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慢修行(下)
剧本ID:
644703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0603
作者:机智的蜻蜓
关注
9
30
41
0
简介
在每门手艺里,能感觉到禅意,这是手艺人对这个世界最深情的表达。本文虽然不能囊括所有类别的手艺,但也会让我们了解学习到一些日常不太接触的手工艺人的生活和知识。 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读物本现代人文
正文

这个世界无论多么喧哗,一定有人还在专注地、默默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东西。做一件细致入微的事情,安静生活、寂静思考。手艺是一种让我们重新把握生命的方法,因为它们的存在,让城市有了诗意和温度……

(刺绣师、冷兵器制造师、造砚师、东源谱师)

刺绣师

1

命运选择了张蕾。当我第一次参观她的展览,听她的讲座时,便知道她的人生是要跟沈绣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沈绣百年,中国人讲究传承百年,从沈寿,到庄锦云,再到南通仿真绣的省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蕾,她是第三代传人。庄锦云是张蕾的奶奶。奶奶出生的那年,中国第一所职业学校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正式开学。这是一所大学,由张謇[jiǎn]创办,首任校长是刺绣大师沈寿。仿真绣由沈寿独创,是苏绣发展的高阶段刺绣艺术,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作品色彩调柔自然、透气。

 

2

南通地处江北,古老的濠河环抱老城,粉墙黛瓦,雕栏玉砌。女红传习所里,汇集了最心灵手巧的女孩,年轻灵秀,不谙世事,用绣针和丝线密密地编织着少女的心思与梦想。她们不会知道,她们的作品竟然是不同凡响的,她们不是现世里的绣娘,做一些营生的生活用品,她们第一次知道通过刺绣可以成为工艺美术师,她们正成为现代独立的女性。劳动,收获,心安理得。女红传习所里是祥和的气息。

 

3

奶奶12岁接触刺绣,14岁跟随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姐姐沈立研习绣艺,是这所学校的第14期学员,19岁出师。为了帮助学校解决资金问题,奶奶就给地主家绣寿衣。奶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不但获得了一张毕业证书,还额外得到了一块女式手表,这是学校给予最优秀毕业生的奖品。正是由于成绩优秀,奶奶被学校推荐去当时中国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上海美专学习,可是家里给她说了一门亲事,求学之路就中断了,这也许是奶奶一生的遗憾。

 

4

就这样,奶奶一辈子都在南通,为仿真绣的传承付出了毕生心力。奶奶收集、整理散落于南通民间的各种刺绣针法,编纂出了《南通刺绣针法集锦》,将人字针、齐针、乱针、点针、鸡毛针、打籽针、戳纱和纳绣等民间刺绣针法第一次用理论梳理,和她的同事们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刺绣艺术形式——彩锦绣,在材料、工艺方面进行改进,缩短了生产周期,解决了刺绣无法制作大幅作品的难题。

 

5

张蕾的叔叔从事绘画工作,而婶婶则走上了奶奶庄锦云的道路,以刺绣为业。张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刺绣是一家人日常的重要部分,她陪奶奶在南濠河沿岸散步,虽没西湖秀美、雅致,但也舒朗、润秀,一路上听了不少过去的故事。儿时对南通的印象就是博物馆多,末代状元张謇[jiǎn]“父教育、母实业”的痕迹到处都是,学校、博物馆、气象台、公园、纺织厂、伶工学社、女工传习所、垦牧、盐业。

 

6

濠河之旁有一座青砖灰瓦、红色长廊的二层小楼,它就是当年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历经百年的岁月,风姿依存的小楼仍然会让人们想起当年从苏州来南通教授刺绣的艺术大师沈寿。这里人们的性格既有江南人的细致,又有江北人的豪爽,这样的性格使南通的手艺人个性独特,叫“南通工”。刺绣的基础是美术,善绣者必善绘画。19岁的时候,张蕾高中毕业,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著名工笔画家张文昌,学习素描写生。一边学素描,一边跟奶奶学习刺绣,“绣”和画都是表现形式,不同的是“绣”用的是针,画用的是笔。

 

7

1999年张蕾重新拿起绣针,在奶奶的工作室里工作,用自己的笔设计绣稿。不同于过去的绣娘,张蕾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她进修了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除了对于久远历史的了解,还让她深入地接触到了绣的千年文化。学习考古后,她便爱上了收藏绣片,黄袍、破绣片、各种残缺不全的绣品,记载各个年代的绣艺,有时需要花高价从别人手上购下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家什。

 

8

绣一件大作品可以用很长时间,3年甚至5年,这样的作品很少有人去做,因为客户等不及。一针一线都是时间。先要设计稿件、拷贝,再画在各类真丝面料上,不同类型的设计稿需要不同的真丝面料,选用特别的丝线,然后染线。油画能调出的颜色,丝线都能表现,一种颜色从浅色至深色一共有36色或48色,一根丝线可以分成16丝,需要的话可以24丝,比头发丝还要细。上绷开始制作,不同的作品制作程序一样,但具体的针法表现不一样。

 

9

能不能出好作品,不用等到全部完成,张蕾就可以感觉到,她特别兴奋,手很难控制住,整个过程是紧张的,直到最后一针才能松口气。就是这样的过程令人着迷。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画家们不断地来这里授课,那是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艺术家身上“采气”,不惜时间、不惜成本,完全为创作神魂颠倒。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里有了膏腴的气息,不再捉襟见肘,一条刺绣腰带出口价格高达几十万,在日本可以换回一辆汽车。

 

10

奶奶已经不在了,她生前最担心的是如何留下先人的手艺,对张蕾的期望是不要只专注自己的创作,一定要传承。张蕾创办了以奶奶名字命名的“庄锦云刺绣设计工作室”。仿真绣不能只成为门庭之间的传承,而应该像以前的女工传习所一样,成为一门可以教授的艺术。可以教的学生数量有限,至少3年才能开始完成一些小的作品。有的人看不到希望,有的人无法抵抗寂寞,有的人有养家的负担。不断有人离开,有人半途而废,有人忍痛割爱。

 

11

传承的焦虑并没有消散,这些焦虑也必须承受。可是刺绣只能一心一意,一针一线,磨人的性子,淡化了时间的概念。在这个时代,能不能摆得下一张宁静的绣绷,就看能不能抵挡世间的诱惑。不能漏掉一针的人生里,没有任何捷径。也只有每一针都在,才能体会这其中的幽情古朴。

 

冷兵器制造师

12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剑中看得到深意。一个人的思想和阅历还没有达到欣赏剑的时候,剑在他的眼里也只不过是兵器。女人本来不爱兵器的,觉得这应该是男人世界中的表达。看了季劭[shào]聪的剑,倒是觉得没有这般冷虚无情的可怕。向他求剑的人很多,男人本色尚武,尚武又崇文当然喜欢剑,剑是君子的物品,是百兵之君,文与武都在上面了。本来是武器,是要去拼杀的,可在中国人眼里是赋予了人文精神的,是含了仁、义、礼、智、信的。还有好些人坚持传统,相信家里放一把好剑可以镇宅。女人看剑,这些都不管。

 

13

冰冷的东西也有动人的时候,美丽的东西也有让人生厌的一刻。季劭聪是铸造出过绝世好剑的,所以大家称他为大师,很少有大师像他这样年轻,连白头发都难得找到一根,说话的时候对剑的热爱会从眼睛里迸发出来。中国人爱看武侠片,刀光剑影中剑是正气的象征,负剑行侠是光明正大的快意恩仇,很多武器显得有些旁门左道,不够正义之师。

 

14

季家在当地是代代相传的铸造世家,季劭聪的祖父季可满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铁匠,龙泉宝剑的传人,是当地方圆几十里的名匠人,季劭聪打小就习惯了铁与火的铸造工艺,几个哥哥也都带着徒弟从事刀剑制作。他自己也带了徒弟,有的年纪甚至比他还大,入门门槛是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有体力,有善心。可是祖辈们从事手艺纯粹为了生计,那时做的多是刀条,也打不出真正的好剑。祖父是个性情中人,谁需要剑他就去给人打,有时候包饭烟就算人工费了。

 

15

他觉得那时的剑失去了古意,丢掉了很多传统,自己最想做的还是恢复古法。他翻阅钻研中国刀剑历史,对历史上名刀名剑了如指掌。季家传下来的龙泉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世人都夸龙泉剑好。在古人眼里,一把好剑,吸取了日月山川之精华。春秋时期,龙泉属越国,在瓯江上游,山溪中蕴藏含铁量极高的铁砂,称为“铁英”;茂盛的森林提供优质燃料;秦溪山下有北斗状的七口井,水质特异,甘寒清冽,用来淬剑非常合适;宝剑锋从磨砺出,龙泉山石坑特产一种名为“亮石”的上好磨石,用来砥砺刀剑,锋刃锐利,寒光逼人。

 

16

一把剑能折回,再一弹出去,声音刚啷啷作响,足够锋利,刚柔并济,硬度和柔韧度都够,花纹也要漂亮,就是好剑。宋太宗《缘识》中说:“寒光到处鬼神愁,哮吼乾坤一片秋。龙泉剑,龙泉剑,我用似波流,升平无事匣中收。”龙泉宝剑的自然青光洁白夺目。细看手工锻打而成的龙泉剑剑身,上面袅娜多姿的花纹绝不重复,摸上去却没有凹凸感,就好像这些摇曳多姿的花纹是天生其中似的。季劭聪告诉我,这种花纹并非镂刻或化学腐蚀而成,是铁英砂、含碳钢经人工反复折叠锻炼自然炼就的,磨之不去,历久常新。

 

17

许多武侠电影电视剧里的剑都是请他铸造的,这点是让他小有名气的事情。剧组纷纷找他铸剑,聘请为兵器顾问,看中的是他懂兵器历史,能够还原时代该有的元素,每一个年代的刀剑制式都有那个朝代独有的风格,同一年代剑式统一。他也为成龙上海武术馆铸造了三把宝剑,用作镇馆之宝。这些都是附加而来的,他的本意是在莫干山这个地方,把家里的手艺结合自己对刀剑历史的研究,用古法铸剑,复原失传已久的古法镟[xuàn]焊百炼钢煅打技艺、覆土烧刃等热处理技术,让传统的手艺理论体系完整,工艺传承严谨。

 

18

季劭聪的铸剑作坊开设在莫干山脚下。传说,干将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于是干将与莫邪夫妻就在此铸剑,莫干山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为了铸剑,干将采集五方铁精、六合金英,候天时、查地利,直到阴阳交会、百神来观才燃薪鼓炉,却没想到遭逢气温骤变,熔炼的铁汁难以流淌。正在一筹莫展时,他的妻子断发剪爪,毅然投身炼炉,顷刻间,铁汁沸腾、金铁相濡,铸剑师遂以成剑二枚,一阴一阳。从那一刻起,干将和莫邪的名字便留在了史书列传之中。

 

19

莫干山依旧,静静埋藏着古老的莫干剑文化。季劭聪收藏了一把在莫干山脚下挖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剑,根据材质可以判定是铁剑,铁剑已在当时存在,只不过数量稀少。他重铸莫干剑,复原铸剑锻造工艺,那是纯自然手工过程。只有手工锻打,刃材经过完善的热处理,才能让刃区硬度、弹性等性能都做到尽量完美结合。做一把好剑,要集很多匠人的智慧于大成。这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20

铸剑每个程序他都要学习,他不断请教交流,身边有一群匠人朋友,做堆漆的,做手工雕钢的,冶金的,炼工、磨工、木工、漆工、雕工都是他的老师,他们一起研究古法。比如剑身的花纹就要用最好的雕工,或花草,或走兽,或云龙,切割有痕的刀法,粗犷或精细,都要奇中传神。铸剑最大的忌讳就是心急,这是份精细活儿。配料、锻合、复合、镂刻、淬火、磨砺等每一道工序,都要耐得住寂寞,稍不专心就会伤及自身。

 

21

年轻性急最容易受伤,他曾在最后几道精磨的时候,突然看到溅得到处是血,才发现右手食指断了,一直挂着。没了这只手指,就用其他的手指,倒是方刚的气概,现在已经满手是茧,满手是伤疤。随着技艺不断提高,受伤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了,受伤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原料是陨铁最好,10斤毛铁仅得1斤钢,配好的料入炉加热,反复折叠锻打,去除杂质,用传统百炼钢的折叠锻打层数,如折叠前材料为两层,折叠一次后是4层,折叠二次是8层,折叠三次是16层……多者达上万层。

 

22

好的剑条要打几十万次,硬的钢、软的钢,跟揉面团一样一层一层地揉,把最硬的钢夹到中间,两边刚柔并济,中间是硬钢。材料不同,折叠锻打的方式不同,得到的花纹形态也不同。比如,叠打的花纹如流水,团打的像云朵,旋打的似螺旋,还有松针纹、珍珠纹、龟纹、羽毛纹等。铸剑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淬火,将已锻好的剑坯[pī]烧到一定温度后浸入水或油中急速冷却,只有经过淬火,才能提高剑身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如同淬火形成的“马氏体”,要经过生活中许多挫折和艰辛的洗礼,人品才能清纯坚韧。

 

23

淬火后的剑还要磨砺、精研、装配才能成器,所以没有一定的学养、修为、阅历,就只是一块“大材”。锻造时每一次敲击,从力度到角度都有不同,铸剑师每天的状态起伏,也会影响剑的品性。最后磨砺也非常讲究,分粗磨、细磨、精磨和研磨。各个阶段用的磨石都不一样。白石、红石磨去剑身上的锉刀痕,油石、亮石磨去上一步骤的红石痕和白石痕,边磨边蘸水洗边观察,一直磨到剑身光鉴可照,寒光逼人,花纹自现。

 

24

最满意的一件作品就是“战国剑”,取材自4000多年前落在阿根廷的陨石和土钢,经历了72万层的锻打,剑身清晰体现出手工精细的折叠痕迹,犹如大海波涛,透露出玄铁的寒光,精美至极。一把好剑也要配上精美的剑鞘。鞘中之剑,未露锋芒时,也能从他精心雕刻的鞘上看出名贵,用的也都是上等好木材,配上中国人喜欢的宝石,外饰铜、铁雕银丝、镂空、浮雕,错银鎏金、阴刻镶嵌。他也钟情于汉代剑,剑把只用简单的布条缠绕,质朴得毫不起眼。剑做多了,就返璞归真了。

 

25

在龙泉以打剑条为主,在杭州他成立了泉季剑坊。想要得到季劭聪的剑,必要预定,打一把剑最少也要1个月。买剑的人各种缘由,有的出于收藏,有的就要在家树立正气。故事也太多了,比如他在杭州大师展上遇到一位富豪,一见到就喜爱到不行,非要当场请走他的剑,富豪的妻子却极反感地盯着他,大概不喜欢刀剑这类武器。3年之后,这对夫妻又专程登门拜访,富豪妻子带足了礼品,表示感谢,说这3年来,剑挂客厅颇有气势,她老公工作也顺利了,下班也准时回家了,赶回家保养剑,夫妻话题也多了。虽然人们多多少少总是带着一种小迷信去看待剑,不过在季劭聪眼里,剑就有正气。

 

26

剑是正义的象征,铸剑要心存正义,铸剑师是要有骨气的人。每一把名刀名刃,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只要你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用心锻造,就能制作一把宝剑孤品。千万次地锻打,不厌其烦地磨砺,只为了最独特的那把剑。做人当如铸剑,外表如剑鞘,不求华丽无比,但要精致巧妙;内涵如剑身,只有千锤百炼,方显英雄本色,剑修长光洁很优雅,人也当有剑的风雅气度,刚柔相济。

 

 

造砚师

27

子安为什么要造砚?他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家境贫困,为了生活,16岁初中毕业后就进了工厂打工,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事,1998那年经父亲友人介绍随王伯之子学制砚,遂与砚结缘。前往学习制砚的临行前,他的父亲赋《采桑子》相赠:“吾曾心醉丹青画,少小离家。秋月春花,大道未成徒自嗟[jiē]。而今汝去为雕匠,却为粮麻。艺海无涯,勤奋钻研结硕瓜。”这首诗竟然成了他造砚一直在奉行的准则。

 

28

尽管砚是文房四宝之首,可多数制砚人身上缺少一些具有灵魂的灵气,大多是把制砚作为糊口工具,乱来和滥竽充数的伪大师也不乏其人。子安倒像是文人造砚,凡事要讲一个道理,沉稳得很,墨在腹中,与砚倾诉。子安一家人,验证着中国不同文人的命运。祖父是江苏扬州人,毕业于北平法学院,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奉部令调入歙[shè]县法院任推事简任,在“文革”中亡故。父亲自小喜丹青、文学、诗词、音乐,早年曾求学绘画,现实让理想破灭。

 

29

那个年代,书信往来必不可少,子安小时候见祖母父亲寄物件、书信往来都还是毛笔书写,研墨用的是一个“迷你盆”一样的器具,就是墨海。等上小学有了书法课,父亲就把墨海给了他,还有一本破旧的《勤孝歌摹本》字帖,至今还在。制砚是自然也是必然的事情。中国文化主静,文房静,砚静。在静中,中国人可以知足常乐。子安就是一个非常安静、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述的人,一本闲书、几枚古物等都能让他度过一天好时光,他甚至有点怕与陌生人交流,更多时间是把问题抱以思考的态度来对待。

 

30

他怀旧的情结,让他热爱老的器物,拿在手里把玩,可以消磨一天的无聊时光。他身上有一种无比平和的气息。平和,是一个人的脾气,也是一种参透。做砚也不急躁,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时候就放松自己,宁可闲着,硬做是没有意义的,兴趣来了,他制造起来就会非常投入,精力、情绪饱满,自然易把握住内心理想的那个度。

 

31

工作室是简陋的。工作台在窗边,一张凳子,一个洗手池,没有花太多心思布置。桌子上是钢凿、铁锤、圆筒铲刀、乌钢刀头、画线尖针、圆规、尺子、台虎钳、油石、砂盘、砂纸、棕刷等,看上去杂乱无章,可又很有说法,光说刀的形状就有平口和弧形,还要有大小号、不同弧度,圆筒铲刀要套在靠柄上使用,靠柄是硬木车出,刀具可随意替换使用。而小刻刀,拿在手里雕刻纹饰细节,刀头和圆筒铲刀一样,随自己需要打造不同刀头使用。

 

32

造砚首先是相石。选择适合制砚的砚料,体会一块石头在形态、纹理、色调等方面传达出的气息与境界,再确定制造的方向范畴,其后才是构思题材。砚的主体就是研墨的砚堂和蓄水的墨池,敲凿出大形,接下来顺应砚形进行雕刻。比如制造带皮的仔料,就会把周边的一些自然机理加以巧用。边敲边整砚的整体形态,多余的地方敲掉,锐角的地方修饰圆润。自然而为,去完善一方砚的完整与和谐,也就是砚感。手里的那种微妙手感,是通过多年积累打磨形成的,心里要有一个明确精准的度,出手就是下意识的。

 

33

制造一方砚,除了要符合砚本身的规范外,还要表现出砚料的自然特性,比如厚实的砚料和单薄的砚料是不同的,就要找到符合它们各自的表现元素,互相和谐了,才能好。一方砚流露的情感,要你的手感、你自身的能量去驾驭、支撑。不论是粗放率意还是工整精致,都要具备收放自如的标准,标准支撑得住,就是美学的东西。简素的砚,不加任何雕饰,线条就要具有足够的表现力,才能塑造出独立的形体,线条要能独立出来肯定要具备一些能量。

 

34

线条曲直的对比、弧度曲线的光影、硬挺柔润的质感等等,要把语言用活了才能不简单。随形雕饰砚,比如造木段题材,敲雕的时候会留下粗糙的刀痕和石层剥落的自然痕迹,就要把自然的东西利用起来,修整形态时留下一些痕迹,意到位了就可以停了,不需要把刀痕剥落全部打磨干净,少量的留存,虽粗糙,却很出彩,追求的就是在粗糙之下细腻的、本质的东西。雕刻完成后,把需要磨光的地方,用油石、细砂纸打磨平整光洁就可以。

 

35

初学造砚时,子安随王耀老师打下了一些技术层面的基础,现在看来,他那时都还是门外之人。独立工作的初期,处于试验性的探索制作阶段,生活得不到保障,他却不想受市场的诱惑去生产商品化的砚,那是对毅力的巨大考验。紧接着又面对非人力所能抗拒的疾病,宛如到阎王殿走了一遭,心境大变。“放下”无疑是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这种大智慧看似很近又似很远,只有在自己亲身面对时才能真正理解。

 

36

遇到懒壶先生后,子安开始明白造砚需适当遵古法,研究古砚,要懂鉴赏,方得精髓。造砚需得法,能力不仅仅是工艺层面的技术,更主要的是自身的美学学养,在眼明之外,自是造化功了。懒壶老师让他明确自己要走的路,摆脱制砚人无根生发的民俗工艺趣味。从制作风格去区分年代,明白古人制作是有法度的,雕刻一个物象是需要懂得画理的,比如制荷叶,你如果从来没有观察写生过,就不可能知道结构细节。

 

37

为艺不是说,而要用手做。子安造砚,彻底开了窍,先临摹学习,积累技法,不断地对比,不断考察手的能力以及对古砚的解读能力。这也是一辈子要做的事,只是后期不需要动刀去临摹,用眼睛、用心去解读就可以。临摹只是起点,要能学而思,思而变,要得法复弃之,再得法外法。古人的创作思想亦源于此,在自然中体会每一件事物的微妙之处,自由地对接古今。这些有了,就要“砚外求砚”,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古器物都是学习的对象。

 

38

多数时候,人们很难明白同是手艺,境界、立意有高下,一种是文质的,一种是民俗的。不同层次学识的人在认知能力上,审美情趣完全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是在和审美力较量。五代两宋时期的古砚是子安最为喜欢的,宋人对器物线条的把握、对度的控制,那份气质、神韵很打动人心。选择是否自己要的东西,尽量随心做到纯粹,这个纯粹里面包含很多东西。制作时要把这种感觉融进去,对于砚作的气质、线条的拿捏、微妙的度的把握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9

砚是文人书房必备之物,因翰墨因缘,为历代文人所钟情。在悠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和艺术史,寄予了文人追求闲适、雅致、优美的精神状态。砚在文人心目中是“终身与俱”的,苏东坡有“我生无田食破砚”之语。历史上李煜[yù]、米芾[fú]、赵佶[jí]……一大批文人都有诗文、典故传世,证明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40

士林文人们就有嗜砚藏砚的风尚,借以陶冶性情、抒发幽思。《全唐诗》就有不少咏砚诗作。收藏古砚,可以发现古人制作上的精到,材质不佳等因素都可忽略不计。平日逛古玩铺的时候,常常会见到一些残缺不全的砚,残破不堪却难掩它的美丽影姿。子安买到第一方古砚时很激动,买下后懒壶老师确认它为南宋物,那种愉悦感是不可磨灭的。每一个好古的人,都醉于其中得其趣,在学习中充实、完善自我,从中受益。

 

41

具备对传统的认知,就要去了解历史上每个时期砚的制作、审美、样式风格演变。单从图片是无法完全体悟的,必须去把玩古砚,与古接气、对话、解读。不论气质是简朴、古拙、华丽,都不能简单理解。要体会那个时代背后的那段历史,里面承载的东西,心里明确一个精准的时代审美坐标,技法是放在对美的认知这个过程中的。要制好,仅局限把玩古砚是薄弱单一的,雕塑、绘画、瓷器、书法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方式,古代的每个艺术品都是一本书,判断古器物的艺术性,美是标准。

 

42

从最初开始喜欢古砚,到现在关注、把玩各门类的古器物,从中受益匪浅。随着时间、心境、眼力、关注点的不同,人在每一个阶段的认知都是在变化的,同样一件器物不同情境下解读,得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不断地调整自己、打磨审美,修正自己的审美。与师友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打动人心的趣事。近几年遇到师友怀一、马骏、林玄之,使子安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对书画和器物的认知让他开拓了眼界。

 

43

懒壶先生,饱满突起的前额,厚厚的嘴唇,相貌奇古。擅书画,于古玩亦是精通。曾见其夏夜赤足挥毫,画连绵的荷花,跋:“我作长眉不知能易汝之短眉乎。”笔墨得八大韵致,画境妙极了。(注:眉子纹是龙尾砚石的一大品类,其纹犹如美人画眉。)晓中大哥,魁梧的身材,有北方汉子的气概。写艺评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却在多年前选择了在家伺候父母,每天做饭、烧菜、洗衣,以尽孝道,空余就读书、写字。爱砚,一次来皖,酒后研墨临写兰亭,逸兴忘我,手指蘸墨食而不知。见大家有取笑意,言:“腹中有墨。复蘸墨以食。”其痴可见。

 

44

砚与文房事息息相关,有着书写使用和文人赏玩的双重性,赏玩自是与美不可分割。造砚就是雕刻刀和石头的事,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个人审美力的综合性把握。砚是造型艺术,好的作品,首先要打动人、要耐看,就要看里面承载的东西。解读时不能简单理解成一件器物,制造者的学识、境界、智慧、格调、个人的心像与精神含量厚度都会有所反映。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差别就在这,好的艺术品是独特的,那种气韵、品格是不能被临摹和复制的。造砚有意思、有玩味,在于对自己有要求,制造起来并不容易,容易了也就没意思了。

 

45

造砚最重要的是见识要高。具备对美的判断力、感受力,有了审美的眼力,才有自己兴趣的切入点,这是真正的素养,如此才有高格调。还要有认真的态度,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人不媚俗,不受市场的取向影响,很难做到。多数人满足于名利的心态是不对的,缺少虔诚心做事。在这个市场诱惑充斥的时代,人往往会认同、会妥协,这是很糟糕的大环境。如果可以坚持自己,耐得住寂寞,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自由的创作状态,就应该可以做好。

 

46

感受到文人气息,是一种美的享受。当对器物产生喜欢,就会主动去了解制造者的审美、情感,去追溯砚的历史。造砚是子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造砚让他愉悦,与其共生息。古人讲究态度,有虔诚心、敬畏心,以对生命的感悟来塑造它们。现在人的生活氛围和节奏使很多人对于成功太过急躁,时间都花在利益链的追逐中,求量不求质,发展成快餐工艺品。

 

47

古人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保持造砚的单纯,恣意造砚,把个人的思考体现在砚里,让砚纯正、醇厚。在造砚上,就自私一把,造心里所想,得一个安静的空间,做一个自由人是子安所愿。审美意识的不断调整是大的享乐,在造砚这个载体上不断用手去追摹当时的一种感觉和状态,心手相应地追求的过程往往是很美的,让人心里泛起涟漪、愉悦。

 

东源谱师

48

在温州瑞安西南角的东源村里,似乎是无尽的黄昏,绵绵不绝的四合院,铺满了青砖,顺着砖缝长了四五尺高的杂草。屋子里发出微弱的响声,散发着油墨的清香,都像是时间轻轻滴落。王超辉就在这里木活字刻字、印刷,他戴着老花镜,端详着手里上好的棠梨木字块,左手不停转动字模,右手一刀刀在上面雕琢,精心运气,功到字成。

 

49

用纸写字样贴在木板上,照样刻好字后,锯成单字,再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有的也可以用毛笔直接写好反字再刻。他一天最多能刻50个字,刻字需要专注,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很费脑力,需要静定。王超辉年轻的时候刻得还要多,一天最多能刻80个,现在眼睛花了。他刻的字是老宋体,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方正正,古雅得体,是明朝以来的官方字体。

 

50

屋子里摆放了几张大木桌,上面或放着几碗水、墨汁、雕刀、雕盘、印板、上手刷、下手刷、白蜡、木尺等工具,或放着一些早已排好版的字盘,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字模。要开始排版拣字了,王超辉用方言念起了一条口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整个口诀被他诵读得平仄有韵。所有工序中,最难的是拣字,为了方便记忆,使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沿用近千年的口令。

 

51

他把刻好的木活字,一个个排到木盘里去,每行用竹片隔开。一行排满了,用削好的小木片把有空隙的地方塞紧,使木活字不能移动。排好版后,要进行反复校对,确定无误后才能开始印刷。木印版先用刷子刷上水,过几分钟再刷墨,刷墨要恰到好处,用力要轻柔且均匀,墨汁浓淡相宜。印刷时用棕刷子在纸上轻轻拓印,拓纸时需要用力适度和均匀,轻稳地铺上淡黄色宣纸,再用棕毛刷自上而下顺纸面拓印,腕力轻重适度。如此反复3次,揭起印纸,这些工整的字体就被印刷在了有些泛黄的宣纸上。然后是切谱,也就是为纸裁边,最后装订完成。那些字触动人心,看后念念不忘,汉字的美,刚与柔都含在里面了。

 

52

这个忍受寂寞的村庄,三面环山,西风老树人家,生活着木活字手艺人。他们用木活字来印刷宗谱,所以他们也被尊称为“东源谱师”。王超辉就是其中一位,不一样的是,他是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人,出生在刻印世家。瑞安木活字印刷自元朝初年王法懋[mào]始至他这代为止,传承了14代,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瑞安木活字印刷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

 

53

北宋人毕昇[shēng]发明了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之后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木活字是由王祯创制的。元初,当时被视为宗族圣典的宗谱十分盛行,而木活字印刷术由于就地取材,具有材料成本较低、添字方便、制版灵活等优点,普遍用于宗谱编印。当时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氏先祖王法懋[mào]开始用木活字印刷,后来在明正德年间,王法懋的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又迁入瑞安东源,“化俗谱之修”的木活字印刷术就此落地生根。

 

54

过去这一带都是有木活字的,生生息息,代代相传。木活字花费时间长,成本高,人们等不及,师傅们纷纷转向了铅印字,电脑打印简直毁掉了这门手艺的前程,一些艺匠只能另谋出路,或依靠刻章维生。浙南地区的宗族文化,制作和修订族谱是要用木活字的,制作族谱繁复漫长,并且资金成本也高,各宗祠的长老们依旧顽固地指定这种古老的工艺,并且木活字制作族谱保存时间长,很多消失的老宋体字可以制作得出。

 

55

东源王氏并不将木活字印刷谱牒的技艺视为传家秘籍,在收徒传艺上十分开放,村里许多外姓人,甚至是妇女也都加入谱师行当,如今东源村仍有近百位谱师,年龄最小的才20来岁,最年长的已有80高龄。王超辉靠着自己坚实的手艺生存,全然坚持古法,每天都在做着木活字的雕刻、拣字、印刷等工作。他是初中毕业后跟着大伯学习木活字的,那个时候读书不多,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刻字中学会的,白天学习,晚上思考。在刻字的过程里学习汉字,读文章。

 

56

祖上只传下来1万多个木活字,很多字因为时间太长印刷不清晰,他们只好烧毁,刻新的,用最好的棠梨木,这种木料光滑而不易腐烂,可以保存两百年。"那个时候总有学不完的汉字,读不完的书,一点也不觉得辛苦,还有些着迷。因为一直学不完,才能坚持下去,不是只能单单靠毅力。"最难的是“文革”那些年,一辆车把所有工具全部拉走了,不允许王超辉一家刻字,更是认为做族谱是迷信行为,一切尽殆。

 

57

王超辉只好在晚上借着月光,躲在阁楼上偷偷地刻字,甚至不敢开电灯。直到20世纪80年代,活木字又被允许使用了,王超辉常常会帮政府印刷古书,情况好了起来。可是快捷的铅字冲击,让很多人都放弃了这门古老技艺,连自己的儿子也在做铅字了,他坚持把技艺教给儿子,只是儿子边学边刻,需要很多时间,现在还没学完,自己也带了另外四五个徒弟。

 

58

在过去,东源谱师外出浙南、福建、江苏、湖北外省编印族谱,跋涉相当艰苦,自己肩挑印刷工具和生活用品。他们食宿在旧祠茅舍,短则数月,长则经年。待族谱问世,主家摆酒“圆谱”,谱师们会披上红绸、坐上位、听赞颂、纳红包、喝喜酒,这户人家要欢欢喜喜放鞭炮庆贺这一工程完成。现在的东源谱师王超辉,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修订族谱,有的族谱需要20年更新一次,有的是10年,有的只要5年。

 

59

有的宗祠人口数量在2000到3000人之间,王超辉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族谱,除了要记录辈分,现在还要记录每个人的职业和学历,一本宗谱,道道检验,字字不差。宗谱是老古式,一定要用老古式的木字去配。在过去,三代不修谱即为不孝,木活字这门古老技艺实现了民间寻根问祖的宗族情结。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氏老宅也被当地政府设立为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

 

60

王超辉没有对自己的坚持庆幸过,因为就算没有这一天,他也会坚持祖上的古训,成为古老手艺的继承者。只是现在走出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被重视了,手艺也被重视了,很多外省人也都请他去印家谱。学了40多年,刻了40多年,好像也没学够,他的儿子也学了20多年,他们是恪守古训的手艺人。王超辉已经刻出3万多字了。欣慰的就是这门祖上传下的手艺还活着,还能发挥用处。在日复一日刻字排版的生涯里,慢慢地体会拼接的幸福。

——【手艺人】的慢修行 系列完结——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