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有读者,一天活。
01
《花生漫画》陪我们长大,作者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M. Schulz)每天创作,一生画了一万七千八百九十七则漫画,直到二〇〇〇年他七十七岁逝世。作品后来重新刊登,影响到下一代。当全部刊完,也许又来一次,《花生漫画》是没有时间性的,是永久的。
读者们当然想知道多一点关于舒尔茨的生平,所以就有一本叫《舒尔茨和花生》的传记书面世,作者为大卫·米高力斯(David Michaelis),由Harper Collins(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出版。
02
当然,你我都知道,从前的传记,都在赞扬要写的名人;自传更会隐瞒事实,只说作者自己愿意听的话。但当今传记中的人物一死,作者就没那么客气了。有些虽说已取得遗属的同意,但一写出来,总要找些毛病,觉得非如此,这个人不像是一个人,像神多一点,所以书中没有坏话,就不成书了。
这本舒尔茨的传记也不例外,他家人看了都骂传记给读者留下一个错误的印象:舒尔茨并不是那么一个人,并非书中形容的那么沮丧、冷漠和苦涩,而且不停地追求身边的女人。舒尔茨的儿子蒙地·舒尔茨公开指责:“这不是事实,气死人也。”
“我想他要写一本他心目中的书,所以利用了我们。”舒尔茨的女儿艾美也把作者骂个狗血淋头。
03
作者反驳:“每一个家庭的儿女都把父亲当作英雄人物,不允许他有任何缺点,我访问过几百个认识舒尔茨的人,才得到这个结论。”
谁对谁错且别去管它,但是如果舒尔茨没有受过查理·布朗的挫折,怎么会画出那么感人的剧情?我们的一生中都遭遇过这种失败感,对某些事总是笨手笨脚,查理的永远飞不起的风筝和屡次踢足球总受骗的经历,只是代表性的例子。
舒尔茨在《六十分钟时事杂志》节目中也亲自说过:“我一直有世界末日的感受,我一起身就觉得有出席葬礼的气氛。”
04
悲观的个性也许占了舒尔茨的人生大部分,但他又有双重的人格,乐观部分由史努比来表现,它的口头禅是:“一百年后又有什么分别?”史努比调皮捣蛋,扮律师、扮医生、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飞行战斗士,充满幻想。
如果说查理失败了,舒尔茨就个性阴暗的话,那么这只疯癫的狗又会令他变成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自大狂吗?舒尔茨出身微贱,父亲和主角一样,是个理发匠,这就会使他变得沮丧吗?舒尔茨已经名利双收,史努比的狗屋地下室有桌球室,舒尔茨的财富令他拥有私家溜冰场,怎会沮丧?
像成功人士,诉诉苦,谈谈贫穷时的挣扎,广东人说成“晒命”,总是有的。舒尔茨在电视访问中说自己有世界末日的感觉,就是这么一回事。
05
至于唠唠叨叨,凡事埋怨一番,而且具有侵略个性,发挥在露西身上的,可能是舒尔茨黑暗的一面,也许是他身边的人,像他第一任太太之类的也说不定。
怎么说也好,舒尔茨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们欣赏他带给我们的欢乐,已经够了。像后来的一些专说名人坏话的传记,不看也罢。我们在漫画中得到了欢笑,已经是最大的享受。
但对一个花生迷来说,舒尔茨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他们还是有兴趣的。这一点传记的作者提供了很多的资料,而且图文并茂地说明。讲到舒尔茨的观点,即利用他画过的漫画来印证,像谈到舒尔茨被迫放弃了一个多年的情妇时,漫画出现了查理,问史努比说:“如果你最爱的狗女友离开了你,而你又知道永远碰不到她了,你会怎么办?”埋头在狗餐碟的史努比回答:“回家吃东西呀!”
06
还有,读者最感兴趣的是那个红发女孩,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她的真名叫唐娜·约翰逊·沃尔德(Donna Johnson World),在舒尔茨就读的美术学校当会计,本来已经有个男友了,但也和舒尔茨拍拖。舒尔茨后来告诉朋友说,多娜离开他,是因为她的母亲不喜欢他。事实上,多娜要的是一段平静的婚姻,嫁给一个未成功的漫画家并非她的选择。她后来和一个机械工程师结婚,丈夫最大的野心是想当消防员。
舒尔茨最成功之处,就是把这些得不到的爱化作创作的力量,名作家Umberto Eco(翁贝托·艾柯)说:“这些小孩子们的对白,像一首诗。他们的问题和痛苦,都是大人共有的。”
07
美国总统里根承认是个花生迷,阿波罗探险的宇宙飞船指令舱和降陆器分别叫作查理和史努比。神职人员不停地在弥撒里引用舒尔茨的名句。在最高峰时,全球七十五个国家,每天有三亿读者看《花生漫画》,用二十一种语言,刊三千六百家报纸。版税不算,加上T恤、帽子等副产品,舒尔茨是美国收入最多的人之一,甚至死后,在已故名人排行榜上也占第三位。
从这个数字,我们知道舒尔茨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之一,你可以批评他画的只是漫画,并非艺术,但是最通俗,最平民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你说是不是?
08
《蒲松龄全集》第二册中收集了数百首诗词,老人家写的很多是感叹考不上、生病等痛苦,著作不单是鬼狐。
凡·高一生也只卖过一幅画,但他有一个弟弟,可以写信向他抒情。蒲松龄借诗词记载,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创作不间断。
时下的许多年轻人,愤世嫉俗,自怨自艾,只动口不动手,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又能怪谁呢?
蒲松龄在一六九二年写的《哭兄》,因家兄亦去世,读之有感。
昔日我归家,解装见兄来。今日我归家,寂寂见空斋。谓不知我至,惆怅自疑猜。或云逝不返,泪落湿黄埃。除夕话绵绵,灯昏剪为煤。可怜七情躯,一化如土灰!我今五十余,老病恒交催。视息能几时,而不从兄埋?人间有生乐,地下无死哀。死后能相聚,何必讳夜台!
09
有首《养猫词》,甚有趣,与其说是诗词,更像一篇小品:
一瓮容五斗,积此满瓮麦。儿女啼号未肯舂,留粜数百添官税。鼠夜来,鸣啾啾,翻盆倒盏,恍如聚族来谋。出手于衾,拍枕呵骂:“我当刳(kū)你头!”鼠寂然伏听,似相耳语:“渠无奈我何!”因复叫,争不休。猫在床头,首尾交互。鼠来驰骋,如驴齁齁(hōu hōu)。推置床下,爬枨(chéng)依然弗顾。旋复跳登来,安眠如故。怒而挞(tà)之仍不悟,戛然摇尾穿窗去。
也不是每首诗词都带悲伤,蒲老描述闺中乐趣,亦甚形象:
长发频删,黑髭(zī)渐短。青帐里玉貌如花,红烛下秋波似剪。将檀郎数数偷睃(suō),灵心暗转,别有弓腰旖旎,莲钓腻软。新妆近热粉香生,秃衿解小帏春暖。销魂处,秀顶微丰,略闻娇喘。
10
小朋友不懂英文,但爱看小说,我介绍了一本《一个艺妓的回忆录》。小朋友看完说:“我并不感到有什么动人之处,但是一拿上手,就放不下了。”
这就是畅销小说的特点,看了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也没有特别令人思考的地方,总结来说,只有一句话:“好看而已。”
走进书店,尤其是内地的图书中心,整个人傻了,千千万万的新书摆在你眼前,哪一本才好看?我们看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进修,但是枯燥乏味的理论毁灭读书乐趣。书,还是以好看为基本。
11
畅销小说、一部娱乐片,打打杀杀,或者爱得要生要死,看完就忘了,但是能打发寂寞,已经功德无量。
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后,就会发现某一类的书满足不了你,可以选同样畅销,但意义较深长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者是《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或狄更斯、简·奥斯汀等人的经典文学。出版的当年,这些书也是被所谓的学者耻笑的畅销小说。
《达·芬奇密码》也是我介绍给很多小朋友看的书,作者Dan Brown(丹·布朗)之前还写了一本《天使与魔鬼》,出现同个主角罗伯特·兰登。
12
英文畅销书是一个宝藏,名作家还有专写动作的Tom Clancy(汤姆·克兰西)、写法律内幕的John Grisham(约翰·格里森姆)、写吸血僵尸的Anne Rice(安妮·赖斯)、写悬疑的Jeffrey Archer(杰弗里·阿切尔),等等,每人著作数十册。
这些作品都没全被翻译出来,台湾的出版社吃了一些甜头之后,会愈出愈多吧。阅读既然那么容易,翻译起来并非难事了,但是出版太慢,慢得急死人。
我小的时候看电影,很想知道原著对白的意思。怎么办?学英文呀!你们还年轻,从现在开始,一点也不迟。
如果不学,也只有等了。
13
在“天地图书”看到架子上有本叫《心井·新井》的书,就知道是新井一二三的作品。
一口气读完,看出版社的介绍,还有《东京人》《读日派》《可爱日本人》《东京的女儿》四本新书。
以为新井回到东京后做一个家庭主妇,想不到这几年来还是不断创作,看书好像遇到了老友。认识她是她住在香港的那一段日子,十几年前了吧。
日本女人能讲流利的国语或广东话的不少,但能运用中国文字写作的只有她和另外一位女士了,两人的风格不同,各有所长。
14
新井一二三的文章总是清新可喜,最主要的是那一份“真”。从来不把读者当成陌生人,这一点,很“假”的女写作人也做得到,不过新井好像和一个爱她的叔叔或阿姨聊天,无所不谈,很坦诚,不造作地轻描淡写她成长时期在铁路桥下面被成年男子摸过胸部。没有遮掩,也没有修饰。文字的震撼力,就是那么产生出来,不是一般的写作人做得到的。
在《东京的女儿》中,新井讲的东京各地,我都去过。而且,还有一个巧合,那就是我们曾经做过邻居,是事隔数十年的事。
新井的家族生意开在东中野车站,我就住在大久保和东中野之间的木区。后来,新井的爸爸在东中野开酒吧,我记得东中野的酒吧我也经常光顾。
现在新井已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住的国立市是我从前女友的公寓所在。下次遇到新井,我可以和她谈起国立的那些木造的建筑是怎么的一个样子,东中野的“朝日鮨”又是怎么的一个印象了。
15
新井一二三写的《东京的女儿》一书中,有篇文章叫《御徒步町爱情酒店》,所有的东京车站中,没有一个是叫这名字的,只有“御徒町”,那个“步”字,大概是不懂日文的编辑硬加进去的。
我这次去东京,也到过御徒町,是探望我的前秘书林晓青,她和日本丈夫石川在那儿开了一家钻石店,叫Diamond Plus。
文章中提到,御徒町的爱情酒店集中地,消失矣;代之的是紫色的建筑“庆屋”,从一号馆开到八九号馆,都漆上紫色。新井认为的俗气的爱情酒店,想不到变成了更俗气的百货公司。
16
“庆屋”专卖便宜货。所谓便宜货并不代表是二手的或者次级的。“庆屋”主人有大把现金,别人卖不掉的他们大量购进,当然压低了价钱。当今的旅行团也都知道,一车车来这里购物。
御徒町还有一个特色:韩国人爱聚集在这儿卖海鲜干货。这个传统保留到现在,通街可以看到“寅次郎”式的人物叫卖:“今天就快收档,半卖半送!”
咸三文鱼、明太鱼子、鱿鱼干,等等,应有尽有。主妇们专乘电车来这儿买货,一次买一星期的菜,省下好多时间。
17 杀青段
走过几条街,就能找到小韩国,那儿尽是韩国杂货店和餐厅,要找任何一种泡菜都有。
我最爱这一区,主要是来喝土炮Makali(玛卡里)。那是一种刚发酵的米酒,以前只能在韩国本土喝到,但当年韩国穷,米中混了杂粮,酿出来的呈褐色,只有在御徒町的韩国人私酿用的是纯白米。日本米又肥又大,酿后白得像牛奶,一灌入喉,甘香无比。当今在香港也能买到纸盒包装的Makali,但绝对没有御徒町的香醇、新鲜。在我们这种年纪,找Makali比找爱情酒店更为恰当。
相关链接:
01-03 第一章 壹 294593 贰 892289 叁 387172
04-05 第二章 壹 527581 贰 636788
06-07 第三章 壹 490494 贰 854175
08-10 第四章 壹 208649 贰 400719 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