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系列】做人不必太正常12 第四章【贰】
剧本ID:
435475
角色: 0男0女 字数: 3022
作者:辛夷格格
关注
4
5
7
0
简介
本书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在困境中勇敢表达自我。作者李梦霁强调自我接纳、诚实沟通、宽容理解以及坚持自我价值的重要性。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读物本0
正文

成长系列 之 做人不必太正常12

第四章

路见不平,绕道而行

贰 追星少女,我很骄傲

01

追星少女也是努力生活的人

2016年,我刚到北京时,学妹送了我一张“星光大赏”的门票。那是一场影视剧颁奖晚会,听说当红的明星都会到场。

我决定去见见世面,风尘仆仆地赶赴北京演艺中心,见证了一场粉丝尖叫之夜。

那时,我22岁,没追过星。小学时代,同学们痴迷周杰伦、SHE、李宇春,迷得神魂颠倒,毫无章法,我都无动于衷。

我的少女时代拘谨而早熟,失去了许多天真无邪的部分。

02

看美剧《无耻家庭》前几季,里面有一个10岁的小女孩,非常早熟。姐姐在家开了一个小型“托儿所”,挣外快,而她是带孩子的主力。姐姐对她说:“你应该学会做一个小孩,吃冰激凌,开party,你太成熟了。”

从前我觉得追星幼稚,大约从22岁开始,我才真正做回小孩。

幼稚也没关系,旁人怎么讲,一点都不重要。

我在演艺中心门口,排了一个半小时队才进场。

排队期间,各路粉丝纷纷找到组织。他们互称“家人”。

“你是××家的吗?”

“不,我是××家的。”

我在旁边探头探脑地耳听八方,毕竟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粉丝见面会,眼界大开。

03

“姑娘,我们家人少,你能帮我们举灯牌吗?”一个温柔的女孩,从万千人海中,一眼把我这个不是粉丝的“伪装者”相中。

没有标识,神情慵懒,鬼鬼祟祟,我在众多迷妹中轻而易举地暴露了。

虽无帮派,不懂门规,但我古道热肠,立刻答应帮她们举灯牌。

于是,我加入了一个新近出道,尚未大红大紫的明星的粉丝团。

没想到几年后,他大火。

因为这场晚会会聚了太多明星,一票难求,在门口排队时,我竟目睹黄牛抢票。

一个看准机会奇袭,抢到票后撒丫子就跑的黄牛,和一个呆立在寒风中难过抹泪的粉丝,震惊了我们在场一众小伙伴。

04

各路粉丝围作一团,抱团取暖,但凡看到有贼眉鼠眼、逡巡徘徊的黄牛,就互相提醒,暗中保护。

不停地有人来问:“卖票吗?2000!”

我感觉自己是一道行走的大餐。

我在如此丰厚的利益诱惑之下竟没有低头,虽是伪粉,却也算是有底线的伪粉。

有人感慨:“我已经3个月没见过我家偶像了!”他说这话的语气就跟“3个月没见过我妈妈”一样。

粉丝们激情、疯狂、热血,有豆蔻年纪的学生,也有年过不惑的阿姨,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因为同一个偶像、同一个梦想变成家人。

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格格不入,我深情地融入了这个团体。

05

问及为何崇拜偶像,皆因偶像所代表的正向引导——干干净净地红,谦和,能吃苦,认认真真地生活。

偶像比我们素人闪耀,固然有机遇的因素,但他们也相当努力。

我们总对追星少女嗤之以鼻,其实她们也是努力生活的人,愿意变成更好的自己。

“下次再见偶像的时候,我一定要比现在更瘦、更美。”

把努力到发光的人当成榜样,并且发自内心地想要成为他们那样,其实是一件很充实、很快乐的事。

自从开始追星,我的人生多了许多生机和乐趣。

且拾之,与诸君分享一二。

06

看到偶像依然在发光,所以我也想坚持

无论一生际遇如何,心中万不可蒙尘。

——马伯庸

2017年,我看了一档经营类真人秀,认识了一个沉默寡言、默默包揽许多客栈家务的年轻男孩,当时他17岁。一同参加节目的商人说,这样谦逊低调的小孩是能成事的。

2017年冬,我在出版公司偶然得到一张媒体票,去他的演唱会现场。舞台上的他尽管略显青涩、紧张,但我看得到这个17岁少年的坚韧和进取心。他会为了唱好一首英文歌,专程去美国找声乐老师学习发音,我想他一定不甘心止步于“少年偶像”。

07

后来,他演了一部历史剧。剧中的角色心思缜密、身体孱弱,一身书卷气,台词里有许多生僻字,但他说得流畅、不违和。有人说是因为本色出演。

再后来,他在一部校园电影里演了一个出身底层、混迹街头的小混混。一个从小在鲜花掌声中长大的模范少年,竟能把生活的艰辛写在脸上、刻在银幕,顿时惊艳四座。导演说:“他是被低估了的。”

随后,他每年产出一部电影:有内敛深情的癌症患者,有发誓要跟命运掰手腕的创业者,也有疫情期间不敢给肺炎患者插管的实习医生。这些角色都是普通人。

他年少成名,那么不普通,却可以演好每一个普通人。

08

令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他饰演一个素人男孩接受采访,他把第一次面对镜头时的紧张演得惟妙惟肖,甚至嘴角都在颤抖。

我想,他真的很有天赋。一个生于舞台、属于舞台的人,竟可以生动地刻画出普通人的胆怯和畏惧。

谦逊、自律、坚毅、有热情,他的公众形象是许多美好品质的化身。

我不是“女友粉”,之所以追星,是因为他让我渴望成为更好的人。

疲倦时、迷茫时,看到他依然在发光,于是我也想坚持。

希望他能成为我的灯塔,10年,又10年。

09

成名是起点,不是终点

另一个男孩,是我看“星光大赏”时见到的。

颁奖晚会上,他打败了许多一线明星,荣获“年度综艺之星”。坐在我身旁的小姑娘是他的粉丝,自打进场,目光就牢牢地锁定他的背影,热心地指给我看。

这个男孩从大典伊始就早早入场,坐在座位上不停地同周围人讲话,活力四射,他没有许多明星在镜头之外容易流露的淡淡疲倦感。

到他领奖时,他一路小跑着上台,自嘲地讲:“我戴口罩去机场,保安大叔说,这人是谁,不戴口罩我也不认识!”

彼时的他,确实算不上大红大紫。

10

当晚,我在网上搜索了他的这档“年度综艺”。

在那之前,我不大看综艺,患“文艺病”,听小众的摇滚,看小众的电影,读小众的诗词,矫情而刻意地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

在那之后,我却越来越能接受畅销的大众书籍、电影、音乐。

真正红极一时的演员、歌手、综艺达人,除却老天爷赏饭、自身勤勉不懈怠等原因,其实,他们能准确把握观众心理和市场风向,适时恰当地展现自我,成名绝非意外。

但成名是起点,不是终点。

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长久保持与之相配的才华与心性,且历久弥新。

11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交网络涟漪式扩散的爆炸式威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遭逢幸运,被盛大的契机推向历史的舞台,但若不懂得如何起舞,终会被冷落、被遗忘、被轻视。

短短8年,当年出席“星光大赏”的许多明星,有人黯然入狱,有人彻底退圈,有人销声匿迹……

云谲波诡,因果错综,令人唏嘘。

时代的大风刮过,机遇会从天而降,也会转瞬即逝。

明星只有不断修行,德配其位,才有可能成为被观众长久偏爱的人。

12

对别人宽容,也对自己宽容

那个荣获“年度综艺之星”的男孩参演了一档美食类节目,其中一期,节目组邀请了另一个女孩。他们俩同龄,但气质迥异。

女孩高考时,表演专业分数全国第一,文化课过线100多分。女孩冰雪聪明,出言吐语无不闪烁着灵气,抖包袱信手拈来。

但获奖的男孩不同,他没有锋芒,不争、不显、不露。与女孩相比,他常在节目里自嘲和被嘲。他祖籍广东,普通话说得不好,说话时常令人捧腹大笑,他还常常念不顺溜赞助商的名字。大家笑时,他也跟着大家一起笑,然后努力纠正自己的“广普”。

自嘲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是少见的。

大家恨不能扒开心扉,展示自己多么优秀,不敢承认自己“不懂”“不好”。

男孩有一种从容和宽容,对别人宽容,也对自己宽容——努力去做,做不到,也不苛责自己。

他呈现给众人最真实的状态:对不起,我做不到,你笑吧,反正我自己也觉得好好笑!

坦然接纳自己不完美,才是最大的勇敢和智慧。

13

我们都是在人间认认真真做功课的小孩

成熟是一种不张皇的闲适。

在如今这个容易焦虑的时代,那位获奖的男孩看起来一点都不焦虑。

在他参演的一期节目中,有嘉宾问他:“早晨从起床到出门要花多久?”

他问:“洗不洗澡?”

嘉宾说:“不洗。”

他淡定地回答:“3分钟。”

他轻松自如地行走在娱乐圈的风口浪尖上,因为这是他选择且热爱的事业,而非退无可退的阵地。

他曾是运动员,拿过3次亚洲冠军和3次全国冠军,世界排名在第11位。

但他的体育生涯到此终止,他说,生命只有一次,想做自己真正愿意的事。

于是,他转行做了练习生,20岁出道,当了歌手。

当运动员辛苦,做练习生亦然。但在他身上,你看不到那种苦,看到的只有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的欣然和蓬勃。他就像一株绿植,不疾不徐地自由生长。

14 杀青段

大龄追星,我很骄傲。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搜“赵丽颖最近在看《允许一切发生》”时,感到了一种奇妙的牵引——她努力演戏,我努力写作,我们都是在人间认认真真做功课的小孩。

尽管大多数追星女孩都只是远远地喜欢优秀的人,但偶像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引领是真实的、深远的。

我们在远方仰望星空,看着他们成长、发光,然后脚踏实地过好眼前的生活,期待在更高处相逢。

当然,也有一些极端狂热的粉丝,把追星变成偷窥、引战、拉踩,没有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变得更好。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追星的美好之处。


相关链接:

01-04 自序及第一章 壹 252371 贰 694057 叁 772062 肆 834466

05-07 第二章 壹 303005 贰 叁 172312 肆 177170

08-10 第三章 壹 462846 贰叁 966936 肆 998138

11 第四章 壹 191744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