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气最高的青楼女子
今天南京市的秦淮河边,靠近著名的夫子庙景区,有一座两层高的古朴小楼(实际上是仿古建筑),旧时唤作“媚香楼”,现在它多了一个名字——李香君故居陈列馆,这便是“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传说中住过的地方,也是“秦淮八艳”唯一的纪念馆。
李香君为什么能独独拥有一座纪念馆?这就要先介绍一位大神:孔尚任。
孔尚任有很多身份:他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公开职务是康熙亲自面试并下令特招的国子监博士,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特聘教授。他还写过很多高水平的诗文,编修过地方志。但他个人最为珍惜,也是世人最认可的身份,却是戏剧家。
2. 孔尚任是中国历史上顶级的戏剧大师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潜心二十多年创作的戏曲《桃花扇》。《桃花扇》是我国古代戏剧的巅峰之作,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桃花扇》的女主角就是李香君,而它的主线故事则是男主角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悲欢离合。
《桃花扇》的剧本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正式搬上舞台,瞬间全国人民都炸了,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大家齐齐为之疯狂。这样的盛景可能也就是二百九十年后的1998年,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时才能看到。
3. 《桃花扇》火了一两百年,成千上万的人为它流尽了眼泪,李香君的形象也就此深入人心,代代流传,成为“秦淮八艳”中人气最高的一位,能拥有独栋的纪念馆便是顺理成章。
到底是《桃花扇》成就了李香君,还是李香君成就了《桃花扇》?对此只能借用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桃花扇》之所以经典,一大原因就是出场的角色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叫“源于生活”;但它又在真实历史上有所升华,这就叫“高于生活”。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惹人爱怜,也令人敬佩,更引人叹息。那么,真实历史中的李香君又是怎样的呢?
4. 有意思的是,李香君虽然人气高,可关于她的史料却不多,比如她如何进入青楼就有好几种讲法。其中流传最广的,说她父亲是东林党,被魏忠贤陷害,导致家破人亡。幼年的李香君被逼无奈,只能委身青楼。
这种说法很凄婉,很符合故事传说的叙述,但也很扯淡。因为魏公公是个心理变态的死太监,连整人都一向开诚布公。在魏公公授意下,阉党出了本著名的《东林点将录》,模仿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给东林党人编了号,然后按名单整人。这个名单里虽然有七个姓李的,但算算他们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谁也没可能给李香君当爹。
5. 更重要的是,后来魏公公倒台,东林党重新得势,之前受迫害的东林党人被尽数平反,受牵连的家属也被一一解救。如果李香君真的是东林遗孤,在当时的环境下肯定是会被救出来的,而且很可能会作为被迫害的典型,四处演讲,控诉魏公公和阉党的罪恶。
然而这前前后后,压根就没有人过问李香君的事,平反、抚恤也都没有她的份儿。由此可见,李香君的出身跟东林党没有任何关系,她大概率就是个平民家的姑娘,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委身青楼罢了。

6. 青楼女子遇上复社公子
既然李香君不是东林遗孤,为何她会跟东林党扯上关系呢?因为她的脾气、秉性和交际圈,很容易让人认为她是东林党家的女儿。而李香君之所以如此,是受到一个人的影响——她的养母,也就是老鸨李贞丽。
秦淮河边上的老鸨成百上千,李贞丽大概是其中最有个性的一个。据说她之前也是个烟尘女子,跟“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有过交往,后来转行做了老鸨。这女人可真不简单,性情豪爽,颇有大侠风范,江湖上人人敬重。她行事也非常特别:一般老鸨都喜欢招揽人傻钱多的客户,李贞丽却只爱四方风流人物。别人都是收钱收到手软,唯独她是花钱如流水,为了结交天下英雄,主动砸银子,一点都不心疼。
7. 李贞丽比李香君只大了不到十岁,说她们是养母和养女,还不如说是姐妹。这样的年龄差外加亲密关系,李香君受李贞丽的影响极深。跟养母一样,她既爽快又桀骜,而且还特别刚。当然了,李香君能出名,除了性格独特,个人条件也是过硬的。跟其他名妓一样,她人美身材好,天生一副好嗓音,最擅长演唱“南戏”《琵琶记》,号称“秦淮一绝”。
十三岁出道后,李香君立刻就出了名。后来她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广泛阅读,出口成章,受到文人骚客的疯狂追捧,从此奠定一线大牌女星地位。
李香君的咖位上去了,门槛也就高了。想听她唱《琵琶记》,光给钱是不行的。事实上钱只是最基本的条件,关键是听众要入得李香君的法眼,不然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8. 那么,谁能三生有幸,听得李香君唱一曲呢?从诸位名妓的行事准则就能看出,她们都青睐有钱、有才、有品位的风流才子。但这些普通人眼里的高端,对于名妓们来说其实只是标配,在此基础上,她们还有别的要求,顾横波看的是权,董小宛看的是颜,而李香君看的是要有个性。
等啊等,李香君终于遇到了她命中的男主角——个性人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出身官宦世家。他爷爷侯执蒲是太常寺卿,省部级干部,老爹侯恂名气更大,上过《东林点将录》,被魏公公一顿狠整,全家贬为平民,差点送了命。但等到东林党重出江湖,侯恂不仅翻了身,而且炙手可热,当上了省部级的大官,后来还做到了户部尚书。
9. 职位很高,背景很深,而且人脉很广,比如左良玉左大帅就是侯恂一手提拔的。左大帅连天王老子都不放在眼里,左家军到哪里都如同蝗灾,可路过商丘时,不仅左家军安分守己,左大帅还亲自去侯恂家拜访,向侯恂的老爹侯执蒲磕头请安,可见侯家的权势。
侯方域能拼爹,有钱,聪明,当然也有才华。他不仅散文写得特别好,而且还不偏科,八股文也是杠杠的。从小考试他考第二,没人能考第一。等他长大一点,便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著名的小团体“复社”。
复社可以说是东林党的2.0版本,参与者都是东林党的官二代、官三代,名义上是探讨文学,实则是个政治组织。侯方域加入复社后,靠着他爹的硬核背景,很快就成为核心成员,位列“明末四公子”,成为当时的顶流男人。
10.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侯方域二十一岁,去南京参加乡试,硬是把简简单单的一次赶考变成了交际大会。听说侯方域到南京了,江南的文人不敢怠慢,争相来巴结他,每天都有人请他吃饭,出席的都是头面人物。就这样整天大鱼大肉、美酒香茗地吃吃喝喝,也不知道会不会腻味,会不会上火,大概大佬的世界就是这么无聊吧。
明末有钱文人的聚会,少不了要请名妓作陪。侯方域本来也是个风流人物,玩得high了,听人说了李香君的大名,就要去拜访。像他这样的人当然是入得了李家门槛的,然后就是很自然的剧情,两人诗词唱和一番,好上了。顶流男跟顶流女谈对象,简直是绝配。
11. 李香君看上侯方域,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有个性。讲了这么半天,还没说个性人侯方域到底是怎么有个性呢。说白了就是很东林党风格,非常刚,非常擅长怼人。
当时科举考试会考政论文。这种题目非常难,要讲出自己的想法,又不能锋芒毕露,显得自己太聪明。标准答案通常是这样:先要吹捧皇上如何英明,朝廷决策如何正确,然后恰到好处地补充下自己的看法,提出几个微不足道的意见。
我们的考官大概是特别喜欢这种中庸之道,比起才华,更看重能不能合群、是不是谦逊、会不会做人。这不是选材大会,而是服从性测试。但侯方域不一样,他有个性,写的政论文更像秦汉时期那种霸道文章,比如秦相李斯的千古名作《谏逐客书》,上来就喷,针砭时弊,抨击政策,行文慷慨激昂,气势排山倒海,更重要的是毫不留情,不把问题说透誓不罢休。一个字:狠。
12. 侯方域的这种喷子文章,在之前的低级别考试中没问题,人家还会说他有才,但在省一级的乡试中却入不了考官法眼,毕竟考官不是秦始皇,他侯方域也不是李斯。不过侯方域虽然挂科,他的文章却流传到市面上,被时人传诵。
李香君对此也略知一二,她是有个性的女人,想找个有个性的男人,所以喜欢上有背景、有钱还有个性的侯方域也就没什么毛病了。至于侯方域,佳人主动投怀送抱,又三观一致,他当然不会拒绝。
于是在朋友们的撮合下,侯方域花了一笔钱,把李香君赎了出来。青楼佳人与复社公子的结合,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然而就是这笔赎身费,惹了大麻烦,出了大问题,也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3. 爱情诚可贵,气节价更高
这笔赎身费可不是小数目,虽说李贞丽是个豪爽、侠义的老鸨,甚至经常倒贴,但她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把李香君拉扯大,学这个,学那个,还有各种名牌衣服、包包、化妆品,加起来花了不少钱。所以钱是要给的,还不能给少了,毕竟老板再豪爽也不做亏本生意,人家也是要吃饭的。
对于侯家来说,这点钱当然不算问题。但侯方域的情况跟冒辟疆很相似:一来他是去南京考试的,不是专门来赎人的,肯定不会带这么多银子;二来他写的雄文因为过于激情,被考官给一枪毙掉,大红灯笼高高挂。落榜了却讨个青楼女子做小妾,他哪里敢跟老爹开口要钱?
更何况他也怕他爸:要是知道娶了个青楼女子,他爸怕是要扒了他的皮。
14. 侯方域算是实诚人,没有向李香君隐瞒这些情况,两人也一度抓耳挠腮。那么问题来了,侯方域既然没钱,他又是怎么出钱赎人的?这笔赎身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天下掉下来的吗?
当然不是,从表面上看,这是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给的。
杨龙友是当时的山水画名家,人际关系很有意思:他跟东林人士来往颇多,老婆却是大奸臣马士英的妹妹。看上去杨龙友过得不错,实际上是个家里蹲,没有收入来源却又喜欢交际,经济并不宽裕。
15. 杨龙友手头紧在圈子里是公开的秘密,所以他来送钱,侯方域是不信的,便问背后那位热心肠的大恩人到底是谁。杨龙友一开口,可把侯方域给惊到了:超级大坏蛋——阮大铖。
阮大铖是个很有才华、很有钱但品行极为恶劣的家伙,他本是东林党人,还上过《东林点将录》,可他欺师灭祖,投靠了魏公公,之后便沦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南京郊外隐居避风头。在那里,他通过老朋友马士英结识了杨龙友,交流书画,诗词唱和,彼此情投意合,两人竟然还拜了把子。
16. 也不知道阮大铖哪里来的本事,打听到侯方域想娶妾却拿不出银子的事。阮大铖便自掏腰包,让杨龙友送给侯方域。杨龙友一想,不错,侯方域正好缺钱,便给他送了过去。
阮大铖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帮助他不认识的侯方域呢?难道他是纯粹想做好事吗?当然不可能!阮大铖的官瘾很大,自从成了过街老鼠,一直就梦想着复出。这次送钱,就是他想借这个人情攀上侯方域,通过这层关系混入复社圈子,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
阮大铖不是个东西,这是圈内公认的,侯方域当然也很清楚,所以要不要拿这个钱,他很犹豫。要是放在平时,侯方域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可如今是燃眉之急,偏偏他就缺这笔银子。
17. 咋办呢?他想了一想,还是收下了。从这可以看出侯方域的一个致命问题:在个人私利与大是大非之间,他的意志很不坚定,不能有效辨别利害关系,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拿了阮大铖的助攻,侯方域终于得以给李香君赎身。李贞丽果然豪爽,一手交钱一手交人,还主动给李香君办了“梳拢”。梳拢是啥意思呢?就是青楼女子第一次陪客人过夜,往往都办成结婚仪式,听起来略有点滑稽。
两人成婚时,侯方域把一柄象牙骨的素面折扇送给李香君,扇子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坠子,作为二人永结同心的爱情信物。李香君拿着扇子,非常高兴,猛然想到一个问题,便问侯方域:“你之前不是说没那么多银子吗?怎么突然搞到这么大一笔钱?”
18. 侯方域说是杨龙友给的。李香君听了,脸一沉:“你当我不认识杨龙友?他才有几个钱?你给我讲实话。”侯方域只好如实回答,说这笔钱是阮大铖给的。
听到“阮大铖”这个名字,李香君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她之所以喜欢侯方域,一来是对方有个性,二来就是个性下藏不住的正义感。没想到侯方域竟然拿阮大铖的钱来给自己赎身,这想想就恶心。
李香君叹了口气:“阮大铖这个人你可不能搭,搭上了你的名声可就臭了,这笔钱一定要还给他。”这个理,侯方域明白,但他确实拿不出这笔钱。李香君一咬牙,把自己身上所有的珠宝首饰都摘了下来,又拿出了多年积攒的各种金银器物,让侯方域拿到当铺去换钱。
19. 被李香君这么一刺激,侯方域恍然大悟:钱固然重要,但为此败了名声,那可就完了。自己堂堂复社君子,竟还没有一个青楼女子有见识。于是侯方域变卖了李香君的首饰和财物,又找复社的朋友们借钱,终于凑足了银子,全部还给了阮大铖,以示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阮大铖前前后后虽然没有损失一分钱,但其中的羞辱,却比丢了一个亿还要难受。阮大铖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从此牢牢记住了这事:等哪天老子发达了,非把你们搞死不可。

20. 悲欢离合,有情人难成眷属
阮大铖的这番毒誓看上去只是个笑话,毕竟他只是个过街老鼠,而且还被崇祯特别标注为永不录用,这也是东林党和复社敢肆意羞辱他的原因。但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几年后,大明亡了,南明建立了,马士英上台了,阮大铖就东山再起了,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如今的阮大铖岂止是鸟枪换炮,简直是换上了战略轰炸机,他随即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要把羞辱过他的人都整一遍。侯方域和李香君自然是逃不掉的。
当时李香君虽然赎了身,却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名分,依然住在青楼里,等着侯方域考中科举,再名正言顺地纳自己为妾。
21. 阮大铖得知此事,便开始使坏:他怂恿一个叫田仰的人强行纳李香君为妾。田仰是个大官,也是色中饿鬼,在阮大铖的教唆下,他先是要求李香君给自己做妾,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田仰见文的不行,便来武的,他带着一群人,大吹大擂地来到青楼,要强行带走李香君。李香君当然不从,田仰竟然让人把李香君从楼上给拖下来。
这番吵闹,自然引来了许多人围观,其中居然就有杨龙友。杨龙友应该是想帮李香君的,可田仰人多势众,杨龙友只能干着急。围观群众也不敢惹朝廷命官,也跟着干着急。
看别人救不了自己,李香君决定自救。几个男人把她从楼上拖下来,拉扯到最后几级台阶时,李香君突然挣脱,然后猛地一头撞在栏杆上,鲜血崩流而出,染红了衣服,也洒在衣带里的扇子上。这把扇子就是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信物。
22. 见李香君如此刚烈,围观群众便开始口吐芬芳,骂得田仰面红耳赤。他知道再逼下去,这女人怕是要一头撞死,便嘟哝了两句,带着人走了。等这帮人走远,杨龙友才上前扶起了李香君。
这时候他看到了那把扇子,素白的扇面染上了滴滴鲜血,心中一动,从怀里掏出毛笔,就着扇面上的血滴,画了一树鲜红的桃花。这原本素白的定情扇子,从此就成了鲜血绘制的桃花扇。《桃花扇》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看拿李香君没办法,阮大铖转而开始找侯方域的麻烦。
南明建立后,侯方域加入了史可法的幕僚团队,负责起草公文书信。给大领导当秘书,看上去真不错,侯方域也想借此机会在史可法手下获得庇护。
23. 但他高估了史可法的能力,又低估了阮大铖的丧心病狂。因为阮大铖伙同马士英拿捏住了弘光,他的疯狂报复是打着皇帝的旗号的,所以连史可法都保不住人。眼看就要轮到自己了,侯方域只好提桶跑路,躲到乡下避风头。
撵走了侯方域,阮大铖又把枪口掉回头去对付李香君。为此,他琢磨出一个比之前更恶毒的主意。
阮大铖之所以被弘光信任和欣赏,某种程度上说,跟他在戏剧方面的造诣有点关系。弘光毫无疑问是个蠢货,每天只想着三件事:喝酒、玩女人和看戏。特别是看戏,弘光的瘾很大,不能自拔,后来清军打到南京城下,他还在优哉游哉地看戏:跑当然是要跑的,但要等看完戏再跑。
24. 阮大铖是戏剧大师,他便针对弘光的喜好,搞了个一箭双雕的毒计。阮大铖写了一本新戏献给弘光,然后点名推荐由李香君来唱。这样不仅报复了李香君,还在皇帝面前挣了脸面分,可谓是相当毒辣。
弘光早就听说李香君唱戏了得,又是漂亮女子,这个色鬼岂能错过?他一纸诏书,就要李香君进宫表演。这下李香君毫无办法,一个弱女子怎敢违抗圣旨?只能抱着那柄桃花扇入了宫。她跟侯方域成了一对苦命鸳鸯,近在眼前,却不得相见。
不久清军杀来,李香君逃出皇宫,躲进南京栖霞山的一座尼姑庵。侯方域则带着一家老小在江浙一带漂泊,心惊胆战。等局势初步稳定,侯方域才终于返回南京,在栖霞山找到了李香君,带她返回商丘。
25. 此时明朝已经灭亡,侯家也不再是豪门望族,李香君终于得到了名分,可以长久地陪在侯方域身边。然而命运并没有放弃捉弄这对苦命鸳鸯,侯家虽然没落了,但秉性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香君秦淮歌妓的身份暴露了,侯恂勃然大怒,把李香君撵出了家门,侯方域怎么解释都不行。
李香君被赶到商丘城外的一个园子,这里是侯家堆放柴草的地方。因为生活艰苦,外加心情郁闷,李香君不久便染病去世,年仅三十岁。
26. 侯方域后来的日子也不好过。按理说作为复社公子,他应该为明朝守节。但他名声太大,清政府把他当作典型,强令他参加科举。侯方域无可奈何,只能在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参加了河南乡试。
考试时他想了个投机的主意:卷子只答一半,这样就是不及格,不会被录取了。不料主考官早有准备,虽然侯方域没有上红榜,却把他的名字登上了副榜。
啥叫副榜呢?就是没达到录取的标准,但又比落榜生稍好,有点像今天招考的备选名单,身份很尴尬,普遍被视作鸡肋。不得不说主考官手段老辣,这招既报复了侯方域只答了半张卷的行为,又宣扬了他已经参加了清朝科举,可谓一箭双雕。
27. 但侯方域做的不止于此。顺治年间,山东爆发了反清起义,侯方域做了他平生最为人诟病的一件事:向清三省总督张存仁上书《上三省督府剿抚议》,大谈如何剿灭抗清义军。
侯方域后来解释说,这是因为张存仁拜访父亲侯恂,他替父亲代笔写了这篇文章,非他本意。但事实胜于雄辩,白纸黑字都在那里,无论他如何抗辩都没用。因为屡屡失去气节,从此侯方域经常受人唾骂,这让他心情极度抑郁,没过几年便也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七岁。

28. 千古名篇,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
李香君香消玉殒,侯方域抑郁而亡,一对有情人落得悲剧收场。在《桃花扇》中,两人被道士张瑶星点醒,双双投入道门,斩断情根,同样是bad ending(悲剧结局)。
由于《桃花扇》这出戏实在太有名,人们往往入戏太深,经常把戏中的故事当了真。当时的许多资料看起来很像史书,仔细看又有点文学创作的味道,时间一长,真假混淆,很难分辨,因此两人的悲剧故事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疑点。甚至有人认为,《桃花扇》的故事是虚构的。
这个观点看起来很惊人,但仔细品品,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假如这段爱情故事是真的,那么作为散文大家的侯方域就应该像冒辟疆一样,为爱妾创作过不少诗词歌赋。
29. 侯方域非常能写,一生共留下了十卷文集和六卷诗集。但翻来翻去,与李香君有关的只有三首诗,其中一首还是说再不相见的离别诗。另有文章一篇《李姬传》,但完全看不出二人是夫妻关系。
在与朋友的书信中,侯方域曾提到过李香君,但口吻非常奇怪。得知李香君拼死相争,拒绝了田仰的淫威,侯方域夸赞李香君不畏权贵,有气节,还说这个青楼女子比自己强得多。如果李香君是为了侯方域而拒绝田仰,并用鲜血造就了桃花扇,侯方域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用词。
30. 李香君特别善于演唱《琵琶记》,据《李姬传》记载,她曾经专门为侯方域唱过这首曲子,而且是在送行的时候唱的。由此看来,二人确实关系匪浅,但演唱结束之后,李香君劝侯方域要珍惜名节,不要与阮大铖往来,这是因为阮大铖通过他人资助了侯方域,这段日子的花费其实都是他掏的银子。
也就是说,侯方域确实拿了阮大铖的钱,但不是为了给李香君赎身,看上去他也没有这个意愿。两人分别时,李香君说了这么一段话:“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意思是唱完了这首曲子,我们大概就再也不会见面了,希望你好好保重,洁身自爱。
倘若二人真的有约定终身的关系,李香君怎么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31. 还有人考证过侯方域在南京的活动,发现崇祯末年,侯方域确实去过南京几次,但都没去找李香君,如果两人是夫妻,绝不会如此。因此学者推测,侯方域和李香君确实有过一段情缘,但只是风流才子与秦淮名妓的短暂故事,还不至于到了定终身的地步。侯方域从来就没有将李香君纳入自己的人生计划,李香君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那么,《桃花扇》的故事全是假的?倒也未必。因为侯方域确实有一个来自苏州的小妾,但不姓李,而是姓吴。顺治年间,侯方域有次重返江南,特意去苏州看望了小妾的亲戚,并跑到庙里祈祷,希望能跟吴氏生个儿子。
32. 在侯方域的文集里,有不少诗歌、文章与这个姓吴的小妾有关,说她样貌美丽,多才多艺。因此有人联想,这个姓吴的小妾会不会就是李香君呢?会不会李香君为了掩盖秦淮名妓的出身改了姓氏?
这种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单是亲戚这一点,就很让人怀疑,在此之前,李香君只有养母李贞丽,根本没听说过有亲戚。由于没有更详细、更可信的材料,李香君的故事始终存在着谜团。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谜团,给孔尚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方才能有《桃花扇》这部经典,从而让后人知道了李香君这样一位传奇女子的故事。
①711678 ②668706 ③833405 ④279431
⑤631342 ⑥795014 ⑦569688 ⑧644335
⑨869384 ①⓪41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