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洄游
(全文48段,这部央视纪录片讲述了春天的达里诺尔湖泊里的一场令人震撼的生命远征。仅作习读,请勿商用!)
1.这是一群被封闭在生命禁区里的精灵,这是一趟以生命为代价的旅行,这是对珍贵淡水的渴望,这是对那座古老大湖不灭的记忆。在喂饱所有的猎食者后,它们才有机会繁衍后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延续生命。在生死之间,它们创造着一个地球上不可复制的生命奇迹。
2.内蒙古.达里诺尔 塞外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晚,由于西伯利亚寒流的主要南下通道经过这里,所以,达里诺尔的冬天严酷而又漫长,直到每年的4月下旬,湖面仍然被冰雪覆盖着。就在这迟迟不肯融化的冰层下面,有一种生命,急切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因为阳光的温暖,已经穿透了逐渐变薄的冰层,把春天的气息传递给了它们。
3.它们的体型与鲤鱼非常相似,只是有些瘦小,即使是三岁以上的成年鱼,体重也只有100多克,体长不超过20厘米。当地人把它们叫作华子鱼。华子鱼每天春天都要逆流而上,从大湖游到周围的小河里去产卵。从上一年的11月初到今年的4月底,华子鱼们已经在冰层下面,憋了将近半年。此刻它们早就急不可待。
4.冰层的解冻需要借助风的力量,往往是一场大风过后,冰层就会在一夜之间破碎。把一汪湛蓝的湖水,呈现在天地之间,散发出大海一般的气息。地处内蒙古高原上的达里诺尔,湖区总水域面积将近250平方公里,是内蒙古的第二大湖泊。在蒙古语里,“达里”的意思是大海,“诺尔”的意思是湖泊,达里诺尔,就是大海一样的湖泊。
5.从湖泊分类上看,达里诺尔是一座典型的,有进口而无出口的内陆湖。它被周围的火山台地和草原完全封闭着,几条流程不长的小河,给它提供着水源补给。在湖的东北岸,是贡格尔河和沙里河,在湖的西南岸,是亮子河与耗来河。实际上能稳定供给达里诺尔水源的,只有东北侧的贡格尔河,它的流量占到了4条小河总流量的90%以上。
6.所以每年春天,最壮观的华子鱼洄游,就出现在这条河里。草原上的河流都是季节性的,特别是在干旱的早春,很多小河都会销声匿迹,但贡格尔河却与众不同。每年的早春,恰好是它一年当中水势最大的时候。这是因为贡格尔河的源头,是在几十公里外的大兴安岭主峰黄岗峰上。每到冬季,这片山岭上都会积累相当可观的降雪,形成一派林海雪原的北国风光。
7.随着春天的到来,这些淡水资源就会补给到贡格尔河里。这使得贡格尔河每年都有一次如期而至的春汛,虽然延续的时间不长,但正是这异常珍贵的冰雪融水,维系了华子鱼家族的繁衍,也使达里诺尔迎来了一年中生命最活跃的时节。
8.鱼儿上来鸟先知。4月下旬是中国北方候鸟迁徙的季节。从南方越冬地飞来的猎手们,早就汇聚到了湖边,摩拳擦掌,准备着享用这一年一度的“全鱼宴”了。暮色降临,与往年相同,今年的第一批华子鱼就要出发了。有资格打头阵的,都是成年并且健壮的雄鱼,但它们的任务并不是繁衍后代,而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喂饱洄游之路上所有的猎食者。只有这样,后续而来的鱼群才有机会冲到传统的产卵场,完成延续种族的使命。
9.这注定是一个充满杀戮的夜晚。狭窄的河口地带是苍鹭传统的狩猎场。绰号“长脖子老等”的它们,永远有用不完的耐心。此刻它们只需要把守住这个关口,就有吃不完的鲜鱼。惯于浑水摸鱼的白琵鹭也赶来凑个热闹。它们用宽大的嘴巴扫荡河底,搜寻一切漏网之鱼。银鸥的到来,遭到了苍鹭的驱赶。不过这些零星的银鸥只是侦察兵,它们的大部队此刻还在湖面上驻扎着。夜晚不属于银鸥,天亮以后,它们的吃鱼大军才会杀到河口。
10.河水的喧嚣随着深夜的到来渐渐停止了,这是因为夜里的温度会降到0度以下,山上的冰雪停止融化,河水的流量变小了。有些宽浅的河道甚至会处于断流的状态,变成一片浅滩。冲过苍鹭和白琵鹭阻击线的华子鱼们利用每一片浅浅的水洼不断冲锋。在所有的洄游鱼类中,华子鱼的浅滩穿越能力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只要有一点点河水能够借力,它们就会往前蹿上一截。无数耀眼的光斑铺满了浅滩,此刻的贡格尔河是条跃动的生命之河。
11.洄游,是鱼类普遍的习性。中华鲟就是中国特有的洄游鱼类。平时中华鲟生活在太平洋的辽阔海域中,每到秋天,它们就会从长江口逆流而上,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陆地内部,前往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河段产卵。每次的往返行程超过了6000公里,这在地球上所有的洄游鱼类中首屈一指。
12.生存与繁殖,必须要周期性地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完成,这就是鱼类的生殖洄游。而有着一亿五千多万年的演化历史,被称作“水中活化石”的中华鲟,就是地球上洄游鱼类的代表。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古老物种,在今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是因为它们的洄游路线已经被人类建造的水电工程切断,被阻隔在大坝上的中华鲟失去了回到金沙江产卵的可能。
13.幸运的是,在我们的土地上,还有这种史诗般的生命之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达里诺尔所见到的华子鱼的生殖洄游。它们在盐碱湖泊里生活,到周围的淡水河流里产卵,这是一种与中华鲟非常接近的繁殖方式。对华子鱼来说,达里诺尔就是大海,贡格尔河就是长江。这短短十几公里的旅程,浓缩着海洋与江河之间的生命传奇。
14.然而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还不是这种奇特的浓缩。因为中华鲟和其它洄游鱼类虽然是在不同的水体中完成生命的轮回,但不管海洋还是江河都适合鱼类的生存。可华子鱼家族赖以生存的达里诺尔却远不是生命的乐园。严格意义来说,这片水域其实是片死亡之海,根本就不应该出现鱼类的踪影。
15.达里诺尔湖盆周围的地层里,储藏着大量在地质历史年代里沉积下来的碳酸钠。碳酸钠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原料,比如肥皂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钠。但这种矿物溶解在封闭的湖水里,对生命的影响就是毁灭性的。目前达里诺尔湖水中的纯碱,也就是碳酸钠的含量已经超过了千分之六,湖水的PH值也在9.6以上。
16.在湖泊分类学上,达里诺尔是一座典型的高原碱湖,它的湖水通俗地说,就是一盆肥皂水。肥皂可以去除油腻,碱水也会溶解鱼类体内的脂肪,直接破坏它们的身体结构。所以碱湖是鱼类生存的禁区,就像肥皂水里不能养鱼一样。而目前达里诺尔的湖水PH值已经在9.6以上,却仍有华子鱼家族活跃的身影,这就直接挑战了我们目前已知的生态规律。
17.那些在夜里出发的华子鱼,在面对浅滩的时候无所畏惧,但这种冲锋很容易让它们搁浅。有些陷入浅滩的鱼儿,能挣扎着回到水里,但它们中的大多数只能熬到天亮,盼望着河水的再次上涨,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时候,这些搁浅的华子鱼会遭到另一个凶残猎手的屠杀。
18.在多年的跟踪拍摄中,我们经常在天亮后发现这种被啃掉了整个鱼头,剩下大半个身子的华子鱼被丢弃在河边。这究竟是谁干的呢?杂乱的脚印中,有些明显是鸟类留下的,有些则是某种野兽的足迹。我们推断,每天夜里来吃鱼的苍鹭和白琵鹭不会是制造惨案的凶手。因为它们吃鱼都是整个吞下,从不挑肥拣瘦。这一定是某种喜欢吃鱼的野兽在夜间捕猎的战果。
19.摄影器材的进步,使我们终于有机会一睹这个凶残猎手的真容。没有月光的暗夜里,我们的几组红外线摄像机守候在浅滩里。远处是大群等待天亮的银鸥,镜头里出现了两只亮闪闪的白点,这是动物的眼睛,它们的温度触发了红外线摄像机的开关。这些家伙显然是发现了摄像机的存在,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这让我们很难拍到清晰的影像。
20.可能觉得摄像机并没有对它们的安全构成威胁,也可能是鲜鱼的诱惑实在无法抵抗,这个家伙终于给我们来了个正式的亮相。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凶残的猎手——獾子,准确地说是獾子家族中的狗獾。这是一种以捕猎各种小动物为生的杂食性兽类,主要在夜间活动。在经过忍饥挨饿的整个冬天之后,华子鱼营养丰富的脑袋无疑是它们的最爱。镜头前搁浅的华子鱼被獾子们一条条地拖走了,最后这只胆大的獾子,还和我们的摄像机做了一次特殊的告别。天亮之后,河滩上又多了一些被它们丢弃的鱼身子。
21.当地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说华子鱼是黄河鲤鱼的后代,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放养在这里的。当地的地方志里就有清康熙用骆驼从黄河驮百条鲤鱼放生于此的纪录。当然这一记载并不可靠,华子鱼不可能是黄河鲤鱼的后代。类似的鱼类放养实验,在最近二三十年里多次进行过,但结果全是失败的。比如在1978年和1982年,大连水产学院的专家们,就曾经把鲤鱼、鲢鱼和鳙(yong1)鱼的鱼苗放养到达里诺尔,结果不到半个月就全部夭折了。
22.这些失败的放养实验证明,达里诺尔的碱水环境对一般淡水鱼类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专家们推测,生活在达里诺尔的华子鱼家族,体内一定有一种特殊的抗碱性基因,这保证了它们可以忍受PH值高达9.6以上的碱水环境。那么华子鱼的鱼卵和鱼苗能否直接对抗碱水环境呢?渔业专家做过专门的对比实验,相同的鱼卵被分别放养在湖水和河水中,来观察它们的孵化效果。放养在湖水中的鱼卵经过一周时间还没什么动静,甚至有些鱼卵已经明显萎缩了。
23.而放养在河水中的鱼卵几天之内就开始孵化,这些滴溜溜不停转动的黑色小点就是小鱼苗的眼睛,它们在耐心等待着出壳的机会。大约一周左右,鱼苗就会从卵壳里挣脱出来,孵化的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实验证明,华子鱼的洄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寻找淡水。它们洄游的路线虽然很短,但这已经足够使它们暂时逃离碱水,把生存和繁殖放到不同的水体之中进行,这是它们能够在碱湖里延续生命的关键。
24.黎明时分,已经吃饱喝足的第一批猎手们心满意足地回去休息了,第二批猎手以铺天盖地的阵势杀到了狩猎场。熬过整夜杀戮的华子鱼们在一处河弯,遭到了银鸥大军的包围。起初只是猎手们单独表演捕鱼的绝技,但很快它们发现狭窄的河湾是最好的猎场。这是一边倒的屠杀,也是银鸥家族一年一度的狂欢。等到河水恢复平静的时候,第一批冲上来的雄鱼已经被猎杀殆尽。
25.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被完全封闭的达里诺尔不可能是华子鱼的物种起源地。专家们认为它们的祖先一定是在很早以前,从外面的大型水系里游进达里诺尔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湖水退缩了,这些可能只是来闲逛的客人们被永久地囚禁在了这里,逐渐演变成了能够对抗碱水环境的洄游性鱼类。
26.达里诺尔东南方向上不到30公里就是辽河水系的源头——西拉木伦河。这条河里有一种当地常见的淡水鱼——东北雅罗鱼。这是一种体型不大的冷水性鱼类,能在环境恶劣,营养缺乏的水体中生存,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从体型来看,东北雅罗鱼和达里诺尔的华子鱼几乎没有区别,具有非常明显的亲缘关系,所以我们推测达里诺尔的华子鱼最有可能来自辽河水系,而东北雅罗鱼应该就是华子鱼的祖先。
27.这就意味着达里诺尔曾经是一座通江达海的大湖,它的水面高度曾经远远超过了今天的尺度,鱼类可以在江河湖海间自由迁徙。而华子鱼家族今天的洄游实际上就是在追寻它们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那条河流。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超级达里诺尔,真的存在过吗?
28.达里诺尔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理坐标,这就是砧子山。它突兀在达里诺尔北岸,在和缓起伏的草原上显得鹤立鸡群,人们在几十公里之外就可以遥望到它轮廓柔和的身影。不过一旦我们在近距离观察砧子山的时候就会发现组成它的岩石线条并不柔和。几乎所有的岩石都棱角锐利,像是被熔化后又重新凝结的钢铁。毫无疑问,这种岩石是岩浆冷却之后形成的火山岩,而砧子山就是一座曾经喷发过炽热岩浆的火山。
29.离开地质学领域,草原深处的砧子山在文化上有着更高的知名度,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欣赏一些特殊的古代文明的遗迹。但引起我们注意的并不是这些岩画的艺术价值,我们发现在凿刻着岩画的火山岩上都有一层薄薄的白色覆盖物。岩画的线条实际上凿穿了这层白色的覆盖物,露出了火山岩纯黑的本色。这层白色的覆盖物,像粉刷墙壁一样,在岩画的高度上环绕着整个砧子山。我们推测这层白色的覆盖物也是一种岩石,是在水中沉积才能形成的石灰岩。
30.而这道至今仍旧清晰可见的水际线还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离达里诺尔的湖岸线有5公里远的砧子山曾经是达里诺尔的一座湖心岛。最近几年,达里诺尔湖面的海拔高度在1230米左右,而砧子山石灰岩覆盖层的最高点海拔是1290米。这组数据说明,达里诺尔的湖面高度曾经超过今天至少60米,水域面积至少在今天的十倍以上。那个时候的达里诺尔,毫无疑问拥有大海一样的气势,并且与周围的水系完全贯通。
31.生命在江河湖海之间可以自由迁徙,华子鱼家族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草原深处的。出于对纯净淡水的渴望,所有的华子鱼一往无前。每年的洄游,打头阵的华子鱼,总是有去无回,但它们的牺牲不是没有意义的,鸟儿们的肠胃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后续的鱼群,趁着好天气蜂拥而至。在这片干旱的草原上,贡格尔河的春汛只能维持短短的几天,它们必须争分夺秒。这个时候从水面上就能看到密集的鱼群。各种鸟儿的骚扰已经不能阻止鱼群的前进了,接下来考验它们的是汹涌的急流。
32.有些湍急的陡坎,水头足有1米多高,前方是更纯净的淡水,体内是燃烧的希望。华子鱼的生殖系统在洄游之路上最终发育成熟,鱼鳍已经充血变红。它们小小的身体里,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这每一次跳跃都是它们一生的荣耀。只有最强壮的华子鱼,才能征服激流,跳过水浪,而更多的同类会被劈头盖脸地砸回来,摔在棱角锐利的石头上。
33.每年的洄游都会使它们遍体鳞伤,很多华子鱼,损失了一半以上的鱼鳞。还有一些华子鱼,倒在了这最后的旅途中,这多半是雌鱼,它们身体里积累的营养几乎都化作了肚子里的鱼卵,而体力也早在洄游的路上消耗完了。而令人感动的是,它们的身体在最后僵硬之前,仍旧保持着冲向上游的方向。
34.根据地质学家最近两年的精确调查,在达里诺尔的北岸和西岸,类似砧子山这样的死火山总共有120所,在地质学上,这些死火山所组成的火山群被称作达里诺尔火山群。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达里诺尔火山群大规模喷发的时间距离今天并不遥远。在晚更新世,也就是距今十万年到一万年前,达里诺尔火山群发生过多次强烈的中心式喷发。炽热的岩浆曾经在我们眼前的这片草原上滚滚流淌。
35.到了大约一万年前,随着能量的耗尽,火山喷发的规模也逐渐小了,流淌的熔岩填充了附近的河谷,筑起了一道水坝,一座巨大的湖盆诞生了,这座火山堰塞湖就是达里诺尔。今天的达里诺尔,只占据了这个巨大湖盆很浅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当年那座超级达里诺尔的残迹。
36.大约一万多年前,随着末世冰期的结束,中国北方迎来了一段相对温暖和湿润的气候环境。大地上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达里诺尔巨大的湖盆被周围的河流灌得满满当当,水域面积超过了2000平方公里,那是达里诺尔湖泊生命史上最辉煌的一刻。这座草原深处的大海,通过江河与真正的海洋连为一体,生命在江河湖海之间自由往返。
37.但是这段辉煌的生命史应该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气候历史告诉我们,一万多年前的那次湿润气候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强大的冬季风,势力远远超过了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内蒙古高原上的气候逐渐转向了寒冷和干燥。这种一万多年来由湿润转向干旱的气候变化,在达里诺尔周围也可以找到证据,这就是著名的百岔川岩画。
38.百岔川岩画分布在西拉木沦河的河谷地带,岩画的创作时间从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到数百年前。历史上,达里诺尔周围曾经是众多游牧民族纵马驰骋的战场和牧场。从匈奴人、鲜卑人直到女真人、蒙古人,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草原民族先后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也在岩石上记录下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
39.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早期的岩画中,老虎等凶猛动物是创作的主题,随后马鹿、蒙古野马、蒙古野驴等典型的食草动物先后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画中逐渐出现了山羊和盘羊,这说明周围的自然环境经历了从湿润的草甸草原到相对干旱的典型草原的转变。而骆驼这一荒漠草原的标志性物种在岩画中的出现,则说明气候有进一步干旱的趋势。
40.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一万多年来,达里诺尔的湖水不断退缩,彻底失去了与辽河水系的联系,变成了一所被完全封闭的内陆湖。可以推想,原先一起生活在这里的其它淡水鱼类,在这个气候干旱化和湖泊盐碱化的过程中逐渐灭亡了,只剩下华子鱼家族还坚守在这片碱水里,并且维持着兴旺的族群,也为更多其它生命的繁衍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它们每年一度的洄游,能让很多鸟儿在经历长途迁徙之后获得高蛋白营养的补充。
41.那些在这个春天里享受了无数鲜鱼的猎手们,此刻都守在窝里哺育着后代。湖畔到处是规模巨大的孵化场。温暖的晴天里,河水的温度逐渐升高,华子鱼的洄游大军继续向着它们传统的产卵场进发。即使遭受了各种难以想像的牺牲,此刻拥塞在陡坎下的鱼群,仍旧以惊人的数量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水泄不通。黑压压的鱼群,在水浪打击下宁死不退,而后续的鱼群蜂拥而至,最上层的华子鱼被抬出了水面,阳光的暴晒,使这些身在河中但离开了水面的鱼儿奄奄一息。
42.水流平缓,杂草丛生的河道是华子鱼的产卵场,从河口到那里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尽管有夜晚的伏击和白天的围猎,但所有参与繁殖并且能幸存下来的华子鱼们都会在几天内赶到这片家族世袭的产卵场,这是它们出生的地方,也是它们繁衍后代的产房。雌鱼和雄鱼追逐嬉戏,完成了它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受精后的鱼卵,附着在水草上,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照耀,如果水温适宜,一周左右就可以孵化了。
43.目前一直跟踪研究达里诺尔华子鱼的渔业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他们认为生活在达里诺尔的华子鱼应该是一个新的物种,准确地说,它们应该被命名为 东北雅罗鱼——达里诺尔亚种。下一步,专家们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寻找华子鱼体内的抗碱性基因。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万年来,内蒙古高原上的其它内陆湖泊也经历过相同的气候变化,湖泊的盐碱化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有些湖泊的含碱量并没有超过达里诺尔,却很早就失去了鱼类的踪影。看起来,能够对抗碱水环境的鱼类只是达里诺尔的专利。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44.我们认为这与达里诺尔特殊的湖盆结构有关,由火山喷发造就的湖盆有将近100米的相对深度,它更像是一只有深度的碗,而不是一只浅浅的碟子。周围地层中的地下水都会向湖盆中心流动,绝大多数的地下水补给是在水面以下进行的,但是在地表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地下水的涌动。达里诺尔周围的沙地里泉眼众多,耗来河与亮子河的源头都是泉水。特殊的湖盆结构与丰富的地下水补给,虽然不能完全阻止湖水的退缩,但可以保证达里诺尔的蓄水量以一种非常缓慢的节奏逐渐减少。
45.所以一万年来,湖水中碱含最的增加速度是比较平缓的,这样就为华子鱼逐渐适应碱水环境产生基因变异赢得了时间。可以说大自然在达里诺尔这座天然的实验室里,以足够的耐心在上万年的时间尺度上,进行了一次鱼类抗碱性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新的物种,它们有可能是地球上最适应碱水环境的鱼类。
46.卵壳里,鱼苗的心脏以每分钟180次的速度快速跳动着,这些蜷缩在卵壳里的鱼苗靠着母亲留下的营养成长,只等着出壳的那个瞬间。钻出卵壳,是在大约不到十分之一秒内完成的,蜷缩着身体的鱼苗,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了尖尖的尾巴上,一发力就刺穿了卵壳。接下来的努力,使它完全挣脱了卵壳的束缚,一条新的华子鱼诞生了。根据估算,每年的洄游季节,大约有4亿条小华子鱼出生在达里诺尔周围的小河里,这些闪耀着生命之光的小家伙们,是华子鱼家族延续生命的希望。如果一切顺利,三年以后,它们将会与数十万条同伴们,一起逆流而上,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像它们的父母一样,完成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
47.今天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华子鱼的命运,从最近几十年的水文资料来看,达里诺尔湖水的补给量与蒸发量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内蒙古水产研究所的测量,达里诺尔的水域面积从1976年时的238平方公里降到了最近几年的213平方公里。湖水退去,大片的盐碱滩地裸露着,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碱荒漠。一些生态学者对此深感优虑,他们认为如果这种快速退缩持续下去,可能会打破达里诺尔脆弱的生态平衡,导致华子鱼的绝迹。这种情况会不会很快发生呢?达里诺尔会不会也像别的碱湖一样,成为生命的禁区和鱼类的死亡之海呢?
48.值得庆幸的是,华子鱼受到了当地的严格保护,让它们能够得以继续这场源自祖先的生殖洄游。每年冬至过后,在促进种群更新的前提下,当地会按计划进行限量捕捞。从最近10年捕捞的实际情况来看,3岁以上具有繁殖能力的成年华子鱼还占据着相当的优势,数量也没有减少的迹象。这说明华子鱼的种群构成仍旧保持着稳定。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延续生命,自2001年起,经过连续16年的跟踪拍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无法确切推断出达里诺尔的华子鱼究竟能够承受多高的碱水浓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精灵们,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顽强持续不断地挑战着鱼类的生存极限。在达里诺尔这座高原碱湖里,继续创造着一个地球上不可复制的生命奇迹!
(最后小小声说句,原本想把华子鱼洄游的配图放上来的,但那令人震撼的壮观画面,难免令大家瞬间开始脑补各种舌尖上的美食,画风估计就会偏了....所以,没有配图,毕竟这是感动了我很久的一部动人的纪录片。)
感谢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