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奇案】4《让母蛐蛐开牙的秘方》
剧本ID:
442319
角色: 0男0女 字数: 8761
作者:蓝山☕
关注
10
3
17
0
简介
节选自萨苏的《动物奇案》,展现了发生在世界上已灭绝动物、濒危珍稀动物之间的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的精彩场面,其激烈程度有时候不亚于人类之间。
读物本现代朗诵杂谈社会节选
正文

温馨提示:文中出现的“萨”代表作者本人自称

兴奋剂案:让母蛐蛐开牙的秘方

 

1

小的时候住在科学院宿舍,那是个平房院,一到夏天满院子蛐蛐叫,院里男孩子十几号,能忍得住不去抓一两个来比划的几乎没有,后铁门处的蟋蟀尤其善战,周围几个院儿都有来抓的,后来成为“华罗庚金杯赛”数学冠军的陆昱在院里算有名的白专,这种时候也忍不住翻铁门掀砖头的出来比划。铁门后边是个煤堆,自然难免污染,记得陆昱当时挺白,每次从铁门上爬回来,就和熊猫差不多了。蛐蛐儿有很多品种,其实差别细微,比如青头和棺材盖儿,院儿里当爹的一水儿研究员,就没一个能分得清。但“油葫芦”是肯定能区别出来的。

 

 2

“油葫芦”,是我们对雌蛐蛐的称谓,因为雄蟋蟀尾须两支,雌蛐蛐儿三尾,多一个产卵器,形如长嘴油壶而得名。也有兄弟说萨对“油葫芦”的定义不对,“油葫芦”与蟋蟀不是一种昆虫,雌蟋蟀不叫“油葫芦”,但确实有被鼓捣出能斗的来,叫“三引大扎枪”,不知真假,且存疑。无论如何,让雌蟋蟀开牙打斗,无论人还是蛐蛐,纯属一种变态。斗蛐蛐儿都是斗公的,就跟现在街上老爷们儿经常打架大姑娘经常看热闹鼓劲一个意思。再没听说过“油葫芦”也能斗。可是,总有些人比较笨不是,抓不到公的,就琢磨用母蛐蛐上阵。这应该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嘿,就有我们一哥们儿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哥哥是矿冶学院的,不知道用了什么原理调和出一种绿色药水,往“油葫芦”脑盖上一抹,那蛐蛐立马一反常态,纵蹦蹿跳,逮谁掐谁,跟亚马逊女战士似的,张牙舞爪地倍儿欢,一时传为奇谈。问题是这药十分奇怪,多好的蛐蛐儿,让他的“油葫芦”咬了都从此不再张嘴,成了“臭嘴捞眯子”,后来闹的谁也不敢跟他斗,这哥们儿郁闷的就差自己下场子了。也未必是药的作用,想想,蛐蛐儿也有面子啊,大老爷们儿让一姑娘追着打,咬得满身是血,搁谁还有面子到处跟人叫板啊。

 

当时我们的宿舍离动物所和遗传所都不远,那里是童第周教授让金鱼和四脚蛇结合生孩子的古怪地方,那属于国家重点课题,有解放军站岗,按说大家该敬而远之。可那里面有金鱼池(做试验用的,露天),可以偷到金鱼——偶尔可以偷到长相很古怪的金鱼,搁今天该有人往核辐射上联想。那金鱼池附近草也很多,蟋蟀成群结队,我们这帮孩子经常跳进去偷偷捉蟋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有再被解放军抓了的。好在人家也知道克格勃或者CIA都不会雇这种墙都翻不利落的童工,恫吓有之,最后无一例外轻松放人。

 

5

不过也有发生奇遇的时候。有一次我们那兄弟被抓了,有个搞研究的老爷子看见,走来问问,还饶有兴味地检查他抓的蟋蟀,及至看到里面多是三尾的母蛐蛐,不禁摇头,说外行啊外行,这三尾的蛐蛐不能斗。我们那兄弟大着胆子说:能斗。老先生说你怎么胡说啊,公蛐蛐为争母蛐蛐斗,母蛐蛐为什么斗?——跟你小孩说这个你也不懂……就是能斗么,要是能斗你放我走? 我们那兄弟一看有门,科学院的孩子都不笨,赶紧见缝就钻。老先生说行啊,搞遗传搞了30年,见过金鱼长腿我还没见过母蛐蛐开牙呢。

 我们那兄弟就地一坐,抓个旧罐头盒来,放进一公一母俩蛐蛐,顺手掏出一个小眼药水瓶来,照着“油葫芦”脑袋上就是一滴。

 

6

不等用蛐蛐草促战,只见那“油葫芦”脑袋往上一仰,翅子一立,跟打了鸡血一样,冲着那公蛐蛐就猛扑过去了。公蛐蛐看到来一个蛐蛐MM,大概正满心琢磨怎么上去泡,忽然看见这 MM扑过来又撕又咬,凶悍无比。那年头无论人的世界还是虫的世界都不流行野蛮女友,这公蛐蛐一愣之下,一边的翅膀已经给拽得跟散架的雨伞似的了。打到这个地步,惊骇莫名的公蛐蛐哪有心恋战,掉头就跑,一个追一个逃,老头儿两眼发直之际,那公蛐蛐一个超水平的狗急跳墙,窜出了罐头盒夺路而逃!

 老先生摇头晃脑,那叫一个不可思议啊。不过,然诺就是然诺,只能放人吧。人可以放,那小瓶绿色药水要留下,老先生说,我得研究研究这是什么成分。多年以后,在报纸上看到有报道搞运动的吃兴奋剂,正好当时我们那兄弟在场,一扶眼镜,满紧张地问萨——老大,这不会是遗传所那帮人干的吧……

 

身份案之一揭开清宁宫怪兽之谜

 

7

所谓宫殿,皇上住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记者的禁脔。不过清末民初时期,日本有一名记者乘乱跑进了沈阳故宫,拍到一批照片,倒是保留了不少这座清朝旧皇宫的遗影。这套照片,萨在日本1925年的一本旧摄影杂志中偶然看到,觉得颇有历史价值——毕竟,那时候我们没给这座建筑留下多少照片,这应该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不过,看到下面这张标明“奉天清宁宫宝物”的照片,萨的情绪顿时转为抓狂。

那是清朝特色的鹿角椅,用猎取的雄鹿角做的,这两把只是椅背上有鹿角装饰,还有整个椅子全是鹿角做的,坐这样的椅子要小心别扎着,中国人对椅子要求是尊严重于舒适,坐着可难受了,从太师椅到皇帝的宝座都是又硬又凉,所以沙发是个外来词。

 

8

不过,画面上最吸引人的还是伏在桌上的那头怪兽。从日文说明中看到,这是一头动物标本,长255公分,旁边还有一头更大的,长262公分,推测活着的时候两兽体重都超过一千斤。也就是说,站起来比姚明还要高二十多公分,体重,至少顶五个……宝物里怎么会有动物?

 从沈阳故宫的地图上看,的确有清宁宫其地,由此可见日本记者的记录并非忽悠。据介绍,清宁宫是努尔哈赤的寝宫之一,这难道是这皇帝老儿养的宠物?问题……问题是这宠物的尺寸也太大了些吧?再说,好像在萨印象里,东北没有这模样的大型野生动物啊。

 

9

看到该怪兽萨首先想到的是曾经见到的一幅动物画像。四足兽,头尖,体硕,趾间有利爪(小魔女说,像穿山甲)……问题是,大家千万不要受萨误导,第一,画像上这东西产自南美,名为“大懒兽”,中国境内从无出产;第二,这东西早在史前时代就灭绝了,所以不存在美洲某个主动臣服的部落向清廷进贡两头大懒兽这样的可能。那么,这两头清宁宫怪兽究竟是何种动物呢?还好,清宁宫附近一座建筑的名字引起了萨的注意——“镇殿熊馆”。嗯?镇殿熊?熊!莫非这东西是熊?别说,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还真让萨找到了一条新闻。

10

故宫展出清宫巨大熊皮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6月11日,两张已有百年的特大熊皮悬挂在沈阳故宫的镇殿熊馆,吸引了不少游客观看。这两只熊一雌一雄,据说,它们生前因护驾有功被皇太极封为“镇殿侯”。二熊死后,又被制成模型,陈列在金银库内,为皇上看守金银珠宝。这两张熊皮巨大,雄的高度为2.45米,宽为2.03米;雌的高度为2.47米,宽为1.05米。尽管随着岁月变迁,熊皮黑色的毛发已慢慢脱落变成棕黄色,但从这魁梧的身材和凶煞的面孔,仍然可以看出当时“镇殿侯” 的风采。“这么大的一张熊皮,我可头一回看到。”游客们都是一边看一边惊叹,据展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每一只熊的重量都在千斤以上,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东北黑熊。

 

11

这熊皮到底啥来头?流传最广的一段民间传说是,两只熊被驯养在盛京皇宫,因为力大无穷,又通灵性,皇太极用这两只熊协助侍卫守护大清门。一次,皇太极在经过大清门的时候,遭刺客袭击,这时二熊扑上前去奋力将刺客扑倒,救了皇太极一命。为了感激它们的救命之恩,皇太极封二熊为“镇殿侯”。熊死后,又将它们的遗体制成模型陈列在金银库内,要二熊继续在此守护。根据这个传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刚刚建立的时候,两张熊皮被放在大清门陈列展览,它们 “尽职尽责”,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12 

看照片像(除了已经从标本变成了熊皮),尺寸也像。这条报道基本解开了日本记者旧照片中怪兽的谜团。不过,依然存在一些疑问——

 首先,报道中称这种熊为“东北黑熊”,这是“亚洲黑熊”的别称,根据互动百科提供的资料,亚洲黑熊体长1.6米左右,体重一般不超过200公斤,怎么会长成500公斤的巨兽呢?要知道,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体内有了控制体型大小的基因,不会像恐龙一样越老个儿越大,对自己的身体一点儿没谱。那么,会不会是其他的熊呢?

 比如,棕熊。中国的棕熊虽然不算太大,但美洲的能长到680公斤,从那边游过来两头也没准。不过,棕熊是典型的圆脸庞,和这标本动车车头一样的脑袋有点儿不搭界啊。或者是变色的北极熊?

 

 13

算了,我承认萨在抬杠。推测这两头熊可能就是当地所出,那个年代没有好的制作标本的技术,看照片里样子好像就是个空心的熊皮里面楦上填充物,因为没有头骨撑着,所以脸是长的,变成了动车车头的形状。正因为里面没有骨架,填充物腐朽了以后估计干脆就摊开成张皮子展览了。

 在雍和宫有康熙皇帝打的熊的标本,体型巨大,估计是按同样比例做的。雍和宫的巨熊似乎比沈阳故宫里的家伙还大,站起来可以达到两米多。说明那个年代东北的熊里面真有大家伙。东北古代有过能吃东北虎的巨虎,保不齐,就有某种身高两米半,体重千斤的史前大熊一直生长到清代呢,对不?您说呢。

 

身份案之二是谁袭击了老太太

 

 14

在日本工作期间,一个星期日,某兄弟打来电话,说咱们加濑老师跟狗熊掐架,让熊给咬了,你还不打个电话去问候问候?吃惊之下赶紧给加濑老师打电话,老太太是UNISCO日语教室的志愿老师,为人热诚,对中国人很友好,怎么碰上这样的邪事儿呢?原来老师是清晨散步的时候出的事,不过半天儿功夫。老太太接萨电话时还哆哆嗦嗦的,平时那个温文尔雅的劲儿早没了。

 不过,看来老太太神志还清醒,说已经报警了。据老太太说,是早晨沿着山道散步的时候,下山路上从灌木丛里窜出来一头熊。所谓老太太“跟狗熊掐架”纯属谣传,双方根本没来得及对峙。老太太反应很快,扔了手包之类的零碎儿掉头就跑,她的狗挺勇敢,冲上去就咬,与熊搏斗。加濑老太太跑回家里,狗也回来了,狗耳朵给撕开一个大豁口,老太太自己倒没受伤,只是眼镜摔丢了,警察下午就来,说是要调查。

 

 15

长吁一口气,原来只是偶遇目击,还没到被咬的程度,不然……

 在日本野生动物并不少,但是大多属于河狸、野獾一类个头儿不大的东西。据说日本古代有狼,上个世纪初就给打绝了,现存最大最凶猛的动物就是狗熊。不过日本的狗熊也属于袖珍类型的,比羊大不了多少,这东西多产于北海道,听说高速路上熊比车多,但萨住的这片儿可不多见。加濑老太太住在三田市,虽说不算繁华吧,可也不算偏僻啊。日本动物保护做得不错,但在市区出现狗熊还是满让人吃惊的。萨喜欢热闹,这样的事儿不去采访看看未免太遗憾了,但是有个女儿小小魔女拴着,出不了门啊。

 

16

于是,就把电话打回给那个给萨报信的兄弟,一阵添油加醋,鼓动得这兄弟兴致起来了,说你等着,我去看看老太太,顺便瞧瞧“鬼子警察”怎么抓狗熊。下午,就开始给萨电话实况报道,抄录如下:

 1.我到了,老太太气色挺好,狗有点儿惊,见人就狂叫,可能吓出毛病来了,耳朵撕坏了,可怜。 2.大着胆子去了老太太出险的地方,附近是一个果树园子一直连到山上天然树林,之字形的盘山公路,老太太每天从上散步到下面,再回家,从来没出过事,估计是外地来的流窜野熊。 3.老太太回来的时候没走正道,跳了好几条护栏,连裙子都没撕——快八十了啊!我晕……4.警察来了。

 

17

5.警察来了两个,还来了两个记者,说是三田多少年没见着熊了,说老太太运气好。加濑老师用中文说:“混蛋!”6.大家一起去看那个地方,警察说熊可能就在附近,带上两支大口径枪,开警车去——刚才咱甩着十个红萝卜就去了……我,我……警察说最近有狗熊在别的地方偷柿子吃,把人家老爷子给咬趴了。

 7.到了,警察下去了,不让我们下车。没有发现熊,大家可以下车了。8.记者一通狂拍,什么也没发现。老太太赌咒发誓说就是这里碰到的狗熊……9.警察发现熊粪!大家很紧张。10.警察把熊粪捧走了,说是要回局里检验,还要发紧急通知让市民注意“熊害”。大家回家,老太太的女儿来了,陪老太太一阵。

 

18

第二天,萨正要上班呢,我那兄弟打电话来了——喂,萨,破案啦!嗯?萨还没转过弯的,忽然想到是加濑老师那件事。哦,狗熊抓到了?哪儿啊,警察把那泡粪捧回去化验……化验结果是——猪粪!所以,老太太碰上的实际是一头野猪……能把猪看成熊,老太太什么眼神啊?唉,这回冤枉狗熊了。

 日本的野猪很多,在神户市里,只要往山上走一点就经常可以遇到,危险性比狗熊小一些。不过,警察似乎早就应该料到这样的结果,因为加濑老太太所在的三田,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狗熊。

 

19

那为何还如此如临大敌呢?有位日本同事苦笑说,现在野生动物固然成灾,有时候家养的动物也会跟着起哄。日本有个野良寺,自古有饲养老虎的习惯,前些年一不留神跑了两头,一公一母在山上跑了一个多月才被解决。三田虽然历史上没有熊,但要是谁家养狗熊跑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忽然想起,北京有位负责环保的朋友,说他们在京城曾经抓到过蟒蛇,巨蜥,金雕……唉,真是阳光底下无新事啊。

 

 

盗窃案之一熊盗车

 

 20

有些地方,特别是自然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离树林子有不太远的地方,熊就经常会做起不速之客来。看过一个熊盗车的录像,觉得十分有趣,并对熊在获取食物时的智慧和勇气感到惊讶。所以,把当时的观感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个录像摄制的地点在加拿大,晚上,在一个停车场,用微光拍的。只见一辆切诺基好好停在那儿,忽然黑影幢幢,绕车而走——熊来了……开始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对着轮胎乱扑腾,摄影师调整焦距,熊鼻子,熊耳朵,熊屁股,就清晰地显现了出来。

21

 却见这家伙绕车旋转,好奇地又拱又刨,解说员说你看,肯定是一个新来的荒子,乳臭未干没经验,折腾了半天什么也没捞着。说着,那熊就到了右边前车门旁边,站起来透过玻璃往车门里看。这一下看清了,果然是个幼熊,胖乎乎的,站起来不过刚扒到玻璃。

 解说员接着说后来才明白这熊在看什么,原来是驾驶座上司机扔的一袋儿曲奇饼。那玩意儿烤得又酥又脆,喷香喷香,估计味儿车门缝儿里都闻得见。闻得见,可是摸不着。您再看那季节,天寒地冻,估计大林子里头蘑菇野果子都找不着了,您把这玩意儿放这儿,耍我啊?把个熊急得哐哐拍车门,虽然全无用处但眼看着车门就瘪进去了——这还是个幼熊!

 

22

正在这时候,解说员说赶快切镜头,又来了个大的!镜头一转,只见切诺基和另一辆车之间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俨然是熊妈妈或者熊姥姥来了。那么大的块头但刚才居然没发现它!后来检查附近的情况,才明白这熊姥姥比那小熊崽子聪明多了。

 原来车场旁边有个果皮箱,那熊姥姥可不像小熊那样乱折腾,一来就一声不吭把果皮箱拖走了,在旁边两个房子之间倒了个底儿朝天,在那儿饶有兴味地检查里面的东西,有没有谁浪费饮料只喝了一半啊?有没有过期的便当啊?咱熊不计较这个。这熊明摆着驾轻就熟,而且选择的地方还挺隐蔽,不是她自己跳出来,连摄影师都没发现。巨寒……要是这摄影师以为就一个小熊,过去亲近亲近……

 

 23

萨想熊姥姥对这个小镇的人文社会经济情况可能比镇长还清楚,每况愈下,镇长可不能像熊这样扒开垃圾作分析吧。善于做分析的熊姥姥听见宝贝熊崽子急得呼哧带喘,放下便当盒过来了,也趴窗子往里看。这一过来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只见这熊姥姥站起来比大轮的切诺基还高,微光摄像机下看来两眼白光,如同电灯。

 大熊和小熊就是不一样,一眼就看出来这车的弱点在哪儿了。一抬掌,“砰”,窗玻璃打个粉碎,真是如同我们捅破一层窗户纸一样轻松。你看马戏团的熊跟二傻子似的,那纯粹是装的,野外的熊是地地道道的猛兽!

 

24

问题是窗子碎了,那熊爪子毕竟不太分瓣儿,不能学咱们抓饼干吃,三拨拉两拨拉,把曲奇饼拨拉到座位底下去了。这时候镜头转向那熊崽子,小东西久等不着,急得揪着熊姥姥腿上的长毛又拉又扯,看看曲奇饼还出不来,照着姥姥屁股就是一口。或许是牙没长全,熊姥姥也没跟它计较,一巴掌赶开了事。我们都在想,这熊它怎么办?要能把车门拧开那就不是熊了,是姜文穿着熊皮拍陆小凤来了……却见这熊忽然作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动作。只见它身子一躬,脑袋就进了车窗,一拱一钻,肥硕的身子居然进了车里!

 

 25

这一手实在令人惊讶,被车玻璃扎倒不算太大的事儿,解说员讲熊皮糙肉厚,现在的车玻璃都是防止撞击后碎片伤人的?问题是熊怎么知道?估计不是看书看来的,只能说明熊姥姥是破窗盗车的惯犯。关键是那么大个的熊,车窗户才多大?它怎么进得去?这也太有难度了,这熊别是会缩骨功吧?您可以做个实验,把自己家车窗玻璃摇下来,在车库前面贴个条子“私人表演禁止围观”,然后从外边往里爬,您就明白这难度了。但那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

 后来问我一个当兽医的朋友,才明白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愣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跑。

26 

这熊一进去,就在里边享受起来了,吃曲奇饼吃得咯吱咯吱直响,大概味道不错,熊姥姥在里面一边吃一边扭,它一扭,车就跟着晃,这要是在中国,闹不好把扫黄的巡警招来。熊姥姥吃得高兴了一翻身,哗啦啦,整个切诺基的前车窗像下雪一样崩了下来。只有那个小熊崽子在外头急的嗷嗷叫,大熊在里头吃的旁若无人。这姥姥,怎么当的?小熊急了,又开始推车,把个切诺基推的东摇西晃。熊姥姥这才反应过来,舔嘴咂舌的爬起来,把那个口袋叼着从车窗探出头来。熊崽子叼了口袋就跑。

 镜头切到熊崽子,只见这小东西对着塑料袋又撕又咬,但是恐怕颇为失望,因为饼子都被熊姥姥吃光了,只剩一个空口袋,顶多有些渣子。

 

27

熊姥姥懒洋洋从切诺基里爬出来——再看那切诺基,已经跟侏罗纪公园里那辆车差不多了,车主应该放个广告,下次拍猛兽电影直接从他这儿买道具即可,还真实。熊姥姥走到小熊那儿,用头拱拱小熊的屁股,不屑地甩甩头颈,掉头向远处的树林走去。那熊崽子跟着走了两步,又跑回来舔舔塑料袋,号叫两声,看看熊姥姥不理它自顾自地往前走,只好连蹦带跳的跟上去,一边还在频频回头看那个塑料袋。

 两头熊,一前一后消失在北部加拿大的风雪中。录像完了,却让萨想起一幅油画来。那幅油画画的是北方草原上的狼,沧桑冷峻,但是,在狼的脚下雪地中,有一个半埋的罐头盒。据说,经销商曾经请画家把这个罐头盒抹去,但画家坚决不同意,他希望看到这幅画的人明白,动物们的生活,已经无法避开人类的活动。它们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活在和我们的同一个世界中。

 

 

盗窃案之二东京的乌鸦不是一般的黑

 

28

这些家伙抢孩子手里的面包,袭击走在街上的猫咪,大声喧哗影响居民休息。98%的居民表示要对其采取措施,其中63%的人坚决支持将其抓起来。听来仿佛说的是某个流氓帮派,实际上,这是东京普通民众在讨论乌鸦而已。与中国文化不同,在日本的传统中,乌鸦并非不祥之物,而是组成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甚至被作为家乡的象征符号而带有温情的色彩。

 假如有人在北京街头以乌鸦为题大声歌唱,估计即便不被人扔烂西红柿,也会遭侧目而视。然而,在日本,幼儿园的小孩子们学唱的歌曲中,就有一支《乌鸦之歌》,曲调歌词还满有趣的,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儿童故事叫作《乌鸦家的面包房》。《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卡夫卡”的意思,就是乌鸦。真是十里不同习。

 

29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的乌鸦通常在公园里享受和鸽子一样的待遇,而中国的乌鸦明里暗里遭人白眼。东京的乌鸦,一度达到三万七千只的顶峰,以量多、嘴大、个儿肥著称。不过,正如前面所述,在今天东京等大城市中,居民们对乌鸦已经没有多少温情。东京都政府专门有一个每年拨款数亿日元的项目,叫作“东京都乌鸦对策专案”,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来对付这种黑色的坏家伙。乌鸦为何在日本变成了天怒人怨的对象呢?实在因为日本的乌鸦不是一般的黑。

 

30

这种无法无天的家伙身强体壮,成群结队活动,动作敏捷而且胆大心细。日本的乌鸦性情剽悍,萨曾在日本的公园喂鸟,发现即便是比它大十几倍的天鹅,也经常被乌鸦抢走嘴边的食物。

 乌鸦的抢劫是体力和智力的有机结合。它们动作灵活,当游人向天鹅抛掷食品的时候,往往食品还没有落地,乌鸦已经会从不知何处钻出来,在空中将其截击。如果食品已经落在天鹅身边,你可以看到一群乌鸦在天鹅面前蹦来跳去,啊啊大叫,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另外一头乌鸦会闪电般扑向天鹅身边的食物将其叼走,成功率甚高。

 

31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繁殖季节,乌鸦是很文明的动物,群中很少发生争斗。萨曾经有意将面包扔到日本的乌鸦群中,试图观看乌鸦们混战的好戏——若是扔在鸽子群中,那几乎是肯定的。结果只要有一头乌鸦抢到面包,除了离得最近的乌鸦会表示一下异议以外,其他乌鸦会统统绅士般地“正襟危坐”,不再理睬香喷喷的食物。有争议的两头乌鸦大多会飞离群体,到别的地方解决问题。对于掠得食物的所有权,乌鸦们自觉地遵守费厄波赖的原则。相对而言,海鸥和鸽子的表现就丢人得多。

 人类总是唯恐天下不乱,笔者逐渐加大面包的体积,但令人失望的是乌鸦们并不因此而放弃原则。

 

32

对此,萨推测或许是这些夺得食物的乌鸦动作灵敏,别的乌鸦反应不过来,于是决定改变施舍的方法。萨找来一根树枝,将其插在地上,上面再挂上一片面包。这样,乌鸦就很难将面包一下拖走,萨认为或许这样就会发生几头乌鸦争食的场面。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本来,由于等待萨的面包,周围已经聚集了数十只乌鸦。当萨将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插在地上时,发现周围的乌鸦们一下都不见了。它们飞到十米开外,将挂着树枝的面包围在中间,却仅仅是看着,没有一头乌鸦靠近啄食。事后分析,乌鸦们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担心是某种诱饵,因此作出了这种又是戒备,又是好奇的样子。

 

33

这种情况竟然持续了五分钟。此后,终于有一只乌鸦从队伍中跳出,渐渐接近。其他几只乌鸦尾随其后,靠近了挂有面包的树枝。它们靠近面包的时候小心谨慎,不断重复靠近——脱离,脱离——靠近的过程。

 又过了五分钟,大约看出无论怎样折腾,“诱饵”都没有反应,终于有一头健壮的大乌鸦猛扑过去,一口将面包叼住,从树枝上抢了过来。看到自己的成功没有引发任何危险,大乌鸦得意地狂叫数声,而且示威般地再次冲向树枝,将那根树枝撞翻在地。考虑到它已经把拿到了面包,这种行为只能叫作得意忘形的示威。

34 

这个大乌鸦体长至少40公分,动作敏捷。实际上,面对凶悍的日本乌鸦,真要动手,连猫也要考虑考虑再说。而乌鸦依靠智慧远远超过力量,它们在鸟类中属于智力很高的阶层,科学家认为,乌鸦的智力来自于其生活习惯,善于储存食物的乌鸦,需要更加发达的大脑来记忆食物存放的地点。如果仅仅是对天鹅进行抢劫,日本人对乌鸦大约不会太过厌恶。但是,东京的乌鸦们早已变本加厉,它们不满足于抢劫同类,不断扩大袭击对象,甚至敢于从街头孩子的手中夺取食物。

35

大人遭到袭击的情况虽然罕见,也不是没有。

 一位朋友曾经描述过他在东京和乌鸦遭遇的经过——这位中国留学生意外地在自己门前的马路上捡到一个核桃,觉得十分幸运,于是随手磕开吃了起来。然而,就在他品尝美味的时候,一个黑影突然从天而降,照着他的脑袋就是一下。被打的晕头转向的老哥抬头一看,发现袭击自己的是一只乌鸦。再看看手里的核桃,想起周围并没有核桃树,忽然恍然大悟,发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原来这核桃竟然是乌鸦叼来的!乌鸦嘴巴虽大,却啄不开核桃的硬壳,于是耍了个小聪明,把核桃丢在马路上,希望有经过的汽车将其压碎,一饱口福,却不料碰上我们这位贪吃的老哥坏了好事。恼羞成怒的乌鸦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36

乌鸦在繁殖季节会变得敏感,所以经常会袭击行人。乌鸦有收藏癖,所以经常会入室盗窃。日本的大城市为这些行为提供了最好的舞台。最糟糕的是它们通常在垃圾中寻找食物,常常把居民丢弃的垃圾拖得到处都是。日本地域狭小人口众多,偏偏肯做繁重体力劳动的垃圾处理工稀少,一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刚到日本的外国人对于日本不能每天倒垃圾,一个星期只能倒两次深表同情。对于日本人来说,为了避免垃圾污染环境,影响整个街区的生活质量,这种近乎苛刻的规定,也是不得不接受的。

 

37

然而,乌鸦的到来,常常让人们的努力付诸东流。东京三分之二的乌鸦是靠从垃圾中搜索食物的。它们把垃圾拖得到处都是,同时还是若干病毒的带菌者。乌鸦的数量日益增加,这种现象就越发失控。2001年,在居民的支持下,日本东京都政府设立了“东京都乌鸦对策专案”,利用每年数亿日元的资金来对付乌鸦。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给所有的垃圾站加网,让乌鸦无法接触垃圾,以及使用绕过《野鸟保护法》的手段,对东京的乌鸦进行变相捕杀。至今已经合法地解决掉乌鸦一万八千只,有效地维持了东京乌鸦的总量不再增加。

 这些不懈的努力,使东京的乌鸦们数量不再增加,但无法使其嚣张的习性有所修改。因此,在可见的未来,乌鸦仍会是东京让人哭笑不得的一道风景线。

 

~~~节选自萨苏的《动物奇案》~~~

1[849249]2[446427]3[324423]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