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的38种活法》25【辑肆·命运篇·04溥仪】
剧本ID:
59470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787
作者:机智的蜻蜓
关注
7
6
8
0
简介
38个典型的帝国精英,38种人生活法,囊括了古代中国所有精英的人生模式,构成了一部微缩的中国史。
读物本古代历史人文社会
正文

辑四 时也,命也,寂寞身后事

【➍末代皇帝溥仪:一个找不到自己的人】

〔1〕末代皇帝溥仪得了尿毒症,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很想抽一根烟。

可医生不让。

弥留之际,一同在1959年被特赦出狱的抗日名将杜聿明来看他。呢喃中,溥仪对杜聿明说:“好久没抽烟了,我想吸,就给我点上一支吧!”

这是1967年10月。

人生和命运诡异的安排,末代皇帝和抗日名将以这样的方式告别。杜聿明流着眼泪,为溥仪点上了最后一根烟。

〔2〕溥仪有很多放不下。临死前,他对妻子李淑贤说:“我对不起你。我们结婚才五年多,现在眼看要把你一个人扔下了。我年岁大,从各方面说都很对不起你。你体弱多病,我又没什么东西留下,你今后怎么生活?……谁能管你的事?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呀!”

与清朝的倒数第三位皇帝同治以及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一样,溥仪也没有孩子。但对于自己的这最后一位妻子,他付出了真感情。

他放不下。

1

〔3〕1908年入宫继承帝位时,溥仪还是一个实际年龄不到3岁的孩子。

当年11月,弥留之际的慈禧挣扎着,下令迎入醇亲王奕譞xuān的孙子、当时年仅2岁9个月的溥仪继承大统,是为中国的末代皇帝宣统。

溥仪的亲生父亲,是醇亲王奕xuān的儿子、光绪皇帝的弟弟、继承醇亲王爵位的载沣。

军机大臣要来接这位不到3岁的孩子入宫,从小照顾溥仪长大的庶祖母刘佳氏知道深宫似海,听说溥仪即将被选入宫,立即昏厥过去。家族中,光绪皇帝被慈禧软禁多年形同废人,眼下孙儿溥仪又被选为继承人,刘佳氏知道,这绝非家族之福。

〔4〕溥仪还小,他不懂,可是即将离开醇亲王府,他也拼命哭。后来,这名末代皇帝在回忆录中说:“乳母看我可怜,拿出奶来喂我,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这个举动启发了束手无策的老爷们。军机大臣和我父亲(载沣)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我见慈禧太后。”

溥仪进宫第二天,光绪帝驾崩;进宫第三天,慈禧也病重身亡。

办完皇帝和太后的丧事,新皇帝要举行登基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上,不到3岁的新皇帝溥仪号啕大哭。

〔5〕“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摄政王载沣fēng的一干言语,也让底下的文武百官窃窃私语。在大清帝国风雨飘摇的末日中,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种不祥预兆:“怎么能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是什么意思?”

〔6〕登基大典上的哭闹,很快就成了现实。在辛亥革命的狂风暴雨中,1912年2月12日,清朝以宣统皇帝奉光绪帝妻子隆裕太后懿旨的名义,发布了退位诏书:“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清朝的落幕,与两千多年帝制的终结,以从容的一句“岂不懿欤”画上句号。此后,很多人都对实际操刀这篇退位诏书的杨廷栋深表赞许。

帝制结束了,但溥仪和时代的颠沛动荡,才刚刚开始。

2

〔7〕许多民国初期的人回忆北京,都说那时候,北京分成了紫禁城、东交民巷和真正的北京城三个部分。

那时候,东交民巷是洋人的地方;紫禁城里,还住着末代皇帝溥仪。按照民国政府与清朝皇室达成的“优待皇室条件”,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深宫大院里。从1912年清朝终结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末代皇帝还将在这里度过十二年的时光。

清朝结束时,溥仪年仅7岁。可在紫禁城的深宫里,他仍然享受着皇帝的威仪。隆裕太后为他请了状元陆润庠、翰林陈宝琛,以及精通满汉双语的进士伊克坦等名师教他读书写字。时代巨变,可他学习的仍然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庭训格言》《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之类的君王文集。

〔8〕身边都是大人,他没有朋友。他最亲近的人,是当初追随他进宫的奶妈王焦氏,溥仪管她叫“二嬷”。

二嬷是穷苦人家出身,16岁就嫁给一个姓王的差役,刚生儿子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不得已,王焦氏只得到醇亲王府当奶妈。不久,王焦氏的亲生儿子也病故了。这位苦女子对幼小的溥仪倾注了真心,1908年跟随溥仪进宫后,一直陪护溥仪到1917年,才被宫里的太妃们赶走。

可溥仪想念她,紫禁城空荡冷漠的深宫里,只有奶妈王焦氏才是他精神深处的安慰。溥仪到伪满洲国后,特地下令将二嬷接到了长春。1945年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后,王焦氏流落民间,1946年死于乱世之中。

〔9〕很多人都看出了这位少年的孤独。1919年,英国军官庄士敦受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推荐,入宫担任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回忆说:“当我跨过神武门进入紫禁城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已经从共和制回到了古老的君主制。”

与溥仪相处日久后,庄士敦感慨说:“皇帝陛下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紫禁城的墙是世界上最高的墙。”

从来只接触四书五经和帝王治世之道的溥仪,在庄士敦的传授下,开始接触英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等现代科学。在庄士敦的影响下,他剪去了辫子,穿上了西服,戴上了近视眼镜,在紫禁城里骑自行车、打网球,还有了一个英文名:Henry(亨利)

〔10〕后来,在被苏联红军俘虏后,他还自称说:“我是Henry溥仪。”

1917年6月,前清的两江总督张勋借调停民国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名义,率领五千辫子兵闯入北京,拥戴年仅12岁的溥仪复辟。在第二次当上皇帝,重新过了十二天皇帝瘾后,随着张勋的兵败,此次“宣统复辟”宣告失败,张勋则在德国人的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

复辟的清朝遗老们一时又做猢狲散。

懵懵懂懂之中,在帝师陈宝琛等人的教育下,溥仪开始植入了所谓“光复大清”的“宏愿”,尽管这将在此后成为困扰他一生的噩梦。

〔11〕紫禁城里的生活实在无聊,少年叛逆的溥仪,便经常跟光绪帝的妃子端康太妃等人吵架。1921年,端康太妃在一次被溥仪顶撞后,恼怒之下召见溥仪的亲生母亲瓜尔佳·幼兰,并让瓜尔佳·幼兰和溥仪的老祖母在永和宫大殿跪了一个上午。

作为武卫军创始人荣禄的女儿,心高气傲的瓜尔佳受不了这口气,当天回到醇亲王府后,将鸦片掺着烧酒和金面儿,一起吞进肚中自杀。

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却不敢对溥仪透露瓜尔佳·幼兰的真实死因,只是对溥仪说瓜尔佳·幼兰是死于“紧痰绝”。溥仪自1908年进宫后,时隔十三年第一次返回他出生的醇亲王府,并郑重对着母亲的灵柩磕了三个响头。一直到多年后,溥仪才了解到母亲的真正死因。

〔12〕尽管被困深宫,但少年溥仪还是多少听说了外头的事。他甚至知道“新文化运动”,还看了胡适的文集。那时,紫禁城里刚装好电话,他就打电话,让“东兴楼饭庄”给送外卖,又打电话调侃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杨小楼,然后学着京剧里的腔调说:“来者可是杨——小——楼啊?”

某一天,胡适也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第一句就是:“你是胡博士啊?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胡适当然猜不出,电话那头一阵大笑,然后说:“甭猜了,我说吧,我是宣统啊!你说话我听见了,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瞅瞅吧。”

〔13〕宣统皇帝溥仪,要见留洋回来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胡适。

胡适也很好奇,在跟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联系确认此事后,胡适进宫觐见了溥仪。

新闻吵得沸沸扬扬,说胡适竟然进宫觐见了废帝溥仪。倒是胡适很坦然,他在报纸上刊文写了一篇文章《宣统与胡适》,里面写道:“一个人去看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清宫里这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境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洗刷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

〔14〕胡适读出了这位废帝的天真与寂寞。后来,胡适在日记里,用白话文写了一首诗《有感》:

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

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

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

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溥仪当然寂寞,在紫禁城里,只有奶妈王焦氏、师父陈宝琛、英文老师庄士敦才是他信赖的人。而自从奶妈王焦氏在1917年被赶走后,他日益孤单。

〔15〕这一切庄士敦看在眼里,于是给推荐自己任教的李经迈写信说:“我想我应该提醒您,皇帝目前过的这种虚假生活,对他的健康、体质、智力发展和道德培养都非常不利……尽管他是皇帝,但他首先是个孩子,如果忽视这一点,在未来三四年中,结果可能会很糟糕。”

溥仪非常想离开紫禁城,可皇宫里的太妃、遗老遗少还有太监们总是对他说,外面乱哄哄的,都是革命党,一出去就有生命危险!

于是,这位废帝经常爬上紫禁城的假山和城楼,眺望外面的世界。他甚至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想要寻找英文教师庄士敦口中的火星。

〔16〕庄士敦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看,他的兴趣不仅仅是其他国家,也包括其他世界。”

溥仪对庄士敦也非常信赖,后来溥仪在回忆录里写道,他5岁时开始,陈宝琛就担任他的老师,“陈宝琛本来是我唯一的灵魂,不过自从来了庄士敦,我又多了一个灵魂”。

少年溥仪动了心,很想到英国去留学,庄士敦帮助他制订了逃出紫禁城的计划。然而消息走漏,溥仪的梦想未能实现。

但他很快就将被迫离开紫禁城。

3

〔17〕清军进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登基时年仅6岁。而清朝的最后三位皇帝,同治帝登基时6岁,光绪帝登基时4岁,宣统帝溥仪登基时不到3岁。在权臣和后宫的强势干政下,满洲入主中原后的统治,以幼童始,以幼童终。而身处权力和时代旋涡中无法自拔的帝王们,最终也将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来为帝制时代殉葬。

从这一点来说,溥仪从1908年入宫伊始,悲剧就已经埋下。

清朝灭亡十二年后,1924年10月,冯玉祥率兵进入北京,发动政变,限令溥仪必须在两个小时内撤离。

〔18〕无奈之下,溥仪只得在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上签字。临走前,他交出了“皇帝之宝”和“宣统之宝”两颗印玺,并逃到自己出生的醇亲王府避难。

由于担心革命党人会加害自己,溥仪随后又从醇亲王府潜逃进入日本公使馆,然后辗转进入天津租界,并先后入住张园和静园。

身处天津的日子,这位废帝仍然像在紫禁城里一样,非常渴望能到英国留学。在跟英国《伦敦每日新闻》记者凡尔农·麦克尼兹聊天时,溥仪聊到他很想见英国的瓦利斯王子,还有希望与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著名演员查理·卓别林、美国总统胡佛,以及当时闻名世界的德国飞行员林白尼会面。

〔19〕但英国驻华使馆很快就对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回复说:“英王陛下政府对溥仪朝廷没有任何兴趣。”

凡尔农·麦克尼兹也看得很透彻:“目前他(溥仪)在世界上已无任何重要价值。看起来,也永远不会再有显赫的一天了。”

溥仪又想东渡日本,但当时的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宣称:“如果溥仪到访日本,固当郑重礼遇,但按照帝王办法殊感困难。”

在国内,当时北洋政府执政段祺瑞则表示,如果溥仪以“个人资格”赴日本或游历欧美,北洋政府“均不加束缚”。

但溥仪没钱出国。

〔20〕离开紫禁城后,由于失去了每年四百万元的“清室优待岁费”,这就使得溥仪只能依靠出售从紫禁城带出来的珍宝,还有清朝遗老们的进贡勉强度日,以致有时连身边侍从人员的工资都要拖欠。

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还有溥仪最信任的老师陈宝琛也极力反对溥仪东渡日本。在陈宝琛等人看来,如果溥仪东渡日本,则势必将放弃帝王之尊而沦为平民,况且也绝对不能让外国人“领养”溥仪。

陈宝琛仍然孜孜追求的,是希望能跟当时的北洋政府谈判,让溥仪“复号还宫”,恢复皇帝尊号和原来的优待条件,在返回紫禁城后再徐图复辟“大业”。

〔21〕尽管因为经济等各种原因被困天津,但从1925年到1932年,溥仪却因此过上了他一生中最为自由的日子。

离开了紫禁城的束缚,虽然生活捉襟见肘,溥仪却因此收获了他一直想要的自由。

凡尔农·麦克尼兹在《被放逐的皇帝》中写道,“溥仪在天津再没有高高的宫墙障眼了,他接触了街市的喧闹,感到很新鲜,经常独自上街,或带着(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逛珠宝店、百货店、服装店和餐馆”,尽管变卖的珍宝和遗老们的进贡收入有限,但溥仪仍然“喜欢什么便流水般地花钱”。

〔22〕溥仪甚至自己跑到理发店里理发,又到开明戏院看梅兰芳唱戏,惹得溥仪在天津的大管家、清朝遗老胡嗣瑗上奏要求辞职引退,说外界对他在天津四处游荡“颇形轻侮”。溥仪于是赏赐了一顶貂皮,“以旌忠直”,才把胡嗣瑗留了下来。

但在天津的日子并不安生。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挖清朝东陵,挖开了乾隆皇帝和慈禧的陵墓,溥仪为此悲伤气愤,每日在天津住处摆设乾隆和慈禧的香案祭拜,并且发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23〕由于手中无兵无权,溥仪等人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当时北伐成功的国民政府上。蒋介石就此委托阎锡山查办此事,可当时兵荒马乱,加上军阀们各自为政,此事不久就不了了之。而溥仪和清朝遗老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复辟的想法,甚至不惜依托外力。

就在溥仪和遗老们加紧与日本势力勾结的同时,1931年8月23日,溥仪的“淑妃”文绣却假装出门散心,随后离开溥仪居住的天津静园,与溥仪打起了离婚官司,史称“刀妃革命”。

〔24〕“妃子”要与“皇帝”离婚,这一史无前例之事,随即轰动了整个民国。而溥仪不育的秘密,由他的妃子文绣的曝光,也开始被公开。

据文绣的公开说法,她从1922年嫁给溥仪,到1931年,溥仪从未与她有过性生活,以致她结婚九年仍是处女:“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衾独抱,悲泪暗流,备受虐待,不堪忍受。”

为了尽快结束这宗皇家丑闻,溥仪在律师和中间人的协调下,不得已赔偿给了文绣五万五千元赡养费,双方最终于1931年10月22日签下了离婚协议书。

〔25〕溥仪则下令颁发了一道“废淑妃(文绣)为庶人”的“谕旨”,以挽回面子。其中称:“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应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放归母家居住省愆,钦此。”

文绣因此获得自由。随后,文绣先后在北平当过中小学老师,甚至沿街卖过烟卷,还在华北日报社当过校对员。1947年,文绣经人介绍,嫁给了当时国民党的少校军官刘振东。1953年,文绣因心肌梗死去世,年仅44岁。

4

〔26〕文绣出走不到一个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东北全境沦陷。

在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穿针引线下,溥仪在与文绣签订离婚协议后的第十九天,也就是1931年11月11日秘密离开天津,并潜往东北企图复辟。抵达东北第二年,1932年3月1日,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并自称“承蒙满洲国三千万民众之热切希望”,出任伪满执政。

在回忆录中,溥仪说:“(1925年)到了天津之后,我一天比一天更相信,日本人是我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我拉拢军阀、收买政客、任用客卿全不见效之后,日本人在我的心里的位置,就更加重要了。”

〔27〕在溥仪等人的请求和日本人的运作下,到了1934年3月1日,溥仪又在“新京”长春举行登基典礼,并将国号从“满洲国”改为“大满洲帝国”,并自称“皇帝”,改元“康德”。

这是继1908年和1917年之后,溥仪第三次登基“称帝”。

但溥仪只是日本人的傀儡而已。

由于与“皇后”婉容感情不和,1937年,溥仪又迎娶了第三位妻子“祥贵人”谭玉龄。因溥仪有生理障碍,谭玉龄曾经痛苦地对别人说:“生小孩子这种事,我今生算是不能了……”

〔28〕溥仪则对外承认,谭玉龄只是他“挂名的妻子”,是一个“牺牲品”,只是“为了表示对婉容的惩罚,也为了有个必不可少的摆设”。

尽管对外这么说,但溥仪对谭玉龄仍然倾注了感情。

1942年,谭玉龄暴毙,溥仪一直怀疑是日本人加害所致。因为当时日本人一直想逼迫溥仪娶一位日本妻子,但溥仪一直婉言拒绝。谭玉龄死后,溥仪将谭玉龄的相片一直随身携带,并在相片背面亲笔写下了“我的最亲爱的玉龄”字样。

〔29〕为了逃脱日本人的控制,1940年,溥仪派人秘密联系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人员,希望能逃亡萨尔瓦多。没想到事情败露,这使得日本人对溥仪更加严防死守。

很快,日本人的崩溃速度,超过了溥仪的想象。对此,溥仪的五妹韫馨对自己丈夫万嘉熙私下说:“我们的死灭就要来临,你为的是忠孝,问心无愧,我盼望日本快完,也可以说盼望我们自己去就死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第二代,才有可能当上真正的中国人。”

〔30〕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人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同年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兵分四路,向驻守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两天后,溥仪跟随关东军开始撤退,并于8月19日,在潜逃日本前夕,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获。

溥仪的弟弟溥杰后来回忆说,当看到一队队手持冲锋枪的苏联红军迎面走来时,他内心无比沮丧,心想“万事休矣!溥仪还不得像(沙皇)尼古拉第二?我们也得白白地陪着他去死”。

〔31〕溥仪等人被苏联红军俘虏之时,“皇后”婉容则一路奔逃返回了长春,但婉容家中却没有亲戚愿意收留这位末代皇后。1946年,婉容最终病死在延吉。当时,溥仪正被苏联人关押在苏联伯力战俘营。

1950年8月,溥仪连同二百六十三名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移交给了中国政府,此后在辽宁抚顺战俘营经历了近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在战俘营里,他的身份编号是981。

抚顺,是清朝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崛起的地方。最终,也成了清朝末代皇帝的关押改造之地。

5

〔32〕1959年12月,溥仪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报到上班。1964年,溥仪又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员。

1960年11月26日,获得公民身份的溥仪郑重其事地穿上了只有在会见外宾时才穿的中山装,与同事们一起参加了社区的选举。在投下选票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后来溥仪写道:“1960年11月26日,我拿到了那张写着‘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我觉得把我有生以来的一切珍宝加起来,也没有它贵重。我把选票投入了那个红色票箱,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我和中国六亿五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主人。”

〔33〕在经历多次相亲后,1962年4月30日,溥仪最终和在北京朝阳关厢医院做护士的李淑贤结婚。后来溥仪回忆说:“过去,我从来不懂得什么叫作友谊,更不懂得什么叫作爱情。只有‘君臣’‘主权’,没有‘夫妻’‘朋友’。如今,我有了朋友,有了真正的伴侣。1962年的五一节,我和李淑贤建立了温暖的家,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

对于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位妻子,溥仪倾注了真心:当时,李淑贤有时在医院值夜班,溥仪往往一晚上要打好几次电话嘘寒问暖,甚至亲自乘坐电车到朝阳门外的关厢医院看望,有时候送件衣服,有时候是带点吃的。

〔34〕李淑贤身体不好经常上医院,为此,溥仪经常在清晨四点钟就起来去医院给妻子挂号。对于这样一位此前连生活自理都搞不懂的末代皇帝来说,只有发自内心的真爱,才能驱使他如此奔劳。

1963年夏天,北京有一次倾盆大雨,全城交通堵塞,溥仪下班后就赶紧打着雨伞去接妻子下班,没想到没有接到。在往回走的路上,溥仪发现有一处下水道口没有井盖,由于积水太深,人们已无法看到下水道口,溥仪担心李淑贤路过会掉落进去,于是竟然在北京的倾盆大雨中,撑着伞,像一名警卫战士一样直挺挺地守护在下水道口旁边,痴痴等候妻子。

〔35〕后来李淑贤回忆,说溥仪有一次这么对她说:“我是从来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只是遇到了你,我才晓得人世间还有这样甜蜜的东西存在。”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溥仪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

溥仪去世后二十八年,溥仪的遗孀李淑贤最终决定,将溥仪的骨灰迁葬到清西陵北侧的华龙皇家陵园内。陵园选址在陵园自选区正中央,这里距离溥仪名义上的父亲、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的崇陵宝顶只有三四百米远。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