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蔡澜“好好吃饭”语录
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肯定的。你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海里,永远是最好的,也永远是找不回来的。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什么都想试试看,慢慢地就变成一个懂得欣赏食物的人。
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
热爱生命的人,一定早起,像小鸟一样。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顿又好吃又丰富的早餐。
最贵的东西全世界都很少的,反而是最便宜的最多,造就的尖端厨艺也最多。先从最便宜的吃起,如果你能吃遍多种,也许你就不想要吃贵的东西了。
2. “吃东西也是一种艺术吗?”
“当然,一样东西研究深了,就会变成艺术。”
早一个小时起身,自己煎个蛋,或者煮好一碗面,也不是太难,做个自己喜欢的便当,也能吃得好,这就是所谓的努力了。
今天要吃得比昨天好,希望明天就过得比今天更精彩。
芥菜任何时候吃都美味,蔬菜不甜的带点苦,更似人生。
为什么我们那么爱喝酒?微醉后的那种飘飘然,语到喃喃时的那种感觉,不识酒的人是永远不会了解的。
最平凡的食物,也是我最喜爱的。豆芽,天天吃,没吃厌。
3. 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
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肯定的。你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海里,永远是最好的,也永远是找不回来的。
老家前面有棵树,好大。长大了再回去看,不是那么高嘛,道理是一样的。当然,这与目前的食物已是人工培养的也有关系。怎么难吃也好,东方人去外国旅行,西餐一个礼拜吃下来,也想去一间蹩脚的中菜厅吃碗白饭。洋人来到我们这里,每天鲍参翅肚,最后还是发现他们躲在快餐店里啃面包。
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一个人懂不懂得吃,也是天生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对吃没有什么兴趣的话,那么一切食物只是养活他们的饲料。我见过一对夫妇,每天以即食面维生。
4. 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什么都想试试看,慢慢地就变成一个懂得欣赏食物的人。对食物的喜恶大家都不一样,但是不想吃的东西你试过了没有?好吃,不好吃?试过了之后才有资格判断,没吃过你怎知道不好吃?吃,也是一种学问。这句话太辣,说了,很抽象。爱看书的人,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也会接触希腊的神话、拜伦的诗、莎士比亚的戏剧。
我们喜欢吃东西的人,当然也须尝遍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佳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起蟹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档口最好吃。你和台湾人的话题,也离不开蚵kē仔面线、卤肉饭和贡丸。一提起火腿,西班牙人双手握指,放在嘴边深吻一下,大声叫出:“Hmmmm。”
5. 顺德人最爱谈吃了。你和他们一聊,不管天南地北,都能扯到食物上面,说什么他们妈妈做的鱼皮饺天下最好。
全世界的东西都给你尝遍了,哪一种最好吃?笑话。怎么尝得遍?看地图,那么多的小镇,再做三辈子的人也没办法走完。有些菜名,听都没听过。对于这种问题,我多数回答:“和女朋友吃的东西最好吃。”
的确,伴侣很重要。心情也影响一切。身体状况更能决定眼前的美食吞不吞得下去。和女朋友吃的最好,绝对不是敷衍。谈到吃,离不开喝。喝,同样是很个人化的。北方人所好的白酒,二锅头、五粮液之类,那股味道,喝了藏在身体中久久不散。他们说什么白兰地、威士忌都比不上,我就最怕了。洋人爱的餐酒我只懂得一点皮毛,反正好与坏,凭自己的感觉,绝对别去扮专家。一扮,迟早露出马脚。
6. 应该是绍兴酒最好喝,刚刚从绍兴回来,在街边喝到一瓶八块人民币的“太雕”,远好过什么八年、十年、三十年。但是最好最好的还是香港“天香楼”的。好在哪里?好在他们懂得把老的酒和新的酒调配,这种技术内地还学不到,尽管老的绍兴酒他们多的是。我帮过法国最著名的红酒厂厂主去试“天香楼”的绍兴酒,他们喝完惊叹东方也有那么醇的酒,这都是他们从前没喝过之故。
老店能生存下去,一定有它们的道理,西方的一些食材铺子,如果经过了非进去买些东西不可。像米兰的香肠和橄榄油,巴黎的面包和鹅肝酱,伦敦的果酱和红茶,布鲁塞尔的朱古力(巧克力),等等。鱼子酱还是伊朗的比俄罗斯的好,因为抓到一条鲟鱼,要在二十分钟之内打开肚子取出鱼子。上盐,太多了过咸,少了会坏,这种技术,也只剩下伊朗的几位老匠人会做。
7. 但也不一定是最贵的食物最好吃,豆芽炒豆卜,还是很高的境界。意大利人也许说是一块薄饼。我在那波里(那不勒斯)也试过,上面什么材料也没有,只是一点番茄酱和芝士,真是好吃得要命。有些东西,还是从最难吃中变为最好吃的,像日本的所谓什么中华料理的韭菜炒猪肝,当年认为是咽不下去的东西,当今回到东京,常去找来吃。
我喜欢吃,但嘴绝不刁。如果走多几步可以找到更好的,我当然肯花这些工夫。附近有家藐视客人胃口的快餐店,那么我宁愿这一顿不吃,也饿不死我。
“你真会吃东西!”友人说。不。我不懂得吃,我只会比较。有些餐厅老板逼我赞美他们的食物,我只能说:“我吃过更好的。”但是,我所谓的“更好”,真正的老饕看在眼里,笑我旁若无人也。
谢谢大家。

8. 早起的人得到的报酬,是一顿又好吃又丰富的早餐
热爱生命的人,一定早起,像小鸟一样。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顿又好吃又丰富的早餐。
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豆浆油条非我所好,只能偶尔食之。因为我是南方人,粥也不是我爱吃的。我的奶妈从小告诉我:“要吃,就吃饭,粥是吃不饱的。”奶妈在农村长大,当年很少吃过一顿饱饭。从此,我对早餐的印象,一定要有个“饱”字。
后来,干电影工作,和大队一起出外景,如果早餐吃不饱,到了十一点钟整个人已饿昏,更养成习惯,早餐是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项食物。
9. 进食时,很多人不喜欢和我搭坐,我叫的食物太多,引起他们侧目之故,一份我心目中的早餐包括八种点心:虾饺、烧卖、鸡扎、萝卜糕、肠粉、鲮鱼球、粉粿、叉烧包,外加一盅排骨饭。一个人吃个精光。偶尔来四两开蒸,时常连灌两壶浓普洱。
在香港,从前早餐的选择极多,生活改善后,大家迟起身,可去的地方却愈来愈少。代表性的有中环的“陆羽茶室”饮茶,永远有那么高的水准,一直是那么贵;去上环的“生记”吃粥,材料的搭配变化无穷,不像吃粥,像吃一顿大菜,价钱很合理。
九龙城街市的三楼,可从每个摊子各叫一些,再从其他地方斩些刚烤好的烧肉和刚煮好的盅饭。友人吃过,都说那不是早餐,是食物的饮宴。
10. 把香港当中心点,画个圆圈,距离两小时的有广州,“白天鹅宾馆”的饮茶一流,做的烧卖可以看到一粒粒的肉,不是机器磨出来的。台北的,则是街道的切仔面。
远一点距离四小时的,在新加坡可以吃到马来人做的椰浆饭(Nasi Lemak),非常可口。吉隆坡附近巴生小镇的肉骨茶,吃了一次,从此上瘾。
日本人典型的早餐也吃白饭,一片烧鲑鱼,一碗味噌汤,并不丰富。宁愿跑去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吉野家”吃一大碗牛肉丼。在东京的筑地鱼市场可吃到“井上”的拉面和“大寿”的鱼生。小店里老人家在喝酒,一看表,大清晨五点多,我问道:“喂,老头,你一大早就喝酒?”他瞄了我一眼:“喂,年轻的,你要到晚上才喝酒?”生活时段不同,习惯各异。我的早餐,是他的晚饭。
11. 爱喝酒的人,在韩国吃早餐最幸福,他们有一种叫“解肠汁”的,把猪内脏熬足七八小时,加进白饭拌着吃,宿醉即刻被它医好。还有一种奶白色的叫“雪浓汤”,天冷时特别暖胃。
再把圆圈画大,在欧洲最乏味的莫过于酒店供应的“欧陆早餐”了,一个面包,茶或咖啡,就此而已。冲出去吧!到了菜市场,一定能找到异国情怀。
问酒店的服务部拿了当地菜市场的地址,跳上辆的士,目的地到达。在布达佩斯的菜市场里,可买到一条巨大的香肠,小贩摊子上单单芥末就有十多种选择,用报纸包起,一面散步一面吃,还可以买一个又大又甜的灯笼椒当水果,加起来才一美金。
12. 纽约的“富尔顿”菜市场中卖着刚炸好的鲜虾,绝对不逊色于日本人的天妇罗,比吃什么“美国早餐”好得多。和“欧陆早餐”不同,它只是加了一个炒蛋,最无吃头。当然,纽约像欧洲,不像美国,所以才有此种享受。卖的地方若只有炒蛋和面包,宁愿躲在酒店房间吃一碗即食面。
回到家里,因为我是个“面痴”,如果一星期不出门,可做七种面食当早餐。星期一,最普通的云吞面,前一天买了几团银丝蛋面再来几张云吞皮,自己选料包好云吞,渌面吃,再用菜心灼一碟蚝油菜薳。
星期二,福建炒面,用粗黄的油面来炒,加大量上汤煨,一面炒一面撒大地鱼粉末,添黑色酱油。
13. 星期三,干烧伊面,伊面先出水,备用,炒个你自己喜欢吃的小菜,但要留下很多菜汁,让伊面吸取。
星期四,猪手捞面,前一个晚上红烧了一锅猪手,最好熬至皮和肉差那么一点点就要脱骨的程度,再用大量浓汁来捞面条。
星期五,泰式街边“玛面”,买泰国细面条渌好,加各种配料,鱼饼片、鱼蛋、叉烧、炸云吞、肉碎,淋上大量的鱼露和指天椒碎食之。
星期六,简单一点来个虾酱面,用黑面酱爆香肉碎,黄瓜切条拌之,一面吃面一面咬大葱。
14. 礼拜天,把冰箱中吃剩的原料,统统像打边炉(吃火锅)一样放进锅中灼熟,加入面条。
印象最深的早餐之一,是汕头“金海湾酒店”为我安排的,到菜市场买潮州人送粥的小点咸酸甜,一共一百种,放满整张桌子,看到时已哇哇大叫。
之二,在云南昆明的酒店里,摆一长桌,上面都是菜市场买到的当天早上刚刚采下的各种野菇,用山瑞熬成汤底,菇类即灼即食,最后那碗汤香甜到极点。
15. 一切食物,浅尝一下,就够了
和小朋友聊天,当然是有关于吃。和我交往的都喜欢谈饮食,也只有这种话题,最为欢乐。
“我发现你原来是吃得不多的,你的许多朋友也说:‘蔡澜这个人不吃东西的。’这是不是因为你已经吃厌了,人也老了?”小朋友口没遮拦,单刀直入。
“老不是一种罪,我承认我是老了,有一天,你也会经过这个阶段。至于是不是吃厌,好的东西怎么会吃厌呢?当今好的东西少了,我就少吃一点。”我老实地回答。
16. “照样很多呀,有瓜果菜蔬,有猪肉鸡肉,有石斑也有苏眉,怎么说少了呢?”小朋友反问。
“有其形,无其味,你们吃的鱼多数是养殖的,肉类的脂肪也愈减愈少,蔬菜更是经基因改造,弄得没有味道。人类因为贪婪,拼命促生,有些还加了很多农药,又为了养殖失去颜色,不管人家死活,加苏丹红等有害色素,不好吃不要紧,吃出毛病来可不是开玩笑的。”
小朋友怕了:“那——那我们要怎么样才好?”
“一切浅尝。”
“浅尝?”
“是,那是一种很深奥的学问。美食当前,叫你不再去碰是不容易的,我自己也忍不了,要学会浅尝不容易。”我说。
17. “那我们年轻人呢?要怎么开始?”
“从要吃,就吃最好的开始。别贪便宜,有野生的,贵一点也得买,吃过野生的,就知道滋味有多好,再也回不了头去吃养殖的了。”
小朋友点点头,好像有点明白这个道理:“那和浅尝有什么关系?”
“你们这个年代,就算有钱,能吃到野生东西的机会也不多,那么就别贪心,吃几小口就放弃,看到养殖鱼,只用它的汤汁来浇白饭,也是一种美食。”
“白饭吃了会发胖的!”
“胡说,现在的人哪会吃得太多饭?你们发胖,是因为你们喜欢吃垃圾食物,而垃圾食物多数是煎炸,煎炸的东西吃多了,才会发胖!”
18. “煎炸的东西很香,你不喜欢吃吗?”
“我也喜欢,不过我喜欢吃好的。”
“煎炸也分好坏吗?”
“当然,包着那层粉那么厚,吸满了油,我一看到就觉得恐怖。好的天妇罗,炸后放在纸上,最多只有一两滴油,你吃过了,就不会去尝坏的了。”
“我们哪有条件天天去吃高级天妇罗?”
“把钱省下,吃一次好的,这么一来,至少你不会天天想吃肯德基。同个道理,你吃过一顿好的寿司,就不会想去试回转的了。”
19. “道理我知道,但是我们还在发育时期,你教我怎么不吃一个饱呢?”
“那我宁愿你吃几串鱼蛋、一碟炒饭、一碗拉面,每一种都浅尝,好过把一种东西塞得你的胃满满的,对感情,花心我不鼓励,但对食物,绝对要花心!”
“这话怎么说?”
“好像吃鱼,如果有孔雀石绿,那么少吃一点也不要紧,吃太多,毛病就来了。吃火锅有地沟油,那么吃少一点,再来杯茶解解,也没事。”
“你的意思是什么都可以吃,但是什么都少吃一点?”
“对,要保持好奇心,中国菜吃了,吃日本菜,吃韩国菜,吃泰国菜,吃越南菜,吃西餐,什么都好,什么都不必狂吞,多吃几样。”
20. “不喜欢的呢?像芝士,我就从来不碰。”
“也要逼自己去吃,试过了,你才有资格说喜欢或者不喜欢。从来不碰,就是无知。年轻人求的是知识,你怎么可以连这一点都不懂?芝士很臭,但是可以从不臭的卡夫芝士开始,蘸点糖,甜甜的,好像吃蛋糕,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卡夫芝士满足不了你,因为这是牛奶做的,当你要求更浓郁的味道时,你就会去吃羊奶的了,到时,这个芝士的味觉世界,就给你打开了。”
“榴莲也是同一个道理?”
“对。把榴莲放在冰格上冻硬,拿下来用刀切一小片,当雪糕吃,当你接受了,泰国榴莲满足不了你,便会去追求马来西亚的猫山王了。”
21. “道理我明白,但是有些人也只爱吃麦当劳,只喜欢吃肯德基,那怎么办?”
“那只有祝福你了。”
小朋友有点委屈:“对着一些我爱吃的东西,总得吃个饱,你怎么说我也不会理睬的。”
“我知道,有些东西在这个阶段是很难入脑的,我现在唠唠叨叨地向你说,也不希望你会了解,我只是在你脑中种下一颗种子罢了。有一句话你记得就是:今天要吃得比昨天好,希望明天就过得比今天更精彩。到时,你就会发现,一切食物,浅尝一下,就够了。”

22. 美食吃到最后,没有什么比舒适满足更重要
休息期间瘦了差不多十公斤,不必花钱减肥,当今拍起照片来,样子虽然老,不难看,哈哈。
为什么会瘦?并非因为病,是胃口没以前那么好了,很多东西都试过,少了兴趣。
年轻时总觉得不吃尽天下美食不甘心,现在已明白,世界那么大,怎么可能?而且那些什么星的餐厅,吃上一顿饭得几个钟头,一想起来就觉得烦,哪里有心情一一试之?
当今最好的当然是“Comfort Food”(慰籍食物),这个聪明透顶的英文名词,我说是种“满足餐”,不过是抛砖引玉,如果各位有更好的,请提供。
23. 近期的满足餐包括了倪匡兄最向往的“肥叉饭”,他老兄最初来到香港,一看那盒饭上的肥肉,大喊:“朕,满足也。”
很奇怪地,简简单单的一种BBQ,天下就没有地方做得比香港好。叉烧的做法源自广州,但你去找找看,广州哪有几间做得出?
勉强像样的是在顺德吃到,那里的大厨到底是基础打得好,异想天开地用一管铁筒在那条脢(梅)肉中间穿一个洞,再将咸鸭蛋的蛋黄灌了进去再烧出来,切到块状时,样子非常特别,又相当美味,值得一提。
24. 叉烧,基本上要带肥,在烧烤的过程中,肥的部分会发焦,在蜜糖和红色染料之中,带有黑色的斑纹,那才够资格叫为叉烧,一般的又不肥,又不㶶(焦)。
广东华侨去了南洋之后学习重现,结果只是把那条脢肉上了红色,一点也不烧焦,完全不是那回事,切片后又红又白,铺在云吞面上,丑得很。但久未尝南洋云吞面味,又会怀念,是种“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也成为韩裔名厨张锡镐的纪录片名字。
在这片中,有一集是专门介绍BBQ的,他拍了北京烤鸭,但还没有接触到广东叉烧,等有一天来香港尝了真正的肥㶶叉烧,才惊为天人。
25. 这些日子,我常叫外卖来些肥㶶叉烧,有时加一大块烧全猪,时间要掌握得好,在烧猪的那层皮还没变软的时候吃才行。
从前的烧全猪,是在地底挖一个大洞,四周墙壁铺上砖块,把柴火抛入洞中,让热力辐射于猪皮上,才能保持十几个小时的爽脆。当今用的都是铁罐形的太空炉,两三小时后皮就软掉了,完全失去烧肉的精神。
除了叉烧和烧肉,那盒饭还要淋上烧腊店里特有的酱汁才好吃,与潮州卤水又不同,非常特别,太甜太咸都是禁忌,一超过后即刻作废。
26. 中国人又讲究以形补形,我动完手术后,迷信这个传说的人都劝我多吃猪肝和猪腰。当今猪肉涨得特别贵,但内脏却无人问津,说它胆固醇高。我向相熟的肉贩买了一堆也不要几个钱。请他们为我把腰子内部片得干干净净。猪肝又选最新鲜、颜色浅红的才卖给我,拿回家后用牛奶浸猪肝,再白灼,实在美味。
至于猪腰,记起小时家母常做的方法,沸一锅盐水,放大量姜丝,把猪腰整个放进去煮,这么一来煮过火也不要紧,等猪腰冷却捞出来切片吃,绝对没有异味,也可当小吃。
27. 天气开始转冷,是吃菜心的好时节,市场中有多种菜心出现,有一种叫迟菜心的,又软又甜,大大棵样子不十分好看,但是菜心中的绝品。另一种红菜心的梗呈紫色,加了蒜蓉去炒,菜汁也带红,吃了以为加了糖那么甜,但这种菜心一炒过头都软绵绵的,色味尽失,杂炒两下子出锅即可。
大大棵的芥蓝也跟着出现,我的做法是用大量的蒜头把排骨炒一炒,入锅后加水,再放一汤匙的普宁豆酱,其他调味品一概无用,最后放芥蓝进去煮一煮就可上菜,不必煮太久,总之菜要做得拿手全靠经验,也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不是高科技,失败两三回一定成功。
28. 接着就是面条了,虽然很多人说吃太多不好,但这阵子我才不管,尽量吃。我的一个朋友姓管名家,他做的干面条一流,煮过火也不烂,普通干面煮三四分钟就非常好吃,当然下猪油更香。最近他又研发了龙须面,细得不能再细,水一沸,下一把,从一数到十就可以起锅,吃了会上瘾。
白饭也不能少,当今是吃新米的季节,什么米都好,一老了就失去香味。米一定要吃新的,越新越好,贵价的日本米一过期,不如去吃便宜的泰国米。
当然,要是淋上猪油,再下点上等酱油,什么菜都不必,已是满足餐了。
别怕,医学上已证明猪油比什么植物油更有益,尽管吃好了,很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