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
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
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未全僧vs忆年时
卢氏于康熙十六年五月去世后,直到康熙十七年七月才葬于皂荚屯纳兰祖坟,其间灵柩暂厝于双林寺禅院一年有余。据《日下旧闻》、《天府广记》等记载,双林禅院在阜成门外二里沟,初建于万历四年。而《北京名胜古迹词典》中记载的双林寺,却位于门头沟区清水乡上清水村西北山坡。也有学者根据容若的另一首明显写于佛寺的《青衫湿·悼亡》中,“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的句子,认为卢氏厝柩之处离纳兰府第近在咫尺,应该是什刹海附近的纳兰式家庙龙华寺。
且不管卢氏的灵柩究竟停放在何处,容若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不时入寺守灵是不争的事实。他在双林寺里写下的悼亡词,除了《双调望江南-宿双林寺禅院有感》两阕之外,还有《寻芳草-萧寺记梦》、《青衫湿-悼亡》和《清平乐-麝烟深漾》。
根据第一阕《忆江南》词中“淅沥暗飘金井叶”的句子,大致可以推断出此词应当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天,卢氏已经过世好几个月了。结句中的“薄福”是薄福之人,是作者的自称;“倾城”当然是指卢氏,中间那一个“荐”字,原意是指祭祀时的牺牲,《左传·隐公三年》谓:“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在这里容若把名词翻作了动词用。
卢氏的确是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可事实竟是如此残忍冷酷地摆在他面前。风疏雨骤,草木摇落地秋日黄昏,他眼里看见的都是萧索零落,耳边听到的惟有凄冷清凉,只觉得了无生趣,恨不能把自己放在祭坛上,相随她于地下。
容若的心境遭遇,很容易让人联系起《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书中宝玉悲伤黛玉之死,千回百转之后仍是出家做了和尚(后四十回虽高鹗所续,但前八十回已有暗示)。容若虽未出家,而自谢娘死后,更添加卢氏之丧,心绪全灰,也有趋向空门的倾向。所以有索影派人说容若乃宝玉原身,乾隆阅《红楼》也大笑:“此乃明珠家事也。”并非空穴来风。而且,就词意本身看来。
容若心灰意凉也确有撒手红尘之意。他只得衔着憾恨,容若不止对爱情忠贞不二,对父母也十分孝顺。高堂在上,弱子在下,他其实连为妻徇情的自由都没有,只能日夜独自活在沉重的哀思里。
伊人早逝,爱妻亦薄命,自身万般凄凉无助,千头万绪化入词中,容若才会有“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的感慨。一点相思,三千烦恼丝,想卸去竟是不可言说的重。
情在不能醒,一句于执迷中道破天机。
不是不想自拔,而是人在其中,心不由己。
人是聪明减福寿,从来薄福送倾城。人若放得开?看起来会不会比较幸福?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望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
赵秀亭《纳兰丛话》(续):“ 性德有双调《望江南》二首,俱作于双林禅院。……此二词,显然为悼怀卢氏之作。其可怪者,何为屡栖佛寺? 又何为每至佛寺辄生悼亡之感? 久久寻思,始得恍然,盖卢氏卒于清康熙十六年 (1677年) 五月,葬于十七年七月,其间一年有余,灵柩必暂厝于双林禅院也。性德不时入寺守灵, 遂而有怀思诸作。《望江南》第一阕有‘暗飘金井叶 ’句,当为清康熙十六年 (1677 年) 秋作;第二阕有‘忆年时’句,则必作于清康熙十七年 (1678年) 。据《日下旧闻》、《天府广记》等载,双林禅院在阜成门外二里沟,初建于万历四年。”(引自1998年第4期《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容若宿于寺舍僧房,不但不能遗忘世俗情孽,反而在清净中更勾起对亡妻的刻骨怀念,他的“有感”并非一朝踏破情关。而是在这种似悟非悟的心灰意冷中继续自我深陷,对前情更不能忘。
据1961年发现的纳兰致好友张纯修的手简中写道:“亡妇灵柩决于十七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 可知卢氏落葬以后,容若的心情并没有平复的迹象。
第二阕亦写自己禅院枯坐,时日飞转,已是翌年,耳听得秋风秋雨消磨,心里前尘旧事如灯影飘摇。被禅钟经声惊动。耳中所听,眼中所见都是凄迷情景,更增添了惆怅。内心似悟非悟,像站在秋风原野上一片荒芜迷惘。全词意境语调如杜鹃啼血,声声切切凄凉到叫人不忍卒读。
程垓《满江红》词中有“薄雾笼花天欲暮,小风吹角声初咽”之句,容若将“天欲暮”改作“娇欲泣”传神而生动,把薄雾下沾露的花枝那股娇怯可怜,仿佛美人带泪的样子活现纸上。明写物,暗为写人,此三字之易,已重造一番意境。
“未梦已先疑。”一句词到,意到,然,词未尽,意也未尽,是此词筋骨。
禅语梵音间,前尘旧事中, 灯下思量着,我觉得心里似轻似重,这一生际遇似真似假。
若是血肉相连的爱,一个人的离开,会让另一个人随之萎谢。
你离开,我衰败,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情一诺
古人比现代人更更重承诺,《史记-季布传》记:“楚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一诺千金,杀头不改还可以说的侠客行经,《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又载:“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韩康只是个采药卖药的,却如此有个性和原则,说言不二价就言不二价,而且还三十多年不改。诚然,这不符合商业社会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在古代小农经济才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是在现时,韩康只有两个下场:因为个性突出而被炒红,成为商界奇迹,更多的可能性却是,他被市场规律无情淘汰,没人买他的帐,最后无辜饿死。
诺言很重要,人无信不立,我们都知道。然而像行入陌生莽野森林周围环境斑斓反复,危险重重,已经不能再轻易举步和相信人了。信任和被信任之间关系断裂,情感疏失,一点一点滴尽。对事的态度如此,对人对情感的态度,莫不如此,罅隙巨大,最后我们变成没有热血的人。
读《饮水词》会感觉到脉脉的温情流动,一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的倾诉对感情的执着,对友情的坚定,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这是多么天真而叫人欣喜的话。在几百年前,会有女子相信这句承诺,也会有男子愿意说出这种承诺,两人相待一生。
现在,且不说无人会说这样傻话,即使有人说,过了十六岁的我们就不会相信了,世事多变且凉薄,你能坚守都不代表我亦可以同样。感动归感动,感慨归感慨,我们到底不会许诺,生活教会我们现实太多。
回到容若的《减字木兰花》里来,读他对情的不悔和承诺。上阕写午夜梦回,颇有“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在凉薄的夜里独自醒来,眼前烛花摇影,寥落而感伤。因为深受相思之苦,所以有“不许孤眠不断肠”的反语,告诫自己不要多想。
不过显然是徒劳的,下阕即写人已在思量中,说道虽然你我现在被分开了,但是我们之间的誓言是经得起考验的,好象季布许人的诺言,说了就必然做到,此刻虽然彼此音信渺茫,不知近况如何,但是只要我们能耐心等待,等这波折过去,你我一定可以重新团聚。
有人以为“碧落”及“天上人间”可作幽明永隔解,但下文有“稳耐风波愿始从”,可见恋人被选入宫后,容若尚抱有将来被放出来,更相团圆的希望,决不是指死别。
一定是这样的。
可惜,天上人间情一诺的容若,最终也没有等到稳耐风波愿始从的那天。
愿望越是美好如花,凋谢起来就越显得残酷伤人。
~完~
~感谢喜欢,感恩遇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系列 :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一期 纳兰容若 —— 如梦令 253113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二期 纳兰容若 —— 浣溪沙 284315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三期 《浣溪沙》《虞美人》:十年踪迹十年心 534877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四期 虞美人:为伊书 最销魂 210533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五期 虞美人:泪如丝 唤真真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六期 虞美人&蝶恋花:花间课 天上月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七期 蝶恋花:昭君怨 看老去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八期 蝶恋花&采桑子:君行处 谁能惜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九期 采桑子:凄凉曲 梦一场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期 采桑子:当时错 东阳瘦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一期 采桑子:飞琼宇 绝魂消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二期 山花子:见春山 悔多情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三期 摊破浣溪沙:不多情 葬名花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四期 南乡子柳沟晓发:忆翠娥 淬吴钩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五期 南乡子&梦江南:夜雨铃 心字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六期 忆江南:未全僧 情一诺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七期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八期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十九期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二十期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二十一期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二十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