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7端午节气和操守 辟邪和祛灾
剧本ID:
625376
角色: 0男0女 字数: 5450
作者:露澜
关注
3
3
3
0
简介
[鱼阅精选]:余世存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已、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讲述传统节日精髓
读物本0
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7段

[鱼阅精选]:余世存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已、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讲述传统节日精髓。

端午
节气和操守,辟邪和祛灾

1.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一、恶月恶日

传统人文节日的由来多不止一时一地,但大体上来说,人文节日从源流开始到定型,成为民生日用,仍跟天文时间有一定的关联。端午节是传统中国民间的四大节日之一,虽然定在农历,但其节日习俗仍跟节气时间的情状有关。

如同重阳节多在寒露、霜降节气,端午节多在芒种、夏至节气。学者甚至考证说,端午节起源于夏至。“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天中的说法当然源于夏至。我们说过,节气时间也可以放在一天的时间周期里,夏至正好是一天的正午十二点钟。正者,端也,正午就是端午的意思。

2.

后人曾经附会说,端午节来源于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但已经有人考证,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也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至于纪念人物,除了说端午节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多种说法。

为什么要过端午?还有一种干支的说法,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跟重阳节有相似性,端阳节也有到户外活动,甚至登高望远、避恶禳灾的习俗。端阳有阳气盛极的现象,夏天阳极,蛇虫、蚊蝇繁盛,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五毒尽出,容易流行瘟疫,毒气发作。

3.

五月是凶险的,用老北京的俗话来说就是,善正月,恶五月。汉代人应劭shào《风俗通义》中说过:“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应劭还说当时人有一句俗话:“五月到官,至免不迁。”意思是五月上任的官员,直到被免掉也不会得到升迁。

五月如此,那么其中的端午日更不吉利了。“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就出生在五月初五。孟尝君和屈原是同时代人,生年不同,但卒年差不多,只相隔一年,由此也能看出端午在当时人风俗习惯中的印象。

4.

司马迁记载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5.

我意译一下司马迁的记载: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有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婴曾经跟小妾说过:“用不着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偷偷地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母亲就想法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后暴跳如雷,找到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你想干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又是什么原因?”田婴说:“五月出生的孩子,会长到跟家里的大门一样高,会克父克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给的呢?还是由家门给的呢?”田婴不作声。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给的,您何必担心呢?如果是由家门给的,那么只要加高家门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就呵斥他:“你不要说了!”

6.

由此可见,我们文化里对端午日的重视非常久远。汉代的应劭虽然指出大家对端午日的看法是迷信,但他还是记述了那些“怪力乱神”。应劭在《风俗通义》记载五月初五的风俗时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这种五彩丝线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作“游光”:“题曰‘游光’。游光,厉鬼也。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避五兵也。”《后汉书·礼仪志》还记载了当时人们以这种五彩丝缯装饰门户以避鬼祛邪:“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7.

据说,汉宣帝初生时,家人就给了他一面身毒国(今之印度)出产的小铜镜,人们相信小铜镜有照见鬼魅魂魄的神奇力量,因此将这面宝镜以五彩丝线穿系后缚在宣帝的腕上,用来给宣帝避邪祛灾。后来端午节在儿童手腕上缠缚五彩丝线以祈福的习俗,大概来源于此。但在手腕上缠五彩丝线并非我们文化的专利,在其他文化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习俗,从这个事实来看,人类其实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8.

汉代有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认为这种迷信荒诞不经,但他试图给予理性的解释:“实说,世俗讳之,亦有缘也。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传相放效,莫谓不然。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非之甚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据实说来,世俗中忌讳的事,也是有所根据的。因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五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孩子在这种月份出生,精气旺盛热烈,压过了父母,父母经受不起,将会受到他的伤害。这种传说流传开来,没有人否定。只有空洞的忌讳说法,没有实际凶祸的证明,世人迷信它,误会得太厉害了。

9.

其实,王充的解释过于学院派了,在民众眼里,夏日炎炎,昆虫四起,疾病易发,五月因此被称为恶月,五月五日被称为恶日。春秋时代,人们曾经比较赵衰、赵盾父子的不同,说他们执政给人的印象是,赵衰是冬日的太阳,赵盾是夏日的太阳。意思是赵衰让人觉得温暖,而赵盾辣手无情,让人有受煎熬的感受。

10.

夏天给人的这种印象可以说是普遍的,王充自己也人云亦云过:“太阳火气,常为毒螫,气热也。太阳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与人谈言,口唾射人,则人唇胎肿而为创。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意思是说,太阳之气就是火气,经常产生毒素,因为太阳之气太热了。在太阳常年照射的地区,民众的性情是很急躁的,急躁的人,口舌会产生毒素。所以湖南湖北、江浙一带的人性情急躁,不会慢条斯理,他们跟人说话,口沫横飞,一旦口水喷到别人身上,别人身上就会肿胀生疮。在南方极热之地,那里的人咒树,树就枯死;对鸟吐口唾沫,鸟就会摔下来。由此可见,我们思想家的理性也未能一以贯之。

11.

迷信一旦大行其道就至于妖,但只要理性对待,人们仍能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东汉时期的张奂曾到甘肃一带当太守:“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生为立祠。”就是说,当地的风俗多妖怪禁忌,凡是二月、五月生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生的,都要杀掉。张奂就教育当地人要尽起做父母的责任,他赏罚严明,因此改变了当地的风俗,百姓为他立了生祠。

12.

东晋末年刘裕手下的大将王镇恶也是五月五日出生。因为他出生于恶日,父母担心对自己不利,不想养他,但他的祖父、辅佐前秦苻坚的一代名臣王猛认为这个孩子不错,还举孟尝君的例子,说孟尝君也是恶日出生的,不但未给家里带来灾祸,后来还贵为齐国的相国。他的原话是:“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这样才把这个孩子留了下来,并给他取名为“镇恶”。

【端午】

平时总在忙碌,端午倒也清闲。兄弟相约到山前,不见还有思,相会却无言。——老树

13.

二、夏日之阳

端午如此凶险,所以人们需要一系列仪式来驱邪避灾。需要“仲夏登高,顺阳在上”,还需要“祛病防疫”,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人们认为经过菖、艾的洗礼,可以驱走疟疾,从而安全地度过这个多蚊的季节。我小时候,父母说过端午除了挂艾,还要在房门上挂镜子,喝雄黄酒,要在脸上手脚上擦雄黄,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王”字,说是这样蛇就不敢惹,邪气也不会来了。后来发现资料中也有相似的说法,“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14.

而雄黄是一种有毒的矿物质,以毒攻毒,据说可以避毒虫危害。从节气时间来看端午习俗,可知先民应对生活的智慧。阳极而盛导致人们身体的血热,内外热感,带来了人们泛称为热毒的现象。夏天中暑,浑身乏力,或发烧发烫一类的身体表现,我们又称之为流火、丹毒。这个时候,人们本能地想要亲近水,戏水以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所以,赛龙舟的习俗有非常深刻的道理,人们以在河水里集体竞赛的形式对抗夏天的高温天气,激起身体生理上的活力。

15.

在上古中国,我们先民观察世界,曾经把天文历法总结到河图、洛书里,其中就有简明的十月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就是说,一月上天产生水气,到六月的雨季就要注意大地上洪水泛滥;二月大地产生火气,到七月流火,大地炎热,人们要提防中暑;三月产生木气,到八月大地上的树木会成材;四月大地产生金气,到九月水落石出,农闲的季节大家可以去找矿藏,或者找到好的石头垒起结实的院墙、猪圈;五月产生土气,到十月冬天大地会得到休养生息。

16.

一年的注意事项和生计如此简明。那么夏至端午的时候,正是地六成水将来未来的月份,而天气正是生金、铄金流石的时候。所以,不仅大地,人们的身体也需要亲近水。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赛龙舟的习俗了;而在农村,直到今天,每到傍晚,农民朋友就会在院前洒水泼水,以降温纳凉。

17.

在中医看来,血热伤阴,导致毛发早白。血热跟精神紧张、情志不畅有关。像屈原就说过,“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这是真正的怀才不遇,上下不能,进退两难。“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夏天的景色如此美好,但在屈原眼里,“世溷hùn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我们印象里的屈原,是一个热血之人,是从愤青到愤老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主义者。我们印象里的屈原,是一个清贵、高洁,在岁月磨洗里鬓发过早霜白的仁人志士。

18.

有趣的是,端阳节纪念的历史人物,除了屈原,其他人也都是热血之人。介子推不用说了,血气上涌时宁愿抱树而死。曹娥不用说了,她像屈原一样号哭,在端午日像屈原一样投江而亡。最值得一提的是伍子胥,他“掘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可谓热血冲动;他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可谓血热之极;他视死如归,也在端午日被投入大江……可见,端午阳极血热,热血的人容易走向成仁取义之路。诚如《国际歌》所唱:“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个节气里出现的人物,都是有气节有操守的忠者、孝者、仁者、义者

19.

民众为什么要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们?因为他们在夏天的太阳面前,丝毫没有逃避、苟且。他们能够抗议,能够以死明志,他们是炎热如火世界里的清凉之水。我们只要知道后世诗人的纪实诗篇“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就知道这端午恶月对人性的“烤”问和试炼了。

20.

三、屈原们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里讨论屈原的意义,可能仍是不够的。甚至当我们在说端午节的忠义时,不少人仍在批评甚至痛骂屈原,如说屈原忠君、屈原境界不高等等。这种理解是用后来人的观念去理解古人,对历史实在是一知半解。

无论如何,放眼中国的传统节日,纪念历史人物的节庆活动不少,祭黄帝、炎帝,祭司马迁,祭介子推,祭妈祖,等等,但在传统的四大节日里,或堪称全民性的纪念节日里,只有屈原享有独一无二的殊荣。研究中国文化的杨鹏先生为此说,这表明民俗民心,跟朝廷官方的正史,不是一个标准。

21.

屈原是王族成员,才华横溢,他有机会了解王族传承下来的历史知识。研究者认为,屈原可能是王族的祭司。在屈原时代,狭隘的君臣观念或专制意识并未形成,屈原从未有后来的臣民所具有的爱国精神,他在精神方面是君王的导师,他从未觉得自己的爱国爱乡是臣民的爱,他不是楚王的臣仆,他是楚王的引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对屈原投水还需要再做解读。屈原的投水、伍子胥的赴死,在先秦时代,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行为。当共同体出现几乎只有先知、清醒者才明了的大灾难时,先知、清醒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献祭出来。用杨鹏的话说:“以自己为牺牲,把自己献祭给神,以平息神的愤怒,换来部族的平安与繁荣。”

22.

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候,屈原承担自己的祭司责任,他要把自己献祭给“大水”之神。屈原是深知自己的使命的,所以他说过:“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

所以,在恶月恶日的酷烈荼毒人心的时候,有一些高洁之士不愿苟活,这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积极主动地把自己锻炼成与日争煌的人性花实。就像屈原时代的铸剑师们,在铸剑不成之时,会向剑炉中奋身一跃,以自己的血与生命献祭。

23.

屈原们赴死,他们含污忍垢,主动接纳了时代和命运的残酷,因而为民众们纪念。老子说过:“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中国的学术祭酒之一王国维先生以死明志,是比他的学术成就更为重大的行为。陈寅恪先生虽然明了王国维赴死的意义,但还没有看到从屈原到王国维这一条中国精神的线索。巧合的是,王国维死于1927年6月2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

24.

四、无上清凉

端午虽致热血,大部分人却热血耗尽转向漠然昏睡。端午源于夏至,属于芒种节气。“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民间说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日昼长夜短,夏夜燥热难耐,影响了睡眠质量,高温又使人体皮肤血管受热扩张,大量血液流入,这些都可使机体的消耗增大,出现疲乏的感觉,产生睡意,所以夏天容易打盹。据说,屈原看到了周围人都在打盹装醉装睡,“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他愤愤然写下了千古名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5.

唐人有诗说:“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这首诗几乎把端午的知识和习俗都写到了。端午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一遗产的继承激活是当代人当仁不让的事。它跟节气时间的关联引发的生活应对,可能是历史之外更有现实意义的事,因为阳盛血热,是故古人明了,君子见水则悦,遇雨则吉,赛龙舟、吃粽子、放风筝等等,都有这种阴阳相济致中和的道理。现代人在此天气里,以开冷气、喝冷饮来应对,未必比古人那些应对更有效果。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26.

但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如此注重端午节,一定有特殊的原因。首先,在外国人看来,端午节前后的节日不算多,因此,重视这个节有利于民众动员,也利于把时间跨度非常大的民众习俗集中起来;其次,五月五日具有“战略性的位置”,它大致处于一年的中间位置。除跟夏至相近外,它相对独立,跟其他节日相距较远,它有成为重要节日的优势。有的外国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人可能将端午当作夏季年一年的起点。以至于后来的夏至节、伏日祭祀的传统淡出社会公共领域时,这些节日的习俗都融合到端午节里去了。

27.杀青段

端午节因此跟节气有关,更与气节有关。在自然气候和社会气候都酷热的时候,我们来过这样的节日,去划船、戏水,去纪念诗人、烈士,要在可得无上清凉。无论民间的习俗,还是先知和烈士们的献祭,阐发得最精准的也许是《华严经》里所说:“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