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知识产权,如侵联删。
文本共16段
魚阅精选:本书为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最新散文集。 乔叶擅长在琐碎日常的生活中捕捉富有诗意的细节。既看到生活美好的细节,也坚持去看我们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模样;既珍爱当下我们拥有的一切,也执着于抵抗虚无和消极,这个时代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的人。
1.
很长时间没去菜市,今天偶尔进去,但见满眼葱葱翠翠,竟然也不觉得嘈杂喧嚣了,极有兴致地逛着。
一位衣着粗糙的老人正蹲坐在他的摊位前,低着头在篮子里摸索着什么,篮子前立着一个极小的纸牌:水仙花菜。
眼前顿时呈现出凌波仙子的绰约风姿。禁不住问:“给我瞧瞧水仙花菜吧。”
老人从篮子里抓出一把,伸到我面前:“味道好着呢。”
我哑然失笑:“这不是荸荠么?”
“那不好听。”他说。
“就是种菜,好听不好听又有什么要紧。”
“菜是人吃的。人都爱美的东西。”他温和地笑着。
我也笑着,买了两斤回去,一路想着这个菜名。我不大喜欢吃荸荠——可是,这次我买的是水仙花菜啊。
2.
怀着对《牡丹亭》的想象,我走进了遂昌。遂昌是汤显祖待过五年的地方。四百多年前,他来到这里做了五年县令。1598年,即万历二十六年,仕途一向失意的他主动向吏部递交辞呈,不等批函回复就拂袖而去,回到了家乡临川,自此再未复出。也就是在这一年,艳绝于世的《牡丹亭》成稿。《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是他的“临川四梦”。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作为春天的花朵,牡丹没有开在遂昌,但作为文学的花朵,《牡丹亭》在遂昌却几乎处处流芳,包括手里的这本《遂昌行游记》。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学品位的旅游指南,没有之一,就是最。游记里把遂昌按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来宏观架构:金是金矿,木是山林,水是温泉,火是红色历史,土是乡村。
3.
每个章节都是《牡丹亭》里出现过的词牌名:绕地游,步步娇,画眉序,破齐阵,山桃红……而起首的序,居然是《牡丹亭》的词句:“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
——是哪处曾相见?
那一处,是在红星坪吧。那条路,左边是水稻田,右边是荷花池。水稻田里,修长挺拔的碧绿水稻叶衬着沉重饱满的黄绿长穗;荷花池里,亭亭如盖的荷叶衬着一池子刚刚打苞的荷花骨朵儿——全都是粉白的荷花骨朵儿,水灵娇嫩极了。荷塘和稻田传来一阵阵清脆的蛙鸣,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光临,又或者是在吐槽我们的打扰。酒店就在村子旁边,可以闻到村妇炒辣椒的香气。路很窄,似乎是很久以前乡村的路,一直没有修。我希望它一直不要修,希望不要有太多人来。人一多,就是伤害。
4.
还有一处,是在途中短暂休息的地方。那地方叫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我们要上卫生间,车便停了下来,指着一排房子让我们去。那是一溜儿农家房舍,家家都开着门,家家门前也都有一块菜地,菜地再过去是一个凉棚。一些老太太在凉棚里闲坐,听到声响便齐齐地看着我们。菜地和凉棚之间有一条路。我们顺着路分散开来,去各家各户的卫生间,有的家里没人应答,老太太们却还是笃定地指着让我们进去,一点儿都不防备和警惕我们这些陌生人。
我去的那家有人。一个房间里传出哗啦啦的洗牌声,俨然在打麻将。我上完卫生间,在他们客厅稍作停留,想听听他们打牌的闲话,却看见墙上贴着一张横长的红纸,起头是:“曾洁、张琴结婚花烛日婚宴承蒙亲友帮工鸿名在上”,后面便是司点、司茶、司酒、利喜、礼客、账房、走堂等若干分工展示。
5.
落款日期是二月份。二月份结的婚,八月了这纸还在墙上好好地贴着,可见珍爱。正看着呢,,从打牌的房间出来一个中年男人,告诉我这喜宴是为女儿办的,女儿小日子过得很好。然后他看着墙上的字,对我说:“这字写得好。”我笑。嗯,这字真是写得好,规规矩矩,周周正正,一副诚意过日子的模样。
出来门,我们和老太太们闲坐。她们的话我们不大懂,但她们都大大方方地笑着,这些笑容是到哪儿都能懂的。她们的笑容映着花,七叶花——在西藏叫格桑花。这些花,开在哪里都是一片明媚阳光。还有一些花是我最熟的,叫指甲花。很久没有回乡下,没有看到指甲花了。我便采起花来。——采花总是让人有负罪感,但指甲花除外,因它有比观赏更可爱的实用性,似乎天生就是让采的。
6.
在乡下的时候,我每年都要种指甲花。指甲花多好啊。泼皮,结实,春天撒下种,风风雨雨的就不用再操心,不几天就出了两牙嫩嫩的翠苗儿,出了苗儿,一天一个样儿,像女孩子一般,葱葱茏茏,苗苗条条地,就长起来了。到了初夏,叶子抽得细细的,长长的,叶根儿就打起绿色的小苞,该开花了。一开就是一个长夏。白的,粉的,黄的,紫的,大红的……这些花都好看,当然,更好看的,是花开到女孩子们的指甲上,一开也是一个长夏。
日子是有脚的。过了立秋,指甲花明明还艳艳地开着,那红却成了空的,染到指甲上怎么都不上色了。然后,花样子也渐渐地空了,开得渐少,渐败。花落之后开始打籽儿,霜降之前,籽儿就一个个结牢实了。
7.
我一朵一朵采着,一会儿就采了一捧。一个瘦弱的老太太先是看着我采,后来也走到花丛边采了起来。她边采花边指着叶子说,这个叶子也可以用。我点头。这个我知道。曾以《指甲花开》为名写过一篇小说,查过一些指甲花的资料。它性温,味甘,微苦,有小毒。别名指甲草、染指甲花、凤仙花、小桃红、透骨草等。它的叶子捣汁外敷,可以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经透骨、软坚消积、祛风止痛,亦可用于闭经难产、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和风湿性关节炎。指甲花种子含皂苷、脂肪油、甾醇、多糖、蛋白质、氨基酸、挥发油等。亦为解毒药。
8.
要走了,老太太示意我上前,她把手里的花递了过来。我接过去,感受到她手的温热。老太太又让我停一停,去采花籽儿。指甲花的籽儿也有趣:如果不动它们,它们就严严地裹在一个绿色的圆团籽苞里,这个籽苞嫩绿嫩绿的,看起来像没开的花苞。采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地从籽苞根处下手,连带整个籽苞都采下来,这样就省事了。如果稍一粗鲁,触到苞身,那可就难收拾了。籽苞在触到的一瞬间便爆裂开来,如一枚小小的炮弹,炸出无数的籽儿。有的籽儿落到地上,有的籽儿落到花枝上,有的籽儿则落到手里和衣服上,而那张包着籽儿的嫩绿皮儿呢,顿时蜷缩起来,如同一颗瘪了气的心。这是个小小的技术活儿。老太太采得轻巧敏捷。采好之后,她小心地择掉杂质,一把花籽儿拾掇得干干净净,朝我递来。我早已腾出来一只手,恭恭敬敬地接住。这一把小花籽儿,黑黑褐褐的,圆圆润润,结结实实。真是漂亮。
9.
上车之后,我回头,老太太目送着我,沉默着,嘴角略带着笑。“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这个慈爱的老太太,她也是我相看俨然的一个。
临别遂昌的前夜,我们在县城的一家茶馆看《牡丹亭》,不是全本,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连一折的内容都不到。全是旦角。杜丽娘有好几个人演,春香却只有一个。给这个杜丽娘配完戏又去给那个杜丽娘配,虽是一句唱词没有,眉梢眼角却始终是饱盈盈的天真欢悦,恰似一朵牡丹初绽。看到她,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那种懵然纯净,也是“相看俨然”。
……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习惯透过风景体味更多。手里握着老太太赠送的一把花籽儿,我已然觉得:这花籽儿若是种在了我的花盆里,来年姹紫嫣红开遍,那便可以叫作小春香,可以叫作杜丽娘,也可以叫作那个不知名的老太太。可以叫作牡丹亭,可以叫作汤显祖,当然也可以叫作遂昌。
10.
暮春时到杭州办事,事办完,翌日早上却因飞机延误到了下午,不能按计划走人。倒也正好,可以理直气壮再待一上午。没有告诉任何朋友,就自己一个人。忽然想,也许我潜意识里就很喜欢这样的时间吧,“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不就是偷来的么?
早饭后去散步,先在酒店园子里走,酒店紧挨着杨公堤。右手边是条小河,我原以为是小湖,遥遥看着有只小船悠悠划来,这才确定了河,只是河面到了此处变宽了。宽处似湖,因水面平静。窄处似河,可见波流。沿河处设有茶座,两位老人在聊天,似多年老友。我边拍照边听,他们口音浓重,我一句也听不懂,但听他们感慨的口气,便也跟着暗暗感慨起来。
11.
跟在小船后面慢慢地走,眼看小船朝着一座桥的方向划去。拱桥倒影在水中,虚实共同构成了一个圆。更远处绿树掩映,绿影层层叠叠,一直铺陈至西湖。仔细去闻,甚至能隐隐闻到那边传来的清气。
那我也去西湖走走吧。
便在手机上看起地图,灵隐寺离这里也不远,出酒店左拐就是灵隐路,一路林荫小道,不过三公里即可抵达。便暗暗想,下次若还住在这里,就去灵隐寺。又顺手查了杨公堤的资料,方得知“杨公”指杨孟瑛,字温甫,重庆丰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杭州知州。因西湖淤塞,杨孟瑛实施了颇有规模的疏浚工程,并把疏浚出的淤泥杂草等筑成一长堤,此堤北起仁寿山、马岭山脚,南至赤山埠、钱粮司岭东麓,遂被后人称为“杨公堤”。
12.
如今堤不临水,杨公堤上车辆穿行,俨然一条繁忙的马路。有斑马线却没有红绿灯,穿行此路得等车流间隙的空当。居然等了好一会儿。倒不是等车,而是被车等。起初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默默等着。那车也不急,也默默等着。我这才意识到车在礼让行人。明知我在等,也要等我先过去。好像在比谁更耐心,谁更讲究。于是我走过去,再回头微微点头致谢。
过了马路,便进了水杉林里。在我的记忆里,这水杉林是西湖的标配。年轻的时候,第一次来西湖,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湖边的水杉林。林中静谧,却不是死寂。鸟儿们飞来飞去。遥遥的,人语声依稀。阳光从枝叶间穿过,也在说话似的。
13.
我慢慢地走,知道这景色其实也平平。一切都是平平,但因西湖的缘故,到底不那么平平。草木清香。红花酢浆草正在开花,蓬萍草也开出黄的小花,鲜红的蕊,非常娇艳。在桥边遇到一棵小蜡树,雪白的花十分蓬勃。玫红色的蔷薇则揽在石桥壁上,这没人打理的野蔷薇,也开得那么好……我试着用手机拍下它们,照片却不能和本尊比。
水面越发舒展,就近了西湖本湖。小鸭子,喜鹊,麻雀,该飞的飞,该游的游,各得自在。还有初绽的荷叶,被网浅浅地围了一下,可以想见荷花盛开的样子。也是,西湖怎么能没有荷花呢。也看见越来越多的船,来来往往。但因湖面浩渺,显出船小,星星点点游荡在湖面上。但凡行到眼前,才觉船只都挺大。远远看着雷峰塔,三潭印月,景致的名字正好对上。其实对上对不上,也不那么要紧。
14.
慢慢地,就拐到苏堤上。前面是一家五口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老先生儒雅,老太太慈祥。一个小宝贝,两个小夫妻。女子娟秀,男子帅气。小宝贝自然十足可爱。真像是广告上的美满家庭,只是比广告更添真实。
路边竖一大牌子,我驻足细看。写的是行政内容,里面列着湖长们的名号。原来还有湖长一说,且湖长们还有级别:市级湖长,区级湖长,乡级湖长……我从来不羡慕谁当领导,如今却羡慕这当湖长的。忽想,只要能享受这西湖的,不都是湖长么。——转念再想,如果真是湖长,还有闲心看景么?
景自是好的,最妙的却还是人。比如在苏堤上走着,忽然就遇到行人指着偌大一块空地,说这就是晚上实景演出的台子,不买票不让看的,到了晚上就会用绿幕布围起来。
15.
我想起昨晚在酒店里听到的声响,原来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西湖印象”实景演出。但即便知道了,如今我也没有观赏的兴致。又听那人说:不买票也能看。这周边有保安,保安也是人嘛。我有一次就跟那保安说,围布接缝儿的地方就让人看几眼怎么了嘛。他就让我看了好一会儿,看了好几个节目。还看到演员们下场。你猜怎么着?他们的演出服就扔在冬青树上。那么华丽的演出服,瞧着花花绿绿金金银银的,就那么随便扔着,全不当回事儿。我纳闷,怎么就没地方挂衣服?再一想,那么多衣服可怎么挂嘛。
那人边说边笑,听的人都笑。我也忍不住笑。
16.杀青段
归途上一路都是茶馆。其中一间名为白娘子许仙茶酒馆,牌子上写着白素贞奶茶,雄黄酒奶茶,宋代奶茶,梦华录茶百戏……各种混搭。如果白娘子再来一趟这人间,又会经历些什么呢?
午饭我独自吃,点了两个菜。都是时鲜菜。一个龙井虾仁,一个松露酱金针笋尖。一碗白米饭。来这里可不得吃这些么?
又想起“苏堤春晓”这个景致,这四个字搭起来怎么就那么合适。尤其是“春晓”二字,简直不可撼动。春晓意为春日早上。我这算是晓春——在春晓时分,晓了一下春。
要爱具体的人01 姐姐的高定 226027
要爱具体的人02 小日子 210426
要爱具体的人03 生菌 594566
要爱具体的人04 陌生人琐记 578965
要爱具体的人05 水仙花菜 一把花籽 西湖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