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本的故事4】门口的野蛮人 英镑狙击战 梦碎的梦之队
剧本ID:
14225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5536
作者:☁️飞云
关注
1
3
1
0
简介
一个投资神童,两位诺奖得主,组建起华尔街的梦之队。他们用人脑加电脑的方式,不断战胜市场,直到一起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读物本现代纪录片社会科普历史阅读
正文

习读专用,如侵联删。

第一季第十三集  门口的野蛮人

1.

他们游走于资本市场之间寻找猎物,垃圾债券是他们的资本利器。凭借着金融杠杆,他们在华尔街上演着一幕幕小鱼吃大鱼的并购游戏。

1987年10月19日,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最黑暗的一天,史称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重挫508点,下跌22%,创下了单日最大跌幅的纪录。一天之内,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总市值蒸发了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2.

/纳贝斯克1987年年报/

雷诺兹·纳贝斯克,当时美国最大的烟草和食品公司,知名品牌有骆驼牌香烟和乐之饼干。股灾当日,纳贝斯克股价从65美元狂跌到45美元。尽管公司总裁约翰逊动用两亿美元资金回购股票,但股价一蹶不振,一度跌破40美元。几周之内,公司的市值蒸发了近40%。

 

3.

实际上,纳贝斯克的业绩非常稳定,是一家公认的好公司。股价突然暴跌,让一只暗中盯了它两年之久的基金喜出望外,它就是华尔街最有实力的股权投资基金——KKR集团。 

KKR集团的创始人克拉维斯给约翰逊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纳贝斯克的价值应该在100美元左右,现在严重低估。如果管理层有兴趣的话,KKR集团愿意和约翰逊一起收购纳贝斯克。

 

4.

/罗斯·约翰逊/ 

约翰逊当时并没有表态,因为他另有打算。既然公司这么值钱,为什么不能自己把它买下来呢?于是约翰逊请来了美国运通和所罗门兄弟两大金融机构,请他们设计收购方案,并提供资金支持,双方一拍即合。

 几周之后,约翰逊代表管理层公开报价每股75美元,发起了收购战。而在此之前,股价仅53美元。

5.

得知约翰逊联手其他金融机构,踢开了自己,KKR集团的克拉维斯勃然大怒。在他看来,约翰逊是在自己的启发之下才想到了管理层收购,现在居然要把他一脚踢开。而且奈贝斯特是KKR集团盯了很久的一块肥肉,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煮熟的鸭子还能让它飞了不成?

克拉维斯当机立断,出价每股90美元,直接叫板纳贝斯克公司,一场被称为世纪大并购的股权争夺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6. 

半路杀出来的克拉维斯一下子打乱了约翰逊的部署,他不得不把收购价提高到92美元。但克拉维斯立刻还以颜色,报出94美元。双方你来我往轮番出价,这让约翰逊压力倍增,疲于奔命,而克拉维斯好像没把钱放在眼里,每一次加价都显得非常轻松。此时约翰逊咬牙做出最后一搏,报价100美元。 

这一次克拉维斯没有应价,而胆战心惊的约翰逊还不放心,自己主动加价一美元。当他认为稳操胜券的时候,沉默了几个小时的克拉维斯再度出手,报价106美元。约翰逊彻底崩溃了,当众宣布放弃收购退出竞争,而克拉维斯以胜利者的自信再主动提价3美元,最后竞价定格在每股109美元。

 

7.

经过长达六周的价格拉锯战,KKR集团最终以每股109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纳贝斯克,交易规模高达250亿美元,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一笔收购案。人们自然要问,特拉维斯哪儿来的这么多钱呢?答案就是垃圾债券。 

垃圾债券,是80年代华尔街最大的金融创新之一。它以少量自有资金外加拟收购目标的资产为抵押,因此大大降低了收购方的资金压力。

 

8.

当年的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曾经夸下海口:如果有人愿意,我随时可以让他收购通用电器公司。通用电气,那可是当年全球最大的公司。

KKR集团靠垃圾债券融资收购了很多公司,他们也不管这些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是否合作。KKR集团屡次得手,因此在华尔街获得了收购之王的称号。不过,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门口的野蛮人。

 

9.

收购战结束后,约翰逊黯然退出公司。几年之后,KKR集团分拆卖掉了纳贝斯克,获利甚丰,而帮助KKR集团发行垃圾债券的公司也分了一杯羹。

各路资本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却在争夺自身利益的同时,提升了公司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公司已不仅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同时是可交易的商品,公司的价值被资本发掘得淋漓尽致。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 古希腊数学家

第一季第十四集  英镑狙击战

10.

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庞大的资金,来自华尔街的索罗斯战胜了全球最老牌的中央银行。从此之后,对冲基金开始改变世界金融市场的版图。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银行,也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三百多年来,它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守护着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从未遇到对手,直到1992年9月16日,黑色星期三。

 

11.

1992年9月16日上午,开盘前,英格兰银行的交易员们表情肃穆,严阵以待,他们今天的任务是捍卫英镑。而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是英国最高财经长官——财政大臣莱蒙。

当时的英国正准备加入筹建中的欧盟,而加入欧盟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要加入欧洲汇率机制,该机制要求成员国的汇率盯住德国马克有限浮动,而当时的英国必须把英镑对马克的汇率稳定在1:2.7780之上。

 

12.

1992年年初以来,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从1:2.95一路下滑,到9月15日,纽约外汇市场的英镑收盘价报出1:2.7782,距离英格兰银行承诺的汇率浮动底线仅毫厘之差,汇率大战一触即发。

7点30分,交易员们执行了买入20亿英镑的指令,英镑汇率纹丝不动,没有脱离危险区。8点30分,财政大臣莱蒙紧急调动国家外汇储备,买入55亿英镑,英镑汇率依然没有上升。11点,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利率提高到12%,收紧银根以稳定外汇市场,但英镑继续下探底线。

 

13.

下午1点30分,纽约外汇市场开盘,这才是狙击英镑的主战场。会战开始了,就像打开了水龙头一样,一个交易商是这样描述着当时汹涌而来的英镑卖盘。似乎全世界都在卖出英镑,而买方只有一家——英格兰银行。片刻间,英镑对马克的底线被毫不留情地击破了。 

下午2点15分,英格兰银行再次将利率提高到15%。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然而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仍然在1:2.7780的水下挣扎。

 

14.

17点,纽约外汇市场收盘,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定格在1:2.703,大大低于英国对欧洲汇率机制承诺的底限。此时英镑大势已去,英格兰银行无计可施。

/时任英国财政大臣 莱蒙/ 

19点30分,莱蒙出现在媒体镜头面前。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是这样描述当时的莱蒙:他含着胸,把手放在背后,就像一名囚犯。莱蒙宣布,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将自由浮动,英格兰银行认输了。究竟是谁在和英格兰银行作对呢?

 

15.

这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刚刚浮出水面的一股力量,其代表人物之一是乔治·索罗斯。索罗斯是美国华尔街的一名犹太投资人,他擅长于在外汇市场上投机,不久前刚刚在日元升值中大赚了一票。 

索罗斯很早就盯上了英镑,在他看来,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是一个决策失误。索罗斯敏锐发现,英德两国的经济实力悬殊,和如日中天的德国相比,英国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英镑对马克的固定汇率,英镑明显被高估了。于是他大胆决策,做空英镑,挑战英格兰银行。

16. 

9月,当英镑汇率不断逼近底限时,索罗斯出手了。他几乎是孤注一掷,用自有资金加信用杠杆,投资总额据说超过100亿美元. 

布局完成之后,索罗斯开始在各大媒体发表他对英镑汇率的评论,他的看法逐渐影响了其他投资基金经理的决策。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已经陷入重围,就像困兽一样孤军奋斗。它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家机构,而是投资界的主流判断,英镑对马克必将贬值。这时做空英镑的人和机构,就像股市中集结的羊群一样,而索罗斯就是羊群中的头羊。

 

17.

一个国家的货币一旦成为全球化市场中的商品,该国的货币政策就同时处于全球资本的监督之下。就像索罗斯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市场上,没有道德,只有规则。资本的流动从此超越国界,成为各国经济决策者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

第一季第十五集  梦碎的梦之队

18.

一个投资神童,两位诺奖得主,组建起华尔街的梦之队。他们用人脑加电脑的方式,不断战胜市场,直到一起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1992年奥运会,美国男篮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冠军。美国队里有飞人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伯德,这些人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这一场球不是在比赛,而是在表演,这支球队因此得名为梦之队。

 

19.

/约翰·麦利威瑟/

在华尔街上,也曾经有这样一支群星闪耀的梦之队。组建华尔街梦之队的人叫麦利威瑟,是华尔街的神童。他是一个数学天才,学生时代就获得过全美荣誉学生奖,毕业后任职所罗门兄弟公司。 

凭借其优异的数学才能,他设计出量化模型,在债券市场上进行套利交易。所谓债券套利,就是买入低估的债券,同时卖出高估的债券,通过交易差价不断缩小获取利润。麦利威瑟的创新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所以年纪轻轻,他就以债券套利之父的荣誉蜚声华尔街。

20. 

1994年,麦利威瑟离开了所罗门公司,自立门户,创建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他带走了他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员团队,而且还聘请了(前)美联储副主席大卫·莫里斯,还有两位天才的数理经济学家默顿和斯科尔斯,他们在华尔街举起了量化投资的旗帜。 

有了默顿和斯科尔斯两位天才数理经济学家的加盟,麦利威瑟升级了他的债券交易模型,并建立了电脑自动交易系统。当市场出现套利机会的时候,该系统会自动发出指令并执行交易。由于债券套利的价差通常很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用放大杠杆率的方法,将似乎无风险的微利变成暴利。

21. 

这是一种高杠杆的量化投资模式,它将人脑和电脑有机地结合,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通过杠杆率的高低来调节投资的收益率。但是这种创新的投资模式在当时并不被华尔街主流认可,他们说这是用大概率赚小钱,却可能因为小概率赔大钱。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出手不凡,业绩表现大大超出了市场批评家的意料。1996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认为德国的债券利率将上升,而丹麦、意大利和希腊的债券利率将下降,他们用量化投资模型锁定了两类债券的利率之差,市场表现与他们的预测惊人地一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客户和公司的天才明星们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一时间,仿佛全球金融市场都在几位天才数学家的掌控之中。

22. 

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成立后的三年里,年平均回报率高达40%,并有惊无险安然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默顿和斯科尔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从此被称为华尔街的梦之队。

但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量化投资策略并非完美无瑕,他们最大的敌人,在学术界被称之为黑天鹅事件,泛指几乎无法预测但可能极具破坏力的小概率突发性事件。很不幸,这样的黑天鹅事件真的发生了。

 

23.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模型预测,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利率将下降,欧美发达国家的债券利率将上升,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他们再次抓住机会,锁定两类债券的利率之差,静候到期收取暴利。 

连续的成功会令人冲昏头脑,这一次,他们将总投资规模扩大到了不可思议的3250亿美元,这是用几十亿美元的自有资金撬动了3250亿美元的债券资产。

 

24.

然而到了8月份,由于国际油价暴跌,俄罗斯经济极度困难,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卢布贬值,并一度关闭了债券市场。 

货币贬值和政府违约,导致债券市场发生了趋势性逆转,带动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时发达国家的债券利率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利率上升,这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投资模型的预测完全相反。

25. 

短短150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暴跌90%,出现了43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几乎等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全部资产。 

1998年9月23日,通过美国联邦储备局的斡旋,美林和摩根出自接管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华尔街的梦之队黯然谢幕。

 

26.

然而,他们开创的量化投资模式却被华尔街传承下来。时至今日,量化投资已经成为证券投资基金产业的主流投资方式之一。

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市场的变化。

——格雷厄姆 美国投资家

第一季第十六集  创新的温床

27.

它没有纽交所光辉的历史,但是它有对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它赋予资本发掘风险财富的动力,让苹果、微软、英特尔成长为伟大的企业,它就是纳斯达克。

1968年,一个名叫英特尔的公司在硅谷成立了。这是一家半导体芯片公司,两位创始人一个名叫诺伊斯,另一个就是摩尔定律的发明人——戈登·摩尔。两个人共同出资49万美元,还有另外一个人凑了1万。区区50万美元,就是英特尔公司的全部启动资金。

 

28.

也在这一年,远在千里的美国东海岸,一个名为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的组织通过了一项计划,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自动报价系统,以规范当时混乱不堪的场外股票交易市场。

1971年,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芯片在英特尔公司诞生,它将打开一个全新的数字智能时代。而就在此时,英特尔公司遇到了创业者最大的苦恼:他们迫切需要的第一是资金,第二是资金,第三还是资金。

29. 

企业融资最直接的路径就是上市,但是当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门槛对英特尔来说高不可攀,最刚性的条件之一是持续三年盈利,且每年盈利不得低于500万美元。 

正在英特尔公司一筹莫展的时候,同年2月8日,一个新的企业融资市场出现了,它为不符合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打开了一扇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股票自动报价交易系统,简称纳斯达克。

 

30.

和纽约股票交易所相比,纳斯达克的上市门槛很低,甚至没有任何盈利的公司也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对于急需资金的英特尔公司来说,纳斯达克犹如及时雨。

1971年10月13日,英特尔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首次融资820万美元,一举扫清了英特尔腾飞的障碍。一代又一代处理器,让英特尔生产的芯片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伴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英特尔公司的市值高达1100多亿美元。

 然而,英特尔并不是纳斯达克造就的唯一奇迹,甚至算不上一个最成功的故事。

 

31.

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在纳斯达克上市。挂牌不到一个小时,460万股被抢购一空,当日收盘美股29美元。包括创始人乔布斯在内,一天之间,纳斯达克为苹果生产了四名亿万富翁,还有40多名员工身价超过了百万美元。

纳斯达克市场的一个俗称是亿万富豪的温床,而成就纳斯达克伟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一时间,成千上万家互联网公司成立,其中许多公司成功登陆了纳斯达克,这印证了纳斯达克市场当年的一句口号:任何公司都能在这里上市,时间会证明一切。

 

32.

宽松的上市条件,松散的监管制度,使纳斯达克成为互联网概念鱼目混珠的天堂,巨大的泡沫迅速堆积起来。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冲上了5048点的巅峰。然而,这一历史高点也成为互联网泡沫破灭的起点。

2000年3月13日,星期一,纳斯达克市场晴空霹雳,突然掀起了抛售科技股的狂潮。苹果、雅虎、微软等明星公司无一幸免,纳斯达克市场的世纪大崩盘从此拉开序幕。

33. 

2000年年底,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有500多家公司破产,近40%的公司退市,80%的股票跌幅超过80%,蒸发市值超过了3万多亿美元。一场雪崩直到2002年10月10日才停止,这一天,纳斯达克指数回落到1108点。 

这场世纪大崩盘让纳斯达克大伤元气,几乎一蹶不振,直接导致了纳斯达克转制升级为交易所。但是当这些浑水摸鱼的垃圾公司灰飞烟灭,伟大的公司如沙里淘金,像穿透疾风暴雨的海燕一样,搏击长空展翅飞翔。

34. 

2011年8月10日,苹果公司以3000多亿美元的市值超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纳斯达克市场凤凰涅槃,再次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的翘楚。

纳斯达克打破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对企业融资市场的垄断,为创新的高科技企业打开了一扇市场融资之门。而纳斯达克成功的基石,正是资本对超额利润的渴望,驱动着企业对创新成长的追逐。

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英国经济学家


♥愿一切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