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作品合集
剧本ID:
512730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086
作者:小福泥🍓🍓
关注
2
9
6
0
简介
本文仅供结业考核使用,如侵联删。
考核本近代考核普通话
正文

散文篇·西湖四韵 

作者:胥智慧

西湖四韵

 1.

是谁撑一把油纸伞,穿过多情的雨季,寻觅江南繁华的旧梦;是谁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地远眺,等待那朵寂寞的莲开;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枝寒梅,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西湖,明净如玉的西湖,那柳岸花堤上,是否徜徉着古人黯淡的背影?那池亭水榭间,是否收藏了昨日遗失的风景?

苏堤春雨

2. 

水光潋滟[liàn 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东坡

烟雨漂洗的西湖,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温润的色调、幽淡的芳香,古往今来,萦绕过多少路人追梦的心怀?岸边聚集着喧闹的人流,湖心却是画影清波。空蒙的烟雨倾泻在低垂的柳条上,摇曳的波光撩开一湖动人的涟漪。

 3.

当目光迷离的时候,梦境也徜徉起来。远处的断桥横落在湖与岸之间,流转的回风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那个被悠悠岁华洗濯[zhuó]了千年的传说,清晰而玲珑地舒展在西湖的秀水明山中。桥其实并没有断,断的只是白娘子与许仙一世的情缘。那一柄多情的油纸伞,是否可以挽留他们匆匆流逝的旧梦? 

4.

千年的情节早已注定,留存的却是永恒的传说。那些撑着雨伞,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又将落入谁的梦中?云烟浸染西湖杨柳的清丽,朝霞催开苏堤桃花的艳影。过往的路人,穿行在石板路上,他们抖落一身的烟尘,将恍惚的时光寄存在短暂的雨季。那一袭青衫、儒雅俊逸的身影是苏子么?还忆当年,他与朝云泛舟西湖、清樽对月、新词娇韵、不尽缠绵。奈何岁月飘零,佳人已杳,空余他漂萍行踪,伤情缚梦。

5.

绕愁之事,惟独情字。旷达豪迈的苏东坡,纵然才高可笑王侯,倘若不遇朝云,更无知音,又怎会有那般的俊采风流。“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他怀念的还是旧时的明月,那弯如钩的新月,一半是离,一半是合。多情的,始终是那望月的人。行走在悠长的苏堤,是谁,一路拣拾着明明灭灭的光阴?可是,又能寻找到些什么?纵然沉落西湖,又能打捞到些什么?

 6.

今日碧波泛漪的西湖,如长笛边一曲被沉淀了千年的旧韵。许多古老的记忆已经无法拾起,垂柳下那一叶漂浮的小舟,划过了明净淡泊的人生。远去的还会走近,等待的不再漫长。徜徉在西湖四季婉转的梦里,梦里,还有那抹不去,老不尽的江南。


美食篇·泰州早茶 

泰州早茶

1.

读万卷书,吃万里路,今天的山海食集我们聊一聊泰州的早茶。

烟花三月下扬州?不如去泰州。

每年烟花三月的扬州都是人挤人,若是只为了早茶去扬州,不如掉头去泰州看看。自古扬泰是一家,吃早茶的传统也是一脉,有人说,泰州早茶和兴化学的,兴化早茶和扬州学的,其实只不过是因为物产不同,各有特色。若要问泰州的早茶有哪些不同?那便是处处一样,处处不一样。

2.

泰州学派是明代最大的民间学派之一,奉行“百姓日用即道”,属平民之学,也许是受其影响,泰州早茶很日常,相比扬州老牌茶社“三春”(富春、冶春、共和春)的传统,瘦西湖旁边趣园的富丽堂皇,泰州人吃早茶,大多都去自家楼下人挤人的老馆子,老馆子不摆架子,朴朴素素,虽然店里环境不够新不够网红,但是味道绝对花心思。

3.

没有大量游客的冲击,泰州早茶虽更为日常,但泰州人吃早茶依然保留了完整的仪式感。泰州人吃早茶讲一茶三点一面,一茶,即一盏茶一份烫干丝,叫一个茶头;三点,即包子、烧麦、蒸饺;一面,即泰州特色鱼汤面。五种特色食物,要依着顺序来吃,从淡到浓,从清到重,以清茶作为开场,干丝作为承接,各式点心是为高潮,鲜香的鱼汤面作为收尾。

4.

泰州干丝分两种,大煮干丝通常是宴席吃,烫干丝早茶吃。本地的大白干(白豆腐干)用月牙刀“飘”出均匀的20多层,然后入沸水反复过搅烫,再浇上配菜、酱汁和泰州三麻之一的麻油即成。乍看与扬州无异,但入口就能吃到不同,泰州干丝吃起来的第一感受是“滑”,这是因为泰州干丝做时,会在沸水中放入碱,这样处理过的干丝会更紧致,口感更弹,甚至有点劲道的感觉。

5.

“三点”虽以包子、烧麦、蒸饺作为概括,但实际上会更多,除了萝卜丝包、三丁大包、香菇青菜包等常规选手,不同季节还会有不同的限定包子,比如春天的荠菜包,夏天的茯苓包。但到了泰州,包子的重头戏还是要数蟹黄汤包。与其说是吃蟹黄汤包,不如说“喝”,薄到透光的包子皮里包裹着一碗蟹黄鸡汤,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吮汤,这是每个泰州人从小到大养成的必备技能。

6.

但同样都是蟹黄汤包,靖江和泰兴曲霞也有不同,靖江的汤包里只有高汤和蟹肉、蟹黄,端上桌时像是一个摇摇晃晃的大水球,曲霞的多了猪肉馅,吃起来更实在也更香。更令人叫绝的还有蔬菜汤包,金黄的蟹粉汤换成了翡翠般青菜汤,混合着时令蔬菜和香菇,少了蟹黄的腥味,只留满口鲜香喷涌而来。

7.

鱼汤面,泰州早茶里最后一个重头戏。黄鳝鱼骨、猪骨和鲫鱼炖出白汤,呈现豆浆一样的色彩,白刀切面融在汤里,面条滑爽软绵,汤黏稠醇厚,鲜味扑鼻。鱼汤也可以用来煮小馄饨,江南的小馄饨个头不大,薄薄的面皮格外吸汤,吸满了泰州的鲜。


散文篇·写给母亲 

            ------贾平凹

写给母亲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到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朗诵篇·青衣 

青衣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 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20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20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她们对视了一眼,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现在只会抖动着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筱燕秋无声的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的洒了一地,她一点 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然后,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地,出奇的安静。

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戏场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版转原版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的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是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

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的结束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然,看到了她的执着和期盼。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 就不是悲!

风雨乾坤三声叹,天上人间一回眸。(戏腔)

 


 

             

人物篇·杨绛传

杨绛传

1.

才女杨绛,这一生都被世人尊敬与仰望。

这是因为她品格高尚、博学多才、对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她生于乱世,却一生淡然,纵使经历诸多艰难,却始终保持从容优雅的姿态。

她的丈夫钱锺书,称赞其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2.

一个人的家世,是其教化之源。要读懂一个人,首先要看她的家世渊源。

杨氏家族世居江苏无锡,这座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才辈出,晋代的顾恺之、明代的徐霞客、近代的徐悲鸿、钱锺书等文人墨客,都来自这片江南水乡。

3.

杨绛出身于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都曾在江浙地区做过官,家中子弟自小读书受教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一名进步学者,也是著名的法学家。杨荫杭在上大学期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至日本东京专门学校留学。留学期间,他加入励志会,旨在激励志气,报效祖国。

母亲唐须嫈(ying一声),也是无锡人,家中富足,温良贤淑,父母专门找了个女夫子教她读书认字。长大后,她曾在上海务本女中读书。

杨荫杭和唐须嫈(ying),一个是留学日本的精英,一个是上海名校的才女,他俩的结合虽属旧式婚姻,却有很多共同话题,生活琴瑟和谐,一生养育了八个孩子。

4.

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杨绛在北京出生,是杨家的第四个孩子。她的一生,从当时暗潮汹涌的北京开始。

幼儿时期的杨绛,一双小眼睛忽闪忽闪,透着灵气,总是笑眯眯,给家里带来无限欢乐。杨荫杭特别喜欢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女儿,亲自抱着哄她睡觉,还给她唱歌。

5.

杨荫杭为这个女儿取名季康,小名阿季,“季康”与“绛”谐音,这便是杨绛笔名的由来。

阿季从小聪明又孝顺。有一次,她看到父亲睡着了,就守在旁边静静看书,起身时还轻手轻脚的,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父亲醒来后,看到阿季在旁边陪着自己,开心地抱起她说道:“其实我喜欢有人陪着我,只是不要出声。”

6.

阿季四岁那年,父母亲带着她和姐姐们再次进京。父亲为她选了贝满幼儿园,后来转到第一蒙养院上学前班,毕业后进入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

阿季的三姑妈杨荫榆,当时在这所学校当老师,有次看到她在饭堂吃饭,掉了很多饭粒,杨荫榆走过去在她耳边小声告诫一番,阿季连忙把饭粒捡起吃掉。周围的同学被带动,也都把掉落的饭粒捡起。

父母宠爱着她,她却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更加懂得敬爱长辈。父亲饭后喜欢吃水果,她会主动剥皮,栗子、山核桃这些不容易去壳的东西,她也会弄,做得又快又好。

这一阶段,阿季在浓浓的温情中慢慢长大,生活是那么简单而又快乐。


悬恐小说·五张婚书 

五张婚书

1.

我出生那天,阎王点卯。

民俗传说,阎王爷会在正月初一翻阅生死簿,随机点卯,点到谁的名字谁就会在这一年之内去地府报道。风水界的人都知道,那年阎王爷只点了一个人的名字,皮剑青,也就是我的名字。

2.

得知这个消息,我爸妈哭的稀里哗啦,说被阎王爷点了的人留在家里,会给家里带来霉运,这孩子不能要。我奶奶听后一脸严肃的呵斥了我爸妈,说道:“这孩子既然来了,就是我们皮家的血肉,你们怕这怕那,我不怕,这孩子由我抚养。”说完,奶奶就抱起还没满月的我,离开了村子。

3.

把我抱到位于西江老街的中药铺子后,奶奶做了个决定,替我订下了五门婚事。凡是愿意签下婚约的人,奶奶会送他们一个大礼。

这个消息传出后,天还没亮十里八街的人们就拎着公鸡猪头 来奶奶药铺外排队了,在那个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的年代,这已经是很贵重的礼品了,提亲的人群一路排到了老街外面的大马路上,没有成千也有上百。

4.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家里人才知道,奶奶万桃金竟然是名震四方的天医神婆。和其他风水师算卦改命不同,奶奶可以通过诊脉行针改变人的命理,相传奶奶的针法准过任何卦师神算。

最终在十里八街前来提亲的人群当中,奶奶选了五个平头百姓的女儿,收下五人婚书的同时也给他们调理了脉理,这样就算是把婚事给订下来了。

5.

自此之后,虽然我一路上大病不断,小病缠身,但终究还是活了下来。就在我九岁那年,奶奶把我带到了西江最有名的道家圣地万寿宫中,在普天福主许逊神像之前,奶奶郑重的向我宣告了一件事情,从今天开始她会将她的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我,并且在我十八岁之后,只能和她选定的那五个人中的一个成婚。

6.

我就说,五个女孩太多了,我该选谁?

奶奶说我没得选,因为在出宫之后,我必须开始装疯卖傻,直到十八岁婚约的时候,那五个家庭来找我。到时候谁没毁约我就选谁,如果五个家庭全部毁约的话,那么我就得一直装疯卖傻下去了。

7.

我听完后就问奶奶,我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装疯卖傻?

奶奶面色凝重,说当年阎王点卯的事情远远还没结束,阎王每年正月初一会对逢九年的人随机点卯,在我九岁,十八岁,二十七岁等九的倍数年份,阎王爷必定还会点我的名字,今年我已经九岁了,唯有从现在开始装疯卖傻,我才能度过这些劫难。


纪录片·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

1.

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 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一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

2.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 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 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他的这次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 中国人的视野。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 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3.

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 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 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

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4.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lei2)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畴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5.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yi4)城,随后又南扰太原。

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一统天下的豪情 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6.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 前往西域 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 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ye2)王与休屠(chu2)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 也无人知晓,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