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美《杜甫传》10(完结)
剧本ID:
617552
角色: 0男0女 字数: 8386
作者:对影观心
关注
2
3
1
0
简介
《杜甫传》以杜甫的生平经历为主干,以杜甫的经典诗词为枝蔓,适当穿插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背景,勾勒出盛唐气象下的诗人风骨。 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为诗史,他用诗记录了时代,也用诗记录了自己的人生
读物本0
正文

《杜甫传》作者:林希美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国家天下,百姓冷暖,仍比杜甫自己的冷暖重要。

与百姓相比,他们至少还留在故乡,多的是身心安定,少的是舟上漂泊。杜甫贫苦无依,无家、无亲人、无友人可以依靠,现在也只剩下这一叶小舟了。

来到岳州,身体衰弱的杜甫拄着拐杖,登上了岳阳楼。他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庭湖,心中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他说过,自己的眼睛如雾中探花,那远方的美景也只剩下心中幻化出的影像。杜甫的晚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漂泊不定,正如这无根,随时会被风吹散的雾气,脆弱得不堪一击,随时都会散去,化走。

岂止晚年的人如雾,人生何时都如雾气。只是有些人雾气凝聚得久,有些人很快散去罢了。

2.

杜甫登上岳阳楼,依旧不忘赋诗记录。这一次,他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岳阳楼的景观了,那日他终于如愿,登上了岳阳楼。一时间,杜甫似乎看到了浩瀚的湖水,看到了天地仿佛在湖中日夜浮动的景象。

这样的美景,他能与谁分享?亲朋好友,要么没了音讯,要么人已西去,只剩下年老多病的他了。

现在,杜甫有一叶孤舟陪伴着他,已成了他最大的安慰。在岳阳楼顶上,杜甫依旧不忘未息的战火。他多想站在此处,望见长安,看见那战火纷飞的地方啊。这样他便可以知道百姓处于怎样的情况了。

3.

可惜,杜甫看不见!他依着凭栏,老泪纵横,却又无可奈何。

除了流泪,心痛,他再不能做什么了。

杜甫的那叶孤舟,在水上漂着,杜甫的心,也在泪水里泡着。

他们的命运,不知不觉被联系在了一起。只是,物品终究比人的寿命长久。如果说杜甫是大唐某段历史的见证者,那么这叶小舟也见证了杜甫晚年的一段时光。

杜甫就这样,随着河流继续漂泊着。大历四年(769)正月,杜甫离开岳州,走走停停,三月底来到了衡州。衡州有杜甫多年前的旧相识,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这一次,杜甫总算不孤单了。他在这里遇见老友,日子也算有了着落。只是,上天要薄待某个人时,他刚好起来的日子也一定会被夺去。不久,韦之晋便要调任潭州刺史。临行前,杜甫曾写诗赠他,诗中写道:“王室仍多故,苍生倚大臣。还将徐孺子,处处待高人。”

杜甫再一次失去了依靠。

4.

大约因病所致,杜甫在衡州停留了数月之久。在衡州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咏怀二首》:

咏怀二首(其一)

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

嗟余竟轗轲,将老逢艰危。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河雒化为血,公侯草间啼。西京复陷没,翠盖蒙尘飞。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倏忽向二纪,奸雄多是非。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日给在军储,上官督有司。

高贤迫形势,岂暇相扶持。疲苶苟怀策,栖屑无所施。

先王实罪己,愁痛正为兹。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

咏怀二首(其二)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飘飖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衣食相拘阂,朋知限流寓。风涛上春沙,千里侵江树。

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井灶任尘埃,舟航烦数具。

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万古一死生,胡为足名数。

多忧污桃源,拙计泥铜柱。未辞炎瘴毒,摆落跋涉惧。

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

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

5.

杜甫还是要走的。他不能留在这个无一个亲朋好友的地方。虽然是为养病,但杜甫却从没忘记过观察百姓的生活。他在《遗遇》中说:“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又在《客从》中说:“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杜甫来到这里,遗落了不少眼泪。他已痛到不知怎样写、怎样说,只能说“欲辨不成书”。其实杜甫自己生活的痛,也已“不能书”了,但他仍坚持生病了还要继续漂泊下去。

身体稍好,杜甫从衡州又到了潭州,却不曾想,韦之晋离世了。

6.

为缅怀好友,杜甫写下了《哭韦大夫之晋》的诗:

凄怆郇瑕色,差池弱冠年。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台阁黄图里,簪裾紫盖边。尊荣真不忝,端雅独翛然。

贡喜音容间,冯招病疾缠。南过骇仓卒,北思悄联绵。

鵩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素车犹恸哭,宝剑谷高悬。

汉道中兴盛,韦经亚相传。冲融标世业,磊落映时贤。

城府深朱夏,江湖眇霁天。绮楼关树顶,飞旐泛堂前。

帟幕疑风燕,笳箫急暮蝉。兴残虚白室,迹断孝廉船。

童孺交游尽,喧卑俗事牵。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

谁寄方隅理,朝难将帅权。春秋褒贬例,名器重双全。

所谓抛下名利富贵,有时并非是天下之名、天下之利,而是连这唯一的一口饭也能抛下的人,才算是有了入圣、入贤的资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致力于品行道德的人,行为上处处以义为前提;而多数人,则是以利益为目标。

7.

这样的“圣人”,或许在诸多人看来有些道貌岸然,可也不能否认,这世间果真是有君子的。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指,喜欢舒适和享受,喜欢衣食讲究者,是不能领略君子的境界的。

犹不能忘记,宗武生日时,杜甫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他从未告诉儿子,要功名富贵,而是要远离这些,学好文选经史。

后人陆放翁曾作诗说:“志士山栖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先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

以凡人之心,去解高士之境,也只能错到今了。

无论此时杜甫的心境,多么地“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但他的处境仍令后人担忧和心疼。

这种心疼,正如杜甫对百姓的牵挂。

其实,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有人,心疼的是某个人;有人,却心疼着天下人。

8.

流浪,流浪

晚年的杜甫,生活无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小舟上度过的。他自己也说:“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

他就这样漂泊着,漂泊着,不仅心不能靠岸,身似乎也靠不了岸了。

在潭州,舟成了杜甫的家。他身体多残病,也仍要去渔市上摆摊卖药来维持生活。生活无依的杜甫,只好向崔涣、卢十四两侍御请求帮助。

也有人说,杜甫在潭州租了屋舍,算是有了栖身之处。若是如此,自然是最好的,也是人们所期望的。

他至少,无须再面对舟上沙尘,空村的豺虎。

某一天,有一位名叫苏涣的年轻人结识了杜甫。他非常崇拜杜甫,给杜甫念自己的诗听。苏涣有些才能,且见识不凡,杜甫很欣赏他。闲谈之余,杜甫不免会回忆起自己曾经年少的岁月。

9.

此后,他们常常往来,有时纵论今古,有时饮酒畅谈。

杜甫在《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苏涣侍御》中说:“附书与裴因示苏,早据要路思捐躯。”意思是,杜甫希望苏涣除了诗以外,还要多想想为国捐躯之事。

杜甫身在苦中,仍没有忘记国事,他似乎要劝尽身边每一个人“为国捐躯”。而他自己,并没有后世期望的那般租了屋舍,他依旧住在小船上,飘飘荡荡地过着日子。这段时间,杜甫的眼睛还是看不清楚,他望着一江春水,打趣说:“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即使看不清,他仍不悲哀。他悲哀的依旧是百姓,为此写下了《蚕谷行》、《朱凤行》、《对雪》等诗。

10.

他在《蚕谷行》中说:“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他给道州任刺史的裴虬赠诗,嘱咐他到任后:“上请减兵甲,下请安井田。”后又答诗给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新春时,杜甫再为儿子宗武写诗,题为《元日示宗武》: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杜甫一心去往江东,如今是去不了了。身体衰微,经不起折腾。

11.

一想到此,只能默默落泪。杜甫说,老了,他变得爱哭了。

老小孩儿,小孩儿都爱哭,忍不住那心里的悲痛。不是想哭,是一难过,泪便流了下来。

止也止不住!

不久,杜甫又写了诗送给宗武。

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身处困境,杜甫一家人还在研究诗律,将书摊在床上。他劝诫儿子,莫要羡慕功名富贵,要学一学曾子与游夏,做一个达者。总而言之,人要志于学,志于做个达人、贤人,莫随了世俗。

12.

越是在艰难困苦时,杜甫越要让儿子忍心养性。他当然知道,人有逐利之心,可杜家的家风并非追求“紫罗囊”,而是“饱经术”“志达者”。

这个志向,杜甫遵守了一辈子。他自然要以书、以德传家,让这种家风永远传承下去。

大历五年(770)春,李龟年流落到了潭州。自安史之乱后,李龟年与杜甫一样,四处漂泊,到处流浪。当他们再次相遇,杜甫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回忆曾经盛世的大唐。

现在,他们都老了,晚年还能再次重逢,真是无限感激与感慨。

寒食节时,杜甫作了《小寒食舟中作》一诗。这首诗虽添了几分闲情,不过仍能感受出杜甫的惆怅。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13.

这天,杜甫勉强吃了一点儿饭,靠着乌几(即乌皮几,乌羔皮裹饰的小几案,古人坐时用以靠身),席地而坐。那乌几已破,缝了又逢,杜甫的头上还戴上了褐色的帽子。

蝶鸥自由自在,各得其所,人却处于困境中,不能解脱。杜甫站在潭州向北望着长安的方向,不禁心头生愁。

一万多里路啊,一切都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还有故乡。

故乡,到底是什么?为何对它这般牵挂?长安,又是什么?怎就如此放不下?

倘若立志于德,做好自己便罢了。或许,这正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他认为管仲有遗憾,不够圆满。

14.

以一个政治家来说,管仲对天下有功劳,可他后来富贵滔天,纵情享受,忘记了天下的王道。当然,管仲若不吃喝玩乐,以齐桓公的为人,很难不猜忌他。所以管仲的玩乐,不过是做个样子,属于政治权术。

但以圣人的角度而言,若不能讲礼乐仁义,推行王道,便是“失职”了。孔子对管仲寄予厚望,自然认为管仲有不圆满的地方。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步管仲没有往前迈。

杜甫或许没有管仲的功绩,但是他却有辅佐君臣,改变世道人心的志愿。杜甫倒是向前迈了这一步,可他却少了管仲的九十九步。

人生没有圆满,也只能期望圆满了。

对于当下的杜甫来说,他不敢奢望圆满,只求活下去。

15.

大历五年(770)四月,潭州刺史兼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崔瓘被湖南兵马使臧玠杀死,潭州城内大乱,火光冲天。杜甫带着妻儿驾着小舟逃难,又来到了衡州。在《白马》《入衡州》这两首诗中,杜甫记录了这场叛乱。

逃难时,杜甫还写下了《逃难》一诗,记录他近乎绝望的窘境。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天下之大,红尘万丈,竟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山河破碎,王朝垂危,竟无人招揽天下志士。

也只能悲叹。回首往事,回望潭州,都似这叛乱,也似这大火,推着人不得不往前走。

仓促地,急迫地,一路跑,一路丢。

16.

不仅后有追兵,前还有豺狼虎豹。对于杜甫而言,苦些没什么,丧命也没什么。可是他必须活着,用以安慰妻子。

这个陪他吃了大半辈子苦的女人啊!不知道对她该说些什么,无语泪先流。

老妻,糟糠之妻。越是深爱,越是被伤害,越是活得卑微。

不知,杜甫的妻子有无旧疾。若是两人都疾病缠身,那可真苦了杜甫的孩子们。

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杜甫的愧疚便在,即使愧疚他还是会在愧疚中告诉孩子们,不要羡慕富贵啊!

人们羡慕的晚年生活,是夫妻二人携手夕阳下。纵是近黄昏,也是美好的。杜甫的晚年,妻子与他携手小舟上。

或许对于杜甫来说,这样就够了。

17.

羁旅病侵,仍念故国悲寒

流浪,似乎是一个很浪漫的词。但真正流浪过的人,或许会认为停下来才是人生。

不排除有些人天生爱流浪,甚至认为停下来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终结之时。不过对于杜甫、李白,以及当时大唐的其他才子而言,他们却是被迫流浪。

他们许多人都渴望回到故乡,将身心安葬在那片土地上。

离开潭州,杜甫带着家人向衡州进发,这是一次未知、渺茫的逃亡。杜甫虽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念,但现在杜甫老了,老马识途,他这匹老马还能认得归家的路吗?杜甫在《江汉·江汉思归客》中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8.

现在,杜甫不再称自己是老夫狂人,而是一迂腐老儒了。活了大半辈子,竟落到客滞江汉的窘境,有志不能展,有家不能回,他这书读得有何用?

他不过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罢了。

杜甫这朵云,越飘越远,与天上的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着为数不多的日子。可即使如此,他心头仍渴望着施展自己的雄心壮志。飒飒秋风,吹醒了他,让他顿时觉得病情有些好转。

事实上,杜甫是想家了。古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长途跋涉。现在的杜甫,智慧还在,他还能被人所用吗?

昔日,管仲随齐桓公伐竹,春往冬返,迷失路途。管仲建议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今日,杜甫这匹老马,虽认得那归家之路,可他到底已是“无用”之人了。

19.

杜甫来到衡州不久,又计划南下郴州,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在彬州任录事参军。然而,天不遂人愿,小舟还未行到耒阳县,他们一家人便被暴雨困住了。江水大涨,小舟难以前行,只能停泊在方田驿。

此地距离耒阳县约有四十里的路程。他们在这里,一无亲朋好友救助,二无多余食物,一家人只能在小舟上等死。

昔日,杜甫的孩子们“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还能叫喊,到底是不够饿啊,人果真饿极了,连呼吸都是多余的,都恨不得省下来保存体力。

杜甫和妻儿饿了整整五天,五天后耒阳县的聂县令闻讯赶来,才解救了杜甫一家。杜甫吃完美酒佳肴,为表示感谢遂写诗相赠。只是种种原因,聂县令并没有及时拿到诗文。数日后,江水已落,县令再来到江边,发现杜甫的小舟不见踪迹,便以为他已溺死,不禁放声大哭。

20.

聂县令敬重杜甫,佩服他的才华,为了纪念杜甫,在耒阳县北建了一座空坟。《旧唐书·杜甫传》中写道:“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杜甫并没有死。他在那条小舟上因饥饿旧疾复发,很快回到了衡州。夏末,潭州叛乱平定,杜甫又返回潭州。

回棹

宿昔试安命,自私犹畏天。劳生系一物,为客费多年。

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散才婴薄俗,有迹负前贤。

巾拂那关眼,瓶罍易满船。火云滋垢腻,冻雨裛沉绵。

强饭莼添滑,端居茗续煎。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巅。

顺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牵。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

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篙师烦尔送,朱夏及寒泉。

21.

杜甫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所以他想北上汉阳,或回到洛阳与长安。只是疾病缠身,日子困窘,他再无任何能力回到故乡了。

莫非,只能终老在这叶扁舟上?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人生中的最后一滴眼泪,注定要流到湘江里去。

暮秋时,杜甫与好友李衔重逢。想起旧土,杜甫孤身尽悲愁。这似乎成了杜甫的执念,他越是深知人将归兮,越是想要回去。

李衔离开时,杜甫写下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

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

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北归……

仅这两个字,已足够令人潸然泪下。

22.

回不去的才是故乡,才是心中不敢提,却又不得不提的一个心病。此时,杜甫如同暮秋的落叶,智慧再不能主宰他的“命运”,他的身体,他的生活。

身体忽冷忽热,腹内绞痛起来,咳嗽不止,呻吟不断。

小舟,还在江水上漂泊着,随着杜甫的咳嗽声、呻吟声摇晃着。它的每一次摇晃,似乎是为了唤醒杜甫,告诉他不要去,不要去!

经过洞庭湖时,杜甫已卧床不起。他伏在枕头上,写下了人们能考据到的最后一首诗。

23.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舟外狂风大作,风雨飘摇,舟内杜甫身着“寸寸针”的破衣,伏枕书写。

24.

一时间,杜甫忘记了痛,忘记了苦,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奋笔疾书上,这似乎要花完他最后的力气。

大可不必为他叫苦,叫怨。他说,这无聊的想法,无理的埋怨,毫无用途,这大风才是他的痛苦所在。意指,江山飘摇,战血依旧,这股大风才是真的怨,真的苦。他何怨之有,何苦之有?是那外面的风更令人心痛啊。

只是,杜甫有无奈,也有遗憾。人生行至此处,长期滞留南方不得归京,生活困窘,饥不择食,为了活下去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生存上。

25.

这样的自己,让杜甫有庾信似的哀伤,因为他始终没能做出像陈琳那样的好文章来。

唯一令杜甫欣慰的是,这一路走来,帮助他的亲朋好友太多了。他愚且直,这样一个人,还有诸公愿意包容他、接纳他,让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将要离去了,这并不令人难过,杜甫唯一放不下的是他的家人。现在战乱依旧,流血依旧,他却再不能像三国时许靖那样拖家带口,将他们带到安全之地了。想到家人以后的生活,杜甫泪如雨下。

2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曾经的杜甫以为,人就该死后再来接受评价。好或坏,都是自己一生行迹,一生所为的总结。

临终前,杜甫对自己也做了总结。他认为自己一生并无建树,也并无多少诗才,更没有尽一家之主的责任。

至少在他看来,盖棺前的自己,是失败的。

人的成就分很多种,事业有成、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封侯拜相……只要你愿意,平平淡淡,也可以是一种成就。

但成功,却是难的。因为“功”,代表着功业、功绩。

若对历史、人民无建树,无对后世子孙产生重大影响,自然是无“功”的。也可以说,功是一种贡献,若无贡献,只能叫自己有了成就。

27.

“就”字在《说文》中,指高也。在《徐曰》中,指尤,异也,也指高人所就之处。

所以,一心为天下者,与一心为己者,高下立判。

杜甫一生奉儒,所以其思想里多的是儒家思想,少的是道家思想。道家人物,连天下都抛下了,获得了大自在。自在不是一种标榜和追求的目标,而是境界到了,自然就自在了。

自在是一种解释境界现象的词,如同儒家的仁,也只有走到此处,才能深知仁为何物。

如若追求仁,反而被仁所缚。与其如此,不如给弟子们一个方式、方法,先规矩起来,澡身浴德久了,慢慢就“自在”了。

杜甫的一生,虽不得志,但抱怨极少。可以说,他在澡身浴德的功夫上,也有了一定的境界。只是人被“性”束,他的直性子让他的仕途多坎坷,少顺遂。

28.

《论语》中有一句,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意思是说,有位叫南容的人,国家需要他来治国时,绝不会冷落他,一定会用他的。等到乱世时,他也能够做到明哲保身,不招致无妄的刑戮,所以孔子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天下太平时出仕,被皇帝重视其才能,乱世又可自保,这样的人多少才算谈得上在世间获得“自在”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纵是有远大志向,但想要在这世间安身立命,须有南容这样的才能,才算是有处事的本领。

然而,人总是其性难改,所以“性情”这个臭石头,既然自己不愿磨去,那只好被人情世故多打磨打磨了。

29.

南容这样的人物,或许在诸多人看来,有些圆滑。但孔子观察过他,所以才敢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一个人,身居高位仍能谦卑;身居低位又不抱怨,才算品性兼优。在此基础之上,才是权术、兵道之运用。否则,便是邪人用正法,其法也邪了。

所以,南容不是圆滑,是擅长政略之道。

杜甫是正直的,这点毋庸置疑。只是他不是“圣人”,甚至不是“贤人”,他对“直”的放纵,让他忽视了对自我的反思,所以不足以入圣、入贤。但杜甫又心怀大志,且写尽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进程,所以有了“诗圣”之称。

所以杜甫不是圣人,而是诗圣,表达的是对他诗文的肯定。也可以说,这是杜甫的“功”了。

30.

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东西。他为国、为民的精神,对儒家思想的追求,对诗文的贡献,都是他不能磨灭的功绩。

盖棺定论,他是成功的。

大历五年(770)冬天,杜甫在那叶孤舟上,永辞人世。

这一年,他五十九岁。

身处病痛中的他,走得自然不会安稳,可到底是走了。如同金蝉脱壳,刹那畅快。

一个人,无论生前做了什么,为人民做了什么,他离去后,又永远都是安静的。莫说亲人会哭,会痛,友人会难过,这些啜泣的声音,掩盖不住生命的寂静。

太阳照常升起,圆月日日下沉,这宇宙、天地,会因一个人的离去而改变什么?

只有持续、无声地轮回,最后连那心头的悲痛都被这大轮碾压殆尽。

31.

生命可以归于寂静,一个人的功绩却会被永远留下来。他生前所做的事会被轮回碾过去,但他的故事会长久地留在历史上。

换句话说,一个人做了什么,果真都要被拿来论一论的。

碌碌无为的人,自然会写上平平凡凡四个字;战绩赫赫的人,会留下军功章;而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则会留下无数诗篇……

光有才华还是不够的。秦桧被誉为最有才华的三大奸臣之一,才华反而让后世多了一个骂他的素材。

杜甫不一样,他和颜真卿一样,至死都没有变节,都没有改其志,所以成了人人称赞,被奉上神坛的人。

杜甫去世后,家人无钱将他的灵柩运回洛阳,只好暂时安放在岳州。

32.

元和八年(813),即杜甫去世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借资金,想尽办法,才将杜甫的遗骨迁回洛阳。

首阳山,还记得吗?杜甫就埋在那里。

杜甫离去后,诗名渐渐黯淡,到中晚唐,元稹、白居易、韩愈,开始大力推崇杜甫,杜甫的盛名才又一次流传开来。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之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总而言之,人们佩服的是杜甫的诗才。

33.

杜诗在中唐时期大受欢迎,已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诗人张籍喜欢杜诗到吃诗的地步。

他会将杜甫的诗书烧成灰,掺入饭中吃下,为的是“使我肺腑常清新”。

后来,杜甫的盛名越来越响亮。宋代词人秦观写《韩愈论》,将杜甫与孔子相比,说杜诗有孔子的思想,是集大成者也。

再到后世,杜甫的诗更是与《论语》《孟子》相提并论,成了儒家的经典。人们除研究杜甫的诗外,又开始研究杜甫的一生。

直到明代文人王嗣奭在诗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诗圣的称号才彻底被定下来。

34.

杜甫曾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实这两句话应该换过来:“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

离去,是寂寞的,但这世间的人,从不寂寞,热闹着呢。

不信,你看杜甫的盛名,已传了千秋,至于万岁,那是后世人该热闹的事了。

昔日,杜甫登上泰山,写下《望岳》,并在诗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时,他看见的是日月天地,是江山社稷,是黎民百姓。

现在,杜甫又一次站到了泰山顶上,他目及所处,是数千年的历史。

之前,他跟着大唐沉浮;现在,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他都被奉在庙堂之上,像庙宇里那棵古柏般屹立不倒。

35.

杜甫看了数千年,理应已知道,历史就是这般反复无常。只是,不知他是否对这历史已觉无趣厌倦,而走道家路子,归隐山林了。

如若如此,那他便不再是“圣”了。

圣人难做,就难在,虽然已看透,已知不可救,可还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四处奔走,处处碰壁。

哪怕无人赏识,无人肯用,也仍要这样做下去。

这是圣人的责任,必须要挑起来。

当然,这不是你我所定义的圣人,而是古人已对圣人有了定义,所以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圣贤,只有自己才能知道了。

诗词如谜,古有百家解。人也如谜,今后还会有新的注解。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