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方帝王谷》第8集
剧本ID:
265803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986
作者:读文挖掘机
关注
0
0
0
0
简介
秦始皇陵外城以东发现17座甲字型陪葬墓,它们印证了一场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沙丘之变。多少年来,世人对秦二世胡亥登上帝位充满怀疑,但是却没有证据证实沙丘阴谋的真实性。
读物本古代阅读朗诵纪录片解说词历史
正文

第八集:帝国残照

简介:秦始皇陵外城以东发现17座甲字型陪葬墓,棺椁等级很高,但是死者骨骸散乱,身、首、肢体分离,东方帝王谷 是被肢解后埋入的。其中有一个头骨上插着一个铜箭头,很可能是先被射杀,然后遭肢解的。学者们认为这就是胡亥杀死的那些公主王兄们的遗骸。它们印证了一场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沙丘之变。多少年来,世人对秦二世胡亥登上帝位充满怀疑,但是却没有证据证实沙丘阴谋的真实性。

陕西省临潼县上焦村,位于秦始皇陵园以东350米处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1976年10月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钻探时,发现了17座呈南北向排列的墓葬。这里属于秦始皇陵园范围,发现陪葬墓并不鲜见。

/上焦村陪葬墓发掘现场/

/墓葬发掘的原始图纸/

考古工作者按照常规对其中的8座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谁也没想到,结果竟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揭露了秦帝国历史上一个惨绝人寰的宫廷阴谋。

/上焦村陪葬墓发掘现场/

在已发掘的8座墓葬中,除一座是空墓外,其余各墓的主人有男有女,年龄大约在20至30岁之间。

/上焦村墓葬出土的器物/

/贝饰件/ /铜带钩/

/玉璜/ /秦·半两钱/

他们都按照一棺一椁的礼制下葬,有比较丰厚的随葬品,甚至还出土有银器、青铜器和玉器,显然墓主人属于贵族身份。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贵族青年并非自然死亡。他们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四肢分离,有的头骨上有箭头,显然是被利箭射杀;有的腭骨交错,显然是被缢杀身亡的。

/上焦村墓葬出土的头骨/

这些悲惨的死者究竟是谁呢?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帝国的统一,不仅使“中国”从一个地理概念变为一个具体的、大一统的一种现实,而且使得帝国疆域里边的地方性的文化,比方说齐文化、楚文化、鲁文化、燕文化等等有了融合的基础,从此也使得“秦”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是秦帝国只维持了短短的15年,二世而亡。导致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秦二世陵/

在陕西西安的曲江池畔,这座规模很小的墓冢就是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的陵墓。胡亥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君王之一,即位仅三年,大秦帝国便在他手中轰然倒塌。据史料记载,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最小的皇子。胡亥是怎样登上皇位?他在位的三年里,秦帝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秦始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五次巡游,驻跸沙丘平台宫。秦始皇这时才49岁,但已经身染重病,奄奄一息。直到这时,他还很厌恶谈论死亡,导致没几个大臣知道他的病情。他犯下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大秦帝国一直没有宣立储君。不久,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撒手人寰,留下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见证秦始皇最后时刻的是三个人:赵高、李斯和幼子胡亥。这三个人共同酝酿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伪造遗诏,杀掉长子扶苏,让胡亥即位为秦二世,史称沙丘之谋。

在司马迁的笔下,沙丘之谋的经过是这样的。秦始皇临死前,写信给远在长城监军的长子扶苏:你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我。然而,秦始皇死后,掌管印玺事务的赵高却没有将信发出。他找到胡亥,建议胡亥即位。胡亥起初还有些害怕,但禁不住皇位的诱惑,点头同意。

/李斯/ /赵高/

赵高又找到丞相李斯,李斯得知赵高来意,起先严词拒绝,后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屈服,参与伪造秦始皇遗诏,杀掉扶苏和蒙恬,让胡亥登基,成为秦二世皇帝。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决定秦始皇之后谁继位的是三个人。赵高是主谋,胡亥是最重要的受益者,李斯是被胁迫的人。如果李斯不同意,可能赵高跟胡亥这个事情不一定能办成,但是,有可能让李斯脑袋搬家。所以李斯考虑过来考虑过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身家利益,就被迫同意了赵高的这个阴谋。

关于沙丘之谋的种种细节,胡亥害怕,李斯抵触、犹豫,赵高一步步说服他们,司马迁写得栩栩如生,仿佛亲眼所见。但是,像这样的宫廷机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司马迁却没交代他是如何知晓的,以至于后世衍生出一个巨大的疑问:沙丘之谋是不是真实存在?

/司马迁/

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迁素以严谨治学著称于世,《史记》中的许多记录也都被后来的考古发现一一证实。可是这一次,人们却产生了怀疑。

/司马迁祠/

今天,学者们只能从随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去辨析沙丘之谋的蛛丝马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赵高、李斯秘不发丧。时值暑天,尸体在辒辌车中发出了臭味,就下令往车中装进有腥臭气的腌鱼来加以掩盖。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既然已经死亡,巡游车队并没有急于赶回咸阳安葬,而是折向北方,从井陉前往九原。

/扶苏/

九原,正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戍守长城的边关要镇。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反对“焚书坑儒”而被秦始皇贬到北方边境,担任蒙恬的监军。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秦始皇在锻炼扶苏的军事才干,树立他在军中的威望,因为北方蒙恬的三十万大军是帝国最强悍的军队。蒙恬等军事将领都认为,秦始皇在没有设立太子的情况下,派扶苏监军,显然有培养传位之意。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为什么秦始皇在沙丘病重的时候写了一个诏书,叫他的儿子长子扶苏回去主持他的丧事?可见他喜欢小儿子,仅仅是带他出游而已。真到要传位的时候,他觉得还是他的长子更合适一点。因为他自己有一个想法,他为什么叫秦始皇?他觉得我叫始皇帝,下面就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如果这样一个家族的承传顺序的话,他不得不考虑要找一个更胜任做皇帝的人。

根据《史记》的记载,赵高和李斯伪造秦始皇诏书,列举扶苏、蒙恬的罪状,赐命他们自杀。不管这个诏书是不是伪造,事实上,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等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胡亥、赵高等人从九原回到咸阳才发布治丧的公告。可以想见,他们是在如愿得到扶苏死讯、掌控了帝国军队之后,才放心地为秦始皇操办后事的。

1977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东城外上焦村陪葬墓的发掘基本完成。已清理的8座墓,墓葬形制全是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这表明它们等级很高,属于贵族级别。墓内清理完毕后,一副副令人震惊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古人员在8座墓葬中共发现7具骨架,经过鉴定,除一具为20岁左右的女性外,其余都是30岁左右的男性。如此年龄,集体正常死亡是不可能的。

/上焦村墓葬出土的头骨/

由于这颗颅骨的下颌骨向前突出,表现出十分痛苦和惊恐的样子。专家推测,死者可能是在毫无防备下惨遭射杀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从现场看,死者身首异处,但陪葬的器物却有金、银、铜、铁、陶等200多件。

/银蟾蜍/

这件银蟾蜍造型生动,张口鼓目。在它口腔内侧,刻有“少府”二字,说明它是出自秦代中央官署——少府。少府是供养王室的机构,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人是为秦始皇殉葬的王室贵族。这些离奇的贵族陪葬墓,让考古工作者的目光一下子回到2200多年前。

根据史书记载,扶苏被赐死后,胡亥登基称帝,成为秦二世皇帝。尽管除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然而,胡亥并没有停止血腥的杀戮。在赵高的罗织罪名下,胡亥的十二位兄长在咸阳市场上被斩首示众。公子将闾等三位皇兄被囚禁在内宫里,最后,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了。

公子高见势不妙想逃跑,又恐家族被诛连,于是就上书胡亥,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见到公子高的奏书,大为喜悦。赐钱十万以葬。胡亥连自己的姐妹也不放过,把十位公主矺死。矺是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这个胡亥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这个最高权力的。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最高权力,他必须把潜在的所有的对手都要除掉,所以他就把他的兄弟姐妹全杀掉了。但是他也忘掉了一点,一旦把所有人都杀掉以后,他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最后赵高就把他也给咔嚓掉了。

/上焦村墓葬原始图纸/

上焦村陪葬墓的发现,有力印证了沙丘之谋之后的血腥屠杀。它使学者们终于确信,司马迁描述的沙丘之谋是真实存在的。胡亥赐死扶苏后,所有人的怀疑那不是秦始皇的命令,怀疑他继位的合法性。胡亥因此心虚,他以疯狂杀戮来杜绝传言。

/上焦村墓葬出土的器物/

胡亥虽然残忍地除掉了兄弟姐妹,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仍然按照较高的礼制下葬。已发现的17座墓排列整齐,是同时开挖和埋葬的。在已发掘墓葬中,有一座空墓,随葬品级别最高,但棺椁内只有一柄青铜短剑,而未见人骨。有学者大胆推测,它很可能就是被赐死的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衣冠冢。

/印章/

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两方同印,刻有荣禄、阴嫚字样,可能是墓主的私印,即秦始皇两位子女的名字。他们的生命是这样的短暂,风华正茂的青春瞬间被终止。与他们的尸骸一同埋入冰冷地下的,还有那段也许永远不为人知的、残酷的历史真相。

/胡亥/

秦二世胡亥是秦国历代继承人中最昏庸无能的一个。为什么秦国未统一天下之前,历代君主皆有作为,统一之后立刻出现胡亥这样的帝王呢?

张大可 中国《史记》研究会 会长:“胡亥”二字,在陕西话,就是“祸害”的意思。他就是个害人精,就是一个目空一切、无法无天的花花公子。当年贾谊(文学家)讲过他少年时候一个故事,就是说有一次宴会的时候,他喝酒喝得好了,他就不顾大臣朝堂那些礼仪,把那个大臣脱的靴子乱踩一通,这很任性。

早年的胡闹显露出胡亥的顽劣个性,一旦当权,他却搞乱了整个秦国。

/赵高/ /李斯/

赵高工于心计,他是胡亥的老师,深得胡亥欢心。赵高帮胡亥除掉了皇位竞争者之后,又唆使胡亥将屠刀挥向了先帝的功臣。据史书记载,有一天上朝,赵高指鹿为马,凡敢于说真话而不附和赵高的大臣,被他一一除掉。

将军蒙毅、蒙恬兄弟被杀之后,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也被杀。甚至曾经充当帮凶的李斯,最终也因权力之争被赵高控告谋反,腰斩于世,夷三族。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胡亥的能力,胡亥的阅历,胡亥掌控天下的那个权力,远不及他的父皇秦始皇。所以,当胡亥掌权以后,胡亥又一心一意地想去过那种享乐生活,把权力整个撂给赵高来处理。这样一来,赵高就掌了实权。一旦赵高掌握了最高权力,赵高掌握了全部权力以后,赵高的人性恶的一面就恶性膨胀了。所以在秦始皇面前,一个谨小慎微、兢兢业业的人,这时候变成一个胆大妄为、无恶不作的人。其实这两面合起来,刚好是一个完整的赵高。

为了满足自己的无休止的欲望,胡亥大规模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极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穷奢极侈的安乐窝。

/铜淳于/

这是陈列于陕西咸阳博物馆的青铜器——铜淳于。淳于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军乐器,形体高大、造型奇特美观。龙体阴雕双翼,阴刻鳞纹,若腾飞状,实属罕见。

/乐府铜钟/

这件乐府铜钟是当时宫廷演奏时用来敲击的乐器,钟高13.3厘米,钲和鼓的部分饰有错金的蟠螭纹,精雕细琢,不厌其繁,其奢侈程度令人咋舌。

由于秦始皇出巡期间在沙丘突然病逝,回到咸阳时,尸体已经腐烂变质。但此时,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还没有完工。为了向世人传达自己的“孝心”,证明继位的合法性,胡亥不惜耗尽国力,为秦始皇修建陵墓。有数据表明,当年修陵人最多时,达到了七十二万。

/刑徒墓地发掘现场/

1979年,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东北2.5公里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埋葬修陵人的刑徒墓地。

/出土的刑具/

在一个70多平方米的窑场内,清理出层层叠压、凌乱摆放的骨架多达121具。他们生前骨骼粗壮发达,都佩戴过铁质刑具。

/出土的陶瓦/

/出土的铁器/

/出土的跽坐俑/

这些陶瓦上的文字说明,修陵人大多来自原六国地区。而从这些出土的铁质工具得知,他们就是当年七十二万修陵人中的一部分。他们是秦始皇陵的建设者,最终也成了秦始皇陵的陪葬者。

/秦始皇帝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被安葬在了这座修建39年却仍旧没有完工的陵墓中。从目前考古工作者钻探出的地宫宫墙来看,其面积超过了25000平方米。这样大的地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夔纹大瓦当/

这件从陵园寝殿遗址中出土的夔纹大瓦当,直径达64厘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瓦当。从这些出土的建筑构件,我们能够想象出秦始皇陵的宏伟气势与富丽堂皇。到目前为止,在秦始皇陵陵园周围,已经发现了陪葬墓、陪葬坑600多座。它们分布在大约5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相当于78个北京故宫。如此浩大的工程,一定需要巨额的人力和财力。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秦帝国的灭亡,除了继承人胡亥个的原因之外,也和秦代晚期的暴政是相关的。在秦始皇的后期,相继开展了像阿房宫、直道、长城、开发五岭等等这些大型的工程。所以到了秦始皇下葬的时候,帝国的经济已经难以为继,帝国的社会状况已经到了危机四伏的状态。这时候包括李斯这些的清醒政治家,也劝阻秦二世(胡亥)不要继续大兴土木了,但秦二世不听,这加速了帝国灭亡。

/兵马俑坑发掘现场资料/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距离秦始皇陵封土东侧1.5公里处。这里共发现陶俑、陶马8000多件、战车140多乘、青铜兵器30000多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兵马俑一号坑/

这些陶俑、陶马都是按照真人真马的比例塑造,平均身高1.8米。一件陶俑,轻者110公斤左右,重者将近300公斤。

/汉阳陵出土的陶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

和汉代帝陵中陶俑相比,这些秦俑的服饰、体态、表情、发式都各不相同,仅胡须的样式就有20多种。因此,秦俑又有“千人千面”之说。考古人员推测,参与制作兵马俑的工匠可能有上千名之多。

/兵马俑一号坑/

三座兵马俑坑的总面积为22000多平方米。其中,兵马俑一号坑面积为140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虽然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但仍有6000多平方米的俑坑有待发掘。

/铜车马/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铜车马按照真人真马的一半比例,用青铜铸造而成,总重量达到了2302公斤,6526个零部件均为一次铸造成型。铜车马在装饰上也极为奢华。据统计,两乘车上的金银饰件达14公斤之多。

/石甲坑/

1997年4月,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被称为秦军“装备库”的石甲坑。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用于制作铠甲的青石石片。

/石胄/

/石铠甲/

这些石片经过打磨、钻孔、抛光等工序后,用铜丝编缀成形。据估算,制成这样一领600片的石铠甲,需要一名工匠近1年的时间。目前,石甲坑内出土的甲片数量多达500多万片,其耗费的人力、石料可见一斑。

40年来,考古人员陆续试掘、发掘了包括兵马俑坑、马厩坑、百戏俑坑在内的陪葬坑数十座,出土的珍贵文物有5万多件。目前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考古学家推测,在秦始皇陵园的范围内,至少还有100座以上的陪葬坑没有发掘。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秦始皇帝陵,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国文明最核心的成就体现。我们相信随着今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我们过去不可想象的、或者难以想象的一些技术,比方说在秦始皇陵的地宫,我们还会发现什么,还能出土什么,完全改变我们认识的这么一种现象,一定会存在。

秦帝国的诸多宏大工程,客观地说,早在秦始皇时期便已开始。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前的六年,规模浩大的工程和战争计划便开始接连不断地推出。

/秦长城遗址/

/秦直道遗址/

/灵渠/

/阿房宫/

/秦始皇帝陵/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参加修筑秦长城和秦直道的人数有上百万,南征岭南、修建灵渠的人数也达到了五十万,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修建人数超过了七十二万。

而当时秦帝国全国的人口只有两千多万。这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参与了这些工程的修建。差不多天下男丁的一半,都要背井离乡,服兵役和徭役。这些规模浩大、遍布全国的庞大工程耗尽了帝国的财力、人力,让帝国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段清波(西北大学教授):在秦始皇临死的前后,其实秦帝国的社会状况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一些非生产性的、巨型的工程项目依然在进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动用了七十二万人,包括把修建阿房宫的人也调到秦始皇陵,继续为他的父亲建造陵墓。在陵园的地下埋葬了大量的反映社会财富的一些器物。这七十二万人在今天来看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造成了滥用民力,也使得社会上民怨四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秦帝国的灭亡已经完全不可逆转了。

秦帝国一直遵循法家思想治理国家,然而可悲的是,精通狱法的赵高玩弄法律于鼓掌之间。

/赵高/

他肆意变更法律、随意增删条款,这些情形在秦始皇在世时是不可想象的,而木偶一样的胡亥完全照准。《史记》里有多段文字验证这一点: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

虽然《史记》没有具体记载赵高都变更了哪些法律,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此以后不多的几年里,帝国的统治不是趋于宽容与理性,而是变本加厉、日渐疯狂。

胡亥有一天对赵高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有什么办法让我终生尽情享乐?赵高回答说:制定严刑峻法,令有罪的人互相揭发,诛灭内心不服的大臣,用自己亲近的人代替他们,这样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尽情享乐了。

李斯为取悦胡亥,提出督责之术。皇帝严厉督责官员,官员不敢违命,以至于向百姓收税越多,越是贤明的官吏,杀人越多的,越是忠臣。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犯人。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积着刚杀死的“罪人”的尸体。

《史记》记载,胡亥即位之后,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

公元前209年7月,安徽蕲县大泽乡雷电交加、大雨磅礴。一支900人前往戍守渔阳的队伍走到这里,发现前方洪水泛滥,无路可走了。这些戍卒陷入了绝望,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立即响应。起义如干柴烈火,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胡亥/

但此时的都城咸阳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咸阳宫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昏庸无道的胡亥仍然沉迷于宫廷享乐中。秦二世胡亥统治时期,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国势急转直下。各路起义军的出现,更使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大秦帝国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了。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秦二世(胡亥)肯定是不适合做皇帝的。至少他有一条,在他那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当时起义已经非常之多了,全国各地的起义的消息立马就能传到咸阳,但秦二世不要听,谁来报告他杀谁。你说一个国家元首杀你的情报系统的人,这国还有不亡的吗?

公元前206年冬天,刚刚统一天下十五年的秦帝国,就在阿房宫的大火中迎来了悲壮的结束。《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秦二世陵/

秦二世胡亥最终在赵高的逼迫下自杀,以平民之礼草草下葬。在今天的陕西西安的曲江池畔,留下这么一座不起眼的荒冢。墓中文物早被盗掘一空,墓碑为清代所刻。寒酸局促的坟茔,与宏伟高峻的秦始皇陵,形成鲜明的反差。

今天的人们总结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很多。比如,忽视了对六国旧贵族的安抚,过快地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穷兵黩武、大兴土木,耗费国力,秦始皇晚年急于求成,制定的政策目标超越国情等等。

不过,有学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成功,使他和他的继任者胡亥都过度地依赖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秦朝的法律非常苛刻,而且非常细,这个老百姓很轻易地就会犯法,就逼得老百姓走投无路。再加上统治思想,它过分看重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间,确实是有用的,但是在统治天下的时候,法家思想是不够的。因为法家思想只讲法治,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德治。所以,暴政、苛法,加上不当的统治思想,三者合一,导致了秦帝国二世亡国。

/秦长城遗址/

/汉武帝/

/唐太宗/

虽然秦帝国的统治只维持了短短十五年,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茂陵/

/唐太宗·昭陵/

/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

/唐睿宗·桥陵/

/唐玄宗·泰陵/

汉唐统治者在吸取秦帝国灭亡的教训之后,不再过度依赖法家思想,而是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德治、仁政也融入其中,并根据这一理念治理国家。他们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一整套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国家制度。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统一的货币、度量衡、文字,还有辽阔的版图。

/秦始皇帝陵/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秦帝国并没有灭亡,而是浴火重生。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