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七(完结)
剧本ID:
40344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7397
作者:轩欣💗
关注
11
15
16
1
简介
《拉萨,时光静默如谜》是一部绝美的西藏旅行文化百科。作者王郢用多年时间,在拉萨开了一家客栈,她以客栈为驻地,深入西藏及其周边的各个角落,并用10年时间,记录所见的每一处人文风情,探索藏地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深挖他们的历史,揭秘久经流传的神话,并用涓涓细流的文字....
读物本现代阅读散文
正文

青藏高原 青稞酒不是茶

1

以拉萨为界,向北就是藏北牧区,南与东为农区。在以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心目中,没有什么比土地更神圣,地位更高。从拉萨河谷开始,随着海拔的变化,春耕也会有所不同。在举行仪式和真正的播种之间,还有大约七天到半个月的时间。

在西藏,很多的仪式都会以取悦神为初衷,最后达到了人神共悦的妙境。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大地苍茫,围绕着农业的耕种与收割自然的仪式会受到极度的重视,毕竟这是一家人一年的希望与依靠。所以在举行仪式时会非常神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轻松自由,实则非常敬重而认真。

白定村的春耕仪式正是在取悦和敬重土地神的同时,全村人和牦牛一起共度欢乐一天。

2

拉萨周边的一些村庄已经渐渐淡化了传统,白定村距离拉萨市区只有十几公里,村子不大,可是不同节日的传统仪式都保持得非常好,春耕仪式是藏历年里的节日,通常是在正月十五举行。

清晨从拉萨出发,到了村子时,很多人家的院门才刚刚打开,清晨的山谷底部泛着微微的蓝紫色,山尖上已染上了潮红。每户宅院屋顶的经幡都是崭新艳丽的,带着过节时的喜庆。一束阳光投在院墙上,院子里的拖拉机已经用各种鲜艳的假花装扮好了。

3

每一个地区甚至村庄确定春耕仪式的时间都是不同的,但时间确定的方式基本一致,一个是根据藏历约定俗成,一个是根据物候历,也就是经验的判断。就像是黄河两岸地区流传的关于数九的口诀一样,西藏当地也有自己的口诀,有经验的老人也根据雪化的程度等积累一定的开春的经验。更主要的是,当地的喇嘛也有义务根据藏区天文历法择定耕播的日期,推算星宿运动和天气季节的科学方式,主要看当年的五行和星曜。在藏区,一般情况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择吉日进行。

4

藏区流传的关于春耕秋收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昂宿(二十八宿之一)上山,耕牛下河,桦树红如僧袍时,即是青苗也要割。意思是说“昂宿星走到西边山顶上的时节就要耕种,耕地的牛可以喝到河水。到了树叶发黄的秋季,桦木树叶变红,哪怕是地里的庄稼还是青苗也要开发始收割了”。播种的时间随着海拔的变化而推移,比如秋收时,从拉萨南边的曲水开始一直向北向东慢慢开始,春耕的时间也差不多如此。

既然是春耕,牛就一定会出任最为重要的角色。强壮的黑白花脸牦牛通常在这一天里“花枝招展”而又“无法无天”,它们的额头被贴上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经旗和彩色的毛花,肩上披挂着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的绸带。这一天的牛不仅气度不凡,更要有好酒量,但没酒量的喝多了青稞酒四处狂奔撒野,主人家也绝不会赶来教训,而且还会对此开怀不已,因为在农人看来,这是兴旺发达的好兆头。

5

隔着一道贴满了牛粪饼的墙,听到院子里有牛叫。径直推门进院,狗见了生人急得乱叫乱跳,女主人一身新衣站在屋门口,笑着边喝住狗边招呼我进屋。男主人正在院中打扮他的牛,两头大牦牛用一根粗粗的木柱子架在一起,挂上崭新的脖绳,尾巴上挂上染成红色的尾饰,耳朵两边垂上鲜艳的耳坠,最不能缺少的是铁铃,牛在一行一动之间叮叮当当招摇不止,才有气派。作为一头有经验的牛,也许还记得去年此时的风光,此时表现得既兴奋又配合,四条腿不停地跺着地,扬蹄飞奔之势已不可挡。牛一旦得到安顿妥当的信息,立刻就拉着主人夺门而出。

村中小路上,几户人家还在装扮着自己的牛,极尽所能,不仅各种色彩披挂在身,牛的两个犄角上高高地束起彩色经旗,在两个旗边上还要各悬垂两片明晃晃的光盘,阳光一照顿时光芒万丈,很远就能看到光束。

6

春耕的仪式在村外一块公认最好的土地上举行,追着牛飞奔而扬起来的尘土出了村,乡村的小路上,背着供品穿着盛装的妇女领着孩子正疾步而行。村南口的小路上冲出两头并驾齐驱的壮牛,任是主人在后面如何吆喝与拉扯,跳过小水渠跑过小树林,就是一路狂奔绝尘而行。举着酥油的老阿爸哈哈大笑:啊嘞,跑喽噻!一个冬天关在院子里,跑出来喽!

这一天见到的男主人全部盛装在身,黑色的羊毛藏袍,黄花缎面翻卷着长毛的帽子,黑色的长马靴,个个身形健硕,一身阳刚之气。女主人的服饰有的是工布江达的藏装,头戴两边翘角的帽子,身着直筒束腰的羊毛藏袍,也有女人穿着拉萨式的藏装,轻软的布料围着帮典。

全家人把犁、夏拉(耙)、桑(煨桑烟用的柏树叶等)和种子送到地边。把所有的耕牛的头朝东在地边排好,每两头耕牛套上一犁,将两牛架在一起的木棍两端各挂上一个红色的牦牛尾巴。

7

藏族人称农田为“帕新”父田,也就是自己的父亲留下来的,表达的也正是对土地最真挚的情感。在选中的开耕的土地中间,树一块白石,藏语称之为“彩帕”,以代表地神和水神宫殿。“彩帕”点上三小块玛尔坚“酥油花”,在这块象征着神位的土地周边煨起桑烟,撒切玛和酒以示祭拜。盛装的小姑娘和小男孩一人手捧着切玛一人拿着青稞酒壶,给每一头耕牛喂青稞和青稞酒,给牛的主人敬上青稞酒。之后,每一家都会带着青稞和青稞酒一边说着吉祥话一边敬人与牛。

地中央先煨起了桑烟,每家每户都在持续加,人影在烟中移动。耕牛犁地前,男人们面向北方一字排开,左手拿着青稞,一起高声吟诵吉祥祝福词,结束时把青稞向天空用力抛撒。

8

耕种仪式正式开始,耕牛以桑烟为中心围绕成半圆形,再逐一出发,两牛抬扛在前奔跑男主人扶犁追逐,女主人紧随其后抛撒种子。烟高经尺,奔走的牛与人似乎从幻境中走出,人在高声吆喝,牛在奔跑,道道黄尘飞扬,围观的人群阵阵欢呼。仿佛大地在燃烧,天空在颤抖,人与土地统统陶醉在狂热情绪中,这是春天的气息。

西藏的农区,拖拉机正逐渐取代耕牛,在耕牛犁过土地之后,拖拉机下田之前,每户人家都会向拖拉机驾驶员敬上青稞酒。被鲜艳的塑料大花装饰的拖拉机也一样围着桑烟一圈圈地转。拉萨的八廓街上,在春节前有无数个卖假花的摊位,我一直困惑这样大而艳丽的花都买去做什么呢,如今找到了它们的好去处,在这样沸腾的田野,真得有这样的艳丽才能相衬。

9

剩余的桑全部倒进桑烟中,在最后的长烟中,全村的男人们再次面向北方排成一列,右手拿着青稞粉,高声歌唱吟诵,最后将青稞粉抛撒空中。散开的白色粉末在空中飘散,大喧闹之后有大宁静。感恩与喜悦,化解在心。

牛的自由活动时间终于到了,喝醉了的牛在田野里横冲直撞,甚至撞倒了村口的两堆干牛粪堆,人们大笑躲闪,以极度纵容的心态看着比人更加肆意狂欢的牛们。站在人群散去的空地上,突然可以听到成群的鸟鸣,很多很多的黑颈鹤正在河谷里起落飞翔,每年的冬天它们都会在这里越冬。

10

以耕种名义聚在一起的全村人,此时来到了村边的空地上。大花装饰的拖拉机在最外围排开。人们围坐在铺了席子的地上,三位妇女举着酒壶酒碗围圈敬酒。每一户人家都拿出食盒互相敬送,食盒里有春节时油炸的面食,有各种糖果,小饼干。我四处溜达,总有人把食盒拿在面前微笑着供我选择。

“扎西德勒!”我对每一个人说,每一个也对我说。

最后我被邀请坐在他们中间,老人家给我们献上哈达。三位盛装的阿佳敬上青稞酒,一人提壶,一人捧杯,一人劝酒。藏区喝酒讲究的是三口一杯,就是喝一口加满,再喝一口再倒满,最后一饮而尽。我不懂规矩,第一口就喝了半碗,若不是有人提醒我就一口一杯了,我的粗鲁换来的是众人善意的笑声。

11

酒过三巡,席子收起。拎出一根长长的粗麻绳,拔河比赛开始了。麻绳中间系上一根红领巾,压上一块石头,向左走三步划上一条线,向右走三步划上一条线,赛区划分出来了。先是男子组上场,男人们的脸蛋泛着酒后的红扑扑,也不管左右人是不是对等,等到站在中间的裁判举起手中的小木棍向下一挥:开始!两边就用力向后拉,看着哪边要过线了,围观的人就冲向哪边去帮忙。轮到女子们上阵那更是演变成了一场混战。可怜那绳子纵然再粗也难抵这样的硬汉力量,绳子突然间断开,正用力猛拉的人们顿时两边倒下,扑起一道黄烟,众人放声大笑。

12

仪式结束,一年的劳作就要开始了。阳光热烈照着村庄,照着欢笑的人们,照着去年堆在这片空地边的青稞杆垛,阳光下的青稞杆闪着金光。积雪融化的小水洼映着天空的蓝。远处,以及更远的远处白雪覆盖着的山峦绵延起伏。

春天来了,冬眠结束,土地苏醒,收获开始值得期待。西藏的田野里,从来都不曾缺少歌唱和欢笑的人们,有这样乐天知命的人,再艰辛的劳作都能让人看到希望,这,多美好。

13

来吧,秋的色彩

在与望果节数次擦肩而过之后,一个月里居然赶上了三次不同的望果节。

2006年,我站在萨迦县城的山坡上,远远看到了在田里转经的鲜艳人群,等到从山上跑过村庄,只见到了穿着新衣背着经书的一两个人。活动已经结束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望果节。

每年的藏历七八月间,青稞熟了,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村民便要举行望果节以示欢庆丰收。因为各地的农事季节不一,像我这样在七八月看到三次望果节,也算不得特别。偶然的是三次的内容全部不同,一次拔河抱石,一次骑马射箭,一次是骑马田间转经。

14

望果节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望果意为绕地头转圈。藏语里望指农日,果即转圈,引申就是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苯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身穿各色藏袍、腰系彩绸带的藏胞打着彩旗,毕恭毕敬地抬着青稞穗、麦穗扎成的丰收塔,塔上系着哈达,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地头转圈,祈求丰收。然后吃丰盛的野餐。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劳作也就正式开始了。

15

不仅每个地方过节的时间不一,即使是形式,也是各有差异,但唯一的主题都是,期待和欢庆丰收。

尼木县白麦村扎西平措,从19岁开始第一次抱起木板开始,就没有停止过雕刻。普松乡虽然是雕版之乡,但是真正像平措这样的高手却也不太多。每天都坐在篷子里雕版的格桑老人今天却没有心思展示他的手艺,儿子说他在惦记着一会去过望果节,这可真是意外的喜讯。于是,我兴高采烈穿过山梁到草地上去过节。

车还在山冈上,就看到平素悄无人息的草坝上已经搭起了几十顶彩色大帐篷,三个乡的人拖家带口盛装而来。准备充分的就着拖拉机或是卡车运来了帐篷,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围坐一圈,喝青稞酒,玩游戏。简单的人家就自己背着藏垫,拎着酥油茶,背着各式小点心,在阳光下草地上一坐,等待着拔河抱石游戏开场。

16

虽然只是一个乡的活动,但也有一顶专用的食堂帐篷,自助餐排队领取,我们也被邀请加入到吃喝队伍里。每项活动吃喝玩乐都是重头戏,比赛必须酒足饭饱才能开始。参加比赛的男人们都穿着盛装,个个英武有力。众人围成一个圈,这一圈随着人数和管理程度一会儿大一会小,比赛正式开始,才终于形成正式的观众圈。选手们在观众圈里席地而坐,两三个女人专门提着茶壶给这些选手们倒茶。用来比试力量的300斤巨石放在正中央。选手轮番上阵,有人只能让它挪挪地儿,有的人更像是小品演员,以各种姿态引得全场笑声不断。真正能把石头抱上膝盖的仅有两三个人,他们获得的自然是欢呼与喝彩。

17

拔河是场团体赛,很难想见,几时这种运动开始成了望果节或者其他藏地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集体活动,有时候还是挺迷人的。

藏族人的聚会,永远少不了喝茶、唱歌、跳舞和欢笑。

专程去贡嘎的乡里过望果节,不是草原,是草原边上的碎石场。乡里也没有自己养的马了,骑手们骑的马全是从山上有草的地方借来的。马刚来自然有点认生,各种方向和气质的奔跑,都有。身着古代武士服饰的骑手们,也不太可能像他们的先辈那样自由而精准地骑马射箭,在骑马飞奔中伏身拾起地上的哈达。

但过程一样的好看,选手每骑马进行一个项目,来回奔跑三圈,就回到帐篷里喝酒,进行仪式舞蹈。下马大家站成一排,每个人的藏袍里都带着一个小酒碗,两位阿妈给我倒上青稞酒,有一位先生在怀里摸了半天可他的碗就是找不着,他很尴尬,大家很开心,好在最终还是给摸出来了。

18

我发现西藏的男人之间很喜欢手拉手,没别的意思,就是拉着,只是现代的城里人想得多,一看两个男人手拉手免不了觉得奇怪。望果节上的骑马射箭拾哈达,是这节日的高潮部分,烘托和铺垫的细节,是男人们喝过酒之后手拉手歌唱舞蹈,好气概,很复古,具有强烈的仪式感。

老人家们早就喝到了位,不管不顾背着个酒壶斜穿赛道,四周的人就在那儿笑。有两位老哥长得简直一模一样,坐在拖拉机的后车厢里,两只脚耷拉在空中,抖着。时时举起酒杯,吱吱地来上两口。你要穿过这临时的大集市,总会有人招呼你去吃喝。

19

毕竟,还是有主演们在表演的——对,今天的主题是骑马射箭,藏族人喜欢热闹,空场地里,大喇叭声传出10公里开外,骑手们冲过来了,主持人开始展示他的幽默能力,但像我们这样的外人,能听懂的只有大家心领神会的欢笑声。

第三次经历的望果节才是奇妙,从当雄赛马会返回拉萨的途中,突然看到隔着一道小河的青稞田边一队穿着古代武士服装的骑行队伍,领骑者骑着白马手拿九宫八卦图在前引领,马奔跑的速度很快,队伍一边奔跑一边传来吟唱经文的声音。而此时,全村的人正聚在一起煨起桑烟,等待着他们归来。

20

1500年前最初的望果节,是人们为了祈求丰收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由手捧柱香和高举经幡者引路,随后由苯救巫师高举缠着哈达的木樟(臧族称“达达”)和羊腿作领队,表示收地气,祈求丰收。紧跟其后的是手持青稞穗和麦穗的村民绕着本村的土地转圈,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习俗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八世纪后期,宁玛派在西藏属兴盛时期,人们在庆望果节时带着一些宁玛派的色彩。从14世纪开始格鲁派占据了各教派的领导地位,这一变化自然又影响到了望果节,人们背的经书、举的佛像都和格鲁派有关。

21

在青藏公路边上的田野里突然看到这样的队伍,自然是大喜过望,我们奔下车,奔下路基,跳过河沟,跌跌撞撞地穿过田埂,在山路边上,终于与队伍迎面相遇。最前面的骑白马的人拿着九宫八卦图沿着冰雹路(经常下冰雹的方向)走在最前面,紧跟其后的是咒师和几个骑着马的随从,骑马者穿着黄缎子袍,头戴圆形红穗的“索夏”(蒙古帽)。

他们骑着马威武地从我身边跑过,然后顺着我来时的路,穿过青藏公路,再穿过青藏公路的地下通道,到了路的另一边。

22

隔着高高的铁路,可以看到咒师在指定的位置停下来,听到他念的咒经传来,而其他人在骑白马人的带领下像古代人一样高声绕着田地转。

也正是在铁路边上的空地上,燃起了几堆桑烟,骑手们在烟雾中穿行,很得仙之灵气。

不远处,他们的青稞已经熟透,黄绿的青稞被绿色的草原包围,这正是青藏高原最殷实的时节。

望果节,已开始闻得到食物的芳香……

23

西藏,如今用来怀念

日子总会是一如平常,未来?想都没想过,以为可能是类似天长地久吧。人来人往,人聚人散,拉萨就待了几年。转眼,因为离开,西藏,如今就只能是用来怀念的了。

初到拉萨,就是一个人出来,进去,偶尔小韦会叫我一起去吃饭。2003年,我在藏医院路上的小酒吧里遇到小韦,她说她在卖收银机,我听成了收音机,想着这时髦姑娘品位还真独特。第二天她约我去打保龄球,事实很快就证明在拉萨打保龄球这事确实不寻常,因为那球馆很快就倒闭了。

24

她在拉萨待了十多年,是她让我见识了拉萨非常江湖的另一面,她是我认识的姑娘中骨子里最具女侠风范的一个。带着我在拉萨最豪华的餐饮里吃过海鲜涮羊肉藏餐,坐过带酒台的加长型轿车,和能歌善舞的当地人去朗玛厅。我装修时她给我找工人,买东西办事她几乎都有人脉,在拉萨遇到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而她也总是能帮忙。

最后一次,是我被带到派出所,被要求关闭无证小客栈,又是她带着某位老大的亲信及时出场。我站在派出所的门口,见她由远及近走过太阳岛大桥,树影斜投,风吹起她的衣襟和长发,她瘦弱的身躯挺拔,她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哈,这是她嘛,这是大片看多了臆想的吧!

25

她对别人毫不吝惜,也希望或者说相信别人一样做得到。“这个给我吧!”看到入眼的,她总是提高了嗓门。“防火防盗防小韦!”她一出场,我就这么说。

与银翘一起做客栈之前,我们只是在四川丹巴一起走过几天。我们在一起做客栈前后五年,感谢她的包容,我们从来没有为客栈的事情争执过,彼此从来没有置疑过。银翘,典型北京人,典型射手座,针砭时事铿锵有力,永远青春的状态和心,走哪儿都背着玩偶。

她现在在大理双廊开了一个大客栈,住在看得见海景的大屋,养着一条拙笨好玩的大狗,转眼从当年在拉萨随时要抱着被子找地方睡的小客栈老板娘变身为富家地主婆,人说多年老友似家人,难得她富贵了也并没忘记我这个穷亲戚,时常叫我去观景小住。

26

阿芳本是某杂志社的编辑,这杂志为拉萨输送了不少坚定的拉漂,好几位编辑后来都留在了拉萨。她来拉萨之前向我约过稿,没见过却有几分熟悉,她到客栈来看我,临走时,她说:你应该减肥。

好吧,她确实是个心直口快的好姑娘。

她搬到客栈住,一住就是一年多,我和银翘都不在拉萨的时间,她除了上班就是收拾房间或是带着客人吃喝玩乐。

后来我们两人因为我开她的玩笑吵了一次架。我们两人在朋友的劝解中在夜晚的八廓街上边走边高声吵,彼此很当真,事后颇受伤,我欲和解而无效,当晚她就搬走了。当然,过后依然还是在一起。

27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在向自己冲动耿直的青春说再见的最后仪式吧。吵架,尤其是因为开玩笑而吵的架,对于克制的成年人来说并不会常发生。

现在阿芳生了娃在家做有爱的妈妈,应该不会再有闲情与人纷争,关于西藏,或许还是有偶然间的怀念吧。那时西藏,大家时常欢快如少年,这感觉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也并不常见。

李卉在新婚不久就到了拉萨工作,她的宿舍是星级宾馆,可是她还是宁愿跟我们挤,开始还有一张固定的床,客人多时就随处搬。她在冬天大雪纷飞的巴松措边上的小村里搞了一次地道的藏式婚礼,观礼的人都是客栈里的朋友,可惜我不在场,参加的人都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真诚的爱。

28

后来,她回到北京生了娃,可喜的是她娃的小名果然就叫了我给起的朱哼哼。孩子刚两岁,她又跑到林芝的派镇做客栈。她目前的愿望是怎么把哼哼他爸老朱也整到高原去。有时我很想问理工生老朱,您和这位风花雪月的文艺女青年在一起快十年了,感受如何?!

倩倩和张小萍两个人住一间院子三年多。小萍是重庆人,有人给她算命:你的真命天子在西南方。她就来了。可惜了几年好时光,真命天子一直没出场,从拉萨转身她去了延吉,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又找人给算了。帮她祈祷真命天子快出场吧,不然再有人跟她说在西北,她难道要去新疆?

倩倩是制服控,看到兵哥哥更难以自拔,最后还真就嫁给了西藏的兵哥哥,可是她回家生娃,兵哥哥还在西藏。

29

倩倩和小萍一个高大一个娇小,除了冬天,几乎每天傍晚,倩倩等到小萍下了班,俩姑娘必换了睡衣手捥手去拉萨河散步,绝对堪称行为艺术范儿。

每当我奔到她们的房间,对脏乱差大加评论,她们两个定会向上45度角看向我,一起大叫:妈!

还有天天坐在客厅藏床上网的青年邹姐,主动申请到拉萨工作的哈鱼,我们都在一个屋子里生活过几个月,还有若干人住过一两个月,以及先后住过的几百人,有些面目不清有些过目难忘记。

30

哎呀,拉萨……

离开拉萨之后,时常想呀想,就突然说:哎呀,拉萨!好想回拉萨啊!

在拉萨的几年,时常白天洗床单收拾屋子,晚上写点东西挣几文稿费。这次专心写一本书实在是汗颜,总想着书是神圣的,没敢企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出一本。所以一边写一边发给在出版社做编辑的王巍看,凭着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她也没太打击我,甚至还给了些表扬。我悄悄想着起码能哄得住这部分没怎么出过门的人的眼睛就行了吧。

这十年,西藏的变化很大,拉萨的变化更大。生活日复一日,活在其中,对所有的变化可能感觉平淡。恰是到达、离开和返回创造出的空间,可以用来审视,用来品味。感受,这谁也代替不了。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一 本号:275247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二 本号:909003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三 本号:497965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四 本号:421737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五 本号:664441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六 本号:492553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七 本号:334489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八 本号:197911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九 本号:800465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 本号:560565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一 本号:752081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二 本号: 855403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三 本号: 445669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四 本号:112163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五 本号:151027

王郢作品《拉萨 时光静默如谜》十六 本号:897821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