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绝对很有趣》作者:李飞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恶贯满盈,流放之途便是不归路——
此时的临安小朝廷,已摇摇欲坠,朝不保夕,朝臣纷纷上奏请杀贾似道以谢天下,掌握实权的谢太后不忍杀贾,但迫于压力将他贬官为高州团练使一职。被革职放逐的一代巨奸贾似道,这回碰着对手了。史料曾经记载过一段往事:“太学生郑隆被贾诬陷,黥面发配而死。”而那位主动请缨监送贾似道去广东高州的县尉郑虎臣就是郑隆的儿子,这正是冤家路窄,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传统政治里的贬官放逐,常埋伏着狱禁之中暗杀的动机。”《水浒传》里的解送公人董超、薛霸就常干这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尴尬事,多少英雄好汉的性命都不明不白地丢在流放充军的路上。但郑虎臣不是这样,为天下人除掉贾似道这泼贼,国仇家恨一朝全报,是何等快意恩仇的事啊。
2.
一路上,郑虎臣故意凌辱喝骂贾似道,其实是想让这厮忍不住屈辱,自杀谢罪。谁知这老贼紧咬牙关一步步死捱,暗自寻思挣扎着到高州后再想法寻条生路。押解队伍行到福建漳州木棉庵时,郑虎臣失去了耐性,再也按捺不住心头那把无明业火,贾似道被郑虎臣一棒结果了性命,两个儿子也被郑虎臣槌杀。一代权奸,被仇人之子所杀,一棒下去贾似道脑袋上如开了个颜料铺子,红的白的流了一地。堂堂丞相,竟然死得如此难看,恐怕他做梦也想不到。贾似道一命呜呼,也算天理昭彰,咎由自取,被仇家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贾似道死有余辜,天下人听闻其死讯莫不拍手称快。自愿监送贾似道的小小县尉郑虎臣成了英雄,得以青史留名。
3.
—— 鏖战襄樊,南宋兵败失根本 ——
忽必烈回到草原后,经过了几年的征战,一直到1264年才击败阿里不哥,彻底结束了持续四年的内乱。同时,忽必烈开始改变先前蒙古大汗的做法,占领南宋的城池后不再进行屠城式杀戮,改为用各种手段招降南宋将领。而在南宋这一边,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贾似道的弄权,他不断打击异己势力,使得一大批有能力的将领被贬职,像第三次收复襄阳的高达,像守卫钓鱼城的余玠等人在受到排挤后不是赋闲在家,就是郁郁而终。于是宋蒙战争的天平又开始向蒙古一方倾斜了。
忽必烈继汗位、平定内乱后,即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组训水军,进行灭宋准备。并制定了先取襄樊,实施中间突破,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方略。
4.
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居汉水上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西临关陕,东达江淮,跨连荆豫,是控扼南北之要冲。南宋视其为朝廷根本,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地,遂开府筑城,储粮屯军,经多年经营,建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成为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屏壁。在这多年的经营中,吕文德集团开始成为襄阳防守的主要力量。
吕文德,南宋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最早是在赵葵(宋蒙第一阶段战争丢失襄阳的赵范的弟弟)手下从军作战的。虽然史书没有吕文德列传,但是从其他人的列传中可以看出吕文德几乎经历了整个宋蒙之战。吕文德在与蒙古军作战中,往返于四川与湖北各地,在几十年的战斗中,不仅积累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家族武装。
5.
当然,吕文德力量能够成为在京湖地区重要的军事集团十几年不倒,除了他的军事实力以及军功外,他与贾似道的勾结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吕文德上献媚于贾似道,下打击异己。正因为这样导致了不少将领为了自保,纷纷投降忽必烈。特别是孟珙的爱将刘整由于看到其他将领受到打击杀害就向忽必烈投降。他所率领的水师更是精悍,于是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于是蒙军在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和策划下,将期待突破宋的防御线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蜀中和两淮之间的襄樊。
6.
1267年,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犯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严重失误,他竟然允许蒙古军在樊城外置榷场。于是蒙军很快地就建筑起了堡垒,一下子就断绝了襄樊的粮道。等到吕文德明白过来,知道自己误事了,又气又急,一病不起。第二年,忽必烈就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在得知襄樊被围后,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樊。
同时京湖安抚制置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也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
7.
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襄樊,与蒙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经过激战,张世杰不敌蒙军,被迫退回。随后赶到的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则利用春季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6月,荆鄂都统唐永坚,自襄阳城杀出,结果兵败被俘投降。7月,夏贵率五万军队、三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此次却遭沿江堡垒蒙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12月,吕文德病故。京湖战场宋军失去了临边四十年,最具威望的军事指挥官,给襄阳保卫战带来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7.
尽管蒙古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樊,各地的军队也是源源不断地开往襄樊,在短短一年之内围困襄樊的蒙军就增至十万。但是,吕文德所建立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他们在襄樊地区经营十多年,他们凭借襄樊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蒙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樊。
8.
但是,由于元军在襄樊地区站稳脚跟,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地缩小包围。特别是元军对于援救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后来所谓有名的“围点打援”的战术。这个战术一执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时,襄阳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特别是元军大举围攻樊城,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在这个时候,元朝派人劝降,吕文焕在1273年的二月举城投降,襄樊战役正式结束。
9.
——浮汉入江:灭宋战争的重大转折——
元军突破襄樊,宋廷朝野大为震惊,急忙调整部署,把战略防御重点退移至长江一线。
忽必烈强令征兵十万,增加攻宋兵力,决定乘胜直捣南宋腹地。命驻蜀元军进攻各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淮西行枢密院使合丹、刘整攻淮西,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等攻淮东,牵制两淮宋军;以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并告诫伯颜勿妄杀,以争取人心。
伯颜军至郢州(今钟祥),遭宋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张世杰顽强阻截,为减少损失,早日入江,伯颜令军舍郢城经黄家湾、藤湖(今湖北钟祥东、东南)迂回而进。
10.
伯颜军进至沙洋堡,遣断事官杨仁风去招降,宋守将不肯与之对话,又遣一降将持黄榜和檄文,带上赵文义人头入城招降。宋守将王虎臣、王大用斩使焚黄榜,坚决不降。时宋裨将傅益带水军十七人乘船降元,继而又有七艘战船降元。王虎臣等将欲降而未及者全部处死。相恃至日暮,伯颜命新军万户忙兀台架设巨炮十二座,准备攻城。伯颜命参知政事吕文焕至城下招谕,又不应,遂命诸军发起强攻。知印百家奴立云梯于东角楼,登城力攻,夺其旗帜、弓矢、衣甲;新军万户忙兀台也竖云梯登城,焚其楼橹,拔羊角坝;易州等处管军总把巩信,率勇士五十人,纵火焚寨,宋军大乱。
11.
日暮,北风大起,伯颜命炮水手元帅张荣等人顺风发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燎天,城中房舍几尽,沙洋被攻破。守将王虎臣、王大用等人被忙兀台俘获,其余全部被屠。
沙洋堡南五里为新城,由善于守城颇得人心的京湖制置帐前都统边居谊戍守。元军至新城。吕文焕以为小堡,可不攻而破,乃遣人招降。边居谊拒绝投降,率舟师拒战。伯颜命万户帖木儿、史弼列沙洋所斩人头于城下恫慑并缚王虎臣、王大用至城下喊话劝降,边居谊仍拒不出降。元军又射黄榜和檄文入城中,边居谊佯邀吕文焕面谈,次日,吕文焕驰至城下,宋伏弩乱发,吕文焕身中三箭坠马,几为宋军钩获,幸为元军挟救,仓皇奔还。
12.
宋守城总制黄顺越城出降,伯颜授其招讨使职,令至城下再次招降,边居谊誓以死守。黄顺乃呼城上守军,其部曲欲缒城出降,被边居谊截获斩杀。伯颜见招降不果,乃督军占据周围堡寨,全力攻城。宣令降者悉免,拒战者皆斩。边居谊仍不为其威胁所动,率军以火具、弓弩顽强抵抗,击退吕文焕军进攻。元军总管李庭攻破新城外堡,竖云梯,蚁附而上,边居谊以家资尽散将士,往来督战,拒战至傍晚,元军破侵汉楼,楼火延绵,毁及民居,边居谊度力不能支,乃还宅第,剑刎不死,赴火自焚。至此,新城将士浴血奋战四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城堡陷落,边居谊及妻儿,守城三千将士全部阵亡。
13.
伯颜军随后打到蔡店(今武汉汉阳西),进逼汉阳。宋廷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率战船万艘,控扼长江要口;权知汉阳军王仪守汉阳;权知鄂州张晏然守鄂州;都统王达守阳逻堡(今武汉东);京湖、四川宣抚使朱祀孙率游击军巡江策应。伯颜见宋军战舰密布,阻遏入江通道,遂采纳部将建议,拟过沦河(今府河)由沙芜口(今武汉汉口东北)入长江。因夏贵已在沙芜口布兵设防,伯颜便以部分兵力佯攻汉阳,声言取汉阳渡江,诱夏贵调水军往援。元军乘隙占领汉口,继派兵一部袭占沙芜口;并在汉口北凿开汉水堤坝,引战舰入沦河,转沙芜口入江,将全部兵力屯于江北岸。夏贵见势急率水军主力增援阳逻堡,试图阻止元军东下。
14.
伯颜督军进围阳逻堡,连攻三日未下,遂命右丞阿里海牙以一部兵力继续攻城,牵制宋军;暗遣平章阿术率骑兵三千,利用雪夜乘船溯江西上四十里,至青山矶(今武汉东北长江南岸)对岸停泊,拟从防御薄弱处乘虚渡江。次日晨,阿术遣前军强渡至中流,遭宋水军阻截,死伤三百余,遂亲率后军继至,击败宋都统程鹏飞所率水军,获船千余艘,立即架浮桥,保障大军渡江。伯颜闻讯,督军急攻阳逻堡。夏贵闻元军已渡江,率战舰三百艘东逃,余舰大溃。元军乘势拔阳逻堡,王达及守城将士大部战死。朱祀孙率部退回江陵(今属湖北荆沙),鄂州江防至此瓦解。元军包围鄂州,焚宋战舰三千艘,切断汉阳与鄂州联系,两城遂相继请降。伯颜留兵四万驻守鄂州,继率主力沿江东进。
15.
——建康失陷,南宋都城失了屏障——
元军占领长江中游重要门户鄂州后,“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皆望风降附”,在吕文焕的招降下,黄州、蕲州、安庆等地守将不战而降。
此时身在两淮的宋朝降将刘整唯恐吕文焕立下头功,一急之下竟然发病而死。听说刘整死了,贾似道来了精神,他于1275年正月亲率南宋最后的精锐十三万人、二千五百艘战船逆江而上,迎击伯颜的大军,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战到来了!
2月,宋军抵达芜湖后,非但不积极部署御敌,反而先遣返元军战俘,原来贾似道想故伎重施,向伯颜乞和,但遭拒绝。无奈之下,贾似道只得下令步军指挥使孙虎臣率七万兵马列阵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长江中),同时命水军统领夏贵率两千五百艘战船横亘江中,他自己率后军驻扎鲁港(今安徽芜湖南)。
16.
伯颜率水陆大军进至丁家洲,与宋军相距数里。伯颜见宋军人数众多,于是决定采用计策。他先让军中作数十个大筏,上置柴草,佯言要焚烧宋舟,使得宋军昼夜严备因而疲惫不堪。伯颜又下令步骑军沿江两岸进攻,同时让战船向宋军冲击,双方展开一场激烈的决战。
在元军回回炮的轰击下,宋军损失惨重。宋军前锋将姜才方与元军接战,前军主将孙虎臣竟弃阵先遁,诸军于是纷纷溃败。元军将领阿术趁机率战船数千艘,乘风急进,突入宋阵,横击宋舰。水战本是宋军的强项,但夏贵恐贾似道督师获胜,而自己因鄂州之败受到责难,竟然不战而逃,直奔庐州。
17.
贾似道听闻前军溃败,惊愕失措,急忙下令收兵,企图乘船逃往扬州,整军再战。不料元军乘胜追杀,宋军不战自溃,溃不成军,纷纷四散奔逃。元军主将伯颜下令全线追击,一直追杀一百五十余里。丁家洲一战以元军完胜而告终,此战元军俘获宋将三十余人,士卒数万,战船一千余艘。本来是场决战,却成了一场大溃败,可以说此战元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南宋主力十三万人丧失殆尽。
元军东进至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江东运判孟之缙以城降。元军至建康(今南京),宋朝建康留守赵潽弃城而逃,都统司都统制徐王荣等开城请降,元军兵不血刃,占领建康。
18.
元军进占建康后,伯颜派兵进攻建康周围的重要城镇,随即攻陷镇江,控制了江东地区,建立起稳固的南进基地。与此同时,为防止两淮宋军南下救援,忽必烈命阿术率军渡江,进围扬州。阿术在扬州东南的瓜洲修造楼橹,缮治战具,又在扬州城外围树栅,修筑坚固的堡垒长围,截断了宋军增援部队,又派水师堵截江面,控制了长江天险,断绝了宋军渡江南救临安的通道。南宋朝廷立国,是以长江为防线,两淮为藩篱,“重兵皆住扬州,临安倚之为重”。元军占领建康,进围扬州,攻占两淮,南宋都城临安完全失去了屏障。元军在建康休整后,兵精粮足,战斗力更加强盛,随时准备攻取临安,处在进攻的有利地位。
19.
——临安城破,举国更换大王旗——
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主和举棋不定。虽然朝廷屡次诏令各地宋军入卫临安,终因元军全面进攻,荆湖、川陕战场宋军自顾不暇,两淮宋军被元军阻隔无法渡江赴援,只有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张世杰、江西文天祥等将帅和两浙、福建部分厢禁兵到达临安守卫。但这些小规模增援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局面。1275年5月,宋廷命主战派张世杰率军出击元军外围防线,没能打通。6月,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命姜才等打通援救扬州的通道,两军在扬子桥激战,宋军死伤万余人,姜才只带数骑逃回扬州。
20.
为确保临安,宋廷组织焦山之战。张世杰约殿前都指挥使张彦率兵出镇江,以图控制长江南岸,扬州李庭芝出兵瓜洲,从江北配合,自己率水师陈兵镇江以东的焦山江面,约定三路俱进,与元军决战。但扬州宋军没有按时赶到,镇江张彦拒不发兵,使张世杰孤军深入。元将阿术、阿塔海、张弘范等在石公山居高临下指挥战斗,命万户刘深沿长江北岸绕至宋军背后,董文炳、刘国杰从焦山左右两边进击,万户忽剌直冲宋军大阵。元军乘风放火箭,宋船纷纷起火,阵势顿时大乱,宋师全军覆没,损失战舰七百余艘。焦山之败,宋朝军队损失殆尽,朝廷或主议和,或主南逃,分崩离析,一筹莫展,南宋灭亡指日可待了。
21.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忽必烈最后下定灭宋决心,命伯颜率领元军直逼临安。伯颜受命后,召集攻宋将帅布署方略,确定了“分诸军为三道,会于临安”的作战布署。这年十一月,伯颜分兵三路会攻临安,西路由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率领蒙古骑兵出建康,向溧阳、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进军;东路由参政董文炳、万户张弘范、都统范文虎率水师沿江入海,向海盐、澉浦(今浙江海盐县南)进军;中路伯颜带领诸军,率水陆两军出镇江,向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市)进军。 西路军主帅阿剌罕率军南下,直趋溧阳,遭到南宋守军的抵抗,结果宋军损兵折将,残部南撤。
22.
元军乘胜追击,在溧阳西南银林东坝再次打败宋军。元军在追击途中受到南宋援军的阻击,双方展开激战,后来元军派蒙古骑兵冲杀,宋军抵挡不住,突围南逃。溧阳之战,宋军损失将校七十余人,士卒近两万人,伤亡惨重。西路军于十一月下旬逼进建康通往临安的要隘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南宋守将张濡率兵北上阻击元军,与元军骑兵交战。宋军虽是精兵强将,但只有数千人,而且都是步兵,虽然奋勇冲杀,但却难以阻挡强大的蒙古骑兵,终于被击溃,主将张濡被杀,士兵死伤两千余人,元军控制了临安的北大门。
23.
中路军伯颜率兵进攻常州,常州是拱卫临安的前阵,是元军整个攻取临安计划的关键,伯颜派兵击溃宋增援部队后,亲自指挥攻城。元军在城南筑高台,把炮放在台上向城内猛轰,又用火箭射入城中,常州城内一片火海。伯颜命元军架云梯、绳桥攻城,元军攻入城内。常州守将姚岩率将士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没有外援而失败。姚岩、王安节等阵亡,僧人万安、莫谦之长老率僧兵赴援,五百名僧兵全部战死。
24.
伯颜下令屠城,只有七人幸免于难。常州之战是宋元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役,影响很大。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正当常州军民艰苦抗敌之际,宋廷派张全率两千余人由淮入援常州,文天祥也派部将尹玉率兵偕同赴援。伯颜得报后,命怀都、王良臣领兵在五牧(今江苏常州东南)阻击宋军。战斗开始后,文天祥部将麻士龙与元军交战,由于张全按兵不救,麻士龙战死。在元军攻击下,张全退到五牧,文天祥部将朱华奋起抗击,挡住了元军。尹玉指挥宋军与元军决战,元军损失惨重。
元将王良臣配合怀都水陆夹击宋军,宋将张全始终按兵不动,尹玉失败,溃军南逃,尹玉力战被俘,为元军所杀,所部将士大部分战死。
25.
张全见大势已去,率军逃离五牧,致使救援失败,没能解常州之围。伯颜攻破常州后,派都元帅阇里帖木儿,万户怀都率兵攻无锡、平江,在元军大兵压境下,两地宋军投降元军。东路水军以范文虎为先锋,顺江东进,由于长江两岸已无宋军把守,元军进军顺利。当时长江口活跃着一支由贫苦渔民组成的水军,由朱清、张瑄率领,不受宋朝管辖。元军主帅董文炳认为可以利用这支力量,便招降了这支海上武装,朱、张二人带领人马和海船随元军南下攻取临安,增强了元军海战能力。东路军出长江口后沿海南下,十二月逼近钱塘江口,从海道包围了临安。
26.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朝三路大军进逼临安,随时准备攻占临安。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东路军董文炳一部登陆,抵达盐官县(今浙江海宁市),宋守军投降。董文炳率东路军与中路伯颜大军会师,西路军阿剌罕也率部与中路军会师。在大军压境形势下,南宋朝廷一片混乱,丞相陈宜中请太皇太后出海避敌,张世杰、文天祥主张决死一战。宋廷既没有兵力抵抗,求和又被元军拒绝,于是奉玺书向伯颜请降。伯颜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袞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运往大都(今北京市)。
27.
伯颜亲自入临安城安置宋廷人员,把宋帝赵皇太后全氏以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监护起程,浩浩荡荡北上。
十三年五月,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遣将向江西、两浙南部进兵抗元。六月,元军为追歼南宋残部,于鄂州、临安设尚书省,下设诸路宣慰司。命诸路将帅继续南进。张世杰被迫拥赵昰、赵昺逃往海上。
28.
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军进攻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收复除赣州之外所辖九县,吉州八县复其半。后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旋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十五年二月,元西川行院使不花率重兵围攻重庆,城破,守将张珏被俘。继而征降夔州,八个月后,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守将王立以城降。四川平。四月,宋帝赵昰卒,张世杰、陆秀夫又拥立赵昺为帝,徙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六月,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两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南宋残部。张弘范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今属广东),占领广州。
29.
十六年正月,张弘范、李恒率军会至厓山,首先控扼海口,断宋军粮道。二月初,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用遮障防矢石,濒宋舰奋勇拼杀,全歼宋军。
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赴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八年与蒙古的抗衡完结。
自此赵宋宗室在中国319年的统治失去政权,无法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