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方帝王谷》第3集
剧本ID:
187798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796
作者:读文挖掘机
关注
0
0
1
0
简介
1993年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盗掘古墓的活动非常猖獗,引起主管部门注意。第二年春,甘肃省文物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发现两座大墓,发现终于揭开了秦早期都城西犬丘和最早的王陵——西垂陵园之谜。
读物本古代阅读朗诵纪录片解说词历史
正文

第三集:西部英雄

简介:1993年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盗掘古墓的活动非常猖獗,引起主管部门注意。第二年春,甘肃省文物工作者对大堡子山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经过8个月时间,发现两座大墓,两座车马坑、还有200多座中小型墓葬。它们均坐西向东,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陵园格局。这个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终于揭开了秦早期都城西犬丘和最早的王陵——西垂陵园之谜。

/西周都城镐京/

公元前771年,一支来自西陲的部落军团来到镐京。这座西周都城刚刚遭到犬戎入侵者的烧杀劫掠,已经完全毁于战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都城沦陷于异族。三百年后,罗马城也被高卢人攻陷,东西方两大文明都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秦襄公/

这支西陲军团成为华夏文明的拯救者,他们护送周王室突破犬戎军队的重重包围,东迁洛阳。从此,他们作为一方诸侯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的杰出首领叫秦襄公。关于秦襄公,两千七百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史记》这样的文献典籍中。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

直到有一天,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上的两座古墓被意外发现。这里,是被遗忘了两千多年的秦人部落的发祥地吗?这里,是当年挽救华夏危亡并创建秦国的秦襄公灵魂的居所吗?

/秦始皇帝陵/

说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帝国,人们并不陌生。他们曾经席卷全国,扫平天下,至今在东方帝王谷内遗留下世间最宏伟的帝王陵。但是,秦人最初并不生活在关中地区。他们来自何方?他们是一支怎样的部落?他们为什么能在逆境中求生,在战争中不断壮大,最终崛起?

两千多年过去了,很多历史的细节和真相隐藏于远古的黑暗之中。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秦帝国在中国文明史上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两千年来,我们对秦国以及秦文化的了解,也仅仅局限在历史的文献记载上。自从1974年陕西临潼兵马俑发掘之后,所出土的考古资料震惊了世人,这样才把一个鲜活的、强大的秦帝国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秦人在建立秦帝国之前,还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那个时候秦人并不生活在关中,那么,那个时候秦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不断地寻觅秦人早期的都城和陵墓。

《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人最初生活在东海之滨,属于东夷人的一支。在商王朝时期备受器重,他们被举族迁往西北边陲,为商王朝抵御戎狄异族和正在崛起的周人。然而,牧野之战,商王朝倾覆,秦人沦为周人的部族奴隶,废姓绝祀,度过了最黑暗无光的数百年。

2009年,一支专业田野考古队来到甘肃省清水县李崖古城塬遗址。遗址位于县城西北,渭河支流牛头河与樊河的交汇处,北依邽山,台地发育良好,符合建立城邑的自然条件。面积14万平方米的地表,遗存大量陶片。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10余座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及30余座周代灰坑。其中,墓葬为东西向、直肢葬,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贵族墓葬习俗一致,部分陶器具有显著的商代风格。据此推断,这批墓葬很可能是早期秦人嬴姓宗族的遗存。

梁云(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清水李崖遗址发掘的西周时期的墓葬有19座,都是头向西的仰身直肢葬。跟春秋时期的秦的贵族墓,嬴秦宗室的贵族墓葬,葬式是完全一致的,年代又是西周中期,和周孝王封非子于秦的年代——西周中期也是吻合的。同时呢,李崖遗址又是牛头河流域这个流域的规模最大的遗址,应该是这个流域当时的一个中心。从这几方面来(看),我们认为李崖遗址极有可能是非子的封邑,当时周孝王把非子封到了这个地方。

/秦非子/

秦非子是秦部族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位首领。在迁居西陲的数百年里,秦人和当地游牧民族相处,学会了一项重要的本领——养马。

养马技术最出色的,就是族人首领的年轻儿子非子。他的名声甚至传到镐京,周王室命他建立国家养马场来繁殖马匹。非子不负重望,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成千上万匹骏马茁壮成长。汘水和渭河一带,草原上万马奔腾,成为周王朝最重要的战马供给地。为表赏赐,周王朝封非子为周的“附庸”,划出一块叫“秦”的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让非子去建立自己的城邑。经历了漫长的黑暗,秦人终于迎来了曙光。

梁云(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周孝王把非子封在秦邑,是秦人的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我们说秦人秦王朝,秦国,这个秦,得名于哪?就是得名于这个非子受封于秦。邑,在古代有都邑的意思,也有聚落的意思,是古代的一个居民点,同时也是一个地方的一个政权的一个分支。

王辉(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按照西周的这个礼制所规定的,这个贵族呢,他是应该有自己采邑的。那么秦非子能得到这么一块封邑呢?就是秦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根据地。因为它毕竟有了自己的地盘了,不像早期呢,按照这个秦文献所记载,它是参加了叛乱,被迁徙过来,那么它可能没有这么一块固定的根据地,它是杂处于这个戎狄之间。

/木版地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战国秦墓遗址出土了七幅珍贵的世界上最早的木版地图,上面绘制了详细的河流走向,标记了春秋以来秦人在天水陇南一带的主要活动范围。

/陕甘交界处·关山牧场/

甘肃天水和陇南地区水源充足,草地广阔,适于放牧。实际上直到今天,陕甘交界地区的森林草场仍然是有一定规模的养马场。

/甘肃礼县·西汉水/

渭河及西汉水一带,不仅水草丰茂,而且当地的草滩河水富含盐分。史载礼县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草滩盐水为牲畜的健壮成长提供了养分,这大概就是当年秦非子养马大获成功的秘诀。

甘肃青海等地盛产河曲马,它是我国三大马种之一,据考证已有3300年历史。河曲马体格健壮,耐力强、速度快,适合挽车,也适合骑乘。秦人从游牧部落古羌人那里得到了河曲马,运用于军事,训练组织起强大的车兵和骑兵部队。

/铜奔马/

《史记·张仪传》记载: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这句话描述秦军无数战马奔跑起来,前后蹄间一跃而过,差不多七米远,可见其矫健有力、腾跃如飞。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陆战之王,秦军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势部队崛起于西陲。

上古时期,人们割禾只取禾穗,晒干后由两三女子手抱木杵,反复舂磨以脱粒去壳,这正是周代金文中秦字的写法。也有人认为秦是一种禾名,它像是多穗下坠状的黍,即现在俗称糜子的一类北方农作物,它是古代最为普遍而重要的食粮。

天水地区早在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中就有炭化黍的发现,这里是我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考古表明,从西周早期开始,秦人已经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居址中出土的陶器组合基本上为鬲、豆、罐,还有甑、甗等蒸食器,这种组合反映了他们主要以粮食为日常食物。

秦人因封于秦地而得名,他们不仅擅长畜牧,也有着东方民族精于农业种植的传统。在东方帝王谷的西端,秦岭向西延伸,形成重峦叠障的陇南山地,甘肃省礼县就坐落于这片山地之中。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这里属于偏远的西陲,但是古代先民很早便在这里傍水聚居。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

礼县东郊绵延的群山中,这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大堡子山深深隐藏着一段失落已久的历史。

/盗洞/

这个巨大秘密的揭露,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考古界最具轰动性的事件。1993年春,大堡子山一带盗掘古墓的活动非常猖獗,引起主管部门注意。第二年春,甘肃省文物工作者对大堡子山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经过八个月时间,发现两百多座中小型墓葬和两座南北排列于向阳缓坡上的大墓。其中中字形大墓全长88米,有东西两条墓道,墓室呈斗状,深十余米,墓主尸骸已经腐朽。大墓旁边还发现多座人祭坑,殉人多为屈肢葬和头朝西。

梁云(早期亲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所谓头向西就是死者的头是朝向西方的。对于这种西首葬的葬式,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解释认为呢,就是人,当时的古人相信,灵魂是跟着太阳走的,日落西方,所以头也向西。那么屈肢葬是怎么形成的?很明显是拿绳索把死者的下肢,大腿小腿捆绑在一起,才会形成这种葬式。为什么要采取屈肢葬式?那还有一种解释,古人相信,人死了之后呢,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所以就回到了最初的自然的状态。最初的自然状态是什么状态呢?婴儿在母腹中的状态,就是一种屈肢的状态。

大堡子山墓葬遗址发掘时,基本被盗掘一空,这给墓主人的身份判断带来巨大的困难。

在大墓南端,有两座瓦刀形车马祭祀坑。根据其中一座遗存残迹判断,原葬车马4排,每排3乘,总计葬车12辆、马48匹.这样规模的车马坑,在春秋早期十分罕见。在大墓以西,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大型乐器坑,南北两侧排列着两行乐器,乐器均由西向东、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这些青铜钟镈和石罄与盗墓者擦肩而过,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11件青铜钟镈,现存于礼县秦文化博物馆,年代属于春秋早期。锈色深绿,夔龙纹饰精美无比,带有显著的西周晚期编钟形制特点。这套编钟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后仍然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究竟墓主人是谁,能配得上这样的礼乐祭祀呢?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当春秋时,渭水上游有狄(翟)獂、邽、冀、义渠、大荔等三十多种戎族。秦人最早定居的天水一带,几乎处于诸戎的包围之中。

西戎与秦人起初互相通婚、和睦共处,秦文化中有相当多的西戎特色。然而,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爆发“国人暴动”,西部游牧民族西戎趁乱举兵内侵。处于西周西部边境的秦人宗庙所在地犬丘被西戎攻破占领,非子的兄长及族人惨遭屠杀,这是秦人发展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灾难。

面对西戎入侵家园,剩余的秦人发誓报仇,与西戎各部展开艰苦的战争。西戎人多势众,擅长骑兵作战,呼啸来去,战斗力很强。秦人与西戎对峙两年,互有胜负。

公元前822年,在一次激烈的交锋中,秦人首领秦仲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秦仲儿子其继续抗击西戎,他得到了周王朝的鼎力支持,继承父位被封为西垂大夫。周王朝派出七千甲士助战,这在当时是一支强大的军力。

/不其簋/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件国宝——不其簋。不其。就是秦首领其,后世称庄公。铭文记载了秦其随周朝军队对西戎部族玁狁作战取胜,其率领兵车勇猛追击,一直追到洛水边展开车战,俘获了众多的俘虏。

在秦人早期的记载中,还经常看到“虩事蛮方”这样的词语。

/虎噬羊错金青铜器底座/

虩,意思是像威猛的老虎一般,使西戎感到畏惧。这件虎噬羊错金青铜器生动而传神地反映出秦人尚武剽悍的性格。秦人在秦其率领下,与西戎浴血奋战二十年,终于收复了宗邑祖地犬丘,使秦人从群戎包围、一日数惊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战略安全态势获得初步改善。

梁云(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秦庄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世父。世父血气方刚,他当时说这个,西戎杀了我的祖父秦仲,我不把戎王杀了,不报此仇,我誓不回到这个都邑,结果他就把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襄公。到襄公二年,西戎包围了犬丘,世父出击,结果吃了败仗,然后被世父掳去,一年多又重新放回来。从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秦人是一个尚武好勇的民族。

/秦襄公/

世父为报仇,把继承权交给弟弟襄公。襄公,比前辈具有更深远的政治眼光。他开始向周王朝学习先进的车马礼乐文化,在宗庙祭祀和朝堂宴飨的场合引入雅乐。

大堡子山秦墓中出土相当完整的编钟,从一个角度见证秦人由部落开始创建完备的国家制度。秦襄公意识到西戎的强大,他并不一味地与之开战,他将妹妹嫁给了一位西戎首领丰王,以此分化西戎,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和亲事件之一。

《诗经·秦风·小戎》反映襄公时代秦人有着众多的战车部队,备其甲兵,以讨西戎。小戎,就是一种小而轻的战车。四马驱驰,马身披着皮甲,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御手和士兵们配备了三棱矛、龙纹盾、虎皮弓等武器。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车马祭祀坑陪葬了12辆兵车、48匹战马。在春秋早期考古发现的大型车马坑中,唯有河南三门虢国国君车马祭祀坑堪与其匹敌,有车13辆、马64匹。这种对比显示,大堡子山墓主也应该是国君级别人物。

/蟠虺纹方壶/

1994年夏,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在美国纽约发现了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一对秦公壶。这对青铜秦公壶通高42.3厘米,形制庄重,纹饰瑰丽,是秦人在春秋早期的盛酒礼器,壶口内壁铭文为秦公作铸鐏壶。

/秦公鼎/

1993年秋,甘肃省查获一批盗自礼县大堡子山的青铜器物,其中7件铜鼎、4件铜簋。这件铜鼎鼎口宽敞,立耳宽厚圆角,口沿下装饰窃曲纹一周,腹部装饰三排相错的重鳞纹。在它的腹内有两行六字铭文:秦公作铸用鼎。

海内外诸多青铜器物的出现,确切地表明,礼县大堡子山那两座大型墓葬属于一位或两位秦公,大堡子山就是消失已久的秦人最早的陵园——西垂陵园。葬在这里的秦公究竟是谁,学术界尚存争议。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他们是秦襄公和他的儿子文公。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大堡子山被确认为秦人最早期的陵园,即西垂陵园,这是秦早期考古的重大发现。在此之前,我们对秦人早期的历史、早期的领袖人物,比方说秦襄公、秦文公,以及秦的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知之不多,也仅仅停留在少数、非常有限的文献记载上。大堡子山的考古改变了这一切。

梁云(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大堡子山出土了很多的青铜礼器,包括鼎,包括簋,还有一些乐器,包括甬钟,包括编镈。从这些礼乐器来看,秦人在这个时期,从铜器的组合形制、花纹纹饰,主要是继承了周文化,包括纹饰中的窃曲纹、垂鳞纹、波带纹、弓字形纹,都是西周时期铜器上常用的一些纹饰。但是秦人的铜器做得比较大,做得比较大气。

1998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大堡子山对面、西汉水南岸的圆顶山,又发现了大片秦贵族墓葬群,出土300多件青铜器。圆顶山一号贵族墓中出土这套五鼎六簋,被盗失两鼎。鼎是盛放肉食的,簋是盛放黍稷等饭食的。按周代礼制,诸侯使用七鼎六簋,秦人铸造的青铜礼器追求器型大、纹饰繁美,甚至僭越了礼制。

/蟠虺纹车形器/

一号墓出土文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这个蟠虺纹车形器。车厢顶部有两扇门对开,四角有四只可转动的小鸟。当小鸟同时转向盖面中心时,两扇小盖自动锁住;当小鸟同时转向四周时,盖门则松开。这种独特的造型和机关设计,在中国属首次发现。

/蟠虺纹扁圆腹盉/

圆顶山二号墓出土这件蟠虺纹扁圆腹盉,通高32厘米、宽35厘米。全器附饰各类动物共计32只,有圆雕、有浮雕、有镂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生动活泼,配置协调。再衬以繁密细致的蟠虺纹,充分展现了春秋中期青铜器华丽瑰异的纹饰风格。

梁云(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传统史学界认为,秦人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秦文化也相对落后。那么通过考古发现,结果让我们眼睛一亮。

/蟠虺瓦楞纹盨/

尤其是礼县圆顶山铜器,非常精美,造型纹饰繁缛。在很多的这个铜壶,包括盨,上面有大量的附铸的小动物的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想到,大家很吃惊,秦的铜器还能做得这么精彩,这说明当时的秦的青铜制作的工艺水平完全不落后于东方六国。

秦国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汇处。两千多年前,一度被认为偏居西陲、文化落后的秦人,其实一直处在两种文明交流的最前沿。考古发现,揭示出关于秦国一些令人震惊的历史真相。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着几件出自礼县的金箔饰片,它们只是被盗流失的大量秦人黄金饰品中的一小部分。

金饰片镂压着鸟羽纹、盘龙纹,还有秦人常见的虎噬羊图案。专家分析,它们应该是黄金制作的铠甲和战车镶嵌的金质饰件。传说秦人以玄鸟为图腾,可以想象,八只金光闪闪的神鹰绑缚在战车之上,神勇的秦公披挂着黄金甲驰骋疆场,那是何等地威武、何等地壮观。

王辉(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所长):东方诸国呢主要用玉,但是秦人呢除了用玉之外,还大量地使用黄金。大量使用黄金这个传统呢,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西亚、埃及这一带,就已经很普遍。那么秦人这些黄金呢,就是通过这个不断,这个几拨的黄金传播的,文化传播的浪潮,他是接受了这个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在这个大堡子山出土的这些金饰片,应该是甲片,不论是是马甲片还是人甲片,是甲片。那么这些这个甲,铠甲这个传统,头盔铠甲这个传统呢,现在好多学者研究认为呢,它也是从欧亚草原地带传入中国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堡子山和圆顶山墓地都出土了铁器。目前已知国内时代最早的铁制农具,几乎全部出自秦人墓葬。

梁云(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我们说,铁器最初是产生于西亚,然后逐渐向东扩散,到公元前的10世纪到9世纪,新疆地区开始出现,也普遍地应用,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然后向东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在西方的铁器传入中原的这个过程中,位居西北的秦国首当其冲。那么秦国的铁器,包括它的冶铁术是跟谁学的?很有可能是跟西北的西戎部落所学。那么包括前些年在甘肃陈旗磨沟发现了寺洼文化的墓葬,包括齐家(文化)的墓葬,在这个遗址发现了公元前14世纪的块炼铁。

/出自秦墓中铁器/

在秦人东进关中之后,正是由于普遍使用了铁制农具、牛耕和灌溉技术,才使农业获得飞跃发展,成为春秋中后期粮食最充足的国家之一。秦早期文明的研究成果,将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的交流推前了七八百年,远远早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它表明所谓秦国的偏僻落后其实是一个误解。

/蟠虺纹方壶/

任何早期强国的崛起,都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而秦,自一诞生,正好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梁云(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领队):纵观秦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在不断地吸收以前的、以及同时期的优秀文化的一些因素和特点。它在早期,它吸收了殷商文化的、西周文化的、当地的西戎文化的因素,甚至它的某些因素,甚至可以往西追溯到了中亚、西亚。从这一点上来说,秦民族、秦文化,它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积极进取的、开拓向上的,这样的一种文化。正是因为它具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可能才为以后的逐渐地发展成泱泱大国,乃至最后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西周都城·镐京/

公元前771年,类似于北方高卢人对古罗马的入侵,西北犬戎人大举入侵西周王朝,镐京沦陷。在这场历史大变局中,时任秦人首领的秦襄公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出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因为秦军作战甚力,周平王建立东周之后,封秦襄公为诸侯。

/秦襄公/

周平王对秦襄公说:西戎野蛮无道,侵占了王室的土地,只要秦公能击败西戎,岐沣之地就赏赐给你们建立封国。岐沣之地,位于陕西岐山沣河一带。得到它,就意味着秦人从西陲山地进入关中腹地,千里平畴,那是一片肥沃的、令人梦寐以求的土地。

/秦襄公/

为了收复这片国土,秦襄公率领秦人浴血奋战,驱逐西戎。

公元21世纪初,甘肃省礼县、甘谷等地出土多具早期秦人尸骸、随葬短剑和青铜戈,有的还有战车。他们的身份应为下级军官和军事贵族,他们多英年早逝,属于壮烈殉国的勇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让人领略秦军慷慨雄壮,同仇敌忾,堪称我国最早的战歌。

建立秦国四年后,秦襄公终于打到能够望见岐山的地方。这一年。他战死沙场。秦襄公的梦想,直到二十年后,他的儿子文公才得以实现。秦人东进关中,占领了岐沣之地。

西陲山地仿佛虎踞龙盘,引领着秦人开创伟业的主公,长眠在高山之上。伟大的时代并没有随这些英雄们逝去而结束,一个新兴的秦国如日东升。他们如愿进入关中平原,历史将掀开新的篇章。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