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39段,仅供朗读练习,禁转载如有侵联删。
1. 第十八集 阴山战神斛律金的悲剧人生
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一个战乱时代,更是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尤其是与草原民族有关的民歌,在这场民族大融合中,广泛地在中原汉地传唱开来,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广为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敕勒川》。这首反映草原民族生活的歌曲也有许多问题争论不清,比如它的作者是谁,具体创作于什么时候。但有一个唱过这首歌的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功勋,堪称一代战神,这个杰出人物就是赫赫有名的阴山战神斛律金。纵观南北朝时期的众多名将,恐怕没有哪一个将领比斛律金更有资格来唱这首歌,而原因并不是其战功,而是其出身。这首歌本身就是斛律族的民歌,演唱这首歌的斛律金更是斛律族当之无愧的骄傲。
2.
一、斛hú律金,生于北魏时代的公元488年,他是山西朔州人,先祖是赫赫有名的北方敕勒族领袖倍侯利。到了斛律金这一代,他的家族基本上已经破落了。年轻时候的斛律金曾经在北方六镇做镇将,他所在的敕勒民族其实就是六镇大起义的重要民族丁零族的一支。在北魏长期以来的国策里,丁零族一直都是被打压的对象,这样的局面下,作为丁零人的斛律金早年并没有太多冒头的机会。他人生的转折点是公元523年开始的北方六镇大起义。当时的斛律金参加了这场战争,在著名的五原之战中,他参加了几场重要的战斗,甚至曾经掩护破六韩拔陵突围,破六韩拔陵失败后,斛律金与大多数战俘一样,被北魏政府安置在河北地区,遭到当地鲜卑族军队的监视。和别人不同的是,斛律金得到了重用。
3.一是因为他眼见大势已去,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带领属下主动投降;二是因为早在起义之前,他的孔武之名就已经广为流传,当年他曾经受命护送来访的柔然可汗,在路上给柔然可汗表演射猎,得到了善于骑射的柔然人的赞叹,并且以宝弓相赠。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比如看到飞尘,就可以准确判断出敌人的数量,听到战马的声音,就可以断定敌人距离自己有多远。这种独特的能力也帮助他在后来打赢了一次次战争。破六韩拔陵失败后,斛律金得到了当时鲜卑权臣尔朱荣的重用,因为他性敦实。比起当时北魏军将的飞扬跋扈,斛律金非常听话,领导说什么都执行,再难打的仗都往前冲,是一个难得的老实人。所以在后来,当那些被迁移到河北的战俘们再次发生叛乱的时候,斛律金不但没有参加,反而冲在了镇压叛乱的第一线。
4.当时河北起义的领导人就是六镇起义的俘虏杜洛周,他在起义之初就聚集了十多万兵马,斛律金当时只有几千人,却迎难而上,和杜洛周连打了几战,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最终拖住了起义军,为后来北魏的反扑赢得了时间。此时架空了北魏皇帝、掌握朝廷大权的尔朱荣,对斛律金欣赏有加,册封他为都督。后来他又参加了平定葛荣的战斗,帮助只有七千人的尔朱荣以少胜多,击败了葛荣三十万起义军。也是在这场战斗中,斛律金奉命接受了葛荣部将高欢的投降,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个降兵以后却成了他的主子。虽然尔朱荣对斛律金赏识有加,但斛律金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在葛荣起义被镇压之后,尔朱荣权倾朝野,斛律金看不惯尔朱荣的专权,曾经和后来成为北齐高祖的高欢一起密谋征讨尔朱家族。
5.后来北魏皇朝发生动乱,先是尔朱荣被杀,之后斛律金跟随高欢一起去河北发展,高欢当时利用尔朱家族的信任在河北招降大起义时期的降兵,拉起了属于自己的队伍。这时的斛律金已经完全跟随在高欢的身边,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公元532年,高欢与尔朱家族爆发了决定彼此命运的邺城之战,高欢起全部兵马迎战,命令斛律金留守,并委任他为六镇都督。这一战实力相差悬殊,高欢也没有把握,临出征的时候,高欢认真地对斛律金说:“万一我这次回不来了,我的子女可就都托付给你了。”面对此情景,斛律金泪流满面,发誓要报效高欢的信任。这场战争终于以高欢的胜利而结束,高欢随即拥立了北魏孝武帝,开始了他独掌大权之路。而这时候让高欢放心不下的就是盘踞在关中地区的尔朱家族旧部——贺拔岳部。斛律金受命统率重兵监视关中,防止关中军队突然袭击,在这个时期,能征善战的斛律金已经成了高欢的股肱之臣。
6.
二 、随着高欢拥立的魏孝武帝的出逃,中国北方正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大政权,两大政权各自拥立一个北魏皇室,不断相互攻杀。东魏建立后,作为东魏的军将,斛律金参加的最主要战争就是高欢对西魏宇文泰的战争。早在公元535年,北魏孝武帝西逃关中投靠宇文泰的时候,羽翼初丰的宇文泰就想趁着这个机会一举击败高欢。打着帮助天子平乱的名义,宇文泰发动了对高欢的进攻,结果一开始就碰了斛律金这个硬钉子。宇文泰有天子的诏书来号召天下,士气非常旺,且其军队同样由六镇军人组成,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双方在玉璧地区交手。高欢仅带来了五万多军队,还不到宇文泰的人的一半。当时所有的人都劝高欢暂避敌人的锋芒,唯独斛律金反对。斛律金认为,宇文泰并不了解我们的虚实,如果我们退让,他必然知道我们的底细,到时候全力进攻,我们人数上处于劣势,想要获胜就非常困难了。
7.斛律金力排众议,建议主动出击,在宇文泰摸不清虚实的时候就给予他沉重的打击。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高欢接纳了斛律金的意见,斛律金率领本部数千丁零骑兵对宇文泰发起了猛攻,一下子突破了宇文泰的军阵,雄心勃勃的宇文泰大败。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斗本身很凶险,宇文泰本人曾被斛律金一箭射中了马头,栽下了马,眼看着性命不保,幸好部将奋勇,才把他抢救回来,否则,恐怕历史上就没有赫赫有名的西魏王朝了。斛律金的这次立功,对高欢本人乃至东魏以及北齐王朝都有重要意义,高欢打跑了魏孝武帝,他在世人的眼中就成了逆贼。这种情况下,一旦战场失利,他又在北方立足不稳,很有可能会有灭顶之灾,尔朱家族迅速败亡的景象很可能在他身上重演。
8.但是关键时刻,斛律金为高欢稳定了战局,打赢了这一场必须打赢的战斗。高欢晚年的时候不止一次对儿子说起斛律金的这场战功:“当年如果不是斛律金,我们恐怕都要被宇文家族灭族了。”斛律金人生的再一次闪光发生在公元537年,这一次依然是高欢和宇文泰之间的大战,这场战斗发生在河源,史称河源之战。在战斗之前,宇文泰部遭到了重创,他所割据的关中平原地区遭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灾,高欢乃至东魏的满朝文武都认为,这是天赐的灭宇文泰的良机。唯独斛律金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坚决反对趁这个机会来讨伐宇文泰,而是建议高欢在边境上堆积粮食,招揽西魏的灾民,既收买人心,又可以引诱宇文泰主动出击。在陈述理由的时候,斛律金说:“宇文泰本来就遭到了天灾,正是人心丧乱的时候,这时候贸然发动进攻,他们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肯定会同仇敌忾。”但是这场讨伐依然启动了,高欢率领二十万大军分多路进入西魏境内,结果宇文泰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方式,节节抵抗,与高欢周旋。
9.在这样的情况下,斛律金建议高欢缓慢进军,一路发放粮食、招抚难民,这样一来,宇文泰就可以不攻自破了。这个正确的建议依然没有被高欢采纳,急于灭掉宇文泰的高欢甩开了其他军队,仅率领三万精锐深入河源地区和宇文泰决战。斛律金作为亲信将领一路跟随,在河源地区,高欢终于如愿找到了宇文泰,但宇文泰却布置了一个陷阱,他把精锐的军队埋伏在芦苇地里,企图诱导高欢进入这个死地。高欢虽然识破了陷阱,但是因为轻视宇文泰的战斗力,他选择了主动进攻。结果,三万东魏军在芦苇地里被杀得大败,高欢本人也被包围,但高欢还不服输,力图整军再战,斛律金却断定这场战斗败局已定了。为了让高欢平安逃脱,斛律金冒着犯上的风险拼命拍高欢的战马,战马狂奔,载着高欢率先逃离险境,他自己亲自带兵马断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阻击了宇文泰的援军。
10.这场战斗的过程也让宇文泰感慨万分,甚至痛惜自己身边没有斛律金这样的能将。公元546年发生的玉璧之战让《敕勒川》名扬天下。那场战斗中,亲征的高欢围攻西魏重镇玉璧达五个月却不克,眼看着西魏援军就要到来,高欢军队士气低落,一旦出现崩溃,八万军队将不可收拾。斛律金亲自出面,为士兵们训话,当场为大家演唱《敕勒川》这首歌,结果在斛律金雄壮的歌声中,将士们士气大振,人人感奋,终于奋勇厮杀,冲出了西魏的反包围圈。连从来不动情的高欢也被此情此景感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用鲜卑语跟着唱了一遍。
11.
三 、斛律金屡建战功,让他一直得到高欢的信任。特别是公元546年的那一次歌唱,不但为东魏军队鼓舞了士气,冲出了敌人的包围,还让此时已进暮年的高欢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年轻时光,这件事情后不到一个月,一代枭雄高欢与世长辞。斛律金的命运因为高欢的去世发生了改变。高欢去世后,高欢的儿子们废掉了挂名的北魏皇帝,将东魏改元成北齐。虽然高欢在世的时候曾经反复叮嘱儿子们要信任斛律金,但是他们整个家族的命运还是发生了改变。北齐早期,斛律金先是受命带兵抵抗柔然的进攻,获胜后被册封为咸阳郡王,并一度担任丞相。
12.那时的北齐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高洋,他生性残暴,一次在朝堂上甚至要拿长矛刺杀斛律金,堂堂宰相差点儿成为暴君杀人游戏的牺牲品。幸运的是,斛律金最后还是得到了善终,他的女儿、孙女中有人成了皇后,儿子斛律光成了大将军。但是公元573年,斛律家族的悲剧命运还是到来了,因为奸臣陷害,他们全家被诬陷谋反,举家抄斩。事情发生的时候,整个斛律家族牢记斛律金忠于皇室的训诫,无人抱怨反抗,全家大小恭顺地等着钦差,老老实实地引颈就戮,可谓对高氏家族尽忠到了极点。
13 第十九集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强大封建王朝的衰落和灭亡,都是从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开始的。农民起义很少能够直接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却能够把一个没落的王朝折腾到奄奄一息。强大一时的北魏王朝似乎缔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横扫北方,所向无敌,甚至一度深入江南,险些灭掉盘踞南方的南朝。之后经过孝文帝改革,他们迅速转型,得到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并发展出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然而,孝文帝过世后仅数代,北魏拓跋家族就迅速走向了崩溃和灭亡,先是被打得奄奄一息,又相继被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枭雄们挟持,成为任军阀玩弄的傀儡。北方再度陷入长时间的割据和战乱中,这一切的起源,就是北魏后期的六镇军人大起义。说到六镇军人大起义,不得不提北魏走向衰落的原因。事实上,这与著名的孝文帝汉化改革不无关系。
14.
一 、说起孝文帝汉化改革,历代的史家,大多是以褒奖居多。事实确实如此,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消弭了北方的民族界限,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让鲜卑族的进取精神融入汉民族的血液之中,更让中国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蓬勃发展,这一切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讲都是极有益处的。毫不夸张地说,南北朝之后的大隋与盛唐两大盛世,都是因为汉化改革打下的基础。过犹不及,孝文帝的改革也是如此。就北魏王朝的发展来说,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让整个中华民族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受益匪浅,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很快就被北魏王朝所承受。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孝文帝搞过了。
15.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从公元490年著名的文明冯太后去世后开始的。其实在这之前,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北魏皇朝的汉化过程就一直在延续着。到了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他本人就是一个饱读汉族儒家典籍的青年,很小的时候就对汉文化非常倾慕。而他的为人处世也完全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比如太后过世之后,他按照儒家的规矩守孝,数日不进一餐,有大臣劝说他按照鲜卑族的礼节来守孝,他断然拒绝。而且在守孝的诏书上,他就已经写明之后的执政纲领——轻武略,重文教。也就是说,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从这时候起就已经在酝酿了。进行汉化改革,当然不仅仅是孝文帝的个人爱好,在当时的局势下,北魏最大的威胁就是南朝政权。此时的南朝政权虽然数次更迭,发生了不少流血冲突,但是南朝政权的实力上涨,几十年来一直未停。
16.多年以来,南朝因为相对安定,又是正统政权,一直是北方汉人心仪的对象。宋文帝北伐的时候,河南当地的老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北伐军队,可以说当时北方许多汉族百姓对南朝都向往不已。北魏建国之后,虽然订立了苛刻的法律阻止北方汉人逃奔南方,但是大规模的逃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激增。南朝历代虽然战乱不少,但是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这段时期是南方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南方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迅速上涨,已然有压倒北方之势。如果北魏王朝不能在统治政策和民族政策上做出调整,假以时日,被南朝北伐灭掉是很有可能的事。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元末时期朱元璋的北伐,在北方阶级矛盾深重的情况下,仅仅占有长江沿线的朱元璋一举打跑了强大一时的元王朝。可以想见,如果不能调整统治政策,这样的命运很可能会提前上演到北魏王朝上。
17.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之后,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怎样争取北方汉人的民心,尤其是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北魏历史上,最早与北方世家大族是有合作关系的,但是太武帝拓跋焘时期那场株连甚广的崔浩案使北方世家大族与拓跋王朝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之后的历代帝王虽然极力修复与世家大族的裂痕,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大族举家逃亡南方的事情。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整个北方统治阶层的中间力量很有可能被完全抽空,那北魏王朝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当后世许多人都赞叹拓跋宏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是北魏王朝因为要生存下去而做出来的必然选择。无论这时期的当政者是谁,只要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这方面都不得不有所动作,因为这是关系着整个政权生存的大事。
18.所以,拓跋宏亲政之后,大规模的改革随即开始了。首先是公元492年,拓跋宏通过讨论轮次,确立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所谓的讨论轮次,就是认定北魏是继承了西晋政权的正统政权,自五胡十六国以来,这种行为可谓首次。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帝王重视自己统治中原的合法性,他们往往认为占有了就是自己的。但是北魏不一样,拓跋宏认定北魏王朝是正统,也就认定了鲜卑民族不再是外来民族,而是生活在这个中原大地的本土民族。这是北魏笼络中原士族的重要一环,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往往采取相同的方式来确立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19.仅有合法性显然不够,拓跋宏的另外一步就是迁都。比起简单的继承,迁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会牵涉整个北魏皇族的集体利益。利益纠葛多,阻力也就大,连拓跋宏的太子拓跋恂也反对这个主张。北魏的都城原在山西平城,这里是北魏的边境,是防御北方柔然民族入侵的重镇,战乱比较多,北魏在这里驻扎边兵,防备柔然入侵,长期以来地位甚高。统率当地军队的军阀也在北魏朝廷有着崇高的地位,压过文臣以及士族们一头,一旦迁都,这些原本为国家柱石的军人们的地位必然会边缘化。为了迁都,拓跋宏费尽心思,以南征为由,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将整个中央机构以及精锐部队全都带走,命令大军来到了洛阳。大臣们请求撤兵,拓跋宏则以迁都作为条件,两害相较取其轻,大臣们只能应允了,这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也就完成了关键一步。
20.之后孝文帝开始了全盘汉化的过程,拓跋家族带头改汉姓,要求鲜卑贵族穿汉族衣服,改用汉族文字,全国三十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要学会汉语。政府的官方语言也变成了汉语,同时大行文治,提高文官的权力和地位,削弱武将的权力。对他从北方带来的精锐军队,他采取均田制的方式,划拨土地给他们耕种,让他们转化为农耕生活。如此种种,整个北魏王朝就从一个军事化的封建政权变成了一个崇尚文治的文明国家。他改革后不到十年,北魏王朝上下,鲜卑族士族和汉族士族之间,已经互通有无,不但贵族之间互相通婚,平民百姓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鸿沟日益消弭。
21.北魏的统治也转向了重视农耕生产,鼓励农业发展,著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是在这时期在全国推广开来。北魏的国力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国势蒸蒸日上。孝文帝想通过汉化改革提升整个北魏的实力,并真正消弭南北之间的民族鸿沟,为他将来统一南北做准备。在完成了改革的初级目的之后,公元499年,孝文帝发兵攻打南方齐朝,在战争失败后病逝,年仅三十三岁。带着遗憾病逝的孝文帝没有想到,在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中,仅仅因为两个小小的疏漏,就为整个北魏王朝的衰落甚至灭亡埋下了祸根。
22.
二 、孝文帝的第一个疏漏,就是对当时北魏军权的控制。孝文帝采取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方式,划拨农民土地,再由农民供养士兵。与此同时,他从北方带来的十五万精锐军队被他整编成禁卫军,在河南地区安定下来,成为拱卫政权的主要力量。他以为通过这些措施,就可以让北魏皇室牢牢地把握住大权,但是他忽略了一点:这些精锐虽然在北方边境战无不胜,但进入富庶的汉地后,由于中原的物质条件优越,加上长期以来的和平生活,战斗力退化是必然的。这些军队的第一代也许还能够保留尚武精神,但是第二代、第三代就会渐渐失掉祖先的血性,沉迷享乐。在怎样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上,孝文帝并没有做太多的安排,或许他也来不及做安排,毕竟他活得不长。
23.孝文帝来不及做安排,历史的发展却替他做出了安排。原本被他留在北方防备柔然入侵的鲜卑军队,因为改革的推行,其地位已经完全边缘化。这些军人的待遇和地位比起跟随孝文帝进入中央的军队来可谓天壤之别,人比人,气死人,这些人不愤怒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北魏转向农耕经济之后,国家建立了完备的农业生产发展体系,原本以游牧和战斗为生的边境士兵,生活陷入困顿是必然的,反抗的种子也就因此而种下了。更为重要的是,防备柔然民族的六镇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军队的强悍战斗力才一直保持了下去。北魏王朝所依靠的禁军在长期的和平生活中早已经变得腐化不堪,这样的局面好比唐朝安史之乱前的外重内轻,一旦发生反叛和兵变,情势都是非常危险的。
24.孝文帝的另一个疏漏,就是他没有料到整个北魏王朝,特别是北魏的皇族,会在汉化改革之后迅速腐化、堕落下去。不但鲜卑民族刻苦耐劳的精神荡然无存,甚至其荒淫奢侈比起当时某些腐化的汉族士族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拓跋宏新营建的都城洛阳里,最早时居住的鲜卑人不过两千多人,但到了拓跋宏去世的时候,已经激增到了一万多人。其中主要就是在汉化改革中受益的鲜卑文官阶层以及贵族阶层,这些人通过封建化的经济改革尝到了甜头,成为北魏迅速崛起的暴富一族。而西晋、东晋时期臭名昭著的奢靡之风也很快在北魏王朝重演了,比如高阳王元庸的住宅和皇宫一样豪华,他一顿饭的花销就有数万钱,已经赶上了西晋司马炎统治时期的那些权贵们。
25.河间王元琛喜欢和人斗富,他家中养着骏马近百匹,大部分都是从波斯以及东罗马购买来的,家里喂马用的马槽都是黄金做的,他每次召集王公大臣们饮宴,用的器具都是黄金宝石打制的,甚至还有从中亚购买来的玛瑙、珍珠器具。元琛有时候还经常痛惜自己和西晋大富豪石崇没有生在一个年代,要不然非要和这个西晋首富好好比比谁有钱。这样的一个朝廷,腐化是不可避免的,不但王族如此,母仪天下的太后也如此。北魏的胡太后在洛阳建了一座佛寺,大小一千多间屋子,花销就有两百多万钱。这个佛寺的每一扇门都是用纯金打造的,佛像上面还镶有珍珠钻石,一丈八的佛像一百多个,也全都是黄金铸造的。当然,这时期也留下了经典的文明成就,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不过,这虽然为后世留下了文化遗产,但在当时却实在是虚耗国力。
26.奢靡之风如此之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整个国家迅速腐化。孝文帝的儿子宣帝在位的时候,政府管理人事调动的吏部已经成了卖官的市场,在当时的民谣中,老百姓就讽刺其为市曹。孝文帝死后仅六年,北魏的官职就有了明确的价码:大郡在当时的价格是两千匹绢,次郡是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到了公元519年崔亮做礼部尚书的时候,这几个官职的标价已经上涨了三倍。买官的时候花钱多,当官后自然捞得更多,北魏的贪污情况连统治者都心知肚明。一度执掌北魏国家政权的胡太后在河间王元琛做定州刺史的时候,就曾经说:“这个人很贪,就差把当地的王宫给搬来了。”由此可见此时北魏腐败之深。
27.北魏的腐败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胡太后当政的时候,北魏老百姓的赋税激增,一个农民要上交的赋税比孝文帝时期已经增加了近八倍。北魏的许多皇族更热衷于从事高利贷生意,放贷给农民收取高利息,这自然让老百姓的苦难越来越深。但相比之下,苦难更深的却是此时镇守北方的六镇军人们。我们前面不断地提到六镇,这里对六镇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北魏从南下中原开始,北方就始终面临着柔然的威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一度把柔然打得奄奄一息,但是拓跋焘急于进行南伐刘宋的战争,所以在即将歼灭柔然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收兵南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当时遭到沉重打击的柔然保留了复兴的元气,到了公元490年孝文帝迁都的时候,柔然已经成了北魏的巨大威胁。
28.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柔然经常侵扰北方边境,甚至多次威胁到国都平城,因此才选择了迁都。为了防御柔然的进攻,北魏在平城以北修筑了一条两千余里的长城,后来又在延边要塞广泛修筑军事据点,最著名的六个据点就是所谓的六镇,包括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沃野镇。这六个镇是北魏防御柔然南下的要冲,在北魏定都平城期间,驻守六镇的军队是北魏最精锐的军队,因为有守卫国都的重任,他们的待遇相当于当时北魏的禁军,统军的军官都是鲜卑族贵族,在北魏军中有着世袭崇高的地位,士兵们也有非常高的待遇。从拓跋焘开始,北魏皇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历代皇帝每年都要巡视六镇,封赏六镇的士兵将领们,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时候,既然国都都迁了,这个规矩当然也就名存实亡了。
29.北魏迁都之后,原本占有重要地位的六镇也就成了被国家遗忘的角落,特别是随着北魏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政策的实行,原先享受免税特权的边境士兵们也要和内地的平民一样,履行完粮纳税的任务,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待遇日益低下,生活日益贫困。而世袭带兵的当地将领们早年都是鲜卑族的老牌贵族,世代有崇高的声望,因为迁都,他们的身份被边缘化了,心理的落差和生活状况的改变也使他们心生怨气。最让六镇军队失望的是,在北魏迁都之前,因为六镇拱卫平城的意义,六镇的军人一旦在战争中立功,很有可能得到提拔,甚至可以得到机会进入中央为官,但随着北魏的迁都,这个机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北魏从孝文帝开始重文治,采取以文制武的策略,军人们辛苦打仗,得到的利益却微乎其微,他们手中偏偏又掌握着武器,这自然成了北魏的一颗定时炸弹。
30.北魏政府这时期做的事情相当于给这颗炸弹引火。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对普通的鲜卑族士兵来说,能够进入六镇效力,哪怕成为六镇中一个普通的士兵,都是鲜卑族人无上的光荣。六镇戍边的机会原本是鲜卑人挤破头皮争抢的,后来随着北魏的迁都,六镇的士兵身份越来越不值钱,士兵也经常逃亡。北魏为了巩固北方防御,没有想过去改变六镇军人的地位和生活,反而饮鸩止渴,在内地搜罗罪犯,将他们发配到六镇充军,用来充实六镇的边防。后来挟持北魏皇帝、把持东魏政权的一代枭雄高欢就是这样被发配到怀朔镇的,而他却成了北魏政权的掘墓人之一。北魏政治的腐败也连带着影响到了六镇。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六镇军官阶层的腐败。天高皇帝远,这些带兵将领们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就把主要精力转向了捞钱。
31.北魏在迁都之后,也在六镇实行均田制,给六镇军人分配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大都被六镇的军官侵占了,原本应该拥有土地的士兵们大都沦落成了农奴。这样的地方有谁愿意待?结果,大量的士兵纷纷逃亡,也有士兵选择了起义,在拓跋宏病逝后仅仅一个月,公元499年,六镇中的沃野镇就爆发了高车族起义,这场起义虽然迅速被北魏镇压,却为之后大规模的起义埋下了伏笔。六镇大起义的导火索是发生在公元523年的柔然入侵事件。在这一年的春天,长期威胁北魏的柔然民族发动了对六镇大规模的侵扰,这次侵扰柔然人动用了精锐骑兵近十万人,一路狂扫六镇。六镇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整个六镇,士兵的缺编人员高达一半,将领纷纷临阵脱逃,这样的军队又怎能抵抗敌人的入侵?结果柔然肆虐六镇,掳掠人口数万人,牲畜上百万头,可谓满载而归,尤其丢人的是,连北魏派驻在六镇的最高军事长官也被柔然人掳走。
32.如此奇耻大辱,自然引发了北魏朝廷的震怒。这时的北魏朝廷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认定是六镇官兵无能,竟然下令停发六镇官兵的口粮。要知道六镇刚刚经历柔然的兵灾,物资损失极其严重,正是应该发粮赈灾的时候,北魏却反其道而行之,这简直就是逼六镇军人造反,原本已经对北魏政府满腹怨气的士兵们也就不得不反了。六镇造反发生在这一年的夏天,先是怀荒镇的士兵们请求当地长官于景发放口粮,结果被于景拒绝,逼上绝路的士兵们杀死了于景,扯起了造反的大旗,整个六镇一股脑儿地全造反了。其中沃野镇的匈奴士兵破六韩拔陵带领士兵们杀死镇守将领,自称真王,正式和北魏朝廷分庭抗礼。这支起义军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以匈奴族和汉族为主,成员大多是在内地犯罪被充军到这里的罪犯。
33.他们的声势也非常大,一下子攻占了沃野镇,并取得了其他几个镇的支持,成为众多造反军队中最强大的一支。次年,高平镇的士兵赫连恩杀死镇将,扯起了反旗,这支造反军队就是当年建立大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后裔,这一次可谓新账老账一起算了。六镇的造反,在整个北方引发了连锁反应,孝文帝改革的繁华中隐藏了几十年的矛盾一下子全都爆发了出来。连山西太行山区的丁零人也造反了,这些丁零人一直作为奴隶在太行山脉生活,这时在他们的首领刘升的带领下举兵起事。这支起义军的构成很有意思,造反的领导人是丁零人,但是军队中的丁零人只有几千人,绝大多数都是逃亡到这里的汉族农民。结合破六韩拔陵的起义,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北魏六镇大起义,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民族矛盾,核心矛盾还是阶级矛盾,这是一场各民族被压迫民众反抗整个北魏朝廷的抗暴运动。
34.这场起义的动静之所以这么大,和北魏的腐败不无关系。起义军所到之处,当地的镇守官员无不望风而逃,原先百战百胜的北魏军队此时早已经不堪一击。破六韩拔陵在起事之后,先攻克了怀朔镇,杀掉了当地的守将,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会战中将北魏从河南调来的中央军打得全军覆没。养尊处优的北魏内地军队此时已经不是北方边军的对手了。连战连败之下,北魏政府不惜做出了卖国的决定,即请求北方的柔然出兵,帮助北魏镇压六镇。这邀请敌人来帮助自己镇压原本用来保卫自己的军队,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也只有这么一次了。但荒唐很快有了效果,公元525年,柔然集中了十万大军,对破六韩拔陵部发动了猛攻,在柔然精锐骑兵的打击下,破六韩拔陵最终不敌,在五原打了一个大败仗,之后北魏的中央军又和柔然人前后夹击,最终迫使破六韩拔陵崩溃,六镇二十万人被俘,破六韩拔陵在兵败后下落不明,持续两年零四个月的六镇起义失败了。
35.
三 、六镇起义失败后,北魏很快就变了脸。起义进行时,为了分化、瓦解起义军,北魏曾经承诺给予所有放下武器的起义军平民待遇,并且分配土地,划分地区让他们安居,但最后北魏却食言了。二十万起义军被迁移到河北地区,北魏令当地的鲜卑族驻军进行监视,他们依然过着农奴一样的生活。北魏认为用这种办法就可以控制住这些人,让他们不再作乱,可实际的效果却是火上浇油。六镇起义的主要民族是长期遭到北魏压迫的匈奴族和高车族,兼有部分汉族和鲜卑族,但是北魏派去监视他们的军队却是镇守河北地区的鲜卑族军队。北魏大概忘记了,和六镇的军人一样,河北边镇的鲜卑族军队也同样长期遭受着沉重的压迫,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一点儿也不比六镇军人轻,六镇轰轰烈烈的起义无疑会激起他们心中的共鸣。而北魏政府的背信弃义也早就激发了六镇降兵心中的怒火,他们后悔自己当初投降北魏的决定,一场新暴乱注定是会到来的。
36.结果,就在六镇降兵迁移到河北后六个月,即公元525年的八月,北魏的北方起义风云再起,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当年破六韩拔陵的重要部将杜洛周。他是柔玄镇的镇兵,参加过六镇大起义,与此同时,五原降兵鲜于修礼也揭竿而起。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起义规模比当年更大,因为负责监视六镇降兵的鲜卑军队也参加了,而且很快成了战争的主体。在之后的三年里,起义军相继占领了幽州、定州、瀛洲、沧州等地区,整个河北省完全落入起义军之手。之所以沦陷得这么快,是因为大规模的战争基本上没有打几场,固定的剧本就是起义军到来,当地的守军投降,然后加入起义军的队伍里。这支起义军一度号称百万,实际的兵力也不下三十万,主要人员已经从早年的六镇多民族转变成这时期的河北鲜卑族。
37.起义的延续以及起义军的政策也对整个北魏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北省的主要统治机构就是汉族的世家大族,在这场大起义面前,起义军主要采取了杀戮士族泄愤的政策,这引起了士族强烈的反抗,特别是汉族士族,往往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来自保,河北的高家更是募集了万人的汉族军队对抗起义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高家汉军不但发展壮大,后来还成了高欢建立东魏的主力军。也有一些汉族士族在和起义军作战失败后就掉转枪头,率军南下,到河南地区去和鲜卑士族争夺地盘,这样一来,整个北方就打成了一锅粥。作为这场动乱主角的起义军,也在起义过程里发生了分化。率先起义的杜洛周是鲜卑下层军官出身,在起义过程里,他采取的主要政策就是杀戮世家大族,但招募世家大族统治下的平民为官。
38.而鲜于修礼是丁零人,他对压迫丁零的鲜卑世家大族切齿痛恨,被他抓到的地主一般不能幸免。比较特殊的是葛荣,这个人是镇将出身,也是鲜卑族,但是在三个领袖中,他的目光最为长远,知道去笼络当地的名门望族。三个人不同的方式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最先成为领袖的鲜于修礼被北魏收买的间谍暗杀,之后继承领袖地位的杜洛周死在了战友葛荣的手里。葛荣掌握起义军大权后,采取了有别于前面几位领袖的做法,他热情邀请河北当地的大族出来为他效力,并把女儿嫁给了河北大族杨家,企图笼络当地士族。但是在对手下士兵的约束上,葛荣做得很不好,他的士兵们依然延续着之前起义军的政策,这样一来,北方的士族也就不可能支持他,而得不到支持的葛荣也就不能持久。
39.葛荣时代,起义军发展到了极盛,一度达到三十万人。到了公元528年,羯族军阀尔朱荣篡夺了北魏的政权,架空了北魏的皇帝,如果这时葛荣趁机南下,是很有可能一举灭掉北魏的,但是葛荣没有这样做,反而一直在河北地区流动作战,攻打当地世家大族的堡垒。获得喘息的尔朱荣随机发动了对葛荣的进攻,在著名的邺城之战中,尔朱荣仅用了七千骑兵就击败了葛荣的几十万主力军队,葛荣被俘身死,轰轰烈烈的北魏大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但是镇压了北魏大起义的尔朱荣做梦也没想到,就在这场胜利中,一个投奔他的葛荣部将领,最后却毁灭了尔朱氏整个家族,他就是东魏的开创者,一代枭雄高欢。
永垂青史三系列文本号
1集 415865 2-3集 384663
4-5集 353461 6集 515079
7集 623259 8集 592057
9集 340387 10集 309185
11-12集 277983 13集 215579
14集 371589 15集 397933
16集 335529 17集 366731
18-19集 429135 20集 551889
21集 520687 22集 489485
23集 45823 待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