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与中华文明之人文地理与宗教8
剧本ID:
60369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2536
作者:炎阳森语
关注
6
8
11
0
简介
秦岭横亘在历史与文明的眼眸下,呈现出大气磅礴与浩远的自然巍峨。历史奥秘秦岭的人文地理与宗教被出落成一幅美丽的文明画卷。摘自《秦岭与中华文明》文本仅供朗读练习,禁止商用,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读物本架空历史古籍传记
正文

正文

1

九章    阿弥陀佛阿字观

阿弥陀佛,也意译为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协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就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其中,“啊”(ɑ)才是原本和正确的读音。理由如下:①阿弥陀佛,包含有无量光、无量寿等众多意义,在汉语中实在找不到一个很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完整地对应翻译,因此就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它的梵语是“Amita-buddha”,因之汉语发音为“啊”(ɑ)。②当代净土宗、密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土资粮》中明确指出:阿弥陀佛的阿字的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ɑ”字。密教中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

2

净土宗供奉阿弥陀佛。秦岭终南山有许多阿弥陀寺,著名的净土宗寺院有香积寺、圣寿寺。香积寺建于公元706年,是净土宗二世祖善导法师的衣钵弟子怀悸为祭祖善导圆寂而修建的。善导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生于公元613年,俗姓朱,泗州(今安徽北部)人。幼年从密州(今山东境内)明胜出家,在公元641年去并州石壁山玄中寺(今山西境内)拜访高僧道绰,归为门下,深谙《观无量寿经》奥义。公元645年,道绰和尚圆寂,善导又到唐都城长安,开始时住终南山悟真寺,后经常在长安城中的光明寺广传教义。他于公元681年病故,终年69岁。其弟子怀恽等人遂将善导的遗骨安葬在长安终南山麓的神禾原上,并建立砖塔以示纪念,后来他的弟子在塔周围建立了香积寺。寺建成后成为净土宗的活动中心,因此香积寺被视为净土宗发源地。

3

阿弥陀佛的专门寺院,一般简称弥陀寺。弥陀寺一般位于山脚、台塬和村庄。秦岭南北有许多弥陀寺村,皆因建有弥陀寺而得名,汉中勉县有弥陀寺镇。秦岭北麓的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有太寅弥陀寺。太寅弥陀寺,原名龙泉院,创建于战国时期,唐朝时期改为龙泉寺,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更名为弥陀院。太寅弥陀寺,一度为陕甘川宁等地居士的朝拜地。抗日战争时期,寺院改为军政府第一俘虏所,定名为大同学园,关押着500多名日本战俘。2000年8月15日,值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之际,宝鸡市政府在此竖立大同学园旧址石碑,栽种了樱花。太寅弥陀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中日友谊的圣地。

4

秦岭终南山有弥陀古寺,位于南五台北坡台沟口土地祠南,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五台景区山下一座较大的寺院,距大顶圆光寺曲径约12.5千米,两侧青山环抱,山坡柏树青翠,寺西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当春深花落,一溪胭脂水,流香溢彩,飘香山外,其美不可言状。寺内有两株一搂多粗、树龄最古、植株最大的古红白玉兰,堪称一景。另外还有梧桐、桫椤、垂柳及各种鲜花,环境异常优美。天气晴和时,站在寺门向外远眺,河边村姑浣衣,田野农夫耕耘,一派田园风光,另是一番情趣。

5

1984年,长安县政协委员释德成发愿重修弥陀寺大殿,海内外宗教界人士及善男信女尽力赞助,1985年,五间大雄宝殿翻修完毕,立“南五台弥陀寺重修大殿赞助碑记”,1992年农历七月,又修建成僧舍禅房楼2层14间,并建成弥陀寺山门。重修后的弥陀寺肃穆壮丽,五间大殿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中殿三间,殿正中供奉毗卢佛,两边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后面是脚踏摩谛大鱼的观世音菩萨。寺院深处新建罗汉堂三间,罗汉堂中的佛塔、佛像布局巧妙,巧夺天工。罗汉堂中心的佛塔为基座1.5米过心、高达5米、6角5层的木雕佛塔(亦称天兰宝塔),上四层塔上每层填置石雕佛像和菩萨像6尊,共嵌置佛像24尊。四周堂壁上嵌着五百罗汉雕像,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曾有人说,任何人看完五百罗汉,其中必有同自己容貌相似的,此言道出了石雕艺术的功力。现今的弥陀寺,殿堂、禅房、僧舍齐全,佛像彩绘、幡幢幔垂、木鱼、铜磬陈列井然有序,是现今南五台较完整的佛寺之一,不仅是佛教徒及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而且是旅游不可多得之佳境。

6

弥陀寺有三株树,两株红白玉兰,一株桫椤树。两株红白玉兰高20多米,白玉兰清洁;红玉兰绚烂。它们树枝高大,繁花似锦,荫庇弥陀寺的大片房顶。桫椤树是近年从印度直接带来的。弥陀寺的门口,松柏挺拔,掩映寺门。松柏是冰河世纪的幸存者和强者。与热带的佛祖故国印度相比,松柏更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气息。弥陀寺的门额写着“弥陀古寺”,大殿供奉阿弥陀佛,左右侍从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白玉兰是表征观世音菩萨的树,红玉兰是表征大势至菩萨的树,桫椤表征阿弥陀佛的坛场禅林。

7

终南山密严寺由藏密上师释本学创立,位于西安市区南30千米左右的终南山麓,是唐代黄龙祖师的道场,以前叫祖师庙。1955年,本学上师于陕西终南山从具有宁玛巴、噶举巴传承的龙肇、妙藏二位上师学法;学有九金刚法(红教最高武本尊忿怒普贤)、大悲胜海红观音、极尊宁提、大圆满灌顶、仰兑等;大手印的各种法本(如恒河大手印、朵哈藏、涅槃道等);萨迦巴的《甚深内义根本颂》等。于陕西户县从噶举巴传承的广度上师学白度母(含气脉明点之修法,为度母亲传前几代噶玛巴)黑马头金刚法(噶玛巴独有)四臂观音(六字中各出本尊金刚之法,噶玛巴传)白臧巴拉、无量寿佛、二臂大黑天及特别降魔法之乐支巴拉法等;六成就等法。1956年,于终南山南五台从海灯法师得秽迹金刚法。

8

释本学上师为现代汉地红教大德,密名“贡嘎多杰”(雪山金刚),与常明长老等并称“终南山三大高僧”(现其他二老已圆寂)。上师青少年时在家即修订及皈依根造、密显上师,20岁时于深定中修莲师祈请颂而见性,遂出家,至上海常乐精舍系统学习藏密。后云游各地,参访了虚云老和尚、灵明上师、广度上师、龙肇上师等,学得各派秘要,于终南山苦修成就甚深。上师1988年出山,在1989—1992年期间开山重建寺院,取名密严寺。

9

上师亲自修建完这个茅棚后,便在此常驻静修、传法。经过上师及众弟子多年来的努力,密严寺已成为大圆满传承的汉地根本道场,引导越来越多的有缘人离苦得乐、走上觉悟之路。上师悲心广大,更于近年根据诸佛菩萨于定中的嘱托,结合一生实修的经验,将《观音圣迹集》《文殊大圣神行录》《秽迹金刚广论》等多部心血无私地公开流通。近年来,上师更感应了身出舍利之瑞,在古今成就者中堪称罕见。

10

1992年修建莲师殿时,取出了伏藏“阿字石”“金刚石杵”“石磬”“石镜”四样法器,现在已经成为镇寺之宝。《空行教授》中记载,莲华生大士的明妃移喜磋嘉佛母授记了贡嘎多杰为取出伏藏者。按此推理密严寺在唐朝曾是一座寺院,移喜磋嘉佛母在此埋下伏藏。就像净土宗的“阿弥陀佛”圣号一样,“阿字观”是藏密非常普遍的重要修法。净土宗“阿弥陀佛”,重在念想;藏密“阿字观”,重在观想。“阿弥陀佛”,念想有了成就,会出现大家熟悉的西方极乐世界,即可往生净土佛国。藏密“阿字观”的成就之一是香巴拉天国。终南山密严寺的释本学上师,50年深修藏密“阿字观”等大法,经历传奇,成就卓异,内地罕见。1992年修建莲师殿时,释本学上师取出了伏藏“阿字石”,更是“阿字观”修持登峰造极的灵迹,是终南山修道历史上耀眼的奇观。

11

莲开五瓣虚云心

虚云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的象征。虚云(1840—1959年),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世以虚云法师相称,虚云是大师在终南山修行期间的自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虚云从普陀山步行北上,到达北京时,恰遇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西太后、光绪皇帝逃亡队伍西行,出长城,赴陕西,途中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抵西安后,转赴终南山,结庐狮子岩下,改号虚云。

12

下面的终南山修行内容均摘自《虚云年谱》,为虚云法师自述:予起香到圭峰山秘魔岩、狮子窝龙洞等处。山水奇踪,说之不尽。予以拜香故,未能领略也。五月底至显通寺,大会圆满。上大螺顶,拜智慧灯。第一夜无所见。二夜见北台顶一团火,飞往中台落下,少顷分为十余团,大小不一。第二夜又见中台空中三团火,飞上飞下,北台现四五处火团,亦大小不同。渡黄河,越潼关,入陕西境。至华阴,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所经攀锁上千尺幢,百尺峡,及老君犁沟,名胜甚多。留八日,慕夷齐之圣。游首阳山,至陕境西南香山观音寺。

13

光绪十一年乙酉四十六岁(1885年)春,离香山。西出大庆关,入陕境。经耀州三原,至咸阳,观召伯甘棠树。至长安,城垣雄伟,古迹甚多。城外东北慈恩寺内大雁塔,浮屠七级。有唐代以下题名碑,大秦景教碑。府学宫前为碑林,有七百余种。城东为灞桥,环有七十二孔。桥亭折柳,有阳关三叠处。至华严寺礼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至牛头寺兴国寺礼玄奘法师塔,到终南山五台,响鼓坡,宝藏寺,白水浪,此处有两圣僧隐此。到嘉五台银洞子五祖窑。

14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六十一岁予遂赶赴五台。行香毕,欲赴终南。以乱事日甚,仍退回北京。七月联军陷北京,时王公大臣,有住龙泉寺者,与予相熟。乃劝予偕伊等随扈跸西行。在兵荒马乱中,已无所谓“马随春仗识天骄”矣。日夜赶程,艰苦万状。行至阜平县,始闻甘藩岑春暖以勤王兵至。帝后大喜,乃护驾出长城。入山西雁门关。其地有云门寺,一老僧已一百二十四岁。帝赐黄绫,及建坊。又西行至平阳,遍地饥荒,人民以芋叶薯叶进,帝后食而甘之。至西安,帝住抚院,予以驾驻西安。嚣烦日甚,潜去。十月止终南山结茅,觅得嘉五台后狮子岩,地幽僻,为杜外扰计,改号“虚云”自此始。山乏水,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

15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六十二岁,春夏予仍居茅蓬。赤山法老人抵陕,结庵翠微山。来六十余人,半住皇裕寺(唐太宗避暑处)。半住新庵。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六十三岁,去岁暮。入定不知时日,山中邻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蓬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复成讶曰:“你一定已半月矣。”相与烹雪煮芋饱餐而去。复师去后,不数日,远近僧俗,咸来视予。厌于酬答,乃宵遁。一肩行李,又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16

从《虚云年谱》看出,虚云法师的终南山行迹,以南五台为中心。南五台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约27千米处,终南山麓,广袤十里许,有奇峰五,最高处曰大顶,四峰为清凉、文殊、灵应、兜率四台,合之大顶为五,南山佳丽之处,唯此最,又耀州区东1.5千米有北五台山,此云南者,别于耀州区而言也。南五台位于西安南约30千米,海拔1688米,为终南山支脉,南五台古称太乙山,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南五台自然风景颇佳,从山下看五座山峰如笔架排列,一览无余,似乎近在咫尺,从竹谷进山至大台竟有12.5千米之遥,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险峰秀岩,目不暇接。涓流如帛的流水石瀑布、孤峰独秀的送灯台、屈腿静卧的犀牛石、峻拔凌霄的观音台、势若天柱的灵应台、如虎长啸的老虎岩等,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真可谓“构造地貌博物馆”。

17

灵应台远看突兀于终南一隅,雄奇无比,高不可攀。半道有清光绪辛丑年浙江游客登临时刻石题字,也算前可见古人了。寺内师傅讲,隋代修建于观音台上的圆光寺早已火烧而毁,其他也在“文革”中毁掉,灵应台上庙宇为2004年重修,观音台为1994年重修。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描写这里:“南望终南如翠屏环列,芙蓉万仞插入青冥。”

18

灵应台也叫舍身台,舍身台源自信仰和性灵的召唤,就是又叫灵应台的缘故吧。“舍身”来自信仰的激情和灵魂的烈焰。东边是日出的地方,也表示舍身的修行开始了。灵应台不是五台中最高的,但是因为山峰独立,建筑为三层阁,高大挺拔,所以看起来非常醒目。青瓦黄墙,加上红色柱子,颜色非常明快。在遍山白雪映衬之下,显得更加挺拔俊美。石阶黑色而清冷,旁边是丛林白雪,颇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味。登上灵应台上的楼阁,上到最高层,眼前的视野极度扩大。向南边看过去,巨大的群山,沉默稳重,排列在面前。眼前所有的群山,层次分明,黑色的山脊,勾勒出冷峻的脉络,大山的沉稳气质,尽显无余。凭栏西望,除过几座台上的古建筑隐在山中,其余则是苍茫群山和浩瀚天空。

19

灵应台西边是文殊台,这里有山门、两间厢房和一座大殿。厢房里是护法神——四大天王塑像,代表了“风调雨顺”的含义。大殿供奉着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文殊,全称文殊师利,由于他智慧辩才第一,尊名亦称“大智文殊”。灵应台和文殊台之间是清凉台。清凉台上面只有一座白色的大理石小亭子,在雪中显得更加清爽精致。通往清凉台的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足迹。走到亭子里面,看见一张石桌,旁边几个石凳。石桌上的积雪已经化掉了一半,桌面上刻着一个棋盘。这么一处下棋场所,可能也只有神仙才可以来吧。清凉台很小,上边有一座汉白玉古亭,旁有青松一棵,让人倍感清爽。

20

观音台也叫大台,海拔1688米,是五台山的最高峰。建有圆光寺,还有隋代神光寺遗址,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史料方志多有记载:“隋大业年间,修建大兴城,取南山之木,见有五彩光环,以为神异,禀明朝廷,勒建寺庙,名为‘神光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9年),曾先后六次出现五色圆形光环,神光寺又易名‘圆光寺’。”天晴之日,站在这里向东能看到其他三台——文殊台、清凉台和灵应台。

21

观音台的地势最高,风景比起灵应台稍微有些不同,观音台的南边,是幽深的山谷,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些散落的房屋。据说,那些都是修行人住的寺院或者茅棚。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修行人的圣地。观音台的西边有一座单独的山峰,比观音台稍低一些。上面有一座琉璃瓦的阁楼非常显眼,就是兜率台。远远望去,兜率台独自立在群山之中。

22

漫漫冬日,须得多少定力,才能忍耐这般的寂寞和冷清?兜率台也叫作送灯台,就是给漫漫冬日、寒冷深夜的修行者送去温暖光明的意思。兜率台者,来自于兜率宫和兜率天。弥勒佛是兜率天的教主,也是未来佛,西方表示未来,兜率台居于南五台的最西边。兜率台上的香格里拉天堂的核心、前提和象征即虚云,坐过飞机的人们都有记忆:白云的上边就是澄澈的万里晴空。这也许就是虚云法师以虚云为号的一个注解。

23

大约在中国的元明时代,英国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灵修著作:《不知之云》。该书的前言就提醒说,“灵修之云”可不是天空之云。如果希望懂得“灵修之云”,他最好“有一种踏实的圣神愿望”,就像终南山南五台是从最东边的舍身台开始之故。《不知之云》的无名作者,尽管远在英吉利海峡,应该懂得秦岭南五台虚云之心。秦岭终南山,莲花开五瓣,它的花蕊和灵香就源于一个充满“圣神愿望”的虚云心。

24

水陆法会悟真寺

人类地球,海洋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2.5倍。那么,尽管人类以陆地为生活家园,如果以面积比例看,海洋中的生命就是陆地生命的2.5倍之多。佛教很早就知晓这一道理,因为佛陀在一杯水里,早已经看到了万千生命,因此,世界各地佛教,一直有举办水陆法会的庄严传统。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

25

水陆庵位于蓝田县城东10千米的普化镇王顺山下,为六朝名刹,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它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周围青山耸立,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水陆庵的水陆殿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明隆庆元年(1567年)修建,殿内13面墙壁上精雕细塑着大量泥制彩绘塑像、壁塑、悬塑,总计3000多尊,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饰等繁复各异,是陕西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彩绘泥塑群,泥塑内容、结构和彩绘方法非常特殊,保存了多种历史艺术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佛教研究价值。

26

壁塑全部在庵内的大殿里,分为南北山墙、殿中正隔间两壁及两檐墙四部分,共有大小不等的佛像3700多尊。进入大殿迎门,中隔壁分为三个区间:中隔正壁间塑释迦、药师、阿弥陀佛,均端坐须弥座上。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着迦叶、阿难,药师、阿弥陀两佛左右侧,也各有协侍侍立,均五指合十。最令人注目的是三尊佛像均有金碧辉煌的背光,释迦的背光上有四佛、八大菩萨、四大金刚、八部护法等;阿弥陀佛身后的背光则有东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另外尚有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庞大的伎乐队伍。

27

药师佛的背光上则是东方三圣,中为药师佛,左右分别为日光、月光二菩萨。中隔正壁的背面塑有三大菩萨,观音高坐在龙台之上,左为文殊菩萨骑青狮,右为普贤菩萨骑白象。中隔北壁间,正面是地藏菩萨,背墙上是地藏变。北壁间背面是十六臂观音像,像后壁上则是妙善公主剜眼割手为父治病的经典故事。中隔南壁间,正面是药王菩萨,壁上则是我国历代名医像。药王菩萨两侧各有一小殿,分别供奉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南壁向背面则是孔雀灵王的塑像,身后为孔雀灵王的经典故事。

28

秦岭蓝田水陆庵最突出的特色,即水陆庵大殿内众多的佛教彩色泥塑。众多的佛教彩色泥塑,意味着众多的神灵到场襄助法会圆满举办,意味着受难生灵的众多程度。从自然地理看,蓝田水陆庵山环水绕,北面是逶迤连绵的骊山丘阜,南边是峻伟的秦岭主脉。它的南方,是从终南山流淌而下的蓝桥溪流;它的东北方向,是著名的灞河上源。从历史地理看,水陆庵的南北分别是锡水洞猿人遗址和蓝田猿人遗址。蓝田猿人遗址是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最著名的古代猿

29人遗址。蓝田猿人的生活年代,距今有100多万年的悠久历史,有数以亿万计的华夏先灵,需要祭奠!水陆庵又正位于秦岭蓝武道的北麓出口。不说其他,仅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争霸,就至少有几百万的古代将士在此牺牲。他们的亡魂,又是多么的需要怜悯、关怀和超度!如此对比,水陆庵万千的彩色泥塑和众多的神灵,还是显得有些少。

30

据记载,今日的水陆庵是悟真寺的下院。蓝田县悟真寺是中国古代一处著名的佛寺,本为六朝古刹,极盛于隋唐时代,传说是佛弟子迦叶坐化之处。其上院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蓝水谷中,唐时的悟真寺,风景绝佳。当地遥望玉山,青峰插天,下临兰溪,碧水潺潺,绿树丛中,楼阁重叠,殿宇毗连。寺院距帝都长安不过百余里路,山下即是长安通向商州、邓州、襄阳的秦楚古道,交通便利;净土宗著名的善导大和尚曾于此寺修行说法17年之久,所以不仅文人墨客、善男信女来此游览者络绎不绝,就是当时帝王嫔妃、达官显贵,也时常入山消遣布施,使悟真寺成为名冠一时的佛教丛林和游览胜地。风景区位于蓝田县东南,距西安市约35千米,森林密布,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沟壑回环,气势恢宏。

31

悟真寺建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由名僧净业、慧超所建,位于悟真峪口,与下悟真寺、水陆庵连成一片,组成了绵延数里的佛寺群。唐代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名僧法诚等人又进行了扩建,成为容纳千名以上僧侣的著名寺院。高僧于此观想念佛,便觉有千万莲华,弥漫其间。长安信众闻讯而来,悟真寺香火达于极甚。文人骚客如李白、钱起,书圣画杰如褚遂良、吴道子,都在寺中留下诗韵墨迹,足为千秋风范。会昌灭佛,悟真寺始遭浩劫。兹后战乱频发,兵燹不绝,悟真寺奇观不再。中唐之后,白居易来游,已倍感凄凉。然其留下百韵长诗,记眼中悟真寺之气象,犹可领略当日规模矣。

32

白居易在《游悟真寺》中写道:“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悟真寺有多宝佛塔。随着法华信仰的盛行,我国自古便有多宝塔的造立,如六朝时代多建三层塔,唐代则设于诸寺中,在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浙江省舟山市等地皆有其遗迹留存。现在小雁塔的博物馆内有大量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遗存,其中就有很多多宝佛的造像,常和释迦佛一起出现在宝塔中。

33

据《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偈所载,多宝如来头戴绀发冠,身相黄金色,结智拳印,身披袈裟,跏趺(盘腿而坐,脚背放在大腿上)于大莲花上。关于释迦如来的形象,则为头油绀青髻,眉间放白毫光,身相黄金色,左手结拳印,身披袈裟,跏趺坐于白莲之上。此系以多宝为金刚界大日如来,而以释迦为胎藏界大日如来之意。

34

据说,唐贞观年间,曾有一僧人夜入蓝水,忽闻有诵《法华经》者,声音纤远,而其时,月明星稀,四野无人,僧心骇,回到悟真寺后告知其他僧人,僧皆不信,约好第二天傍晚同去看个明白,到了蓝水边,果然有诵《法华经》的声音,似乎是从地下传出来的,于是僧人就做了个记号。及至天明,在做记号的地方挖下去,发现深土中埋有一个枯颅,头骨虽已发白,嘴唇与舌头却鲜润如初。众僧以为奇异事,就用一个石函装殓了枯颅,置于千佛殿西轩下。

35

从此,每逢傍晚,石函中总是传来诵《法华经》的声音。满长安城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来悟真寺祭拜,悟真寺一时香火大盛。后来,有一个新罗来的僧人客居于寺,长达一年有余。有一天,这个新罗僧人乘悟真寺僧人下山之际,偷走了圣物,渺无行踪,这遂成了悟真寺的一桩憾事,从此,悟真寺慢慢走了下坡路。石函的故事,野史中有记,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诗中也写道:“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颅骨今不见,石函尚存焉。”

36

圭峰月照草堂寺

《福音》有言,贬抑者,将获高举。“草堂”,即便是在我国古代,也是寒士寄身的贫家,是贫民社区的茅庵和社会底层的象征。可是现在,中国至少有两个草堂已经成了一种荣誉和辉煌的代名词:一个是四川省成都的“杜甫草堂”,一个就是陕西省户县的“草堂寺”。户县的“草堂寺”,是佛教信仰的著名圣地。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西禅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改名为“圣恩寺”。几番改名,皇恩有加,法味更浓,却都被历史婉言谢绝了——历代诗文碑刻以及百姓们都仍称其为草堂寺。

37

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的“草堂寺”金字横匾。步入院内,松柏、翠竹扶疏,浓荫遮地,花草吐香。沿青砖铺就的林荫道北行,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的钟亭,里边挂一口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铸造的巨钟,再向前行便到了小山门,门正中挂着“草堂古寺”的匾额,小山门两侧便是碑廊。碑廊建于1956年,单据12间,面积120平方米,呈“凹”字形,面对着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形成草堂寺的内院。草堂寺现存的最大殿堂,是“逍遥三藏”殿,此殿是清代的天王殿。

38

此“逍遥三藏”匾由兴善寺方丈妙阔法师亲笔书写。1945年定悟法师任草堂寺住持时,西安各寺庙联合赠送,1947年悬挂在殿前。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施金泥塑如来佛像,佛像前安放着日本日莲宗奉送的鸠摩罗什坐像。这尊鸠摩罗什坐像高1.2米,用一整块楠木刻成,一双慧眼,满面含笑,栩栩如生。13世纪,日莲(1222—1282年)在日本子睿山学习天台宗,至1253年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大殿西侧门外,有一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

39

鸠摩罗什(343—413年),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高僧,他既晓梵语,又通汉言,名传西域,声闻中原。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军七万西伐龟兹迎鸠摩罗什入关,谁料淝水之战苻坚兵败后被姚苌所杀,吕光失主后便在凉州自立(今甘肃武威),建立了后凉,鸠摩罗什也随吕氏在后凉弘法17年。到后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后于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后经扩建,殿宇巍峨。鸠摩罗什率众僧住此译经,当时译经队伍非常庞大,在鸠摩罗什主持之下,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

40

据记载,助鸠摩罗什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远近而至求学的僧人达三千之众,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代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宋朝初,政府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改名为“圣恩寺”。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烬。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

41

舍利塔北边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烟雾井位于寺内西北角靠围墙处,东南紧挨竹林。烟雾井俗谓“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块巨石,石上卧一条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此外又有人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至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遂成“烟雾”。随着科学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前两种说法不过是作为美好的神话传说来接受而已。草堂烟雾的成因合乎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关中一带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在运动的过程中,沿地壳的岩缝冒出地面,升至高空,遂成烟雾。后来,由于地热改道运动,烟雾井便再也无烟雾了。

42

据说,当年每当落日沉入终南山之时,烟雾腾空,蔚月成奇观:轻烟淡雾,摇曳于圭峰之巅,多呈淡淡的紫色。这一带的终南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山钟其灵,水毓其秀,修竹掩墙,苍松映朱阁,于是乎居名区之首,列八景之中,名曰“草堂烟雾”。清代朱集义诗云:“烟雾空蒙叠翠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渺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43

草堂寺建有碑廊,现存名碑20余通。其中“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碑”为正方形,边长0.55米,碑周有线刻波纹,碑面多风化裂纹,但字体尚可辨读:“金正大乙酉岁(1225年)仲冬望日,住持传法沙门义金重录上石,长安樊世曹刊。”从碑可见历史上草堂寺的地位和影响。而“过草堂暨终南山”与“游圭峰草堂”两碑,仅从名称可以看到圭峰山和草堂寺血脉一气。今日草堂寺里,与钟亭相对之处,有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所刻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史称圭峰大师。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圭峰月照草堂寺”让人体会到圭峰山和草堂寺的血脉相连,地望浑然和优美形胜。

44

圭峰山位于太平谷口,为断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它拔地而起,海拔约1500米,三面为悬崖峭壁,唯南面坡度较缓,上有一寺,圭峰禅师宗密曾在这里坐禅。峰顶一席之地筑有一庙。每当黑云压顶,必有大雨,故俗云“圭峰戴帽,白雨发泡”。圭峰旁又有天池,秋月照射,澄澈如镜,其峰之南旧有别墅,“暮山紫翠,横绝天表,月高露下,群动暂息,忽有笛声自西依山而起,上拂云汉,下满林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听之,天地人物洒然如在冰壶中也。”

45

圭峰大师,号宗密(780—841年),我国华严宗第五祖,唐代果州(今四川南充)人,俗姓何,谥号定慧禅师。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赴京师应贡举,途经遂州,听闻道圆和尚说法,乃随其出家,并受具足戒,又依道圆之劝,参谒净众寺神会之弟子益州南印禅师,再谒洛阳报国寺之神照。元和五年(810年)入澄观(清凉国师)座下,受持华严教学。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止于终南山智炬寺,自誓不下山,于此遍览藏经三年,撰有《圆觉经科文》二卷。后入终南山草堂寺,潜心修学,著《圆觉经大疏》三卷。再迁寺南之圭峰兰若,专事诵经修禅。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征入宫中讲经,帝赐紫方袍,相国裴休与朝野之士多受其教,未久请归山。会昌元年唐武宗(841年)正月初六坐化于兴福塔院,世寿六十二,法腊三十四,荼毗后得舍利数十粒。

46

国内有几座著名的圭峰山,论名气,目前秦岭户县的圭峰山不大,然而,户县圭峰山和草堂寺血脉一气,而且为了草堂寺的鸠摩罗什法师,历史上发生了两次战争。世界历史上,也只有希腊美神海伦可以相提并论。其次,历史文化上,国内的几个著名圭峰山中,恐怕只有终南山的圭峰出了“大师”。《圭峰禅师塔铭并序》是唐朝宰相裴休撰并书,其中有言:“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圭峰山月,皓亮清高,普照草堂。那就是佛光普照!难怪草堂寺宁可舍弃“西禅寺”和“圣恩寺”人间盛名;难怪“圭峰月照”下的草堂寺,成了荣誉辉煌的代名词,成了佛教朝拜的圣地!

47

香巴拉:净业与净土

10年前,我在南五台后宽法师的“净土茅棚”,看过《寻找香格里拉》。《寻找香格里拉》的作者陈宇宽,国民党陈诚将军的孙辈。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学业之后,陈宇宽开始在大陆,主要是西藏雪山“寻找香格里拉”。祝福陈宇宽艰难跋涉之后,能够进入他希望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又译为“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为时轮佛法的发源地;佛学界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其实,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坛城”和“天堂”.

48

香巴拉,即净土宗的净土概念。秦岭终南山是净土宗的祖山圣地,一是香积寺,一是圣寿寺。佛教香积寺著名者有三个:浙江杭州香积寺、河南汝州香积寺和秦岭终南山香积寺。终南山香积寺在西安城南约17.5千米的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香积”一词来源于佛教经书《维摩诘经》,《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云:“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49

唐朝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有“骑马闯山门”的传说,据“龙禅法师碑”载:“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夜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堵坡(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比丘之异宝。”当时,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将“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致密宝”赐给香积寺。因善导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又供奉着皇帝赐予的法器、舍利子,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唐代王维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50

寺内现存的善导塔是公元680年修建的。塔由青砖砌成,为仿木结构。塔原为13级,因年久残毁,现存在11级,高约33米。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12尊半裸石佛像,雕刻精巧,实为珍品。塔基层四面有门,南门帽额上嵌有篆刻的“涅槃盛事”横额,是1768年修补时所做。塔身四面有用楷书刻写的《金刚经》,字迹雅秀,笔力遒劲,十分引人注目。香积寺在唐代曾盛极一时。怀悸召集四方僧众多次在寺内举行隆重祭祖。唐高宗李治曾赐舍利千余粒,还有百宝幡花,令其供养。武则天和唐中宗母子多次亲临膜拜。寺院当时规模宏大,除善导弟子敬业灵塔外,还有万回、平等灵塔。

51

香积寺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净土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而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即是唐代的善导大师(613—681年),他是大净土教的一位高僧,后被尊为莲宗第二祖。至于莲宗始祖,则要追溯到慧远了。为了进一步弘扬净土法门,他著《观无量寿佛经疏》(《观经四贴疏》),教人专称弥陀名号为正行。

52

目前现存善导大师的著述一共5部29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净土法事赞》22卷、《般舟赞》1卷、《观念法门》1卷,其中《观无量寿佛经疏》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于8世纪传往日本,日本僧人源空即据此创立日本净土宗。善导平日持戒极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长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道红光从其口中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人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经》数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于壁,把净土宗中经典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导的作品。

53

南五台西坡,也有一座净土宗寺院,即坐落在山口的圣寿寺。圣寿寺前的平地上,有一棵唐朝槐树,树上的牌子表明这棵树属于西安市重点保护的名树。至于圣寿寺本身,则是在隋朝杨坚的仁寿年间(601—604年)建立的,算是南五台历史上最早建造的寺院。建寺的第二年,御书的牌匾上是“观音台寺”,唐代宗大历年间,改名为“南五台山圣寿寺”。圣寿寺的现任住持为广宽法师,六七十岁。圣寿寺有两座塔,其中一座就是有名的圣寿寺塔,该塔建于隋朝,原名叫“应身大士塔”,来源于观音菩萨显化成和尚去斗毒龙的故事。另一个说法是隋朝时期放置了释迦牟尼的牙骨在里面。塔有7层,30多米,为仿木楼阁式砖塔。它的不远处,有另一座比较矮小的砖塔,这就是印光法师塔了,这个塔是用来纪念印光法师的。

54

印光法师(1861—1940年),陕西合阳县人。以前学儒学,后来研究佛理,21岁时,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不久就离开山里到外省寺庙去了。一年之后又回到终南山结茅潜修,曾经在圣寿寺住过一段时间。印光大师一生,由儒入释,主张儒佛融合,学佛由做人学起,所以他平日很善于用儒家伦理及念佛法门教人。比较有名的著作就是《印光法师文钞》一类的书籍,对广大的信徒建立正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也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55

南五台后山茅棚很多。其中,土茅棚的院子不大,却非常整洁,大约有一间大屋,两三处厢房。院子边缘种着花草,开得正好。院子中种着几株果树,树枝低矮,上面的果子累累地压下来,触手可及。净土茅棚的“主人”是乘波师父,乘波师父是20世纪80年代出家在此修行的,之前她的师父慧因和师叔慧远一直在这里修行净土宗法。山上的女尼清修是很辛苦的,供养很少,都靠自己种地。乘波的师父、师叔都已经圆寂了,留下乘波和另外两个小徒弟在此处修行。慧因、慧远师父少年在东北出家,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开会相遇,于是相约来到终南山修行。在这里盖起了简陋的茅棚,一住就是几十年,从来不下山。她们一生简朴,凡是供养的衣物,都再施舍出去,临到圆寂,身上还是多年的破袈裟,身后一无所有。师父慧因早年往生,师叔慧远前两年圆寂了,临走的时候,非常清醒地说:“我往生净土去了。”

56

颇为时尚的香巴拉,即终南山的净土!无论是藏密香巴拉,还是南山净土,都超越了生命的天国世界,都以日常的自我净业为根本前提。佛教戒、定、慧三学,戒为基础,以戒为宗即律宗。终南山沣峪口,即有律宗祖庭净业寺。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就是道宣。

57

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弘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和《四分比丘尼钞》,总称为“五大部”,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定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他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亦成为后世戒坛的典范,因他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58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道宣律师因是唐初时人,与玄奘、窥基、圆测法师、牛头祖师及孙思邈等交往颇多,在净业寺驻修的四十余年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

59

净业寺处在山腰高处,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站在高处,山风阵阵,热汗顿消,清爽异常,实在是一个静心清修的好道场。不过也因为道路太艰险,所以此处人迹罕至。净业寺庭院建筑大多数是后来重修的,为仿唐格式,质朴庄严,不复平日所见明清建筑雕梁画栋,真可谓繁华洗尽,只现纯真。庭院里草木葱郁,干净整洁。方进得寺院,就看见一只锦鸡和两三只大孔雀在庭院散步,不由得令人惊奇。孔雀望见来人,亦不躲闪,自在前行。

60

净业寺敲钟的师父,声音洪亮悠长。敲罢钟,出来大殿的时候,他唱起《南山颂》。他笑着说,人家都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我是真正的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样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修行无时无刻都有,就是敲钟也要尽责任认真地敲钟。敲一次钟,就能消一些“业”,敲一天钟,就能消一天的“业”,能一辈子敲钟的人,都是那些诚实劳作、心灵高尚的人们。难怪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描述“敲钟人”卡西莫多是理想与高尚的化身。拜访净业寺之后,一位居士有诗叹道:“终南一何秀,古寺见云间。何当会此景,净业再问禅。”是啊!时尚的西域香巴拉,古朴的南山净土,一定是香气沁心、晶莹美好的心灵天国。“何当会此景,净业再问禅”,还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净业和敬业开始吧。

 

 

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文本仅供朗读练习之用 禁止挪用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