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三月上巳
剧本ID:
383503
角色: 0男0女 字数: 5297
作者:幼鱼出听
关注
6
5
15
0
简介
21段。本系列一月一篇,选取中国节日精华渲染之,民俗记忆来自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读物本现代杂谈科普生活阅读
正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三月上巳:修禊仍逢三月三

1. “丽日属元巳,年芳具在斯”。二月花朝,花神抛洒下的花瓣正从丽人们的肩头缓缓飘落,转身已迎来“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仲春景象。迎面款款而来的,仿佛是长安都城的仕女们,一边说笑着,一边沿着曲江水岸踏歌而行。“三月三,上巳节”,曾是一个与花朝同样古老而盛大的节日,在历史的演进中因与寒食、清明相近,节俗杂糅相并而渐渐消散,但其独特的节日精神与文化内涵,正被从褪色的文化记忆中努力地找寻出来,期待它被重新填上那一抹鲜活的生命颜色。

2. 临水祓禊fú xì,袪疫祈福

上巳节,又称“重三、三巳、上除、禊日、修禊日”。“上巳”名称的由来,源自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之法。《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古老的干支纪元法,其中十个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guǐ”,它们分别对应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yǒu、戌qu、亥”。这些天干地支按照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甲子”,为一甲子轮回。同样,干支用于纪日,其中“巳日”共有五个,分别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因此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就被称为“上巳”。

3. 那么三月三为上巳日,是否有对应的下巳日呢?一般认为下巳日为农历七月十四,与春日上巳行春禊相同,下巳日要举办秋禊,同样也是盛大的节日。也有学者认为,三月三的上巳节与九月九的重阳节相对应,如汉刘歆《西京杂记》所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外出踏青游玩,一个在暮秋登高辞青。

“上巳”中,“上”是“上旬”的意思。“巳”除了地支名称外,还有何种意涵?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禊》如此解释道:“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巳”,既包含了袪除邪疾疫病,又有祈求福祉降临之意。《岁时广记》中对“上巳”的解释:“历法,三月建辰,巳既是除,可以祓除灾也。”均指向与除灾祈吉相关的古老巫仪。

4. 那么上巳日,应由谁来“巳”,如何“巳”呢?《周礼·春官·女巫》认为重要的“巳”仪应由女巫掌管:“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对此的注释是:“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衅浴”即是由女巫主导的临水祓禊,往往使用由香花药草熏制而成的芳香汤水。屈原的有《九歌·云中君》中的“浴兰汤兮沐芳”。

“祓”是古代除灾求福之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祓”为“除恶祭也”,同时也有斋戒、沐浴、举火或以牲口的血涂身等多种形式。“禊”字,在应劭《风俗通·祀典》里释为“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意思是春日在水边洗濯污垢,通过自洁消弭疾病以达成祈福的仪式。《晋书·乐志》中亦称:“三日之辰,名为辰。辰者震也。姑洗者,姑,枯也,洗,濯也,谓物生新洁洗除其枯,改柯易叶也。”可见这里的“除其枯、改柯易叶”,本就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后来才被引申为人之蜕变。

5. 先民意识到,三月季节交替,阳气上升,阴气尚未退尽,此时最易患疾,而畔浴可以洗涤污垢,除去整个冬日所积存的病害。通过清洁仪式达到卫生效果的同时,也通过祓禊的交感巫术,完成祈福迎祥之朴素生活愿景。上巳节的原初意义即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如果说先秦时期的“祓”祭与“禊”祭,使得上巳节成为具有浓郁信仰性的节日,那么汉魏时的上巳节,已然成为官民同庆、郊外游春的重要娱乐性节日。官方介入上巳节,对世俗娱乐性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上巳日,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均会穿上新缝制的春装,相互邀约,倾城而出,前往江河之畔,或嬉戏沐浴,或探幽采兰,或宴饮行乐,以更具娱乐性的临水活动祓除不祥。

6. 水滨祈子,祭祀高禖

临水祓禊,以除不祥。除此之外,还有一道深层含义,与“祭祀郊禖,以求生育”相关。《周礼·媒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于时也,奔则不禁。因祭其神于郊,谓之郊禖。郊音与高相近,故或言高禖。”变“媒”为“禖”者,神之也,即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古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上巳日临水沐浴可以治疗不育症。为了子嗣繁衍,上巳日通过郊祭高禖、祓禊与男女相会等活动,以达成除灾避邪、祈求多育之目的。

西汉中期,祠高禖祈子的风俗已上升为礼制。从大量存世的汉画像砖石上,可找寻到祭祀高禖的场景。如徐州铜山汉画像砖拓片,该汉画雕刻怪神高禖méi。两边有伏羲、女娲两尾相交缠绕,左边二玉兔捣药,右边二神似抬物送馔,下边刻绘二神兽相向用嘴高举建鼓,二人边鼓边舞。左边一人在弄丸,右边二人在格斗。羽葆上神兽嬉戏、追逐、跳跃。两边各有衣冠整洁的官人在观赏杂技表演和视听仆人侍候进谏。

7. 高禖之神与上古时期的感生神话联系密切,典籍文献亦不乏记载。通过敬天、敬祖与祭祀的方式以求得子嗣。《毛传》注:“玄乌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郊禖。以弗无子。”弗,去也,去无子以求有子。《礼记·月令》的“以太牢祠于高禖”句,郑玄注曰:“燕以施生时来,巢人堂宇而孚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为候。高辛氏之出,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

这里提及的玄乌等,可追溯至中国上古神话中部族的女性始祖,如夏之修己,商之简狄,周之姜嫄,她们的生育事例或采食苡仁,或践大人履,或吞食玄鸟卵,带有神秘的感生色彩,因而成为本族的高禖神。夏、商、周三代所祀高禖均为“祀其先妣”。

8. 正如《史记·殷本纪》所记,商族始妣简狄吞鸟卵,怀孕生下契,这也是传说行浴祓禊,“禊”的由来。简逖被奉为高禖神,后世则演变为上巳祓禊求子之遗俗。上巳节曲水浮卵之戏,即将煮熟的鸡蛋放至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就由谁食之,此俗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部落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如今在江南地区,依然保存着上巳节吃涂红鸡蛋之古俗。此后的水上浮枣与曲水流觞,均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

追溯上巳节水中沐浴之俗,这是由其祈子主旨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古籍文献都提及上巳节洗浴之水特别要选择“东向的流水”。究其因由,盖因东方主生。《贾公彦疏:“东首者,乡(向)生气之所。”可见“东流水”在上巳节习俗中隐含着祈子的寓意。

9. 曲水流觞,诗赋唱咏

自魏晋始,随着文人阶层对文学创作活动的积极参与,上巳节的祓禊逐渐与原始信仰和民间世俗娱乐分离,开始了雅会的转向,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特殊的节日形态。

祓禊最具浪漫主义文学意味的描写,最早出现于《诗·郑风·溱洧zhēn wěi》篇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jiān兮”,诗句描述的是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河畔,手持兰草,祓除不祥并借以相互表达倾慕之情。《诗·陈风·东门之枌fén》叙述的三月三聚会,男女青年在宛丘东门外枌树下联欢跳舞、唱歌,男子喜爱女子的貌美姿色,纷纷以花相赠。

10. 孔圣与众弟子寄情于山水间的乐趣,洋溢着与天地为伍的精神追求,师生之间对谈人生畅想,更让祓禊充满了浓郁的诗性与教化的理性。《论语·侍坐》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字里行间所谓“春风教化”的逻辑起点,也来自上巳祓禊。正是这种沉醉于“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追求,将改造社会的理想与个人情志的悠游完美结合,构筑了儒家春风教化的理想模式,为后世儒家学者所推崇。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醉心玄学,崇尚清谈,寄情山水,以诗酒书画为乐。

11.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文学与艺术史的上巳修禊,参与者有42人,其中就有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他们在兰渚山下修禊、祭祀,仪式之后举行了一场饮酒作诗的曲水流殇:由童子将酒觞轻轻放在清溪上游,任其顺水缓缓而下,经过或停留于谁的面前,谁就饮酒,再即兴赋诗,作不出诗的则会被罚酒三觥。这次诗会,共得诗37首,结集成册,由王羲之负责写序、誊写。当时王羲之乘兴挥毫,以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故宫博物院藏)

12. 宋吴自牧《梦粱录·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至今,我们仍可从《兰亭集序》的字句中遥想当时“群贤毕至”的风雅情境:“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曲水流觞与魏晋风度,俨然成为一个被后世数代文人反复歌咏的主题及精神向往标地。

13. 除了书圣的兰亭,从晋代的文赋亦可一窥其时,看到各阶层交融共庆上巳节的盛景。晋代张协在他的《洛禊赋》中,不吝华丽的辞藻描写道:“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气之氤氲。和风穆以布畅兮,百卉晔而敷芬。顾新服之初成兮,将禊除于水滨。”缙绅先生,聚朋会友、吟诗唱和,濯足盥手,颇具孔丘、墨翟之风;而都人士女,车马拥堵,于水湄相会;对于权戚豪族而言,上巳节更成为炫富的良机。此赋还详细列举了上巳“布椒醑、荐柔嘉、祈休吉、蠲juān百疴、浮素卵、洒玄醪láo”等一系列礼俗活动。同时代的杜笃也写了一篇《祓禊赋》,其中云:“临岸濯素手,涉水搴轻衣。沈钩出比目,举弋落双飞。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将士人禊除、鱼雕、射箭、流觞、浮卵等丰富的节俗生动地呈现。

14. 在唐代,上巳节成为春游的最佳时节。因为古老的水边祓禊的遗存,当时的人们最喜欢去曲江边,那时都城最热闹的地方是曲江池及其附近的杏园一带,这里“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每到上巳,曲江池中备有供宰相和翰林学士享用的彩船。“京兆府大陈筵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都人游玩,倾城禊饮踏青,煞为壮观”。唐康骈pián在《剧谈录》中说道:曲江池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15. 唐代诗词文学鼎盛,描写上巳盛况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如《两京新记》载:“唐长安中,太平公主于原上置亭游赏。其地最高,四望宽敞,每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词人乐饮歌诗,翼日传于都市。”唐崔颢的《上巳》诗云:“巳日帝城春,倾城祓禊辰。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杜甫的《丽人行》更为民众耳熟能详:“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他真实记录了杨贵妃与一众姐妹于上巳节盛装出行的奢华景象。

16. 特别要提及的是,唐代进士放榜的时间正好是上巳节。新考中的进士首先去大雁塔南边的杏园中举行宴会,也就是“探花宴”。然后去大雁塔题名,去曲江池游乐,去月灯阁打马球。“金榜题名”时正是士子们的高光时刻,又正值上巳节鲜花始放,触发诗兴与游兴。最传神的诗句,当属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有晚唐诗人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在大雁塔上提名是何等的人生幸事,一抒诗人及第之后的胸臆,满满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17. 此外,唐代民歌教坊中还有专门的《祓禊曲》。长安都城城南乐游原,为著名的祓禊之地。每于春日,都人多聚此游乐宴饮,此歌即由上巳的民俗活动而产生,并被采入教坊。《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收录祓禊曲,皆五言四句,如“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流露的是对春日良辰易逝之感伤;而“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表现的是一种世事无恒的不确定性。虽然《祓禊曲》抒发了盛景之下对暮春的思虑,但是实质上,亦是通过水边歌唱吟诵的方式讴歌对生命之珍爱。

18. 自宋之后,上巳节悄然式微,多因被寒食、清明所并。但曲水流觞的雅会仍为士人所好。北宋时期流杯宴饮的风气大盛,流杯渠亦称“九曲流觞渠”,已成花园中必不可少的点缀,因为“国字流杯渠”和“风字流杯渠”“方一丈五尺”等内容被正式记录在国家刊行的《营造法式》中,标准化的流杯渠尺寸和图样被复制到许多私家花园。

到了元明之际,上巳节禊饮活动成为文人附丽的雅会。元至正十六年三月三日,名士郑彦真约请宋濂等人到浙江省浦江县东桃花涧禊饮游览,宋濂因此写下了《桃花涧修禊诗序》,为后世了解元明之际文人禊饮的情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 众人于上巳节游览桃花涧的山水、草木、鸟兽景观,在石潭、水流、小澳两旁举行,将朝席放在溪边坐下,童仆拾柴将酒温热,然后倒进底有木盘的漆制酒杯中,并将它们一一放进上游的溪水中顺流而下,众人按位置先后取杯饮酒,每人都要喝够三杯。禊饮之后由年高望重者发号施令,童仆摆上笔墨纸砚,文人墨客每人作诗两首,赋诗作记还要结集成书,文人禊饮活动不仅痛快酣畅,更是其文学生产的触发。

上巳的水边“修禊”,从女巫掌管的消灾祈福、郊禖祈子、求偶踏青,最终演变为文人雅士临流宴饮、诗赋唱咏的风雅聚会。然而与上巳节相关的诸多美丽神话、传说故事、文学作品,均为宝贵的民族精神产品。踏春游春、亲近自然、交友近朋以及载歌载舞,无不展现着时人的生活情趣与生命追求。上巳节迎祯纳祥的民俗心理与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再次深刻体现了民俗与生活之华彩。

20. 结语

古老的汉族上巳节以“讴歌生命”为节日主题,上巳文化现象至今仍在中国诸多少数民族地区延续、发展。如黎族的“三月三”,称“孚念孚”,是庆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故又称“爱情节、谈爱日”;壮族“三月三”是传统大节,壮族人民称之为“窝埠坡”和“窝坡”,是到垌外、田间唱歌的意思,所以又叫作“歌圩节”“歌仙会”;侗族“三月三”多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唱侗戏、舞狮等活动,因抢花炮尤具特色,又称“花炮节”;布依族“三月三”是祭社神、祭山神、扫墓、祭祖、举行社交活动的节日,要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瑶族“三月三”称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民众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而红瑶族“三月三”为“长发节”,一众少女在水边依次排开,清洗、梳理长长的秀发,胜似美丽的风景。

21. 在历史长河的水流中,暮春巳日的形式变得如此多元,内涵也更加深邃。如果说,最初的“河滨拔楔之巳”,是先民对疾病与灾难的抗争,对生命延长的渴望,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是一种生存的本能,那么秦汉“郊游踏青之会”反映的则是普通生命个体对婚姻自主、子嗣繁盛、美满生活的追求;而魏晋“曲水流觞之饮”,更是在摆脱生存困难后,追求精神上的率性,凸显个性的审美,是对解脱尘世烦劳与对生命本真的思考。

三月上巳的文化光影,不仅成就了珍惜生命的讴歌,曲水流觞的雅趣,兰亭宴饮的风度,更凝练了东方审美人文精神。千年前的曲水岸边,舞雩台上的身影,仍在迎风唱响,上巳节,这一古老的华夏节日,甚至在边陲少数民族、海外异邦仍以某种古俗的形式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了从原始信仰到世俗生活再到文学哲思的升华,那些乐以忘忧、思远道志的文学主题,春风化雨的育化价值与家国情怀,将永远在中国人的血脉与文脉里,流淌延续。

同类型文本系列

【一年好景君须记】①245506 ②810973 ③803507

半小时漫画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篇:275869 清明端午七夕篇:277957

中秋篇:368665 重阳和24节气篇:585221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