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剧本ID:
622943
角色: 3男0女 字数: 8285
作者:複禮Peri
关注
2
8
2
0
简介
该书的特点是不仅分析了生活中种种烦恼的根源,而且还一一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关系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也许阅读过程中你会被作者的“犀利”颠覆
读物本现代情感生活哲理小说节选
角色
青年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哲人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旁白
这个角色非常的神秘,他的简介遗失在星辰大海~
正文

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我从初中就知道阿德勒老师了。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敏感自卑如本书的主人公,觉得人生一片灰暗。有一天在书店偶遇阿德勒的名著《超越自卑》​,读后感觉中枪无数,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由此走上了学习心理学的道路。可以说,阿德勒和他的《超越自卑》就是我那段时间生命中的“禅师”​。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励志。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哥哥相比,这让他自惭形秽。再加上他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也是颇多坎坷。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的大家。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

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算古人了,但他的思想非常现代,孕育了很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思想种子:比如,认为“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 ination 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对自我的解放。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心事重重,怨念颇深,觉得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经常会幻想换种活法。可一说到改变,他们就会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办呢?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本书中的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在阿德勒的学说里,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比如,和异性谈话会脸红,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焦虑。但阿德勒说,探讨这个症状没什么意义,探讨这个症状的功能——终于可以让你死宅到底了,却又很有意义。通过这样的理论,阿德勒把自我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很多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现在的生活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所说的,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可是越狱成功以后呢?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正如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一直以来,我很反对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和故事。从我对人和事物的理解,我感觉心灵鸡汤的真理背后,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东西,甚至能嗅到一些精神毒品的气味在里面,但无法清晰言说;那种反感在那里,我亦无从用我熟知的心理学理论去解释它。

再仔细品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等个体心理学的著作,几十年来困惑自己的问题似乎又明晰不少,对自己的理解也更深一层;同时对心灵鸡汤带给人们的可能伤害,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总有很多人对自我价值的问题产生误解,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有一位来访者,是位要强的40岁职业女性,近几年来一直身处焦虑和抑郁状态,并伴有很严重的失眠,还存有很强烈的强迫症状:从28岁开始,她就有严重的洁癖。她的日常症状一是开始怀疑自己的丈夫可能有外遇,总是要去翻查丈夫的信息;二是对孩子会有控制不住的怒火,总想掌控孩子的一切;此外,对以往的闺蜜也甚少邀约,因她碍于自己一直以来的“大姐大”身份,无法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觉,怕被别人耻笑。她感觉自己很孤独。

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对所有人都非常好的人,甚至能够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得有板有眼、井井有条。她是个“好人”​,有强烈的同情心,但也有“好人没好报”的抱怨。她会抱怨被人欺骗、被朋友利用,甚至在遭遇到情感背叛的时候,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当讨论到自我价值的问题,她告诉我说:​“我感觉自己一直不如别人,我怕自己对别人没用。​”去看看她的人际关系,似乎总是有着某种纵向的规律:我要高于你,或者你高于我。没有一种关系体验是“我不出众,但很平等”的合作式关系。所以,她感觉孤独。在关系中一旦失去优越体验,她就会有“我没有价值”的感觉,就会有担心关系瞬间崩塌的恐惧产生。

或许,如果这位女士能够在更早的时候阅读到这本书,便可以终结她用“牺牲自己,讨好他人”获得价值感的病态模式。而从自身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感,阻断“自卑情结”​,体会到“共同体感觉”​,从良好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存在。

当然,也唯有在我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才具备了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我一口气读完,发现自己已多年未有如此这般认真、孜孜不倦的感觉了。本书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形式,答出了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这本书,具备工具书的特质,在仔细阅读中,经常会有“拍大腿”的感觉:太棒了,我原来是这样的!

它加深了我对人性的理解,同时帮助我发现了隐藏在记忆深处又一直影响着我的“自卑”​,让我抗拒改变的“借口”无所遁形。原来,我们一直缺乏勇气让自己过得更好。


引言

旁白:从前,在被誉为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于是他去拜访这位哲人一探究竟。在这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青年:那么,我就重新向您发问了。先生主张世界极其简单,对吧?

哲人:是的。世界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人生也是一样。

青年:您这种主张是基于现实而并非仅仅是理想论吗?也就是说,您认为横亘在你我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也是简单的吗?

哲人:当然。

青年:好吧。在开始辩论之前,请允许我先说明一下此次造访的目的。首先,我冒昧造访的首要缘故就是要和先生充分辩论,以见分晓;其次,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让先生您收回自己的主张。

哲人:呵呵呵……

青年:久闻先生大名。据说此地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哲人,提倡不容小觑的理想论——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对我来说,先生的这些论调我都无法接受。所以,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确认,哪怕是微小的不当之处也要给您纠正过来。不知是否打搅您了?

哲人:没有,欢迎之至。我自己也正期待着倾听像你这样的年轻人的心声以丰富学问呢。

青年:非常感谢。其实我也并非是想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先生。首先,假定先生的说法成立,我们从这种可能性开始思考。

旁白: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如此。假若这种命题中含有几分真理,那也是对于孩子的世界而言。孩子的世界没有劳动或纳税之类的现实义务,他们每天都在父母或社会的呵护下自由自在地生活,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自己也似乎无所不能。孩子们的眼睛被遮盖了,不必去面对丑恶的现实。

旁白::的确,孩子眼中的世界呈现出简单的姿态。

旁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哲人:你的话的确很有趣。

青年:还不仅如此。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工作、家庭或者社会责任,一切都是。当然,孩提时代无法理解的歧视、战争或阶级之类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会摆在你眼前,不容忽视。这些都没错吧?

哲人:是啊。请你继续说下

青年:如果是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人们也还有救。那时,神的旨意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遵从神的旨意,需要思考的课题也就很少。但现在宗教失去了力量,人们对神的信仰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东西,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自己而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那么,请先生回答我。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您依然要说世界是简单的吗?

哲人:我的答案依然不变。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

青年:为什么?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吗?

哲人: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青年:我吗?

哲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青年:那是怎么回事呢?先生和我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看着相同的事物吗?

哲人:是啊。看上去你很年轻,不知道有没有喝过刚汲上来的井水。

青年:井水?啊,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位于乡下的祖母家有一口井。炎炎夏日里在祖母家喝清凉的井水可是那时的一大乐趣啊!

哲人:或许你也知道,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无论谁测都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温润。温度恒定在18度,但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青年:这是环境变化造成的错觉。

哲人:不,这并不是错觉。对那时的“你”来说,井水的冷暖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所谓住在主观的世界中就是这个道理。​“如何看待”这一主观就是全部,并且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青年:在于我自己怎样?

哲人:是的。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青年:勇气?

哲人:是的,这就是“勇气”的问题。

青年:哎呀,好啦!反驳的言辞我有很多,但这些好像应该暂且放一放再说。我要确认一下,先生说“人可以改变”​,对吧?您认为只要自身发生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是这样吗?

哲人:当然,人可以改变。不仅如此,人还可以获得幸福。

青年:所有的人都不例外吗?

哲人:无一例外,而且是随时可以。

青年:哈哈哈,先生您口气可真大呀!这不是很有趣吗,先生?现在我马上就要驳倒您!

哲人:我乐意迎战。那咱们就好好辩论一番吧。你的立场是“人无法改变”​,对吧?

青年:无法改变。目前,我自己就在为不能改变而苦恼。

哲人:但是,同时你自己又期待改变。

青年:那是当然。如果可以改变,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甘愿跪倒在先生面前。不过,也许先生会输给我。

哲人:好吧。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看着你,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自己。想起了年轻时为探求真理而去寻访哲人的血气方刚的自己。

青年:是的,就是那样。我也是正在探求真理,人生的真理。

哲人:之前我从未收过弟子,而且也一直都感觉没那种必要。但是,自从成了希腊哲学信徒之后,特别是邂逅“另一种哲学”以来,我感觉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一直在等待着像你这样年轻人的出现。

青年:另一种哲学?那是什么呀?

哲人:之前我从未收过弟子,而且也一直都感觉没那种必要。但是,自从成了希腊哲学信徒之后,特别是邂逅“另一种哲学”以来,我感觉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一直在等待着像你这样年轻人的出现。

青年:另一种哲学?那是什么呀?

哲人:来,请去那边的书房。就要进入漫长的深夜了,给你准备一杯咖啡什么的吧。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旁白:一进入书房,青年便弓腰驼背地坐在屋里的一张椅子上。他为什么会如此激烈地反对哲人的主张呢?原因已经不言而喻。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对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张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青年:刚才您提到“另一种哲学”​。但我听闻先生的专长好像是希腊哲学吧?

哲人:是啊,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和希腊哲学为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知识巨人们一直都陪伴着我。现在我也在翻译柏拉图的著作,对古希腊的探究也许终生都不会停止。

青年:那么,​“另一种哲学”又是指什么呢?

哲人:它是由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20世纪初创立的全新心理学。我们现在一般根据创立者的名字而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

青年:这倒是让我有些意外。希腊哲学的专家还研究心理学吗?

哲人:我不清楚其他的心理学是什么情况。但是,阿德勒心理学可以说是与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青年:如果是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心理学,我也多少有些心得体会。的确是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

哲人:是的,弗洛伊德和荣格也非常有名。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青年:个体心理学?可真是一个奇怪的名字。总之,这个叫阿德勒的人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吧?

哲人:不,不是弟子。这一点常常被人误解,在这里必须对此作出明确否定。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龄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关系,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把弗洛伊德视若父亲一样仰慕的荣格。而且一提到心理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名字,但在世界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青年:是啊。我这方面的知识的确还有所欠缺。

哲人:你不知道阿德勒也很自然。阿德勒自己就曾说:​“将来也许没人会想起我的名字。甚至人们会忘记阿德勒派。​”但是,他说即使如此也没有关系。因为他认为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青年:也就是说,它是一门不单纯为了做学问的学问?

哲人:是的。例如,因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而闻名的戴尔·卡耐基也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而且其著作中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同样,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

也就是说,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但是,可以说领先时代100年的阿德勒思想非常超前。他的观点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青年: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希腊哲学,先生的主张也借鉴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

哲人:正是如此。

青年:明白了。那我就要再问一下您的基本立场了,您究竟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呢?

哲人:我是哲学家,是活在哲学中的人。对我来说,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种哲学。

青年:好的。那么,我们这就开始辩论吧。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青年:咱们先来梳理一下辩题。先生说“人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对吧?

哲人:是的,无一例外。

青年:关于幸福的议题稍后再说,首先我要问问您“改变”一事。人的确都期待改变,我是如此,随便问一个路人恐怕也会得到相同的答案。但是,为什么人家都“期待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大家都无法改变。假若轻易就可以改变,那么人们就不会特意“期待改变”了。人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正因为如此,才会不断有人被宣扬可以改变人的新兴宗教或怪异的自我启发课程所蒙骗。难道不是这样吗?

哲人:那么,我要反过来问问你。为什么你会如此固执地主张人无法改变呢?

青年:原因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哲人:你认为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青年:详细情况我不太清楚。也许是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于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抑或是因为太过娇生惯养了吧。总之,我也不方便详细打听他的过去或者家庭状况。

哲人:总而言之,你朋友在“过去”有些心灵创伤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结果,他无法再到外面去。你是要说明这一点吗?

青年:那是当然。在结果之前肯定先有原因。我总觉得他有些奇怪。

哲人:那么,我们假设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假设他在父母的虐待下长大,从未体会过人间真情,所以才会惧怕与人交往,以致闭门不出。这种情况可能存在吧?

青年:很有可能。那应该就会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

哲人:而且你说“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总之,你认为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可以这样理解吧?

青年:当然。

哲人:假若如你所言,如果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那岂不是很奇怪吗?同时,如果不是所有在父母虐待中长大的人都和你朋友一样闭门不出,那么事情就讲不通了。所谓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应该就是这样吧?

青年:您想说什么呢?

哲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青年:您想说什么呢?

哲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青年:那么,您是说与过去没有关系?

哲人:是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青年:那么,对立点很快就明确了。但是,如果按照先生所言,我的朋友岂不是成了毫无理由地闭门不出了?因为先生说与过去的事情没有关系嘛。对不起,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他之所以闭门不出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若非如此,那根本讲不通!

哲人:是的,那样的确讲不通。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青年:现在的目的?

哲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青年:啊?!

哲人: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青年:您是在开玩笑吧!您说是他自己制造出不安或恐惧?那么,先生也就是说我的朋友在装病吗?

哲人:不是装病。你朋友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青年:绝对不可能!这种论调太不可思议了!

哲人:不,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青年:既然您如此坚持,那就请您好好解释一下吧。​“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哲人:假设你因感冒、发高烧而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诉你说“你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的时候穿得太薄”​,你对这样的话会满意吗?

青年:不可能满意啊!感冒原因是穿得薄也好、淋了雨也好,这都无所谓。问题是现在正受着高烧的折磨这个事实,关键在于症状。如果是医生的话,就应该好好开药或者打针,以一些专业性的处理来进行治疗。

哲人:但是,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青年:请稍等一下!也就是说,先生您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是这样吗?

哲人:坚决否定。

青年:哎呀!先生您,不,应该说是阿德勒,他不也是心理学大师吗?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青年: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

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青年:那么,先生您难道认为我的朋友是自己乐意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吗?难道您认为是他自己主动选择躲在房间里的吗?我敢认真地说,不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被迫选择的。他是不得不选择现在的自己!

哲人:不对!假若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说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他那样认为的“目的”​。

青年:什么目的?

哲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惧。

青年:问题是为什么不想出去呢?问题正在于此!

哲人:那么,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总是闷在房间里,你会怎么想呢?

青年:那当然会担心啦。如何能让他回归社会?如何能令其振作精神?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误?一定会绞尽脑汁地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同时,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回归社会。

哲人:问题就在这里。

青年:哪里?

哲人: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青年:那么,按照先生您的道理,我朋友岂不是为了“目的”达成而满足现状了?

哲人: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青年:不不不,我根本无法接受!说起来,我朋友是……

哲人:好啦,如果继续以你朋友为话题,讨论恐怕会无果而终,缺席审判也并不合适。我们还是借助别的事例来思考吧。

青年:那么,这样的例子如何?正好是昨天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哲人:洗耳恭听。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