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象声词。雎(jū)鸠(jiū):一种水鸟名。相传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一生只有一个配偶。洲:水中的陆地。[2]窈窕(yáo tiǎo):形容相貌美好,叠韵词。淑:善、好,即品德贤良。君子:《诗经》中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3]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一种水中的植物。左右:指采荇菜女子的双手。流:摘取。[4]寤寐:夜以继日的意思。[5]悠哉:思念深长的样子。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安眠。[6]琴瑟:古代乐器名,常用于比喻夫妻恩爱和美。7](mào):芼之借字,拔取。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栖居在河中小沙岛。
美丽贤淑的俏姑娘,正是青年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采摘。
温柔贤淑的好姑娘啊,醒来做梦都想念着她。
苦苦思慕追求不可得,夜以继日地思念她啊。
思念绵长不尽难断绝,翻来覆去啊难以入眠。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采。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我要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取。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哟,我要敲钟击鼓取悦她。
2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的主题,《关雎》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个观点。《关雎》作为《国风》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篇,它所描写的就是爱情主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歌颂美好的爱情是所有文学题材的主旋律。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和兴,这两种手法都是《诗经》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说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说的事。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标准的“兴”。《关雎》中以兴为主,但“兴”中带“比”,以雎鸠鸟“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起兴,兴中暗比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含蓄隽永,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此外,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同时还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孔子对《关雎》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正是儒家所肯定的一种艺术风格,所以孔子在删定《诗经》时将其放在《诗经》的第一篇。
3
[1]凄凄:寒凉之意。喈(jiē):古读如“唧”。“喈喈”犹“唧唧”,鸡鸣声。[2]胡:疑问词,为什么的意思。[3]潇潇:形容风雨急骤的样子。胶胶:指鸡叫声。[4]瘳(chōu):病愈。[5]晦:昏暗。已:停止。
风凄凄来雨凄凄,
窗外鸡儿声声啼。
这个时候见到你,
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来雨潇潇,
窗外鸡儿声声叫。
这个时候见到你,
百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
窗外鸡鸣不停息。
这个时候见到你,
让我怎能不欢喜。
3
这原本是爱情的歌咏,才有为此的缠绵悱恻哀情婉转,凄楚悲凉!描述了一个鸡鸣不已、风雨交加的清晨,妻子突然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的场景。全诗三章叠咏,意犹未尽,如同一位擅长抓拍的摄影家,既没有描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也没有描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而是重点渲染了“既见”时的喜出望外。这一刹那,正是最蕴藉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想象出两位主人公见面前的情景:丈夫久别在外,妻子在家中非常思念。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思念的同时又加上了几分担心。因为思念所以睡不着,因为睡不着所以窗外的风雨声和报晓的鸡鸣声都听得那样清晰。正当妻子心神不宁的时候,丈夫突然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一下子所有的思念和担心都消失了。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到两人见面之后幸福的拥抱,呢喃的倾诉。
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王夫之曾经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本诗就是这一观点的完美体现。夫妻久别重逢,自然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诗人却把这重逢的环境安排在一个鸡犬乱叫、风雨交加的清晨,这正是修辞上的反衬之法。诗人还非常讲求炼词申意,每一个词的使用都恰如其分,尤其是叠章易字中所易之字,通过这些字的变换,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诗中妻子“既见君子”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可见她心情很高兴;“云胡不瘳”,讲的是思念成疾,见到丈夫立即大病初愈,这里语气已经加深;待到末章的“云胡不喜”,则可以看见无尽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4
[1]迢迢:又高又远的样子。[2]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这里指织女星。[3]擢:举起。[4]札札:织布时发出的声音。[5]不成章:指织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6]零:眼泪落下。[7]河汉:指银河。[8]几许:多少,这里指距离远近。[9]盈盈:河水清浅的样子。[10]脉脉:男女互相凝视、深情款款的样子。
5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全诗借描写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早在春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出现在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而在稍晚一些的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中都曾以牛郎织女为描写对象。在本诗中,诗人着力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水相望的相思之苦以及他们渴望团圆的愿望,感情描写细腻,艺术手法多样。诗一开篇就通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展现了一个咫尺天涯外的牛郎和一个容貌秀美、身姿绰约的织女。接下来的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则是在描写织女劳动的情景以及她思念丈夫,内心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最后四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是诗人对织女与牛郎一水之隔,却只能默默地用眼神传递相思之意的感叹。其中“盈盈”、“脉脉”两个叠词的使用更是完美地表现了织女和牛郎之间缠绵的感情和不绝的思念,全诗字句行云流水,语意委婉哀愁,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佳作。
6
[1]何以:用什么。杜康:人名。相传他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2]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长远貌,形容思念之情。[3]呦呦:鹿鸣声。这四句表示招纳贤才的意思。苹:艾蒿。[4]掇:采拾。同辍,一作“辍”,停止。明月是永不能拿掉的,它的运行也是永不能停止的,“不可掇”或“不可辍”都是比喻忧思不可断绝。[5]陌、阡:田间小道。古谚有“越陌度阡,更为客主”的话,这里用成语,意思是客人远道来访。存:省视。[6]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阔字的意思。“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旧恩:往日的情谊。[7]匝:周圈。乌鹊无依似喻人民流亡。[8]吐哺:周公曾自谓:“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7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了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主要特点。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短歌行》气魄雄伟,想象丰富,古朴自然,慷慨悲凉,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8
[1]羁:马笼头。连翩:翻飞不停状,这里形容轻捷迅急的样子。魏初西北地区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西北驰指驰向西北边疆战场。[2]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指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3]扬:传扬。垂:边疆。[4]宿昔:言非一朝一夕,经常的意思。秉:持。(hù)矢:用木做的箭。[5]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6]猱(náo):猿类,善攀爬,上下如飞。[7]剽:行动轻捷。螭:一种传说中的猛兽。[8]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9]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10]蹈:奔赴。陵:压制,以武临之。[11]怀:爱惜。
9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诗人,魏武帝曹操第三子。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煮酒论诗词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植的《白马篇》。在这篇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中,诗人努力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10
[1]结庐:盖房子,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指构筑。人境:世间,人们居住的地方。[2]车马喧:车马喧闹的声音。[3]君:指陶渊明自己。何能尔:怎么能做到这样。[4]偏:冷清。本句意指自己的心灵已经摆脱了尘世的牵绊,所以居住的地方也自然而然地清净起来。[5]悠然:形容悠闲自得的样子。南山:这里指代庐山。[6]日夕:指傍晚。佳:指美好。[7]相与还:指一个接一个地飞回来。[8]此中:小则指眼前的情景。大则指田园隐逸生。真意:指人类从自然中领悟到的一种博大情怀。[9]辩:说出来。忘言: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11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出身于落魄的官宦家庭,可他少年时学习却非常认真,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末年,在这样一个讲究出身的时代,庶族出身的他注定无法一展胸中的抱负。然而这种情况却激发了陶渊明的创作灵感,他隐居于田园之中,纵情于诗歌的世界,先后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陶渊明的作品平淡自然,但无一不是出自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直接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创作。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称赞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也是对陶渊明最高的褒奖。
12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写《饮酒》组诗共20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则在告诉世人只要“心远”,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诗人在采菊时无意中望见庐山,境与意会,情与景和,物我两忘。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
13
[1]少府:唐时县尉。蜀州:指今四川省崇川市。[2]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辅:护持。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这一地区原本是秦国旧地,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其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3]五津:长江在四川境内的五个渡口。津指渡口。[4]宦游人:奔波于仕途之上的人。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我的离别之意完全相同,因为我们都是离家出游以图入仕的人。[5]海内:四海之内,这里泛指天下。[6]比邻:相近的邻居。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远隔天涯也会像近邻一样。[7]歧路:岔路,指分手处。无为:不要。
14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务。出生在这样一个文人家庭的王勃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他六岁能文,九岁就能指出大儒颜师古注释《汉书》中的错误,被时人称为“神童”。乾封初年(666),王勃被沛王李贤征召为王府侍读。不久,王勃因诸王嗜好斗鸡,写下了讽刺的《檄英王鸡》一文,结果被唐高宗怒逐出府。上元二年(675),王勃从蜀中南下探亲,渡海时溺水,惊惧而死。王勃的诗作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他创作的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王勃的这首赠别诗,与一般送别诗迥然不同的是,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先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之后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虽然天各一方,只要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挚的友情,就好像近在咫尺。这就使人心胸开阔,一扫忧愁悲苦的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不要作儿女之态,语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情调高昂,气象开阔,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一种清新气息。这种精神发展下去便直接影响了“盛唐气象”的产生。
15
[1]幽州台:蓟州北城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2]悠悠:长久深远,无穷尽,形容地久天长。[3]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16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为陈子昂曾任右拾遗,所以后世也称其为陈拾遗。陈子昂出身于豪门望族,少年时以轻财好施,慷慨任侠知名。青年时代的陈子昂博览群书,先后写下了30首感遇诗。当时的京兆司功王适偶然间看到了陈子昂写的诗文,惊呼道:“此子当为一代文宗。”唐高宗弘道元年(683),陈子昂入长安游学,后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当时正值女皇武则天当政,酷吏横行,滥杀无辜,陈子昂不畏权势,屡次上书谏诤。垂拱二年(686),陈子昂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对于军旅生活和边塞将士的甘苦有所了解。作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他的代表作《感遇》30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内容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启迪。
17
这首诗起笔先声夺人,在古往今来的巨大的时间跨度中,感叹前贤已去,后贤未及,吊古伤今表现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读来感觉苍凉无限。后两句更瞩目于广阔的空间,想天地苍茫,岁月悠悠,知音何在?谁又能赏识和重用自己?于是,生不逢时的感伤,仕途失意的郁闷,才略难施的悲愤,知音难遇的寂寥,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孤高自许的心性,历史兴亡的反思,顿时凝结为满腔的怨恨,集中从后两句诗中喷涌而出。“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承上启下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此诗慷慨悲凉、境界宏大,它用的散文句式,对后来的自由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8
陈子昂在右拾遗任上的时候,曾经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案。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徐元庆的父亲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后来赵师韫回到长安担任了御史。一心为父报仇的徐元庆就更名改姓,混入了长安的驿站之中,趁机杀死了赵师韫。因为这个案子情节离奇,所以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城。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孝义之举,应当免去他的罪责。陈子昂却上书皇帝说:“徐元庆不经国法,擅自杀人,应当明正典刑,按律处置。然后再大修他的墓,以表彰他孝义的举动,这样于法于理都可以说通。”当时人们都认为陈子昂的建议合理。圣历初年,陈子昂辞官回乡,当地的县令赵简听说陈家富有,就构陷陈子昂犯法。陈家为了避祸给赵简送去了二十万缗,赵简嫌陈家给的好处太少,就把陈子昂投入监狱。陈子昂愤懑不已,最后病死于狱中,一说是权臣武之思指使赵简迫害致死。一代诗人就这样死在了贪官污吏的手中。
19
[1]《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要求在诗中写到春、江、花、月、夜几个方面的题材。陈、隋诗人常用来写浮艳的宫体诗。[2]江:指长江。连海平:江湖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3]共潮生:明月随海潮涌出。[4]滟滟(yànyàn):波光闪烁的样子。[5]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6]霰(xiàn):细密的雪珠。[7]空里流霜:古人以为霜像雪一样从空中落下,所以常说“飞霜”,这里是将月色比喻成霜。[8]汀:水中或水边平地。[9]人生:指人类。无穷已:无穷尽。[10]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境内,此处泛指分别的地点。[11]扁(piān)舟子:飘零江湖的人。[12]明月楼:明月照耀下的楼房,此处指思妇的住处。[13]月徘徊:指月影移动,以此反衬思妇的难眠不安。[14]妆镜台:梳妆台。[15]玉户:闺房。[16]捣衣砧(zhēn):捣衣石。[17]相望:指互相望着月光。不相闻:指彼此听不到对方的音讯。[18]鸿雁:指信使。光不度:鸿雁善于远飞仍然不能逾越月光。度通“渡”。[19]鱼龙潜跃:鱼在水里翻腾。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这里是说鱼儿也无法传递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文:通“纹”。[20]闲潭梦落花:即梦见花落闲潭,意味着春天即将逝去。闲潭,平和、幽静的水潭。[21]沉沉:深沉。藏海雾:海雾蒸腾,遮掩了西落的月亮。[2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碣石山已沉入海中。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碣石在北,潇湘在南,此处有相距很远之意。[23]乘月:乘着月色。
20
春天的江潮水是那样的浩瀚,与宽阔的海面接成一片,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蓬勃升起,就像伴着潮水一起涌出。
月光倾泻在微波粼粼的江上,随着那微微的波浪流淌。
什么地方的春江之上没有这随波荡漾的明月呢!
曲折的江水绕过花草丛生的草甸,
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弥漫着小雪粒。
明亮的月光像从天上落下的秋霜,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照得沙滩上的白沙也看不出了。
天水一色,纯净得就像没有一丝灰尘的铜镜,
在皎皎的夜空之中只有孤月一轮,高悬天空。
什么人最早在这江畔见到月亮?
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人?
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没有止境,
只有江上的月亮亘古不变,年年如此;
不知道这江上的月亮在此等着什么人,
只看见这长江之水奔腾不息,流向天边。
游子乘着船儿像一片片白云一样慢慢地飘走,
只留下那思妇还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愁绪万千。
可爱的月光在楼上缓缓地、轻轻地徘徊,
此时应该去照着寂寞的离人的梳妆台。
这皎洁的月光照在帘子上卷也卷不走,
照在捣衣石上刚拂过它就又来了。
此时想起了你却相互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希望自己能够跟随那月光来到你的身边。
鸿雁能飞很远,但还是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身边。
鱼龙可以潜游很远,却也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我梦见很多漂亮的花朵落在悠闲而宁静的水潭里,
可怜这春天都过了一半了我还不能回到家。
江水带着美好的春光流向远方,春光很快就要流逝了,
江边水潭里的落月的月影已经斜向西边了。
月亮慢慢地沉了下去,躲进到海雾里去了,
离人就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遥远无期。
不知道有对少人能够乘着月光回家,
西落的月亮牵动着忧伤的离情,并把这离愁别绪染到了江边的树上。
21
张若虚(660~720),字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按照《旧唐书》的记载,他曾经担任过兖州兵曹的职务。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张若虚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人以文辞优美著称于世,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这首千古名篇沿用了乐府诗的旧题目,却一扫陈隋宫体诗的颓唐与艳丽,通过描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表现了人生哲理,全诗语言清新优美,给人以清灵空明、自然脱俗的阅读感受。
诗人成就的大小与其诗歌的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张若虚的作品虽然仅有两首被《全唐诗》收录,但这首《春江花月夜》却被世人称为“孤篇盖全唐”,一举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风格艳丽柔靡。张若虚化腐朽为神奇,写成千古不朽的旷世之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来写,重点就是“月”。从月开始,以月收结。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诗人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恬静、明净的画卷:一个春风轻拂的月夜,诗人独伫江边,看到滔滔江水奔向天际,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轮明月在潮水中出现。江面上弥漫着一片波光,皎洁的月光照在开满花儿的林子上就像是闪烁着晶莹的雪珠。空中好像有银白色的霜在暗暗地流动,白天看起来很白的沙石在这银色的月光下也看不见了,江天一色,没有一丝杂色。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禁触发了诗人对宇宙的思考。不知道谁是这江边第一个见到月光的人,也不知道这江上的明月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了人的身上。人生短暂,人类一代代繁衍下去,只有那月亮还像原来一样皎洁,温柔。诗人感到月亮也是有生命的,它年年月月每到夜晚就会出现是不是在等待什么人呢?
22
诗人从眼前的景象超脱到无限的宇宙与人生的思考上来,但是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怎比得上那年年岁岁一个样的月亮呢。在一番感慨之后诗人的思绪又回落到人世中来,在这样美好的月夜里,不知道有多少离人思妇沉浸在相思当中。游子乘舟远行,留给岸上送别人的是长长的牵挂和无限的惆怅。此刻无论是天涯的游子还是闺中的思妇肯定都在凝望着这明月,思念着远方的那一位。游子看着令人怜爱的月亮在天空中慢慢移动,便期望它能够照到佳人的梳妆台上。思念就像那玉户帘中的月光一样,怎么也卷不起来。诗人突发奇想,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的身边。诗人很快便从这浪漫的幻想中脱身而出,两人阻隔太远,便是有鸿雁和鱼龙来送信也送不到。诗人的思绪再一次回到现实,想起自己和那位佳人还是像碣石和潇湘二江一样天各一方。
在诗中不难看到“江”和“月”这两个意象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意象,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而迷离跌宕的春江夜月图。诗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拓展境界。时间上追溯宇宙的起源,从而引发对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感慨;空间上利用想象幻化了诗人与佳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希望自己能跟随着月光回到佳人身旁。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思想的深度,拓展了情感表现的空间。闻一多评论说:“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确,这种气度,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是只有盛唐才能产生的。诗人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迎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峰,它是一座里程碑,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
23
[1]生:这里指升起。[2]共此时:在这个时刻都在赏月。[3]情人:即望月怀念远方亲人的有情人,也是诗人自称。遥夜:长夜。竟夕:终夜。[4]不堪:不能。盈手:满握。[5]梦佳期:希望能在梦中相见。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代诗人。张九龄少年时就有神童之名,他七岁能诗文,十三岁就被广州刺史王方庆赞为“神童”。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在位时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玄宗朝一代名相。他的古诗劲练质朴,寄意深远,洗尽六朝铅华,有人评为“首创清淡之派”。唐玄宗也曾对左右大臣说:“九龄文章,自有唐各公皆弗如也。此人真文场之帅也。”
24
这是一首抒发怀念远方之人的诗作。月夜独处,最易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人回味无穷。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对月相思久不成寐,只觉长夜漫漫。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我有满腔的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全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张九龄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后,玄宗依然记得张九龄这位刚正不阿,气度不凡的宰相。每当大臣向他推荐人才时,玄宗都会问一句:“这个人的气度比张九龄如何?”因为张九龄是曲江人,玄宗皇帝的问话很快就衍生出了“曲江风度”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张九龄渊博大气、正直无私的风骨气度。
25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时有鹳雀栖于此,故得名。[2]依山尽:沿着山谷消失。
26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徙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为人诬告,辞官归家。晚年任文安县尉。曾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有唱和。早年精于诗文,乐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王之涣擅长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的最为著名,是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27
这首诗着重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胸襟抱负,景色描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浑,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的“白日依山尽”写的是远景,“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近景,由于有了“山”和“海”的远近对比,诗中的景色显得更加壮阔,气势磅礴。此处诗人运用质朴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地将眼中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后两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写出了诗人一种探求的愿望,其中一个“穷”字当为全诗的诗眼。诗人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而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更上一层楼”,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有新意,出人意外,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自然紧密,展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情怀。
28
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的西南,楼体壮观,气势雄伟,所以历代文人雅士很多都来到鹳雀楼登高远望,作诗以记。根据北宋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其中唐代诗人李益、王之涣、畅当的三首诗最为脍炙人口。李益(748~825)是唐朝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豪放明快;畅当也是大历年间的诗人,以才情卓异著称。他们两人作为晚王之涣一代的诗人,都曾以《登鹳雀楼》为题目作诗,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诗,畅当所作是和王之涣一样的五言绝句。后人评价这三首诗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境最为深远而列其为第一。畅当的诗境壮阔而列为第二。这样三首《登鹳雀楼》就有了“王一畅二李三”的排名,成为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29
[1]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唐人作《凉州词》多反映边塞生活。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2]远上:远远直上。[3]孤城:指凉州城。万仞(rèn):形容极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一仞等于八尺。[4]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后常用于军乐。怨杨柳:语意双关,既指曲调哀怨,亦指羌笛抱怨杨柳尚未发芽。杨柳,即《折杨柳》,古代的一种乐府曲调,这里化用其意,以杨柳象征春光。[5]春风:指朝廷对凉州将士的关心。度:越过。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当时凉州的最西边。
30
本诗中诗人首先概括地描绘出凉州的苍凉景象: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场景苍茫、壮阔而又悲凉。当此之际,忽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边塞将士的哀怨也随之而出。羌笛明“怨”杨柳,实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批评。全诗格调沉郁苍凉,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的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诗无一句说思家怀乡,而思乡之情却跃然纸上,诗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31
在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中,曾经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旗亭”故事。唐朝开元年间,王之涣将王昌龄、高适两位边塞诗人引为知己,三人关系相当不错。可这三人同为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觉得自己的诗才是一时佳作,三人谁也不服谁。一年冬天,三位诗人相约来到旗亭饮酒。当时正有几个歌妓也在旗亭饮宴,一时间乐曲不断,唱得都是时下流行的诗词。三个人听得有趣,就相约打赌说:“我们就以这些歌妓演唱的诗词来比赛谁诗名最盛。”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大作《芙蓉楼送辛渐》。没过多久,另外一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两位歌妓唱罢,还是没有唱到王之涣的诗,王、高二人都替王之涣感到尴尬。可王之涣本人却神色自若,他指着歌妓中最美丽的一位姑娘说:“如果这个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诗,我就认输,终生不与你们争高低。”话音刚落,那位姑娘就轻展歌喉,只听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