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01
疫情的尾声,我在北京住的小区属于高风险区域,每天都有阳性病例检测出,迟迟不能解封,所有居民被封控在家足足两个月。
每个楼梯口都有一个“大白”守门,居委会定期发菜,上门测核酸,要求每个人都足不出户。
封控之前,我刚找了份工作,在一个事业单位做行政。因为是编制之外的劳务派遣人员,所以工资不多,福利微薄。我只负责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岗位职责是筹备全球线上会议、做好会议纪要、写新闻稿。
面试时,面试官都对我很满意。我的直属上级是一个法国教授,我问他,我合格吗?
他说,我之于这份工作,是“too qualified”(过于合格)了。
02
还没到入职日期,一位部门老员工就开始给我安排小活儿了,比如用PS软件帮她美化一些图片、用软件翻译文献、帮她做年终汇报的PPT等。我想,这些工作本不应由我承担,但因为我是新人,她又是博士、是前辈,于是,我耐着性子,抱着学习的态度,完成她安排的琐事。
只是我将她安排的事情做完后,却很难达到她的标准。
她的消息发来的两分钟内,我若没有回复,她会迅速打电话来,问我在做什么。即便是下班时间,无论周末还是夜晚,只要她一声令下,我就得立刻开工。如果超出她规定的时间,没有做好一张图,她就“连环夺命call”(打电话)。我说,面试时没有要求会做图,我对PS软件不太熟练,需要边学边做,请给我一点时间,她说:“你成长得太慢了。”
成长太慢,这是她给我的评价。
然而,此时距离我正式入职,才过去13天。
03
某天中午12点30分,我刚午睡10分钟,她打电话来,我睡眼惺忪地接听。
前一晚,刚办完一场线上会议,参会人员都在英国,和我们有时差,且会后12小时内还要发布新闻稿,我通宵达旦地工作,忙到天亮才睡。
尽管如此,午休时间,她的电话依然准时而固执地响起,不知为何,她非要和我“谈谈心”。
所谓谈心,就是对我例行说教。
她说:“面试你的时候,我刚好出差了,如果我在,你不一定会入选的。他们选人只看简历,很多人只是表面光鲜。但是我记得你,你当时问面试官有没有补充医疗保险,她来咨询过我,编外人员是没有这些的。你呢,没做过我们这一行,也不年轻了,只是文笔不错、英语还可以,才能勉强生存。不要看不起行政工作,明天无论如何,来找我报到。”
04
我从未看不起这份工作,她却看不起我这个“编外人员”。
我维持着一个成年人基本的礼仪和教养,只说:“王博,我马上咨询居委会能否解封,我家在高风险区,单位也不允许跨区流动,不知能否按时报到,但我尽力。”
挂电话后,我联系了居委会、社区医院、微信群志愿者,还全副武装到楼梯口,和“大白”交涉,只是万般努力皆无果,我被告知:无特殊原因,不能出小区。
我给博士发微信,态度恳切地告诉她实情。
第二天上午,我收到了单位人事部的电话,通知我:“手头的工作不用再做了,也不用来上班了。”
05
无论是怎样隐忍的人,也总有忍无可忍的时刻,我在电话这边怒问:“为什么?”
人事部的人说:“因为你入职快两个月了,都没有来上过班,我们都没见过你。”
我说:“不是我不想上班、无故旷工,领导、同事都知道,我所在的小区是高风险区,连下楼都困难,怎么上班呢?何况我在家也没有耽误工作。”
对方不耐烦地说:“我们觉得你这个岗位可有可无,以后也不会再招聘这个岗位的人员了。”
我问:“那你们制定岗位需求的时候,没有考虑清楚吗,怎么能随随便便开设岗位、裁撤岗位呢?”
对方语气变得很差:“你的工作能力根本达不到这个岗位的标准,无法胜任工作,你听明白了吗?”
06
我也厉声回应:“招聘时说,让我协助办会。会议办了几场,法国教授很满意,同事让帮忙干活,我也努力完成了,如果说达不到岗位标准,那么岗位标准有无细则,又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不能达标呢?”
对方冷笑一声:“咱们并没有签劳动合同。”
我突然想起来,签合同那天我突然被封控,单位说重要文件不能邮寄,所以合同至今仍在我办公桌上……
就业寒冬,黯然失业,我心灰意冷,投诉无门。
最可笑的是,直到被开除,我都没有在属于我的工位上工作过一天。
07
这只是我职业生涯中极其短暂的一段工作经历,短到几乎不值一提。我也很清楚,这次“被裁”绝对是特例,没有任何普遍意义,是所有意外、巧合的综合体。
倘若我在公司,而不是远程办公,那我所有加班加点筹备会议的心血都会被看到。同事之间面对面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解。以我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纵然做不到人见人爱,最起码不至于让素未谋面的人事部同事对我唯恐避之不及……
尽管如此,这次裁员对我的工作心态仍影响深远。
在此之前,我跳过槽、离过职,但每一次都是主动选择,我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努力上班,主动加班,忍受冷眼,竟会被狠狠踢出局。
08
后来,我有了新工作,却再也不像被裁员前那样自信,相信自己配得上这个岗位,相信自己可以战胜每一个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终将被看见。
我害怕了。
每一个有过被辞退经历的人,大约都深有体会。
被裁员不只是失去一份工作,它更是对我们职业能力、职场判断力的否定。
我不知道,今天对我赞许有加的领导,明天是不是就拟好了我的辞退报告。
我成为团队里小心翼翼的惊弓之鸟,一旦听闻谁被“优化”的风声,就惶惶不可终日,草木皆兵,担心下一个就轮到我。
每天愁云密布地上班,终于,一个和我关系很好的同事看穿了我的担忧。
09
她36岁,单身,无婚育计划,在电商行业算得上“大龄”了,更何况她比我们领导大4岁。
她说:“你知道我一直都在被‘优化’吗?”
通过她的讲述,我了解到她的经历。
她在国内985高校读的本科,在法国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曾留在法国工作了几年,但因为父母舍不得唯一的女儿漂泊异乡,于是,她在2019年的夏天回国了。回国后,因为有留学经历,她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留学机构,帮助中国学生实现“留学梦”。
然而,没想到的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袭,留学业务全面停摆,她只工作了半年,就被迫拿赔偿金走人。她擅长教英语,于是进入了k12培训行业,然而,就在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多家教培机构倒闭,她再次“被离职”。
10
而后,她决定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做外贸,结果由于国际形势堪忧、贸易战不断,她再次收到了辞退邮件。
她自嘲地说:“罗永浩说自己是行业冥灯,我应该算是普通人里的行业冥灯。”
我问她:“那你不担心再次被裁员吗?我们都不年轻了。”
她说:“担心也没用,该来的不会因为你担心就不来。我本科学的是金融专业,我的本科同学毕业即入行,有的人早就财务自由了,他们都混得比我好。我的每份工作都很适合我,我也都做出过业绩,但大势所趋,还是被‘优化’,这没办法。时代的浪潮袭来,我们能做的就是放平心态,顺势而为。”
11
她这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
如今的经济环境、市场行情不乐观,国家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失业变成寻常事,年轻人被调岗、被降薪、被裁员比比皆是,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无论怎样努力,都逃不过时代的大势。
那些不断缩小规模、精减人员、削减部门的公司,领导人自己都扛不住经济的压力,何必指责员工不够优秀?
有的老板不断做出错误的决断,导致不停地砍项目,被迫“断尾求生”,被放弃的人是在为老板的失误买单,为何还要被嫌弃不够努力?
12
我们普通打工人不过是付出劳动力,换取碎银几两,被裁员也无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失业了,再找新工作就好,只要有手有脚,肯定不会无事可做。
找不到合适的高薪工作,如果还有积蓄,也可以旅行、读书、跑步,做有益身心的事,放松一段时间,同时继续观望,等待合适时机。如果面临“断粮”,那就调低标准,先入职,温饱解决之后,再伺机跳槽。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句扎心却有趣的评论:“像我这样廉价的劳动力,是不缺老板想要的。”
你要相信,人生所有困局都有解法,最不应该的就是陷入自我怀疑,然后原地不动。
13
据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一生中只认真上过十几天班。
他对官场的态度,既不垂涎,也不躲避,而是游戏官场。
有一回,他与司马昭闲聊,说曾经去过山东东平,司马昭便顺水推舟,让他出任东平太守。
阮籍骑驴上任,把东平官衙里的墙都拆了,改成开放式办公,方便官员们互相沟通、互相监督。
做完这件事,阮籍就辞官了。有历史学家说,阮籍一生正经八百地上班,只有这十几天。
14
多年后,李白仰慕阮籍旷达不羁,赋诗一首:“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尽管官场上的阮籍从未春风得意,却并不妨碍他成为自由的人,而他也因为洒脱、豁达地做自己而名垂青史。
史书评价他:“知世事已不可为,故而闭门读书,登山临水,酣醉不醒,缄口不言。”
我刚毕业时,进互联网大厂是最热门的就业选择。我师兄做程序员,本科刚毕业就年薪40万元;表哥博士毕业,进大厂,很快成为年薪百万的高管;我同学工作几年,就在农村老家盖了三层大别墅。
他们并不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拼、更优秀,只是我们都知道,经济形势真的不同了。
15
7年间,我们从风风火火地高速奔跑,“生怕被同龄人抛弃”,到纷纷涌入编制、体制,只求一个稳定的铁饭碗。
“江浙沪独生女”成为人人羡慕的群体,只因从前我们渴望见识高处,如今我们只愿有人托底。
不过短短7年,一切都变了。
可是,既然已知时势如此,不如就看开一点。
反正无论怎样努力都有可能被“优化”,那就不必活在担忧和恐惧中,该来的总会来。
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不带情绪,刻意避免因为工作给自己精神上带来伤害;不要把公司或行业的存亡当成己任,否则被离职时会很伤心。
16 杀青段
在工作时间之外,多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如:看一部令人捧腹大笑的综艺,看一部险象环生的悬疑剧,和家人一起吃晚饭,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买几件漂亮的衣服,和朋友约一场大汗淋漓的篮球赛,去爬山,去看海,去赏花,去听雪……
做自己喜欢的事,给开心值充满电。即使上班耗电,也能维持平衡,不会陷入抑郁。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定期锻炼,工作随时可能更换,只有身体会伴我们一生。
纵使时代的灰尘无可避免地落在我们的肩头,变成一座山,我们也要当快乐的愚公,一锹一锹地把山移走。
即便穷其一生都无法移山,也不必活在担忧、拉扯与内耗中。
相关链接:
01-04 自序及第一章 壹 252371 贰 694057 叁 772062 肆 83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