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词臣典戎浪战疆场 無極整理
剧本ID:
65554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532
作者:無墨
关注
5
3
6
0
简介
二 词臣典戎浪战疆场 繁体字版 整理者:無極整理,胸无点墨 文本仅用于朗读练习交流,禁止挪用
读物本近代历史
正文

词臣典戎浪战疆场

 

繁体字版

整理者:無極整理,胸无点墨

文本仅用于朗读练习交流,禁止挪用

 

 

1

1851年冬,洪秀全帶領“拜上帝教”會眾及廣大鄉民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聲稱要建立有福同享、有田同分的“太平天國”。這次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農民運動。

2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猶如一駕所嚮披靡的鉅形戰車,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他們就由廣西進入兩湖地區,進而沿長江順流而下,並於1853年在南京建立了“天國”政權。由此而起,使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聲勢異常浩大的反清浪潮。剛剛登上龍位一年的咸豐帝,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鉅大政治變亂,被骇得不知所措,一籌莫展。他急切希望大臣們能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和對策,替自己解決這一鉅大難題。其時,清廷所長期豢養並賴以支持的八旗和綠營,早已失去他們前輩的骁勇與善戰,事實上他們的精神與意誌已然徹底垮掉。他們的生活就是喝點小酒,弄點小錢,有的還熱衷於吸食鸦片。對於江南愈演愈烈的戰事,他們毫不在意,但求自保。

3

艱難局面似乎忽然出現了轉機。原來,江南一帶一些有錢有勢的漢籍鄉紳和大地主,唯恐自己的錢財被太平軍掠奪,也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勢力,於是利用自己在本地的政治勢力和經濟實力,自行組織鄉民結為“團練”。一時間,他們協助清兵镇壓太平軍,成了新興的反抗太平軍的力量。這種力量越來越大,南北眾多地方都出現了這種團練。

4

1853年,當咸豐帝皇帝得知湖南溃敗,武昌將破,自己的八旗和綠營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的時候,不得不在慌亂中發出一份急切求救的诏文:江南江北在籍官吏,各盡其能,舉辦團練武裝,對抗“逆匪”。同時,清廷任命一大批在籍官僚為督辦團練大臣。是年3月,太平軍大舉進入安徽。還是2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李鸿章吃完飯在琉璃廠閒逛,偶遇一位安徽同鄉。這位同鄉說,我們的省城安庆已陷,撫臺蒋文庆大人已然毙命,家鄉很快就要被太平軍全部佔領了。你快找找北京的鄉中大官們想想辦法吧。於是,李鸿章徑直來到了呂贤基的家。

5

呂贤基,字鹤田,安徽旌德人,先時任職於翰林院,以編修轉御史,旋任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李鸿章為翰林院編修時,時常為呂氏捉刀為文。一見面,李鸿章就痛陳剛剛得到的全部情況,並建議呂趕快請求清廷迅速發兵救皖。呂贤基隨口說道:還是由你來寫,我負責上呈就是。

6

李鸿章回到翰苑立即寫了一個奏摺,連夜差人送呈呂贤基。並再三叮嘱呂家的家人,明天早晨一定要交給老爺。第二天,李鸿章又趕到呂家詢問情況。出乎意料的是,當時尚不知皖撫蒋文庆已經毙命的咸豐帝,已經诏谕呂贤基從籍,與皖撫蒋文庆等人負責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贤基無奈,只好奏請朝廷讓李鸿章和自己一起回籍,說是李熟悉鄉情。下朝歸來,他對等候他的李鸿章直言說:你讓我上奏是害我,皇上讓我去安徽幫辦團練;我也害你,我上奏請求你和我一同去安徽。不過,說到底,呂贤基之所以選中李鸿章,還是因為他知曉李鸿章有才華,可以助一臂之力。朝廷很快應準呂贤基的請求。未久,李鸿章即跟隨呂贤基回到家鄉,開始了戎馬生涯。

7

李鸿章是個書生,原本對團練之類的武事不感興趣。可是皇命在身,別無選擇。回到安徽之後,李鸿章首先面對的是安徽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官宦之間的傾轧和爭鬥,讓一直在墨香書冊和學問堆裡浸泡多年的李鸿章有了很多新的體會和教训。更讓李鸿章苦恼的是,組織團練指揮戰役,這都是些從未曾接觸過的新事。雖然古代有不少投筆從戎成為一代名將的先例,但是李鸿章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成為這樣一個“以儒生而起家軍旅”的典範。

8

李鸿章認為,辦理團練防剿工作是暫時的,只是迫於大清國的目前局勢而已,等到內患消除,國家安定,自己還是要回到京城的庙堂中去的。但是,如果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那麼自己能否回到京城將是一個未知數。李鸿章對於目前究竟怎麼工作,怎麼實施戰略計劃,心裡是一片空白。再則,李鸿章手中一無權、二無兵、三無饷,練究竟如何著手,也是一片茫然。盡管如此,李鸿章心中仍然充滿了報效朝廷和保衛家鄉的熱望。

9

當時安徽政局上有三個重要人物:巡撫李嘉端,幫辦團練的兵部侍郎週天爵,還有一個就是呂贤基。

李鸿章首先在週天爵處入幕。入幕是當時清國的一個重要的官場現象。一般有地位的官僚,手中都要培養幕僚,即所謂養士。一般有學問有才幹的人都有過當幕僚的經歷。幕僚既是官僚的學生,也是官僚的得力助手,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智囊團”。很多有才學的青年通過入幕的機會,對官場政治會有很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在一些具體事務的操辦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說,入幕與養士是一件對雙方都有利的事情,這也是中國的幕僚制度能夠久盛不衰的缘故。

10

在週天爵處,李鸿章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消滅捻軍。捻軍,原稱捻黨,起於清朝初年,由淮河兩岸的窮苦老百姓組成的反抗壓迫的結社。後來逐漸發展到山東、河南、甦北等地。捻軍的成員複雜,有農民、渔夫、手工業者、船夫、饑民等等。他們最早做的事情就是抗糧、抗差、吃大戶、劫富濟貧。活動的時候,數十人或者數百人為一“捻”,各部自號為捻,各不相同。首領被稱為“捻頭”。本來捻黨主要進行的是經濟方面的鬥爭,並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壯大,安徽、河南等地的群眾紛紛結捻響應,捻黨逐漸發展成為捻軍,規模和組織日益嚴密。所以消滅捻軍也成為清政府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11

李鸿章跟隨週天爵參加了兩次較大的消滅捻軍的戰役。一次是镇壓定遠陸遐龄起義,一次是镇壓活躍於颍州、蒙城、毫州交界處的陳學曾、紀黑壯起義。安徽巡撫李嘉端開始指派李鸿章獨立指揮軍事。1853年6月,李鸿章手下已經擁有兵勇一千人。這些人都是李鸿章從地方團練和其他部隊徵集來的。8月,在安徽北部巢縣附近,李鸿章的這支軍隊首次戰勝了一小股太平軍,使得李鸿章初博小名。為此,安徽巡撫李嘉端還專門上奏清廷,請求給予李鸿章“六品頂戴、藍翎”的獎勵。其實,當時李鸿章雖然恪守職責,但仗卻是打得毫無章法。李嘉端之為請功,不過是老官僚為自己臉上貼金。

12

就在李嘉瑞為李鸿章請功後不久,太平軍大將石達開率部到達安庆,主持太平軍的西徵軍事。石達開大軍所到之處,清兵溃不成軍,望風而逃。隨後,石部步步進逼,直取集贤關、桐城,呂贤基所死守的舒城危在旦夕。李鸿章慌忙在合肥拼湊了幾百兵勇,趕往舒城大營。眼看太平軍就要打進來,呂贤基做好了以死報效皇恩的準備。看到這種情況,李鸿章很是為難,他想自己總不能和那些士兵一樣逃跑吧?可是,不跑的話自己也很難活命。在他猶豫不決之際,一個叫劉鬥斋的人勸說李鸿章快點逃跑,開始李鸿章不好意思,不料劉鬥斋已經把馬牽出來了,李鸿章索性上馬連夜跑回了家。11月,就在李鸿章逃跑的第二天,太平軍攻下舒城,呂贤基投水而死。次年1月,太平軍攻克庐州,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也被迫投水自殺。

13

咸豐帝急命福濟為新任安徽巡撫。福濟,滿洲镶白旗人,字元修,道光進士。是李鸿章考進士時的副考官。福濟不懂用兵之道,所以到達安徽之後,立即召李鸿章入幕。福濟對李鸿章很重用,一同商量軍事大計。福濟對於李的每一建議,都認真地考慮。由於太平軍實力雄厚,援軍和糧饷不斷,致使清軍連連敗北。福濟決計不再強行攻打,而是等待太平軍失去外援,彈盡糧絕,發生內亂時再伺機進攻。1855年2月,李鸿章帶兵佔領含山,殺死太平軍千餘人得清廷賞赐知府衔。李鸿章乘勝配合副都統忠泰攻打巢縣太平軍,雙方僵持不下。這時他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1855年7月,李文安在合肥去世。李文安是1854年回到安徽帶團練的。當時,安徽庐州的團練在李氏父子的帶領下,整齊有序,堪稱是團練的典範。李文安身體很好,喜歡喝酒。1855年7月,酒後無疾而終。李鸿章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悲痛萬分,急忙趕回去料理喪事。就在這時,巢縣的太平軍發動了猛烈進攻,副都統忠泰戰死沙場,清軍覆沒。李鸿章因不在軍中而倖免於難。

14

李文安曾手書遺训給李氏兄弟:“贼勢猖獗,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國恩,此贼不滅,何以家為,汝輩努力以成吾誌!”李文安,這個在坎坷的仕途上奮鬥一生的普通官員,至死不忘剿滅“逆贼”,他對大清國的忠誠確確實實是發自內心的。也許,正是因為大清國上上下下還有很多像李文安這樣的臣子拼命保駕,還有像李鸿章、曾國藩這樣的才學超人之士運籌帷幄,太平天國才沒有完成他們消滅大清的誌嚮,洪秀全才會兵敗如山。

15

李文安的死,給李鸿章以很大的思想打擊,在他很多詩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對父親的深深想念和沉沉悼念。對父親的遺训,讓李鸿章铭記在心,一刻不敢懈怠。1855年11月,福濟、和春等督兵勇攻陷庐州,李鸿章從戰有功,受到嘉獎。其後兵分兩路,西南直指舒城、三河、庐江等地;東南則進犯巢縣、和州、東關等地。這次戰役除了舒城小勝之外,其他各地均以失敗告終。李鸿章參與的東南戰事,也是一路溃敗。他極為郁悶,以詩赋誌——

四年牛馬走風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杯酒藉浇胸磊塊,枕戈試放膽輪囷,

巢湖看盡又洪湖,樂土東南此一隅。

我是無家失群雁,誰能有屋穩栖乌。

16

其悲涼之情,溢於言表。1856年9月,太平天國發生空前內讧。福濟、和春等趁機督軍打通庐州東南和西南通路。李鸿章參與了巢縣、和州、東關等戰役,因有功而加按察使衔。1857年2月,太平軍的青年將領陳玉成和李秀成又嚮安徽北部發動進攻,攻克桐城、舒城等地。李鸿章部溃敗,他帶領母親倉惶北逃。1857年秋,李鸿章嚮清廷請求為亡父丁忧守制。因為李鸿章徵戰有功,清廷將李鸿章交軍機處記名,等到有道員缺出,給予簡放。就這樣李鸿章結束了五年的團練生涯。

17

在李鸿章幫辦團練的過程裡,既有不知所措的迷茫和困惑,又有實踐中的探索和積累。他雖然有“專以浪戰為能”的不良記錄,以及“翰林變綠林”的惡名;但是從清朝統治階級的立場來看,他的確在為維護大帝清國的江山而苦鬥不已。在五年的“牛馬走風尘”裡,李鸿章逐漸懂得了一個道理:為將之道,在於洞察機先,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不能在乎一時的成敗,要通觀大局,萬萬不能逞匹夫之勇。而對自己溃敗的種種經歷,落魄倉皇的心情,李鸿章是深感羞愧的。這種羞愧,比起他在仕途上不盡如人意的坎坷,更深刻地刺痛著他的心。這種愧感並不因為受到朝廷的幾次嘉獎便能平息的!

18

1859年1月,李鸿章投到曾國藩的門下做了一名幕僚。曾國藩和李鸿章除了早年在京城的多次會晤,一直有書信往來。當時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在曾國藩統率的湘軍裡做事,很受曾國藩的重用。

19

就在李鸿章幫辦團練期間,曾國藩多次寫信給李鸿章,直接建議他效仿湘軍的成功經驗,別開生面的锻炼出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李鸿章的守制丁忧即將結束時,一次次盤算著出路。漫漫人生無常,冷冷官場無情!這麼多年來的處事心得告訴李鸿章,那無法預測的政壇風雲變化和人物沉浮獎惩,說到底還是人際關係的爭鬥。把握好可以依靠的人,才是最為關鍵的。此時同是回家為父守制結束的李瀚章,被曾國藩派到江西總理糧臺事務。臨行,身為長子的瀚章決定帶著母親一起去南昌任上。李瀚章携母走後,太平軍再破庐州。李府祖傳宅院盡為太平軍燒毀,家中所藏也被掃動一空。看著殘垣斷壁,看著家宅被毀的痕蹟,看著驚慌失措的家眷,李鸿章不禁又想起父親“此贼不滅,何以家為”之遺训,心中蔓延著無盡的悲淒。

20

李鸿章無家可歸,只好收拾簡單的行囊携帶老婆孩子出逃。他辗轉來到南昌看望母親,在哥哥的幫助下,他見到了在建昌的曾國藩。當時曾國藩的局面也不好,正面臨三河慘敗的情勢。雖說湘軍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是兵多力壯,一派朝廷之師的威武氣象,但湘軍旗下真正可用的人才並不多。曾國藩迫切需要一個得力的助手,一個有才華、善通變,能夠處理具體事務的幹將。適此時,在李瀚章的安排下,曾國藩驚奇地發現,端坐他面前的李鸿章言談舉止卓越超群。他那評判政事的尖锐深刻,那軍旅生涯磨砺出的求實務真,那敢於面對失敗的勇氣,那追求上進施展才華的抱負,都讓曾國藩欣賞有加。曾國藩知道,現在的李鸿章,已經不再是京城翰苑中的那個文弱的書生,他的身上既增添了幾分成熟,又激盪著年輕人的豪氣,同時也有渴望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誌。這次會面之後,曾國藩決定把李鸿章留在身邊。於是,李鸿章成為曾國藩的幕僚,並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師生之情。

21

入曾國藩幕府之初,曾國藩只是安排李鸿章作書記,繼而付於批示公文、起草奏稿之全責。這對於李鸿章來說,自然是得心應手,駕輕就熟。不到十天,曾國藩突然決定讓李鸿章去編練皖北的馬隊。編練馬隊,這件事初為左宗棠首倡,也是曾國藩與胡林翼共同商量後作出的決定,而且得到了咸豐帝的诏準。可是,李鸿章深感事體重大,自己缺少經驗,一時未敢應許。曾國藩卻一再鼓勵李鸿章赴任,後來由於形勢驟然發生變化,曾國藩取消了編練皖北馬隊的計劃。但是,這件事明顯表明了曾國藩對李鸿章的賞識與信任。

22

此後不久所發生的另一件事上,李鸿章表現了卓爾不凡的膽識與智慧,幫助焦頭爛額的曾國藩化解了一道難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戰爭爆發之後,英法聯軍攻克天津,直逼北京,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避難。慌亂中的咸豐帝急忙诏令曾國藩,要求其速派湘軍猛將鲍超帶兵北上“勤王”。對此,曾國藩十分為難,表現得猶豫不決,首鼠兩端。曾國藩雖然有足夠的胸襟和氣度,通達機敏,高瞻遠瞩,但是他的性格中更偏重於谨言慎行,多思多慮。他喜歡把事情做的近於完美,所以他行事之前的判斷和分析是漫長的。相比之下李鸿章則不同,他重視宏觀與大局,常常會準確地抓住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一點。只要把握住了事情的大概脈搏,就敢於果斷地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他很少有曾國藩那樣思之又思、慎之又慎的猶豫和反複。

23

曾國藩當時的考慮是:北上護主本是義不容辭之事,自然難以拒絕;可鲍超是他的一員得力幹將,擔心鲍走後會嚴重影響眼下同太平軍作戰。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便召集文武參佐討論對策,並要求每人都提出具體方案來。結果,大部分人的意見都主張北上“勤王”。因為事關皇上的安危嘛。這時候不聽皇上的話,那此人一定是疯了!然而,李鸿章卻有不同的看法。他主張按兵請旨,靜觀其變。他的理由是:目前對清政府的最大威脅,並不是外國軍隊,而是太平軍。和外國人的戰爭將以和而終。湘軍一舉一動,“關天下安危”,好鋼應當用在刀刃上。目前湘軍擔負著最重要的“剿匪”任務,此時切不可讓鲍超所部離開戰場。最後,曾國藩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議,一面給皇上寫信說,鲍超對北方人地生疏,不宜北上京城,甚至提出從他和胡林翼之中選派一人進京護駕;一面借故拖延時間,採取靜觀其變的策略。結果,至 11 月份,曾國藩果然接到新的诏令,說天津和議已就,不再需要北援“勤王”。經此一事,曾國藩更對李鸿章刮目相看了。但是,李鸿章常常自恃才高,遇事每每大膽直言,樂於公開表述自己的獨立之見,有時不免同曾國藩的意見針锋相對,發生矛盾或衝突。祁門內讧即是一例。

24

當時,太平軍一直圍攻祁門,祁門形勢兇險。湘軍上下一致要求曾國藩移師。可是,面對太平軍的四面環攻,曾國藩卻一直堅持大軍驻守祁門而不移。李鸿章則認為,祁門地處萬山之中,是軍事上的絕地,不適合久留。李鸿章等一再勸谏,曾國藩仍是不從。他甚至氣憤地提出:如果你們膽怯,盡可各自散去好了。其實,曾國藩並非不懂祁門在戰略全局上並無意義,其堅持驻守祁門主要是做給朝廷看的戲。因為,咸豐帝曾一再督令湘軍直取甦常。結果,鬧得雙方都很不愉快。而在對待李元度問題上,曾、李二人竟至鬧翻。其時,曾國藩安排自己多年的好友李元度帶兵驻守徽州。李元度是個文人,不懂兵法,曾國藩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命令他死守,不得出門應戰。可是,李元度看見前來挑衅的太平軍,就一時激動忘了曾國藩的話。他出門和太平軍交手,結果痛失守城。失敗之後,李元度不敢去見曾國藩,在外遊盪許久。回到祁門之後,因為害怕和羞愧又悄悄地溜走了。曾國藩上奏對李元度進行上奏彈劾,曾國藩當時悔恨的心情有點像諸葛亮錯用馬谡。

25

曾國藩命令李鸿章擬稿彈劾李元度。李鸿章卻堅決反對曾國藩的做法。他明確表示,這個奏摺我不能寫。不僅如此,他還帶了一幕僚前去替李元度求情。面對曾國藩,李鸿章竟半是質問半是陳情地說:當年靖港大敗之時,你曾跳水自盡,是李元度親手把你救起來的。如今人家有難,你就要彈劾人家,未免有些不仗義之嫌。另外,你明明知道李元度不會帶兵,卻還讓他領軍驻守戰略要地徽州,說明你也有用人不明的失誤。現在徽州出了問題,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替李元度說話。接著,李鸿章聲言:果若奏劾,門生不敢擬稿。曾國藩表示:你不擬稿的話,我自擬便是。李鸿章又說:若此門生將告辭。曾國藩頓時生氣道:聽君之便。兩個人都不肯退一步。李鸿章毅然離開了曾國藩。而曾國藩也終於將李元度革職查辦。

26

李鸿章回到老家之後,因為局勢惡劣,他發現自己竟然走投無路了。他想去福建補缺,可是他在福建的朋友沈葆桢勸他不要去,說福建政事“糜爛”。李鸿章走後,曾、李二人並沒有中斷友情,仍有書信往來。胡林翼在二人之間做了很多調解的工作。而且,曾國藩切實地感到身邊少了李鸿章,猶如少了左膀右臂,不禁又想起李鸿章的種種好處來。特別是祁門果然遇到了大麻煩。太平軍佔領徽州之後,忠王李秀成直逼祁門。曾國藩猶如瓮中之鳖,他寫好了遺書,準備一死了之。所倖李秀成沒有進攻祁門,曾國藩才倖免於難,所部也不得不撤離祁門。此外,身為曾、李二人好友的郭嵩焘聞知李鸿章出走,給李鸿章寫信說:當今之下,能依靠個人力量崛起是非常艱難的,只有依靠可以信賴的人。你應當心胸宽阔,以功名為重,還是重新回到曾國藩身邊為好。

27

李鸿章本來就很後悔自己的負氣行為,看到好友如此勸說,不覺感叹郭嵩焘的遠見卓識。在李鸿章成為顯赫的大人物之後,唯有和郭嵩焘之間的友情最是真正的“君子之交”。郭嵩焘沒有派係成見,獨往獨來,眼光深遠,“能言他人所不能、所不敢、所不知之言”。一身兼具新學和舊學的兩大本領,卻長期背負著“獨醒之累”,猶如楚大夫屈原,很難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認識,是一個孤獨的前行者。

此時,曾國藩也給李鸿章寫信,懇切邀請他回來。1861 年 7 月,李鸿章又回到曾國藩的大營,二人又開始了密切的合作。

 

 

 

文稿来自劝学网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整理者删除,谢谢!

弘扬民族文化,恢复民族自信,从点滴开始。

無極整理,胸无点墨

打开APP