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涉及历史和当代,重在展现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流迁。台北故宫保存着中国历代帝王数百年来苦心积聚的千年艺术珍宝,是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台北故宫》告诉给你的不仅仅是一些故事,一些情感,还有一声感叹和很多的期待。
Tips1:bgm提供纪录片原声(女声),方便跟读学习,读本单曲循环读文bgm;
Tips2:05-06集共17段,仅供习读使用,侵权联删,谢谢。
【卷首语】
中国只有一座故宫,它是明清皇宫紫禁城的旧址。1925年,在这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如今,它珍藏着150万件传世珍品。
1965年,为了保存与展示故宫博物院迁台的文物,在台北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收藏的艺术珍品90%以上来源于北京故宫。为了表述的流畅,在片中,我们将台北故宫博物院简称为台北故宫。
第五集北沟烟雨之雾峰寻踪
【01】
台北的秋天也许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告别了漫长的雨季和肆虐的台风, 2008 年 10 月初的这个清晨,在凉爽湿润的空气里,这座亚热带城市显得格外的安详与宁静。
早晨7点钟,已经退休的摄影家庄灵走出了自己的家门,今天他要乘车赶往台中,目的地是一个叫做北沟的小山村。汽车驶上了通往台中的高速公路,按照这个速度,到达北沟恐怕也要到中午了。从 1950 年4月到 1965 年 12 月,从大陆运到台湾的故宫文物一直就存放在北沟。照片中的这位老人是庄灵的父亲庄严。从 1933 年起,庄严就负责看护和管理从北京故宫迁出的疏散文物。庄灵也跟随着父亲走过了大半个中国,贵州、四川、南京,最后来到了台湾。在北沟,庄灵度过了十几年的青春岁月。
【02】
在台湾,人们把很早以前的时光形容为古早。而今天故宫文物在北沟的这段经历,也已经很少有人再会想起了。在飞逝的岁月里,北沟变成了一段古早的记忆。如果我们要追寻这段古早时光的起始,还要回到 60 年前的台湾省基隆港。基隆位于台湾岛的最北端,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之前,这里曾经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虽然今天岛内第一大港的称号已经被南部的高雄所取代,但是基隆港的货物吞吐量每年仍然达到 4000 万吨之多。 1948 年 12 月 26 日,就是在这里,从南京下关运来的故宫文物第一次被搬上了台湾的土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总共 5522 箱文物陆续到达。从台北出发,经过 4 个多小时的车程,庄灵一行已经到达了台中市区。
【03】
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使得台中被认为是台湾最适合于居住的城市,全年的平均温度是摄氏 22. 4 度,同时也是岛内相对气候最干燥的地区,干燥的气候对保存文物非常重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故宫文物被决定暂时存放在台中,存放地点选择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台中糖厂仓库。今天的台中已经是台湾的五大城市之一。 1950 年,匆忙的迁徙脚步在这里暂时停歇,随同文物来台的故宫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在台中安顿了下来。那一年年初,工作不久的高仁俊来不及告别故乡四川的家人,也跟随故宫文物来到了这里。台中给他的最初印象并不是繁华。他当时住的台中的宿舍并没有独立的厨房,大家在公共厨房烧菜煮饭,用的是烧煤块的炉灶,条件比较辛苦。
【04】
1950 年的台湾,经济极度困难,物价比几年前飞涨了 150 倍。这个原本盛产大米的海岛,普通民众却吃不上白米饭,岛内处处都在闹米慌,番薯成为替代大米的主要食物,而猪肉更是每个月难得一见的美味。张秀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今的他依然是满口的京片子。 1947 年,她离开北京,跟随在故宫工作的丈夫吴凤培前往南京,随后又搭乘轮船来到台湾。到现在张秀珍已经离开家乡整整 61 年了。其实对于高仁俊和张秀珍来说,他们还算是幸运的, 1950 年前后,总共有 200 万人跟随败退的国民党来到了台湾,告别了家乡,在这个小小的海岛上举目无亲,很多人连落脚之处也没有,惊慌和茫然充斥在心头。没过多久,保管故宫文物的工作人员就发现,台中糖厂的仓库并不是一个存放故宫文物的稳妥地方。因为糖厂的后面有火车每天穿梭,声音嘈杂,加之糖厂每天炼糖,烟囱冒出的黑烟对文物将有损伤,所以他们便想办法尽快搬家。
【05】
临近中午,经过 5 个多小时的颠簸,北沟终于出现在庄灵的眼前。现在这里的行政区划是台中市雾峰乡的吉峰村。在全乡 20 个行政村里,吉峰村算不上很大,因为紧邻一条叫做北沟溪的小河,因而被人俗称为北沟。几十年的时光流逝,后面那个山,对于在这里长大的庄灵来说,今天的吉峰村也已经变得崭新而陌生了。穿过陌生又熟悉的街道,庄灵和朋友向村外的山野间走去。 1949 年的年底,杭立武和他的同事也走过同样的山路,他们来到北沟,经过实地勘测,最终选定这里作为故宫文物的存放地。1950 年1月,联合管理处向吉峰村村民林攀龙租用了一块占地 10. 75 甲,相当于3万平方米的土地,租期是 10 年,连同土地上的房屋建筑一共支付了台币4万元。修建库房的工作随即开始。
【06】
三个月之后, 1950 年4月6日,北沟库房修建完毕,当时一共修建了三间用砖头盖成的库房,每间库房可以容纳 1600 箱文物,中间的库房存放“中央博物院”和“中央图书馆”的文物,两边存放故宫文物。这些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文物终于停下了迁徙的脚步。那些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一件件青铜器、字画、瓷器和各种杂项珍玩,在台中的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了暂时安放的场所。就在故宫文物陆续搬入北沟的时候,在台湾的各个城市之中,一大批用砖头和很少水泥盖成的房屋拔地而起,在房屋的四周还围起了竹篱笆。入住的居民都是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军队和官员家属。这样的居住区在台湾一共有 879 个,他们被统一称为眷村。在眷村内,到处都能够听到大陆不同省份的口音,四川、湖南、山东和浙江。
【07】
今天在北沟,与故宫有关的建筑却已经难以寻觅了。他们经历了拆除和改建,最后在 1999 年台湾“九二一” 大地震的破坏中荡然无存。其实即使没有地震的破坏,当年的那些房屋也很难保存下来。除了用砖瓦修建的库房以外,台北故宫工作人员居住的宿舍都是用竹子和泥巴为原材料修建的,他们甚至比台湾各地的眷村还要简陋。在北沟现今的一片荒地之上,估计就是庄灵当时的家所在的位置,当时就是一个农舍,稍微修缮一下,庄灵在那儿住了 15 年,这所房子离库房很近,当时上下班很方便。就在故宫文物到达北沟的两个月零 16 天之后, 1950 年6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驶入了台湾海峡,形势骤然改变。
【08】
这些变故对于暂住北沟的人来说,意味着与故乡亲情的茫茫相隔,原本暂时的安置却变成了长期的打算。有的人在这里结婚生子,落地生根,而有的人孑然一身,从此再也见不到故乡的亲人。庄灵的父亲庄严,给自己的新家起了一个名字,洞天山堂。这个典故来自于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的一幅山水画。母亲的鸡越养越多。庄灵和三哥考入了台中一中,开始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在海峡的另一边,从 1949 年4月起,在国家的拨款支持下,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始进行故宫建筑的修复工作。 1950 年,遗留在南京库房的故宫南迁文物开始迁回北京。与此同时,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原藏于养心殿三希堂中的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等一大批流失在民间的故宫文物,也陆续以不同的方式回到北京故宫。
第六集 北沟烟雨之山村岁月
【09】
今天每天都有四班公车按时来往于台中市雾峰乡与外界之间,但是上个世纪 50 年代,从这里到台中交通十分不便,一些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两头来回奔波。为了防备可能爆发的战乱, 1952 年,工作人员开始在北沟开凿小规模的山洞,第二年冬天,呈U字形的山洞完工,这是来台湾以后的第一个山洞——用来存放谷物的地方。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把这里伤的很厉害,至今还能看得清裂缝。这个山洞现在是北沟唯一能够找到的故宫遗存了,在山洞里面,因为条件的限制,空气湿度仍然很大,并不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在洞外潮湿的天气更是给文物的保管带来很大的麻烦,也给工作人员增添了不少额外的工作。
【10】
没有经费,条件简陋,但是关心北沟的人却并不少。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陆续来到北沟,蒋介石多次来到这里参观大名鼎鼎的毛公鼎,而宋美龄的最爱是那些历经沧桑的传世书画。除此之外,胡适、张大千、台静农,还有许多来自海外的学者也慕名前来。那时的北沟,甚至没有一间可供参观的陈列室。每逢有人参观,工作人员就在库房里支起木板,要从堆得七层高的箱子里,把所要看的文物挑出来放在木板上,看完之后再装进原箱放回去,每一次都要重复这样劳累繁琐的过程。有一次蒋介石前来参观文物,有人告诉他,北沟的工作人员每个月要养家糊口,工资根本不够用。于是蒋介石答应年底增拨5万元经费,以此补贴生活。仔细算下来,每个人可以多领到 200 多块钱。
【11】
就在张秀珍他们为了 200 块钱而期待不已的时候,台湾的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局面。上个世纪 50 年代中期,伴随着土地政策的改变,台湾的轻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大同公司生产出了台湾第一台电风扇,并且出口到了菲律宾,台湾本省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也驶下了生产线。尽管如此,普通民众的生活依然简单而清贫。台北的办公室里,杭立武也正在为钱的事情发愁。 1955 年,他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费在北沟修建一处陈列室,得到的答复是:没有钱。第二年,美国亚洲基金会表示愿意出钱资助这项工作,但是马上就传来了反对的声音,理由是要美国人出钱建中国文物陈列室,这是中国人的耻辱。杭立武不会想到,他利用美国援款修建北沟陈列室的想法,无意中也许触动了当时台湾一根敏感的神经。
【12】
1957 年3月 20 日深夜 11 点,一名名叫刘自然的普通公务人员在台北被驻台美军士兵开枪打死。两个月之后,享受“驻外法权”的这名美军士兵被美国军事法庭以证据不足为由判决无罪。5月 24 日,台北爆发了民众反美游行。当时的台湾处处仰赖着美国的支持,但是在普通民众的心中,已经对美国人在台湾的颐指气使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幸运的是,北沟库房的修建工作最终没有受到这些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杭立武争取到了财政部门二十六万八千元的拨款,再加上美国亚洲基金会的援款,修建工作终于得以展开,北沟通往外界的道路也得到了修缮。这一年春天,北沟陈列室修建完成,规模并不大,占地仅 600 平方米,一共有 6 个房间,其中有两间可以容纳数百件展品的展览室。
【13】
1957 年3月 24 日,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张其昀到场讲话,他报出了一个数字,故宫运台文物,总共为 2972 箱 231910 件。该篇讲话发表于国民党中央日报上。张其昀报的数字在海峡那边的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月后,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古凡的文章,指出把数目加起来在台湾的故宫文物应为 3072 箱 233973 件,这与张其昀所说的数目不相符。于是文章里提到了一个怀疑,难道少了的那 100 箱 2063 件文物,是被蒋介石集团偷偷的卖给美国了吗?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在台湾的普通民众当中还是有人相信国宝文物丢失的说法。在台北市建国路玉器市场,我们就听到了类似的声音。
【14】
张临生女士曾经担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职务,她对于国宝丢失的传言一直都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人是喜欢听负面消息的,如台湾人有几年被流言困扰,说蒋夫人把故宫的国宝都搬到美国了,说圆山饭店的夹层里面放的都是故宫的国宝。这真是开玩笑,原因是当年圆山饭店有个被开除的经理,因为报复,故意编造谎言造谣。实际蒋夫人从来都摸不到国宝,他们都是很有分寸的人。蒋夫人从来不会要求提件看故宫的宝贝。其实这个误会来源于统计和国民党《中央日报》出版时的校对错误,张其昀的清单中,瓷器数量应为 17934 件,报纸误为 19934 件,玉器应为103箱,误为203箱,漆器应为 318 件,物为 381 件。故宫运台文物其实一件都没有缺少。
【15】
1961 年2月2日,故宫运台文物终于走出了北沟,它们即将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巡回展览。而在此之前,在台北的台湾省博物馆举行赴美文物预展六天。那一年,庄严的心情似乎很好。春天来临的时候,他甚至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典故,在北沟的一条小溪旁举行了一次曲水流觞的聚会。朋友们应邀而来,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酒杯里盛着台湾出产的绍兴黄酒,沿着溪水流过客人们的身旁。1963 年3月 22 日下午,北沟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例行的检查时,发现库房里的箱子上似乎有水迹,打开箱子之后才发现渗漏的水滴浸湿了里面的文物。实际上,当时所有的北沟工作人员都认为简陋的库房才是图书受损真正的原因。要想让文物拥有良好的保存条件,仅仅靠认真和负责是不够的。
【16】
偏僻的地理环境、简陋的库房和狭小的陈列室,它们与所要保护和展示的珍贵文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新建一所正式博物馆的想法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外双溪是台北近郊的一处风景区,四面环山,林木葱翠。 1962 年6月 18 日,在这里举行了台北故宫新馆建设的奠基典礼。 1964 年3月初,这一工程正式开工。 1965 年 11 月 12 日,正好是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日,下午 4 点钟,中山博物院落成暨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址开幕典礼正式举行。12 月9日,寂寞的北沟突然喧闹起来,存放在这里的 3879 箱、 25 万多件文物开始运往台北的新馆。庄严笑眯眯地站在库房门口,看着这些陪伴自己 32 年的文物被小心地装上卡车。 1966 年3月6日,搬运工作顺利结束,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也随同迁往台北。
【17】
1980 年,庄严因为肠癌在台北逝世,弥留之际,庄严最后说的两个字是:北平。
结束了对北沟的寻访,在离开台中之前,庄灵特意前往离此不远的墓地拜祭父母。当年的一家人现在有的在国外,有的在香港,留在台湾的孩子也住在台北,只有庄严夫妇寂寞的长眠在北沟。回到台北的时候,已经是灯火辉煌的夜晚了。热闹的大都市和寂寞的小山村,虽然只有 5 个小时车程的距离,但是故宫运台文物在这条路上却整整走了十六年。
【完】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与收藏~
第一 二集ID 626489
第三 四集ID 657691
第五 六集ID 234329
第七 八集ID 55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