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时节 第二十篇 立冬
剧本ID:
471825
角色: 0男0女 字数: 3403
作者:辛夷格格
关注
10
23
20
2
简介
二十四节气展开的是二十四幅美丽的画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不论是春生夏长,还是秋收冬藏,无一不凝结了古人千年的智慧。本书要带给孩子们的,就是一个个关于人间好时节的动人故事。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读物本现代阅读杂谈生活社会人文
正文

大美时节: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 第二十篇

立冬 

今宵寒较昨宵多

01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

案台上的笔墨被冰冻住了,于是便懒得提笔再写新诗。在这寒冷的夜里,不如将火炉烧旺,再温一壶美酒独自畅饮。半醉之间仿佛看见那砚台上的墨渍花纹在月色下白光闪烁,恍惚之间竟觉得像极了前村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大雪。

立冬之日年年皆有,但一千多年前这个普通的立冬之夜,却蕴含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它在诗仙李白的墨笔之下,散发着飘然的仙气和肆意的潇洒。寒冬夜幕下,诗人与炉火琼浆为伴,说是懒写新诗,却在半醉之间将一首活色生香的小诗挥毫写就。

02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霜降之后、小雪之前,时间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代表着冬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立冬是农历十月份的节气,“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和立春、立夏、立秋一样;“冬”字最初的意思是终了、结束,冬季农作物都收割完毕,收藏在仓库里。

庄稼成熟收仓、草木凋零枯萎、动物沉睡冬眠、河水冰封、雪花飘飞……立冬节气之后,漫长的寒冬即将到来,天地万物都以沉寂的状态进入休养生息,在轮回中等待下一次的春回大地。

03

·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立冬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立冬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后,气温下降到0℃以下,河流中的水开始结冰了。

二候地始冻。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再过五天,大地中的水分也开始被冻结了。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是海边的大蛤。从立冬时节的第十一天开始,害怕低温的雉鸟都躲藏起来避寒,而海水褪去之后,人们发现海滩上出现很多大蛤。大蛤和野鸡的颜色线条相似,所以被总结为“雉入大水为蜃”,这和寒露时节的物候“雀入大水为蛤”意味相近。

这三个典型的物候都反映出立冬时节的气温比霜降时更低了,此时秋日已尽,大地俨然一幅天寒地冻的冬日景象。

04

气候学上认为,当下半年的平均气温低于10℃时,就是冬季。根据这样的标准,“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主要针对的是黄淮地区,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也主要是黄淮地区的物候特征。在立冬时,黄淮地区都已经正式进入了冬天。其他地区入冬的时间先后不同,比如在我国最北的漠河以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早在9月上旬的白露时节就已经提前入冬了,此时冬意已经十分浓重;而在广大的长江流域,此时气候凉爽,正值深秋,冬季一般要从11月下旬,也就是在立冬之后的20天左右,小雪节气时才会开始。

在立冬时节,由于强势冷空气的来袭,以及北半球日照强度的减弱、日照时间的渐短,我国各地都会迎来大幅度的降温,气候上由秋天逐渐向冬天转变。不过,在降温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短暂的温暖,也就是“小阳春”。

05

小阳春的出现是因为地表在夏天和秋天所储存的大量热量此时还没有完全散发出来,随着气温的骤降,底层的热量就会散发到大气中,使气温有暂时的回升,形成了温暖宜人的小阳春天气。所以民谚说:“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不过,等到短暂的小阳春过后,地表温度几乎散发完毕,这时便迎来了真正寒冷的冬日,大地将再也不复温暖。

除了降温,立冬节气往往还伴随着剧烈的大风。西北风席卷大地,将树上的残叶、地上的枯草都一扫而空,也将本就不多的水汽全都带走,使空气愈发干燥。在北方一些地区,还常常会出现雨雪飘飞的寒潮天气。

06

·农事养生·

在立冬时节,东北大地已经“水始冰”“地始冻”,田地间的土壤都冻结了,农作物都进入了越冬期,停止了生长,而秋收工作早就已经结束,在来年气候暖和之前,都是农闲期。江淮地区的秋收工作也进入了尾声。

在江南一带,晚茬冬麦正在抢时播种,油菜也到了移栽的时候。华南地区则是如农谚所言:“立冬种麦正当时”,晚茬冬麦也开始了播种。

在一些干燥少雨的地区,越冬作物严重缺水,要注意及时灌溉,防止旱情。灌溉应在夜晚进行,这是因为在夜晚田间的水容易结冰,而在白天冰块会融化。所以民谚有言:“夜冻昼消,冬浇正好”。灌溉除了能为越冬作物补充水分,还可以防止霜冻。而在南方一些多雨的地区,则要注意做好清沟排水工作,预防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农作物。

07

此外,在立冬之后,温室大棚的搭建工作也开始了,要做好大棚蔬菜的日常管理。至于果树,不仅要抓紧整枝修剪,还要包捆保温,预防冻害。

冬季也要注意畜牧业的防疫和防寒保暖。要为家禽家畜及时补打防疫针,做好驱虫工作。尤其像耕牛这样的牲畜,更要让它们吃足草料,温暖地、饱饱地过冬。只有休养好了,来年春天才能更好地进行春耕工作。

立冬时节寒冬降至,人体的养生重点也在于防寒保暖。

08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在饮食上,立冬节气可以适当进补,摄入高能量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鸭肉、鱼肉等各种肉类,鸡蛋、海参、牛奶、豆制品等,以及谷物这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还要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为人体提供抗寒所需的能量,提高御寒能力。不过要注意不能过度进补,还要避免吃生冷、辛辣的食物。

除了饮食,防寒保暖还需要调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作息上,应早睡晚起,最好在日出之后再起床,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养精蓄锐,为人体输入能量,睡前热水泡脚可以温暖全身,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平时要根据温度的高低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不可穿衣过少或过多,以免引起感冒等各种疾病;另外,一定的运动量也是必要的,万不可长时间宅在室内。锻炼身体有助于抵抗寒冷,还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既健康又暖和。

09

·民俗文化·

迎冬

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除了节气属性,它们还划分了春夏秋冬四季,有着极其重要的节日属性。人们神圣而庄严地对待四季,所以有了“迎春”“迎夏”“迎秋”和“迎冬”的典礼。

根据《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早在周代时就有立冬之日“迎冬”的官方活动。一般在立冬前的三天,天子就会开始斋戒,到了立冬这天,要沐浴更衣,然后率领群臣前往北郊祭祀神灵、迎接冬天。在“迎冬”的祭祀典礼上,天子还要赏赐大臣们过冬的衣物,颁布矜恤孤寡的政令。

在民间,立冬日也有许多丰富的民俗活动,比如祭拜祖先、祭拜地神、聚会饮宴和占卜吉凶等。

10

寒衣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寒衣节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一般都在立冬节气内。寒衣节又被称为“冥阴节”,是我国古代三大鬼节之一,是祭奠亡故亲人的节日。每年入冬的时候,大地日渐寒冷,人们都纷纷穿上了棉衣,同时也不由得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想必他们在阴间也会冷吧?不知道有没有暖和的衣服穿呢?怀着思念与关心,人们来到死去亲人的坟头,为他们焚烧几件抗寒的衣物,这便是“烧寒衣”。

千百年来,寒衣节都是凭吊过世亲人的重要节日,人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抒发着对先亡之人的想念。

11

饮食风俗

在寒冬降临之际,当然要采取一切办法来抵御寒冷,留住身体的能量,所以“立冬补冬”的习俗才会延续千年,各种丰富的立冬饮食习俗便是这样形成的。

在北方地区,立冬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北方人对饺子的热爱不言而喻,几乎在每个重要的节日,餐桌上都少不了饺子的身影。在北京、天津等地,立冬流行吃倭瓜馅的饺子。

在南方地区,立冬要吃鸡鸭鱼肉这些大补的肉类,以及各种营养品,比如在台湾等地,立冬这天最流行吃“羊肉炉”“姜母鸭”等菜品。

12

在潮汕等地,立冬有吃甘蔗、炒香饭的习俗。民谚说“立冬食蔗不会齿痛”,意思是立冬时节吃了甘蔗,牙齿就不会痛,这是因为甘蔗营养丰富、清火败脾,常常咀嚼甘蔗还能锻炼口腔肌肉和牙齿韧性。而香饭是由莲子、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既营养又美味,深受潮汕人民的欢迎。

此外,在寒冷的冬天,北方人喜欢吃涮羊肉,川渝等地还喜欢吃麻辣火锅。一群人围着一锅热汤,一筷子肉菜下肚,似乎整个冬天都暖和了起来。

13

贺冬、拜师

贺冬又被叫做“拜冬”,最早起源于汉朝,指的是在立冬之日,人们要去拜访君师耆老,也就是工作上的领导或学习上的老师。到了宋代,这一习俗更加盛行了,人们不仅拜访师长,还要向过年过节一样走访亲戚和朋友。在尊师重道的中国古代社会,这一习俗的意义不言而喻。

到了民国时期,立冬时节许多村庄都会举行拜师活动,学生和家长会带着水果点心去看望老师,而老师们也都会在家设宴招待学生。拜师礼结束之后,勤快的学生还会帮老师做家务活,陪老师聊聊天说说话。

14

冬泳

为了迎接冬天的到来,也为了展现出不惧寒冷的体魄和精神,立冬之日很多人都会参加冬泳的活动。区别于许多古老的习俗,这一习俗很年轻,充溢着满满的激情与活力,有益于冬季强身健体。

冬季还是团聚的季节,此时外出的游子们纷纷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所以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自然是感伤良多。谁说只有悲秋,没有悲冬呢?

15 杀青段

四百多年前的一个立冬之日,明代诗人王稚登远游在外,不由得心中暗生淡淡的悲伤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立冬》: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萧瑟的秋风将庭院的树木吹得落叶纷飞,霜叶渐红的时节,独自在他乡度过。陪伴我的只有禅房一盏将熄未熄的油灯,一轮天上若隐若现的弯月,今晚的寒意比昨晚又重了。

寒冬将至,世间很快便会被冰雪尘封——那是另一番美丽的景致。


相关链接:大美时节

第一篇 前 言 176297

第二篇 立 春 747649

第三篇 雨 水 570153

第四篇 惊 蛰 152757

第五篇 春 分 755311

第六篇 清 明 842005

第七篇 谷 雨 124197

第八篇 立 夏 724143

第九篇 小 满 263221

第十篇 芒 种 815337

第十一篇 夏至 395333

第十二篇 小暑 745663

第十三篇 大暑 675793

第十四篇 立秋 729427

第十五篇 处暑 902261

第十六篇 白露 196581

第十七篇 秋分 709833

第十八篇 寒露 153251

第十九篇 霜降 270593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