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死大全集】01 上篇
剧本ID:
463925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1302
作者:C小调第5号
关注
1
3
4
0
简介
本书由 水中鱼、林墨叙 编著 (转载作品 仅供习读 如侵联删)
读物本现代合集历史传记
正文

 前言

01

死亡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生命自虚空中诞生,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朝阳注定要融入黑夜。意识终止,躯体消亡,分解为最初的物质,托体同山阿,复归自然,如是而已。死亡也是人类社会最公平的事情,不论富人穷人、伟人凡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正所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许多时候,人在死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东西最能体现他一生的价值。意识到死亡并对其进行思考,是真正深入体悟生活的开始,因为死亡牵涉着人往何处去的哲思,暗含着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尼采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磨炼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用在这里,其实应该说,只有在死亡深处勘探过的灵魂才能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

 

02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本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是古今中外对历史事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他们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们的死因发人深省。每个人物都是与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联系的,评价人物就必须要研究分析与之相关联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启迪和借鉴。而且,文史从来是不分家的,在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探寻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记述当时历史的诸多文献。

 

03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从历史中悟出生命的价值,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客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认识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和作用,从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成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可以指导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懂得“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道理。

 

04

本书记录了许多中外名人的死亡事件,是一本厚重之书。全书实际上是在讨论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同时详细地介绍了260多位名人一生中的最后时光,以及他们临终时的一言一行。其中有奸佞小人的贪生怕死、卖国求荣,有民族英雄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有千古帝王的劫数难逃,有治世谋臣的凄凉下场,有盖世英雄的慷慨赴死,有孤傲书生的黯然魂销,有烟花柳巷的绵绵绝唱,有政治人物的俯仰沉浮,有军事奇才的离奇殒命,有国际巨星的溘然长逝,有突如其来的暗杀身亡,有科学家捍卫真理的赴汤蹈火,有谍海精英的死亡迷局,有阴谋、有情义、有陷阱、有泪水、有痛苦、有冤屈、有正气,也有阴暗……

 

05

本书绝不只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名人之死,而是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某种启迪——人在死时的表现能够引人深思,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蒙田说:“教人怎样死,即所以教人怎样活!”这便是我们将这本书奉献给读者的初衷。对于生,人是身不由己的,每个人的诞生都不是出于自己的决定。但对于死亡的思索,却使人不断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且使人意识到自身有掌握命运的自由。而当一个人眷恋这种生的存在状态时,他定会信心百倍地珍惜活着的自己——不会等到处于生命的尽头,才感慨对生命的留恋。

 

上篇 中国卷

06

本篇所涉及的中国历史诸多人物中,除了有历代帝王、将相外,还有使臣、学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些历史名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尤其是重点展示了这些名人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是如何面对困境而勇对挑战的。每一个传奇人物都有他们独具特色的选择方式,人们从中不仅可以读到生动感人的故事,更能读懂人生成败的真谛。他们的成败经历,他们的人生末路,无不令人作千古长叹。

 

 第一辑:帝王末路——历代君主死亡事件

秦始皇:千古一帝,驾崩沙丘

07

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同他的身世以及雄才大略一样,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在史学界对他的死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说他是死于疾病,另一种说他死于非命。第一种说法认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死因的记述很多,死因已明,病死无可置疑。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小就患有疾病,体质较为羸弱。可是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所以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

 

08

那么他死于何种疾病呢?郭沫若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又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长大后胸部和挚鸟一样声音好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秦始皇在渡黄河时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秦始皇

09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中推敲 ,发现了可疑之处,认为从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他有莫大的关系。此次始皇出巡,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将军蒙恬也在随行之列。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恬却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大将军蒙恬是公子扶苏的亲信,而突然间将其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不仅去掉了扶苏的耳目,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随后,赵高假冒秦始皇的旨意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

 

10

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走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当时正值七月高温,秦始皇帝的尸体在途中开始发出阵阵恶臭,为了掩饰尸体的味道,赵高竟然将咸鱼放在秦始皇的车上。回到咸阳后,赵高便开始对李斯下毒手,将李斯给逼死了。然而赵高为什么要谋害秦始皇呢?主要原因就是赵高唯恐扶苏继承王位。赵高曾对李斯讲:“长子(即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

可是蒙恬是扶苏的亲信,赵高曾被蒙恬治罪而判死刑,后被秦始皇赦免,所以赵高对蒙恬恨之入骨,因此他不希望蒙氏争宠,所以必须阻止扶苏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宠爱长子扶苏,只有伺机杀掉秦始皇,才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

 

11

秦始皇平时居于深宫,戒备森严,赵高根本无法下手,现在他在旅途中病倒,这真是天赐良机,正如赵高劝胡亥时所说:“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提前结束其生命,这完全有可能。秦始皇到底是病故还是被害呢?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是充满信心的。根据考古研究和调查,秦始皇陵没有被盗掘和破坏,再加之检测出地宫中可能存在水银,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气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所以秦始皇的遗体可能还存在。等到秦始皇陵发掘的时候,秦始皇死亡的真正原因就可能被世人所知晓了。

 

 

隋炀帝杨广:身死国破

12

隋王朝同秦王朝一样,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由于施行暴政,隋炀帝即位没几年,就弄得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四伏。此时的隋炀帝,虽然仍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还在寻欢作乐,心中却充满恐惧。一次,大业殿起火,这本是一场平常的火灾,隋炀帝却以为有人造反,急忙逃往西苑,藏到草丛之中,直到大火熄灭才回来。他夜里睡觉也常常惊醒,到了睡觉时要有几个妇人摇抚才能入睡。

到618年,隋王朝的势力已土崩瓦解,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两地。隋炀帝在江都极度恐惧,天天打卦问卜,借酒消愁。有一天,他竟对着镜子哀伤地说:“好头颅,谁当砍之?”他备下了一缸毒酒,对他的宠妃们说:“贼兵若来了,你等先饮,然后朕也饮之。”其实,隋炀帝很怕死,还幻想能得到宽恕,他对萧后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长城公,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以后隋给他的封号,沈后即陈后主的皇后。

隋炀帝杨广

13

说来也巧,陈后主是在炀帝即位那年即604年死去的。当时,这位雄心勃勃的新皇帝赐给死去的陈后主一个贬称“炀”,意思是说他一生贪图花天酒地而荒疏了政务。显然,他是在嘲弄这个亡国之君。历史无情,他万万未曾料到,几年之后,他自己竟连当长城公的待遇也求而不得,并落得“炀帝”的丑名!最后,炀帝落入了哗变的禁卫军手中,宠妃们早己逃散,毒酒也找不到了。他怕被杀头,便从身上解下一条绢带,递给禁卫军头领,让他把自己活活勒死了,死时年仅50岁。同时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

 

14

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和宫人用床板做了口棺材,将其装殓,草草埋葬了。后来,江都太守陈稜又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以后又移葬雷塘。民间传说,因隋炀帝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隋炀帝墓后来渐渐荒芜,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现陵前有阮元重修该陵时所立的碑,碑上刻有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所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梁武帝萧衍:和尚皇帝,饿死台城

15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位笃信佛教、极力提倡发展佛教的皇帝,他本人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当和尚,被人称为“和尚皇帝”。而每一次又都被朝廷用重金赎回来,寺庙因他获得可观的收入。他在位时,梁朝佛教极为盛行,当时的建康城内外有佛寺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然而,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内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梁武帝早年无子,于是便过继侄儿萧正德为嗣子并封其为太子。可是后来梁武帝生了个儿子,取名萧统,随即被立为太子,而侄子萧正德则被改封为西丰侯。这让萧正德心里愤愤不平。加上后来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废朝政,于是萧正德便勾结侯景发动政变,这就是所谓的侯景之乱。

 

16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欢(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齐)关系很好。在怀朔六镇起兵失败后,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后来又投奔了高欢。高欢很欣赏他,委以重任。侯景为人首鼠两端。在高欢死后,他和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夺他的兵权。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对他有戒心,于是侯景又请求萧衍接受他归顺。萧衍很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派军队接应。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一句话成了谶语:“乱事就要来了。”后来,归顺的侯景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最后围困都城。本来侯景已经元气大伤,但守城的将领也没了斗志,开城把侯景放了进来。侯景带着五百甲士去见萧衍,发生了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梁武帝萧衍

17

萧衍见侯景来,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这时害怕得汗流满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边的部下替他说:“臣景的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杀了,现在只有一人归顺陛下。”萧衍问道:“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答道:“千人。”萧衍问:“攻城时多少?”“10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后,萧衍安慰他说:“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侯景答应了。见过萧衍后,侯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这次见萧衍竟然有点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

 

18

其实,侯景一是作乱心虚,二是萧衍本来也是战场勇将,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当时迷信思想严重,认为天子都是神灵下凡。还有萧衍信佛后,看清权势,他的镇静无疑更让侯景心虚。这个侯景毕竟是作乱打进都城的,他的军队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权,他的卫兵进出皇宫很随便,还佩带武器。萧衍见了很奇怪,问左右侍从,侍从说是侯丞相的卫兵。萧衍生气地喝道:“什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吗?”侯景听说了,非常生气,于是派人监视萧衍,不许人接近。刚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连粗食也不给他送了,这时萧衍已经86岁,加上侯景的折磨,忧愤成疾。五月,梁武帝萧衍便被活活饿死在了台城。

 

唐中宗李显:被妻女毒死

19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高宗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为韦皇后进毒饼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7.5公里的龙泉山)。武后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

高宗于683年病死,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中宗重用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以为不可。李显大怒:“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

唐中宗李显

20

684年二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最后要他性命的人,正是韦氏。

 

21

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为太子。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500余人,冲入玄武门,杀死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二月,复国号为唐。中宗复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皇后参预朝政,对张柬之等功臣却不加信用。他将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还封上官婉儿为昭仪,命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上官婉儿同武三思关系暧昧,韦后又十分信用儿女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

 

22

张柬之等大臣眼见又要重演武则天的旧事,力劝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韦后反诬告张柬之等人图谋不轨,怂勇中宗明升暗降,将张柬之等人册封为王,调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将他们刺杀。安乐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她要中宗废黜不是韦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当皇太女。韦皇后和武三思也怂恿中宗废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于707年发动羽林军共300多人,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后,又攻入宫中,想攻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因众寡悬殊,两李被杀。韦皇后乘机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有勾结,将其贬出京城,独揽了大权。韦后肆无忌惮地大卖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办。

 

23

有个时期,安乐公主自己写好了诏书,掩住正文拿去让中宗盖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盖上。就是这样,中宗听凭她母女俩弄权,自己则只顾过着淫靡的生活。有一年的元宵节,中宗在韦皇后的怂恿下,带着公主和宫女数千人,全都换上平民的服装出宫逛灯市,赶热闹。到夜深回宫,一查点,数千宫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声张出去有损体面,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又有一次,中宗在皇宫内召见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员抛球和拔河,供他和韦后欣赏。朝臣多数是文官,不好嬉戏,直弄得他们个个丑态百出,尤其是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大臣,体力不支,拔河时随着长绳扑倒在地,一时站不起来,手脚乱爬。中宗和韦后见了,还都开怀大笑。

 

24

710年,一个地方小官燕钦融上书指责韦皇后淫乱,干预朝政。中宗亲自召燕钦融来京诘问,韦皇后就指使徒党喝令卫士当众将燕钦融摔死。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难看的脸色。韦皇后怕中宗查究她的淫乱之事,安乐公主则希望母后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效法武则天。母女俩便密谋害死中宗,韦皇后知道中宗喜欢吃饼,就命令情夫马秦客配制了毒药,她亲自将毒药拌入饼中,蒸熟,命令宫女送入神龙殿。中宗正在翻阅奏章,见饼送来,随手取来就吃,还称赞好吃。不一会儿,中宗李显手中的碗便滑落在地,一阵莫名其妙的剧痛在肚内涌动,仆倒在榻上乱滚,恰如万箭攒心,李显霎时间感到全身火烧一样。太监忙去报告韦皇后,韦后故意磨蹭,拖了许久才赶来,见中宗痛苦的样子,还假装问中宗怎么了。中宗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嘴呜咽地哭泣,没多久便死于宫中的卧榻上。可叹中宗李显在惊悸惶恐中度过23年,刚刚登皇位5年,就被自己至亲至爱的皇后和亲女毒死。

 

唐敬宗李湛:被宦官所杀

25

李湛是唐穆宗的儿子,穆宗病死以后他作为皇帝接班人顺利即位。但是李湛对做皇帝要干的政事可是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而马球、摔跤、散打、搏击、射猎、不上朝、到处游玩等等都是他平时喜欢做的事儿。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个运动健将。而且李湛还在皇宫举行运动会,让侍卫们参加,皇帝大臣玩得是不亦乐乎。李湛喜欢玩,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玩到最后他竟然想出宫去旅游。玩着玩着他突然想去骊山看看,骊山就是当年那么多君王曾经游玩过的地方,想起来真是让李湛心花怒放,简直就有了一种“不见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但是全体大臣都阻止皇上前行,还举出了一系列到骊山去的危险和诡异。

 

26

话说这骊山还真有点邪门。周幽王到骊山烽火戏诸侯没多久周朝就亡国了;秦始皇游玩也到了骊山,结果秦朝传了二世就亡了;唐玄宗在骊山修了个行宫,结果安禄山就造反了;唐穆宗去了一趟骊山,回来就驾崩了……说得好像是有鬼魂在那一样,简直可怕极了。但是爱好玩乐的李湛反而更觉得有趣,好奇心可比害怕心强烈多了,于是他不顾大臣的反对依然是我行我素。说句后话,结果他只在位两年就被宦官杀死了。除此之外,李湛还经常和一些宦官玩游戏。他在后宫养了大批人,就是专门陪自己玩的。不过有时候没玩好,或者让李湛没有满意,那他们就自认倒霉吧。当时常常有人因为犯了点小错就被李湛提上来就骂,或者是革职。

 

27

群臣人人自危,整天就提着头顶上的乌纱帽在活,人心惶惶。如此以后,李湛便是众叛亲离了。搞得天怒人怨,没有人愿意继续辅佐他,连一些小宦官都怨恨他。

但是李湛丝毫不把他们放眼里。除了这些小游戏以外,他还喜欢体验野外生活,他经常出去打猎、烤野兔等。平时白天玩得没意思,于是就发明了著名的“打夜狐”,也就是晚上去抓狐狸。毕竟古代皇宫实在是无聊,即使有着千奇百怪的古董,也还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后来,这打夜狐的游戏就变成了李湛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28

有一次,他又和一群人去打夜狐,回来以后就继续喝酒玩乐,最后终于等来了杀身之祸。当然这祸事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而是李湛日积月累欠下的债。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人因为早就看不惯李湛的所作所为,而且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犯错被贬,于是干脆一起谋杀李湛。李湛喝得大醉以后便入室更衣了。虽然皇帝睡觉,但是皇宫里面还是不会“熄灯”的,借着亮光,事情进行得比较顺利,刘苏二人确保没有杀错人。结果李湛便成为了唐朝历史上除亡国君哀帝以外最短命的一个皇帝,窝窝囊囊地死在了宦官手中。但是,也有的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李湛死于非命是宦官或相关有利害干系的人争夺权力的结果。谁是谁非,没有一个定论,这为唐朝皇室留下了又一个谜团。

 

唐昭宗李晔:良苦用心终枉死

29

唐昭宗时代的大唐,已经是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了。唐昭宗想励精图治扭转乾坤。但是此时的唐朝仿佛已经中了严重的病毒,满目疮痍,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唐昭宗是唐僖宗的弟弟,在唐僖宗快死的时候被宦官杨复恭要求立为皇太弟,百年之后继承皇位。正巧这个唐昭宗为人比较得到赏识,唐僖宗索性就听了宦官之言,立了弟弟。唐昭宗即位前,在身份变动的时候把名字也连着改变了。在作为王子的时候他叫李杰,诏命嗣位又改名为李敏,即位的时候又改名为李晔。

唐昭宗李晔

30

由于李晔是宦官杨复恭拥立上位,杨复恭就此变成了唐朝太监一把手,可以只手遮天。此时李晔活在杨复恭的阴影下,李晔对此非常不满,于是想除掉阉党发展起自己的势力。思量来思量去,结果就只能跟宰相们联手了。李晔派了大将军李顺节前去讨伐阉党,阉党头儿杨复恭终于被铲除。拔掉了眼中的一枚钉子,原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自恃功高的李顺节又骄横跋扈起来。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个时候又爆发了声势浩荡的黄巢起义,虽然被平定,但是平乱的人李克用从此也居功自傲起来。

 

31

此时朝廷陷入一片混乱,铲除杨复恭的李顺节被李晔和西门君对付,设计除掉;两位宰相张濬和孔纬对李克用专权又非常不满,于是刘崇望、杜让能、张濬、孔纬等一群宰相党对付起了李克用;讨伐杨复恭有功的李茂贞和王行瑜也开始对唐朝虎视眈眈,于是他们把矛头对准皇上;可算是明白擒贼先擒王,出手就冲着皇帝来。李茂贞公然写信挑衅李晔,信里面直接说:“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气得李晔跳起来八尺高,叫嚷着非得把这厮抓来问罪,看他还敢猖狂!结果没多久这些人不约而同一齐都冲着皇宫来了。

 

32

李克用开始猛攻都城,李晔没有办法,只好向李克用进献美女来取悦于他。这边李茂贞他们又杀死了李晔的宰相,吓得李晔没有办法只得出逃。李晔跑出去没多远就被李茂贞的死党抓住了,开始了被囚禁的生活,皇宫的王子公主们被大肆杀害。在囚禁当中不知道李晔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也许对着铁窗暗自流泪呢!

在这边囚禁的时候,大将朱温又打了过来,害得李茂贞一帮人只能把皇帝送回宫里,不让他落入朱温之手。逃离了一个陷阱,结果一回去,又走进了另一个战局。此时没有被尽除的阉党们又在兴风作浪,想废除李晔立太子为帝。于是刚结束牢狱生活的李晔又进入了另一个牢房。再之后李克用、朱温、李茂贞三个强劲对手开始了决赛,看谁能得到李晔,看谁能挟天子以令天下!

 

33

在这场战争中朱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于是朱温就又给谎言披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外衣,辅立李晔继续做皇帝。但是此时的朱温不过是做给人看看而已,其实他想坐宝座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朱温边做着好人边杀着李晔的大臣,还逼着李晔迁都洛阳,把他身边的人一点一点抽空。李晔对此极为气愤,于是又想借助西川王建(后来五代的前蜀国君)、淮南杨行密(五代南吴的开国者)、河东李克用(五代的后唐太祖)等人对付朱温(五代的后梁太祖),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34

这些人都有着各自的目的,但是最终目的几乎都一样的。于是大家各怀鬼胎地打着光复唐朝的旗号开始反朱温。此时的李晔在一旁沾沾自喜,想着坐收渔翁之利。还没等他把梦做完,朱温便怒目对着他,恨不得能生吞活剥了他。朱温是知道李晔打着什么主意的,他知道此招叫做坐山观虎斗,等他们两败俱伤以后,李晔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大怒之下的朱温干脆就命令手下将李晔杀死。可怜的李晔本着中兴唐朝的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被一些人像棋子一样控制来控制去,最后没有利用价值就被杀掉。

 

后汉末帝刘承祐:阴差阳错被“误杀”

35

后汉末帝刘承祐的一生真是悲哀至极。先是在高祖刘知远去世以后,糊里糊涂被宰相苏逢吉等重臣拥立即位,最后好不容易躲过一劫又一劫,却被一个手下的人一不小心“误杀”了。刘承祐虽然被立为皇帝,成为了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但是他在位期间从来没亲政,政权都掌握在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这些拥立他即位的重臣手里。渐渐地他自己便形同傀儡,任人操控了。为此刘承祐十分郁闷,总想找个机会要回军权、政权。但是这些权臣个个心怀鬼胎,互相争夺,一个比一个阴险狠毒,根本就没有把刘承祐放在眼底。

 

36

有一次会议上,因为一件事情这几位大臣意见不一,刘承祐于是甘愿做和事老,说要他们再推敲推敲,确定一下。大臣史弘肇竟然目中无人地对刘承祐说:“推敲什么,有我们在,没你说话的份,一旁看着就好了。”此话的分量和说此话人的心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很明显他们只当刘承祐是个不足挂齿的小厮,根本不想他参与他们之间的“大事儿”!刘承祐作为一个皇帝,听到这句话以后自然是又羞又恼,何况这些人完全不拿自己当回事,不定什么时候傀儡没有利用价值就会被铲除了。于是刘承祐终于下定决心,除掉这些可恶的家伙。

后汉末帝刘承祐

 

37

经过一番部署和心腹大臣的配合,刘承祐终于除掉了杨邠、史弘肇、王章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大臣,随即又召大将慕容彦超等人来杀郭威,并且胸有成竹地前来观战。郭威听说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同时也有点狗急跳墙的感觉,立刻起兵造反!

两兵交战,一出手就见分晓。后汉的军队一击便溃不成军,人马全部投降了郭威。刘承祐得知消息马上返回京城,好不容易逃回了京城,万万没想到的是,守城的人早已和郭威串通一气,不让刘承祐进城。

 

38

无奈之下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逃到了赵村。还没喘过气来,突然后面又尘土飞扬起来了,马蹄声越来越近,刘承祐以为是追兵,便仓皇下马,预备躲进一个百姓家中。原本是想只要躲过这一难,以后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可人算不如天算,世事总是那么无常,郭允明见形势危急,想以刘承祐作为进见礼投降追兵,于是他只能卖主求荣,猛然赶上几步,狠命一刀,将刘承祐刺死。

可是事与愿违,后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后汉国派来为刘承祐护驾的亲兵。郭允明见自己弄巧成拙,也就横刀自刎而死。只可惜刘承祐因为属下的一个贪念,就阴错阳差、莫名其妙地被杀死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命丧伶人之手

39

李存勖是大唐将军李克用的长子,因为与其长期对峙的朱温称帝以后,李克用被气得一命呜呼了,作为长子的李存勖自然很光荣地继承李克用的大业,继续与后梁对峙。当然,李存勖也是有这个实力的。当朱温趁着李克用刚死一路攻进了李存勖栖身地时,李存勖临危不乱,他知道自己的实力远远不如朱温,于是坚守不攻。朱温最终因为久攻不下而退兵,他由此躲过一劫。不久朱温被儿子杀死,后梁内乱一片。到了末帝朱友贞在位的时候,李存勖已经具备了足以灭掉后梁的实力,于是大举攻梁。很轻易地将后梁灭了,随后建立了一个新朝代,大概为了吸引民心和名正言顺,于是改了国号为“唐”,后世称为“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勖

 

40

灭掉后梁自立为帝以后的李存勖有些骄傲,认为自己武功盖世,再没有其他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由着自己的性子生活。他本人非常喜欢看戏,在宫中养了一批伶人供自己取乐,伶人就是现在的艺伎。由于李存勖自己又非常喜欢演戏,所以偶尔还粉墨登场表演表演,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据说当时他上台的时候叫“李天下”还被一个叫敬新磨的伶人给了一巴掌,敬新磨说道:“‘理天下’是只有天子才可以做的事儿,你敢取这个名,以下犯上……”结果反而说得李存勖笑逐颜开、心花怒放。

 

41

因为李存勖以为伶人不知道自己就是一国之君,认为有人竟敢如此大胆叫“李天下”,特此打抱不平,甚至说出了只要当今圣上才可以用李家天下这古词儿来做名字,这无疑是对后唐的赞赏和支持。从此以后,李存勖对伶人更是宠爱,由此伶人在宫里可就得意忘形,几乎掌握了后唐的宫廷生活了。其实这叫敬新磨的伶人也并非不知道他就是皇上,只是他不喜欢李存勖,所以给了他一巴掌,却又用另一种方法来称赞后唐李家。

 

42

李存勖安稳的生活没过多久,契丹便率兵来侵略。而此时李存勖竟然毫不在乎,还在和伶人打赌玩游戏之类。后来契丹真的有点威胁了,李存勖竟然不任用比较厉害的李嗣源,反而把卢龙节度使的官位给了李存贤,一方面是李存勖浑浑噩噩,一方面是对李嗣源比较忌惮。幸好后来契丹对后唐没有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些事儿也就不了了之。后来李存勖又经常在伶人怂恿下外出郊游射猎,大肆铺张。军队浩浩荡荡,没有满足要求便抓去砍头,吓跑了不少县官。并且大肆搜集美女,抢夺兵将的妻女无数,据说当时有多达3000多美女被带回宫。

 

而且在射猎期间踩坏不少庄稼,令百姓极为不满。大家看见是皇帝,都只能暗自落泪,在心底抱怨。其中一位当地父母官对此非常气愤,于是拦住李存勖的马车说道:“陛下是天下人的父母,做父母的怎么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简直就是间接杀害自己的子女们呐!”被说中的李存勖恼羞成怒,正预备命令人将其斩首示众。叫敬新磨的伶人急中生智,连忙跨上前一步对县令说:“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这一番讽刺让李存勖面子非常过不去,于是李存勖大笑,一笑而过以后放过了县令,也没再践踏土地。

 

43

926年,因为大将郭崇韬拥兵自重、功高盖主,李存勖便听信宦官谗言,设计杀害了郭崇韬,一并连坐了不少人,朝野上下都非常不满,于是逃的逃、叛的叛。另一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险遭杀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准备自立为帝。这个时候李存勖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连忙派人用银子收买人心。拿到银子以后的士兵们却破口大骂:“我们的家人早就饿死了,你现在来装好人有什么用?”于是大家都投降了李嗣源。随后派出去的大将都有去无回,去一个投降一个,惹得李存勖暴跳如雷,又没有办法,只得继续用钱财去收买人心。但是此时已经是为时已晚,大家对李存勖的做法早就深恶痛绝,再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

 

44

李存勖知道大势已去,急忙返回洛阳,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阳后,他试图抵抗李嗣源的进攻。四月,李嗣源军的先锋石敬瑭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勖决定自己率军去扼守。丁亥日,军队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阳城外等候出发,李存勖正用早餐。这时,被提升为直御(亲军)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带领侍卫前来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阳,派人从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李嗣源自己则当上了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身死之谜

45

宋太祖赵匡胤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6年皇帝,到976年便撒手西归了。正史中没有关于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因此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另外,赵匡胤死时,两个儿子尚在,却“传位”给了其弟赵光义,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极少见的。这也为后人留下了重重疑云。

《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天气极为寒冷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斥退旁人,两人自斟自饮。

 

46

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躲躲闪闪,显得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赵光义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赵光义没走,留宿于禁宫。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就传出了太祖赵匡胤去世的消息。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历史上所谓“烛影斧声”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认为“烛影斧声”也许不是疑案,只是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用玉斧刺雪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争斗时的状态;当时要是不这样写,这段史料也许会被封杀。

宋太祖赵匡胤

 

47

赵匡胤刚刚驾崩,赵光义第二天就即位,而且一反嗣统继位下一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继位后,其弟赵廷美被封齐王,后贬为涪陵县公,“悒郁而死”。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被封武功郡王,然而却于979年被迫自杀,次子赵德芳也于981年无故暴死。还有,赵光义曾加封赵匡胤的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可是在她死后却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

 

48

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事隔187年之后,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却因梦见赵匡胤带他看当年“烛影斧声”的场面而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七世孙赵玮。自此,赵匡胤的后代又统治着宋朝,直到被元朝灭亡。以种种推测不难看出,赵光义是先弑其兄,再假传圣旨,接着即位改元,后来又害死其弟其侄,以保其皇权永固。在《宋史·太宗本纪》里这样写道:“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在这部赞美赵光义为“贤君”的官修正史中,也不难看出赵光义“杀兄篡位”的事实。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