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传》作者:林希美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痛饮狂歌空度日
李白与杜甫分别后,于天宝四载(745)再次相聚。
那时,李白回到了兖州老家,杜甫见完李邕后应邀而来。杜甫和李白在秋日重逢,所以才有了那首,“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的诗相赠。
之前与李白相聚,杜甫过的是游侠般的生活。他们游山玩水,呼鹰逐兔。他们偶尔饮酒放纵,但多数时候,仍行走在路上。
当李杜二人再次相聚,他们却过起了“痛饮狂歌空度日”的生活。
酒,是李白人生中的重要道具。对于杜甫来说,酒却是助兴的工具。他也喜爱纵酒,说自己“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然而,当杜甫的生活只剩下酒,他又觉得无味了。
2.
来到兖州,杜甫和李白一起去了东蒙山拜访董炼师和元逸人(即元丹丘,道士),后又一起寻访了隐士范十。
白日,李杜二人携手同行;夜晚,他们又同枕共眠。那些时日,杜甫的笔下出现了“醉”字。以往,杜甫饱览胜景,与友相聚,多的是射猎赋诗,少的是饮酒作乐。遇见李白,杜甫的性情中多了潇洒,多了酒浇空日。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3.
杜甫盛赞李白诗文像南朝阴铿那般好。再观自己,杜甫认为他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在范先生的隐逸处,他们见到了不俗的少年童仆,对这位真隐士不禁肃然起敬。
他们与范先生相谈甚欢,即使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仍是不愿离去。可是转念一想,品格高洁之人,又怎会贪恋故乡风物,仕途名利呢?他们不愿去谈论那些俗事,只想沉浸在这千载难逢的友情中。
那时,李白虽扬名已久,但杜甫对他的了解并不多,所以也只赞他如南朝诗人阴铿一般。事实上,李白的诗作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一人成诗仙。不过,此时李白也并非完全懂得杜甫。他纵算欣赏杜甫的才学,但李白又怎能料到,杜甫名垂千古,被后人称为“诗圣”呢。
4.
李白游历为了成仙、成道,为了四方之志。杜甫的游历,起初为了扬名,后来却被迫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如果皇宫内院有史官,需要史官记录历史进程,皇帝种种事迹,那杜甫则更像民间的史官,用一双充满悲悯的眼睛,以笔记录下大唐由盛转衰的历程。
当下,他“痛饮狂歌空度日”,以酒来消遣时光,日后他依旧需要痛饮狂歌,以酒来逃避残酷的现实。
其实,他并非逃避,而是不忍见百姓流离失所,不愿看“朱门酒肉冻死骨”罢了。
关于那段时光,李白在诗中说:“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李白不改其性,依旧醉着,风流着。
5.
离开范十隐士居所后,李白准备重游江东,而杜甫决定去往长安,准备新一次的科考。“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用这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李白和杜甫也十分贴切。在长安那些年,李白也曾受皇帝恩宠,也曾被武后朝的宰相许圉师看重,也曾一时风光无两。然而,他的三首《清平调》被人恶意曲解,惹得杨贵妃不喜,正巧皇帝对他再无新趣,便将他“赐金放还”了。
不是没有失落。李白的仕途草草收场,虽算不得辞官归故里,但他对长安终究是有些厌倦了。离开长安后,失意落寞的他,纵酒浪游、寻仙访道、不务正业、肆意而为。李白是不适合官场的,不仅性子不适合,其才干、才能,亦属“纸上谈兵”。他更适合作诗、醉酒、游山玩水、练剑修仙。
6.
相比李白,杜甫作为世家子弟,自幼便担着荣耀家族的责任。他虽然也曾游山玩水、放荡疏狂,但却将心完全放到了家国天下上。至少,现在的杜甫对未来仍充满着希望。他只要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立足长安便不再是梦。
无论杜甫读过前人多少书,看过多少次宦海浮沉的故事,他都要去赶一赶考场,体验一把沉浮的人生。
这次离别,李白在兖州城东石门为杜甫设宴践行。临别之际,李白以诗相赠,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7.
离别之前,他们痛饮大醉,渴望日后还有机会开怀畅饮。李白说,他们如飞蓬一样,将要各自远去,与其悲伤痛苦,不如饮尽杯中酒来得痛快。
这次的离别,他们很是洒脱,都坚信日后总有相聚的机会。殊不知,他们此后再无团聚的缘分。
后来的李白,有了新的朋友,落笔也不再写杜甫。杜甫和长安一样,都落进了李白的酒里、回忆里。只是,那回忆里落满了灰尘,他再不愿吹灰擦拭,让旧事重提。
杜甫或许可以尘封在李白的记忆中,但当大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又怎会完全忘记旧日的长安?
8.
钟情的杜甫还惦记着李白。后来,当他得知李白被放逐后,写下了不少思念李白的诗句。那时,他不再说李白是阴铿,而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也是“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对了,那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亦是赞扬他的。
仙可出世,圣必入世;仙可忘却凡尘,圣必心忧天下;仙可空度日,圣必“匹夫不可夺志也”。
杜甫是那种,只要走进他内心,他便一生不会忘却你的人。即使后来杜甫贫穷潦倒到将要饿死,他的心里仍念着李白。
这还真是一段终生难忘的时光啊。怪不得杜甫一直活在回忆里。
人生,大抵也只有“空度日”的时光,才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吧。
9.
来到长安
长安,是天下文人的梦,亦是杜甫的梦。
而梦,偏偏是用来破碎的。没有谁,会活在梦中,也没有哪段现实人生,能让人完全入梦。
又偏偏,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入了梦。带他入梦的是一位叫作杨玉环的女子。她原是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的爱妃,只因武惠妃去世,唐玄宗太过寂寞,这位儿媳便入了唐玄宗的眼。
唐玄宗和杨贵妃恩爱如常时,李白还在长安。李白亲笔为她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自然,她是美的,美到让大唐天子魂不守舍,愿为她倾尽所有奇珍异宝,倾尽所有的情。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位深得圣宠的女子,让做了三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忘记了昔日如何登上皇位,又如何励精图治,才换来了今日的盛世太平。
10.
当下,唐玄宗见到的只有海内升平、国民富足,以及眼前的美人儿。从此,唐玄宗开始“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当帝王不再关心江山,便会有朝中大臣替皇帝的江山“做主”。
唐玄宗十分信任朝中中书令李林甫,把一切政权托付于他,巩固了李林甫的地位和权势。在历史上,李林甫是一个口蜜腹剑、专横跋扈、妒贤嫉能、闭塞言路之人。当朝中忠臣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奸佞之臣便大批地涌上来。王鉷、杨国忠、陈希烈等人,皆是当朝红人。
11.
天宝五载(746),李林甫为剥夺太子储君之位,组织了一场刺杀东宫近臣和亲友的大案。在此案中,太子妃的兄长韦坚被流放,不久又被令自裁。左相李适之,先是罢相,后又改授太子少保,再又被贬为宜春太守,直到服毒自尽。杜甫的好友李邕,也在此案件中被刺杀。杜甫的另一位好友,给事中房琯被判逐出京城。
天宝五载深秋,杜甫来到了京城长安。这里是人文荟萃、贤达如林的地方。李白曾来到此地,留下盛名后远走他乡。如今,杜甫来了,他亦要留在此处,将盛名留下,将满腔的热血留下。
12.
杜甫踏进长安城,只见车水马龙、宫殿林立、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座规模宏大的京城,西北开远门处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安西,是指西域。此路是丝绸之路要道。其九千九百里,正暗示了大唐盛世疆土的辽阔。
初来长安,有人说此时杜甫常去汉中王府、郑驸马处,他的名声早已誉满京城。也有人说,杜甫初至长安,承受着无亲无故的孤独与寂寞。事实上,杜甫游历十多年,长安城中又有几位好友在朝为官,他的日子过得颇为惬意。
13.
那年除夕,杜甫豪情不减,写下了《今夕行·自齐赵西归至咸阳作》,其慨然态度仍有昔日的乐观与激昂之情。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有人说,此诗是杜甫与好友一起狂饮高歌、赌博欢娱、放浪形骸之作。也有人说,这是杜甫一个人失意时偶然所作。此诗为他的意想之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那时的杜甫心境如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不过,杜甫并不会独自沉郁,他有书,有酒,有诗,还有让他值得四处游玩的长安。
14.
在长安,杜甫真正爱上了酒,也开始为喜欢饮酒的人赋诗。贺知章、李琎、李白、张旭等,都出现在了他的笔下。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在诗中写下了同时期在长安生活过,又都嗜好酒,且豪放、旷达之人。杜甫将笔下八个人称为“八仙”,八位酒仙的神态、性情、醉态,寥寥几笔,皆已活灵活现。
15.
王嗣奭评价此诗称:“此系创格,前古无所因,后人不能学。描写八公,各极生平醉趣,而都带仙气。或两句,或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诗中之仙也。”
杜甫对自己的诗自信,对自己才学更是自信。他骨子里的狂傲如他写过的酒中仙,在洒脱中自有法度。他坚信,长安是他永不会醒来的梦。这一次,他只要正常发挥,便可一步登天。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开设制科考试,诏令“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意思是,只要有一技之长者,便可入京考试。这一制科制度,给了杜甫更大的自信心。当他满怀雄心壮志、兴致勃勃地想要抓住这次大好机会时,却不曾想原来所谓的“幸运”,不过是一场巨大的笑话。
16.
李林甫对这次科考出手了。
如今的朝廷,放眼望去,皆是李林甫这一派系的人。当唐玄宗求贤若渴,渴望招揽天下有才之士时,他又怎能让不好掌控的人入朝为官?
李林甫最记恨有才之士,因为这些人往往心怀大志,不识“礼度”。他们为了江山,为了百姓,会冒死进言。他们不受利益诱惑,一心忠于朝廷,而李林甫这些奸佞之臣的阴谋与野心,正是他们弹劾的对象。
有志之士,贤达之人,对李林甫来说,太危险了。他必须要让这些人远离朝廷,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
杜甫笔下所盛赞的贺知章、李白、李邕等人,皆遭到过李林甫的排挤或暗杀。如今,杜甫也要在李林甫的手中栽跟头了。
17.
三十多岁的杜甫,在书中自是见惯了你争我斗的腥风血雨,他来到长安,应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然而,当不公、阴谋,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他仍是无法接受。这一刻,他所有的心理准备,所有美好的理想,都悉数破碎了。
破碎的,还有唐玄宗,还有盛世的大唐,还有万千的百姓。
历史总是在重复地上演,人也总是在做着重复的梦。入梦,醒来,浮上去,沉下来……
即使翻遍史书,即使通达世间所有学问,此心还仍是在渴望着什么。明知它是假的,最终是要破碎的,可还是忍不住地相信,自己会是史上的“万一”。
长安,盛唐,是史上的“万一”。
但都没能逃过沉下去的劫。
18.
第三章 烂醉长安,终成困兽
再次落选
杜甫科举再次落选,遭遇不公的又岂止是他一人?那年科考的所有文人,每一位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他们统统落榜了,竟无一人上榜。这样荒唐的历史事件,唐玄宗竟然相信了。
天宝六载(747),杜甫与元结相约参加考试。他们在考场上挥毫泼墨,几乎不将这次的考试放在眼里。这三十几年的人生,杜甫经历了太多,他心中的才学,胸中的诗句与学问,皆从笔下自然流出。
他满怀信心,及第几乎志在必得。
当他走出考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应试结果时,却被告知自己落榜了。
19.
杜甫的愤怒可想而知,但这件事是当朝宰相李林甫的手笔,杜甫只能咽下这口气,直到李林甫死后,他才将这件事借《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这首诗说了出来:“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此外,他在《贫交行》中还写道:“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这场阴谋,便是李林甫所谓的“野无遗贤”。
这一年的考试,唐玄宗希望“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可在李林甫看来,这些人并不适合在朝为官,便告知当时参与科举的官员,让他们层层严查。在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下,州郡官员仍怕审查不严而连累自己,只好将许多应试的才子排除在外。
20.
当州郡官员将适合的人才试卷递上来时,李林甫又亲自审核,然后告诉唐玄宗,这场考试无一人合格。诗人元结在《喻友》中讽刺了这次考试:
天宝丁亥中,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露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举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如吏部试诗赋论策。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
李林甫说,天下举人,无有第者,唐玄宗能够相信,大抵是信了李林甫所说的“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吧。更何况,有无及第者对于唐玄宗来说并不重要。此时的大唐,盛世太平,已“超越尧舜”,他又何必一定要再多选几个人才?
21.
有或无,他的大唐,都是盛世。唐玄宗真正在意的,不是李林甫是否说了真话,而是他想突出自己的优越感。
李林甫说出如此荒唐之言,唐玄宗信了,满朝文武便不再有人敢进言。毕竟,贤能之士有些被李林甫排挤,有些已遭到暗杀。此外,关于文武不敢进言之事,据《新唐书·李林甫传》所载:“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
李林甫说,身为臣子,无须多舌。你们看,马棚里的马,一言不发也可享受三品马料;而鸣叫一声的马,便立即被废斥不用。为了说一句话被废,值得吗?
有了李林甫的敲打,这次考试的荒唐得以瞒天过海,也便顺理成章了。
22.
与杜甫相约一起考试的元结自然也落选了。不过,元结于天宝十二载(753)再次参加考试,终于进士及第。安禄山反唐时,他自号猗玗子,率领族人避难猗玗洞。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他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为抗击史思明叛军招募义兵,十五城得以保全。后来的元结,为百姓盖房分地,免除徭役,使一万多流亡者重返故里。他升为容管经略使后,又亲自晓谕蛮人首领,安抚了八州。元结做出的贡献,深受百姓爱戴,他母亲去世时,百姓们全部请他留任,皇帝得知后加封他为左金吾卫将军。百姓们喜欢元结,听从他的教化,并为他刻石歌颂。他后来免职回到京师,五十岁卒于长安,又追封他为礼部侍郎。
23.
元结的一生,政绩颇丰。于文学上,又著写了元子十卷、文编十篇、《新唐书·艺文志》猗玗子一卷、《文献通考》及《箧中集》。
杜甫的好友,许多因为李林甫或其他原因离开了长安。还好,元结留了下来。有了为国为民的好友,杜甫至少是欣慰的。
也还好,他成功了,他做到了。
见识过长安的宦海沉浮后,杜甫更加思念李白。他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回到与李白同游共醉的日子。天宝六载(747),孔巢父辞官归隐江东,蔡侯为之设宴饯行。杜甫对孔巢父十分不舍,特此赋诗相赠,而诗中,特意写到了李白。
24.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孔巢父辞官归游江东,不过是想去深山中过一段隐士般的日子。不过,杜甫虽承认他有仙风道骨之气,但谁又能知道他离开长安的真正原因呢?他的一些朋友,苦苦相留,可他仍是坚持要走。
既然留君不住,他日有机会见到李白,也希望您能帮我向他问好!
25.
孔巢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被称为“竹溪六逸”。他才华横溢、德才兼备,曾被举荐长安为官。如今,他谢病归隐,自是有其他原因。只是,杜甫没有说,相信世人“知其故”。
不过,孔巢父的离开,换来的是日后的归来。当大唐陷入危难,为挽救社稷,他又再次出山救国。他不怕为家国牺牲自己,但是他也不会将足智多谋的才华,用以玩弄富贵。所以,他要学史书上的道家人物,“功成身退”。
孔巢父或许不算功成,但身退却是明智之举。杜甫也深知,功名富贵如草露,本应抛下,像“竹溪六逸”般隐居。可是,他有太多不甘。
26.
三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十多年的四方游历,难道就是为了归隐吗?纵算日后他会走归隐之路,但他现在却并非“功成”之人。
功成,才有身退。正如同世间凡人,还未得到,哪里有资格说放下?
他只能留在长安。在繁华盛世中,过着萧索、枯燥、贫困的人生。
这一次落榜,杜甫不再祈求重新再来。他留在长安,出入权贵之门,投赠干谒,试图找到一个新的为官机会。
这一找,便找了十年。
长安,从来不是杜甫的家,也从未成为过他的家。长安,无论留守多久,他终究只是个过客。
这比落榜还难熬,但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只能熬下去。
才华在现实面前,究竟值几钱?
苦撑过的人都知道,要么价值连城,要么一文不值。
27.
观我落笔中书堂
人生是否厚重,在于经历的多寡。每个人都期待拥有沉甸甸的人生,但没有人期望人生尽是失败和苦难。
经历,对于有些人而言,并非是个好的词汇。但对于杜甫来说,他的后半生虽沉郁过,痛苦过,但不能否认这些经历成就了他。
这次落选,是杜甫真正“经历”的开始。此时的他,壮志未酬,生活无着,他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他不能灰溜溜地躲回老家,必须求得一席功名。
然而,想要在长安立足却并非易事。长安不比小城镇,想要在此地生存下去,吃穿用度皆是问题。为了维持生活,杜甫开始做权贵府邸中的“宾客”。
28.
昔日,李白在皇宫中做皇帝的“座上宾”,实则不过是唐玄宗饮酒作乐时,写诗助兴的点缀。如今,杜甫也做着这样的人,是权贵们闲散生活之外的“诗工”。
当杜甫赋诗、写字成为职业,他的才能只会成为谈资,而不是可以被举荐在朝为官的良材。表面上看来,杜甫与他们是朋友,但实则不过是“世人那得知其故”。
为了维持最后的体面,杜甫会在家中阶前种植草药,或去山野之地采药,然后将草药销售给权贵们,告诉他们这些草药是自己辛苦所得。回忆这段人生,杜甫在诗中写道:“买药都市,寄食友朋。”
在这些“友朋”中,与杜甫相处得不错的有汝阳王李琎、郑马矅和韦济。
29.
杜甫曾经家世不错,祖辈与官至宰相的长安尚书左丞韦济家族为世交,所以与韦济交好是自然的事。韦济欣赏杜甫的才能,杜甫也暗自思忖,借助韦济,说不定可以谋得官职。于是,杜甫赋诗相赠,将心中的苦闷、悲愤统统写了出来。他明明心有满腔抱负,又有无限才能,却不知为何竟会沦落至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昔日,杜甫也曾性狂,也曾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助。他的惊世才气,连李邕、王翰这样的文人,也愿与他相邻。
30.
文人欣赏他,可富贵之人呢?不过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些人,手握大权,却不懂得欣赏他的才华。
杜甫不是不可以游山玩水,过诗酒逍遥的生活,只是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所以他必须承受生活的苦。杜甫虽苦闷、悲愤,但却只字不提提拔之事。这可以说是他的胸襟与磊落,不屑于低头求人,也可以说,他的不愿张口求人,恰恰圆满了别人的“难得糊涂”。董养性评价此诗说:“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31.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还写到了汝阳王李琎。汝阳王是唐玄宗的侄子,未在朝廷任职。杜甫到长安后,与汝阳王性情相投,来往颇多。汝阳王是接济过杜甫的人,杜甫除以草药相赠外,也给汝阳王赠送过诗。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
特进群公表,天人夙德升。
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
服礼求毫发,惟忠忘寝兴。
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
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
清关尘不杂,中使日相乘。
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
自多亲棣萼,谁敢问山陵。
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
笔飞鸾耸立,章罢凤骞腾。
精理通谈笑,忘形向友朋。
寸长堪缱绻,一诺岂骄矜。
已忝归曹植,何知对李膺。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
披雾初欢夕,高秋爽气澄。
尊罍临极浦,凫雁宿张灯。
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
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
且持蠡测海,况挹酒如渑。
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
淮王门有客,终不愧孙登。
这一时期,杜甫赋了太多诗。他写有《郑驸马宅宴洞中》《赠比部萧郎中十兄》《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等名篇。
32.
权贵之门,他写诗赠诗;遭遇不公之事,他赋诗抒情。想想,真是无奈。诗,是杜甫的尊严,是他读书万卷后的儒冠。却不曾想,诗如此廉价,廉价到人人可得。可诗又如此昂贵。毕竟,才能是无价的,纵是人情赋诗,亦无法用金钱衡量。
准确地说,杜甫在长安并未待满十年。其间,他回到过洛阳城,去玄元皇帝庙看过吴道子在宫中墙壁上画的《五圣图》,并赋诗作记。不过,这次归乡时间很短,不久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
天宝九载(750),道士王玄翼对唐玄宗说,自己见到了轩辕黄帝,并在宝仙洞中发现一本叫作《妙宝真符》的秘籍。玄宗听完,立即派人去找,找到后为庆祝此事特意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大礼。
33.
天宝十载(751),正月八日到十日,唐玄宗在长安南郊用三天的时间,连续举行了三个祭祀大典,来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天地。
此时,杜甫正投路无门,见到此盛典,趁此机会写下三篇《大礼赋》,并投入延恩匦。延恩匦是为怀才不遇有意求进者所设的盒子。不少学士读罢杜甫文章,纷纷称赞,大约有崔国辅、于休烈等人的赏识举荐,杜甫获得了参加集贤考试的机会。
不久,这件事惊动了唐玄宗。他读罢杜甫的《大礼赋》,十分赞赏。《新唐书·杜甫传》中说:“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一时间,杜甫名声大噪,轰动京城。集贤院聚满学子,杜甫在众目睽睽之下“落笔中书堂”。
34.
人生可以这样出彩,可以这般荣耀,许多年后杜甫回忆起来,仍是心潮澎湃。他在《壮游》中说:“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在《莫相疑行》中,更是记录了当时风光无两的场景: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晚年的杜甫,回想起此时此刻仍觉得是在做梦。他只因皇帝赏识,便可一日间声名显赫。此时的他,文采可惊动帝王,而晚年却需在饥寒交迫中讨生活。
无论何时,杜甫都以真情待人,与人推心置腹。可他也知道,这样的性情换来的是无尽的嘲笑。他想告诉世人,自己无心与大家争好恶,大家也不要再猜忌他了。
35.
昔日的风光如同过眼云烟。杜甫的一时荣耀,换来的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意思是,他的文章已通过,成了当年的进士,杜甫有可能会成为预备官员。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只是,这一次杜甫再不会担心了。毕竟他“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人生哪还会有什么意外?
这一等,又是一年。杜甫风头已过,皇帝怕是将他忘记了。谁能想到,谁能想到,这一次杜甫又失败了。
怎么会?
怎么不会?!李林甫是杜甫的克星,是他仕途路上的拦路虎。
如今,李林甫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杜甫,相信自己依然有能力,让朝廷“野无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