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的爱情课 下辑文学课 第五课诺言 一次失约终身不再少年
剧本ID:
62118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7696
作者:舞小白
关注
0
1
0
0
简介
梁永安谈诺言如少年折纸船:年少时轻易掷出的誓言,总在现实礁石上撞碎。他说失约不是背叛,而是成长必经的褪色——当纯白信纸被生活揉皱,别哭那些消逝的折痕,要学着重折新船,载着破损的真心继续渡河。
读物本0
正文

《梁永安的爱情课》如一首写给孤独者的长诗,字句间藏着温柔的星光。

他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急行的列车,而是荒野里独自跋涉时遇见的溪流,唯有在自我生长的年轮里沉淀出完整灵魂,才能捧出清澈的真心。

他用文学浇灌干涸的现代心灵,教我们以萤火般的勇气拥抱不确定,在破碎世界里种下春天。真正的爱是两棵并肩的树,根脉相缠却共享月光,用自由的灵魂抵抗世俗的荒原,最终在生命深处收获永恒的星光。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梁永安的爱情课💗

下辑 文学课

第五课 诺言

一次失约,终身不再少年


1

一次失约,终身不再少年

在人类文化史上或者社会发展中,诺言曾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看《圣经》就知道了,以色列人和耶和华之间的一个约定,决定了之后的一切行为、一切生活。

但后来随着人文主义复兴,人自由了,解放了,《十日谈》中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人已经不守这些约定了,完全是以自己的快乐为主导。当时有句话说,谁想堕落,就去意大利待上两个星期,那里是一片人间乐土。

诺言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里逐渐转化成新的形态,我们在世俗生活里面总有一个对自己的约定,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实现什么目标。但是在这样的约定里边,人对自己的承诺,人对社会的承诺、对爱情的承诺,甚至对政治的承诺、文化的承诺,就变成相对的了。


2

今天的人跟古代的人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我们可以想想自己从小到大约定了多少东西,但是最后真正实现的又有多少。特别是人在精神内部对自己的约定,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没实现,中间都被一些替代性的目标给置换了。

文学作品非常地关切这个问题,诺言到底对人有什么意义,它会带来什么样的遭遇,会形成人生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在文学中表达得非常丰富。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作为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特别地经典,全世界只有两个作家是有专门的国际月刊来研究的,一个是莎士比亚,一个就是乔伊斯。乔伊斯的小说集《都柏林人》里面的第二篇《阿拉比》,写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个人一次失约,可能终身就不再单纯。


3

《阿拉比》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喜欢上一个比他大的女孩。这个地方有一个集市,叫阿拉比。这个女孩说她很想去阿拉比,但因为要去修道院做进修就去不了。男孩冲口而出,说他去的话,一定给女孩买一个礼物。如果按照古希腊神话,像吕阿宋要追求公主,就要去找到金羊毛,带着金羊毛回来,才能实现他的诺言,才能得到公主。一路上要经过布满毒龙的土地,经历形形色色的艰险,其实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男孩成长的旅程。

冲动之下说出来的一个诺言,实际上有时候是很难实现的,正因为很难实现,自己许诺了就要去实现它,所以男孩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成长。这种诺言里面包含着我们价值的实现、情感的表达,我们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诺言的实现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提升。


4

这个男孩提前几天就跟姑妈和姑父说了,但是姑父没把男孩的话当回事,星期六那天姑父很晚才回家。男孩问他要钱去集市,他才想起来。男孩等坐上车到了集市的时候,集市几乎全部关门了,灯光灰暗,只有那么两家还亮着灯。他尽管口袋里有一枚两便士硬币和一枚六便士硬币,硬币在口袋里撞击得铛铛响,但是他的心情已经灰暗了。他那么向往的那个热闹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变成眼前这个样子,他兴味索然。

兴味索然也就是代表着失望。其实孩子不懂这个价值,一定要买这个礼物,不是说这个礼物有多么好,而是我要实现诺言,这个礼物蕴含着我的真诚,蕴含着我内心深处的一种真情。但是他看到外部世界是一个视觉的世界,是一个反差的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很荒凉了,所以他连买的欲望都没有了,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他的诺言。


5

乔伊斯对现代人的心理世界具有极强的洞察力,他看到我们现代人太容易放弃了。他在小说里面为什么把主人公写成一个孩子呢,因为我们可以原谅他,因为孩子本身不用承担庄严的责任。如果这个小说里面写的是一个成年人许下一个诺言,跑到集市一看,灯火已经非常地灰暗,于是不想买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厌恶这个男人,觉得这是一个丝毫没有分量的男人。但因为是个孩子,所以这个小说读起来虽然有一点灰暗、有一点苍凉,但也就这么过去了。实际上它揭示的问题就在这里,就是说我们现代人即使成年了还是个孩子,在精神上始终处于一种没有成长的状态,所以会冲口而出许下一个诺言,但实际上这个诺言并没有变成他真正的生活的力量、成长的推动,他没有深切地体会到这个诺言本身包含的价值。就像这个男孩一样,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快就放弃了,后面的那些美好也就通通不会有了。


6

今天的人大多是一种依赖性的存在,依赖性的存在就是孩子般的存在,一个人总是依赖外部才能使自己实现某种东西,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不成长的状态。乔伊斯写出了我们精神世界的虚弱,无法承担起一个诺言。而且八个便士在手里,很容易地就可以实现诺言,它不是要去杀毒龙、过烈焰,所以更加体现了商业社会里面人的软弱与空洞。

当这个男孩冲口而出说要给女孩买礼物时,他是一个纯情的少年,但是在小说结尾的这一刻,实际上乔伊斯写出了我们灰暗的精神状态,它涵盖了少年和一切人类。

在《阿拉比》中,诺言的坠落是非常让人可惜的,因为是一个孩子把它放弃了,代表着一种童心和真诚的消失。


7

一个诺言可以变成一生的承诺

瑞士著名作家迪伦马特写过一篇中篇小说,名字就叫作《诺言》,《诺言》写出了实现诺言的艰难。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庸人之恶,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对于诺言本身价值的蔑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承担诺言的人太稀有了。迪伦马特在《诺言》中定义了我们当今时代的英雄,什么叫英雄?英雄就是能够承担诺言、能够实现诺言的人。一切生活的美好都是建立在这种力量之上,包括爱情,包括政治道义,包括道德的高贵,通通都要在诺言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8

《诺言》中有个警官叫马泰依,接到一个报案,在一个小树林里面,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子被杀害,脸上、身上被剃刀划得非常地惨,罪犯非常残暴。马泰依去了现场,发现这个村庄的群众已经指认了一个嫌疑犯。这个嫌疑犯是一个小商人,有人在案发所在地见过他,没有别人了,他无疑是最大的嫌疑人。

马泰依一听,他说他要见一见这个人,他看到那个蜷缩着打战的小商人,一眼就知道不是他。但是群众一致认为是他,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马泰依,就希望听着他说出一句“是他”,然后大家可能用私刑把他干掉。


9

但是马泰依没说话,大家都沉默着。遇害女孩的母亲看着马泰依,说:“你答应我找出这个人来,是吗?”马泰依在这个状态下,在这么一个氛围里面,最后他点点头,说:“我答应你。”他做出一个承诺。但他绝对没有想到,一个诺言有时候可以变成一生的承诺,反过来说,他也获得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有时候我们的一生可能就是为了实现一个诺言。

其实马泰依这个时候正好要提升了,被派去约旦首都安曼任高级警官。很快传来消息,那个小商人在警局上吊自杀了,大家很肯定他是畏罪自杀。从警察的角度就可以结案了,但马泰依认为不是,还应该继续追踪。警察局一开始还觉得有点道理,就延迟他去约旦赴任的日期,结果查了半天也找不出线索来。后来警察局也觉得很麻烦,觉得马泰依是与体制对抗,最后就不让他再做这个案子了,就把案子结掉了。


10

但马泰依依旧拒绝停止追查这个案子,所以他高级警官的任命也没有了,马泰依为了这个案子不顾一切付出自己的全部。

他找来一个女人当管家,这个女人名声很不好,有很多传闻。但是这个女人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儿。

马泰依为什么找她当管家呢,因为他认为凶犯有偏向杀小女孩的倾向,凶犯肯定会盯住这个女孩的,这样就有了破案的机会。

因为一个诺言,他好像变得非常地冷酷,非常地固执,然后整个生活都服从于这个诺言。

一年过去了,凶犯没有动静。又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回来了,说她回家的路上路过树林的时候,有一个叔叔跟她玩,还给她巧克力球吃。马泰依一下子意识到了,但是他知道这个凶犯杀人是有步骤的,他会一天一天地靠近,与小女孩越来越热络,最后出其不意地把她杀掉。


11

后来有一天,小女孩回来说又遇见那个叔叔了。最后终于有一天,女孩说,叔叔说明天下午让我在树林等他。马泰依立刻意识到了,破案的时候来了。所以他立刻通知警察局,警察局马上秘密潜伏。

第二天下午,小女孩蹦蹦跳跳来到树林,坐在一个石头上,一边唱着歌一边等,一直等到天黑,那个叔叔都没有出现,小女孩越来越失望,最后闷闷不乐地只好回家去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这个人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马泰依把自己全部生命都投入这么一个诺言中,结果什么都没有实现,在这种高度的压力下,最后他变成一个疯疯癫癫的、精神有点异常的人。


12

终于有一天,警察局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老妇人打来的,说她去世以前有一件事如果不跟警察说她会良心不安,一定要说出来,是她丈夫还没过世时的事。之前有一天深夜,她丈夫突然从外面回来,满身血迹。第二天早上,她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女孩被杀害,她问丈夫是不是他杀的,丈夫供认不讳。她没有报警,只是警告他以后不能再犯。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杀了一个小女孩。这次之后,她把丈夫看得更紧了,因此两年之内平安无事,直到丈夫又杀了第三个小女孩。

后来有一天,她丈夫又冲出去了,出去的神态显得非常异常,她知道他又要杀人去了。结果没想到,十五分钟后接到电话,说她丈夫在公路上被撞死了,原来他发生了交通事故。那一天正好是他准备去杀那个小女孩的时候,也正好是警察局布置了埋伏的时候,结果他出了意外,没来成。


13

马泰依离他实现诺言就隔着那么一个意外,所以他的人生具有高度的悲剧性。别人觉得他特别奇怪、不合常理,尽管后来证明他是对的,但是这个诺言毁了他一生。

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那么虔诚,那么执着,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这种代价我们现代人是非常难以承受的。但是不承受的话生活又变得很庸俗、很溃败。我们今天的人为什么不能像马泰依那样承担诺言,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平顺了,我们没法坚持一样东西,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状态。

迪伦马特《诺言》这个故事写出了一种悲剧性,诺言经常给人带来一种悲剧性,但是这个悲剧特别壮观,体现了我们当代社会十分罕见的一种英雄气质。


14

“你得对人有点信心”

在我们日常的情感生活里面也常会面对诺言和信任的问题。伍迪·艾伦的电影特别有反讽性,特别有智慧。他拍过一部很有名的电影《曼哈顿》,就是讲爱情中的诺言。《曼哈顿》里的主人公艾萨克是一个四十岁的男人,结果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翠西特别爱他。他也很喜欢翠西,但是他根本就不相信她,因为他觉得一个十七岁的女孩还不懂什么叫真正的爱情。所以他一方面跟翠西交往,但另一方面他根本就不敢进入真正的爱情。

艾萨克有一个朋友叫耶尔,耶尔结了婚,但是他有个情人叫玛丽。耶尔原本跟玛丽承诺要和妻子离婚,跟她在一起,但是到最后,他自己其实一直在彷徨。这体现了我们当代社会里面人的犹疑性,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缺乏一种决断,所以耶尔一直游移不定,最后玛丽对他很失望。


15

艾萨克发现他跟玛丽特别地合适,两个人后来走到一起。他们以为成人之约很牢靠,结果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忽然玛丽发现自己依然爱着耶尔,决定要回到耶尔身边。经过这么一番周折,在对比之中,在深切的转换之中,一个人才忽然意识到生命中有些东西是很庄重的。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不敢轻易承诺,因为我们实在不敢打破它里面那种非常单纯透明、非常珍贵的部分。

艾萨克在这一番周折之后才忽然意识到,尽管翠西才十七岁,但是对他来说,终于理解到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份感情,所以他去找她。打电话没打通,他直接跑去翠西的家里,外面隔着个玻璃门,一看,翠西拉着拉杆箱正要出门。他大吃一惊,问她去哪儿?她说去伦敦,她得到了一个去伦敦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时候艾萨克就舍不得了,让她不要去,因为去了之后会发生很多事情,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也体现出全球化之后男性特别没有自信的地方,就像《一页台北》中,女朋友去法国巴黎留学,男朋友送她,表面上很镇定,但心里面已经慌乱得不得了了,但是又不能说出来。


16

艾萨克不想让她走,但是翠西说了一句话,是这个电影核心的一句话,翠西说:“不是所有人都没有原则的,你得对人有点信心。”这种对人的信心,恰好就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所缺乏的东西。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信心,在剧烈变动的社会,我们对人性,对人的一贯性,对人的确定性,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所以这使得我们不敢轻易地许诺了。在以前许诺是一种真诚,而今天不许诺则变成一种真诚了。

按常理来看,我们可能以为这个女孩会说,“你要相信我,我半年以后还会回来”。然而仔细体会,实际上女孩已经离开他了,“你得对人有点信心”,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过去说的。过去你怀疑我的爱情,今天你来到我的面前,我还是要走。语态上好像是一个未来时的语态,实际上是一个过去式的,一旦失去就没有了。这就是生活里面非常值得我们珍惜的部分,很多东西你该相信的时候不相信,该承诺的时候没有说,到后面真正表达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它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倒转。


17

美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伊伯特认为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恋爱进行时,而是恋爱过去时,讲述的是爱情失去之后我们内心的懊悔和痛苦。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美好,但这份美好最后却被我们亲手毁掉了,而这个美好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对于人的信赖,我们对于诺言的守护。

这是一个伍迪·艾伦式的处理,他把诺言的问题、信任的问题放在非常核心的位置上,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承受不住诺言,看了以后心里有点沉重。


18

集体违背约定,诞生最为震撼的群众之恶

关于诺言,还有一个更沉重的、更加让人震惊的故事,就是丹麦导演冯·提尔拍的《狗镇》。

主人公格蕾斯是黑社会头子的女儿,她为了躲避父亲的控制,逃到一个小镇上,她认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亲支配。小镇上有一个业余爱好写作的、叫汤姆的人非常同情她,因为格蕾斯很美,而且黑社会的女儿会更加有魅力,她脸上有一种很酷的神态,不像一般的女孩脸上常见的善良温和。

汤姆后来就想办法隐藏她,但是隐藏不住,这个小镇不大,互相都看得见,所以他就要说服整个小镇的人接受她。后来大家一起开会,非常费力,最后终于同意收留她,让她隐匿在小镇里,跟大家生活在一起。


19

这次开会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契约,就是让她在小镇里安居。但是后来警察来调查,大家发现原来她是一个逃跑的人。他们发现她原来有个软肋,一下子,人性里面的那种贪婪、残酷就开始释放出来了。

大家觉得如果你继续留在这里,我们瞒着警察来藏你,这样的话你必须要满足我们一些愿望,你必须到每家每户去做苦役,扫地、洗衣服、干重活,一家一家轮流。格蕾斯也只好同意。

后来镇上的男人的欲望开始释放,他们强暴她,随意污辱她。这时候格蕾斯仍在忍受着,因为她心里还有一个最后的希望,就是汤姆,终究这个地方有一个人这样地怜悯她,让她留下来。


20

但没想到,最后汤姆也觉得,别人都这么干,我不跟她进行这种性交易,我太不合算了,所以最后连汤姆都强暴了她。这对她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

只要还有一个人坚守诺言,这个世界就有希望,也许就会照亮生活的某一个部分,但是因为这个人放弃了诺言,导致了格蕾斯对这个世界彻底的绝望。她才知道以为可以逃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其实这样的地方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最后她终于回到了父亲身边,父亲要来报复这个镇子。一开始格蕾斯还有一点不忍,她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慈悲为怀?”她父亲说:“不,有时候应该慈悲为怀,但你的标准要一致,这才公平,你有错应该受罚,他们也一样。”


21

然后格蕾斯说“他们是人”。这句话含义很丰富,人有他的弱点,人有他的温暖,也有形形色色的黑暗。她的父亲说:“人要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要,但你不给他们机会,你原谅他们,是因为你自以为你的道德高于他人,这是极端的傲慢。”就是说,格蕾斯不去报复他们,是她的傲慢,是不公正的。

这时候揭示了一个问题,格蕾斯面对世界、面对人的时候,实际上她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所以她逃离了她的父亲,那种世俗的东西她都不要。这个时候她父亲指出来了,说她实际上是蔑视人,她更傲慢。这一下子把格蕾斯点醒了,最后她跟着父亲一起带着黑帮来到狗镇,父亲问:“哪些人应该消灭?”格蕾斯说:“全部。”他们点起火来,整个村子的人全部都死了。只有一只狗活下来了,因为这只狗是全镇唯一没有伤害她的,它比人好。


22

这部电影中,汤姆是让人特别震惊的一个角色。我们很多人所谓的善良有一定的限度,我们只不过是没有走到那个极端的地步,很多人到了承受不住的时候,就变恶了。群众之恶就是这样的,很多人在平常状态下,在常温环境中好像都很善良,但是一旦在极度的寒冷或者极度的高温的环境中,他一下子就变得邪恶起来了。

本来这个小镇开了会答应要把她收留下来,这是一个承诺,格蕾斯才能在那里留下,但是最后大家一点一点地违背自己的承诺,最终导致整个镇子被毁。这是非常惊心动魄的一部电影。


23

快乐的约定里,也许深藏着生命的毁灭

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写一个贵族少年道林·格雷,长得特别地英俊。画家霍尔沃德非常地迷恋他的俊美,给他画像。通过这个画像,道林·格雷才知道自己多么英俊,他对自己非常满意,想以完美来要求自己。

一个人一旦以完美来要求自己,他会在各个方面都想要完美,一个方面的美约定出所有方面的美来,本来道林·格雷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

结果,霍尔沃德的一个朋友亨利勋爵是个历经沧桑的人,他跟道林·格雷说要享乐。他说你看世界上那些饱学之士,那些正人君子,个个长得都很丑,只有尽情享乐的人,才能像鲜花一般开放,长得就特别地滋润,生命本身并不是让你去苦熬的,应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一切。


24

这是很有摧毁性的一个逻辑,道林·格雷就是处在这么一个状态。后来他跟画像做了一个约定,他去享乐沉沦,而罪恶都由这幅画像来承担,也就是说他保持俊美的外貌,但是画像随着他作恶的积累会变得越来越丑。

这样的约定其实是会让自己变得分裂的,它揭示了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既想享乐,又希望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同时又想使自己特别地美好,想把所有衍生出来的罪、恶、丑都转移到外部,让自己获得自由。

道林·格雷建立了这么一个契约,开始奢靡放纵,画像慢慢地越来越丑,最后他终于杀了人。那个画家看到画像越来越丑,对他越来越不满意,最后他把画家也杀掉了。他还抛弃了一个对他很痴情的女演员,导致女演员自杀,后来女演员的弟弟前来报仇,结果也被他干掉了。


25

杀掉女演员的弟弟之后,道林在良知上、心理上有一个巨大的冲击,他一下子感觉自己确实有点不对劲。他也看到画像越来越丑,后来他拿着刀去刺画像,没想到这一刺,刀却插在自己的胸口上,血流满地,然后道林自己变得特别地丑陋苍老,特别地狰狞可怖,而这幅画像瞬间变得非常美,变成它最初时的样子。这就是道林·格雷生命的最后的瞬间。

道林·格雷最大的悲剧就是不断地抛弃自己,抛弃原本对自己美好的期许,另外建立一个约定。这个约定看似两全其美,然而却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上去我们做了一个选择,面面俱到,但实际上你没有意识到这个选择内在的非唯一性和分裂性,你看似把一些丑恶的东西排解掉,移到外部去了,但实际上它仍然在你心里。


电影《道林·格雷的画像》

26

听起来好像道林·格雷获得了解脱,但实际上他活得越来越沉重,这就是矛盾。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自由。诺言和自由有时候是冲突的,我们在生活里面想获得自由,尽量回避诺言,因为诺言本身会对自己形成巨大的道义上的约束。

从宏观的历史现象来看,有的人投入一个大的公共事件中,这个事情本身是不好的,但它可以用另外的东西来解释。然而它造成的恶果会在历史的拉锯中转移到另外一个方面去,这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在大的历史运动中,比如说欧洲历史上清除异教徒的运动,按理说上帝慈悲为怀,对人的生命是非常珍惜的,但历史上是怎么处置异教徒的呢,用火刑、用水刑。


27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这件事情,尽管偏离了上帝教导的仁慈,但是这个恶不是自己的,自己还是善的,这个恶是一个可以被隔离开的东西。就像道林和他的画像一样,他可以让这个恶获得另外一种解释,让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这个时候他就可以从容地去实行他的暴行。

道林·格雷没有意识到他的内在已经腐朽了,他的内在不断地在变质,所以这类恶的诺言对人有特别大的危害性。然而我们却总是觉得我们可以把自己分离出去。


28

电影《窃听风暴》中,那个特务监听艺术家的生活,他自己的理解是,我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社会的前途,对异己分子进行监控。那些恶行的部分,非常卑鄙的部分,都被推卸到国家需要,都被转移到社会需要的层面,而自己在人格上不受损害。但最后他才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自己是一步一步地在做一件非常丑恶的事情,一点一点地在实施对人性、对自由、对社会公平价值的摧毁。

《道林·格雷的画像》显示出诺言高度的复杂性,它需要我们非常清晰地去辨识。诺言有时候会承担一些罪恶的东西,但是我们以为不是,这样的话就使我们整个人生充满了迷幻性,也体现了社会逻辑的不对称。有时候我们会在一种错离里面许下那种需要做自我疏解的诺言,但这种诺言实际上最终会带来非常沉重的后果,这就是诺言的复杂之处。


未完待续💗下篇

《梁永安的爱情课》下辑——文学课

第六课 幸福 幸福往往都是一意孤行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