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美《杜甫传》06
剧本ID:
324214
角色: 0男0女 字数: 9404
作者:对影观心
关注
2
7
13
0
简介
《杜甫传》以杜甫的生平经历为主干,以杜甫的经典诗词为枝蔓,适当穿插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背景,勾勒出盛唐气象下的诗人风骨。 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为诗史,他用诗记录了时代,也用诗记录了自己的人生
读物本0
正文

《杜甫传》作者:林希美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第五章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三吏三别悲生事

杜甫满怀热情去了长安,后来又灰头土脸、落寞地离去,这确实令人心有不甘。

可人生的结局,也莫不是如此。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紧握着拳头而来,在无声地落泪,身体心灵衰败下离开。

同样是不甘心,同样是人生的失败。杜甫却著就了诗中的“物理”。

不过,庄子言,所谓“物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谁说死不是另一种新生呢?

至少对于杜甫来说,离开长安,他的诗才得到了生,也让他真正地完成了“诗是吾家事”的本分。

杜甫被贬离开长安到了华州,758年底,杜甫暂留华州,去往洛阳。有人说,他向华州州官请假回洛阳是为省亲;也有人说,他是为向郭子仪献策而来。此时,天下纷乱,叛军久难平复,百姓仍处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离开长安后,看到民间惨状,心头那股热血再次燃起。

2.

他怎能弃天下于不顾,只顾自己享乐?杜甫曾坦言,他并不欣赏隐士,更想为了理想奉献一生。他或许也曾安于享乐,也曾心灰意冷,但杜甫是杜甫,他的本性不会因时局、因人而发生任何改变。

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以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率领约二十万大军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为防万一,再派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部大军的行动。

十月,郭子仪、崔光远大败安庆绪,克卫州,诛杀叛军大将安庆和。之后在邺城,击败安军,斩杀叛军三万余人。

3.

十一月,郭子仪等人围攻相州。次年二月,史思明派兵援救安庆绪,唐军久攻不下。三月三日,唐军大败。郭子仪带着军队退到河阳,保卫东京。三月六日,唐军号称六十万与史思明精兵五万人激战,双双战败。之后,郭子仪又亲自率兵支援唐军,奈何狂风骤起,两军不得已而停止了战斗。不久,郭子仪被召回长安,除去兵权,成了地道的闲官。

战场上没了郭子仪,战争却还在继续,只不过是叛军内乱,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并接管了安军,兵返范阳,改范阳为燕京,自封大燕皇帝。

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回到洛阳。他看见故园依旧,而往日热闹的前庭后院已变得人烟稀少,一片荒芜。他对远在济州的弟弟说:“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4.

同年初夏,他在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经过了新安、石壕、潼关,所见皆是老翁老妪、征夫怨妇……原来,唐军自相州溃败后,军队兵力急缺。吏役们为了补充兵力,不顾民情,任意捉捕百姓。在残酷官吏的压迫下,百姓无处伸冤,只能默默忍受。

杜甫的这次出行让他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滋味,于是写下了“三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5.

杜甫在新安见到如此惨状,但想到是为了收复河山,也只能说“仆射如父兄”,意指郭子仪是很爱士兵的人。

在潼关,杜甫见到了在要道筑城的士卒劳役。看见大城比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杜甫问他们,修筑城墙是为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他下马,为他详细介绍。表达出他们为了防御叛军,确实做了万全的准备。唐军死伤太多,他们也不想重蹈覆辙。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

差役去石壕村捉人,连老翁也要越墙逃走。官吏气得大声呼喝,老妇也悲痛地大哭。老妇说,她有三个儿子在戍边邺城,一个儿子捎回信,称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还可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却再不能回来。

此时,家中再无男丁,唯有一个吃奶小儿,还有一个没有完整衣服的儿媳。老妇虽年老力衰,但却请求去往军营。她说,如果自己现在立刻赶过去,说不定还能为士兵准备上早餐。

夜深,说话声消失了,唯有哭泣声幽幽呜咽着。天亮后,杜甫走了,一想到那个逃走的老翁大概已回家,于是又返回与他告别。

7.

许多年前,杜甫曾在《兵车行》中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因为生了女儿便不用被征兵,也不用承受儿子战死之痛。今日再看,杜甫反而为女人哀愁起来。他在《新婚别》中说:“女家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意指把女儿嫁给从军的男子,还不如生下来就把她丢在路旁饿死。

父母生她养她,为的是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是她刚嫁过去不久,床还没有暖热,他便要走了。此后,她便要在等待中消磨时光。她的青春,她的一生,都会被遥遥无期的等待消磨殆尽。鸟儿还有成双时,她和他何时才能再见?

8.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男儿离家征战,已是死别。然将年迈的父母留于家中,等于将荒园、寂寞留给他们。

9.

人老了,还得不到安宁,子孙们陆续在战场上殉难,兵荒马乱的世道,老人们自觉不该苟全。人生在世,都有悲欢离合,只是谁会管你是否衰老病残,饥寒交迫?对于年轻人而言,离别是心痛,对于老人而言,除了心痛,还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

但是一想到战火遍地,倘若孩子们不去征战,百姓苦难的日子又何时才能熬出头?所以他们毅然离家奔赴前线,只是这离别也摧断了人们的心肝。

在外征战的男儿们的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了。他们乡中百余户人家都因战乱各奔东西。四邻中,只有一两位老寡妇,因恋着故土不肯辞乡离去,留在此地。

10.

母亲生下儿子,却得不到儿子的服侍,让母子二人终身忍受离别的心酸,儿子自觉不孝。

子孙阵亡尽,老人又能奈若何。可假如那男子苟活于世,更是苦着男子和远方的家人,因为他终身要背负着不能尽孝的遗憾。

生逢乱世,无一人不是悲苦的。

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写出的是他对百姓的哀怜,也是他为何重燃斗志的原因。

苦难时,有人为自保,宁可伤天害理,也要苟且偷生;也有人看见苍生的苦,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化解这天下的苦难。哪怕所尽力量微薄,哪怕这双手撑不起一片天,可仍要去救。

11.

其实,杜甫也老了。他自己已是悲苦、身体衰弱、无家可归的老人。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他才是三吏三别中的苦难者。

可是他仍认为自己跳了出来,是一个观察者。

他站在山上看着苍生,有人在一张张纸片上看着他。看他的人,或许也认为自己是观察者,但其实谁人不入画,谁又不是被观察的人?

生命再厚重,数张纸片仍能写完一生。只是,每个人纸片上的文字组合并不相同,其意义也定然两样,这才是人生唯一的重量。

虽轻却厚,虽厚但又称不出任何重量。

12.

辞官西去

杜甫的一生,他自己已经写到了诗句里。

他童年写,成年写,晚年写,生病写,欢乐写,不得志写,得志更写。他赞古圣先贤,赞帝王好友,赞盛世太平,赞花好月圆。他写苍生疾苦,写江河山川,写士卒百姓,写庙宇人间。

杜甫的诗句,有牢骚,有思考,有气势,有胸怀,有沉郁,有悲悯……

他写了太多太多,多到必须用最大的纸才能装得下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诗句虽多,但其性情,却只有几个大字而已。

狂放不羁、疏狂自恋、一往情深、孤傲自持……

他是将性情一贯到底的人。

13.

杜甫在返回华州的路上,路过奉先县时,顺便拜访了好友卫八处士。此番相聚虽然短暂,也许小到无须提及,但杜甫赠这位老友的诗却值得一读。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当一个人感慨时光时,他就真的老了。

杜甫与老友相见,突然觉得青春壮年太短暂,不知不觉两人已白发苍苍。杜甫向卫八处士打听旧友,得知他们大多已经逝世。

昔日,他们都是壮年男儿,今日重逢,两人皆儿女成行。果真是老了,体会了半生的人情世故,现在想来如此渺茫。

14.

一朝离别,怕是日后再难相见。人老了,往往心怀悲凉。

年轻时,可期许明天,年老了,又还能有几个明天?他们没有相逢的期许,只有对彼此安康、平安的祝福。

杜甫来到华州,日子过得极为无聊。他《夏日叹》完《夏夜叹》,牢骚一个接一个。不能怪他牢骚多,那年关内久旱不雨,米粮严重短缺,又遭逢天灾,他很难不说些什么。

夏日叹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15.

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战乱那些年,粮食价格飞涨,一斗米售价近千文,甚至上万文。杜甫俸禄三万,却也只能换得几斗米而已。由于战火不断,百姓常年居无定所,农田也不能好好耕种,再加上遭逢旱灾,导致粮食严重短缺,街头的饿死骨越来越多。

杜甫虽有俸禄,但仅够换几斗米的粮食,很难满足他与家中妻儿的生活所需,因此杜甫的生活依旧困苦。

16.

天下纷乱,叛军久难平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的心也跟着痛着。他心怀苍生,虽做着闲官,但心却时刻想着报国。他写《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试图献策改变时局。然而,他的进献却未必会被采纳。杜甫还写过《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探讨了关于赋税、交通、征役、币制等问题,以期解决百姓苦难。

只是,身为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人微言轻,终究做不了什么。那时,唐肃宗一次又一次地打压唐玄宗时期的旧臣,房琯也被贬,他在这样的朝廷里,再也看不到希望。

大唐,没有贤君;朝廷,没有贤臣。他纵是有一身治国才略,若不被采纳,又有何用?杜甫越来越厌烦这个无用的闲职,不久便生出了辞官的想法。

17.

据《新唐书》所载:“关辅饥,辄弃官去。”

此时,杜甫已四十八岁。朝廷里旧友越来越少,此番离开,注定再难步入仕途。

可是,杜甫必须走。他不能忍受自己“一无所长”,也无法再忍受难以为继的生活。辞官,或许会让以后的日子更苦,但好过在“无能”的职位上受煎熬。

那年立秋次日,杜甫写下了《立秋后题》,诗中便提到了辞官之事。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走了,无须留恋,许多事本就该顺其自然地发生。只是年过半百,这般无奈地离去,难免有些惆怅。

18.

杜甫一直渴望像李白那样自由,不再受官场的束缚,不再受世间人、事、情的牵绊。昔日他不曾做到,如今他却做到了,也终于找到了隐士们为何明明雄才大略,却隐居起来的原因。毕竟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有它自己的命数。它并非几个人的力量便可扭转,也并非你至死不渝地报国,便真能“天生我材必有用”。隐士们之所以隐居,不仅因为看透了国家大势,还因参透了自己的命数。与其碌碌无为一辈子,不如归隐山林,过自在逍遥的人生。

这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有无奈,有假装“逍遥”的自嘲,但身在不可救的时代,自己又何必不接受现实,放下执念?

得志,彰显才能;不得志,用才能滋养自己,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若连这点事都看不开,耿耿于怀,还需要自嘲,那便真是凡夫俗子了,又怎能成为真正的隐士呢?

19.

有些人注定与普通人不同,比如杜甫。他有着诗人特有的豪迈,也有着自己的率性风流。他有凌云之志,也有济世之心,但他沧桑半生,终究看透了些什么。

否则,又何必苟活半百?

年轻时,杜甫明知入仕难,偏偏选择入仕;年迈时,他明知辞官难,却又偏偏选择离开。他是与常人反着来的。普通人会选择大多数人走的路,会选择最为好走的一条路。杜甫的一生,一直走在艰难的路上,哪里有苦,有难处,他便要往哪条路上走!

所以,他成了“诗圣”,而并非常人。

现实的路,或许崎岖坎坷,但杜甫心里的路,一直明亮着。朝着这个方向走,或许会收获世俗的白眼,但好过对自己失望,让自己的心失去方向。

20.

入蜀安草堂

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他的缺点。杜甫爱民,却因百姓远离老家洛阳,“辜负”了家中妻儿;杜甫性情耿直,一心为友,也因友、因直肠而仕途不畅;杜甫爱赋诗盛赞今古文人,却也因舌绽莲花,而被人误以为阿谀奉承。但杜甫不在意他人的误解,因为他相信君子坦荡荡。

当杜甫弃官离去,他心头所思所想并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是失落、失意。

他不是对自己的仕途失望,而是对整个朝廷绝望。他难过的是自己再不能改变什么,果真活到了还未盖棺,便已定论的地步。

无论怎样,死去的人再不会回来,活着的人却还要活下去。

21.

相州大败,河南依旧骚动,杜甫辞官后不能再回老家洛阳。长安还有几位昔日好友可投奔,但杜甫已不再期望仕途,加上长安生活成本昂贵,更不是上上之选。这时,杜甫想到了身在秦州的从侄,还有被贬至秦州的好友赞公和尚,去投奔他们,倒是不错的选择。

于是杜甫带着家人,往西部走去。当他来到陇山,想到史书上说,从东方来的人走到这里往往会踌躇不前,杜甫便为此赋诗,一抒心中悲事。

秦州杂诗(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杜甫的心,还是放不下。他虽为布衣,心却还依旧记挂着“仕途”之事。这不能怨他不够潇洒,因为他在西部见到了满目悲事。

22.

两年前杜甫在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时,说:“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是。”

杜甫来到秦州时,正巧是“西极柱亦倾”之际。当吐蕃势力逼近洮州、岷州,身在秦州的杜甫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那段时间,杜甫笔下“烽火”频繁出现,更是写下了数十首诗。

洮州和岷州临近秦州,因此秦州便成了百姓们的避难所。杜甫来到秦州,先是在城东南五十里东柯谷杜佐家中寄居,不久又住到了秦州城里。不知何时,他想起了某位舍弟,便写下了《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已是千古名句。世间所有游子,皆在怀念故乡,也都在渴望着望一望故乡的那轮明月。

23.

身在秦州,杜甫是离家越发地远了。他思念故乡,思念散落各处的亲人。

杜甫想在秦州住下来,赞公和尚也期望他到城南西枝村建个草堂,可因为资财不足,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杜甫初来秦州,一无资财,二无田地,且不用说建草堂,仅是吃穿用度也只能靠杜佐和赞公接济。他在《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中写道:“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可是,生活总不能一直靠他人的帮助,所以杜甫又开始挖掘草药,靠贩卖草药为生。杜甫在《同谷七歌》中写下了他挖黄独时的经历,“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24.

雪满山脉,短衣不掩其胫,一阵寒风吹来,杜甫和儿子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有时,他们挖不到草药,家人便只能饿肚子。儿女们因饥饿呻吟着,杜甫的心被这呻吟声叫得心如刀绞。他把这种沉痛的心情写到了《空囊》里: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家人忍饥挨饿,也只是肚皮难受,杜甫一遇饥寒,便会疟疾发作。可即使如此,他仍要在口袋里留得一文钱用以充门面。

这一文钱,正是人处沙漠时的那瓶水。只要还有一口气撑着,他便要给自己和家人留条后路。

25.

在“食柏实”“呼朝霞”的日子里,杜甫依旧记挂着百姓。那段时间他写下太多关于抵抗胡人、吐蕃、回纥的诗,像“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即使是布衣,杜甫还是不忘自己的志愿。他在饥寒交迫中想象着天下万民也如他一般承受着诸多苦难,便愤恨不平。由此他想到了散落天涯的友人们,像是薛据、毕曜、高适、岑参、孟云卿、房琯等。当然,杜甫最为怀念的人,依旧是李白。

这些年,李白九死一生,杜甫很是担心。他常听到李白被捕入狱、生死未卜的消息,所以常常写诗“忆”他。

26.

杜甫还常常怀念郑虔。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与杜甫是生离,但身处战乱时期,这无异于死别。后来杜甫得到了郑虔的消息,知道他“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认为他像是一支宝剑被埋没在了土里,再无出头之日。

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太多诗。有人说他写下了一百二十首,也有人说他写下了八十多首,他之所以写下这许多诗,大概是因为想治一治郑虔的心病吧。

杜甫一直认为自己的诗能治病。有一次郑虔夫人生病,杜甫让她读他的诗,杜甫说,我的诗能治病,如若一首不行便读二首,再不行,扁鹊也无药可医了。

在外人看来,这是个笑话,可杜甫绝对是认真的。他在最苦难的时期赋诗自慰,大约也是为了治愈自己。

27.

诗,既能治病,又怎会不抵饿?

杜甫在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衣食不仅不能自给,还引发了旧疾。正走投无路之时,杜甫听说同谷县附近栗亭的良田里出产薯蓣可以充饥,便去挖薯蓣来食。后来杜甫又去山崖里寻找蜂蜜和冬笋,收获颇丰后才决定离开秦州去往同谷。

只是杜甫在同谷停留了仅一个月左右,便决定离开了。关于离开的原因,杜甫说:“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这一次迁居,杜甫决定去成都。

还好,成都没有让杜甫失望。他在《成都府》中写道:“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昔日,唐玄宗带着官僚逃到成都,百姓也跟着他流亡到了这里。在温暖的南方,产出粮食颇为丰富,百姓相对较为富足。杜甫选择迁居成都,自然更多是为温饱而来。

28.

乾元二年(759)岁末,杜甫一家是在西郊外浣花溪寺度过的。

初到成都,杜甫接受了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的救助。裴冕在唐玄宗时期与王鉷为友,又是马嵬事变后六次上疏拥戴肃宗即位的官员。杜甫曾写《鹿头山》恭维过裴冕,但后来杜甫诗中便极少再提及他了。

换言之,裴冕是房琯的敌党,杜甫打心底里不喜欢他。

出于无奈,杜甫向现实妥协,接受了裴冕的救助,这或许便是杜甫的过错了吧。他到底低头了,没有做到“宁死不吃嗟来之食”。事实上,杜甫的低头不为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家人。每次见到妻儿们捂着肚子呻吟,杜甫内心便充满愧疚。接受“朋友”的救助,也是他对家人唯一能做的事了。

29.

在寺庙里,杜甫还接受了僧人、邻居,以及友人的帮助。在严武以及其他好友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在此处修建了一个草堂,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

漂泊许久,杜甫终于再次有了家。倘若可以,他愿意永久安居此处,再不用承受漂泊之苦。当然,杜甫更希望回到老家洛阳,在那里安放衰弱的身躯,最终魂归故土。

可是那时的人,是不敢有期望的。谁知道明天会怎样,能过好今天已是难得。

草堂落成之时,杜甫终于有了一个“好的今天”。苦了那么久,他们一家人终于可以松口气,再不用此腹无食,此身无依。

心安处,便是吾乡。

30.

安得广厦千万间

生活这杯酒是苦、是甜、是酸、是辣,终究要自己饮下,妻儿父母谁也无法替代,你亦是不能代替谁,所以心境十分重要。人间悲苦,或许不能改变,但此心不被外境所扰,此苦才能转甜。

有人喜欢舒展感官,让自己沉浸在酸甜苦辣之中,品尝这多味的人生;也有人喜欢万物归为一心,减弱感官的作用,让此心无所持,亦少波动。

两种人生,第二种看上去或许更为单调,殊不知他们的心力却极为坚定。他们的心,不会被酸甜苦辣所扰,相反可以在酸甜苦辣中玩味人生。要说丰富,经过训练的心才能在平凡生活与心性生活间来回切换。

31.

而一味拥抱生活的人,却往往无法拥抱自己。他们在欢乐时拥抱世间万物,在品尝到苦和酸时才会想起来自己也很重要。

可是那双手臂张开得太久,早就失去了回旋的力量。

杜甫的心力极强,拥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他对于仕途、生活虽有过抱怨和失意,但只要能安抚住肚皮,他便会重新燃起对仕途的希望。

可以说,杜甫只要尝到了一点点甜,便会去寻找苦、酸、辣。可能在他人看来,仕途、名望皆是生活里的甜,但追求本身是一种苦,得不到更是令人心酸。杜甫也曾得到过,但他依旧苦,所以最后只好辞官离去,不得已来到了成都。

32.

在成都,杜甫接受了朋友为他介绍的代笔、书写的差事,他的日子才得到了一些改善。杜甫很是感激,他无以报答好友,只能以诗相赠。那段时间,他写了大量赠送好友的诗,也因表弟出资助他建造茅屋而写下了《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的诗: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上元元年(760)暮春时节,杜甫草堂落成。这座茅屋十分简朴,但对于杜甫来说已经足够。草堂落成之时,杜甫写下了《堂成》,以此来纪念这一令他欣喜的时刻: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33.

扬雄在《解嘲》中说自己闭门写《太玄》,已无意于功名富贵。此时草堂落成,杜甫此心已安,也已不再贪图功名。不过此草堂终究是避乱偷生之所,他也无意发泄仕途不满,因此也懒得在草堂里像扬雄一般,发《解嘲》般的牢骚了。

在草堂生活的那段时期,杜甫的生活极为平静,他观花赏鸟,喝茶饮酒,日子过的十分闲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的杜甫,日子虽穷,却穷得快乐,一时间他的诗也有了陶渊明般的悠然。他在《为农》中写道:“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

34.

杜甫虽独善其身,但其内心仍旧渴望兼济天下。他依旧不忘国事,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还是百姓的苦难。

尽管成都的日子突显世态炎凉,但总好过哀鸿遍野、血流成河。不管怎样,这样的日子不咸不淡,杜甫的心也跟着平静。

上元二年(761)春,成都下了一场小雨,杜甫夜观润雨,写下了《春夜喜雨》的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生何须大富大贵,只要有听风观雨的心,日子时时刻刻都是悠然的、清欢的。这个春天,草堂周围的树绿了,花开了,杜甫在溪畔旁筑起了亭台。住在优美的环境里,杜甫顿时感觉身体轻快了不少。

35.

漫成二首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

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

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

那些平凡、平静的日子,让杜甫感受到“眼前无俗物”。许多时候不是家门前无风景,也不是事物太过常见,而是少了诗人的慧眼,日子才平凡得只剩下烦恼。

杜甫懒了。读书遇见难字,便略过去,不再翻看古籍查阅其音义。去了峨眉山寻访古迹,不过也是随便游览。昔日他读书、游历,皆为提升自己的才能,他日好为国为民作出一番贡献;今日他读书、游览,只为开心,打发闲散的时间。

36.

日子轻快,果真能安然享受吗?至少对于杜甫来说,他安享太久时日,便会心中不安。正如他在《凤凰台》中所说:“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杜甫愿意为了天下寒士免于饥寒之苦而牺牲自己,可是上天并没有给他牺牲的机会,这才是他真正的心病。

上元二年(761)秋的某一天,成都突然狂风大作。这场令人意外的狂风,不仅吹得江翻石走,树木拔地而起,还吹走了杜甫草堂的茅草。茅草们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塘坳,加上夜里秋雨连绵不绝,杜甫在无眠的长夜里不禁想到了灾难中的百姓。

3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对杜甫来说本就是一场巨大灾难,谁知南村小童欺他年老无力,公然抱走茅草,当面做“贼”。

38.

小童们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任杜甫追得气喘吁吁,喊得口干舌燥也不还他。杜甫无奈,只能拄着拐杖回家独自叹息。不久风停了,天空压下黑云来,大雨倾盆而下。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孩子们睡觉早已蹬破。如今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日子更是难了。

自安史之乱以来,杜甫从来没睡过好觉。长夜漫漫,屋子四处是雨水,他不知道要怎样才能熬到天亮。面对如此窘迫心酸的境地,杜甫所想的不是明日找回茅草,也不是另立新屋,而是感叹如何才能拥有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好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杜甫希望那幢大屋能安稳得像大山一样,无惧风雨,不怕严寒。

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屋子啊!杜甫愿意在这破屋里受冻而死,以此来换取那能为寒士遮风避雨的大屋。

39.

常人在受苦受难时,看到的多是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而杜甫在受尽苦难时,所能想到的却是如他一般受苦的人。落到这步田地,他心无怨言,也毫不委屈,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为他人换取温暖。

在杜甫心上的人,从来不是自己。无论朝廷、生活、友人怎样对待他,他的“心上人”从未更改过。

儒家精神,多半人只视作“口头禅”,而杜甫却是一生践行,并至死不渝地坚守。其实杜甫无须一生这样地苦,凭他的才能,只要他肯低下头,富贵名利也可轻松得来。只是他是拥抱天下的人,他从不拥抱自己,这也让他的一生尝尽了忍饥挨饿、流离失所之苦。

许多人,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看;而杜甫,在薄情的世界里慈悲地活着。

深情,到底为己;慈悲,才能为民。

此心,已是“广厦千万间”,已庇佑了世间万千寒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