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起,“急”成了世人的生活节奏、心灵节奏。似乎,成功永远属于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幸福永远归功于追逐的结果,就连未可知的明天也幻化成了头脑中的预演篇。
跑,真的就比走要快吗?
也许,在竞技场上它是不变的真理,但置身于生活的世界里,它可能会颠覆许多人的认知。
璀璨的生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必急着把棋盘下满,不必急着让生活给予所有答案。
慢一点儿,其实一切都还来得及。
1
托尼·罗宾斯说:“识别你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你就有力量与勇气去解决它。”每个人的成功,都曾是在他们青春里呐喊过,失望过,彷徨过,失意过,却从未放弃的对理想的坚持。急功近利地追逐,往往会忘了初心;沉下心去做事,待积之久矣,自然水到渠成。
有一部反映对自由追求和人性回归的影片,里面一句台词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一个宁可躲进疯人院的流浪汉麦克默菲,是这里的主角。
麦克默菲本来是一个健康没病的人,只不过为了不受饥苦,便混进了疯人院。谁知精神病院里的生活枯燥乏味至极,让麦克默菲忍无可忍,生性幽默机灵的他常常违抗医院的命令。
2
这天,所有的病员如往常一样,准备接受护士长拉奇德小姐的心理治疗。就在这时,麦克默菲一声“报告”,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他说,白天有世界棒球锦标赛的实况转播,而心理治疗可以调整到晚上再进行。
拉奇德小姐当然不会同意,她严肃地对麦克默菲说:“你要求的是改变一项经过仔细研究后制定的规章制度。”
麦克默菲却狡黠地笑笑:“小小的改变没有害处。”
“可是这样,会让有些已经习惯了这样作息制度的病人感到不舒服的。”
麦克默菲也不让步:“这是四年一次的世界棒球赛,比赛结束以后,还可以改过来的。”
拉奇德小姐一时语塞,像是退让了一步:“好吧,让我们进行一次民主表决,按多数人的意见办。”
3
这种民主的方式是麦克默菲十分赞成的,“好极了!”他第一个高高地举起了手。紧跟着,病员切斯威克也举起了手。泰伯也想把手伸出来,却一眼遇到了拉奇德冷峻的目光,吓得马上把手又缩了回去;马蒂尼手刚举起,吓得停留在头顶,装着抓痒;塞夫尔把手放在胸前,两眼看着周周,若是大多数人都举手他就举。虽然大家都想看球赛,但相比于拉奇德小姐的威严,他们还是退缩了。
拉奇德小姐得意地宣布:“只有三票。对不起,不能按你的意见办。”说完,转身向办公室走去。
麦克默菲十分愤慨:“这就是你们的作息制度?!我可要进城去看棒球赛,谁愿意和我一起?”
只有切斯威克依旧紧跟,举起手来:“我跟你去!”其他人都纷纷劝说:“麦克,你出不去的。”
麦克默菲才不会就这么轻易放弃,他指着屋子中间的水泥墩对众人说:“出不去?我要用它砸碎窗户。”
马蒂尼走过来,安慰似的拍拍麦克默菲的肩膀,憨憨地说:“你举不起它的。”
麦克默菲搓了搓手,使劲抱住那个水泥墩,只见那个大块头一动没动;再一次憋足了劲用力,还是动不了。突然,麦克默菲大声叫起来:“去他妈的,无论如何,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4
虽然麦克默菲最后什么都没留下,甚至连原本健全的身体都“被治疗”而躺在床上,但影片结尾处才是他真正留下的意义:“酋长”齐弗抱起被做了额叶切除手术的“白痴”麦克,一边泣不成声地说“我一定会带你离开这里”,一边不忍再看到朋友忍受折磨而用枕头将其闷死。随后,齐弗来到浴室,再次抱起麦克墨菲的“遗愿”—沉重的压力水箱,砸坏了医院的铁窗,引导着麦克墨菲的灵魂离开了疯人院。
那一刻,麦克墨菲的“传说”终于变成了现实。
若把人生拉长来看,有很多事情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是付出。不管能留下什么,至少尝试过,经历过,就已经是给了自己一个答案。此时的能不能不再是天平的秤,敢不敢,敢不敢抱着一份“起码我试过了”的心态,心无杂念地去为前面的路而“探道”,才是能在心灵中感光的最有美感的胶片。
很多人总是认为结果也好回报也罢,都是和天赋有关的。那些取得非凡成绩的人,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天才基因”或“天才属性”。实际上,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指出,因为惧怕失败而不去努力付出,即使有2%的灵感,也将变得没有丝毫意义。
5
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同样的规则中,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职业钢琴家稳步地提升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和小提琴演奏者们一样,他们累计练习时间已经超过1万个小时。
在埃里森和同事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谁也不能毫不费力地就达到了很高水平。在有了98%汗水的基础上,那2%的灵光才有可能会闪现。
对于努力尝试的人,从来不会有某种谴责让他感到难过。科学家卡莱尔曾经说过:“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人不能只沉迷于美好和远大的理想之中,更要持续不断地坚持,一步一步地执行。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开始,从说到做,是质的跨越,就像从0到1的距离,往往大于从1到100的距离。
6
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的。”要“做”求成功,而非“坐”等机会;虽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这让人不由想起一个笑话,老套却实在:
很久以前,有个虔诚的教徒,几乎每天都到教堂去祈祷,而他每次的祷告词也几乎一模一样。
这天,他来到教堂跪在神像前,双手合十低头默念:“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儿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没过几天,他又来到教堂,这一次,他显得有些垂头丧气,但他仍然跪着祈祷说:“上帝啊,为什么我就中不了彩票呢?我愿意更谦卑地来服侍您,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出现在教堂,同样重复着他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不间断地祈求着。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我的上帝,为何您不垂听我的祈求?让我中一次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困难,我愿终身奉献,专心侍奉您……”
就在这时,圣坛上发出一阵宏伟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在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应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7
是啊,想中奖至少该先买张彩票吧?或者说,想要梦想成真,总该先为梦想行动起来,去做点什么!这个世界总是以一个人的行动来确定他的价值,除非我们付诸行动,否则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是倒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而是停在梦想成真的行动力上。“慢慢来”的前提是总要有一个开始,否则只能一辈子活在对别人的羡慕之中,最后只有一个由无数“想想而已”“说说而已”组成的乏味空洞的人生。
拥有数亿美元保险帝国的W.Clement Stone在管理企业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每天早晨员工全部到齐后,他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在开始工作前大喊三声“现在开始!”然后再投入到当天的业务处理中。在工作中,一旦觉得自己变得懒散但又还有必须做而没做完的事情时,不妨停下来大声说“现在开始!现在开始!现在开始!”
8
对此,W.Clement Stone解释说:“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看来,拖拉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每一次重新回到工作状态时,无形中都要增加很大的时间成本。思考和计划固然重要,但行动更重要;思考和计划不会让你得到报酬,只有工作成果才能。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大胆行动吧,就像它根本不可能失败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和自身的语言表达总是不在一个频率上,虽然这并不是故意的,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但事实上,语言表达的确很容易被人忽略或者遗忘,只有行动,让人无法无视它的存在,给人以力量感。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有时甚至可以抵过十次反反复复的述说。
雄心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是起跑时的枪声,而最终是否能撞到终点线,获得成功的锦标,全在于我们是否立即行动并全力到底。科学家卡莱尔曾经说过:“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9
这句话形象而准确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今天不去行动,就不要指望明天可以收获成果。许多伟大的想法最终都逃不过流产的命运,只因败在“行动”这个环节上。只有沉下心来,持续不断的坚持,一步一步的执行,才有可能收获预期的成果。
豆瓣的温暖励志红人Meiya在她的新书里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北京的小伙子想去德国柏林看女友,选择仅仅依靠陌生人的帮助,一路“搭便车”的旅行方式,历经16000多公里、13个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直到柏林。最后在柏林的广场上偶遇了自己的女友,与她紧紧相拥。这件事不仅录制成纪录片在旅游卫视播出,还出了一本名叫《搭车去柏林》的书。小伙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去做。”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故事,也不缺少感动。缺少的是感动之后的行动力。有了知,而无行,知识永远是知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10
很多人都说现实束缚了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都可以有很多选择,生活的决定权也一直都在自己手上,只是我们自己缺乏行动而已。
行动,能够使人获得自信。在没有任何尝试之前,怎么就知道它“没有意义”呢?太过于纠缠“意义的大小”而瞻前顾后,是很难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给自己一次“高峰体验”,通过投入、行动和努力,从中体验诸多阶段性的成果,获得一种夹杂着完成、荣耀、自我肯定在内的极度兴奋感,使自己摆脱怯懦和自卑,享受成功和快乐。
与其反复地盘算,不如强迫自己有目标的行动起来。试着调动全身心的力量,认真努力地完成一件事,让自己感受一把驾驭生活的快感,唤醒心灵对生命的热爱。记得,没有哪一次的行动会带来100%的失败。哪怕遇到阻力,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走下去,旅途就会越来越轻松。最终,那个只存在于头脑中的虚幻想法就会在现实中变成可能。
11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这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1955年自北京大学毕业时写下、用以自律的七绝。即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厉老也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只计耕耘莫问收”。事实上,也许包括厉老自己在内,当时谁也无法预料他所钻研的市场经济理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今后又有什么用,但就是因为一句“只计耕耘莫问收”,最终让他取得了比常人更大的“收成”!
后来,厉以宁先生的身份变了,成为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第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但他始终没变的,是一生严谨求实、不计收成的治学态度,让世人无限敬仰。
古今多少大家,没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斤斤计较的得失,总是从容不迫,埋头苦干,但问耕耘,不求收获。等到积之久矣,自然水到渠成。
12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于国内外的诸多荣誉看得十分淡漠,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曾先后邀请他去美国,拟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称号,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一生来实践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言。
青年时代的钱学森就怀着学以致用、报效祖国之志出国留学,当真正学有成就,声名海外时,钱学森又奋力争取回国。
回到祖国的几十年,他勤奋工作,将自己所学知识全部应用到了国防科技建设上,甚至高龄卧床时,也时常思考一些国家建设中的大事。面对晚年的众多荣誉,他或者请辞,或者婉拒,并时常感叹“自己对祖国人民做得太少,而人民给予的太多了”。
只有心中纯明而无所杂念的人,才会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有一片土壤,一个梦。然后便心无旁骛,不管挥汗如雨、疾病困苦,只是始终如一地去耕耘。
13
生活就像是播种,处在天地之间的我们就是农夫,每一分辛劳都是一种耕耘。随着春夏更迭、秋冬流转,我们头顶上的这方天地或丰收或孕育,带给我们历尽劳作后的百感交集。这其中蕴藏着几条道理,浅入深出,回味无穷:
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活中万事万物都讲求一个因果,想要收获什么样的果实,首先就要播种什么种子,不管是苦是甜,都是我们自己亲手所种。不要抱怨他人,自己的生活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想清楚要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同时要明白,播种过后要给种子生长的时间。这并不是说我们做了无用功,相反,你必须认真播种,仔细耕耘,来日才有可能收获。这需要时间,没有一夜降临的成功,永远别奢望今天刚付出努力,明天就能看到成果—但是,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况且,收获和付出向来是成正比的。想要丰收满满,先问问自己种的种子够多吗?在没有开花结果之前,请先审视自己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14
相传战国时期,有个精于射箭的侠士,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连大自然中的动物都害怕他的箭术,因此而名扬百里。
有个少年仰慕侠士的射术,决心要拜师学艺。经过几次三番的请求,侠士终于被对方的诚意所打动,同意收下这个徒弟。
起初,侠士交给少年一根很细的针,要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每天盯着看。一连好几天,侠士没有再教徒弟别的。少年心里有点摸不着头脑,问侠士:“师傅,我是来学射箭的,您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呢?这些时间要是用来练习射箭,那该多好!”
侠士看看少年,若有所思地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
没过几天,徒弟又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箭的,整天光看这针眼能成为神射手吗?徒弟甚至觉得师傅就是成心不教他真本事,索性不练了。
侠士见状,也没有过分斥责徒弟,又换了一个练习:让徒弟伸直手臂,手掌朝上,平端起一块大石头,每天不端够三个时辰不许休息。这样的辛苦让少年觉得离射箭还是很远,干脆找到师傅,婉转说明了他的去意。
15 杀青段
侠士看着眼前的少年,深感他眼里只是一味盯着收获,而又不肯勤勉耕耘,不如随他去了。果然,这个少年到老也没有成为神射手。
曾国藩曾说:“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诚然,只重耕耘不问收获自然不是两全之法,但只要耕耘即刻收获也是很不现实的。收获是秋天的必然目标,但秋天的收获只有靠着从春天开始的耕耘才能完成,耕耘的多少和收获的多少成正比。有时,千帆过尽才守得云开;有时,置之死地才有后生。任何在生命中的经历都是馈赠的礼物,只是有些礼物包装比较粗糙,需要我们耐心将其一点点打开。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跳骚。不若这样说,只有忍得了对跳骚的厌恶,才有可能欣赏到礼服的优雅。
所以,当目标已定,需要的只有埋头苦干,积极耕耘。天道酬勤,只有不断地去耕耘,让农田感受到你的付出,那颗颗种子才能更有力地破土而出,而耕作的农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走向收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