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方帝王谷》第5集
剧本ID:
219000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481
作者:读文挖掘机
关注
0
0
0
0
简介
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上考古发现一座被焚毁的陵墓,这是一座太后级别的大墓。人们联想到宣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无冕女王。
读物本古代纪录片解说词阅读朗诵历史
正文

第五集:江山美人

简介:秦国500多年的创业史中,容易引起人们注目的都是男人之间征战和权谋的较量。但在他们背后,无数女子默默奉献,其中同样不乏伟大的政治家,同样不乏惊心动魄的故事,同样充满欲望和理智、人性和国家利益矛盾交织的悲歌。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上考古发现一座被焚毁的陵墓,这是一座太后级别的大墓。人们联想到宣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无冕女王。

秦国,从边陲小国一路走向问鼎天下,历时500多年的创业史中,容易引起人们注目都是男人之间征战和权谋的较量。然而,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前,曾经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是一位女性在危亡之际拯救了秦国。她虽然不是帝王,但死后却享受着帝王一样的尊荣地位。

公元前307年,秦国国内发生严重内乱。就在这时,东方六国开始合纵抗秦。声势最大的一次,是东方六国歃血为盟,数十万大军直逼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祸不单行,秦国西北部的宿敌义渠戎趁势东侵,形成对秦国的夹击之势。一时间,秦国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宣太后,就是这时出现在秦国的一位女性政治家。她审时度势,几乎以一己之力帮助秦国度过危急时刻。

/司马迁/

然而,在史书中,对宣太后的记载却只有寥寥数语。有人说她淫乱放荡,也有人说她冷血无情。历史的事实是,她作为一名楚国女子,把儿子推上秦王宝座。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实际统治勇武剽悍的秦国人长达四十一年。这是一位怎样的女人呢?

/西安·神禾原/

2004年,在秦岭北麓的最高黄土台塬——神禾原上,发现了一座大型陵园遗址。

/神禾原陵园遗址/

遗址内惊现一座带四个斜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墓道东西总长约135米,南北总宽约110米。墓室十米见方,内有三层棺椁。椁室四壁用枋木堆筑,似乎是“黄肠题凑”。

十二座长条形陪葬坑分布在墓道旁。陪葬坑中清理出安车一辆、挽马骨架六具,应属所谓“天子驾六”的规格。坑内出土有青铜管、错金银、银、角、骨质等高等级车马器数十件。据陪葬坑总长度30余米的规模推测,其内可能共陪葬有五六套车马。

发掘结果表明,大墓、陪葬坑均经早期盗扰,并被神秘地焚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即便如此,仍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近千件,包括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玉器、珍珠、玻璃料器以及麻织品、漆器等,其中以玉器、金银器数量居多。这些文物工艺精湛,纹饰华美,规格极高。

张天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陪葬坑出土有六匹马驾的马车,过去都是天子驾六,就相当于天子才能使用这样的车乘。另外就在墓里面和陪葬坑里的出了许多金器、玉期和银器,还有铜器,一些非常重要的、精美的文物。从这个陵园的规模和墓葬的四条墓道,以及六驾马车的陪葬坑,还有这大量的金器、玉器和铜器这些珍贵文物,显示了这个是一个王公级别的这么一个身份的人的墓葬。

/茧形壶/

陪葬墓内还清理出了大量茧形壶,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乘装酒水或者粮食。在一个茧形壶的壶口侧面,刻有“私官”两字。私官,秦汉时期是专为皇后、皇太后、太子服务的机构。墓葬内还出土大量的石罄残片。这件石罄上刻有“北宫乐府”四个字,“北宫”是皇后和太后居住的地方。

张天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这些文字对认定身份是很重要的,它可能显示还是和女性有关系,它表明它的墓主人可能就是在战国晚期一位王后或者太后一级的重要人物。

《史记·秦本纪》记载,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太后”这一称谓,始于宣太后,后世一直沿用。那么,神禾原的墓主人就是宣太后吗?《史记·秦本纪》同时也有记载,秦昭王三十九年,太后薨,葬芷阳骊山。

她的儿子秦昭襄王用最高的帝王之礼给她殉葬了一大批兵马俑。直到今天,史学界还有人在猜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真正主人,也许是宣太后。

/陈景元·建筑学家/

提出这个猜测的是学者陈景元。研究了五十年秦始皇陵的他,认为宣太后在秦国统治了四十一年之久,完全有条件、有资格修建豪奢大墓及其陪葬坑。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等史料中,也都有秦宣太后陵就在人们现在所熟知秦俑坑附近的记载。

陈景元在秦俑坑里还发现了不少证据。宣太后是楚国人,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歪髻是楚人的一种习俗。秦俑的服色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也是楚人的习惯,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湖北一些楚墓出土的衣衾,也以赤色为主。

最直接的证据是,1975年,陈景元在一件陶俑的右臂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他不认识的文字。经过研究查证,认为这是一个“芈”字,而“芈”正是宣太后的姓氏。

虽然陈景元的观点至今没有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但它为兵马俑的真正主人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也使得神禾原大墓被发现时,人们首先联想到秦始皇的高祖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掌权治国的奇女子——宣太后。

两千三百多年前,一位风华绝代的年轻公主出嫁到异国他乡。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没人知道,等待她的是怎样的命运。

/宣太后(青年)/

一位弱女子,不管她愿不愿意,就被送往陌生的国度。她并不是秦国人,她叫芈月,是楚国派到秦国进行政治联姻的一位公主。当时,秦成长于西戎,楚崛起于南蛮,它们在自诩拥有礼教正统的中原国家眼里都尚未开化。但秦自商鞅变法后,国势日益壮大。楚国意识到和秦结盟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一位公主入秦联姻。

/秦惠文王/

迎娶这位楚国公主的秦惠文王是一位卓越的君主。他继承商鞅之法,东夺河西,南并巴蜀,占据黄河长江的上游,虎视中原,秦国国君自他开始称王。

/宣太后(青年)/

他后宫人数众多,没有资料表明他有多么喜爱这位公主,因为他只封给这位公主“八子”的称号,史称“芈八子”。

田旭东(西北大学教授):秦国的后宫分了八个等级,依次是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这位芈八子呢,在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呢,她的地位并不高。可是呢,她却生了三位王子。在母凭子贵的后宫中,这是她借以提高自己地位的一个好机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芈八子呢,却始终位居人下。依她的性格和她的能力,她应该是能够得到秦惠文王喜爱的。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呢,她招来了秦惠文王正妻秦惠文后的嫉妒,所以她在秦宫中呢,始终不得出头。

15年过去了,公元前311年,46岁的秦惠文王死后,惠文后就和儿子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长子嬴稷送到遥远的燕国去当人质。

/宣太后(中年)/

/秦昭襄王(青年)/

芈八子母子的命运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可以想见,母子天涯分离、生死未卜,心情有多么沉痛和屈辱。然而,天意弄人。三年后,还没有子嗣的武王意外身亡,这次偶然事件彻底改变了芈八子的人生。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这偶然事件就发生在刚继位的秦武王身上。他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可是身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却爱和别人比试力气。公元前307年的时候,秦武王率军进抵洛阳,见到了东周的国宝九鼎重器,一时兴起,要和手下进行举鼎比赛,结果失手。大鼎落下以后砸断自己的腿骨,当夜,便气绝而亡。

芈八子的儿子嬴稷紧急回国,被推举为王位继承人。但是,当时秦国占据高位的惠文后向来瞧不起芈八子,怎能容忍芈八子贵为太后?于是纠集一部分大臣,发动叛乱,史称“季君之乱”。

/宣太后(中年)/

与恃宠而骄的惠文后相比,芈八子更具个人魅力,有远见、识大体。她设法稳住了在军队中有很大威望的相邦樗里疾,使樗里疾答应保持中立。

早在秦惠文王还在世时,芈八子颇有预见性地争取到将军一职,由弟弟魏冉担任,卫戍咸阳。此时,她调集军队,与惠文后集团展开决战。在长达三年你死我活的王位争夺战中,芈八子表现出过人的胆识,最终以其强有力的政治手腕把自己的儿子嬴稷推上王位,史称秦昭襄王。她自己被尊为宣太后,垂帘听政。

宣太后当时虽然胜利了,但是季君之乱给秦国造成严重的损失。内乱持续了三年,惠文后以及追随他们的一大批文臣武将都死于非命。

公元前299年,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距离秦都咸阳只有200多公里。如果另一个强国楚国也参加攻秦,秦国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宣太后敏锐觉察到了秦国面临的潜在危机。她任命的相国基本是楚裔,直到后世为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乱时的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也都是楚裔。这是一个拥有极大政治权力的楚裔外戚集团。

她为自己的儿子迎娶楚国公主为王后,同时也将秦女嫁与了楚国王室。宣太后是楚国公主,内心深处拥有故国情怀,因此极力倡导秦楚联姻,联楚抗齐。以楚女为王后几乎成为秦国后世的通例。秦昭襄王的王后是楚国女子,他的儿子孝文王王后也是楚国女子。秦楚联姻,维护了秦楚之间的和平。

在宣太后主政之前,秦国占领了楚国的汉中郡,楚国多次兴兵报复,秦楚之间征伐不断。而在宣太后主政之后,即使发生三年内乱,秦楚边境却保持平静。这不能不说是宣太后的联姻政策发生了功效。

秦昭襄王三年时,秦楚结盟,同时秦国把上庸还给了楚国。这时,秦国的实际统治者是宣太后。

/秦昭襄王(青年)/

宣太后的设想是秦楚交好。这两大强国一结盟,原本存在的楚齐联盟就会被拆散,而韩、魏等相对较弱的国家就更不敢攻秦,秦国就安全了。反过来,齐韩魏因为楚国背叛盟约而恼怒,一起攻楚,又达到削弱楚国的目的。

秦昭襄王五年,秦国和韩魏握手言和,归还给他们一部分土地,并促使齐国、韩国、魏国转攻楚国。至此,宣太后成功扭转合纵抗秦的险恶局势。

然而,此时秦国西部边境又频频告急。在秦国的西部,长期存在着一个游牧集团。他们强大的时候,便由部落联盟建立国家,向内地入侵;弱小的时候,就向秦国臣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游牧部落呢?

/宝鸡益门村/

1992年,宝鸡益门村发现一处奇特的古代墓葬。三米见方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里,墓主尸骨无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就是这么个极不起眼的小型墓穴,却出土了大批金器、玉器、铁器、铜器等珍贵文物共200余件,令人惊叹。更为令人吃惊的是,在铁贵如金的先秦时期,该墓竟出土了铁器20余件,创同时代所有中国古墓出土铁器数量之最。

这把金柄铁剑,柄部由纯金锻造,饰有精致的蟠螭纹和兽面纹,又以绿宝石、原始玻璃珠等镶嵌出兽目兽角等,同时还加以镂孔,使纹饰颇具立体感,精美绝伦。铁质剑身呈柳叶形,柱状脊,锈蚀严重。经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鉴定,其为人工冶炼铁。

该墓还出土了由40件绿松石组成的绿松石串饰一串,由108件玛瑙器和2件玉器组成的玛瑙串饰一串,由1600多粒料珠穿成的料珠串饰一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益门村在秦国地界,离当时秦都雍城只隔百里。如果是秦国公侯之墓,墓中绝对少不了显示身份的钟、镈、鼎、簋等礼器。而益门村古墓中,这些无一发现,主要是马具、兵器和装饰品。

秦人早期生活在西北边陲,和西戎少数民族混杂居住。秦穆公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力,讨伐西戎,灭国十二,益地千里,一部分西戎人融入华夏族。有学者认为,宝鸡益门村奇特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春秋时期被秦国征服、迁入关中定居的某位戎王。

进入战国中晚期,随着秦国国力起伏,西戎势力时有消长,其中一个分支义渠戎逐渐崛起为秦国西北部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一度附合东方六国,侵入秦地。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季君之乱后,秦国的力量受到削弱,西边的义渠戎又卷土重来,严重地侵扰秦国、蚕食边土。如何对付这么一个难以臣服的彪悍部落?是回师西部与义渠戎决战?但是东边还有几十万的韩魏大军虎视眈眈。是东西两边同时作战?显然秦国这时没有这样的实力。另外在国内,仍然有季君之乱之后的残余势力在待机生变。宣太后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显然她不可能去让秦国冒这样的险。

也许,这是宣太后掌权后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史料记载,宣太后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暂时解除了西陲的威胁。

相传,秦昭襄王即位时,义渠戎王前来朝贺。他年轻力壮,性情桀骜不驯,对年少的新秦王心生蔑视,随时都有可能重新反叛。然而,谁也没有意料到,当宣太后和义渠戎王见面之后,竟然互生情愫,双双坠入爱河。

/宣太后(中年)/

/义渠戎王/

一位是秦国太后,一位是戎国之君,这种情人关系维持了三十年,还生下了两个儿子。

田旭东(西北大学教授):秦国以后的史料记载这些事的文字都非常简略,而且都带有一种贬义,这大约是因为修史的史官呢,他不齿于这种事情。那么这件事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宣太后和义渠王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

据推算,宣太后垂帘听政时三十来岁,从出嫁时的豆蔻年华转变为成熟风韵,对义渠戎王不可谓没有吸引力。而义渠戎王,《战国策》曾经记载: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义渠戎王曾经游观于中原各国,倾慕中原文化。义渠戎人与中原华夏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十分密切,但在以中原华夏为正统的观念影响下,他们仍被视为蛮夷。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后世人大多认为宣太后做这事做得有些出格,有伤风化。不过需要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民风淳朴,不像中原国家那样过分地崇尚礼教。所谓的女子守妇道,遵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都是后世的儒家提出的要求。

秦国崛起于西陲,受少数民族影响较深,礼教习俗并不等同于中原各国。秦简里多次提到“女子为正”,意思是妇女当家。宣太后个性自由、敢爱敢恨,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然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她被后世多贬斥。

值得注意的是,宣太后与义渠戎王之间的关系维持了三十年。试想,三十年后,宣太后和戎王都已经垂垂老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还有两个至亲骨肉。真实的历史也许是他们彼此相爱,那是一份最终被无情的国家利益所埋葬的真挚的情感。

史学家注意到,原本秦和义渠百年间攻伐不断,自宣太后听政后,秦与义渠近四十年相安无事。秦国得以恢复国力,集中力量攻略中原。这不能不说是宣太后与义渠戎王的交往带给秦国宝贵的局部和平。

宣太后励精图治二十多年后,秦国政局稳定,国力大涨,扭转了四面受围的险恶局面,开始远交近攻,削弱了竞争对手楚国和齐国,占领了韩魏大片领土,在战略上取得对东方六国的决定性优势。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和义渠戎王这段复杂难以言说的感情终于结束了。这一年,义渠戎王被神秘地诱杀于甘泉宫。

/秦昭襄王(中年)/

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昭襄王与丞相范雎初次见面时有一段对话:我本该早就向您请教了,正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从《史记》的相关记载来看,宣太后是知道秦昭襄王要诱杀义渠王的。她显然并不情愿,不然秦昭襄王也不会反复地向她请示,其实是做她的说服工作,防止她犹豫。宣太后最终为什么没有阻止呢?甚至没有阻止杀掉她和义渠王生下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算来也应当是二十来岁的成年人了。没有资料显示当时宣太后的心理状态,我觉得宣太后最终应该是让国家的利益战胜了个人的情感。

有一个解释,这时秦昭襄王即位36年了,已经羽翼丰满。从秦国的国家利益来说,他不可能允许秦国西部有义渠国这么一个潜在威胁长期存在。

/宣太后(老年)/

宣太后年老体弱,自觉事情不可能继续下去了,她最终默许秦昭襄王的谋划,除掉了义渠王和那两个儿子。这是既痛苦又无奈的事情。个人的真实情感、儿女情长,在国家利益面前,往往显得无比脆弱。

秦昭襄王在位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谦逊和低调,其实内心像他的历代祖先一样,坚韧刚毅,志在天下。当他羽翼丰满、大权独揽,他顿时显出杀伐决断、果敢无情的一面。

/秦武安君·白起/

他可以为了肃清西陲而诱杀母亲的情人,也可以为打赢长平之战亲赴河内举国动员,还可以为了维护王权的至高无上而杀掉名将白起。

大约两三年后,宣太后移交权力,不再干预国事,秦昭襄王对她仍然敬重有加。这不仅仅是出于对母亲的尊重,更是对一位为秦国呕心沥血、作出无数牺牲的政治女强人由衷的敬畏。这一段异族之恋,对两位当事人来说,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一位失去了性命和国家,一位失去了两个亲儿子,也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神禾原陵园遗址/

神禾原大墓发掘后,学者发现,它曾被神秘地焚毁和盗掘,棺椁荡然无存。虽然有学者根据其超越普通太后的礼制提出它是宣太后陵墓的设想,但仍然缺乏直接的考古实物支持,这使墓主人的身份始终存疑。

义渠戎亡国之后,一部分族人融入华夏,一部分族人向北迁徙,融入后来的匈奴。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

2006年,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传出轰动性消息:当地发现了战国晚期的戎王墓葬群。当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墓道和墓室,映入眼帘的是一辆随葬车乘。令人震惊的是,车乘的装饰之豪华。

彩绘漆制的车舆、车轮和车幅,皮条编制的车厢、车轮及车厢侧板,均以金花饰、银花饰、铜花饰、错金饰、玛瑙、釉陶珠串、贝壳装饰。在车厢侧板上,还有铜质大角羊、银箔质大角羊、金箔质虎等动物饰件,造型生动逼真。车乘之上金银箔饰件数量如此之多、装饰手法如此之独特,为国内首见。

这些光彩夺目的豪华车乘显然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它们应属于某位戎王。戎王一身披金挂银,脖子上有金银项圈。

/金腰带/

/金带饰/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金腰带,由15件鸟形黄金饰片和两端相对的黄金兽形带饰组成,兽形带饰为狮噬羊图案。

/金臂钏/

/金带钩/

/金带扣/

此外,还出土有金臂钏、金带钩和金带扣。

/鎏金青铜茧形壶/

戎王的墓葬体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墓主人死后随葬车马,还有这些鎏金铜鼎、鎏金铜壶、鎏金青铜茧形壶,都表明它们受到周秦文化的影响。

/连珠纹釉陶杯/

这件连珠纹釉陶杯,通体饰淡蓝色釉,腹下部装饰七层连珠纹,敞口小平底。它属于早期玻璃器,产于西亚,是中西方交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戎人,和后来两汉时期的月氏人、隋唐时期的粟特人一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

张天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家塬墓地的墓主人,可以确认是几位身份比较高贵的戎光的墓葬。但是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它可能有一位是那位被当年诱杀的戎王义渠戎王的墓。不过,它们的时代在战国晚期,最大程度上它可能接近这个宣太后和义渠戎王所在的时代,所以他们有可能有认识或者交往的这么一个可能性。

曾经繁盛一时的西戎早已消失于历史,融入中华的血脉。考古还原他们曾经的荣耀,岁月抹去的只是那一段段恩怨情仇。宣太后,从一位楚国公主成长为秦国太后,垂帘听政41年,帮助秦国在最危急时刻稳定政局,逐步走向统一天下。后世因为性别歧视,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贬低,但她的功绩却不容抹煞。

史料记载,宣太后死时,秦昭襄王用最高的帝王之礼给她陪葬了一大批兵马俑,向世人表明他的母亲堪称君王。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