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宋朝绝对很有趣》17
剧本ID:
396888
角色: 0男0女 字数: 8481
作者:对影观心
关注
2
1
2
0
简介
这本书以通俗诙谐的手法,讲述了宋朝300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书中既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质疑,更有对历史兴亡沧桑的深思。
读物本0
正文

《宋朝绝对很有趣》作者:李飞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驱朱逐赵,掀庆元党禁——

韩侂胄是北宋名臣韩琦的曾孙,母亲是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娶吴皇后的侄女为妻,无子,侄孙女是宋宁宗的恭淑皇后。凭借这双重身份,韩侂胄走入官场。几年后,官至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正五品。

绍熙五年(1194年),他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宋宁宗赵扩即皇帝位。

韩侂胄自以为在这次行动中立了大功,加之还有个外戚的身份。哪知赵汝愚根本看不起他,说:“吾宗臣也,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惟爪牙之臣,则当推赏。”

赵汝愚这话说得冠冕堂皇的,我是宗室,你是外戚,做这个事儿,本来就是我们分内事,还谈什么功劳?

韩侂胄当时听了这话,心里当然不会舒服。

2.

宁宗即位后,韩侂胄任枢密院都承旨,传达诏令,得到宁宗和韩皇后的信任,又得到朝中抗金主战的官员的支持,其中的有力人物是参知政事京镗。京镗在宋高宗死时出使金朝,曾叱退金朝全副武装的卫兵,要求金朝撤除音乐(表示哀悼)。宋孝宗称赞说:“士大夫(指儒生)平时都以节义自许,有能临危不变,像京镗这样的么!”京镗执政,支持韩侂胄,和赵朱集团形成对立。

收拾政敌的机会终于来了,让韩侂胄有机可乘的,是朱熹。

朱熹是宰相赵汝愚集团的人,被推举为宁宗的侍讲。朱熹初次见宁宗,就进讲正心诚意、人欲天理的道学。任侍讲后,进讲《大学》。旧制:单日早晚进讲,双日休息。朱熹却不分单双日和假日,每天早晚进讲。借着给皇帝讲书的机会,多次进札,对朝廷政务多加论议。

3.

朱熹又和吏部侍郎彭龟年弹劾韩侂胄,并在进讲时说宁宗被左右的人(指韩侂胄)窃取权柄。

韩侂胄正和皇帝打得火热,朱熹还没有把《大学》讲完,就被宁宗下诏免去了侍讲,对朝臣说:“朱熹所言,多不可用。”赵汝愚拜谏,陈傅良、刘光祖、邓驿等纷纷请求留朱熹在朝,都被宁宗拒绝。彭龟年上书攻击韩侂胄,说:“陛下近日逐得朱某太暴,所以也要陛下逐去此小人。”彭龟年被贬官出朝。

由此,赵汝愚与韩侂胄之间矛盾公开化。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右正言李沐上言:赵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赵汝愚罢相出朝,又被劾曾图谋篡权。翌年,赵汝愚在永州病死。京镗任右相。韩侂胄加开府仪同三司,权位重于宰相。韩、京等取得政权,演出了禁道学和北上抗金的场面。

4.

韩侂胄掌权,开始对赵汝愚的理学派进行清算,指示手下搜罗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罪状。右正言刘德秀上书,说道学是“依正以行邪,假义以干利”,“如饮狂药,如中毒饵”,“口道先王语,而行如市人所不为”。又说:“孝宗锐意恢复,首务核实,凡虚伪之徒言行相违者,未尝不深知其奸。臣愿陛下以孝宗为法,考核真伪,以辨邪正。”请宁宗效法孝宗抗金,识辨道学。太常少卿胡纮上书说“比年以来,伪学猖撅,图为不轨,摇动上皇(光宗),诋毁圣德”。大理寺司直邵褒然上言“三十年来,伪学显行。场屋之权,尽归其党”。宁宗下诏:“伪学之党,勿除在内差遣。”

5.

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言行不一,说:“朱熹引诱两个尼姑做妾,出去做官都要带着。朱熹在长沙,藏匿朝廷赦书不执行,很多人被判徒刑。知漳州,请行经界,引起骚乱。任浙东提举,向朝廷要大量赈济钱米,都分给门徒而不给百姓。霸占人家的产业盖房子,还把人家治罪。发掘崇安弓手的坟墓来葬自己的母亲。开门授徒,专收富家子弟,多要束脩(学费)。加上收受各处的贿赂,一年就得钱好几万。什么廉洁、宽恕、修身、齐家、治民等,都是朱熹平日讲《中庸》《大学》的话,用来欺骗世人。他说的是那样,行为又是这样,岂不是大奸大憝!”沈继祖的弹劾已超出道学范围,多有攻讦。宁宗下旨,朱熹落职,朱熹门徒蔡元定送道州编管。

6.

朱熹被迫上表认罪,说是“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笼统承认“私取人之财”、“纳其尼女”等,说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改过。朱熹门徒,纷纷离去。

这年,叶翥知贡举,和刘德秀等上疏,请将道学家的“语录”之类,全部销毁。叶翥主考进士,凡是考卷讲到程朱义理者,一律不取。儒学六经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成为“世之大禁”。据说,以致“士之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直到嘉泰二年(1202年),长达八年的酷烈党禁才基本解冻,却已对南宋后期历史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7.

此前的宋代党争,大都限制在政见之争的范围内。庆元党禁的发动者使党争以道学之争的表象出现,对政敌所主张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歪曲丑化的前提下借政权的力量予以全面声讨与彻底扫荡,而所指向的正是士大夫长久以来藉以安身立命的东西。于是,几乎所有的是非从此颠倒,随之而来,在一般士大夫中引起了普遍的价值危机与道德失范。不仅庆历元祐间“以天下为己任”的那种风尚荡然无存,即便与绍熙以前的政风士风也不可同日而语。“绍熙之前,一时风俗之好尚,为士者喜言时政,为吏者喜立功名。”自庆元党禁后,“世俗毁方为圆,变真为佞,而流风之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8.

问题还不止于此。在党禁方兴之时,宋宁宗尽管暗弱无能,却代表着专制君权,正是他的最终转向,致使位仅从五品的韩侂胄在与宰相赵汝愚的党争中站在了上风,占尽了先机。其后六七年间,宋宁宗听任韩侂胄倒行逆施,为所欲为,专断朝政,排斥政敌,走上了权臣之路。及至党禁松动之日,其权臣之势却已如日中天,不可摇撼。“君子之脉既削,小人之势遂成”,而韩侂胄擅权不过是南宋后期接踵而至的权相专政的开端。从这一意义上,说庆元党禁是南宋历史大逆转的拐点,也毫不为过。

9.

——崇岳贬秦,兴开禧北伐——

南宋时,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朝臣实际上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小心翼翼地侍候好北方的金国,维持眼下的和平局面,是为主和派;另一派则主张挥师北伐,收复失地,是为主战派,韩侂胄是著名的主战派官员。

韩侂胄的抗金情结是由来已久的,为了为北伐造舆论,韩侂胄上台不久就进行了“崇岳贬秦”。对待南宋初岳飞、秦桧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南宋“战、和”两派官员争论的一个焦点。公元1141年,岳飞被赵构、秦桧迫害至死。孝宗临朝,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加谥武穆,但并未清算秦桧的罪行。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韩侂胄主政,南宋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从政治上予其高度褒奖。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在韩侂胄的主持下,朝廷正式做出决定,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荒谬、丑恶)

10.

韩侂胄崇岳贬秦,大大鼓舞了主战派的士气,沉重打击了投降、妥协势力,一时大快人心,上下抗金情绪极度高涨。

韩侂胄执政,光宗朝被排斥的主战官员,再度被起用,尤其是将闲居在家的辛弃疾重新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在决策伐金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各族,正在陆续发动抗金斗争,各族人民的反金起义,也在各处兴起。金朝统治者日益陷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中。闲居铅山(今江西省铅山县西南)的辛弃疾,随时在密切注视金国内部的动向。他被宁宗、韩侂胄再度起用后,力陈“金国必乱必亡”,本来准备北伐的宁宗、韩侂胄,得到辛弃疾等人的建言,更加激起了北伐的紧迫感,坚定了抗金的决心。

11.

1205年,韩侂胄加封平章军国事,总揽军政大权,即下令各军密做行军准备,取朝廷封桩库金万两做军需。1206年,任命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兼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郭倪兼山东、京、洛招抚使,赵淳、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抚使、副使,以收复失地。是年四月,宋军先后收复泗州、虹县、新息县、褒信县,初战告捷,形势大好。五月间,韩侂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出兵北伐,“开禧北伐”全面爆发。伐金诏下,群情振奋。辛弃疾作词赞颂韩侂胄:“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韩琦谥号),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

12.

但是,不利因素随之不断出现。张浚符离兵败后,宋廷妥协投降派窃取要职,从此军备松弛,军纪涣散,多年没有作战。另外,决策出兵前,宁宗、韩侂胄解除伪学逆党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员,争取他们一致对外,但其中的某些人并不真诚合作。甚至,韩侂胄部署北伐时,宋军中已出了内奸。早在宁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吴曦已在四川里通金朝,图谋叛变割据。其派遣门客去金军,密约献出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今甘陕一带),求金朝封他做蜀王。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吴曦在金兵临江时,按兵不动,使金军东下,无西顾之忧。吴曦叛变,对宋军伐金的部署破坏极大。

13.

公元1206年六月,韩侂胄又用丘崈为两淮宣抚使,丘崈受命伊始,就放弃已占领的泗州,退军盱眙,宋军退守,金兵分九路进攻,战争形势,由宋军北伐变为金军南侵了。是年底,金军又秘密派人去见丘崈,示意讲和,丘崈密送金使北归,从此,丘崈多次遣使与金军谈和,暂行停战。

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了。开禧三年(1207年)正月,韩侂胄罢免丘崈,改命张岩督视江淮兵马,又自出家财二十万,补助军需,但战势对宋方不利,只能派遣使臣方信孺到开封同金朝谈判。方信孺带回消息,金要求割两淮、增岁币、赔军银,还要北伐首领韩侂胄的人头,方可议和。韩侂胄大怒,决意再度整兵出战。

14.

宁宗下诏,招募新兵,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68岁的辛弃疾这时得病家居,任命下达后,还没有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

韩侂胄筹划再战,朝中一些官员却在挖空心思搞议和。开禧三年(1207年),主和派中坚礼部侍郎史弥远率先弹劾韩侂胄,指责北伐以来军民死亡无数,耗费财资不可胜计,给国家带来惨重灾难。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死后,1202年,宁宗立杨氏为后,韩侂胄曾持异议,杨后对韩侂胄深怀仇怨,在政治上则和其兄杨次山一起,主张妥协投降。于是,史弥远勾结皇后杨氏和皇子荣王,谎称得到密诏,指使权主管殿前司公事(相当于近卫军司令)夏震等,在韩侂胄上朝时,突然袭击,将其劫至临安城南门外玉津园夹墙内害死,事后才奏报给宁宗。

15.

韩侂胄被暗杀,军政大权全归杨后、史弥远所操控。嘉定元年(1208年),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无理要求,把韩侂胄的头割下送去,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嘉定和议”: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金军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议”。当时太学生作诗讽刺说:“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晁错已诛终叛汉,于期未遣尚存燕。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一场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就以这样令人心寒的结局收场了。

16.

其实,当时的金朝已处于“必乱必亡”前夕,只不过是借南宋统治集团的软弱和内部矛盾,实施威胁讹诈而已。金主曾喜曰:“除掉了韩侂胄之流,宋不足忧也!”

韩侂胄执政前后十四年,权势显赫,曾与赵汝愚一党相互倾轧,最后适应朝野抗金的要求,发动北伐战争,由于坚持抗敌,遭受投降派的杀害而牺牲。但因韩侂胄反道学,长期遭到程、朱门徒的咒骂。元代修《宋史》,特立《道学传》崇程朱,又依南宋《国史》立《奸臣传》,不列入史弥远,反而将韩侂胄与秦桧并列,辱骂他是“奸恶”,完全颠倒了历史的是非。后世史家立论,或沿袭旧说,也不免有失公允。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韩侂胄为南宋的名相。

17.

——擅自废立,一手主导霅川之变——

史弥远,字同叔。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中期权相,尚书右仆射史浩之子。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及第。

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与杨皇后等密谋,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于玉津园槌杀韩侂胄,后函其首送金请和。史弥远因此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独相宋宁宗赵扩十七年。

当年协助史弥远杀害韩侂胄,对金乞降求和的卫国公,不久即被立为太子,嘉定十三年(1220年)死。次年,宋宁宗另立赵竑为皇子。

赵竑好鼓琴,史弥远找来善琴的美女献给赵竑,其实是充当自己的耳目。

18.

赵竑一次在宫壁上的地图前,指着琼厓道:“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又尝言史弥远为“新恩”,以他日流放史不是新州就是恩州。史弥远闻知,大惧,日夜谋废赵竑。他从民间找来赵与莒,称是太祖后人,赐名贵诚,立为沂王之子,亟力扶植。

嘉定十七年,宋宁宗病危,史弥远假传圣旨,改立赵贵诚为太子,封成国公。五天后,宁宗驾崩,史弥远在说服杨皇后同意后,立即派人去宣召赵贵诚。太子赵竑被召进宫中时,赵贵诚正式即位而为理宗,赵竑气愤而不肯向新帝下跪。殿前都指挥使夏震强行按住赵竑的头,才算完成了登基仪式。原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

湖州人潘壬、潘丙兄弟及堂兄潘甫等人对史弥远擅自废立很愤慨,于是与山东红袄军李全联络,准备拥立赵竑为帝。结果到了约定日期,不见李全一兵一卒。

19.

潘壬等人遂组织起一帮盐贩和太湖的渔民,半夜进入湖州城,将赵竑拥入州衙,黄袍加身,立为皇帝。知州谢周卿率领官吏前来恭贺。潘壬随即以李全的名义发布榜文,列举史弥远的罪状,声称将领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直捣临安。

第二天天亮,赵竑发现所谓的兵马不过是当地渔民假扮,人数不足百人。他知道事难成,便急忙倒戈,一面派人向朝廷告变,以求自己脱身,一面率领州兵追捕潘壬等人。史弥远得报后,调军弹压,事变很快平息。

史弥远担心还会有人利用赵竑作乱,于是假称济王有病,命门客秦天锡前往诊治。秦天锡宣称朝令,逼迫赵竑自杀,对外称病死。赵竑死后, 史弥远剥夺了他的王爵。因湖州别称雪川,这场事变即被称作“霅川之变”。

20.

—— 一味求和,几度遭暗杀 ——

霅川之变后,众多大臣、包括理学大师真德秀、魏了翁上书为赵竑鸣冤,都被史弥远贬出朝廷。一直到宋恭帝时,谢太后(宋理宗皇后谢道清)主持朝政,才在朝臣的建议下恢复了赵竑爵位。

史弥远掌权以后,立刻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九月签订宋金和议,史称“嘉定和议”,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二十万增为三十万;另加“犒军银”三百万两,这是以往和议中从来没有过的。对于这宋金议和史上最为屈辱的和议,引起朝野不满。“金人欲多岁币之数,而吾亦曰可增;金人欲得奸人(指韩侂胄)之首,而吾亦曰可与;至于往来之称谓、犒军之金帛,根括归朝流徙之民,承命惟谨,曾无留难。”太学博士真德秀的这番话,可说是当时舆论的代表。史弥远的丑行,实是与秦桧不相上下。

21.

史弥远的降金乞和行为,使南宋军民十分不满。在嘉定和议签订的次年,赞同开禧北伐的军官罗日愿与殿前司、步军司军官杨明、张兴等,谋杀史弥远未成,都被处死。嘉定十四年(1221年),又发生了殿前司军官华岳谋杀史弥远事件。在开禧北伐时,华岳作为军事理论家(著有兵书《翠微南征录》等传世),以战略眼光指出,应待金朝破坏和议时攻金,不应在准备不足时主动北伐,因而受到韩侂胄的打击。但他对史弥远的乞降求和更为不满,“谋去丞相史弥远,宁宗知其名,欲生之,弥远曰:‘是欲杀臣者。’竟杖死东市”。

22.

然而理学人士刘爚,在嘉定和议签订后不久,就向史弥远提出“荐引诸贤”,表彰朱熹,为史弥远改善形象出谋划策,借史弥远之力以倡导理学。史弥远不仅随后即起用诸多理学人士,还在嘉定年间,对不符合赐谥条件的理学家朱熹、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分别特赐谥号为文、元、纯、正、明,提高理学派的地位,争取理学人士的拥戴,并追赠朱熹太师官号,追封信国公爵位,表彰朱熹的《四书集注》。还追赐岳飞的谥号为忠武,企图以此掩盖他的奸臣面目。

23.

——浊乱天下,却能寿终正寝——

史弥远虽独居相位,也惧怕树大招风,况朝臣中对他独揽朝政,迫害济王,矫立理宗多有微言。虽理宗因感他拥立之功多加庇护,终究难得安宁。因而,屡次上疏乞归。晚年时,他想在家乡找一块好墓地作为归宿,不料竟引出一场风波,几乎使他遭受灭顶之灾。相传,史弥远为找墓地招集许多风水先生,最终看中了阿育王寺这块“八吉祥六殊胜地”。史弥远觉得很合心意,便下令在那年八月中秋节后拆寺建坟。正当阿育王寺和尚听到这个消息,急得如同热锅蚂蚁,阿育王寺方丈更是六神无主时,有个叫师范的小和尚说他有办法保护寺院。师范小和尚得到方丈允准,到了南宋都城临安。

23.

在一个月黑风大的夜晚,在城门、宫墙、大街上都贴着这样一张诗单:“育王一块地,常冒天子气;丞相要做坟,不知主何意?”临安百姓对史弥远早已怨恨,见了诗单后便纷纷传言:“史弥远要霸占天子气,要谋皇篡位了。”消息传进皇宫,理宗素知史弥远为人,过去他能一手遮天帮自己坐上皇位,如今也难保史弥远不会篡皇位,便把史弥远宣进皇宫,查问此事。史弥远也怕皇上翻脸,不光富贵保不住,怕还有灭九族之祸。于是,赶紧撒谎道:“臣的坟墓早已做在东钱湖大慈山了,诗单无中生有,望万岁明察。”这样一来,阿育王寺被保留下来,史弥远的坟墓也真的做到东钱湖大慈山了。

24.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重,才将他的党羽郑清之升为右丞相,结束了他独相二十六年的历史。次日以病危致仕,授两镇节度使,封会稽郡王,数日后去世,追封卫王,谥忠献。所赐谥号与秦桧谥号相同的忠献,并非完全是偶然的巧合,也许是讨论谥号的礼官们,认为史弥远就是与秦桧属同一类人物,因为这在当时是士大夫们的某种共识。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在一年多以后的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给宋理宗的札子中,就公开将史弥远列为与秦桧一样的“小人”,指出“柄臣浊乱天下久矣……柄臣与其徒皆攫取陛下之富贵而去,而独留其大敝极坏之朝纲……小人恃智巧,君子恃天理、人心之正,而天与人又有时而不然,桧十九年、弥远二十六年而衍七十日,光(指司马光)九月,君子之难取必于天如此。”

25.

由于史弥远一直倡导理学,史弥远死后不久,理学又被确定为南宋官方的统治思想,宋末及元代一些理学人士对之心怀感激之情。在元代理学人士参与修撰的《宋史》中,史弥远不仅没有被列入《奸臣传》,而且在《史弥远传》中也竭力进行粉饰,阴谋杀害韩侂胄被写成侠肝义胆,违反宁宗遗志非法扶立理宗也被写得名正言顺,至于降金乞和则只字未提。对其罪恶,仅在传末用“废济王,非宁宗意……擅权用事,专任憸壬……用李知孝、梁成大等以为鹰犬,于是一时君子贬窜斥逐,不遗余力云”等数句贬语以终篇。

26.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姓奇渥温,于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的蒙古孛儿只斤——乞颜部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名叫也速该把阿秃尔,是乞颜部落的首领,母亲名为月伦。这一年,也速该联合同盟击败了强敌塔塔尔部落,俘获敌酋铁木真,胜利凯旋时,妻子岳伦正好生下一个男孩。为了纪念出征胜利,也速该便给孩子取名铁木真。9岁时,父亲便给他找妻子定娃娃亲,也速该的熟人特薛禅把自己的女儿孛儿帖许配给铁木真。定亲以后,也速该把铁木真留在亲家家里,自己只身踏上归途,半路上遇到一群塔塔尔人举行宴会,也速该喝了仇人下过毒的酒,回家后不久就死去。部众们也众叛亲离、各奔东西,铁木真和母亲及三个弟弟过起了饥寒交迫的日子。

27.

铁木真长大后,决心替父报仇,不料又遭篾儿乞部落袭击,妻子孛儿帖被掳走。挫折使铁木真日渐成熟起来,他开始运用谋略实现自己的计划,他首先向父亲的兄弟蒙古克列部首领脱里罕求援,把妻子的嫁妆黑貂裘献给他,接着又取得朋友扎木合的支持,击败了篾儿乞部落,夺回了妻子,获得了大量牲畜等战利品。铁木真初战告捷,声名大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靠拢过来,他的力量便逐渐壮大起来。

铁木真当上可汗以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和防止邻部落的袭击,又重新整顿了军队,成立了专门保卫自己的侍卫队,还建立了训练战马、管理战车的专门机构,势力一下子扩大了许多。

28.

铁木真的壮大,引起札木合的警惕。札木合本来就对铁木真拉走他的部下不满,又加上他的弟弟因抢夺铁木真部下的马群被杀死,札木合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决心进行报复。他立即集合所属的十三部三万人马,杀气腾腾地来与铁木真决战。铁木真也将他的三万士兵分成十三翼迎战札木合。双方在克鲁伦河畔相遇了。千军万马全绞杀在一起,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遍地。这就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战”。札木合终归是实力雄厚的大贵族,他手下的兵马久经训练,在战场上猛冲猛打,渐渐占了上风。铁木真看到自己的士兵抵挡不住,只好指挥人马退到鄂伦河边的一个峡谷中去。札木合乘胜追击,俘虏了许多人马才撤走。

29.

札木合返回驻地后,发现有些俘虏就是原来依附自己的人。他痛恨这些人背叛了他,就命令部下支起七十口大锅,把背叛他的贵族活活地煮死,还把为首的两个部族首领的头砍下来拴在马尾巴上,拖着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札木合想用残酷的手段来威胁手下的部落。谁知恰恰相反,札木合手下一些小部落的首领见他这样残酷无情,都寒了心,一个跟着一个地带着百姓去投靠铁木真了。因此,铁木真虽然在“十三翼之战”中战败了,坏事却变成了好事,札木合部下的许多奴隶主、属民和奴隶反而成了铁木真新的支持者。铁木真看到这么多的人来投靠他,真是喜出望外。他在树林中热情款待新来的部族首领,好言好语地安慰他们。铁木真的势力又壮大起来。

30.

铁木真在蒙古高原上崛起以后,和其他蒙古部落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是,有十一个部落的首领联合在一起,推举札木合为“天下之汗”,出兵攻打铁木真。铁木真率军迎战,结果札木合的军队大败。铁木真又乘胜进军,征服了许多部落,统一了大半个蒙古。这样,在统一全蒙古的道路上,铁木真剩下的最后一个对手,就是蒙古西部的乃蛮部了。1204年夏天,铁木真率领大军出征乃蛮。乃蛮部首领塔阳汗则率领声势浩大的队伍抵挡。双方摆好阵势后,恰巧铁木真军营中的一匹瘦马受惊跑入乃蛮营中。塔阳汗一看这匹马瘦成这个样子,以为铁木真的军队一定不堪一击。他亲自出马向铁木真挑战,铁木真的骑兵经过长期训练,已是今非昔比,不但个个骑术高超,刀法纯熟;而且临阵不乱,进退有序。

31.

到了下午,乃蛮的军队渐渐招架不住了,塔阳汗也在混战中被杀死。天黑以后,乃蛮军队再也无心抵抗,一下子溃散了。他们在黑夜中相互拥挤,掉下悬崖摔死的就不计其数,只有少数军队在塔阳汗的儿子率领下逃脱。这场大战之后,乃蛮部的百姓都成了铁木真的俘虏,铁木真的名字震动了整个蒙古高原。铁木真统一全蒙古的大业完成了。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的源头竖起九面装饰着流苏(穗状装饰物)的白色大旗,召集全蒙古的贵族举行大会。会上依照蒙古族的习俗,摆上整只的熟羊和整桶的马奶酒,姑娘们载歌载舞,小伙子们举行摔跤比赛,贵族们痛痛快快地喝酒玩乐,草原上像过节一样热闹。

32.

忽然,从大帐中走出一个萨满(就是僧侣)。他脸色严肃地高声说:“天说,让铁木真当成吉思汗(意思是最强大的王),治理地上的百姓!”人们立刻安静下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铁木真身边的萨满阔阔出。那时候,蒙古部族的人信奉萨满教,遇到大事,都要请萨满占卜吉凶,代神说话。阔阔出是铁木真身边最大权势的萨满。他常常说自己骑着一匹灰色的马从蒙古包的天窗升天,和天说话,人们对他深信不疑。大伙立即恭敬地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号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强大的意思,“汗”即王的意思,成吉思汗即“光的精灵般的蒙古大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吉思汗被称为蒙古民族的祖先。

33.

铁木真称汗的那天,草原上搭起了金顶大帐,他身穿黄袍,踏着红地毯,走进大帐,周围的人都虔诚地跪下磕头。成吉思汗成为全蒙古的最高首领,标志着过去分散的部落合成了一个共同体。从此,他们开始使用“蒙古”这个名称。成吉思汗把全蒙古的土地分封给他的亲属和大大小小的奴隶主。牧民被编为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由各部首领管理。凡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统统被编为士兵,平时放牧,战时出征。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成吉思汗选拔贵族的子弟组成一支精锐部队,称“怯薛”,由自己亲自控制。除此以外,成吉思汗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制定了初步的成文法,命人创制了蒙古文字。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成吉思汗显示了很强的组织才能。

34.

在蒙古帝国建立以后,成吉思汗致力于帝国的巩固和扩张,在政治、军事、法律、文字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建树。特别是军事征服方面,更显示了他的天赋,在历时7年的西征中,他一度率军冲破了中亚、南欧各国的疆界,使罗马教廷及整个欧洲一片惊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西方史学家格鲁塞评价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时说:“将环绕禁院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成吉思汗以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为蒙古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