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接上篇,我们因为刚需,给火箭各种升级。其中,好几款火箭的升级,都是围绕着送人造卫星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人造卫星究竟能干些啥?
我们为啥要往天上发卫星?
跟地球比,人类的大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重力的影响,咱就跟贴在地上一样。
可以说,我们就相当于“二维纸片人”。
但是,自从有了人造卫星,一切都变了。
有了它,人类的活动范围将脱离地球表面,相当于一下拔高了一个维度。
它种类多样,堪称最强辅助,能给人加上各种技能,比如:顺风耳、千里眼、筋斗云。

2. 关于“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技能,实际上是导航卫星的功能,因为导航卫星的内容特别多,会在下一篇单独讲,所以本篇我们先讲科学卫星。
有了人造卫星,我们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三维生物”。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功能都是啥?
它们又是怎么实现的?
接下来,带伙伴们走进那艰苦又辉煌的岁月。
顺风耳:通信卫星
顺风耳,顾名思义就是想听啥就能听啥,随时随地都能吃上瓜。这搁以前根本做不到。
那会儿通信基本靠腿,八卦基本靠嘴,想吃点儿世界人民的瓜,你可能得从南走到北。不说效率,有生之年能不能吃上这瓜,都是个问题。
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有了各种通信工具,你随时随地都能吃上新鲜瓜。
3.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虽然这种方式能传话,但是地上障碍多,保不齐遇到个什么高楼大厦,信号就能给你挡住。
所以,地上的传话传不了太远。况且地球上有很多人迹罕至的高山、海洋、沙漠,根本不适合建通信站。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造出了下面这位超强辅助——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站得高,能无视障碍,转头就把消息送到十万八千里外。
但这玩意儿相当难造,早期只有美、苏等几个国家有。
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刺激了咱一把。
他想把这次访华过程直播给美国人看,就把卫星地面站给带了过来,完事还说要送给咱。

4. 当时咱还在用各种地面通信站互相传信号。在偏远地区,或者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站点没那么容易建起来,信号就传不过去。
对此,国家表示:我们还是把卫星地面站买下来吧。
而这件事也让咱下定决心:一定要搞自己的通信卫星!
不过,这项工程相当复杂,需要五大系统——通信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通信地面系统。
国家安排不同大佬负责不同系统,并正式开启了卫星通信工程——331工程。
这时,第一个问题出现了。
要用最小、最经济的卫星实现通信覆盖面积的最大化,这样的卫星运行轨道有且仅有一条:地球静止轨道。

5. 但如果想把卫星送到这条轨道上,难度极大。
我们第一次送通信卫星,就因为火箭的问题失败了。
很快,第二次发射开始。本来一切顺利,卫星已经开始朝这条轨道上走了,突然,装在它上边的电池,发烧了(物理意义上的)!
你是不是以为这次又要失败了?造电池的设计师们表示:不慌。
他们在设计时就留了空间,电池温度飙到72℃都没问题。
这下,大家淡定下来,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
最终,电池成功退烧,卫星顺利进入地球静止轨道。
至此,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这就是——东方红二号!是1984年4月8日,它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升空。
东方红二号为中国的卫星通信铺平了道路,也开启了我们使用自研卫星进行通信的历史。
6. 东方红二号发射后不久,我们又搞了两项试验——卫星电话和电视直播。
有了通信卫星,信息传递更容易了。而全中国看电视的人口,从30%不到增加到超过80%。
东方红二号在太空工作了四年。后来,我们陆续搞出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以及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等卫星平台。
后面,我们还搞了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016年8月6日,天通一号01星由长征三号乙发射成功!
它可以不通过地面站,直接跟人联系。
也就是说,手机能直连卫星了!
以后在没有信号的地方,也能打电话了!

7. 通信卫星能让大家随时听到新鲜消息,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顺风耳!
第一大功能介绍完毕,那么,它还能做些啥?
千里眼:遥感卫星
千里眼的功能,就是让你想看啥就能看啥,相当于开了上帝视角。而要实现它,就得用——遥感卫星。
看到“遥感”这俩字,你是不是觉着头大?难懂?
不要急,它其实很简单,这玩意儿就是——在遥远的地方,感知地球。
当然,遥感卫星也不只是瞅地球,也有瞅月球、太阳和空间环境的。
那地球上有啥好瞅的呢?
主要是下面几类:
8. 气象卫星。
它有一个相当实用的功能:让你能“未卜先知”。
想当年,如果要了解天气情况,得靠观察,得靠算。
诸葛同学凭借这一手操作,怒甩同行几百条街,刷了近两千年的存在感。但这事要搁现代,全国人民都比他厉害。
那么,气象卫星是怎么预测天气的?
这很简单。
它不停地对着地球狂拍,拍下来的照片就叫——卫星云图。
那么,我们的气象卫星是怎么建成的呢?
事情要从1969年说起。
9. 那年,一场特大冰雪灾害席卷中国,到处停水停电,日子相当不好过。
由于咱当时没有气象卫星,手头的资料很少,很难对各种灾害天气进行预报。
气象局领导在向国家汇报灾情时,只能提供一张美国的气象云图。
国家连连感慨——落后啊!
为了能预知灾害,多做点儿预防措施,国家表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气象卫星!
于是,气象卫星工程正式确立,代号——711工程。
1977年11月,在论证会上,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被正式命名为风云一号,由此开启了“风云纪年”。
10. 在介绍风云系列卫星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概念。根据跑圈儿姿势不同,气象卫星可以分为两种:极地轨道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为风云二号系列。
先看风云一号。科学家们排除万难,造出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并将它成功发射!
但是,它在上天后不久,就遇到了情况——芯片受到辐射影响,失去控制,仅工作39天。
两年后,风云一号B星发射,也受到了辐射。
工作人员进行了各种抢救,但最终,在累计工作大半年后,B星也提前结束了使命。
风云一号的头两颗星虽然短命,但都取得了成绩。A星发回了我国第一张气象云图,而对B星的抢救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
11. 再看风云二号。它的经历就更加惨烈了。
当时,风云二号01星到了发射场,进行各种测试。
但因为经验不足,大家对推进剂的危险性不够重视,操作不当,发生了严重事故——爆炸导致30多人受伤,1人死亡。
就这样,风云系列卫星仿佛陷入了“魔咒”,各种不顺。
但是,中国航天人不会因此就放弃!
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各种技术,重磅推出了——风云一号C星!
1999年5月10日,由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升空。而且相当争气,拍照水平非常稳定,为世界人民提供服务。
它还彻底摆脱了风云一号的短命魔咒,预计寿命2年,实际在轨运行7年,被称为——太阳同步轨道长寿第一星。

12. 随后,风云二号系列也传来好消息。
在发射完A星和B星后,风云二号C星正式上岗,它干了很多活儿,包括预报天气、预测灾害等,工作非常出色。
风云二号自从工作以来,对登陆我国的台风,全部预测成功,一个都没放过。
至此,风云家族成功翻身,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之后,在极地轨道出现了风云三号系列,静止轨道出现了风云四号系列。这帮卫星齐心协力,成了我国应用最广的卫星系列之一。
同时,我们还研制了其他遥感卫星。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我们在卫星上装了更高分辨率的摄像头,这就是——高分卫星。

13. 2013年4月26日,高分一号卫星由长征二号丁发射成功!它能看到大气污染情况,帮助治理大气环境。
凭借高清摄像头,高分卫星不光能照相,还能拍摄3D大片,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
所以,遥感卫星能帮我们瞅清楚地球的方方面面。
千里眼名不虚传!
科学卫星
话说,太空里的环境,跟地球上差很多:不光没空气,几乎没重力,还有各种粒子到处乱窜,主打一个随心所欲。
这么多神奇的玩意儿,如果能研究明白,说不定就能整出些黑科技,造福全人类。
因此,人类向太空发起挑战,搞出了——科学卫星。它专门负责待在天上搞科研。
14. 可以说,科学卫星代替我们,在人类去不到的地方,干了各种活。
由于研究的东西五花八门,科学卫星有很多种。
当年东方红一号上天后,国家就想着,下一颗卫星要干点儿实事。于是,我们把东方红一号改了改,造出了——实践一号!
1971年3月3日,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升空。
它主要负责验证技术,顺便搞搞科研,探测点儿射线什么的,这就是咱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
同时,它也是继东方红一号后,我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主要任务是试验太阳能电源系统、遥测系统、温控系统及无线电线路在空间环境下的长期工作性能,测量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等空间环境数据。
15. 后来,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够,所以卫星以实用为主,科学卫星的项目就慢慢搁置了。
直到几十年后,我们陆陆续续发了很多卫星,甚至连人都送上去了,大家突然发现:2014年,全球科学卫星有92颗,没有一颗是中国的!
这就很离谱了。咱好歹也是航天大国,连颗科学卫星都没有,这不符合我们的身份!
为此,中国科学院专门搞了个项目,第一阶段主要发射4颗卫星——2颗负责搞探测;2颗负责做实验。
重点介绍一下悟空号,好好涨知识。
16. 首先,什么是暗物质?
这就高级了。我们知道,一个东西的速度越大,要拉住它所需要的引力就越大。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力跟吸引它的家伙的吨位有关。
但是,经过一通计算,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恒星的速度似乎快得有点儿过头了。所以,要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这里吸引恒星的物体质量应该更大才对。
这就刺激了,也就是说:要么,万有引力错了;要么,宇宙里肯定还有些东西,只是我们看不到!
为了防止牛顿掀棺材板,我们选择相信后者。
而这些看不见的东西,统称——暗物质。
这玩意儿有啥用呢?咱也不好说,你只要知道它很牛就行。
有多牛呢?
17. 你一定听说过这三大理论。
如果暗物质能研究出来,那它可能会被称为:继这些理论之后,基础科学的又一次飞跃!
而我们的悟空号,就是探测暗物质的卫星。
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发射成功!它是我国空间天文学领域的第一颗卫星。
之后,我们陆续将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号,都送上了天,第一阶段的4颗卫星全部发射成功!
我们的科学卫星项目会继续搞下去。之后的第二阶段,我们又发射了“怀柔一号”等卫星。
科学卫星会继续充当人类的先锋,载着人类的探索欲与好奇心,走向更深的宇宙!
至此,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科学卫星我们就全讲完了。那么,它们未来会怎样呢?
18. 卫星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卫星越来越多,目前,人类正在进入大航天时代。
许多国家都在发射低轨道卫星,比如:美国的“星链”计划预计发射42000颗卫星;英国的OneWeb通信公司也要发射个几百颗。
那么,发射这些卫星有啥用呢?
当然是为了更好地上网啊!
它们离地球近,信号传得快,又不受地形影响,卫星互联网指日可待!
所以,我们也推出了低轨道卫星计划:
19. 除了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发射低轨道卫星还有一个原因是:
在离地球比较近的轨道上,最多只能装60000颗卫星,美国一下发射了这么多,资源都快被抢光了。
这就很被动了:如果近地轨道被美国抢占,那咱以后想发射卫星,都得经过别人的地盘,说不定就会出现事故……
所以,我们完成低轨道卫星计划之后,就不用担心别人堵路。
就这样,在人造卫星领域,我国经历艰难险阻,最终逆袭,跻身世界前列。
而中国航天还将继续创造辉煌!
接下来还有什么呢?
更多精彩,请看下篇——北斗卫星:一个“缺”字引发的战斗

20. 上一篇我们讲了三类人造卫星,现在让我们来瞧一下第四大类:大名鼎鼎的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的重要性,要从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说起。
20世纪90年代,中东有个“愤青”叫伊拉克,总兵力近百万,飞机、坦克、装甲车不计其数,自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
因为石油问题,他跑去吊打了一个叫科威特的国家。
这事让隔了十万八千里的美国不爽了。秉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管管”的信念,美国抄起家伙就上了前线。
本以为双方能打得有来有回,结果美国直接一下子把伊拉克打趴了。
这就是著名的海湾战争。
那么问题来了,伊拉克明明很强悍,咋这么容易就被虐了?这就不得不提美军持有的神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21. 简单来说,它能让导弹“长眼”。
有了GPS,导弹就跟开了八倍镜一样,指哪儿打哪儿,有的甚至能从洞里穿过去,八百里开外精准命中敌方。
而伊拉克还没开通这项技能,跟美国打架,只能被完虐。
这让全世界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以后的战争将进入一个比“外挂”的时代。
所以,这玩意儿咱也得有!
那为啥要造个自己的?直接用GPS不就完了?
那是因为,GPS虽然叫“全球”定位系统,但它是美国军方的设备,一旦打仗,人家给你封了,到时候,“GPS”没了“G”——那就只剩个“PS”!
那就完了!
22. 1999年,美军就利用GPS制导,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结果我国驻南大使馆被炸,三名中国记者牺牲。
为了不被人骑在头上,为了能保护自己,我们必须搞中国人自己的导航定位系统!
这就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
不过,在介绍北斗前,咱得先搞清一个概念。
什么是卫星导航系统?
简单来讲,它就是个基建工程,由多颗卫星组成,能帮你解决下面三个宇宙终极问题:
也就是说,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都能给你照顾到。
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23. 空间上:我在哪儿?要到哪里去?
这两个问题很深刻,但其中的原理很简单。
假设你迷路了,想知道自己在哪儿,于是掏出手机,就收到了卫星发的信号,发送时间:n秒。
由于信号传播的速度是光速,我们凭借远超小学生的知识量,以及下面这个万能公式——距离=速度×时间,
算出了自己和卫星的距离。
又因为知道卫星的地址,掐指一算,惊讶地发现——这是以卫星为中心,以和卫星的距离为半径的球。
再分别以这两颗卫星为中心,以和它们的距离为半径画两个球。这两个球的表面相交,得到一个圈。
然而,当第三颗卫星加入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24. 三个球的表面相交,可以得到两个交点。——这就是定位的原理。
也就是说,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你头顶上至少需要三颗卫星,这叫三球交会定位原理。
不过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你在哪儿都能收到信号,会发射许多卫星。美国GPS就发射了24颗卫星。
而有了定位后,再下载个地图App,导航也就顺便搞定了。
这样,空间上的问题就解决了。
下面开始解决时间上的问题。
25. 时间上:现在几点了?
这事其实挺重要。
为啥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抢票都经历过吧?你要是慢个一两秒,那票早就被抢完了。前面刚讲过,时间会影响你测距离。
而信号传播的速度极快,所以就算时间只差千分之一秒,距离都能差到300千米!因此,精准控制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
GPS在授时的时候,曾经出现过13微秒的误差,导致电力系统出现一系列故障,大家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
那么,怎么保证时间的精准性呢?给卫星装个神器——原子钟。
这货很高级,它每2000万年才误差1秒!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
北斗卫星就是靠这个原子钟,把时间精准地传递给大家。
所以说,导航卫星跟我们息息相关。
26. 咱是怎么把北斗系统造出来的?这就艰难了。
卫星导航系统本身就很复杂,加上咱航天事业刚起步时,那是要啥没啥,想快速搞定它很难。咋办呢?
此时,一位航天大佬表示:国际惯例三步走。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第一步——北斗一号:服务对象:咱们中国先用用。
第二步——北斗二号:服务对象:亚太地区,周边邻居也用用。
第三步——北斗三号:服务对象:全球,大家都用用。
而北斗系统的整个发展史,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一个“缺”字引发的战斗。
我们一步一步看。
27. 北斗一号:缺钱
首先,造一个导航系统,很费钱。美俄之前都搞过,各自花了100多亿美元,咱当时根本没那么多钱。
那么,怎样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呢?
此时,一位叫陈芳允的大佬提出:三颗卫星贵了点儿,要不试两颗?
为啥两颗卫星就可以呢?
因为,咱可以把地球看成第三个球,这样,得到的两个交点都在地球上。
然后,我们再把两颗卫星放在合适的位置,并让两个交点满足:一个在南半球,一个在北半球。
因为北斗一号只给咱自己人用,此时,凭借你傲人的地理学知识,就可以排除掉南半球那个点。
这样,你的位置就确定了!
这就是双星定位系统。

28. 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我们选择了合适的位置,把这两颗卫星送上了天,这就是——北斗一号系统!
轨道:地球静止轨道
卫星:2颗
高度:35786千米
特点:专管中国片区,始终在咱头顶上运行
我国实现了全国定位,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
作为北斗一号的补充和辅助,2003年,团队又发射了第三颗卫星,进一步加强了系统。
但是,北斗一号只能服务自己,跟咱“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不太匹配,所以,北斗二号开工了。
此时,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出现了。
29. 北斗二号:缺轨道
卫星要发信号,得有频率;要在天上飞,还得有轨道。
而按国际惯例,轨道先用先得。美、俄造得早,老早占了位,剩下的数量有限,要用得申请。
于是,中国和欧盟竞争,各自推出了自己的计划。
轨道一旦申请,就必须在7年内正式使用。
所以,就得拼速度;疯狂赶进度。
然后,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
欧盟发生了金融危机,整个联盟没钱了。而中国发现技术不够强,赶了半天赶不上。

30. 咋办呢?合作共赢!相当于本来是敌人,一下变战友。
本来双方合作挺顺利,结果,美国又出动了。
他害怕咱跟欧盟“哥俩好”,会对他产生威胁,于是转头威胁上了欧盟。最终,欧盟被美国拐跑了,中欧被迫进入冷静期。
所以到头来,咱还是得自己造卫星。
坏消息是在双方合作期间,欧盟已经送了颗卫星上去!
好消息是他们没钱开通频率,卫星没能正式使用,抢轨道失败。
所以我们只要能把卫星送上去,并顺利开通频率,就能成功抢到轨道。
但问题是,技术难度太大。
31. 北斗卫星的核心设备原子钟,之前都是从瑞士进口的,欧盟被美国威胁后,瑞士就不卖给咱了。
而我们自己的原子钟,精度比国际先进水平要差100倍。
咋办呢?只能自己造个更好的。
但因为当时咱对原子钟没啥概念,所以一开始搞出来的款式,那是隔三岔五地出bug(差错)。
后来,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各种做实验,终于赶在deadline(最后期限)前,造出了属于中国的铷(rú)原子钟!
然后,我们把第一颗北斗二号卫星送上了天,并顺利接收到信号!
此时,距离7年申请时限失效,仅剩不到4个小时……
32.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了,接下来,北斗二号系列如开挂一般,至2012年年底,完成了14颗卫星的全部发射!
轨道:中圆地球轨道
卫星:4颗
高度:约20000千米
特点:跑得快,覆盖范围小
这就是——北斗二号系统!
美、俄的卫星都在中圆轨道转悠。
这种卫星跑得快,适合全球定位,但因为覆盖范围小,所以需要很多卫星搁那儿转。
北斗二号用了三个轨道,但只用于服务亚太地区,不需要那么多卫星,所以,我国成功实现:
就这样,我们也能罩着邻居了。
接下来,该服务全世界了,但新的问题已经出现。
33. 北斗三号:缺地盘
卫星想导航,得知道自己在哪儿,才能往外发位置。
那么,它的位置是谁告诉它的呢?是专门负责责收集卫星数据的地面站。
为了保证可以时刻盯着卫星,我们得在各种能看到它的地方建地面站。
但要是卫星走远了,咱够不着咋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满世界建站点,美国就是这么干的。
但我们没办法建那么多站点。所以大家想了个法子:既然地上不行,那就在天上搞呗。
34. 于是,大佬们给天上的这些卫星建了个群,让它们互相盯着点儿,这样就可以知道全球位置信息。
这就是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
眼瞅着问题圆满解决,美国这时又出来搞事。
但是,我们无所畏惧,丝毫不慌。
北斗三号的所有核心设备,全部都是国产的!
所以,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永远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就这样,在解决了技术难题后,我国用不到三年时间彻底建成了——北斗三号系统!
35. 它创造了一年发射10支火箭、18颗卫星的纪录!
至此,世界人民都能用上北斗系统了。
从中国到亚太,再到全球,我们完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
而北斗系统也和下面三大导航系统并称为世界四大导航系统!
而且咱绝对是top 2的存在!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北斗系统将继续发展,并给大家带来全方位、立体式的体验。
那么,最后我们来聊聊北斗系统的用处。
36. 北斗系统都用在哪儿了?
持续为您报道。
短文播报——这是北斗系统的独门绝技,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都没有。
有了这个功能,不管在哪个旮旯儿,你都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
万一哪天你流落荒岛,手机没信号,也能通过北斗系统发送求救信息,让救援人员更快地找到你。
我们的北斗一号在汶川地震中,表现亮眼。
峰高测量——北斗系统还可以为高山量身高。
37. 区域测绘——一般来说,咱们搞基建,要先对土地进行测绘,提供地形图和数据,这需要测绘人员在野外辛苦工作才能搞定。
有了北斗系统,就可以帮忙测绘,大大提高基建效率!
目前北斗系统正规划第四期建设,预计到2035年完成组网,用于提供从室内到室外,从深海到深空的立体服务。
心不妥协,行不受限。一代代北斗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想象力有极限,但他们没有极限。
前进的道路纵使万般艰难,他们也能咬着牙前进。
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事业,为我们写下最华丽的篇章。
他们向世人证明——北斗系统的应用,只受限于人类的想象力。
北斗系统的故事就到这里了,更多精彩,敬请期待《半小时漫画中国航天·探索宇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