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安的爱情课》如一首写给孤独者的长诗,字句间藏着温柔的星光。
他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急行的列车,而是荒野里独自跋涉时遇见的溪流,唯有在自我生长的年轮里沉淀出完整灵魂,才能捧出清澈的真心。
他用文学浇灌干涸的现代心灵,教我们以萤火般的勇气拥抱不确定,在破碎世界里种下春天。真正的爱是两棵并肩的树,根脉相缠却共享月光,用自由的灵魂抵抗世俗的荒原,最终在生命深处收获永恒的星光。
1
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是没有等待这个问题的,男孩十五六岁结婚,女孩十三四岁结婚,等于还没成人就在一起了,所以不存在等待的问题。
现代社会变化就大了。我在上海做讲座的时候,婚姻登记处的主任提供的资料显示,现在上海金山区的平均结婚年龄达到了三十五岁。我听了有点震惊,因为以往平均结婚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六七岁,现在竟然一下子推后了这么多。
二十三四岁恋爱,二十六七岁结婚,这可能是原来的一个节奏。现在是三十岁之后结婚,这意味着你要有七八年甚至是十年的恋爱,然后才能进入婚姻。这里面就有一个等待的问题。还有一种等待,就是没有恋爱,而是一直在等待一种真正的爱情。
2
今天跟以往不一样,我们从十几岁开始基本上就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经历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变化,跟传统社会对比,十几岁就已经进入一个成人的社会里。尽管是在学校,但在另一个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社会人了,然后就开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游荡、成长。
如果是站在一个传统的心态上,我们对这种等待就会特别焦虑,很多人就觉得我怎么还是个“单身狗”,我怎么还没遇到自己的真爱。二十二岁没找到,到了二十五六岁还是一个光棍,三十岁以前应该生孩子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倒逼过来,把自己弄得很紧迫。这就是今天社会里面的一个普遍现象。恋爱中的人需要等待,还没有恋爱的人也需要等待,不会等待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的幸福。
3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会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也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在建立一定的自身判断力之后,再去恋爱,这种恋爱内在的质量就比较高。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会经常出现今天讲的所谓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问题,比如《晚春》《麦秋》,其中《麦秋》特别有代表性。
《麦秋》中的纪子二十八岁了,还是一个人。有人给她介绍一个很有钱的男人,四十岁,她不想跟他见面。为什么不想跟他见面呢?在最后她真正决定跟另外一个人结婚的时候才说出原因,因为一个男人四十岁了还一直在社会上游荡,让人心里面总是觉得不放心。
4
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她哥哥的好朋友谦吉被派到日本东北部的一家医院去当医生,最后的时刻她代表全家去给他送礼物。那个医生有个妻子,去世了,留下了一个三岁的女儿。
谦吉的妈妈忽然跟她提起,说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如果她能做自己儿子的媳妇,对她来说是多么幸福。这个婆婆其实只是说一说,因为儿子要走了,才最后把心里话说出来。
结果没想到,纪子听了以后,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回到家以后,全家都反对,但是纪子说,他妈妈这么一说,她心里就觉得这个男人是可以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所以没有丝毫犹豫地答应了。
5
纪子:可是,谦吉的妈妈对我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就自然而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不 知怎的,我突然感到我能得到幸福。——所以我想是合适的。
志夏:……可是,你去了那边不后悔吗?
纪子:我想不会。
康一:一定不后悔吗?以后不会觉得这可糟了吗?
纪子:不会。
等待等待,要等到你真正认定的那个人,而我们今天的人是经不起等待的。在焦虑中,忘记了自己的发展,好像我在等待的人他也在等待,就这样丧失了自己大量的生命成长的机会。本来这些时间你可以好好地去学学摄影,去听听音乐、看看话剧、弄弄电影,出去旅行,这是历史在这个阶段给你的一个机会,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个机会,而认为是自己的一种灾难,或者说是自己的一种痛苦,这就产生错位了。
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他首先自己要活得很幸福,他在一个人的生活里面也能够过得很丰富、很饱满,然后才会看到另外一个相似的人,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彼此理解、彼此鼓舞,而不是说一个人特别地匮乏、特别地急迫,认定别人是自己的救星。
很多人在半路上不等了,在脑子里已经预设了一个节奏,到了什么年纪就接受什么,所以自我打折的情况特别多。
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问题,比如说觉得差不多了,这个人还可以,那就行了。其实你不知道在几年之后有另外一个人,真正让你幸福的人会在前方出现,但是你完全不知道,已经放弃了。
7
我们今天特别缺乏一种等待的能力,所以离真正的幸福就很远。其实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找到一件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正好又是有社会价值的,在这个时代是有意义的。
另外一个就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在情感上、精神上是特别契合的,是能够一起往前走的,能够1+1>2,能够产生精神迸发的。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青年时期,先找到那件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把那件事情找到了,然后在那件事情里边遇到对的人。比如说两人都喜欢电影、喜欢艺术、喜欢探索,两人会在这条路上相遇,一起走。人是不同的,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你会遇到适合自己的人。
8
但现在很多情况是颠倒过来了,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把找到那个人变成自己生活的主题,忙着找到那个人,而对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根本就云里雾里,这样的话就使得我们在生活里面产生巨大的迷茫感,会导致巨大的丧失。
在今天,有时候可以说不期待就是最好的等待。什么叫不期待呢?就是说你不要去想找那个人,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事情上,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人就出来了。
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叫《窈窕淑女》,乔治·库克导演的。电影中的教授希金斯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女人,他觉得女人又烦又啰唆又任性,有一大堆缺点。这个音乐片里他有一段唱词,把女人形容得一塌糊涂。他专心致志地做他的语言学研究,好像是一个将女性世界屏蔽掉的人。
9
他是一个很专业的语言学家,有一天他突然对在街上卖花的伊莉莎有兴趣了。伊莉莎说话很粗野,方言口音很重,所以他就想把她作为一个试验品,对她进行语言矫正,让她变成一个能说一口贵族语言的淑女。
于是希金斯跟伊莉莎订了一个契约,由他来训练她,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教她发音。两个人每天都在一起,一个教一个学,在这个过程中,感情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就产生了。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伊莉莎爱上希金斯了,希金斯其实也喜欢上了伊莉莎,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到最后伊莉莎很生气,她跑掉了。
10
没有你,每年春天还会来,树上照样结果,海水照样拍打海岸。没有你,诗人们还会生活下去,西班牙的雨照样下在平原。没有你,它们都不会受影响,我也一样。
这个时候希金斯每天都看不到她,感觉不到她的气息,他这才忽然发现自己离不开她了。在电影的最后,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这部电影是非常好的,它不是那种固定的恋爱模式。很多人在生活里面都是先确定一个恋爱关系,然后按照恋爱的模式一点一点地进行。但在这部电影中,爱情其实是在悄悄地发生,它是在事情里面一点点、一点点地发生。
11
一旦把恋爱挑明了的话,爱情的程序化立刻就开始了,送花,请吃饭,一起做什么事情,总之是人为建构出一种生活的模式。有时候其实还不是爱情,但是已经被建构为爱情了。
当然有些时候,你经过努力,建构起爱情,确实也会产生感情,但很多情况下这种爱情是人为的产物。就像我们今天大城市吃的水果,很多都不是自然成熟的,像芒果,都是在树上还是青芒果的时候摘下来,然后在运输途中催熟的,所以它的味道、它的香甜度比自然成熟的芒果差得远了。
今天的很多恋爱都是催熟的恋爱,都没有达到爱情真正的成熟度,但却把它约定为爱情,然后去执行。
12
等待中的人有时候会爱上一个人,即使这个人对他的爱没有回应,但是他等待,他努力,整个生活的中心就变了,他在常人眼中变得很可笑,做出一些傻事来。但是在这些傻事里面,他的内心是特别优美的,人就在这种纯度里面成长起来。成长到最后,虽然他没有得到对方的爱情,但是会意外地因为自己的这种单纯被别人看见,会在无意中获得他应该得到的、真正的爱情。
德国作家黑塞有一篇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小说,但也是他的一个名作,叫《婚约》。《婚约》里面一个布店的伙计叫翁格尔特,三十多岁,个子矮小,也没什么特长,他爱上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迪尔兰姆。
13
迪尔兰姆根本就不喜欢他,但是她享受他对她的爱,翁格尔特看到她好像没拒绝,受到了鼓舞,就报名参加了教堂的合唱队。合唱队里大部分都是小孩子,只有翁格尔特最大。那些小孩子也知道他的来路,让他做各种搞笑的事。比如说合唱队演出的时候给他一个箱子垫着,让他变得很高,可以和身高的歌手处于同等地位,他们看着他,觉得很可笑。
演出结束后合唱队讨论去郊游的事,翁格尔特早就对这次郊游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他鼓起勇气询问迪尔兰姆小姐是否也去,并且问话时居然没有口吃。“是的,我当然去,”漂亮姑娘平静地回答,然后又添了一句,“刚才您不难受吗?”说着她忍不住想笑,于是不待他答话就急忙走了。
14
小说的结局,合唱队郊游,一帮孩子故意恶作剧,一个药剂师突然把翁格尔特举起来,让他抓住那根离地很远的树枝。翁格尔特被激怒了,但他不得不抓着树枝,整个人被高高地悬空着,底下的人兴奋得不得了。
过了一会儿,翁格尔特挂不住了,但底下的人越发兴奋。自己摔下来的话会很疼,不敢摔下来,最后他哀求大家把他接下来,但大家都不理他,都还在笑。这时候翁格尔特才发现,人群中迪尔兰姆笑得非常开心,他心里一下子明白了,手一松,他掉下来了,摔得浑身酸疼。
15
本来这是一个很悲剧的结局,但是他摔下来后,有个姑娘过来安慰他。这个姑娘叫波拉,平时翁格尔特根本就不注意她。波拉看着他,非常地同情他,也心疼他,觉得他被大家戏弄。这时翁格尔特才深深地感觉到,原来这样的女孩才是自己应该一起生活的人。
一个人在这种等待里面,确实是体验了不一般的生活,变得有目标了,但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一个假目标。如果翁格尔特真的娶了迪尔兰姆,那才是个大悲剧。
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人避免了社会的各种复杂性,心里形成了一种非常清澈的心境和状态,度过了我们人生中可能会导致各种分化的一个阶段。波拉为什么会喜欢翁格尔特,就是看到了他这种透明性、他这种单纯性,所以最后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等待也不仅仅都是好处,等待中也许隐藏着人生中一次特别大的错爱。
你很爱一个人,觉得对方特别好,但实际上正因为你没有跟他真正地有一个比较深度的共在的空间,或一种深度的共在的时间,所以误看一个人的概率确实是相当地大。
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她在上海,跟北京的一个男生网恋,恋得太热烈了,每天晚上打电话,特别依恋对方。差不多半年后,终于到北京见面了,一见面,浑身冰凉,因为她见了面才发现一点都不喜欢,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最后她伤伤心心地回去了。
17
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说等待本身也是需要一个非常深度的自省的过程。
在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曾经沧海》中,艾丽斯,一个很单纯的女孩,她爱上了内德。这个男孩后来到芝加哥打工,两个人约定好内德以后一定要回来,两人一定要在一起。此后,艾丽斯就在等待他,脑子里想象内德天天如何思念她。
内德到了芝加哥以后,一开始还会写信回来,后来就没音信了。艾丽斯总是自我设定,她总是想,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一定要等他,我要做个好女孩——这已经不是对对方的期待,而是对自我的认定。
18
到她二十五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年的绅士,这个绅士主动提议送她回家。她想,这无伤大雅,我不会让他常和我在一起的,我内心还是忠于内德的。后来接触多了,她忽然发现自己对他有点依赖心理了,她觉得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发展出另外一种关系,她又想起来,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不应该这样做,于是她便把他撵走了,天天晚上在家里看书、干活,就这样一直到她二十七岁。
有一天夜晚,电闪雷鸣、暴雨如泻,人一下子产生一种庞大的欲望,艾丽斯在房间里把自己的衣服脱光,然后冲进狂风暴雨中,沿着街道开始奔跑起来。一种狂野和绝望的感觉抓住了她。她看到那边有一个男人走过来,她想:“我才不管他是谁哩。他是寂寞的,我一定要去救他。”也没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疯狂举动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她就开口了。“等等!”她喊道,“不要走开。不管你是谁,请你一定等等。”
19
一个人处在这种崩溃之中,但是这种崩溃也是一种猛醒,人在自己的约定里面这种被压抑的痛苦,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所以她的这种等待是她一生最大的悲剧,为了证明自己是所谓的好女孩而去坚持一种虚无的东西。
两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自我想象来对待彼此,导致内心积郁的艰涩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坚持、这种等待会把人引入一个非常倾斜的方向,人为了不致倾斜勉强支撑自己,要花费太多的生命力,终于支撑不住的时候,就轰然倒下。
在古代社会,女性没有别的选择,薛仁贵征西,王宝钏在窑洞里等他十八年,我们大加歌颂。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实际上里面也有很残酷的一面,对我们的生命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有时候,错爱的源头不一定是对方不好,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前置图景有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成长历程、过往的阅读经验,会在心里建立起一个理想爱人的基本想象。当你遇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如果高度贴合你原有的想象,你就会迅速地爱上他。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种想象,你向往的爱情往往不是真正地爱那个人,而是爱自己对于理想爱人的那种设计。这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跟你的想象有一点叠合,但你会自我完形,就像格式塔心理学里提到的,你会把小小的一点构造出一个更大的整体,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并非如此。在很大程度上,错爱往往就来自这种脑子里的前置图景。
21
马克·韦布拍的《和莎莫的500天》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男主人公汤姆正在开会的时候,莎莫进来了,汤姆一看到这个女孩,忽然觉得她就是自己一直期待的人,看她的样子,非常独立。
如果他看到了其他看不见的那部分,他可能会迅速地离开她,但是他看不见。他看不见什么呢?他看不见莎莫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所以莎莫内心对婚姻是一点都不相信,对爱情也是一点不相信的。
莎莫有一个本事,她喜欢一头长发,她的头发非常漂亮,但是她最大的能力是想把它剪掉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剪掉,这个剪掉的能力很可怕。很多人在现代社会里面,告别的能力远远大于相爱的能力。
22
但汤姆不知道这些。一次唱歌的时候,莎莫唱完之后,汤姆也唱了一首歌。结果汤姆唱的歌莎莫很喜欢,两个人就在这个瞬间忽然觉得靠得很近,后来走到了一起。
但是之后就不一样了,因为莎莫是不相信爱情的,不相信爱情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恋爱的时候可以一会儿很热烈,一会儿也可以无所谓,这种起伏不定对汤姆来说非常不适应,跟他对爱情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就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电影的结局,莎莫毅然跟汤姆分手了。汤姆以为她是一个不会结婚的人,没想到分手以后,她很快就和一个人结了婚。对莎莫来说,恋爱、结婚不是一个要深情投入的问题,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这是汤姆完全不了解的。莎莫曾经和汤姆讲过自己的一个梦境。
23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我在飞。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跑,跑得那么快,就像超人。渐渐地 面变成了陡峭的岩石,我跑得太快了,离开了地面。我飞起来了,很奇妙,奇妙且真 实,感觉很自由,很安全。然后我明白了,我是一个人。然后就醒了。
我们现代社会里的人是彼此看不清的、碎片化的,我们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都是盲人摸象一样以一个片段去判断这个人。用这种格式塔的完形心理去了解一个人,你会充满了失望。这个失望就在于,你的前置图景跟这个人后来呈现出来的样子会越来越不一致。
24
但你又不能不爱,不能说把一个人完全看清楚了再跟他在一起,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你只有跟他相爱之后才能发现他,你不跟他相爱就根本看不到完整的他。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大的悖论里面。
所以有些人就感叹,怎么我的男朋友/女朋友以前跟现在完全变成两个人了。其实对方一直就是那个人。
既然有了错爱,有时候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对错爱的坚持会完成个人的自我拯救。在错爱中你会发现更好的自己,特别是发现一个坚强的自我。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他也写小说,他的《西西里柠檬》写得特别好。西西里有一个长笛手叫密库乔,是一个很朴实的男青年,他爱上了苔莱季娜。苔莱季娜很有唱歌的天赋,但是家里非常贫穷,学习音乐需要很大一笔钱。一连两年,密库乔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为她花掉了。密库乔还把教父留给他的财产变卖,资助自己的恋人去音乐学院学音乐。
26
后来苔莱季娜到了罗马,变成一个特别著名的歌唱家,五年时间她都没有回过西西里。密库乔带着西西里岛最好的东西,也是表达爱情最好的信物——柠檬——去罗马看他的未婚妻。到了以后,仆人一看他乡巴佬的样子,就把他带到剧院厨房隔壁的小房间,让他在那儿等。后来,苔莱季娜和妈妈从剧院演出回来了,许多身穿燕尾服的男人簇拥着苔莱季娜,客厅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都是寒暄声。密库乔悄悄向外面看了一眼,看到他的未婚妻珠光宝气,非常有风采。
27
中间有一个特别短的间隙,苔莱季娜冲进来,看到密库乔,说了一句:“我们一会儿见,让妈妈先陪你一下,好吗?”接着又走了。这个时候苔莱季娜的妈妈看着密库乔,特别地同情他,因为外人看起来就知道他们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了。
后来密库乔听到外面又是那么一种喝彩声,巨大的声浪,他自己也明白了——
是的,是他为她找到的道路,并且使她能够踏着它前进,可是如今,她走得那么远,而他依然待在原地,在小城广场上,每个星期日吹奏长笛,已经追赶不上她了。
28
这时候怎么办呢,抱怨,愤怒,或者同归于尽?然而,最终密库乔只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把柠檬留下,祝福自己的未婚妻以后能够有甜蜜的生活,然后就回到故乡去了。
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在家乡,而不是在这里跟未婚妻走一样的道路。原因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非常单纯,而单纯的人面临这种巨大的痛苦时,他会更有承受力。如果是一个复杂的人就不行了,他会有方方面面的欲望,各种各样的原因会把他压垮,人就崩溃了。
不怕错爱,就看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让自己更坚定,让自己更清晰,让自己不抱怨这个世界,能够更加积极更有勇气去面向未来的生活,所以错爱对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29
错爱这个问题在当代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你从中学一直到读大学,然后工作,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你会把对方想象得很好,会付出很多,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负面的体验,但是你在错爱中实际上是一天一天地在成长,一天一天地在打开。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每一步都踏对,不光是情感,成长就是试错。在生活里面一般很难指望从初恋一下就通往最后的婚姻,这种概率确实是很小的。
但是我们也不要畏惧去恋爱,不要畏惧去爱一个人,因为在错爱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收获,会相信自己的力量,而没有经历过错爱,你是体会不到的。所以我觉得这是错爱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的一个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