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灿的日记本(三)
剧本ID:
621315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753
作者:勇猛三明治
关注
6
4
8
0
简介
一代人的回忆,田边的小河与时代的洪流并行。
读物本近代人文生活日记阅读合集
正文

李香灿的日记本

高考要考的好,就可以造原子弹了 - 1959

1959年的稻子比以往成熟要晚。7月7日,我走出了嵊州中学的高考考场。满眼金黄的稻子里,偶尔会立起一个黝黑的后背。那天下午,爹爹割完了家里的稻子,我毕业了。

回家要翻两座山,一路上我都在想:“如果考的不错,说不定能去造原子弹。”那天晚上爹爹从田里赶回来,陪我一起吃了三大碗米饭,没说什么便早早休息了。等待高考结果的那段时间很闲适,却也是在我记忆中从懂事到现在,在家待过的最长一段时光。但我从未在早上见过爹爹。

嵊县的稻子可以种两季,但家里的六亩地不够偿债。那年爹爹早早割了稻子,在晚稻播种前种下了西瓜。等录取通知的期间,爹爹每天早上都会出门抢狗屎(有机肥很少),上午劳作后从田间回来,再赶到村口收信的桥头,来回踱步。爹爹不会在我面前表现出紧张,只是不停往返于田间和桥头。

高考志愿有18个,本科和大专各九个,我只认真填了4个(大专是瞎填的)。我的第一志愿是哈尔滨军工学院,据老师们说这个大学里有一个叫“高空爆炸”的专业,那时的我们要军事强国,进入军工大学是我心中的理想。但因为爹爹的背景,我落选了。

高考通知书是爹爹亲手交给我的,他不识字,当我读出西安治金学院的时候,他脸上的皱纹笑的很深。我考上大学了,但我很不高兴,我说离我的理想太远了。爹爹没有看我,只是沉默了好一会说:“走一步看一步,总比没考上好”,就这样定了。

妈妈用土布为我做了一套衣服。她总是自言自语“西安冬天有多冷”“比鞍山,北京还冷?”鞍山、北京、西安,这些地名对她的全部意义,或许只是一个带走了她儿女的地方。最后一晚,妈妈交给我25元钱,反复叮嘱我一定放好。我不知道这25元究竟是怎么凑来的,有几次我在屋外听见他跟妈说,“谁家借了几元”“谁家不愿借”。启程当天,妈妈在家门口掖了掖我的衣角,挥挥手,我离开了家。爸爸挑着我的行李,走了25里地,送我到县城汽车站,我们没怎么说话。

我在县城见到了同行的姚香槐,爹爹把扁担放在地上,帮我们把行李递上汽车。然后捡起扁担,看着我。我只回头看了一眼爹爹,便牵着姚香槐的手,在汽车上一点一点的向前,往里挤。未来的不确定让我害怕。我即将去搭没见过的火车,去没见过的大学。窗外是一望无际,灰蒙蒙的天。和麻车的天气很不一样。我的大姐、二姐,她们也是在这样的天色中,一路北上的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家里抬头就能看见的青山,从此,也在我的身后了。


我大学有6个村子那么大,像个城市

八妹说我的口音自从搭上去大学的那趟火车后就变了,我不觉得。

1959的夏天,空气从曹娥县一直到杭州站都很潮湿,我第一次见到火车,就是要离开家,车厢比老师说过的大很多,比我们家还大。

绿色的油漆很亮,但车很破,褐色被夹在车皮生锈的缝隙,我低头拎起破箱子,挤了进去。

去西安要40多个小时,座票15元,卧铺24元。一直到我工作成家,我都习惯坐硬座,不习惯花钱。第一次坐火车不习惯的有很多,比如嘈杂的听不懂的各地方言,从窗户散不出去的烟味和呼吸,还有第一次看到的江。

一望无际的长江让我发晕。现在想来是因为晕车,又或是晕船。

那时还没有南京大桥,渡江需让火车上船,两节两节的运过长江。车厢分离时会发出轻微的震动,“叮”的一声以后,在渡口被运上船。我物理好,浮力的题从没错过,但火车很重,看到水面被压的离我那么近时,还是害怕。

过徐州站后人就开始变多了,我总会不自觉的摸口袋。倘若有贼在旁边,定能看出那是我放钱的地方,好在那时距困难时期还有一年,刚经历解放的人很单纯,甚少有人偷东西,也不用怕东西丢而不敢上厕所。到饭点会有人推着车来卖吃的,一毛五一个烧饼,到下车我都没吃完(南方吃米饭,这是第一次吃烧饼)。

到西安是次日晚上。学校的红色横幅和大巴车在出口亮得很醒目。浅绿色的车身标着「西安冶金学院」几个大字,同行上车的人里有和我一个车厢的,但我不敢与之搭话。因为家里穷,我一直避免和人说话,怕被人看不起,更怕心里的“害怕”被别人看出来。大巴外很黑,窗外偶尔闪过一两栋亮着灯的民房,我觉得爹娘好难。

我是最后一个到达宿舍的,在室友们给我打完招呼以后,我竟然不知该如何回应。除了上海的徐x伦,其他五人说话我都听不懂。(我从未听过普通话)后来我和徐成为了大学最好的朋友,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活着,也还联系。

徐手上带了一块手表,那个年代有手表代表了有钱,但他的表看起来就破破烂烂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款跟他手表一样也是方形,叫做OMEGA的新表我才发现,原来那处“破”的地方竟是用凹凸镜显示的日期。那之前我一直只是远远的看许手上的表。

那晚我睡的沉,第二天被舍友吵醒,距离开学还有两天,我回到宿舍给家里写信报了平安,寄信时才发现邮局旁边有商店、医院,还有印刷店,理发店,好像一个小镇。 学校范围足有5、6个麻车村大。我有些后悔信写早了,若能将学校的概况写在信上,父母看了一定很为高兴。可惜他们这辈子都没能来看一眼。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