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很可能是《旧约全书》中称的“塞拉”(意义也是“岩石”),即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从约旦首都安曼往南,3个多小时的行程,放眼望去到处是茫茫沙漠。前方突然冒出一片黝黑冷峻的山脉,这时你心中的惊喜是难以言传的。云彩缭绕的山下就是传说中阿里巴巴进入的宝库-佩特拉。
2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两边的峭壁高入云天,只给这条道路留了一条窄小的缝隙。峡底两侧岩壁上顺山势蜿蜒爬行着引水的石渠。今天,这石渠的水槽还完好地保存着。遥想当年,这长长的水槽不知曾使多少人免遭干渴之难。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西克山峡,水源便是主宰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
转过峡谷,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它高约39.6米,宽约30.4米,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而成。这座宏伟的宫殿就是佩特拉的象征-卡兹尼。
3
传说这里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宝的地方,分上下两层,带有罗马的建筑风格。底层由6根直径2米的大圆柱撑着前殿,构成堂皇的柱廊。二层是3组高大的亭柱雕刻,中间一组为圆形,共有9尊罗马式神像浮雕,虽然残缺,仍不失本来神韵。正殿后壁龛竖立着圣母像,栩栩如生。左右殿壁的壁画,色彩暗淡,但粗犷的线条依稀可辨。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橘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犹如一场刚刚结束的斑斓的梦。
佩特拉最美的时候是清晨,朝阳斜晖将古城染成了绚丽的玫瑰色,岩石映得空气仿佛都是红色的了。那是一种艳而不妖的红,高贵得就像一片红玫瑰,怪不得这里被称为“玫瑰之城”,也让每一个在城中漫游的人体味到生命中的玫瑰园。虽然宫殿只是残存的部分,但是结构雄伟、大门洞开以及它玫瑰色的诱人质感都让人动容。它的气势和精美,让所有的人像着了定身法般目瞪口呆。
4
这座曾经极度繁华的城市在19世纪初被瑞士探险家贝克哈特重新发现之前,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中长达1000多年。正因为此,佩特拉的迷人之处除了它悠长的峡谷、绚丽的岩石色彩和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遗存,更有它传奇般的历史。
事实上,真正的城市大部分目前仍然还深埋在黄沙下面。地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一座皇宫?一座教堂?无论你走到佩特拉城的何处,你都会面对这样一些谜。每年,人们在佩特拉古城都能发现新的东西:一根残留的廊柱,一幢建筑,一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还有一些描述往昔当地居民生活的纸草卷轴或者是过去那些用于汇集水源、令人叹为观止的水渠、大坝的残骸······2000多年的风霜洗礼,后人的想象在历史本来的面目前显得异常贫瘠,繁华盛世突然从文明视线中消失,传奇般的历史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5
纪伯伦在《泪与笑》中写道:“我来到了塔德木尔废墟。长途跋涉使我早已筋疲力尽,于是我躺倒在草地上,曲肱而枕。周围是一些巨大的石桩,岁月把它们连根拔起,又让它们卧倒在地,好似一场鏖战之后,沙场上留下的几具尸体······”
纪伯伦提到的塔德木尔就位于叙利亚中部巴尔米拉城,“巴尔米拉”,取自希伯来语“椰枣”,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荣、最有文化底蕴的一座绿洲城市。丝绸之路历史上最美丽的女王扎努比亚在3世纪中叶建立了美丽的城市巴尔米拉。
6
可是,仅仅过了13年,巴尔米拉就遭到了罗马的镇压,一座美丽的城市就此化为灰烬,只有那些巍然屹立在沙海里的巨大石柱,依然在向人们倾诉它那辉煌的往事,似乎还在温习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直到18世纪,巴尔米拉遗址才再次被世人发现。
今天,巴尔米拉成为叙利亚仅有3万人口的小城镇。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乘汽车约行3小时便可到此地。在接连不断的红褐色的沙漠中,突然出现一片绿洲,真是赏心悦目。当你驻足在让人想起古城昔日繁荣的遗迹之前时,不禁为其伟容所动。
巴尔米拉以它伟大的废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巴尔米拉城注定会消散在人们的视线中。
7
人们跨过漫漫黄沙,就是为了凭吊这个沧桑岁月中遗留的古迹。那不仅仅是石头,也不仅仅是圆柱,而是人类古老文明的家园。微风吹拂,顺风谛听,隐约听见驱赶羊群的牧童嘹亮的吆喝声。
这是一座富有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血与泪的城市。沙漠中散落着的建筑残骸触手可及,高大的凯旋门展示着往日的风光。古代巴尔米拉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而在巴尔米拉6平方千米的遗迹之上,塔楼、壁垒、墓穴、神殿、神庙······既有古希腊、古罗马恢宏大气的风格,又有本地传统和波斯文化的神秘与华丽。
8
在古城西面一座陡峭的山丘顶,耸立着一座土耳其式城堡,在这里可俯瞰巴尔米拉古城宏伟全景,巴尔米拉古城仿佛鹫鹰展翘的形状。古城东西3千米,南北2千米,高高的凯旋门是城市主要街道的起点。
从中门而入,就是一条长廊,左右梁柱林立,柱顶有精美雕刻,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当年巴尔米拉城的宏伟气势。长廊左边有剧院,半圆形,属罗马式,保存得相当完整,在观众席顶部,可眺望巴尔米拉全景。
巴尔米拉另一个杰作是贯穿城市东西由石柱组成的长长的廊街,据说,原来这些石柱上曾托着青石水槽,是巴尔米拉的水道。
9
这石灰石的圆柱两侧加在一起该是750根,虽然有些已经倒伏,可当你穿行其间,依然像进入了时空隧道,静心倾听,那高耸的石柱和散落在沙漠上的每一块石头仿佛都在向你讲述着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
不远处的沙漠之中,散布着一座座的陵墓,被人叫作“墓场之谷”或“死者之城”。巴尔米拉繁盛时期,贵族竞相在这里建立壮观的坟墓。坟墓的形状也随时代而变化,有塔墓、住房墓、地下墓等。在离古城不远的塔德木尔博物馆里,陈列着古罗马神像、凿花拱门顶石、历代碑碣、木乃伊棺柩、金银首饰等巴尔米拉的古文物。这里还有描述古巴尔米拉人生活的复原模型,牧民们围着帐篷跳舞以及土著人纺织驼毛的情景,惟妙惟肖,仿佛把人带回了2000多年前那个辉煌的王朝。
10
向往中的清莱,应该是神秘、妩媚的,若昙業花般在暗夜中绽放着独特之美,但当踩着不知名的野花,漫步在那连绵的农田,听着虫声明眼时,清莱与清新便瞬间画上了等号。没有失望,反而有几分窃喜,或许这样的清莱比不上曼谷的雍容、清迈的浪漫,然而伴着细雨徜徉其中,却别有几番韵味。
清莱,泰国北部重镇,背靠三山,凭依潺潺的寇克河,襟山带水,是泰国的“北极”,也是清莱府的首府,占地面积11678平方千米,是泰国的七大城市之一,也是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传1262年,伟大的明莱王带领部族在清莱盆地中心建立了一个城邦,这个城邦就是清莱。作为群山中的城邦,曾经的清莱很小也很偏僻,但因为它扼守泰国北部边境交通要道,战略位置突出,一直是泰、缅、老三国的主战场。
11
扰攘的战火让清莱人对和平与安宁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清莱的每寸土地上都能看到。
作为泰北名城,清莱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金三角”。20世纪80年代,在清莱山区种植罂粟花就像种植水稻一样普遍,现在在泰国政府的督导下,那绝世妖娆的罂粟逐渐淡出了清莱的世界。租上一辆自行车,骑行到那丛林掩映中的村落,看看当年大毒枭坤沙曾经居住、生活、成就“伟业”的地方,也的确是一番别样的体验。村落中质朴的村民与传说中的罂粟,那么怪异又那么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仿佛经历了一场轮回。当然,世间有没有轮回谁也不知道,即便是有,这种轮回也不属于金三角,而属于白庙。
12
白庙,英文名为Wat Rong Khun,翻译成中文就是白龙寺或龙昆寺,之所以称之为白庙,是因为这座满眼都是现代元素,又以传统佛寺自居的庙宇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全部都被白色占据着。
泰国著名建筑师许龙才先生当年设计它的时候究竟有着怎样的初衷,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建于1998年至今仍未完工的建筑却绝对称得上传奇。
迈步走进白庙,这一刻你仍身处人间,怀揣着莫名的情愫在“人间”溜达一圈。继续向前,“地狱”很快就出现了。“地狱”不大,长长的、蜿蜒的“奈何桥”从中穿过,一只只“鬼手”自地面探出,隐隐约约间能看到“鬼魂”狰狞苦痛的面颊。走在桥上,没来由的一阵心惊,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回头,要一直走下去。传说,一旦在“奈河桥”上回头,灵魂就会被牛头马面锁拿。虽然说传说仅仅是传说,“哞星人”与“马星人”也着实友爱,不过如果可以,还是一路疾行,跑过去吧!因为桥的另一端,便是“天堂”。
13
“天堂”是白庙的主殿,素雅、神圣、幽静,徜徉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轮回气息。看似古朴,然而不管是廊柱上的花纹、墙壁上的壁画,还是窗棂上的装饰、佛龛中的圣佛,实际上都洋溢着一股现代气息。甚至某处墙壁壁画的原型还是《黑客帝国》中那曾经令无数电脑控目眩神迷的黑客之神----尼奥。
去了白庙,自然不能不去黑庙。黑白配,本就是绝妙,少了哪个都是遗憾。黑庙的设计者塔顽·达查尼先生和白庙的设计者许龙才先生本是相熟的友人。因此,当黑与白对撞的时候,撞出的不是火星,而是水乳交融。
黑庙与白庙,就像是夜晚与白天,迥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白庙如白天,代表的是光明与圣洁;黑庙如夜晚,代表的是地狱、死亡与恐怖。不过生死有轮回,黑与白之间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互补?
14
说起来,矗立在碧草芳菲之中、由原木搭建的黑庙建筑群看上去并不像一座庙宇,而更像是一个原始村落、一个神秘的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中,“死亡”是最核心的主题,无论是地面上散乱的水牛骨、草地上用石子摆出的原始祭祀图腾,还是厅堂中水牛角装饰的座椅、锈迹斑驳的原始狩猎用具、纯白柔软的动物皮毛,都是在为这一主题服务的。置身其间,隐隐约约真的有一丝“死亡”的感悟。
当然,黑庙的主题虽然有些压抑,但行走其间却更能体会到一份盎然的生机----墙畔树下盛放的野花、窗边桌角一排排的小木马、阳光下镀着金色的可爱古董车,寥寥几笔,张扬的却是别样的清新。
长颈族是泰缅交界地带生活的一支山地部族喀伦族的分支,人数很少,只生活在清莱湄宏顺镇的3个村子,长颈族村就是其中一个。造型奇特的茅草房或错落或杂乱地分散在几条土路四周,一个个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或烧火或织布,一片怡然。深入村落,看着那或韶华灿烂或朴实黝黑的村妇,尤其是她们脖子上、四肢上套着的那一个又一个亮闪闪的铜圈,一股纯美的气息瞬间在内心蒸腾。
15 杀青段
戴项圈,这是长颈族的传统民俗,每个长颈族女孩,只要年满5岁,在5岁生日那天就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1千克重的铜项圈。这之后,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每年脖子上都会多加一个项圈,直到25岁。
相传,长颈族远祖信奉龙凤,部落里的男女自出生时便有成龙成凤的梦想,而戴上项圈之后,长颈女的脖子会微微前倾、修长纤美,看上去更像凤凰。因此,这个习俗便一直保留了下来。
告别了世外桃源般的长颈族村,回归清莱,蓦然有一种恍若隔世般的感觉。漫步市区,放眼之处,仿佛周边的一切都充满了神秘。事实上,清莱也的确是神秘的-南蒙寺顶的明莱王塔、供奉着玉佛的清莱玉佛寺、第二云南的美斯乐、随处可见的远征探险队、街道上悠悠回荡的咖啡醇香等,每一处、每一地,都是一个谜、一个传奇,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追寻、去铭记、去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