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选自央视纪录片《古物天工》的7-9集,该文仅用于优秀纪录片推荐,未作任何商业用途,如侵删。
1.
中国民族音乐举世闻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今天许多常见的传统民族乐器并非起源于中国。那么究竟有哪些民族乐器最初是从外国传入的呢?①扬琴。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年代,外来的事物一般在名字前加个“洋”字。这不,中东地区的桑图尔琴在明末传入中国后,就被称作“洋琴”。
2.它不能弹拨,只能击打,迅速引起中国人的兴趣。中国人经过一番研究,发现用作击打的木锤有些笨重,换上富有弹性的琴竹更好。自此,外来“洋琴”成了中国“扬琴”。扬琴首先在歌唱伴奏中应用,在迅速传播中与各地小曲相结合,带火了四川琴书、扬州清曲等民间说唱音乐新势力。
3.
②箜篌。古代波斯的一种“竖琴”,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被人们称为“箜篌”。它音色柔美清澈,传入中国后迅速圈粉。《孔雀东南飞》记载女子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弹奏箜篌似乎成为当时淑女的标配。让空篌走上巅峰的是唐代宫廷音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宫廷演奏家李凭的箜篌演奏技艺真是迷倒了芸芸众生。
4.
本以为能迎来岁月静好,不料元明清的皇帝换了口味,导致箜篌在中国一度绝迹300余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民族乐器专家张琨等人的努力下,转调箜篌被研制出来,千年古乐箜篌得以复兴并高度升华,箜篌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既古老又年轻的独特存在。③琵琶。源于波斯的巴尔巴特琴,经西域传入西汉。琵帕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而醇厚,很快俘获中国人的芳心。
5.
近2000年的传承中,琵琶也曾繁荣,也曾落寞,却从未中断进化。用拨子拨弄琴弦太碍事,便直接上手弹奏;横抱琵琶太粗旷改为竖抱,这才有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到了现代,琵琶既能撑起传统曲目的场子,又能与西洋乐器同台献艺。尽管获得民族乐器之王的称号,琵琶还是提醒人们,与时俱进才有前途。
6.
④二胡。在开放的汉唐盛世,人们习惯在外来物种的名字前加一个“胡”字,胡琴就是一种来自北方民族奚族的乐器。由于它只有两根弦,久而久之,二弦胡琴就被简称为二胡。隋唐时代的二胡既可弹拨又可拉弦,也许是在弹拨发音方面不如琵琶等乐器出色,二胡在宋代成为专门的拉弦乐器。
7.
在长期使用中,人们发现用竹片摩擦琴弦发声效果一般,便用马尾弓来拉弦,二胡由此入列中华正统乐器。结果却在乾隆皇帝这遇到飞来横祸。当时乾隆和嘉靖两皇帝同时在朝临政,二胡的内、外两弦也称老、子两弦,有影射朝廷的嫌疑,致使二胡一度成为违禁乐器。让人庆幸的是,二胡顽强地熬过了晚清岁月,在民国时期遇到刘天华和阿炳,从此登堂入室,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
8.
⑤唢呐。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笛子、管子、葫芦丝等一众吹管乐器相比,唢呐是最难学的,没有五年以上的功底别想吹出像样的曲子。尽管难学,但是唢呐构造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再加上音色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唢呐终于在民间的年节佳庆、庙会祭奠和婚丧活动中生存了下来。
9.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唢呐太土了,上不了台面。当代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发明的“活芯”装置让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从此唢呐频繁现身世界级音乐殿堂,饱经沧桑的唢呐完成华丽转身。
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在墓葬中会发现一些古人的尸体,关于这些尸体,大家会有很多玄幻的联想,但其实它们是具备很高价值的文物。不幸的是,因为自然的腐烂过程和盗墓,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尸体很少,所以少数可以完整保存的尸体就成了考古界的“明星”。那么这些“明星”都有哪些呢?
10.
①荆门战国女尸。这具女尸在1994年5月在湖北省荆门市纪山楚墓发现,她死亡时间年龄在70岁左右。这可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所发现的第一具外形、骨骼保存基本完整的战国女尸,距今已有2300年,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但不幸的是,这具女尸在出土时遭到了破坏。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她的发现源于一起盗墓案,当时的盗墓贼为了获得尸体上的发簪,就连发簪和头发一起扯了下来。这样一来,这具尸体经历了2000多年的完好保存,就这样在一瞬间伤痕累累,部分关节甚至错位了,非常可惜。
11.
②凤凰山男尸。1975年,人们在湖北省荆州市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发掘出土了一具西汉早期的男性尸体,古尸名为“遂”,下葬于汉文帝十三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出土时古尸浸泡在棺液中,全身赤裸,外形基本完整,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学者们对这具尸体进行了大量研究,尽可能地复原了“遂”生前的样貌。
12.
“遂”身高1.66米,体重52.5公斤,血型为AB型,男尸生前患有胆囊炎、胆石症、胸膜炎等疾病,死因为慢性胃溃疡并发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合并全身广泛出血致死。根据学者的初步研究,这具尸体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主要是深埋、密封和棺液的防腐作用,说明我国2000多年前在医药、防腐等技术方面已有较高的水平。
13.
③清朝香尸。2001年,安徽砀山发现了一座清朝的墓葬。墓葬中的女尸出土时浑身散发着香味,让人浮想联翩。这个女子究竟是谁?为何她的尸身历经百年而不腐并散发奇香呢?考古队员研究发现,这具尸体身下铺垫了大量中药材用来防腐,它们释放出极具芳香的气息。女尸出土时人们闻到扑鼻奇香,其实就是防腐药物的香气,而并非女尸本身所产生。
14.
这具女尸出土时衣着华丽,穿着绣有麒麟、龙凤等黄家专用祥瑞图案的一品官服。从体态、骨龄来看,去世时在30岁左右,正是花容月貌的年纪,其咽喉处一道“T”形致命伤痕为利刃所致。虽然当地史料对她毫无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女尸身份显赫,非同一般。④汉朝女尸辛追。马王堆汉墓的女尸中外知名。1972年,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从墓出土一枚刻有“妾辛追”字样的印章,这具女尸的姓名也就被确定了。
15.
辛追尸体面带病容,鱼尾纹布满眼角,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毛发尚在,为世界考古史上罕见的不腐湿尸。辛追的尸体给了我们很多信息,她是A型血,去世时50岁左右,在胃里发现了大量甜瓜子,因此她死时正是瓜熟的夏季。辛追夫人的遗体经历了2100多年而不腐,保存情况如此良好,是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在出土后,辛追夫人的遗体一直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16.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墓众多,这也衍生出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职业,盗挖王侯将相的厚葬之墓从古至今从未断绝。为了防止死后被盗墓贼掘坟抛尸,墓葬设计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防盗措施。①积沙积石。2000多年来,河南省上蔡的郭庄楚墓至少被盗墓贼盗掘了17次,但是仍保留下了大量文物,这就要归功于积沙积石防盗技术。
17.
掘土盗洞是盗墓贼的拿手戏,如果墓葬不是填土而成,盗洞又从哪儿掘土呢?积沙积石墓的特点是墓道、墓室周边填埋有大量流动性极强的细沙,在盗墓贼向下挖洞的过程中,细沙会流向低处,起到了填埋盗洞的作用。细沙中若再埋藏大小不一、棱角锋利的石块,更容易击伤盗墓贼。理论上将细沙全部搬走可以顺利进入墓室,这又谈何容易呢?
18.
②依山建墓。细沙防盗“温柔似水”,依山建墓可谓十分硬核。修建依山墓,首先要在石山的山体中凿出墓室,再用石块封住墓道。墓葬与山融为一体,既坚固又不易被发现墓道。世人公认依山墓的代表作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唐末的黄巢起义军为筹措军费,几十万人几乎把乾陵所依的梁山挖空,在山上挖出了一条深达40米的“黄巢沟”,却既没有发现墓室,也没找到墓道,无功而返。
19.
③墓门机关。盗墓者即使侥幸进入墓道,也未必能通过墓门,原因就在于墓门一般装有防盗装置。这种防盗装置叫顶门石,它的建造者将墓门的控制机关设计在墓内一处石槽,放置巨大石条,以重量压迫墓门关闭,再用俗称“拐钉”的物件套动石条倾斜,正好能顶住关闭的墓门,可谓十分严密。
20.
在帝王陵墓中,从墓道入口到地宫,更是设置了多道石门,道道有墓门机关,各有差异。民国年间军阀孙殿英在清东陵大肆盗墓,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时,却怎么都打不开玄宫前的石门,最后是用炸药炸毁墓门,才得以进入墓内。除了无所顾忌的军阀,小打小闹的盗墓贼在墓门机关这里哪有胜算呢?
21.
④伏弩暗箭。墓门机关不躲不藏,靠自身分量赢得江湖名声,而伏弩暗箭无影无踪,靠精巧设计守护墓主。所谓伏弩,就是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反盗墓机械装置,一般是以墓门为触发机关,墓门一旦开动,便会箭如雨下。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设置有伏弩,这是最早运用伏弩防盗墓的史料记载。
22.
秦始皇陵自古至今未被发掘,陵内伏弩难见真容,而唐代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却记载了伏弩的真实威力。一群盗墓者费力打开古墓石门,顿时无数暗箭射出,射杀数人。盗墓贼这才明白遇到了机关,便投石问路,向墓内投掷石块,每投掷一次石块就能引来一阵箭雨,一连投掷十余次,墓内伏弩机关才停止。而这只是墓室的第一道防线,这已经足够考验盗墓者的胆量了。
23.
⑤沼气水银。密闭性极好是墓室的天然特点,而这也为沼气与水银防盗提供了条件。墓室内的随葬品,如衣物、食品等有机物会慢慢分解,形成一种可燃性气体——沼气,遇火即燃。1942年,盗墓贼盗掘湖南子弹库楚墓时,就遇到了沼气,被烧伤2人。极易挥发的水银更是杀伤力惊人。
24.
2011年7月,考古学家对浙江宁波史丞相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打开棺椁遇到水银,即使进行了充分晾晒处理,严密防护的考古人员还是中了水银气的毒,几个盗墓贼也因为水银中毒在医院被抓获。古往今来,沼气水银对盗墓贼来说就是一道送命题。
更多经典纪录片系列请搜索关键字:
百年巨匠 共64篇
音乐家说 共15篇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新疆滋味 共6篇
鲜生史 共20篇
古物天工 共4篇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