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方帝王谷》第6集
剧本ID:
234601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630
作者:读文挖掘机
关注
0
0
1
0
简介
2010年一次意外的盗墓事件,使考古工作者得以深入地下目睹两千多年前的地下王陵。这个大墓的主人,就是秦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名字是与一场史无前例的空前大决战紧密相联的——长平之战。
读物本古代阅读朗诵纪录片解说词历史
正文

第六集:铁血长平

简介:秦东陵,一片看似普通的旷野。这里是秦国五大陵园之一,埋葬着秦始皇的父亲、母亲、祖父、曾祖父。考古工作者们一直在这里探查,试图弄清地下王陵的构造和规模。2010年一次意外的盗墓事件,使考古工作者得以深入地下目睹两千多年前的地下王陵。这个大墓的主人,就是秦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名字是与一场史无前例的空前大决战紧密相联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天下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杀声震天的山西长平,战国七雄之中军事实力最强的秦国与赵国在这里展开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后世已熟知。

/秦昭襄王/

它发生于秦昭襄王时代,正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前夜。史料记载,超过百万人参加了战斗。当时的国家如何支撑这样规模的战争?秦国因为什么最终走向了胜利?战胜者的荣耀早已逝去,数十万亡魂仍然不散,考古研究逐步揭开那场战争残酷的真相。

/陕西临潼西·秦东陵/

秦东陵,一片看似普通的旷野。这里是东方帝王谷内秦国五大陵园之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秦国晚期的几位君主就长眠于这片土地。秦东陵内,考古工作者们一直在这里探查,重点是寻找秦昭襄王陵。他是秦始皇的曾祖父,被誉为大秦帝国的实际奠基者。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考古工作者在秦东陵内勘探了约24平方公里的土地,探测出四座战国秦诸侯王的陵园。从秦东陵的选址来看,东依骊山,西临灞水,地势上俯瞰咸阳,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其中一号墓葬勘探发现两座并列的亚字形大墓,有着东南西北四条墓道、14座陪葬坑,及161座小型陪葬墓。四周有壕沟,南北长1180米,东西宽695米。陵园面积80多万平方米,规模之大,罕见所匹。这显然是帝王级别的大墓。

然而,墓主人是不是就是人们寻找中的秦昭襄王呢?因为没有正式发掘,学者们没有定论。

2010年,秦东陵发生一次意外的盗墓事件。考古队员在例行巡查中,发现秦东陵一号大墓的上方有一个极为隐蔽的盗洞。为勘查损失情况,考古队员冒险从盗洞中深入地下,终于目睹到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地下王陵现存状况。

/秦东陵一号墓葬盗洞内景/

这是一段从未公开的视频。因为拍摄条件恶劣,人们只能勉强看见四周都是棺椁木,有部分倒塌下来。幸运的是,盗墓者并未穿透到内层。地上有盗墓者留下的物品,他们还没有完全得手,就被发现了。

/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

这段视频表明,盗墓者探得地宫的准确位置,但还没进入到最重要的核心部位。秦国当时的地宫构造究竟是怎样的?

陕西凤翔发掘的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迄今发掘的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墓葬,为研究我国古代黄肠题凑墓的结构和葬制提供了实物例证。这是一座层层包裹的大型纯木构造的地下殿堂。中心椁室用柏木枋堆垒而成,外面棺木围成数重宫墙和回廊,由内到外,填埋不同等级种类的随葬品。

专家分析,秦东陵盗墓者进入的地点,应该相当于景公墓室的外回廊一角。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2011年,秦东陵盗墓案被侦破,陕西警方抓获嫌疑人,将被盗的十一件文物追回。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一件、国家三级文物十件。

/漆木简/

这七片漆木简牍上面依稀可见蟠龙纹,显示墓主属于君王级别。

/漆木高足豆/

这件漆木高足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北方地区,出土这样保存完好的战国漆木器十分罕见。它以黑色为主,用红色绘有流云状的花纹。当考古工作者将漆木豆清剔干净,惊喜地发现上面镌刻有“八年相邦薛君造”的铭文。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薛君,就是孟尝君。他曾经在秦昭襄王八年的时候,担任过秦国的相邦。这件漆木高足豆,可以明确地反映出来这个墓葬的年代。虽然没有发掘,但是通过这件漆木高足豆,我们可以明确地判断出这个墓葬的时代以及它的主人。它的主人,就是在秦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秦昭襄王。

由于缺乏正式发掘的条件,秦东陵盗洞已经被保护性回填。考古学家判断,秦东陵一号大墓的主人正是秦国的一代雄主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

公元前307年,年轻的公子稷即位秦王,史称秦昭襄王。他有着年少时在燕国作人质的经历,在母亲宣太后的支持下,艰难平定国内叛乱。坎坷的人生使他显得早熟,但内心却像历代祖先一样沉雄果敢,很早便显露出问鼎天下的雄心。公元前262年,在秦军不断东进的势头下,秦国与赵国这两个军事强国终于在长平迎头相撞。

/山西高平·长平古战场/

长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境内,那场空前惨烈的大决战就发生在这里。赵国,战国七雄之一,经过著名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成为秦国东征以来最为强劲的对手,甚至在“阏与之战”中击败过十万秦军。取胜的赵国人有些自负,欲在长平与秦国一争天下。

/白起/

谁也没意识到,秦军中出现了一位令人畏惧的战神。

他叫白起,是战国乱世出生于陕西眉县的一个平民。在秦国军功爵制激励下,二十几岁便成为左庶长,相当于现在营校级军官。白起作战,擅长避实击虚、出其不意。公元前279年,秦国攻楚。白起率数万秦军顺汉水而下,自断后援而深入楚地,穿插到十几倍的楚军背后,大破楚军,占领郢都。白起因这一战而声震列国。

/山西高平大粮山·廉颇雕像/

而赵国,这时也拥有一位传世名将——廉颇。

这里是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丹河东岸米山镇的大粮山,据传是长平之战中的廉颇指挥部和屯粮处。大粮山在高平中部群山中是最高的,丹河从西北往东南流经山脚。廉颇站在大粮山上,可对整个战场敌我态势了如指掌,既可自如调度丹河东之赵军,又可极目瞭望丹河西之秦兵。

史载,廉颇在长平设立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

/光狼城/

秦军与赵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赵军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固守。

田亚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廉颇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当他看到这个地形因素不利于本国的情况下,以及他看到秦军战斗力的强悍,同时也看到秦国战线远比赵国漫长,从关中到长平,后勤保障远比赵国困难,他决心以逸待劳,坚守待变。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进攻,都突破不了丹河这条防线。战争相持了三年,秦军反而损兵折将。

/赵奢/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战。史料记载,秦昭襄王急于结束战争,便派人携千金想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廉颇老矣,容易对付,他为保全性命才躲在营垒后,不敢应战。秦国所畏惧的,唯有赵括。

/赵括/

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演练排兵布阵,连父亲也比不过他。赵王听信流言,派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大举出击,长平之战的战况急转直下。结果正如后世所熟知的,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带领四十多万赵军一败涂地。

但是,学者们对这极其戏剧性的离间计的真实性,却越来越提出质疑。

赵丛苍(西北大学教授):《战国策·齐策二》记载说: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事实表明,是赵国更急于结束战争而改变了坚守策略。战略相持赵国受不了,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三分之一。秦国的补给线虽然长,但国力远胜于赵国,真正拖不起的是赵国。二十万军队消耗三年,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田亚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当时赵国强的只是军事。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又使赵国心存这个侥幸的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赵括,应该只是一个,执行了赵王的旨意,这里应该并不存在什么离间论和阴谋论。换将是赵王主动和无奈的选择,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大决战的一个想法。

为赢得胜利,赵王押上了全部的筹码,让出身王室宗族的赵括带领二十五万援兵奔赴长平战场。在赵军更换主帅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赴前线领军。同时,秦昭襄王下达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

/秦昭襄王/

他亲赴河内前线,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六十万秦军开始集结,这也几乎是秦国可以动员的全部兵力。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国,学者推测人口不过四百万,竟能征召出近百万的大军。一个农耕国家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曾经出土上万件秦代竹简,其中有一部分是墓主人的自传。

/秦吏·喜/

它讲述了一个名叫喜的地方官吏从出生到从军到入仕的整个经历,而这正是秦国士民阶层一生的缩影。喜刚年满十五岁时,登记服役,加入“傅”籍。“傅”是当时服兵徭役者的通称,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需要学习骑射等军事技术。

/喜/

在秦国,从十五岁到六十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时都要奔赴战场。

赵丛苍(西北大学教授):秦啊它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就是说他平时是农民,战时就是士兵。当时奴隶也是可以当兵的,“庶长”就是最早管理庶人奴隶的军事首领,以后逐渐发展成了大庶长、左右庶长等等。商鞅、白起这些人,他们曾经就当过这个左庶长。欧洲直到近代,才有了类似的兵役制度。战国晚期的时候,诸侯之间互相兼并,那么战争的规模就越来越大,动辄就歼灭几十万,以至于出现了长平之战这样上百万人的大的战役。

/秦吏·喜/

/关中地区的农田/

根据喜的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据此推算,秦国发动长平之战,战争打了将近三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70万吨以上。秦国的农业发达到能够支持如此规模的战争吗?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这里拥有当时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人,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耕与战。秦国在所有国家中,最彻底地实行土地私有,鼓励开发荒地,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增加到相当于今天的15亩,比其他各国高出一倍。

/出土于秦墓中的铁器/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以及水利事业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性农业革命的标志。而秦国,据信是最早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国家。它保证了秦国即使是在举国征兵、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仍然有极高的农业生产率。

喜抄写的竹简,透露出两千多年前,国家用法律来保障所有的农户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种植庄稼。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实际上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还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徭律》《效律》《司空律》多种经济法规,以此来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

/四川成都·都江堰/

都江堰,闻名中外的水利工程,正是秦昭襄王时代修建而成。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后方的大粮仓。到秦昭襄王中期,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充足的粮草,庞大的军队,秦昭襄王为白起做好了所有准备,剩下的就是看白起如何打赢这场大决战。

/秦上将军·白起/

史料记载,白起秘密来到长平前线。他仔细勘察地形,决定佯败撤退,诱使赵军进攻,逐步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然后,白起从侧翼派出了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百里石长城防线。

/高平市羊头山·百里石长城遗址/

这就是百里石长城所在地。这座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大后方隔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始。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后方要地被秦军轻易袭占呢?唯一的解释是,当时赵军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不足。

/秦上将军·白起/

秦军出其不意地穿插到百里石长城防线,这反映出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一招而致人死命。

/赵大将军·赵括/

相形之下,第一次领军的赵括则显出实际作战的经验不足、思虑不周。高平一带的地形,多属于这样的黄土丘陵或河川谷地,东北西三面环山,状如簸箕,一旦进入,如果不能控制周围制高点,则进退失据。

在秦军突袭赵军大后方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线上,秦军却显出一副节节败退的模样。赵军步步紧追,一心决战的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形的秦军预设阵地。白起派出另一只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口袋堵住,整支赵军顿时陷入包围。

/赵大将军·赵括/

书生意气的赵括终于意识到大事不妙。他苦苦研究地图,希望找到秦军薄弱之处,撕开防线突围。他连杀8名都尉以稳定军心,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但奇怪的是,秦军的防御竟然牢不可破。他们遇到的是怎样的秦军呢?

/陕西临潼·兵马俑一号坑/

今天,人们终于可以根据陕西临潼出土兵马俑,推测出令人生畏的秦军是如何作战。

/秦·立射俑/

兵马俑二号坑排列着大量弩兵部队,前排站立,后排半蹲。他们手执弓弩,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当前排射击,后排拉弦搭箭,此起彼伏,形成密集的箭雨,给集团冲锋的赵军极大的杀伤。

/秦·跪射俑/

这具跪射俑,单膝着地,身披铠甲,肩膀、胸腹、腰背都防护严密,属于重装步兵。双手在身体右侧做握弩状,这是秦军标准的弩兵备战动作。

秦弩之良,天下闻名。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它们安装有青铜弩机,便于操控和瞄准。弩臂上有青铜构件加固,张力更强。射程超过一百米,堪称秦军的远程大杀器。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这些箭的箭镞几乎都是标准化的三棱形,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箭头锋刃形成极强切割力,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即使赵军冲过弩兵的射击,紧接着面对的是秦军的重步骑兵团。兵马俑一号坑就是秦军的主力阵型,以重装步兵为主,间杂少量战车。秦兵身披铠甲,手持矛戟戈铍等长柄武器,向前刺杀敌人。

/秦戟/ /秦矛/

兵马俑坑出土的长柄兵器,从遗迹上看,超过3米长。虽然木柄多无保存,但是这件青铜矛长17.5厘米,制作规整、刃锋锐利。秦军举着长达3米的长矛来进行正面迎击和冲杀。

/秦戈/

秦戈是从商周进化而来,用于钩啄的长柄武器,其青铜戈部坚实锋利、不易折断。

/秦剑/

这把剑长90.8厘米,体现了秦国铸剑技术的高超。在长度、硬度和韧性上,已经达到青铜铸剑的极致水准。这些兵器均系铸造而成型,再经锉磨、抛光等细加工,工艺精良,出土时依旧光亮锋利。

/秦·青铜铍/

经鉴定,这批青铜兵器经过铬盐氧化处理,使其虽然埋入地下两千多年也没有锈蚀。这项技术,中国领先欧洲两千多年。

今天可看到的秦国兵器,几乎每一件都刻有铭文,记录着相邦、督造官员与工匠的名字。一旦某件兵器出现问题,丞相负责执行连带处罚,轻则砍手断脚,重则处死。这可能是最早的质量跟踪管理制度。

手持这样精良的武器,再经过严格训练和长年实战,秦国重布兵方阵战斗力惊人。几千人、几万人组成铜墙铁壁,牢不可破。一旦出击则横扫一切,所向无敌。在军功爵制的激励下,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商鞅制订的军功爵制,由低到高一共是二十等。比方在战场上你杀掉一个敌人,可以晋升一级爵位。你的家人有奴隶身份的,可以依靠你的军功爵解除奴隶身份。这样极大地调动了普通战士在战场上的这种战斗力。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他彻底地推行了军功爵制,才使得像白起这样的人,可以从普通的士兵,可以晋升到大将军。反观东方六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像秦国如此的彻底。像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很重要一个因素,就因为赵括是贵族,他是自家人。

/陕西临潼·兵马俑三号坑/

经过专家研究,兵马俑三号坑向我们展示了秦军前线指挥部的模样。士兵呈卫队排列,手持铜殳铜钺等礼仪兵仗。军官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发布命令。这架战车,御手和乘员都是军官装束,显然这是一架指挥车。

/青铜铎/

指挥车上出土过青铜铎。两千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兵马俑中有这样一尊将军俑。他头戴鹖冠,衣结绶带,身穿细密的鱼鳞铠甲,身材魁伟,沉着稳重,表现出身经百战、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睿智信念。

/秦·将军俑/

也许,它就是军神白起的真实写照。

/秦·虎符/

秦军军权高度集中。这件虎符一半掌握在将军手中,一半掌握在君王手里,合二为一,将军方能调动大军。

/秦·石铠甲/

/秦·石胄/

这件石铠甲仿照真实皮甲,用铜丝将六百多块甲片连缀而成,制作精美,使用者可能是将军级别。

/秦·战车右甲士/

秦军中还有着数量众多、战力强悍的战车。战车上乘员三人,中为御手,左右甲士手持长柄兵器和弓箭。战车冲陷敌阵,打乱敌军的战斗队形,将其分割包围,截断赵军退路。将赵军牢牢扎进口袋的,正是这样的战车部队。

赵军被围困整整46天,粮草断绝,军心动摇。绝望之中,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秦军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后面的继续往前冲。秦军无视伤亡,拼命抵挡。山谷内杀声震天,血流成河。

当时挡在赵军面前的还有这样一队秦军战士。在兵马俑一号坑中可以看到,他们列于军阵最前沿,手持白刃格斗兵器,却不穿铠甲,相当于敢死队,他们神情轻松地面对战争和死亡。

/秦·重装步兵俑/

《史记》描写秦军在战场上割下敌人的脑袋,别在腰间;或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继续追杀自己的对手,确实令人胆寒。面对士气旺盛的秦国虎狼之师,饥饿的招赵最终力量不支,他们的统帅赵括在冲锋时被秦军弩兵射杀,以身殉国,算是尽到了军人天职。剩下的赵军陆续瓦解,死的死、降的降。

/山西高平·长平古战场/

/青铜鎏铃/

两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当年的长平古战场上,一直以来经常发现大量青铜剑、戈、矛、箭头等遗物,还有众多的战车青铜构件。

/长平古战场尸骨坑/

1995年,山西省考古部门组织发掘了一处尸骨坑。它位于永禄乡将军岭下,坑长11米、宽4米。尸骨距离地面很浅,大约30公分左右就出现骨骸。有的仰面,有的侧身,有的俯趴着,整具整具的尸骨横七竖八地堆放于坑内,层层叠压、触目惊心。他们性别均为男性,年龄自20岁到45岁,平均身高1.7米。此坑只挖掘了局部,大约乱葬了130具尸体。像这样的尸骨坑,在永禄乡附近还发现了18处。

/秦武安君·白起/

《史记》记载,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万人降秦,被全部坑杀。大规模杀降,有损于军神白起的荣誉。三年后,白起卷入国内政治漩涡而自杀。临死前哀叹: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秦昭襄王/

长平之战,是战国晚期秦国统一天下前的一次大决战。秦人在累累白骨之上,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扫除了最后一个强敌。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这是秦昭襄王对秦国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他继承了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累起雄厚的国力。他任用名将白起,终于在他的晚年打赢了这场世纪大决战。正因为如此,秦昭襄王被认为大秦帝国的实际奠基者。

/秦东陵/

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结束九年后,秦昭襄王薨,享年七十五岁,葬于秦东陵。三十年后,秦人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