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知识产权,如侵联删。
文本共20段
魚阅精选: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 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01.
到上一讲为止,我们完成了第一单元里的一个重要台阶:“奠基时代的中国文化”。
按照本课程已经形成的惯例,对于遥远、宏大、复杂的内容,讲完之后还要与大家一起复习一遍。这次复习的,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整体印象——
世界上各个大文化在跨进门槛、享受文明生活很久之后,突然不约而同地感觉到,需要进行一次精神文化上的大补课,因此出现了神奇的奠基时代。在这个奠基时代,中国文化没有缺席,而且表现优秀。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找到的补课老师,也就是完成精神奠基的几位巨人,几乎都走在路上,都是步行者、竞走者、奔忙者,都是千里脚印、风尘仆仆。后来,各地学者也都起步赶路了,赶向山东临淄的稷下学宫。其实,满脸严肃的法家学者也走了很多路,只不过,他们的脚印里常常留有血迹一别人的血迹、自己的血迹……
总之,整整几百年,中国最聪明的人全在路上,中国文化全在路上。这让我想起很久很久之后一位法国思想家所说的一句话:“我只要停止脚步,也就停止了思考。”这个思想家叫卢梭。他不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智者就已经这样了。
02.
走在路上,有利于文化的创造,却不利于文化的留存。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思想,被路上的大风吹走了,被路边的草丛吞没了。如果函谷关上没有那个守卫,孔子身边没有那几个学生,事情就麻烦了,那些现在被中国人和外国人熟知的思想,也同样会被吹走,吞没。能够留下来,是偶然中的偶然,侥幸中的侥幸。
而把这些偶然、侥幸加在一起,也可能只是暂时留存,随时可能消亡。因为手稿会遗失、学生会老死、记录会霉蚀,所谓的口口相传,又能传过几个耳朵?
因此,文化的留存,不能靠文化人自身,而必须依靠行政架构的加持、国家力量的选择。我前面讲到,齐国以行政资助来创办稷下学宫,有利于诸子百家的留存。但是,齐国毕竟太小,无法对整体文化承担维护、推广、传承的职能。因此,一种大文化要留存于天下,还需要依靠更大的国家力量。
正巧,奠基时代所形成的“智能大爆发”,也滋生了更宏大的政治构想,于是,一个个大帝国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了。人类文化,因而从“奠基时代”,过渡到了“帝国时代”。这情景,我们从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所罗门帝国、孔雀王朝、罗马帝国中都可以看到,而中国文化,则迎来了秦汉帝国。
3.
请注意,文化遇到帝国,并不是必然。世上很多文化并没有遇到相关的帝国,而很多帝国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文化。它们相遇,无论是文化还是帝国,双方都未必有主动意愿。但是,如果它们陌路相逢,就会碰撞出很多事端。
接下来,我们要看一看秦汉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了。
这是一个更开阔的台阶。
一般来说,在帝国建立之初,文化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代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还在为军事进攻和政治整合而忙碌,无心文化,反而为了统一思想而控制文化,手段往往非常鲁莽。
中国文化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大帝国——秦朝,更是这样了。秦始皇听从李斯的主张,焚烧《诗》、《书》和“百家语”,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才可幸免。这严重地破坏了文化传承。与此相应,他还下令坑杀了一些儒生。
请记住,中外历史人物的功过,往往很难论定,但只要动手破坏文化了,就永远不被原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无论如何是一件大坏事。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试图为这件事做一些解释,让人们原谅,我觉得没有必要。人世间总有善恶底线,再多的学问也不应该用来遮掩这条底线。
秦始皇
4.
在确定“焚书坑儒”的负面意义之后,我们可以回归公正的立场,大方地承认秦始皇也为文化做出了不少正面贡献。
正面贡献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统一了文字。正是这个举措,使得全人类人数最多的族群,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管流浪到什么地方,也不管遭遇到什么灾难,都不会在文化上溃散。这项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
即便不遇到灾难,中国国土那么大,方言那么多,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不知道会崩解成多少地方政权,分裂成多少文化碎块。环视世界各地,这种可能性极大,那就谈不上什么“同文同宗”的文化规模了。
除了统一文字,秦王朝还做了不少文化大事。例如,把原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这从行政格局上改变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又如,建造万里长城,既有军事意义、工程意义,又有心理意义、美学意义。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这道既漫长又悠久,既壮观又怨伤的墙,因此也成了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秦王朝对中国文化的最终贡献,是给中国文化颁发了最正式的“身份证”。正是这个空前统一的王朝,使中国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随之而来,中国文化也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
5.
这一切加在一起,可以说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底盘。
要做这件大事,文化本身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国家力量。短促的秦王朝,恰恰是有效地发挥了这种力量。为此,我们要一次次以文化的名义,向秦王朝致敬。
我在世界各地考察古文化遗址时,只要看到苍苔斑斑、无人能懂的文字碑刻,看到族群如麻、阻隔如山的分裂状态,总会一次次地想念秦始皇。
想念归想念,心底还是没有放弃对他“焚书坑儒”的谴责。
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底盘,接下来,汉王朝则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框架,提供了一副目光。
一个底盘,一个框架,一副目光,都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汉王朝的文化框架,首先是“黄老思想”,与道家有关。秦朝太残酷、太热烈、太劳累了,汉王朝早期的统治者希望让民间休养生息,决定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但是要让整个统治集团接受这种方针,就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了。于是,老子的哲学,加上传说中的黄帝的思想,成了精神指引。结果,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的“文景之治”出现了,老子的哲学也就取得了极高的声誉。这是文化与政治亲密结缘的开始。
政治需要文化来帮助,结果也帮助了文化。
6.
“文景之治”的成功,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成功。“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相信民众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统治者要顺其自然。
但是,这种思想也有局限,因为普通民众很难发现整体危机,更没有能力来解除这种危机。汉王朝当时遇到的最大危机就是北方匈奴的入侵和抢掠。要减少匈奴的入侵和抢掠,只能“和亲”,就是把皇家的女儿嫁给他们的首领。但有时候,她们嫁过去不久,匈奴又来入侵了,没完没了。面对这样的危机和屈辱,一个年轻的帝王站了出来,决定不能“无为”了,而必须大有作为,他就是汉武帝。
大有作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在战场上,马背上的匈奴实在太强悍了,要对付,必须组建骑兵,物色将军,寻找战马,改进武器,而且必须在实战中总结失败的教训……。要有效地完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当然需要集中权力,树立威望。这在已经尝到“无为而治”甜头的全国上下,已经不大适应,因此汉武帝必须在“黄老思想”之外选择另一种精神支柱。
7.
他选择了儒家,选择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其实董仲舒的儒学,与孔子、孟子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从“天人合一”发展到了“天人感应”,把儒家的统治理念联系到了“天意”,其中包括了法家和道家的一些理念。
说到这里,我必须做一个重大的学术提醒了。气盖百世、赫赫武功的秦汉王朝,都在寻找精神理由,说到底它们都是文化王朝。秦王朝选择了法家哲学,汉王朝先撷取了道家哲学,然后又改造了儒家哲学。它们都是文化哲学的施政实践,因此也可以说是哲学王朝。
那些著名的帝王,那些有名的战争,那些出名的转折,说来说去,无非都是在实践法家的刚烈雄伟、道家的清净生息和儒家的奋发有为。谁也没有跳出文化的手掌心,谁也没有逃离学者的大构想。
这一点,与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所罗门帝国、孔雀王朝、罗马帝国相比,只有中国做到了。那些帝国和王朝,都不缺哲学家和文化人,却从未被一种完整的文化哲学所左右。
8.
汉王朝选择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哲学,精神格局也就越来越大,因此又保持着继续拓宽和弥补的意向。接着,还是在汉代,佛教传入了。这一来,中国文化的宏伟雏形已经“三足鼎立”。
佛教的事,后面的课程中还会多次讲到,这里点到为止,只说明汉代的中国,在文化框架上已经相当完整。这种文化上的健全,加上军事上的胜利,使一个“汉”字变得大气磅礴。因此,曾被秦王朝包罗的中原百姓,也就由“秦人”改称为“汉人”,而自古以来的华夏民族,也称作“汉族”了。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历史学家常常掉到一个又一个紧张曲折的宫廷故事和攻伐故事里出不来,而忘了这一切背后,都有文化支撑。
我舍弃了那些残酷或艳丽的情节,只从文化选择上说秦汉,相信当代年轻人反而能更加明白。中国居然拥有一个由统治者寻找文化哲学的时代,这才是惊人的大情节。
9.
我在前面说过,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底盘,汉王朝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框架,除此之外,还有一副目光。现在,我们就要对视那副目光了。
任何杰出人士都有自己的目光,有的目光还相当锐利和深刻。但是,有没有一副目光,成了整个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目光?这几乎没有可能,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一副,那就是司马迁的目光。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成了以后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他的目光也成了几千年间所有历史学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续。正是这代代延续的目光,使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进入了上下相通的文化传承系统。这便使复杂的历史更“中国”,也更“文化”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10.
很多年前,我为北京大学各系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曾把不少篇幅留给了司马迁,当年听课的学生们可能还记得吧。
我当时说:
中国出版过一套考究的二十四史,装在一排檀香木的书柜里。书柜上有很多小门,门上用隶书雕刻着每一个朝代的名称。于是,一场场烽火狼烟,一次次改朝换代,全部封进了文化的檀香木里,不再堂皇,只有安顿。但是突然,像被秋天的凉水浇了一般,我们看到一排排书柜的最后,站着一个脸色苍白、身体衰弱的男人。
汉王朝拥有司马迁,又残害了司马迁。结果,在浩荡历史面前,汉王朝既因他而骄傲,又因他而羞愧。骄傲,可骄傲到雄视百代;羞愧,可羞愧到无脸见人。
司马迁的悲惨遭遇,在历史书里都能看到,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表达内心的一种隐痛,那就是:这个人给了中国人一副长久的目光,而我们的目光却不敢在他身上停留太久。他的忍受,让我们难以忍受。
11.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前些日子,我正好在编写《古典今译》一书,原因是最近几年端午节纪念屈原,很多年轻人喜欢朗诵我翻译的《离骚》,因此出版家们希望我再译一些篇目。我立即想到,篇目再少也要加一篇司马迁的自述《报任安书》。为了这篇文章,我还专门做了说明:
这次选译的《报任安书》,是他在《史记》之外的一篇自述。请想想看,一位即将完成历史上最伟大史学工程的旷世学者,竟然因一番温和的言论承受了人类最屈辱的阉割之刑。他没有自尽,只因为无法放弃那个最伟大的工程。他要把这种内心隐情讲给一个人听,而这个人又即将被处以死刑。因此,这是一封从一个地狱之门寄向另一个地狱之门的奇特书信。今后几千年中国人最重要的历史课本,就在这两个地狱间产生。这里边蕴藏着多么巨大的人格力量,简直难以估量。
记得我在前面说过,不管秦始皇做了多少大好事,“焚书坑儒”是一件永远翻不了案的大坏事。同样,不管汉武帝做了多少大好事,残害司马迁也是一件永远翻不了案的大坏事。
12.
说了司马迁,还是要回到他的时代,那个让汉民族和汉文化都认祖归宗、扬眉吐气的时代。
汉武帝又在做好事了。为了借助外力一起对付匈奴,他希望中国与域外沟通。这是一个军事、政治课题,但说到底,还是文化课题。他派出的使者张骞,担负的任务很多,但历史承认,最终还是文化使者。
在史书上,他派张骞“通西域”这件事,被称为“凿通西域”。这个“凿”字非常形象,好像是用一把凿子,一点点地去开凿原先阻挡在路上的一座座石山。工程很艰难,速度并不快,但决心很大,目标明确。
请注意,是“凿通”,而不是“打通”。用的是凿子,而不是大刀长矛。本来,汉武帝是很能打仗的,他手下也有一大批名垂史册的将军,但他平常用兵,只是为了扫除边防的战祸。对于他所不了解的西域,他放下了刀剑,拿起了凿子。
这种和平主义的思路,带来了和平主义的结果。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一凿子、一凿子凿通的,是丝绸之路。
13.
六年前,我在甘肃兰州召开的一个国际论坛上演讲,说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当时很多人听了有点儿不习惯,因为按照世界历史的传统观念,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应该是地中海。但是,我解释,丝绸之路与地中海通道的最大区别,是以和平为主调,还是以战争为主调,因为我们说的是“文明第一通道”。这几年,从国外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得知,不少西方学者的观点也变了。
汉武帝有能力远征他国而不远征,这使他与世界上其他帝国的君主划出了明显的界线。
只要稍稍了解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汉武帝之前,亚洲、欧洲、非洲的那些帝国,都已经一次次打得昏天黑地。远征,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一个帝王的最高荣誉所在。远征的目的,是要打败另一个帝国,俘虏它的臣民,消灭它的文化。这种事,汉武帝不做,后来的皇帝也不做。正是这种传统,验证了中国文化的一大本性,那就是我十几年前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演讲时所论述的“非侵略本性”。
14.
因为讲到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往事。
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考察人类古文明遗址到了波斯帝国的故地伊朗。德黑兰早就计划修建地铁,但由于两伊战争,工程停了。战争结束后,工程也进展缓慢,当地民众贴出大标语,用波斯帝国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大帝的口气问:“德黑兰地铁,怎么到今天还没有凿通呀?”把老祖宗一抬出来,政府急了,赶紧在国际上招标,中标的是中国。
我到时,很多中国工人在那里挖凿隧道。他们从传媒上知道我要来,就派人到旅馆来邀请我去演讲。我参观了他们的工程,就在演讲中讲到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的历史。我说,第一凿起自汉代,现在,汉代的凿子交到了你们手上。
我还说,我们过去总喜欢讲战争的故事,为什么不多讲讲凿通的故事呢?战争,很可能是在破坏文化,而凿通,却一定有利于文化。因为文化的本义就是“凿通”。
15.
我已经说过,帝国需要文化,文化也需要帝国。一来一往之间,帝国因文化而成了大帝国,文化因帝国而成了大文化。这两头,都具有世界等级。
但是,大帝国的大文化,并不是文化的最佳状态。
在秦汉两代,文化的大底盘、大框架、大目光都已建立,怎么还不是最佳状态呢?因为它还缺少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大创造。
文化的终极生命,在于创造。也就是说,无论是底盘、框架,还是目光,都是为创造设置的,都是在等待创造。
那么,在大帝国、大文化构想中,能够期待创造势头的活跃吗?很难。因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永远是个体生命。在好大喜功、轰轰烈烈的背景下,必然是群体话语鼎盛,个体话语冷落。而且,那种群体话语常常带有四个特性:排场性、雕饰性、虚夸性、近似性。例如,一度名声很大的汉赋,就明显地集中了这些毛病,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就连赫赫有名的贾谊、司马相如的那些赋,也是这样。
16.
这中间存在着一些必然逻辑。
在西方,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如此强盛辉煌,似乎什么也不缺了。而且在文化上也非常骄傲,只要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地方,总有规模巨大的露天罗马剧场。但是所有的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怎么也比不上以前那个小小的希腊所创造的文化。
记得几十年前,我在“文革”灾难中冒险钻进外文书库独自编写《世界戏剧学》,就曾为这件事大吃一惊。我在写完希腊悲剧的章节之后,很想在罗马戏剧中找一点儿像样的余脉,却怎么也找不到,尽管罗马有钱有势,张罗了大量的所谓“戏剧盛典”。
同样的道理,汉代的文学比不上《诗经》和楚辞,汉代的哲学比不上诸子百家。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在《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处于最佳创造状态的时代,并没有大帝国的支撑,整个社会还处于混乱、分散、贫瘠之中。由此可见,文化创造所需要的条件比较特别。
17.
汉王朝历时四百多年,于二二〇年灭亡,从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历时近四百年。奇怪的是,恰恰是在这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文化创造的勃勃生机又出现了。
这里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哲学,因此接下来我要讲讲分裂时代的中国文化。
汉王朝灭亡之后,出现了三国对峙的遍地战火。战火中,本应出现大批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没想到,当时出现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不是一流的,却出现了一个一流的文学家——曹操。
曹操?一流的文学家?不仅你们没想到,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我在一本著作中写道:“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其实,与他打仗的诸葛亮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但在文化上,曹操不用任何计谋就把他打败了。可惜,中国读者熟知的是一个被军事阴谋缠住的曹操。
18.
其实,我们在日常话语中,也一直在沿用曹操所创造的语句,沿用得比其他文学家多得多。你知道曹操所创造的文学语句有哪一些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些文学语句都是曹操创造的,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上被全国各地运用得非常广泛。光凭这一点,他也是汉语文化的主要原创者,更不必说他诗作的宏伟意境了。
如果曹操早生一些年月,会是汉王朝的一名官员,能够完成这么高等级的文化创造吗?似乎很难。
分裂的时代,除了会产生大量“横向裂变”外,还会产生快速的“纵向裂变”,也就是代与代之间的背离和自立。
当年曹操身边有一个深受重用的书记官叫阮瑀,生了个儿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时,阮籍正好十岁。在曹操去世后三四年,他有一个曾孙女婿将要出生,那个孩子叫嵇康。我这么一排,大家就能明白,在曹操身边,新的一代出现了。阮籍、嵇康这两个孩子所代表的时代,我称之为“后英雄时代”。
19.
我所说的“后英雄时代”,不仅是指曹操之后,而且包括整个秦汉王朝之后。对于这个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产生的人,我曾这样概括——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却又剧烈摇晃起来。
这中间,最可怜的是那些或多或少有点儿政治热情的文人名士了。每当政治斗争一激烈,这些文人名士便纷纷成了刀下鬼,比政治家死得更多更惨。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被杀;范晔,写成了皇皇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20.杀青段
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置他们于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够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
因为一切解救的理念和途径都已废弃。既然无处讲理那就不再信理,于是,在沉重的杀气下,站出来一群重新思考天地、事事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他们后来一直享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魏晋名士”。代表者就是阮籍、嵇康。
我请大家跟着我,在魏晋名士前面多停留一会儿,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非常重要。根据我所制定的文化定义,他们在生活方式、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三个方面,都做出了非同凡响的更新和重建。
他们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重新思考,这也包括对奠基时代的重新思考,对诸子百家的重新思考,对秦汉时代的重新思考,对英雄时代的重新思考。他们对已有的文化表示出极大的不信任,只把自己放在非常孤独的地方思考天地的终极课题,因此很像是中国文化的叛逆者。而实际上,他们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质量。这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相当于一次再生。
他们在中国文化的断裂处提升了中国文化,因此我要讲得详细一点儿。
如果没有他们,中国文化很可能陪伴着疲倦的诸子百家和威严的秦汉帝王一起老去,而且会老得很快。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目录
1中国文化课 第001至003讲 今天的日期 408658
2中国文化课 第004至006讲 最短的定义 351112
3中国文化课 第007至009讲 法老的后代 886404
4中国文化课 第010至012讲 孔子的路 870803
5中国文化课 第013至015讲 秦汉王朝的文化选择 131671
6中国文化课 第016至018讲 刑场琴声 974125
7中国文化课 第019至021讲 笔墨门庭 417347
8中国文化课 第022至024讲 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219392
9中国文化课 第025至027讲 凉州风范 547013
10中国文化课 第028至030讲 青春勃发 614275
11中国文化课 第031至033讲 圣殿边冻僵的豹子 910694
12中国文化课 第034至036讲 人格地标 853148
13中国文化课 第037至039讲 俘虏楼里的奠基 717597
14中国文化课 第040至042讲 一瓢温水 108131
15中国文化课 第043至045讲 堂堂男子汉 253398
16中国文化课 第046至048讲 选择文化身份 643423
17中国文化课 第049至051讲 孤立的里程碑 648281
18中国文化课 第052至054讲 小说的反叛 481528
19中国文化课 第055至057讲 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 864341
20中国文化课 第058至060讲 君子成人之美 829608
21中国文化课 第061至063讲 君子中庸 319633
22中国文化课 第064至066讲 君子知耻 438556
23中国文化课 第067至070讲 小人的社会土壤 942646
24中国文化课 第071至073讲 佛教传入中国 687145
25中国文化课 第074至076讲 天台十二字 676402
26中国文化课 第077至079讲 华严气度 977679
27中国文化课 第080至082讲 锋断常规 498906
28中国文化课 第083至084讲 逍遥的真人 248263
29中国文化课 第085至088讲 罗素的目光 232662
30中国文化课 第089至091讲 家国同构 299924
31中国文化课 第092至094讲 避开极端 679206
32中国文化课 第095至095讲 漠视公共空间 900424
33中国文化课 第096至096讲 忽视实证意识 301701
34中国文化课 第097至097讲 轻视创新思维 43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