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继《来自星星的你》之后,《一起用餐吧》是第二部我深深着迷且到处跟人推荐的韩剧。女主角秀景在律师事务所上班,疯狂迷恋美食,离婚独居的她最害怕的事就是一个人去热闹的地方吃饭,她认为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她的孤独(经常独自吃饭并以此为乐的人掩面飘过)。秀景苦恼不已,且因此失去很多品尝美食的机会。邻居邋遢男人具大英除了是成功的保险大王之外,还是撰写美食博客的高手,深谙各种美食真道,觅得无数美味小店。邻居真儿,落魄富二代,爸爸生意破产遭受牢狱之灾,妈妈去美国避难,留下她独自面对生活的改变,热情、善良、单纯、乐观等一切美好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真儿在得知秀景害怕独自进餐之后,从中撮合,约定三人搭伙吃饭,由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至交,最后觅得真爱而展开的一系列与美食、与爱情、与生活相关的故事。
02
与见缝插针看《来自星星的你》不同,我只在两个时间段才看《一起用餐吧》。一是午餐之后午睡之前的一个小时,在房间一边踱着步消食,一边戴着耳机旁若无人地流着哈喇子。午餐回味尚在,回想着红烧豆腐是不是应该搭配一两根青菜整个丢进嘴里,五花肉是不是应该鼓起勇气吃一块,热腾腾的汤是不是应该舀出来就喝一勺,放凉了味道会打折扣吧。米饭呢,应该不要顾虑热量啊碳水化合物啊淀粉含量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大大方方拌着辣酱和酱油汁来一碗。
第二个时间段便是晚上,洗完澡洗完头发,敷着面膜,盘腿坐在沙发上。晚饭就吃一两个水果。今天刚巧只吃了两个小小的地瓜,肚子和胃没有任何负担,想象力格外轻盈,像要飞起来。味蕾的敏感度也出乎意料地高,这会儿看《一起用餐吧》,真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每一根神经。部队火锅咕噜咕噜冒着热气,每一次沸腾几乎都伴随我口水划过喉咙的声音。鳗鱼滋滋滋烤得卷起来,碧绿的生菜裹着烤肉烤虾,水嫩的豆腐搭配亮红的辣白菜,大酱汤盖过米饭,我同女主角一起,上菜之前满心期盼,开餐之时心无旁骛,酒足饭饱,心满意足。是的,我非常用心,用心体味剧里每一道菜的颜色、香气、味道,让每一个镜头扫过的食物都在我脑子里扎根、发芽,盼望日后能在我餐桌上开出无数朵鲜亮的花来。
03
但是,这真的是对我意志力的考验,也是对我口舌之欲的极大摧残。我像第一次在深夜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嘴巴和胃里伸出爪子来,挠墙抓锅,同时还得用脑袋里尚存的一丝理智阻止自己走向厨房,那里有煮好的腊香肠,有中午剩下的黄骨酸菜鱼汤,还有一小袋我妈做的麻辣兔肉。如何拯救你,我这食欲旺盛的人生啊。
如此看来,这部剧享受到了我观剧史上的最高礼遇,从身体到灵魂。
豆瓣网对《一起用餐吧》的介绍里有这样一句话:“美食作为一种媒介,连接着这些独居人士……”这跟刀疤男人开在深夜里的食堂、《眼镜》里开在沙滩上的刨冰店、《多谢款待》里芽以子做给悠太郎的便当一样,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岁月,都连在了一起。有时甚至在想,这些人,究竟是因为美食才聚到一起,还是因为聚到了一起,才有了美食。不可否认的是,美食,是一种关系的象征,也是“识别”和“归类”的手段。
04
我的导师是一个老学究,随身携带老花镜和远视眼镜。他可以用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来讲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在他任教的出刊编辑学课上,我所在的小组兴致高昂地策划了一本关于美食的杂志,成果展示完之后博得同班同学的一致好评,他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还是花了心思的”,便叫了下一组。在某一次课上,讲到人生追求与个人兴趣,他轻描淡写地说:“美食这东西,我不感兴趣,吃饭,果腹而已。”我整个人瞬间呆住。后来见到长发及腰,年过半百身段依旧妖娆的师母,被告知家里几乎很少做饭,吃了一辈子食堂,我突然就原谅了导师曾经对美食的轻视。看来真应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对夫妻,如果双方都能忍受顿顿进食堂、吃大锅饭,那么吃饭在他们的生活里,真是一件程序化的事情。也就谈不上“忍受”,应该是“接受”才对。无须烟熏火燎,汗流浃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学问、遛狗、旅游上,也能理解。
05
我一个室友,午饭打包带回寝室,边吃边看《老友记》被她视为最幸福的事情之一。这在我看来,是不太能接受的事。怎么忍心让食物寂寞地被筷子挑起来,不被看一眼色彩如何、外观怎样,一概被忽略,就胡乱地被塞进嘴巴里,被舌头和牙齿粗暴地咀嚼、下咽。好像一个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地过着日子,每天匆匆忙忙,来不及看晨雾看暮霭,看流水看飞瀑,就结束了一生。真是辜负了无数美好事物的存在。好在她对“关系”很在意,每一次聚餐,每一次活动,她依然是最先跳起来表示赞同的那一个。她坦言:“我对食物毫无要求,但我喜欢跟你们在一起的感觉。”这让我尤其感动,虽辜负了美食,却并未辜负我们。就像后来,具大英喜欢上了秀景之后,每一次邀约吃饭,已经不是单纯在吃饭。雪夜里煮着拉面的小锅,蘸满酱汁的鸡腿和鸡翅,“果然要配着啤酒”的炸鸡,还有辣得脸颊泛红嘴唇泛红的脆骨和鸡爪,都在以各种方式向秀景深情告白:我想和你一起用餐。
06
某杂志主编曾焱冰出版了一本书——《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卖点是国内第一本关于餐桌布置的书。较内容而言,我更喜欢这个书名。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这是得有多爱才能做到的事。我愿意穿着小黑裙,踩着高跟鞋,在西餐厅里吃其实不那么爱的牛排。也愿意穿着热裤,趿拉着拖鞋,随你去大排档吃来路不明的羊肉串儿。清粥小菜,浓油赤酱,文火慢炖,武火爆炒,我都愿意把日子揉进一锅汤里,跟着时间慢慢熬。
当两个人可以毫无顾忌地一起用餐,不在乎牙齿缝里塞了菜叶,不害怕嘴角的油渍会被你笑话,告诉你我不爱吃的菜也不担心你嫌弃我挑剔,应该需要十足的安全感才能做到吧。而能给予你如此安全感的人,想必足够承担起你未来的幸福,也能与你一起创造幸福。
毕业典礼后,我的导师曾言辞恳切地告诉我,人的一生,不能满足于吃吃喝喝,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以此来作为是否有用的凭证,恐怕我真的要令他失望了。失望之前,我还是好想让他跟师母到我家的餐桌旁来一起用个餐。
07
《小森林》是一部讲述女主角从都市回到小森林,在大自然中付出劳动,收获食物,自给自足的电影。
去年冬天,很冷的时候,我看它的夏秋篇。故事性相当相当弱,后半集奇怪地突然没有字幕,我居然也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女主角市子(桥本爱饰)实在很养眼,天然的氧气美女。她闷声闷气在小屋里生火去湿气,汗一滴滴往下淌的场景,真是又迷人又性感。
风景也好看,平静安宁的村庄,绿油油的稻田、高山、大树、溪流,我曾一度恍惚觉得,这不就是我的家乡吗?!把稻田换成玉米地就可以了。潺潺的流水像小森的日子一样,不知疲倦地往前走着,不曾年轻,也不再衰老。
08
今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外面烈日炙烤,阳光夺目,在空调房里,我拉上窗帘,慢悠悠地看完了冬春篇。温度是最好的调味剂,皑皑白雪像降在我身边,经过霜冻的萝卜条、埋在雪地里的纳豆,平添了好几分凉意,让苦夏里萎靡不振的食欲似乎有了复活的迹象。
每个季节大约有七道菜,面包、酒酿、盐烤鱼、糖渍栗子、西红柿罐头、炒芹菜、核桃饭、雨久花泥、双色蛋糕、柿子干、红豆、面片儿、腌蕨菜……单是看这菜单就引人遐想,故事情节、人物在食物中间几乎连点缀作用都算不上,哪怕没有一句台词,也能让人食指大动,直咽口水。食物果然没有国界,是比微笑更通用的中介,一粒米如何发酵起泡,一个豆荚如何成熟裂开,一枚柿子如何风干挂霜,帧帧画面里,万物生长,适时而动,一目了然。
09
可又不仅仅是美食。总在镜头缓慢而沉寂的时候,突然有一句台词、某个场景,轻轻抓住你,让你按下暂停键,回味一秒,再回味一秒。
“干农活就是要提前准备”, “所有的种植都要把握时机”,是不是觉得应该拿出笔把这些只言片语记下来,熟读成诵,让它们成为指导人生的金句?每个人都是农民,只不过是种不同形式的田而已。如果秋天插秧,夏天种洋葱,就守着空空的屋檐过冬吧。即便是按照时令来,阳光充足,雨露丰沛,遇上一场风一场雨,卷心菜照样开枝散叶不成形状。
10
小朋友们站在齐脚踝深的雪地里,双手合十,对着稻草里的纳豆虔诚地说:“希望你们变得好吃”,很感动我。一丝不苟地对待,诚心实意,哪怕劳动消耗了我的体力,虫子啃了我的叶子,哪怕辛苦了很久只得到一小碗的食物,“只要好吃就行啦”。“咖喱是道歉,糖栗子是邻居的爱,甜米酒是好感”,食物就是这么能给人满足感和幸福感。
学弟说:“用努力这块幌子来遮挡一切”,让市子不得不正视自己在小森的生活,不像佑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选择留在小森,她出于逃避和恐惧而回到小森,会不甘心,也觉得是对小森的“亵渎、不尊重”。所以雪化了,地耕好了,她却说:“今年的土豆不种了,因为明年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在这里了。”一旦下定决心,就丝毫不拖泥带水。解决疑惑跟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它。可是五年之后,导演像迫不及待似的,安排市子又回来了。拖家带口,真是happy ending。
11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片子结尾有句台词说“冬天一结束就要准备下一个冬天的食材。小森的生活,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市子依旧会拿剪刀细心剪下熟透的西红柿,穿上胶靴去采野果,做果酱。自己给稻子除草、收割、打捆。戴上手套挖红薯、拔胡萝卜、扯菠菜,还得砸核桃、劈柴,每一件事情都像以前一样认真。想必她内心,不再去问“妈妈为什么会走”、“我是不是妈妈的孩子”,也不会再思考该去哪里,小森,这个时候才真正成为她心的皈依。
B站弹幕一直吐槽,“这么干农活手还这么白,不科学啊”, “皮肤这么好”……我也觉得不科学。不过你看人家砸个核桃都用白布包着呢,手不沾一点泥,再热的天气也戴帽子、手套,穿工作服和靴子,保护措施做得极好。看有影评说,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很想“呵呵”,这真只能当电影看看,馋馋你们这些没在乡下待过的天真的孩子们,真让你像市子一样,永久待在那里,不仅滋养不出肤白貌美气质佳,或许也会像她妈妈一样离家出走。
12
昨晚洗完澡还很早,开着台灯披着大棉睡衣,半坐在被窝里看了《小乃海苔便当》这个片子的前半部分。今早开完会烤着小火炉看完后半部分。不影响节奏和情绪,像此刻外面的阳光,有暖意,是那种看着暖和但如果开了窗户还是不够暖的暖。
女主角小卷年轻时嫁了个“听起来很帅”的小说家,哪知是条虫子,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小卷下定决心甩下一张离婚协议书,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小乃回到娘家,自谋生路,偶遇酷爱摄影、如今开着照相馆、依然单身的男生建夫。小卷一路跌跌撞撞找工作不顺,又无一技之长。意外在一家叫“父之屋”的店里吃到了“味噌鲭鱼”,令她感动不已,最终找到人生的方向,决定卖便当。
13
片子故事很简单,看起来不费脑子,又有点小小的励志。也不存在男女主角要飙演技之类,都太一般。一般得就像平常小巷里走出来的任何一个男人和女人,就像你我此刻正在过着的生活,要吃饭要穿衣,偶尔要争吵或者打上一架。
相比之前那些美食电影看得我食指大动喉头发颤,这部片子不论是色相还是味相,都乏善可陈。但还是有不少地方小小地打动了我。
比如开篇,先是鸡蛋敲破的声音,敲了两下。随后是打蛋器和碗壁相互碰撞的声音,再出画面,陶碗里打好的蛋液倒进锅子,筷子划拉散开。镜头移向小卷的脸。我以为应该是素颜,着睡衣拖鞋,结果是浓妆套裙,像任性的孩子偷穿了妈妈的高跟鞋,抹了口红,不协调。后来想想,这个设置挺合理的,父之屋的店主户谷大哥在答应小卷在他店里顺带卖便当的条件是:将她那双孩子的手变成大人的手。这成为第二个打动我的地方。
14
小卷坚强,渴望独立,但缺乏所需具备的能力。是一种孩子一样的无知无畏。她跟那位笨老公在父之屋大打出手那段,我硬是笑出了声。那哪是两个已过了而立之年的父母会做的事,抱成一团,两个人被对方揍得鼻青脸肿。可就是没有打的气氛,像两个玩伴过家家,闹了矛盾揪头发踹肚子一样,旁观者看起来充满了喜感。当然这或许跟日本影视文化相关,一直以来接触到的家庭剧里的矛盾冲突永远不会像国内剧那样有一种剜心割肉的伤痛和深仇大恨。是隔半天又可以相互点头弯腰互道晚安的。
建夫倒是个靠谱又有点帅气的务实文艺男青年,这相当难得。回忆里,建夫冲着小卷按下快门的时候,以及在公园长堤上建夫举起相机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情书》。少年时代的那个人,不是应该只存在在幻觉里吗?怎么到了现实中还能这么优雅,不合情理。就像我三番五次见到那个长着满脸包和痘印的男生,彻底抹杀了初三那年我在窗户口看他抱着篮球,穿着白T恤,走进教室,头发尖上的汗珠都一起闪着光的美好形象。
15 杀青段
在建夫搬家消失之后,小卷对着自己做的满满一桌子的便当泣不成声。多辛苦啊,可是如果这辛苦里缺少了另一个人的爱,辛苦给谁看呢?说到底,小卷的坚强还是需要有一个人来支撑的。
妈妈半夜挑起门帘子,偷偷放了便当给小卷,也蛮温暖的。我妈估计是直接骂骂咧咧让我去睡,然后她自己做完所有的事情。小乃甘之如饴的那些便当,一层蛋松,一层紫苏饭,一层炒菠菜,一层红烧萝卜和鱼肉拌饭,再一层海苔,小卷还骄傲地说“全部都是冰箱里的剩菜”;加了梅子泥的鲑鱼饭、豌豆、菠菜和油豆腐拌饭,用蛋皮和海苔做热带花朵,这些便当,真的好吃吗?
相关链接:
01 【吃点甜的】【幺奶奶的糖水】 845844
02 【滋味肥肠】【傲娇大蒜】 590343
03 【野菌子】【炸小鱼】829216
04 【萝卜】【吃春】 350443
05 【烧烤】 【鸡肉丸子】 686753
06 【爷爷的三角炉子】【火腿肠】805676
07 【年猪菜】【鱼头火锅】362963
08 【蛋炒饭】【香酥兔】169866
09 【蒲公英】【酱豆儿】 569607
10 【煲仔饭】【地瓜】 470116
11 【腊鸭焖藕】【芹菜香干盖饭】 927403
12 【油辣子】【米线】 562695
13 【老黄瓜汤】【新疆美食】 895174
14 【重庆火锅】【广州早茶】284681
15 【海鲜粥】【热干面】601559
16 【懒豆腐】【腌李子】668821
17 【过早】【热酒】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