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是作家创作该书时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贯穿全书的人物。他的出场与众不同,是衔玉而生,那么——
贾宝玉“衔玉而生”有无来历?
《红楼梦》第二回说贾宝玉出生之奇:“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02
为什么《红楼梦》的作者要安排贾宝玉衔玉而生呢?这是大有来头的。因为,作为荣国府嫡孙,贾政、王夫人之子,林黛玉的姑表兄,薛宝钗的姨表弟的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虽是贵族公子,却具有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的“乖张心性”和“偏僻行为”,亦即为世俗社会所不容的某些叛逆思想和行为。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反映了初步的民主思想和平等观念,寄寓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为了凸显这个人物在书中的重要性,让他在贾府中犹如天之骄子、人中凤凰,所以便让他衔玉而生,一出场便给人不同凡响的感觉。
03
其实,衔玉而生,并非是《红楼梦》作者的独创,是有一些来历的。
中国古代早就有“玉为玺质,天下之宝”之说,和氏璧的故事天下知晓。在中国古代作品中有许多记载对玉的描述。例,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玉龙子,视为珍宝,让长孙皇后认真收藏,后传给唐高宗李治。到武则天手上时,她亦将此玉置于其他珍宝之上。为考察其子孙的人品和能力,有一天武则天召来所有皇孙,集中在大殿上,取出她所收藏的各种珍奇之宝,其中还有外国敬献的许多宝物,她下令:“谁抢到就是谁的。”皇孙们无不奔竞而去,每人抱了好多珍珠异宝。只有李隆基端坐不动,不为所诱。
04
武则天“大奇之”,抚摸着他的背说:“是儿将来必为太平天子!”并将他最喜爱的玉龙子赐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后来果然当了皇帝,是为玄宗;他对玉龙子这块玉格外珍视,每逢天旱,他还对着这块玉祈祷。有人据此认为,《红楼梦》作者构思贾宝玉衔玉而生,正是受中国古代作品的影响。
不过,中国古代作品虽记有 许多对玉的传说,却并没有衔玉 而生这样的事例。因此,有人认 为衔玉而生的构思是来自国外。 在英语中有一句民间谚语: Born with a silVet spoon in mouth。这句谚语直译的意思是:衔着银匙出生;其涵 义是:在荣华富贵的家庭里出生。
05
《红楼梦》的作者,普遍认同的是曹雪芹,而曹雪芹的父亲曾担任过“江 宁织造”,这是一个常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职位,在其幕僚中必须有懂得外语, 能够从事翻译的“通事官”。曹雪芹或许接触过这些“通事官”或者外国人,从 他们那里得知“衔银匙出生”的谚语;他在构思《红楼梦》时,便加以借用, 并将外国重视的金银改为中国重视的玉,于是就有了“衔玉而生”的故事了。 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因为这块玉,演出了种种故事。因为初见黛玉时见她 没有玉,宝玉“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并说:“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 也没有(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第三回)。后来又因为这“玉”与有“锁” 的薛宝钗有“好姻缘”之说而“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 “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第二十九回)。这种事例的多次发生,是有 深刻涵义的,是宝玉对命运的抗争。
06
《红楼梦》的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为描写这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为贾宝玉与两位女主角的“姻缘”开篇就设置了伏笔—一
何谓”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过金陵十二钗册子之后,警幻仙姑又令十二个舞女为贾宝玉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第一支即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07
此曲名为《终身误》,意为误了终身。此曲是模拟贾宝玉的口气写的,将林黛玉、薛宝钗同时放在这支曲子里,预示了他们三人之间情感故事的悲剧性。
曲中的“金玉良缘”,指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姻缘。宝玉生下来口里就衔着一块通灵宝玉,而宝钗则有一块和尚给她的金锁,金锁上所錾的吉利话与通灵宝玉上的篆文恰是一对。正是因为宝钗的金锁是“和尚给的”,无从考证真假,再加之其母薛姨妈“有意散布”和尚说过有金锁的宝钗将来要和一个有玉的男子为婚的说法,因此不少人认为薛姨妈带着薛宝钗住进贾府而且“赖着不走”,就是为了让薛宝钗“千方百计做宝二奶奶”(此说当然是肤浅而不正确的)。
08
金玉良姻,象征符合封建家长意志、命中注定的婚姻。曲中的“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按《红楼梦》第一回中的说法,林黛玉生前为灵河岸上的一株绛珠草,草即“木”,而贾宝玉原是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过绛珠草,绛珠草为酬报其灌溉之恩,甘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即是“前盟”。然而,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相爱的人不能结合,林黛玉悲愤早逝。贾宝玉虽然与薛宝钗走到了一起,然而婚后的贾宝玉仍然念念不忘他的唯一知己林黛玉,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在思想上的分歧;尽管二人相敬如宾,但是他却根本无法排遣那种相思之苦。
09
薛宝钗婚后生活的冷落和难堪,贾宝玉婚后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不能说与林黛玉无关,这正是三位主人公爱情婚姻的悲剧。正如《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第二支曲《枉凝眉》所叙: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此曲名为《枉凝眉》,意为徒然凝目悲愁。曲子从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破灭写起,表现了林黛玉为爱情泪尽而死的悲剧及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
10
客观而言,《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描写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志同道合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他们是在经过长期的互相了解和多次的微妙试探后逐渐取得默契,彼此相爱。志同道合、思想一致是宝黛结合的基础。共同的叛逆思想使他们产生了纯真的爱情,纯真的爱情又加强了他们的叛逆精神。他们的爱情是叛逆者的爱情,而又不只是在爱情问题上的叛逆,这和《红楼梦》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崔莺莺、张君瑞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宝、黛爱情关系的每进一步都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尖锐对立,就是叛逆者的爱情与封建婚姻制度严重斗争明朗化的表现。
11
贾宝玉几次三番要摔碎那块被封建家长视为命根子的、作为“金玉良缘”象征的“通灵宝玉”,就是要打掉封建婚姻制度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林黛玉更是不能不把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当做生活的希望甚至生命的寄托。可是,她既不能像宝玉那样公开表述自己的观点,又得不到任何一位家长的允诺和撮合,没人给她做主。当贾府的主子们安排下“掉包计”的时候,她的唯一生存希望也就完全破灭了。一方面是红烛高照,鼓乐喧阗;一方面是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林黛玉(其实也还有贾宝玉,甚至也包括薛宝钗)终于被作为牺牲品,让封建势力的血盆大口吞噬了。
12
“金陵十二钗”。既是《红楼梦》书的异名之一,同时又指书中描写的十二个作为重要人物的女子。那么——
“金陵十二钗¨的含义如何?《红楼梦》第一回明言:“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日《金陵十二钗》。”甲戌本“凡例”写道:“此书又名日《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金陵,是古邑名,楚威王三七年(公元前333年)置,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后即为南京的别称。钗,是用金或银制成的两股簪子的合成物,本来是古代女子用以固定和装饰发髻的一种头饰。
13
古人在诗文中描写妇女时常常提到它,后常以“金钗”、“裙钗”代指女子。“十二钗”这个提法最早见之于《古乐府》中南朝梁武帝萧衍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内有“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的诗句,这是形容洛阳女子莫愁头上髻高插钗之多。后来,“金钗”一词逐渐演化成了妇女的代名词,而“金陵十二”则被用来形容姬妾之众。宋代沈立在《海棠百韵》中有“金钗人十二,珠履客三千”的诗句,则是明指十二个女子了。与曹雪芹并世的尹继善《过忠勇公第即事》有“金陵十二人何处,列屋新妆只画图”;袁枚《谢镜诗》有“三千书卷斗然加,十二金钗掠鬓鸦”,均指女子。可见,“金陵十二”代指众女子是比较常见的。
14
《红楼梦》第五回,通过“太虚幻境”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勾画出一派衰亡败落的景象,形象地预示了十二个女子的不幸命运和全书故事的悲惨结局。 按《红楼梦》中的说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她们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均是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小姐、正妻之类的贵族女子。《红楼梦》为她们每人写有一首配画的判词和曲子,对她们的身世、历史和结局作了预示。
15
如,贾元春的判词配画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判词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里的“弓”是宫的谐音,“橼”是元的谐音,暗喻贾元春被选进皇宫,做了皇帝的妃嫔。她自选人宫中做女史到死去共二十多年,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体验到了做官女、妃子的痛苦生活。表面上,“三春”(迎春、探春、惜春)均不及她的地位,可是,在虎年和兔年相交时就要梦醒回归了。贾元春的曲子是《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16
贾元春先是“因贤孝才德,选人官作女史”,接着又“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成为最高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但这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荣华”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欢乐,实际上只等于是进入了满嵌着珠宝的囚笼而被幽禁起来。她以自己没有欢乐的生活 成为贾府在最高统治集团中的政治代表,她的死亡亦使贾府失去了有力的靠 山。她在死后托梦给贾政夫妇,劝告他们从仕途官场抽身退步,以挽救贾府的 败落。然而,这又怎么仅是抽身退步就可以挽救得了呢! 除“金陵十二钗正册”这十二个女子外,“金陵十二钗副册”只有香菱一 人的判词及配画,“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只有晴雯、袭人这二人的判词及配画。
17
香菱是“乡宦”甄士隐的女儿,由于被拐卖而沦为薛蟠的婢妾,受尽欺凌、折 磨。晴雯、袭人均是贾宝玉的丫环,此二人被认为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二人 的影子,其判词及配画值得一说。
晴雯的判词配画是“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渝染,满纸乌云浊雾 而已”,判词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霁月”是雨后月出,点出“晴”;“彩云”是成花纹的云彩,点出“雯”。 可是,雨后月出是难逢,成花纹的云彩是易散,这暗喻晴雯一生遭遇很不好。
18
晴雯是大观园里地位“下贱”的婢女,但她“心比天高”,具有强烈的反抗精 神。她敢于藐视封建贵族的主子,嘲讽那些无耻的驯服奴才,她也因此而遭受 封建势力残酷无情地迫害。王善保家的因她不善趋奉便趁抄检大观园之机向王 夫人进谗言,王夫人更把她的美貌视为勾引宝玉的“轻狂样儿”,只有十六岁 的晴雯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令与她只有柏拉图式恋情实际上只是相知之情的贾 宝玉只能“空牵念”。
袭人的判词配画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花”是袭人的姓,“席”是“袭”的谐音,“破席”又暗示袭人与宝玉有“雨云情”那样的私情。
19
袭人是贾府里的大丫头(丫头分三等,袭人属于上等),由于封建贵族对奴婢实行压迫和腐蚀利诱相结合的手段,使袭人变成封建势力的忠实奴才,《红楼梦》书中有不少地方对她的丑恶行径作了深刻揭露。“温柔和顺”正是对她奴才性格的概括,“空云似桂如兰”是对她奴才品德的绝妙讽刺。她本一心以为可以成为贾宝玉的小老婆,殊不知后来却被主子安排嫁
了被称为“优伶”(歌舞戏剧艺人)的蒋玉函,“优伶有福”、“公子无缘”写出
了她的结局。
《红楼梦》的作者正是用这种暗寓的方式,既预示了书中许多人物的发展
及结局,更引导读者对这些判词去分析和猜测。
20
伴随着《红楼梦》传抄本面世的,是有批语的本子。这批语被称为“脂批”,即是由脂砚斋所作的批语。那么——
”脂砚斋”与《红楼梦》有何关系?
自《红楼梦》面世后,一方面是陆续发现了多种标明“脂砚斋”或其他署名的传抄评点本;另一方面,公开出版的《红楼梦》也有多种带“脂批”的版本。对小说某一章节、段落甚至个别字句进行评点,是中国文艺批评上的特别形式。因此,“脂砚斋”这个人究竟是谁?他的本名、身份是什么?这早就引起了《红楼梦》研究者的兴趣。然而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是悬而未解。
21
与曹雪芹有间接交往的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他认为,“脂砚斋”主人就是《红楼梦》作者的叔父。胡适、俞平伯先生却主张“脂砚斋”是书中的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化名评注。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认为“脂砚斋”应是史湘云,说湘云后来嫁给了曹雪芹(续弦),“脂砚斋”是他们夫妇的书斋,雪芹撰稿,湘云评点,史湘云“定当是用胭脂研汁写字”。台湾学者赵冈认为,“脂砚斋”应是曹雪芹的堂兄。刘梦溪认为“脂砚斋”“就是将《红楼梦》抄录下来问世传奇的空空道人”。总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而各说又皆无确凿的证据,因此也尚无定论。
22
尽管对“脂砚斋”争论很多,但从书中的诸多批语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脂砚斋”这个人对曹家的情况和《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生活十分熟悉,与曹雪芹的关系非常亲密,似乎是曹雪芹的一个亲族。
所谓“脂砚斋评注”(简称“脂评本”、“脂批本”、“脂抄本”、“脂本”等),是概括所有《红楼梦》八十回传抄本的总名。因为这些传抄本上保存的评论批语,以署名“脂砚斋”(亦署“脂砚”、“脂研”、“脂斋”)的为最多,也最重要。但也不止他一个人的手笔,其中还有“畸笏叟”(亦署“畸笏”、“畸笏老人”、“老朽”、“朽物”)、“棠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玉蓝坡”、“绮园”、“鉴堂”、“左绵痴道人”等的署名,连“脂砚斋”共十人。
23
据近人考证,这十人中,“脂砚斋”和“畸笏叟”是曹雪芹的亲属(有人认为是其“叔”和“舅”),年纪比曹雪芹大。他们二人在脂本中署名的批语最多,没有署名的批语大部分也是他们批的。“畸笏叟”的重要性仅次于“脂砚斋”。“棠村”是曹雪芹的弟弟。“梅溪”(有人认为梅溪就是棠村。雪芹号芹溪,棠村号梅溪)、“松斋”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他们二人都不比曹雪芹大,在“脂本”中批语也很少。“立松轩”、“玉蓝坡”是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后的人,他们同作者的关系不大。“绮园”、鉴堂、左绵痴道人则是明显的后评者。
24
从“脂批”点评的情况看,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自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之后,每成新的回目,就有“脂砚斋”为他抄阅评注。在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红楼梦》中,有六十九回都由“脂砚斋”评阅过。
“脂批”有各式各样的批注方式,如,回前总批,眉批,行间夹批,正文下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混入正文写作大字的批,正文中的双行批注下面再双行批注,等等。笔色有朱有墨。批注共约三千条。批注中少数有署名兼记年时的,也有只署名的,也有只记年月的,大多数什么都不附。署名的有一百七十四条。记年的干支有甲戌、丙子、丁丑、己卯、壬午、乙酉、丁亥、戊子、辛卯、甲午等,即自乾隆十九年至三十九年(1754年至1774年),前后二十年之久。
25
“脂批”的观点虽然不都是正确的,但它记载了曹雪芹的事迹,提供了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情节或线索,介绍了曹雪芹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意图,有助于其他人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构思过程,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对研究《红楼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脂砚斋”的批语绝非一般评点派那种不关痛痒的文字批评,它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学者、读者研读《红楼梦》,理解“其中味”,真正读懂弄通《红楼梦》这部“奇书”,具有极大指导性、启示性和权威性的“脂批”可以说是一把进其门的钥匙。
26
例如,在《红楼梦》第一回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后边的行间,“脂批”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可以知道“脂砚斋”对该书还有初评;根据《红楼梦》第五回“脂批”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因命芹溪删去”之句,可知秦可卿去世的真正原因。“脂批”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