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第二章 楚国战队闪亮登场(2)
剧本ID:
352578
角色: 0男0女 字数: 9339
作者:狸仙儿
关注
0
1
1
0
简介
幽默写史领军人物雾满拦江最新力作,教你如何操纵时局和机遇,颠覆《史记》观点还原人性深度,从草民到天子的雄心与权谋之争,最生猛有趣的楚汉历史读本,以现代人的视角,深度讲解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关键。
读物本古代传记历史阅读
正文

第二章 楚国战队闪亮登场

6、激战老领导

 

1.

刘邦第一战:胡陵。

参加战斗人员:曹参、周勃和樊哙。

先说为什么要选择胡陵,这是因为,刘邦是沛县人,所居处的环境里,以丰邑为中心,围绕着丰邑有四座城:沛县、胡陵、方舆及薛县。丰邑居于战国时的魏楚中间地带,属于典型的争议地区。所以在刘邦的战略规划里,拿下丰邑及周边的四座城,作为他个人事业的根据地,再寻求逐步扩张。而首攻胡陵,是因为胡陵在沛县西北,距离沛县最近,不拿下胡陵,沛县不稳。

大战开始了,监狱长曹参、鼓乐手周勃及杀狗匠樊哙,带着千人的队伍向胡陵发起攻击。刘邦、萧何、夏侯婴等在后面督战,实际上大家都在观摩学习。这毕竟是沛县出师以来第一战,这场仗怎么个打法,大家都懵懂不知,只能边打边学。

 

2.

可是没想到,由于胡陵与沛县距离太近,两地声息相通,刘邦举事的消息,胡陵早已知道,更知道刘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胡陵,所以提早作了防范。而且,守在胡陵的,正是泗水郡监,史书上没有留下他的姓氏,我们只知道她的名字叫平。他实际上是刘邦的老领导,领导刘邦多年,刘邦一翘尾巴,老领导就知道刘邦要拉什么屎,所以针对刘邦的各种可能性预设了防范。相对于刘邦的实力而言,胡陵堪称固若金汤。曹参、周勃、樊哙冲击了好久,城上却是以逸待劳,感觉这座城拿不下来。

 

3.

拿不下来怎么办?这可是沛县出师第一仗,无论如何也得闹出点名堂来。但大家都是初次参加战斗,打这场仗真的很吃力,没办法,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刘邦。

这时候,是考验刘邦战争智慧的关键时刻。他是否有这个能力,带领沛县这群鸡鸣狗盗之徒,闯出个名堂来,就看他现在的判断了。

经过深思熟虑,刘邦作出了一个空前英明的决定——既然胡陵打不下来,那就不打了。

不打了?

大家兴冲冲地来了,难道再灰头土脸地回去?这多没面子呀。

不打胡陵了,也不回去,而是绕过胡陵,去找胡陵后面的方舆。

这一招,绝对是个高招。盖因沛县起事,相邻的胡陵及早有了防备。可是胡陵并没有起事,胡陵后面的方舆,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没有防范的。

于是大家掉转枪尖,绕过胡陵不打,哗啦啦地奔方舆城冲了过去。

 

4.

刘邦第二战,方舆。

参加战斗的主力,仍然还是曹参、周勃和樊哙。果然不出刘邦所料,方舆城真的一点防备也没有,被大家轰隆隆地冲入城中,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兵不血刃,拿下方舆,这有力地证明了刘邦战略部署的高明。下一个目标,就是丰邑大城了。

刘邦第三战:顺利拿下丰邑。这一仗奏哀乐的乐手周勃表现得最给力,受到全军通报嘉奖。

丰邑是大城,有着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愿攻占,让刘邦很是兴奋。于是刘邦决定,留下杀狗匠樊哙守这座大城,大家再带着部队,出城四下走走,寻找战机。却不想,就在大家还找不准下一个目标的时候,胡陵城门突然大开,老领导泗水郡监平,突然带着部队冲了出来,目标直指丰邑,想夺下这座城。

 

5.

原来,泗水郡监平,在胡陵城下击退刘邦之后,正在扬扬得意,忽然发现刘邦进入了丰邑,这让老领导大为恼火。刘邦这手太损了,把小城让给对手,自己却趁机夺占大城,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眼见得老领导统兵杀来,刘邦也慌了神,忙不迭地逃回丰邑,把门紧紧关上,谁叫也不给开。泗水郡监平怒气冲冲,扑上来开始攻城。而刘邦等人开始认真学习守城的技术。学了两天,泗水郡监平打疲了,准备撤军。

发现泗水郡监要撤兵,刘邦大喜,立即调兵遣将,准备衔尾追杀。要追杀,如樊哙这种不要命的杀狗匠,就必须派上用场。

 

6.

可问题是,前者刘邦已经任命樊哙守丰邑,倘若大家一股脑追出去,被老领导泗水郡监来个声东击西,突然冲入丰邑怎么办?

要追杀,还必须要有个足够分量的人物,替大家守住丰邑。谁来承担这项工作合适呢?

刘邦的眼光,落到了一个人身上:沛县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雍齿。

雍齿出身沛县的世族,挺不愿意跟这些杀狗匠鼓乐手混在一起。可是刘邦起事,首要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沛县不受战火袭扰,所以雍齿身为上流人士,这个时候是不能置身事外的。所以他来是来了,但不可能跟樊哙等人搅和到一起。

所以刘邦就想,雍齿这家伙,带着他冲锋陷阵他不肯,留下他守城有足够的分量,大家又是本乡本土,不可能有什么背叛的事情发生。丰邑这座城,只能让雍齿来守。

 

7.

于是樊哙和雍齿交换场地,雍齿来守城,樊哙和曹参去追杀撤退中的泗水郡监平。丰邑城下,战事又起,两厢里交兵,打得不可开交。

眼见得曹参、樊哙和周勃等人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忙个不停。始终躲在刘邦身后的萧何和夏侯婴,有点坐不住了。两人主动提出来,以前在沛县任职的时候,他们和泗水郡监平之间,有着不错的交情。眼下两军对垒,老是这么打来打去的,也不是个事,何不让他们两个过去,找泗水郡监平谈一谈,看看能不能谈出个结果来。

刘邦听了,大喜。应该是从这一刻起,他就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

这个方针就是,战争这种事,就是一边打,一边谈,边打边谈,边谈边打,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7、这就叫兵法

 

8.

萧何和夏侯婴去胡陵,找泗水郡监和谈去了。雍齿替大家守护丰邑,刘邦这边信心爆棚,就带着大家向着沛县东北方向的薛县狂奔。

薛县这个地方,是战国时代孟尝君的老家,老早以前是齐国的地盘。但这么多年大家打来争去,地域疆界像发情的蛇一样扭动个不停。扭来扭去,现在的薛地已经归泗水郡了,而且是郡守驻地。泗水的郡守叫壮,在职务上,他是被刘邦杀掉的沛县县令的直属领导。

但是大家对这位老领导没什么兴趣,没人去找他和谈,而是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薛地。

 

9.

入城之后,大家到处找郡守,却找不到。正在困惑之际,就听城外有人骂阵。大家登上城门一看,顿时乐了,嘿,老领导郡守正带着兵,在城下叫骂呢。

泗水郡的郡守,他有可能是在刘邦攻入城中的时候逃走的,也有可能是当时根本不在城中。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及时地带着部队赶回来了。

又一位老领导的到来,让刘邦等人又多了次学习的机会。这次的课程,主要是攻防战。

这一次,刘邦率大家亲自守城。等到城下的郡守打累了之后,忽见城门大开,杀狗匠樊哙和监狱长曹参双双杀出。历经血战,此二人现在已经是沙场上的老将了,甫一交手,郡守就招架不住,被曹参、樊哙一通追杀,大败而逃。

 

10.

史书上说,郡守逃到了戚县,被刘邦的左司马,名字叫得的人追了上来,杀之。

杀掉了郡守,胡陵那边又传来了天大的好消息。萧何和夏侯婴,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竟然把泗水郡监给说得投降了。

于是曹参和周勃急忙赶赴胡陵,接管这座小城池。但是在接管的时候,还是发生了一系列不明原因的战斗。所以曹参和周勃的功劳簿上,又添了一笔。

公元前208年,四十八岁的刘邦从沛县出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扫平了沛县周边地区,建立起一个根据地。这让刘邦的人生事业,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峰。

 

11.

总结一下刘邦的处女战。这一轮赛事由四场小战役组成:攻胡陵、攻方舆、战丰邑、战薛地。这四场战事,让刘邦学会了什么叫兵法——但也许,早在沛县出师之前,他就已经研究透彻了。

兵法就是用兵,就是避实就虚。以胡陵、方舆两地来说,胡陵是实,方舆是虚。胡陵有郡监守护难打,方舆却不设防。所以刘邦的战术是,没有设防之地就夺取它,有坚固防线的地方就孤立它。胡陵之所以打不下来却主动投降,就是因为它被孤立了。

所谓的兵法,就是以少数的兵力,呈联结态势扫平虚地,孤立实地。最终让强势的对手,产生弱小的错觉。而让明明居于弱势的己方,形成强大的现实。此后刘邦攻入咸阳,以及与项羽之战,都是采用这永恒不变的战略。

 

12.

此外,刘邦的战略目标,表现得极为庞大,但实质上的目的只有一个:任何时候也不要让战争在自己的家乡爆发。永远在别人家里打,以赢取富战略价值的道义资源。

以丰邑为中心的四座城,方舆距离最远,刘邦派曹参去守护,然后在城中大肆招兵买马。手下人把新招到的人手制成花名册,报上来让刘邦批阅。

刘邦接过花名册,拿眼睛一扫,不看名姓,单看籍贯。他要找沛县的人,沛县的人乡里乡亲,几辈人相互熟识,轻易不会闹翻脸。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法,老乡最可靠,但这个老乡,必须是知根知底的。

他发现了有周氏兄弟二人,哥哥周昌,弟弟周苛。此兄弟二人家在沛县,都在郡监手下担任泗水卒史。卒史是当时的官名,工资不低,俸禄少的有一百石,多的有二百石,不清楚这兄弟俩都吃多少。

 

13.

于是刘邦特批,周昌周苛兄弟,组织上承认他们以前的工作资历,当上卒史那天就算起义了。然后任命哥哥周昌为职志,这个职务是管理旗帜的。弟弟周苛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排,暂时在刘邦帐下为宾客,实际上就是个作战参谋。

沛县这边起义形势一片大好,秦二世发火了,结果卫角首当其冲,被废了。

说起这个卫角来,极是好笑,他是卫国最后一任国君。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却留下了卫国一座小城池,卫国国君卫角,就天天蹲在自己家的宗庙里,他不敢出来,怕人发现,秦始皇也把他给忘了。现在天下大乱,秦二世忽然想起他,担心他也跟着起事添乱,遂将卫角废为平民。

接下来倒霉的,是陈胜和吴广,他们都被自己的兄弟杀掉了。

 

 

8、老兄弟自相残杀

 

14.

吴广之死,极是莫名其妙。他本非将才,却因为首义之举,被推到了最高处,但是他胜任不了这个职位。当时的情况是,张楚的精兵,尽在他的手下,可是他不知兵机,在荥阳与李斯的儿子李由,打起了阵地战。

吴广之所以打阵地战,是因为他固有的思维模式。他以前做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屯长,这个职位就是送到前线当炮灰的。所以吴广的思维,仍然是下层小军官的思维,下层军官的职责,就是坚守阵地与敌军死搏。他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全军统帅,要考虑的是全局而非一城一地之得失。

看吴广这个样子,楚将田臧急了,就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说,眼下周文已死,秦军主力说来就来,吴广却沉醉于阵地战的快乐之中,这样下去可不行。吴广不是听人劝的人,想让他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只有一个办法:杀了他!

 

15.

于是田臧杀了吴广,把首级给陈胜送去,述说原委。陈胜大喜——他最担心的就是吴广,两人共同起事,功劳一样大,万一吴广来抢自己的位子,这可怎么得了?于是陈胜派使者给田臧送去一枚大印,任命田臧为上将军,派他去单挑秦将章邯。

可是,就连周文在章邯面前都不堪一击,田臧差周文很远,又怎么可能是章邯的对手?结果敖仓一战,田臧战死,陈胜这边的老兄弟,又少了一个。

还有个老兄弟邓说,替陈胜守在郏县,也被章邯轻松攻破,邓说逃回来,陈胜乘机以军机之罪杀之。

下一个被除名的老兄弟,是已经当上了赵王的武臣。武臣之死,是因为他姐姐惹出来的麻烦。

 

16.

话说武臣手下,有老兄弟李良其人,军事能力其实也就一般般,他奉赵王武臣之命,去攻打太原,被秦兵阻于石邑,不能前进。不能前进就不前进吧,偏生那秦军的统领,还胡搞乱来,伪造了秦二世的招降书,呼吁李良弃明投暗。这封假招降书,让李良热泪盈眶,自感身价倍增,底气也足了。

然后李良返回邯郸,去见赵王武臣,途中突遇赵王车乘,李良急忙跪下,等车乘扬尘而过,才发现车上坐的是武臣的姐姐。武姐今天喝得有点高,根本懒得理会跪在自己脚下的人。其实武姐自己也不过是个脚底板还没洗干净的乡下土妞。但妞虽土,脑壳里的观念却具权力意识,一旦做了主子,就立即高高在上,耀武扬威,视以前的乡人为蔑如也。

 

17.

这事让李良倍感愤怒。比较一下吧,你看人家秦二世,对自己多重视,亲自给自己写招降书。再看看赵王武臣,他姐姐竟然这样羞辱自己。自己到底应该跟着谁干,这还用说吗?

愤怒的李良追上武姐,一通狂砍。武姐死前一定很困惑,这人谁呀,有种你再来两杯,砍人算什么本事?

杀了武姐,李良于邯郸城中大开杀戒,赵王武臣被杀,死前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清楚。邯郸城中,只有张耳陈馀这两人朋友多,也最有见识,迅速地躲藏起来,逃过了杀身之祸。

 

18.

武臣也被清除了,下一个死掉的老兄弟,名叫武平君畔,他死得更是离谱。当时在郯县,由陈县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等率一支义军,正在围城。陈胜就派武平君畔去当政委,抓军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嘛。可秦嘉却不想瞎统一,就故意说:“这个武平君畔,还是个小娃娃,你再看他起的这怪名字,怎么四个字啊?对了,陈王有密令,让咱们杀了他。”

武平君畔被杀,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在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上。

陈胜派武平君畔去,目的是想抓住郯县城下这支武装的军权,可见他已经有很成熟的帝王思维了,因为秦二世也在这么干。

 

19.

秦二世派了长史司马欣、董翳,到章邯的部队里来当政委,但这兄弟三人却没有相互残杀,而是合作得相当愉快。他们一直合作到了楚汉相争时代,始终在一起,始终没分开,演绎了动乱时代难得的兄弟情怀。毫不夸张地说,这三人才是当时最值得书写的人性闪光点,但因为他们太低调,太幸福,低调的幸福就没有了人生的起伏波澜,反倒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注意到他们章邯老哥仨的,只有陈胜,因为老哥仨密切合作,先杀死了陈胜的老兄弟,柱国房君。然后三兄弟转攻陈县西南的张贺,干掉了张贺,陈胜就无法在陈县立足了。

 

20.

为了打退秦军,陈胜亲自出马督战。督战的意思,就是派人拿刀按在张贺的脖颈上,拼死上前,打退秦军,如果后退,脑壳就没有了。于是张贺拼老命向章邯兄弟三人冲去,被章邯兄弟三人联手,啪啪啪拍死了。

老兄弟又死了一个,陈胜无比失望,回望陈县城中刚刚开始修建的宫室,陈胜终于意识到,好像称孤道寡这事,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他只能战略撤退,丢开刚刚搭建起来的富贵巢、安乐窝,再度踏上逃亡的征途。

当陈胜登车时,替他驾车的老兄弟庄贾,回过头来,仔细地研究着陈王的脖颈,嗯,选择哪个角度下刀好呢?嗯,哪个角度更具诱惑力?

 

 

9、英雄失其所依

 

21.

车夫庄贾袭杀陈胜,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简单说吧,庄贾是陈胜的司机。陈胜在称王之前,社会地位比庄贾还要低下,但陈胜首义成功,一举跃上人生的巅峰,就挑选了庄贾,做他的司机。

庄贾其人,史书语焉不详,史家避之不谈。但我们可以推敲一下,他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分析一下,当陈胜完成人生转型,从一名低贱的戍卒而称王之后,他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做他的司机?

司机这个工作,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首长的人身安全,而且对首长的隐私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不是这样的人,陈胜也不会让他当自己的司机,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给他。

 

22.

再说庄贾,他的来历有两种可能,一是庄贾原本就是九百戍卒中的一人,二是在大泽举事之后,加入起义洪流中来的。

如果是前者,那么庄贾一定是陈胜的小兄弟,死党兼亲信。陈胜再缺心眼,也不可能用自己不信任的人来当御者。

而如果庄贾是后来加入起义洪流的,他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陈胜对他的信任超过大泽起事时的生死兄弟,这种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连大泽乡共同起事的兄弟,都有许多人没有获得信任,他一个外来人,又怎么可能走近陈胜?所以庄贾既然能成为陈胜的御者,只有一种可能:他是最早追随陈胜,并目睹陈胜走上人生巅峰的人。

 

23.

除了庄贾,至少还有一个人,目睹了陈胜人生的巨变。这个人就是和陈胜一道佣耕的旧友,陈胜那一句传世名言“苟富贵,勿相忘”,很可能就是对他说的。听说陈胜称王之后,这个人就找了来,哐哐哐敲击陈胜的宫门,大叫:“陈胜在家吗?快开门!陈胜开门!”结果被陈胜的宫门令给捆绑后赶走了。

等到陈胜出宫,这位朋友拦路大喊:“陈胜,是我呀,往这边看,你不认识我了?”他大叫陈胜的名字,陈胜无奈,只好装出刚刚认出他的样子,停车请他入宫。入宫之后,这位朋友被富丽堂皇的宫室震惊了,大叫:“哇,陈胜,你现在也抖起来了,哇!瞧不出你小样,居然也有今天!”此后这位客人,逢人就诉说陈胜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他这样做,不是不知道陈胜心里不痛快,可他要的就是让陈胜不痛快!

 

24.

一块儿玩大的朋友,眼看着陈胜衣朱紫食金玉,心理极度不平衡,所以不停地故意提起陈年旧事,刺激陈胜。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给陈胜的幸福生活添点堵,不如此,自己的心理就无法平衡。最后逼得陈胜没办法,不得不宰了他。

这个问题,后来刘邦称帝的时候,也遇到了。虽然你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但以前的朋友,由于心理严重失衡,一定会刺激你伤害你,以慰藉自己那颗失衡的心。但是刘邦通过繁琐而隆重的宫廷仪式,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陈胜,他称王时间太短,根本没有机会整合别人的心理。

 

25.

也就是说,御者庄贾,当他为陈胜驾车的时候,心理也是极度失落失衡的。大家以前都是一个穷酸模样,凭什么你现在扬扬得意,坐在车上?而我却吭哧瘪肚,替你驾车,还要保护你的生命安全,凭什么呀?

庄贾比陈胜那位佣耕的朋友更有心眼,他勉强压制住心里的失落,从未在语言上刺激陈胜,但愤怒之火,却在心里熊熊燃烧。当陈胜败走之后,庄贾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立即杀死陈胜,投奔了秦军。

陈胜之死,令天下英雄大为震恐,顿失所依。

史书上记载了陈胜的许多生活错误,如轻信小人、滥杀无辜、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大修宫室、目光短浅等,以印证陈胜过早败亡的必然。但这些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英雄需要陈胜。

 

26.

陈胜率先举旗而且成功,让他赢得了天下英雄的景仰,从此他成了天下英雄共同擎奉的战旗,成了领导抗击暴秦的核心。此时四方豪杰,莫不是扛着陈胜的招牌行事,就连跟陈胜顶牛抬杠,都要用陈胜本人的名义。比如郯县秦嘉、朱鸡石等人,他们杀掉陈胜派去的监军政委,却假称陈胜的命令。只有陈胜之名,才能够号令四方,虽然这个号令有点马马虎虎,但别人连这点也做不到。

陈胜,就像是一株参天大树,所有抗秦的暴力武装,都认为自己是这株大树上的一枝。如今陈胜突然被害,抗击暴秦的核心被彻底铲除,这让天下英雄,顿时不知所措。

 

27.

陈胜死得极为彻底。一般来说,一号首长死了,就轮到二号首长风光了。论及当时的威信,陈胜第一位,吴广毫不相让,位居第二,算得上二号首长。但陈胜分明是早料到这一手,生怕自己死后,轮到吴广摆谱,提前一步把吴广除掉了。俩首长全都没了,让天下英雄,连个念想都不成。

当此之时,陈胜的侍臣吕臣,越众而出,组织了一支青巾裹头的部队,号苍头军,从新阳起兵,直捣陈县,打破城池,杀死庄贾,为陈胜报了仇。

陈胜之死,连累了西南路统帅宋留。他是当时陈胜派出的四路大军之一,先克南阳,再入武关。可等他占领了武关,秦军却抄他后路,重新夺回了南阳。宋留进退失据,就举双手投降了。

秦军把宋留押送咸阳,秦二世乐坏了,立即把宋留车裂。

 

28.

此时天下英雄,各自为战,互不属统。原来陈胜的部将周市,此前他奉了陈胜之命,进攻原来的魏国领地,攻下来之后,就立了魏国旧贵族魏咎为魏王,他自己担任魏相。这时候他率主力向刘邦的地盘游动,游动到丰邑、沛县之地,派了使者入丰邑,面见守将雍齿说:“你知不知道?丰邑这块地,虽说是你们楚国的,但好久好久以前,魏国曾经建都在这里,所以这里应该是魏国的地盘。如果你雍齿带领丰邑回归魏国,就封你为侯。如果你执迷不悟,那就要打破丰邑,杀你个鸡犬不留,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雍齿出身世族,很体面的人家,只因为天下大乱,刘邦得势,才不得已跟在刘邦后面混,但心里很不情愿。此时周市一拉一打,雍齿就有了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立即率丰邑归了魏国。

随同丰邑一起归了魏国的,还有方舆。

 

29.

丰邑带着方舆归了魏国,就意味着刘邦刚刚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崩盘了。刘邦此前付出的所有劳作,就此竹篮打水。更可怕的是,此后小小的沛县,就只能蜷伏于魏国的刀口之下,任人宰割。这就意味着刘邦的全面失败,他没办法跟沛县的父老乡亲们交代。

愤怒的刘邦回师,先来攻打方舆。方舆这座城是不设防的,一打就轻易攻克。曹参在此战中立头等功,刘邦封他为七大夫。

打下方舆之后,再来攻打丰邑,但雍齿的战斗力也不弱,刘邦打了一段时间,发现啃不下这块硬骨头,终于泄气了。

算了,回沛县吧。一打丰邑,就这么收场了。

回沛县,向父老乡亲们投诉雍齿。

从此刘邦恨死了雍齿,怨雍齿与丰邑子弟叛之。这仇,刘邦记了整整一辈子。

 

 

10、纵横帝王师

 

30.

陈胜虽然死了,但他仍然活在豪杰们的心中。是真的活着,不带掺假的。

首先是他活在赵国,有了陈胜,才有了赵国。只是赵国现在有点惨,赵王武臣的姐姐因为乱摆谱,导致了老兄弟李良大发飙,杀掉了赵王全家。名士张耳和陈馀收拾残部,击退李良。李良就投奔秦将章邯去了。

然后张耳和陈馀召集门客,商议这事咋办,好端端的一个赵王,说没就没了。怎么办呢?宾客建议,张耳陈馀都是魏国人,虽然威信最高,但不宜在赵国称王,再想办法找找赵国的贵族吧。不久找来了个赵歇,于是赵歇就成了赵王。

 

31.

同样的,陈胜也仍然活在楚国人民心中。当初最不买陈胜账的,是集结在郯县城下的秦嘉、朱鸡石部。这时候又来了个东阳人宁君,他很有威信,就建议另找楚国王室的后裔,越近越好,再立张楚大旗。不久找来个楚国贵族景驹,于是景驹就成为张楚之王。

一个陈胜倒下了,更多的陈胜站起来。新赵王、新楚王再次于地平线涌现,表明了抗秦义师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玩命精神。话说景驹升任楚王,就派了使者公孙庆前往齐国,游说楚齐联合,共取天下。

 

32.

景驹选择齐国,大概是因为齐王田儋,也曾是不买陈胜账的人。当初陈胜命部将周市取齐地,攻至狄县,田儋就把家奴捆起来,押到县衙,说家奴犯上欺主,要求斩之,县令大喜,就跑出来看杀人,不承想刚跑出来,就被田儋杀掉了。然后田氏族人占据狄县,恢复齐国,攻打陈胜部将周市,周市只好撤走。因为田儋和陈胜有过节,所以景驹认为齐国是盟友。

但没想到,田儋虽然不买陈胜的账,却知道齐国之所以恢复,全是陈胜的功业。所以使者公孙庆来到,田儋就愤怒地质问:“喂,你有没有搞错?陈王虽然兵败,但死活犹未可知,你们怎么可以不请示就擅立新王?”

公孙庆也是个杠头,当即顶撞道:“你齐国立王,也没向我们请示,我们当然没必要请示你们。”

田儋大怒,立斩公孙庆。于是楚齐联合的事,就成了泡影。

 

33.

景驹虽然没多大名气,但新楚王旗号大张,再次让义军士气振作。只不过,现在抗击暴秦的领导核心,已经由陈县转移到了景驹这边。陈县那边,陈胜的侍臣吕臣,和秦军展开拉锯战,而刘邦,蜷缩在小小的沛县,终日不得安,就决定去寻找组织,去留县找景驹。

刘邦行在路上,忽见一队人马,不过一百来人,乌泱乌泱而来,双方互相派人联系询问,得知这支游击队的领导人,就是五世相韩的张良张子房。

刘邦与张良,终于相会了。这一年,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

这一年刘邦四十九岁,张良四十三岁——张良生于公元前250年。

 

34.

唉,都是奔四望五的年龄了,才找到机会出来混,这要托秦始皇死得太早的福。如果秦始皇再晚死几年,大家只能活活闷死。

刘邦与张良相会,双方都很慎重,相互谈价码,捻斤头。这一谈不要紧,把张良吓了一大跳。

张良发现,刘邦竟然能听懂他的话。

能听懂他的话,好像没什么吧?

不,张良所说的,是《太公兵法》,此书乃君主南面之术。这类型的书,讲的都是与普通人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帝王秘术。简单说来就是,没有帝王素质的人,你跟他讲这个,他会把你扭送精神病院,因为他听不懂。只有潜在的帝王种子选手,才能听明白张良的讲述。

 

35.

那么,张良又是打哪儿学到这怪东西的呢?

这就是有名的张良纳履的励志传奇了。张良本来姓姬,是韩国贵族之后,他爷爷和他父亲,五世为韩相。张良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仅家童就有三百多人。但就在他二十岁那年,秦始皇来了,啪啪啪,像拍苍蝇一样把韩国给拍死了。张良悲愤于心,遂散尽家财,从此浪迹天涯。他先到淮阳求师,又东行访传说中的沧海君。沧海君给他引荐了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粒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于博浪沙设伏,把大铁锥向秦始皇的巡车投掷了过去,却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天下大索,从此张良隐姓埋名,逃到下邳躲藏了起来。

 

36.

有一天,张良闲逛到下邳桥上,忽然前面来了个老头,走到张良前,啪唧一声,把自己脚下的鞋,甩到了桥下,然后说:“喂,小子,懂不懂得礼貌啊?还不快去把我老人家的鞋捡回来!”张良心知有异,就老老实实下桥,捡回鞋子,递给老头。可老头把脚一伸:“你有没有家教啊?给老子把鞋穿上。”张良还是不吭声,跪下来,替老头把鞋穿好。老头满意地道:“嗯,孺子可教,你听好了,五天之后,你在这桥上等我。”

过了五天,张良急忙来到桥上,却发现老头已经等在那里,见了他就大骂:“混蛋,可恶,不是东西,让我老人家等你,太不像话了,五天以后你再来!”

 

37.

又等了五天,张良早早地来到,发现老头比他更早,结果又是一通劈头盖脸的臭骂,让他五天之后再来。

又隔了五天,张良大半夜就蹲在桥上,不敢离开。不久就见老头晃悠晃悠地来了,见到他很开心,说:“对嘛,这才像话。”然后老头拿出一本书来,对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可以给帝王当老师了,十年之后天下大乱,十三年之后,你到济北来,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呀。”

老人走了,张良打开书一看,嗯,《太公兵法》。

他就这样得到了这本书。

 

38.

但据《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这本怪书,“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读熟了之后,张良就在人群里踅摸过来,踅摸过去,遇到人就上前试探几句,看对方能不能听懂自己的话,听得懂的,必是帝王人选。听不懂,那就是普通人。结果张良一路试探过来,居然没人能听得懂他的话。

什么世道,连个有帝王潜质的人都找不到,张良很郁闷。

但他遇到刘邦时,刘邦却听懂了。

于是张良马上就明白了,眼前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刘季,他或许是自己值得追随的人。

 

39.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读懂《太公兵法》,可为帝王师,连帝王师都可为,为什么张良自己不做帝王呢?

这是因为,帝王术所授,乃以少御众的心灵技巧。说明白了就是,以少数人甚至一个人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心理技术。这门技术取决于运用者的高情商与高智商,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洞悉人心人性的大智慧。

你必须有极高的智商,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有极高的情商,才能够通过只言片语调动别人而不是任别人随意摆布。你必须有洞悉人心人性的大智慧,能够预测未来的变化并提前布局应对。这三者少了一个,也不足以言帝王之术。

 

40.

帝王的智慧,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其表现就在于纵然处于危局,也能够随机应变,化险为夷。比较一下陈胜和刘邦,就会发现,陈胜缺乏足够的眼光,意识不到一旦称王,就会引来四方觊觎,危机重重。他称了王,却让杀手庄贾做车夫,连最起码的识人眼光都没有,结果身死于庄贾之手。反观刘邦,他绝不会遇到陈胜这类麻烦,他天生是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所谓帝王术,与其他任何一门学问都差不多。如果只懂理论而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就只能当教练,而不能自己上场当运动员。张良就是一个优秀的教练,现在他发现了同样优秀的种子选手刘邦。


(第二章 楚国战队闪亮登场完结)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