向皇帝进贡,每次进贡的开销,没几万两银子是办不来的。
12.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收录了曹玺给康熙进贡的一张礼单,里面竟然有董其昌的书法、黄庭坚的书法、沈周的山水画、秦朝的古镜、汉玉的镇纸,这张单子没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黑山村庄头乌进孝上交宁府的租米单子内容丰富,但价值绝对犹有过之。
曹家花钱最厉害的地方,是招待康熙南巡。康熙南巡六次,倒有四回住进了曹家,究竟每回糟蹋了曹家多少钱,《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的奶妈赵嬷嬷回忆她小时候贾府在扬州接待康熙大驾:“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想来没有夸张。
康熙南巡,把曹家折腾得精光,完了曹家还得“叩谢天恩”。侍候不起也得侍候,家里存款不够,就挪用公款,结果越挪用越上瘾,截至曹寅去世,竟然挪用了190万两!
13. 二、曹寅、曹頫父子曾经跟雍正的竞争者结交,触犯了新任皇帝雍正的忌讳。
曹家当年进贡的对象当中,胤礽是康熙早年立的太子,钦定的皇位接班人;胤禩是太子胤礽被废后大臣们心目中的未来皇帝。这二位都是雍正竞争皇位时的竞争对手,后来雍正即位,打击异己,捎带着也把曹家列进了黑名单,所以曹家被抄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管曹寅有没有挪用公款,雍正都会抄他的家。
家产被抄以后,当时曹家的当家人、曹雪芹的爸爸曹𫖯丢了工作,带着曹雪芹到北京定居。曹家在北京本来有三套房:内城两套,外城一套。其中一套位于贡院西街,我去过那个地方,现在那儿的高档商住公寓已经卖到一平方米八万,买一套三百平方米的复式户型,得花两千多万,而且还不是光有钱就能买,还得凭“身份”,商界名人和政界名人准入,娱乐界小明星的不要。
14. 这三套房,抄家时都归了公,包括曹家原先在南京和扬州购置的八九处房产,以及康熙赐给曹家的房子,都变了主人,不再属于曹家所有了。换句话说,曹雪芹一家没了房子。
没有房子,他们住哪儿呢?刚到北京那会儿,借住在寺院,后来雍正觉得一个窝都不给人家留,似乎做得太狠,于是法外施恩,又分给曹家一套房子。这套房位于蒜市口,现在的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房屋不算少,总共十七间半,跟普通市民相比,还算是宽宅大院,可是要跟曹家原来的住处比起来,那就简陋多了。您知道,曹雪芹小时候住在江宁织造府,那地方东到利济巷,西到碑亭巷,南到吉祥街,北到长江路,占地面积七八万平方米,顶得上一个小规模的社区了。从南京搬到北京,曹家的仆人少了(原先有一百名左右,抄家后,一部分仆人被雍正分给了大将军年羹尧),房子小了,眼睛一眨,凤凰变鸭,曹雪芹虽然才四岁,也能体验到强烈的落差感。
15. 不过我总觉得曹雪芹幼年时代在北京过得应该还算幸福,至少在物质上不至于匮乏。因为他爸曹頫也曾手眼通天,抄家之前不可能得不到一点儿消息,几辈子的积蓄不可能全让雍正拿走,他肯定会瞒报一批,肯定会往亲戚朋友或者下人家里寄存一批。有个说服力很强的例子: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让曹頫如实报告全部家产,曹頫赌咒发誓说,我们祖孙三代虽然在南京做了五六十年的官,却从来没有在南京购置过一套房子,现有的房产也就四处而已。可是抄家的时候,却抄出了十三处房产,请问多出来的那九处房子是从哪儿来的?曹頫瞒报了嘛!偷偷寄存财物也有明证:康熙的八儿子胤禩送过曹寅一尊镀金佛像,抄家之前曹家把它寄存到佛寺里,只不过运气太差,后来又被查了出来。
用刘姥姥的话说,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曹家再败落,比普通百姓还是优裕得多。咱们探讨过,曹寅做巡盐御史时,一年的灰色收入能达到十万两,即使曹家稍微藏一点点积蓄在外面,也够全家人在北京过几年日子了。当然,还得看他们选择过什么样的日子,如果还是像抄家之前那样花天酒地,那肯定撑不了几天。
16. 曹雪芹的工资
曹家属于清朝八旗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清军入关后,曹家世代都在内务府任职,这些背景给曹雪芹带来了一些好处,譬如到了上学年龄,他可以去不收学费的公办学校就读,而且还能领到一些生活补贴,而广大汉民却享受不到这种福利。
大约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曹雪芹进了咸安宫官学读书,这所学校收的学生主要是内务府三旗子弟,平日教汉文,也教满文,学生基本包就业,毕业后有机会去内务府、六部和地方衙门当小科员。
曹雪芹在咸安宫官学成绩怎样,于史无载。有意思的是,大约二十年后,那个后来成为清朝最著名贪官的和珅也到了咸安宫官学就读。
17. 所以说:曹雪芹跟和珅是校友,而且还是和珅的老学长。和珅刚入学的时候,曹雪芹还没有去世,假设咸安宫官学举办校友会,那么一个未来的贪官和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有可能见上一面的。
从咸安宫官学毕业后,曹雪芹极可能去了内务府,做了一个没有品级的笔帖式。
在内务府没干多长时间,曹雪芹跳槽去了右翼宗学——专供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中没有官爵的宗室子弟就读的公费学校——教书,可能做了教习,也可能做的只是助教。
大约在右翼宗学干了三年,曹雪芹辞去公职,搬到北京西山某个小村子里当隐士去了。
18. 传说他还给某个满人贵族当过家庭教师,具体在什么时间,暂不可考。只知道那个贵族给他的待遇很低,也不够看重他,他再次辞职,炒了人家的鱿鱼。
做笔帖式和宗学教师的待遇并不高,我们看康熙年间在江宁织造府任职的笔帖式发薪记录,一个七品笔帖式一年下来实际能领的工资只有三十六两。曹雪芹这个笔帖式是没有品级的,年薪应该更低。至于宗学教习,年薪是四十八两,助教的年薪则只有二十四两。家庭教师收入更低,跟曹雪芹同时代的某徐姓举人在一富人家里当家庭教师,吃住之外,一年能挣三十两。曹雪芹不是举人,是个秀才(一说曹雪芹中过举人),以秀才身份当家庭教师,薪水不大可能比举人高吧?

19. 每年一笔助学金
好在曹雪芹还有一笔津贴:助学金。
曹雪芹是否中过举人,说法不一,但他肯定中过秀才。秀才中举之前,还要定期再参加几次选拔考试,考试成绩特别好的秀才,可以做廪lǐn生,廪生能领一笔助学金。这笔助学金有多少呢?“岁给四两。”(《清稗类钞·教育类》)一年只有四两。加上这笔助学金,曹雪芹一年的收入应该在三十两到五十两之间,折算成人民币,也就一两万元。
年收入一两万,跟其祖曹寅比,天差地远,跟普通百姓比是高还是低呢?曹雪芹同时代的文学家洪亮吉说过,一个小商贩一天能挣一百文,一个教书先生一天也能挣一百文,一个低级工匠忙活一天的收入也是一百文,可见士、工、商三个行业的平均年收入不会低于四万文。当时九百至一千文铜钱能兑换一两银子,四万文大约相当于四十两银子到四十五两银子。这么一对比,曹雪芹的收入跟小商贩小工匠和普通教书先生的收入大体相等,考虑到他经常换工作,其实际收入可能还要低于小商贩小工匠的平均收入。
现在对曹雪芹的主流看法是,此人幼年锦衣玉食,成年后很清贫,吃了不少苦。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这个看法相当靠谱。

20. 艺术家或者高级技师
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曹雪芹真是个全才。
首先,他会刻章,怎么选料,怎么运刀,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得心应手。
其次,他会糊风筝,还能自己设计出很多新鲜的样式,譬如能让风筝发出雄壮高亢的钟鼓之声。放风筝放得也出神入化,能同时放起八只风筝,让它们在空中表演老鹰捉小鸡。
再次,他精通编织技术,会用青草、柳枝和竹子编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21. 另外,还会捏泥人,会雕竹器,会像一个巧媳妇那样织补衣服。《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得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然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这些绝活儿实际上是曹雪芹在做,而不是晴雯在做。
最后,他还是个美食家兼大厨,不但懂吃,还擅长烹调。他的好朋友敦敏是北京土著,没吃过淮扬菜,他说:我做给你尝尝。挽起袖子操刀下厨,三下五除二做了一道“老蚌怀珠”,敦敏一尝,鲜得差点儿咬掉舌头。
22. 曹雪芹之所以会这么多手艺,原因有好几个。第一,他聪明,这一条看《红楼梦》就能看出来,一个笨人累死也写不出那么多生动的人物和那么多丰富的细节。第二,他是世家子弟,吃过见过,家道完全败落之前,每天见到的东西不是精雅的艺术品就是精巧的艺术品,老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得多了,自然而然能掌握几手绝活儿。第三,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个曹雪芹在某些方面跟《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有一比的,至少俩人都曾长时间的“不务正业”,有时间有资本也有兴趣去玩,玩来玩去,就玩出一个“王世襄”来了。还真不是开玩笑,曹雪芹要是能活到现在,绝对是又一个王世襄。

23. 手艺也养家
鉴于曹雪芹有这么多技艺,所以老是有人请他帮忙,有时找他鉴定字画(曹雪芹很擅长鉴定字画,敦敏曾说:“鉴别字画,当推芹圃。”),有时向他请教技术。曹雪芹从北京城里搬到西山后,一退伍军人找他帮忙,他当场教人家糊风筝,那军人学会后,开了一家小店,专做风筝,挣的钱居然能养活一家老小。曹雪芹也很惊奇:“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看来他还不知道被他视为游戏的那些技艺竟然能变成谋生手段。
曹雪芹写贾宝玉“不通世务”,也许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确切说,他不是不通世务,而是不愿通,不屑通,曾经也不必通。他的父祖辈赚了那么多钱财,如果不是因为康熙南巡和雍正抄家,足以保证他们几辈子衣食无缺,由着性子玩就是了,干吗要去通世务呢?
24. 可是到了靠山坍塌、家产净尽的时候,饭需要自己挣,家人需要自己养,他又不得不去通通世务。于是,他教书,画画,给官僚做清客(曹雪芹曾做过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师爷),只要能挣钱,又不过于违背自己的性格和原则,什么工作他都干。
靠皇帝系列一举成名的作家二月河,在《乾隆皇帝》中写曹雪芹靠糊风筝养活老婆孩子,虽是小说家言,应该也是事实。
一个卓越的小说家,靠早年无意中学会的几门手艺过日子,看起来似乎悲惨凄凉,其实不然。我的个人看法是,让优秀的作家挨饿受穷,当然不是正常的时代,但鼓励他被豢养,更不是正常的时代。跟在父祖荫庇之下没心没肺地吸食民脂民膏的贾宝玉相比,还是扎风筝的曹雪芹更可爱一些,您说呢?
——本系列完结,感谢伙伴们诵读收藏,祝顺利——
【趣读古史·君子爱财】系列1–14文本号
①136419 ②894983 ③549707
④187803 ⑤728703 ⑥714879
⑦434811 ⑧596429 ⑨292821
①⓪900983 ①①352617
①②958725①③264065
①④本集
--------------------------------
相关其他本号:
【帝王不简单】系列1–6文本号
①607611 ②766425 ③176391
④921131 ⑤252065 ⑥686839
【军机重臣人生浮沉】1--9文本号
①976913 ②579699 ③458445
④644353 ⑤360177 ⑥387271
⑦189039 ⑧199505 ⑨396433
【大唐诗人折腾史】1–11文本号
①509471 ②313293 ③654461
④247531 ⑤529099 ⑥614489
⑦932117 ⑧525937 ⑨113399
①⓪635617 ①①812559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1–7文本号
①668311 ②235787 ③832179
④104263 ⑤480187 ⑥493457
⑦744573
【浪漫诗书话知己】1–13文本号
①945711 ②511687 ③768965
④388379 ⑤955623 ⑥483877
⑦741155 ⑧631671 ⑨183823
①⓪585341 ①①278929
①②778911 ①③191681
美丽宋词遇缱绻】1–15文本号
①374981 ②183107 ③813505
④343421 ⑤102217 ⑥758209
⑦802681 ⑧517755 ⑨787553
①⓪608003 ①①436115
①②239383 ①③739365
①④199965 ①⑤6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